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孟母断织劝学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孟母断织劝学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14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孟母断织劝学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孟母断织劝学教学设计 孟母断织劝学教学设计 包信中心小学 王晓静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战国时期有一位母亲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曾经搬了三次家,你们知道这位母亲是谁吗?(生:孟母) 师:对,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谁能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师:多么了不起的的母亲啊!孟子后来成为了一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人们尊敬的称他为亚圣!可是像孟子这样的人小的时候也逃学呢!为了劝说孟子读书,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孟母断织劝学(出示题目)。 二、初读课文、感悟剧本内容。 1、师:孟子为什么要逃学,孟母是怎么劝说他的,故事的结果
2、又将怎样呢?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快来读一读吧! 2、孟子逃学的原因 生:他觉得整天呆在学堂里,没有意思。 师:你从那个词语看出孟子觉得上学很无聊,甚至很烦人? 生:“整天”“呆”“没有意思”。 师:是啊,整天都要呆在学堂里,又没有动画片,老师也不组织大家玩游戏,真是有些无聊、烦人哦!谁能把孟子厌烦的语气读出来? 生:表演读,厌烦地,无聊的语气。 师:既然读书这么无聊,又要费钱,还不如回家帮帮母亲干活,也能让母亲轻松一些是吧!如果孟子是这么想的话,那他在回答的时候一定是觉得自己很懂事的样子,他会自豪地,理直气壮地说 生:很自豪的,理直气壮的读。 3、孟母断织 师:看着儿子不认真上学,反而还这么自以
3、为是的样子,孟母的心理真难过啊,她该怎么引导孩子,才能让他明白应该认真读书的道理呢? 生:孟母听了,一句话也没说,她拿起剪刀,把织布机上的布剪断了。 师:为了劝孟子读书,家里那么困难,孟母也毫不心疼的把正在织的布剪断了,我仿佛看见了母亲正含着眼泪拿起剪刀把布剪断的情景。这下可把孟子给吓呆了。他赶紧走上去拉住母亲的手问:(生齐说 )娘,布都快织好了,您为什么把它剪断呢? 师: 剪断的布还能接起来吗? 生:当然不能接起来。 师:剪断的布还有用吗? 生:当然没有用。 师:娘把你送进学堂读书没想到你却逃学啦!剪断的布,是一块没有用的布;逃学的孩子,是一个没有出息的孩子。 师:你觉得孟母哪句话最能打动你
4、的心? 生:剪断的布,是一块没有用的布;逃学的孩子,是一个没有出息的孩子。 师:读了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出示:学习、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一事无成。 3、孟子知错就改 师:当孟子听到母亲的教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说:(生齐读)娘,我错了,我一定改正。 师:你觉得孟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知错就改的孩子) 4、我们来合作,老师读孟母的话,请一位同学读场景,其他同学读孟子的话,有信心读好吗? 5、同桌练习分角色表情朗读。要注意括号内的提示。 6、分角色表演读。 三、总结拓展 1、学习了这个剧本,我的收获。 (1)学习、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一事无成 。 (2)感悟孟母断织劝学的良苦用心。
5、2、想一想,在你学习不认真时,你的妈妈会怎样教育你? (可能你的妈妈有时会因为太生气而批评你、责罚你,但是,作为孩子,一定要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做个孝顺、懂事、明理的好孩子。老师相信你们会做到的。) 四、布置作业 1、搜集孟子或孟母教子的故事。 2、完成课后的练习。 五、板书设计 24、孟母断织劝学 孟子逃学 孟母断织 孟子悔悟 学习、做事要持之以恒 推荐第2篇:孟母断织劝学教学反思 孟母断织劝学(剧本)教学反思 吉首市二小 向丹丹 孟母断织劝学是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个剧本,讲的是孟子逃学回家后和孟母的一段对话。孟母知道孟子逃学回家不想读书后,没有骂他也没有打他,而是以剪断快要织好的布来激励
6、他,告诉他,剪短了的布是没有用的布,逃学的孩子是个没有出息的孩子。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三字经导入课文,孩子们背完一段三字经后,给他们讲“孟母三迁”的故事。接着我就告诉孩子们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可就是这样一位大教育家,也逃学了呢?这时孩子们就特别的好奇了,于是我就引入课题孟母断织劝学。 本文是一篇剧本课文,是孩子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教学中我先给孩子们分析了一下什么是剧本,然后让孩子们品读剧本中的对话,引导孩子们体会剧本中孟子和孟母对话时的心情和说话语气,品读完后就让孩子们进行表演。 教学过程在开始时很顺利,但是到表演时就比较难控制课堂了,因为孩子们对表演比较感兴趣,就显得
7、异常的活跃,课堂也有些乱。 上完课后细细想来,有几个地方做得不是很到位,孩子们读完后,如果能让孩子们自己说出与以往课文有什么不同,然后老师再来做个总结,说说剧本的特点,可能要比老师直接说来来的效果好的多,学生的印象也会更深刻;其次,在引导学生品味剧本时,没有把握重点,每一句话都去品味了,没有选、重点句子来品读,重难点不突出;还有一点就是在孩子们表演时,没有组织好纪律,有的孩子没有事情做,如果把表演时旁白部分交给表演的孩子,他们有事做,就不会那么吵了。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动脑筋多花心思去设计教学,才能把课上得更好。 推荐第3篇:孟母断织劝学教学反思 孟母断织劝学是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是
8、一个剧本,讲的是孟子逃学回家后和孟母的一段对话,孟母知道孟子逃学回家不想读书后,没有骂他也没有打他,而是以剪断快要织好的布来激励他,告诉他,剪断了的布是没有用的布,逃学的孩子是个没有出息的孩子。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弟子规导入课文,孩子们背完一段后,讲述人物故事,借助视频引出“孟母三迁”的故事。接着我就告诉孩子们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可就是这样一位大教育家,也逃学了呢?这时孩子们就特别的好奇了,于是我就引入课题孟母断织劝学。 这是一篇剧本课文,是孩子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我以提问让孩子们发现什么是剧本,对之前所学课文进行区别。然后让孩子们品读剧本中的对话,引导孩子们体会剧本中孟
9、子和孟母对话时的心情和说话语气。 教学过程在开始时很顺利,但是到表演时就比较难控制课堂了,没有有效安排时间。因为孩子们对表演比较感兴趣,没有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表演、品读。 上完课后细细想来,有几个地方做得不是很到位,需要反思。首先这是一篇剧本,首先主题导入的时间太长,没有恰当合理分配时间。其次,在引导学生品味剧本时,每一句话都去品味了,但不应当作习题去练,而是以此为重点内容,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教授。接着,板书的设计过于简单化,没有选、重点句子来详细品读、重难点不够突出、详细,然后就是在孩子们表演时,课堂准备没有做好,如果老师准备了一块布给孩子们表演时剪断,那么学生会感受到织布的辛苦
10、和艰难,课文理解才会深刻,能更好的体会“剪断了的布是没有用的布,逃学的孩子是没有出息的孩子”;最后就是在课堂练习没有组织好,应该多留空间让学生主动思考,在练中懂得所学知识。这是我上完这一课的体会,我觉得教学也是需要不断反思不断进步的,任何一次的反思和总结都会让我有所收获,告诉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动脑筋多花心思去设计教学,才能把课上得更好。 推荐第4篇:孟母劝学 孟母劝学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孟、推、剪”等8个字,会写“母、泪、孩”等7个字及本课的词语。 2、能力目标: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演一演。 3、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学习、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一事无成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习
11、生字词语,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表演课文,在情景表演中明白做事要持之以恒的道理。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文录音、收集关于孟子的资料以及孟母教子的故事 教学方法:讲授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和我们平时不大一样的课文,它就是24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读准字音。 2、师范读课文。 3、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启发学生认识与以前学过的课文的不同之处,初步感知剧本的特点。) 三、识记生字 1、学生自主
12、识字。 2、形近字比较:党堂稚推继断桃逃 3、加一加:前剪子孟口呆 4、强调易错字:念(不要少写一点) 四、写字教学 1、自主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老师范写。 3、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 以“孟母三迁”的故事导入。孟母是一位对孩子要求很严格而又讲究教育方法的母亲。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孟母教子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讨论: 孟母听了孟子的话,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 孟子听了孟母的话,心里想些什么?说了些什么?他以后会怎么做? 3、全班汇报 三、指导分角色朗读 1、指导学生进行对话练习 重点指导
13、学生准确地读出语气。先确定角色,明确角色的关系,联系实际想想母亲、儿子交谈时各用什么语气。 可把课文分为三个情节:孟子逃学孟母断织孟子悔悟。并确定对话的基调:母询问、儿作答;母断织、儿惊讶;母述因、儿悔悟。 2、同桌练习分角色表情朗读。 要注意括号内的提示。 3、全班汇报表演。 四、分角色演课本剧。 五、扩展练习 收集孟子的故事并讲给同学听。 推荐第5篇:(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_孟母断织劝学(剧本) 孟母断织劝学(剧本) 教材分析 孟母断织劝学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大学问家孟子的母亲教育他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逃学的事。孟母以剪断布无法再接,比喻学习如果间断,将无所获。 课文是以剧本的形
14、式呈现的,括号里的话提示了场景、人物动作、神态;括号外的内容是人物的对话。教学时指导学生初步认以这种文学形式。 教学目标 1.认识“孟、推、剪”等8个生字,会写“母、泪、孩”等7个字及以下词语:眼泪、孩子、改过、吓呆了、念书。2.分角色朗读课文,再演一演。 3.懂得学习、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一事无成。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从中感悟孟母断织劝学的良苦用心。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收集关于孟子的资料以及孟母教子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默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次,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是如何记住的。3.指名分部分朗读,老师纠正读音。 二、指导书写
15、 1.让学生先自己观察文后每个字在小楷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2.教师重点指导几个字、词,要注意指导学生把他们的各部分写紧凑些。 3.学生练写。 4把学生写的生字、词在班上展示,并引导学生评一评。 三、讲述“孟母断织劝学”的故事导人 四、初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边读边想,你有什么发现。(要启发学生发现本文的表现形式与我们以前学的课文不一样,初步感知剧本的特点。) 五、再读课文,从人物的对话中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讨沦: 1.孟母听了孟子的话,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 2.孟子听了母亲的话,心里想什么?说了些什么?他以后会怎样做? 六、指导分角色朗读 1.放课文朗读录音磁带。 2.指导
16、学生进行对话练习。 3.同桌练习分角色表情朗读。 七、分角色表演课本剧。 推荐第6篇:劝学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背诵全文,掌握基本文言知识(字词句式); 2、理解荀子“劝学”观点,分析文章议论风格。 二、背景资料 1、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 2、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荀)况亦孔氏之支流,其书大旨在劝学,而其学主于修礼,徒以恐人恃质而废学,故激为性恶之说。 三、预习练习 1、课文中有五个通假字,请依次写出并加以解释。 见课文注释。 2、尝试翻译下列短句,尤其注意加点
17、字词的翻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尝试翻译下列短句,注意翻译前后语序的变化。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四、质疑讨论 1、“劝学”二字是什么意思? 勉励士人坚持学习 2、结合课文思考:荀子所“劝”之学是什么样的“学”? 君子之学: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加强道德修养 3、作者用以阐明观点的方法有哪些特色?请举例说明。 比喻论证与对比论证 五、迁移创新 1、下列加点字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选A A、木直中绳(zhng) 槁暴 (p) 参省(xng) 须臾(y) B、跂而望(q) 舆马(y) 舟楫(j)
18、蛟龙(jio) C、跬步(gu) 骐骥(j) 驽马(n) 锲而不舍(q) D、金石可镂(lu) 爪牙(zho) 埃土(i) 用心躁也(zo) 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选D A、学不可以已(停止) 功在不舍(停止) B、木直中绳(符合) 輮使之然也(这样) C、金就砺则利(刀剑) 声非加疾也(洪亮) D、而致千里(达到) 无以至千里(使到达) 3、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选C A、取之于蓝(介词,从) 而青于蓝(介词,比) B、终日而思(连词,表修饰) 而见者远(连词,表转折) C、輮以为轮(认为 ) 无以至千里(不能) D、虽有槁暴(连词,即使) 风雨兴焉(兼词,从这
19、里) 4、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故事,完成相关习题。(选做题) 【曾子杀彘】曾子(孔子弟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而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韩信将兵】上(指汉高祖刘邦)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何如?”曰:“如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1)、下列
20、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选B A、曾子之妻之市(到去) 妻适市来(到去) B、特与婴儿戏耳(特别) 今子欺之(现在) C、是教子欺也(代词,这) 非以成教也(使成功) D、从容与信言(不慌不忙) 如我能将几何(带领) (2)、把下面的文言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你先回去,我回来后给你杀猪吃。 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既然越多越好,为什么被我擒住? 推荐第7篇:劝学教学设计 劝 学教案 设计指导思想 劝学是学生刚入高中是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认为高中阶段文言文的教学一是要汲取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的营养,二是应领略古代典籍的博大艰深,三是必
21、须积累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汇语法常识。 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在学习中获得教养”的主题,首先了解古代贤哲在此问题上的看法,然后以文本为平台,致力于学生在思想情感、文化素养等方面有所感悟,从而具体感知古代文化典籍的魅力,吸收人生成长的精神营养。 正是强调学生感知的需要,教学中要突出诵读、涵泳的方式,透过文本建立与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渠道。力避教师一包到底的传统讲授的方式。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是完善自我,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 2了解比喻、对比在表达中的具体作用。 3在理解文意,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准确背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辩证认识学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具体理解比喻和对比手法在语境中的作用。
22、 3了解文中“于”“之”“而”以及“绝”“劝”“日”“知”的意义及用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
23、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一)熟悉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2同座相互指导。 3学生自愿表演朗读。 4学生和老师一起讨论纠正朗读中暴露的错误。 5老师朗读,也可由学生品评。 (二)介绍作者 1阅读题注,明确需要记忆的文学常识:荀况,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系荀子和门人共同编著。 2补充介绍 (1)稷下:古地名,故址在今山东临淄附近,是战国齐都临淄西边南首门,一称稷门。因地近稷山,设馆其下,故名稷下。为战国各学派荟萃的中心。荀子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 (2)兰陵令:春申君任命荀子为兰陵令,开始了他一生中短暂的仕途生涯。兰陵
24、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原为鲁地,鲁灭亡后归于楚。荀子在兰陵一边做官,一边著述,同时收徒讲学,进入学术创造的一个高潮。 (3)孙卿:汉代避宣帝讳(刘询)而改称荀子为孙卿。 (三)讨论第一段 1讨论几组比喻的作用 (1)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的比喻:说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2)糅木为轮的比喻:说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3)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比喻:本体是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说学习可以修身益智。 (4)第一段5个比喻,都是正面设喻,从正面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5)比喻的表达效果: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
25、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2讨论首句“学不可以已”与比喻的关系:开宗明义,提出中心;从逻辑关系看,是因果关系,首句是果,结论,5个比喻是因。 3讨论“可以”“以为”古今意义是否相同:“可以”这里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都是能够的意思。“以为”这里与现代汉语不同,文中是“拿它做”,现代汉语是“认为”。 (四)结合自身情况,用比喻说出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修身益智的作用。 1分组。 2讨论。 3由学生自行评价。 (五)当堂背诵第一段 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 2鼓励学生在大致能背的时候勇敢的尝试背诵。 3找出背诵过程中暴露的共同问题想出巧妙的背书
26、方法。 第二课时 (一)讨论第二段 梳理5个比喻的内部关系 1“登高博见”与“跂而望”为一组,本体是前面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跂而望”喻“终日而思”,“登高博见”喻“须臾之所学”,说学习能事半功倍。 2“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为一组,说善于借助外物则效益倍增。 35个比喻就是5组正反对比,都是阐述学习的作用。 (二)当堂背诵第二段 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 2组织背诵竞赛,比速度,比正确率。 (三)讨论第三段 1讨论“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不积小流”的比喻意义及写法:前两个先正面设喻,后两个再反面设喻,都是说学习要积累,其本义在四个比喻的中
27、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骐骥驽马、锲朽木及锲金石的比喻的意义和写法:骐骥驽马的比喻先正面后反面,锲朽木锲金石的比喻先反面后正面,都是说学习要持之以恒。 3蚓与蟹的比喻的意义和写法:蚓是正面设喻,蟹是反面设喻,都是说学习要用心专一。 4明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定语后置,“之”为结构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5第三段的比喻阐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四)当堂背诵第三段 1理清层次结构来帮助背诵。 2集体背诵。 3理解性背诵。 (五)课文的逻辑结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一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
28、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二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阐述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可见先秦荀子散文达到极高的理性思维水平。 (六)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对学习的作用、方法和态度的理解。 (七)作业:整理课文里有关语言现象 1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輮同煣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 (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 2词类活用 (1)
29、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4)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 (l)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2)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推荐第8篇: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劝学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背诵默写全文。 了解本
30、文的议论结构,学习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2.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并学习掌握本文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背诵默写全文; 2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会本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运用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2.劝勉学生勤奋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交流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
31、时】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课前布置预习: 让学生提前疏通文意并分类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有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在课本上。 一 导入: 古乐府诗长歌行 有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呢?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
32、名 况 , 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 定胜天的思想,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有劝勉、鼓励之意。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
33、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疏通文意、整理文章重点文言知识点: 1.首先,听教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槁 go暴p 砺l 参省cn xng 知zh明 须臾y 跂q 舆y 生xng 蛟jio 跬ku 骐q骥j 驽n 锲qi 镂lu 螯o 鳝shn 2.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3.学生个别朗读课文,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 4. 学生展示自己归纳的文言知识点,列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注意要“直译”: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
34、过矣。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 (10分钟后老师观察学生交流的结果,看是否还有疑难字词未得到解答,进一步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检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翻译情况) 1.梳理文言知识点: 通假字: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 古今异义 假舆马者 古义:借助,利用 今义:不真实 蟹六跪而二螯 古
35、义:蟹脚 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 金就砺则利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的简称 用心一也 古义:因为心思 今义:专心、认真 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坏人的党羽或帮凶 重点实词:劝、学、青、中、极、致、假、绝、兴、功、强、用 重点虚词:于、者、而(课堂上只讲解“而”,其他两个字要求学生课下归纳) 而:连词,表转折,可翻译成“却”“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连词,表递进,可翻译成“而且”“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连词,表因果,可翻译成“因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连词,表修饰,可翻译成“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连词,表假设,可翻
36、译成“如果”“假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连词,表并列,可翻译成“和”“与”:蟹六跪而二螯 词类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名词作状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用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文言句式: 判断句:青,取之于蓝 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冰,水为之 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翻译重点句子: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行
37、为也不会有过错了。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 却可以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五小结本课时: 本节课的重点是疏通并归纳了文章重点的文言知识点,其中“而”的用法很重要,请在理解的基础上认真记忆、积累。并在理
38、解文意的基础上尝试背诵文章。 六布置作业 1梳理本文“于”、“者”的用法。 2背诵第 一、二段。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 提问一些重点的实词和句子的意思,如劝(劝勉、鼓励),绝(横渡) 翻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 二整体感知全文 1.读课文,根据标题,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中心论点明确了以后,第二三四段与第一段是什么关系?它们分别在谈什么? 明确:二三四段是对第一段的分说,即是全文的分论点: 第二段: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三段: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段: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3.分
39、析第二段:第2段互动探讨课文分析: 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明确:第一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第二层“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第三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几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4.分析第三段: 提问: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
40、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第三段作者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设喻说理 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习的哪一方面进行劝学的? 第三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是从
41、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 5.分析第四段: 提问:第四段作者又运用了几个比喻?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习的哪一方面进行劝学的?本段还运用了什么手法? 第四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42、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比,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三、归纳文章的论证层次: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