2023年教育学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66511199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372 大小:242.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教育学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2页
2023年教育学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教育学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教育学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37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教育学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教育学教学设计毕业论文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论文 姓名:戴叶茹 学院:合肥师范学院 专业:生物教育 准考证号:010109105180 导师:程双怀 摘 要:本文是对“生态系统”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情境导入、资料分析、合作探究、启发式教学、图片展示、讨论交流和概念图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在探究过程中总结出生态系统的概念;通过资料分析、合作学习和概念图,形成生态系统组成的有关概念;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引出食物链和食物网及相关知识;通过进一步探究,得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的结论;通过

2、引导学生分析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播放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系统实例的课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形成保护生态系统的意识。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能够使学生获得重要的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环保意识。 关 键 词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 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 概念图 1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分析 1.1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中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之后进行的;是认识人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关系、建立生态学基本观点

3、的前提;也是学习后面单元内容的知识基础1。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形成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等内容。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认识生物和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且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由于本节教材叙述性内容较多,知识性比较强,属于“概念学习”的课型,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比如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活动、探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和归纳式学习等,注重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使

4、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1.2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有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生物特征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做了铺垫。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一个具体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课中的一些知识点,如: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等难以理解掌握,需要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新课标倡导“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所以在教学中应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注重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养成,并且在和谐的氛围中探究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3)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4)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与思考”并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交流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处理信息和分析归纳能力 (3)通过“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6、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3)明确人作为消费者,也是生态系统的一员,应该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学原理 (4)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3.1教学重点 (1)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3)理解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4)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 3.2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2)正确书写并分析食物链 2 (3)理解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4)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课时分配:2课时 5课前准备 5.1教师的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生态系统的图片或资料

7、、生态系统的视频资料;制作好本课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准备组织和引导活动;将学生分组(每四人一组),并且安排学生活动。 5.2学生的学习准备: 搜集生态系统组成和环境受到破坏的图文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对一个地域(池塘或农田)内的生物、各生物间的关系及影响这些生物生存的因素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整理后供上课讨论时用;记录一天中所吃的食物种类。 6教学理念 本节课本着体现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和课程改革提出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理念,力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生态学原理和环保教育2。课堂教学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关注学生的主体

8、作用,同时也要倡导“因材施教”的理念。 7教学策略 以往教师通常采用直接讲述法来完成教学活动,这样不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所以本节课主要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引导法为主,辅以讲授法、提问法和讨论法,并且应用概念图策略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多媒体,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变得形象、生动,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分析讨论和表达交流得出结论,并且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8教学实施过程 8.1课程导入 教师开场利用

9、多媒体播放优美的音乐和各色各样的生态系统画面,并提出下面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那么,同学们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生物与环境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吗?(2)各个生态系统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3)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列举实例。 这样导入,既复习了前一节课学习的知识,又体现了两节课内容间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也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 8.2生态系统的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之前提出的三个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教师认真的倾听

10、学生的回答并给予适当点评;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列举实例: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等,都可以看做一个个生态系统。 上述设计旨在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得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养成和学生小组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并且加深对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 环节过渡:(教师提问)那么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生态系统是由哪些成员组成的呢? 8.3生态系统的组成 学生讨论后,可能会回答“生态系统是由动物、植物和周围的环境构成”,教师应补充“生态系统还包括肉眼看不到的细菌及真菌”,并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片(书中23页),结合课前查

11、阅的有关资料,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树、昆虫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2)右图中腐烂的树桩最终会消失吗?(3)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真菌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 学生观察、讨论和分析后,可以总结出: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这些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叫做消费者;细菌和真菌将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物质,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因而称为分解者。教师分别让同学们进行角色扮演(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三者的作用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之后教

12、师提问:“有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生物,是不是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不是还缺少什么部分?”,提问后用多媒体播放生态系统的图片,以利于学生思考,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出:生态系统的组成还包括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等。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未完成的概念图(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让学生完成。并要求学生完成书中27页的练习1(3分钟内)。 上述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获得知识的能力,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概念图的应用加深对生态系统组成的理解;及时做练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8.4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师讲述:在生态系统的组成中,我们学习了动物和植物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那

13、么,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植物与动物间的关系。教师播放有关动物和植物之间关系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动物和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并让学生小组合作尝试着完成课本25页的“观察与思考”,然后用课件展示正确的 4 连接图,引出食物链的概念: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了食物链;并且列举生活中的实例。之后让学生讨论以下两个探究问题:(1)连接的食物链有多少条?它们是互不相关的吗?(2)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那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数食物链,小组讨论蛇的数量减少对其他生物数量的影响。学生探究讨论,可以总结出:各食物链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并且食物链中某一生物数量

14、的变化会引起其他生物的数量发生相应的变化。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引出食物网的概念: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条食物链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教师补充数食物链条数的方法:从绿色植物数起,按箭头指向依次下去,直到最高的生物级别,而不能中途停止。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我们自己在食物网中处于什么位置?根据课前准备中记录的一天所吃的食物种类,写出每一种食物的组成成分分别来自哪一种动物或植物,对于动物,请接着列出它们的食物。在另一张纸上写出这些生物的名称,想一想这些生物还能吃哪些生物,或被哪些生物所吃,把那些生物的名称也写上,并用箭头连成一个食物网。探究结果:可以看出我们人类自己在食物网中处于最高位置。 上述设计

15、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学生小组间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通过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的养成和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 8.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同学们想一想,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它是否稳定呢?并探究以下两个问题:(1)在草原上,当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时,草木生长得十分繁茂,由于有了充足的食物,兔的数量急剧增加。兔的数量会不会无限制地增加呢?(2)在草场上适度放牧,草场会由于牧草的不断生长而基本维持原状,但如果放养的牲畜太多了,草场会发生哪些变化呢?学生探究、讨论后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探究问题的结果补充完整:(

16、1)兔的数量不会无限制的增加,因为当兔的数量增加时,食物就会缺乏,天敌也会增加,兔的数量就会减少,又引起草木的繁茂,以此循环下去。(2)如果草场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再也长不出草来,最后造成土地沙化。在学生理解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出: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的变化,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是保持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上述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动脑思考、分析实例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并且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这一结论的理解。 8.6

17、形成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各组收集的有关生态系统被破坏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书中26页),并讨论以下问题:(1)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2)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 5 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1)有毒物质会在人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最终危害人类的安全。(2)因为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性,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并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4。教师播放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实例的课件,并列举一些实例,比如:生活在南极洲的企鹅体内发现DDT

18、、日本的水俣事件。学生观看课件,小组讨论、交流,并列举身边类似的实例。教师总结:人类活动会通过食物链影响生态系统,而人类位于食物网的最高位置,这样有毒物质最终会积累在人体中,从而危害到人类自身。所以,同学们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保护生态系统、保护自然环境,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环保倡议:将垃圾扔进垃圾桶、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将旧电池放入回收箱里、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等。 上述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对资料的分析整理能力,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使学生形成环保意识,并为环境保护献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8.7课堂巩固小结 教师提示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已经学完了,先让学生根据课本和笔

19、记,回顾所学的内容,学生进行自我小结,并让学生浅谈通过此课的学习,自己的收获、体会。学生自由发言,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适当的补充。 此小结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归纳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9板书设计 第四节 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定义: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 消费者(动物) 分解者(细菌、真菌等) (2)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 3、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2)食物网:多条食物链交错连接所形成。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

20、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是有限的 5、形成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6、课堂小结 10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 2、3。 6 (2)阅读课后补充的短文:林业工人的新任务(28页),并写一篇读后感(字数不限) (3)做一个课外探究:模仿生物实验室中的水族箱,根据学过的生态系统的知识,自己动手做一个水族箱,加深对生态系统的认识。 11教学评价与反思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程改革精神,按照原先的设计意图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倡导探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和概念图策略,结合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分析资料、讨论和交流;学生在课堂上学习

21、思维活跃、积极自动地参与活动,并且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做的学以致用;所以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方面都达到了应有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就可以回答出来,并且经过构建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但是在某些细节方面还需改进,新课标倡导“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组织好学生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多留心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多倾听学生的回答和发言,对于学生的一些不完整的表述,教师要及时的引导学生发挥并作适当的补充。另外教师不应该严守原先的教学设计,而应该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随机应变来更好的完成教学活动。要

22、使所学的知识能够应用于现实生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多多联系生活中的事物。 参考文献 1朱正威、赵占良等,生物学(七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年.23-29. 2陈家洪,彭万仁,生物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年03期:11-12. 3樊轶轩,概念图的知识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3年01期:26-28. 4孙儒泳、尚玉昌、李庆芬、党承林,生态学(第5版,中文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189-192. 7 推荐第2篇:高等教育学教育学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一)课程性质 高等教育

23、学是高校教师教育的公共课程,也是核心课程。本课程主要用于广西各高校的新增教师及部分转岗教师的岗前培训,有助于高校新教师在上岗之前从宏观上把握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活的基本内容,同时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研究观;又能够从微观上了解高等教育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等基本情况,为高校教师自我修养的提升和逐步完善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尽快适应高校教师角色,完成角色转变的任务。 高等教育学探讨高等教育的规律、原理和方法。它理论性强,却又与高等教育实际联系密切,因此,教学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高等教育学是学好其它几门培训课程的重要基础。 (二)课程目的 通

24、过本课程教学,要达到以下目的: 1.学员掌握高等教育学基础知识,即高等教育学的基本概念、高等教育规律和原则等。 2.学员形成先进教育理念,包括教育观、教育功能观、教育目的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和教学观等。 3明确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工作之后所面临的基本任务,尽快实现由学生角色向高校教师角色的转变; 4.学员养成研究高等教育问题的意识和兴趣,为今后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坚实基础;并掌握高校教学、科研、德育等活动的原则、操作技能和方法,努力使自己既成为学术方面的专家,又成为培养人才的行家。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 1 第一讲 教育与高等教育概述(理论讲授6学时) 理解教育的内涵、

25、构成要素;理解高等教育的概念、特征;理解高等教育的目的、功能。了解高等教育的结构。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特征、实施举措。 讲授内容: 1.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教育的构成要素。 2.高等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的特征。 3.高等教育目的的三个层次。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目的。 4.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5.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高等教育结构的内容。 6.素质教育的内涵、特征、实施举措。 重点:教育的内涵;高等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的特征;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目的;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26、难点:教育的内涵;高等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的特征。 第二讲 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理论讲授2学时) 了解西方和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 讲授内容: 1.萌芽时期的高等学校。 2.中世纪大学的特点。文艺复兴时期大学教育的特点。近代大学教育的转向。工业化社会的高等学校。 3.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 难点:中世纪大学的特点;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 第三讲 高等学校的职能(理论讲授2学时) 2 理解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理解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讲授内容: 1.高等学校职能的历史演变。现代高校的三大职能。 2.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关系。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关系。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重点

27、:现代高校的三大职能;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关系。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关系。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难点:高等学校职能的历史演变;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关系。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关系。 第四讲 高校教学活动的主体(理论讲授6学时) 理解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定位、职业生涯规划、主要任务;理解学生的本质特点;理解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了解大学生的特点;正确理解和处理高校师生关系。 讲授内容: 1.高校教师的概念。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定位。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影响高校教师职业生涯成功的因素。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高校教师成长的途径。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高校教师队伍的结构。 2

28、.学生的本质。影响学生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的特点。 3.高校师生关系的具体内容。高校师生之间“主体间性”关系。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重点: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定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影响高校教师职业生涯成功的因素;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高校教师成长的途径;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学生的本质;影响学生发展的基本因素;大 3 学生的特点;高校师生关系的具体内容;高校师生之间“主体间性”关系。 难点:学生的本质;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第五讲 高校教学活动的内容(理论讲授2学时) 理解教学内容的内涵;理解教学内容与课程的关系;了解关于教学内容与组织的不同观点;了

29、解高校课程的组织;关注高校课程的改革。 讲授内容: 1.教学内容的内涵。课程的概念。教学内容与课程的关系。 2.关于教学内容与组织的不同观点。 3.高校课程的类型。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微观层面的课程设计。 4.我国目前高校课程的现状。对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思考。 重点:教学内容的内涵;课程的概念;教学内容与课程的关系;我国目前高校课程的现状;对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思考。 难点:教学内容与课程的关系;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我国目前高校课程的现状;对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思考。 第六讲 高校教学活动的过程(理论讲授6学时) 理解高校教学活动的内涵、特征;理解高校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深刻领会高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环

30、节;理解高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策略;了解高校教学的任务、方法。 讲授内容: 1.高校教学活动的内涵。高校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高校教学活动的“中间过渡性”特征。 2.高校教学活动的规律。高校教学活动的原则。 3.高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说课的概念、内容、准备。 4.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高校教学活动的策略。 4 5.高校教学的任务、方法。 重点:高校教学活动的内涵;高校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高校教学活动的规律;备课;上课;说课的概念、内容、准备;高校教学活动的策略。 难点:高校教学活动的“中间过渡性”特征。 第七讲 高校教学活动的评价

31、(理论讲授1学时) 理解教学评价的概念与价值;理解教学评价的原则;了解教学评价的类型;了解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法;理解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讲授内容: 1.教学评价的内涵。教学评价的要素。与“评价”相关的若干概念的辨析。教学评价的目的与功能。 2.教学评价的原则。教学评价的类型。 3.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与方法。教师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4.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重点:教学评价的内涵;教学评价的功能;教学评价的原则;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与方法;教师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法;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难点:与“评价”相关的若干概念的辨析;新兴的学生学业评价方法。 第八讲 高校教师教学的基本功(理论讲授3学时

32、) 掌握教学口语、板书、体态语言教学基本功;了解提问这一教学基本功。 讲授内容: 1.教学艺术的概念。教学基本功与教学技能。教学技能与教学艺术。教师口语的作用。教师口语的分类。教师口语的要求。教师口语的锤炼。 2.板书的作用。板书的类型。板书设计的原则。 3.体态语言的概念。体态语言的分类。教态的特点。教态的功能。运用教态的要求。 5 4.提问的过程、类型、要求。 重点:教学艺术的概念;教师口语的要求;教师口语的锤炼;板书设计的原则;运用教态的要求。 难点:教师口语的锤炼;板书设计的原则;运用教态的要求。 第九讲 高校科研的一般概述(理论讲授1学时) 了解高校科研的地位与作用;了解我国科研现状

33、与发展;理解高校科研的类型;理解高校科研的原则。 讲授内容: 1.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优势地位。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导作用。科学研究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 2.高校科研的宏观背景。高校科研面临的挑战。高校科研的发展目标。高校科研的政策措施。 3.高校科研的类型。 4.高校科研的价值追求。高校科研的基本原则。 重点:科学研究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高校科研面临的挑战;高校科研的发展目标;高校科研的价值追求;高校科研的基本原则。 难点:高校科研的宏观背景;高校科研面临的挑战。 第十讲 高校科研的程序与方法(理论讲授1学时) 理解高校科研的步骤与方法;了解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存在的问题,理解促进高校青年

34、教师学术成长的措施;了解高校学术失范的表现、原因及防治。 讲授内容: 1.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高校科研的步骤。高校科研的具体方法。 2.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存在的问题;高校青年教师的学术成长。 3.高校学术失范的具体表现、主要原因及防治。 6 重点: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存在的问题;高校青年教师的学术成长。 难点:实验研究法。 第十一讲 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理论讲授1学时) 了解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内涵、特点、形式、内容;理解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意义。 讲授内容: 1.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内涵、特点、形式。社会服务与教学、科研的关系。 2.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内容。3.高校社会

35、服务职能的意义。 重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内涵、特点、形式、内容。 难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社会服务与教学、科研的关系。 第十二讲 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活动(理论讲授1学时) 了解高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具体做法;理解高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原则。 讲授内容: 1.高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具体做法。2.理解高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原则。 重点:高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具体做法;高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原则。 三、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一)课堂教学 1.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力求多样: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注重 7 课堂师生互动;注重联系学员原有的生活体验;注重培养学员思

36、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 2.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二)答疑和质疑 1.答疑和质疑:每节课结束前留点时间给学员提问,教师答疑。此外,课间也应该给学员答疑解惑。 2.考核方式 本课程建议采用闭卷考试方式进行考核。 四、教材及建议教学参考书 (一)教材 王彦.高等教育学实用教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第1版。 (二)建议教学参考书 1.杜作润,廖文武.高等教育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2.王伟廉.高等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 3.方展画.高等教育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潘懋元,王伟廉

37、.高等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5.国家教育研究中心:*年中国教育绿皮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每年度一册。 推荐第3篇:教育学教学(上) 第八章 教学(上)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教学、教学模式、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了解教学的基本任务、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教学模式的分类、教学原则应遵循的要求、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与评价,以及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趋势。 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一、教学的定义 所渭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牛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但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品德。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教

38、育目的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凭借教学活动实现的。 二、教学的任务 (一)关于教学任务的传统表述 先前我国理论界关于教学任务的研究,主要是在学习前苏联教学论和总结自己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传统的关于教学任务的认识,主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3)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二)近些年以来我国关于教学任务的不同表述 目前,在国内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推行的以及由各种学术团体发起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在任务和目标的表述上做了许多改革,表现之一就是不再恪守国内的传统,采用了类似发达国家的

39、方式,将思想感情和能力的培养置于教学任务中居前的位置,同时将学习知识的任务放在靠后的位置。显然,这样的变化,意在改变长期来在我国中小学教学活动中过于强调知识,以至忽视了思想感情和能力培养的倾向。 第二节 教学活动的本质及模式 一、关于教学活动本质的界说 教学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认识活动,因此它应该服从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如认识是人脑的反映,认识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过程的规律等等。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认识活动,既要受到这些认识规律的制约,又表现出了它自己独特的特征。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一)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 在基础教育阶段,

40、教学认识主要指中小学生的认识,这是教学认识最具决定性的特征,下面几条特征也要受到这一决定性特征的制约。 (二)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 学生的认识在总体上是去认识人类已知的事物,在认识的对象和方式上都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首先,认识的对象是间接的。学生学习的知识不是本人亲身获得的,而是现成的、前人的认识结果,主要表现为书本知识和理论知识。是数十年、数百年、数千年问由前人逐渐积累起来的,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检验的真理性知识。 其次,认识的方式是间接的。学生不是直接同事物打交道去获得对于事物的认识,而是通过读书、听讲、观察等方式接受现成的知识,然后通过作业、实验等方式应用。 由于教学认识的

41、这种间接性,使得教学活动获得了在一般认识活动中所没有的巨大优越性,这就是教学认识的高效率,学生可以在短短的几年时间掌握人类几千年认识结果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内容。应当指出,教学活动虽然是以间接认识为主,却不等于无视直接经验。而且,是否善于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是否能够将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或者与学生的直接经验联系起来,对于教学活动的成功是举足轻重的。 (三)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识是在教师领导之下进行的,学生的任何学习活动都不可能没有教师的指导而孤立存在。教师的领导作用的发挥必须注意以下两点: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领导的方式应当是多样化的。 (四)

42、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 教学是教育活动的主要途径。任何历史时期,任何国家和社会的教育都会将自己的根本利益及其要求体现在教育目的中,教学认识必然要为某种教育目的的实现服务。因此,教学认识的教育性不能够像其他认识活动中那样偶然地、自发地发挥作用,而是成为经常的、自觉的追求,成为必须有意识、花力气去实现的东西。教师必须努力保证教学认识的内容和形式、过程和方法都与教育目标方向一致,必须努力使得学生从教学认识中产生的情感、形成的价值观等是积极的、向上的,是与社会要求和教育目的相一致的。 三、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按照一般的意义,模式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43、根据国内外有关教学模式的研究和相应的定义,教学模式的概念可以这样表述: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教学模式是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多样性的关键。 (二)教学模式的种类 由于研究者的出发点和关注点不同,对于教学模式的分类也十分多样,有些比较注重模式的概括性,有些则更注重模式的具体差别。 1关于教学模式的概括化研究 我国有的学者指出,教学模式的具体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从根本持征上,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别,即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折衷于两者之间

44、的教学模式。 2关于教学模式的全面化的研究 在西方,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最为全面、完整,最有代表性,从而影响也最为广泛的是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的成果,这些成果集中反映在教学模式一书中。在这本关于教学模式的专著中,他们提出了信息加工类、个人类、社会类、行为修正类4类教学模式,共有25种: 信息加工类的教学模式包括:概念获得模式、归纳思维模式、探究训练模式、先行组织概念模式、记忆模式、认知发展模式、生物科学探究模式。 个人类的教学模式包括: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群辩法模式、意识训练模式。 社会类教学模式包括:课堂会议模式、直率性训练模式、群体调查研究模式、角色扮演模式、法理学探究模式、研究室训练模式、社会探究模式、社会模拟模式。 行为修正类教学模式包括:相倚性管理模式、通过操作方法的自我控制模式、训练模式、掌握学习模式、减轻紧张模式、脱敏模式、使教与学的特点相适应的模式。 第三节 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一般地说,教学活动越是能够符合教学原则,教学活动就越是容易成功。反之,教学活动越是脱离教学原则的要求,教学活动就越是可能失败。 二、介绍几种教学原则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