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一语文上册教案模板(精选多篇).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66398417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99 大小:141.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初一语文上册教案模板(精选多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9页
2023年初一语文上册教案模板(精选多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初一语文上册教案模板(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初一语文上册教案模板(精选多篇).docx(19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初一语文上册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初一语文上册课件 初一语文上册课件 1第一课 散步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课前准备 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设计 导入 孝敬父母、

2、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感知课文内容 检查生字词。 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带问题朗读课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b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3、?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教师导学 “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 教师小结 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散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只要意思对即可,给予肯定。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分歧”。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精读课文,想一想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共同探讨学习。 提示质疑a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b“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

4、大? 教师小结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学生根据课文可能回答,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本段中告诉了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5、 教师引导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在班里谈感受。 (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小结 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过渡)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

6、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归纳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过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a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b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 c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重点研读 (过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深刻含义。同

7、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教师小结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

8、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 这篇短文写了什么事? 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 学生读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并因势引导:编者为何把散步作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可以把两篇文章通过比较,体会散步写的精彩之

9、处,可以从语言、写作方法等进行比较。(学生答案会多种多样,所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缘由,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写。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第三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

10、爱,对生命的珍爱。 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子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 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能够初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

11、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小结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了学习的广泛空间。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也增强了语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 初一语文上册课件 2教学目标 1、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2、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

12、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难点: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比比谁知道的多。 1、小思: 2、席慕蓉: 二、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收敛 宽恕 短暂 脆弱 卑微 一丝不苟 三、作者借贝壳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 思 悟 四、为什么说贝壳“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宝贝”?作者看到这美丽的贝壳感悟到什么? 课外延伸(坚信自己,我真行!) 一、比较阅读: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二、收集一些有关小思和席慕蓉的诗文,自己去欣赏和品评。 检测题(我努力我进步

13、,我成功我快乐!) 1、贝壳的特点是什么? 2、古人用贝壳做钱币的原因? 3、作者倡导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4、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课后习题 春天到了,屋后的小溪突然活泼起来,整夜听着她欢快的脚步声一路跳跃。 初搬到山上时,正值严冬,又是风又是雨的。我只好蛰伏在我的小屋里。透过大大的玻璃窗,看云天夕阳的变化,山间晓雾的弥漫;除此之外,就是这条小溪终日为寂寂深山加添一些生动的音符。 我一直没见过小溪的模样,但我和她却是那样熟识。深沉的夜里,当我读累了,写疲了时,我就放下书,搁下笔,静静聆听小溪以她独特的“溪语”诉说着大地的心声。屋外寒风凛冽,冷雨敲窗,

14、小溪的脚步也是迟缓沉重的,是她也难耐这冬日的冷寂?她可曾看到我窗口透出的一荧灯光,体会些许我关怀的心意?略少时候,我俩是深相契连的。 天气渐渐暖和,小溪的步子也开始变得轻快流畅。想来,他一路穿过青山,行过原野,蓦然发现溪边的小花结了苞,小草冒了芽,初生的小蜗牛怯怯地探出了触角,大地一片青葱,万物欣欣向荣,便不由得一阵惊讶,一阵欢喜,忙不迭地要将这好消息带给大家,听听,这小溪正以多么愉悦的声音告诉你一个亘古弥新的故事:春回大地。 什么时候,挑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我也下到小溪,探访我这位神交已久的老朋友,小溪不知将以怎样的欢乐迎接我哩! 1、把“屋后的小溪突然活泼起来”中的“活泼”换成“活跃”好不

15、好,为什么? 2、“这条小溪终日为寂寂深山加添一些生动的音符”,句中“生动音符”指的是什么? 3、请谈谈你对“静静聆听小溪以她独特的溪语诉说着大地的心声”句的理解。 4、小溪的脚步“迟缓沉重”是指小溪的什么状态?“轻快流畅”又是指小溪的什么状态? 5、“忙不迭地要将这好消息带给大家”中的“好消息”指的是什么? 6、作者在本文里主要是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把小溪写得活灵活现的? 初一语文上册课件 3教学目标 1、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2、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1.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2.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

16、态度。 教学过程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比比谁知道的多。 1、小思: 2、席慕蓉: 二、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收敛 宽恕 短暂 脆弱 卑微 一丝不苟 三、蝉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四、思 悟(相信自己,我能行!) 1、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2、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语句的含义。 (1)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2)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3)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

17、固执而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五、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推荐第2篇:初一语文上册词语 语文初一上册词语 一瞬间 ;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 嶙峋、啜泣;训诫、耸立、迂回、凝视、纳罕、瘦骨嶙峋、心惊肉跳、头晕目眩、小心翼翼 收敛、宽恕、卑微;零落、断续、收敛、一丝不苟 忍俊不禁;终极、迸溅、繁密、伫立、凝望、伶仃、稀零、忍俊不禁、仙露琼浆、蜂围蝶阵、盘虬卧龙;饥寒、离乱、缀连、远行、倔强、洗濯、玷污、怨恨、扒窃、诅咒、浓荫、海天相吻、浪子回头、碌碌终生、绝处逢生、可望不可即行道树、贪婪、堕落、冉冉、苦熬、雏形、丰硕、稀疏、累累、低回、沉甸甸、眼巴巴、繁弦急管、红灯绿酒、玲珑剔透、

18、具体而微、多姿多彩、不可磨灭、回味无穷 窖、厄运;慧心、嬉戏、风韵、闲适、禀告 行乞、正色、落难、归属、流落、无忧无虑、心旷神怡、阴晴圆缺、举世无双、心痛如割、险象迭生、得失之患、多愁善感、天灾人祸、突如其来、异国他乡 猝然;执著、鞭策、盛名、报酬、奢望、蹂躏、呵责、懊恼、沉醉、迷醉、猝然长逝、问心无愧不亦说乎、曾参、三省、酝酿、黄晕;朗润、酝酿、卖弄、婉转、嘹亮、黄晕、烘托、静默、舒活、欣欣然、繁花嫩叶、呼朋引伴、抖擞精神、花枝招展:髻;镶、响晴、温晴、安适、肌肤、秀气、绿萍、水藻、贮蓄、澄清、空灵、水墨画、蓝汪汪、主宰、磅礴、春华秋实、匍匐、澹澹;黛色、灵秀、贮满、终极、匍匐、融融、澹澹、

19、芊芊细草、春华秋实、春花秋月、闲情逸致:丁丁、肥硕、鳊鱼、乌桕、枯涸、梦寐;丁丁、幽谷、肥硕、栖息、归泊、枯涸、梦寐:碣、澹澹、:骸骨、猛犸;奇幻、远古、骸骨、乌有、潜行、裹藏、葱茏、幽雅、叹服、造物主、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峰峦、一霎那、峰峦、预兆、轻盈、匀称、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静谧、螽斯、莴苣、颚、嗉囊、喙;扰乱、哀鸣、狩猎、哀号、喧嚣、喑哑、沉寂、静谧、篡夺、劫掠、酷爱、弱肉强食、隐隐约约、窸窣作响、连续不断、夜色苍茫、更胜一筹、惊慌失措、开膛破肚、津津有味、断肢残腿、毫不犹豫:观测、指令、合算、海域、畅谈、神往、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丫杈;

20、筝、秃、蟹、蕾、堕、丫杈、憔悴、肃杀、诀别、荡漾、嫌恶、笑柄、可鄙、什物、惊慌、瑟缩、傲然、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 抹、攥、逮、怦怦、树杈、寒战:信服、嫩芽、霎时、拆散、委屈、水波粼粼、各得其所、菡萏、攲斜;匿笑、祷告、并蒂、花蕊、慈怜、荫蔽:滑稽、陛下、赏赐、御聘、爵士;炫耀、称职、妥当、呈报、精致、头衔、骇人听闻、随声附和 缥缈、定然、珍奇、闲游、笼罩、疏星 莽莽榛榛;女娲、澄澈、幽光、灵敏、绵延、神通广大、踉踉跄跄、孪生;潺潺、眨巴、红润 推荐第3篇:初一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16 化石吟 方案案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21、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

22、情。 教学设计 精心导入 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感知内容 在听读前,检查预习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

23、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请听老师范读。(配乐范读课文) 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问题组(大屏幕投影出示):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b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a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b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c诗歌分为三层:12节

24、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做铺垫。 研读赏析 教师导学: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自主探究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问题组:研读36节,思考下列问题。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

25、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e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题,e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假如学生希望教师指点或总结时,教师可做指示: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其余的内容,只要想像合

26、理,赏析到位即可。 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像悟中心。 简单的内容归结、板书: 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继续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和从小积累的一些生物知识,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注意将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如:“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能说些什么呢?除课文之外,还能想像些什么? a质疑交流 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b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录像或图片,介绍某种古生物。 学生也可展示

27、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延伸作业 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有感 点评 此教案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精彩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科学抒情诗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同时在教学中注重了诗歌韵律的教学,在理解的过程中加强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特别在赏析研读和拓展延伸中,鲜明地体现了想像的层次性。如“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你最喜欢哪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理由”,这些内容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明确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值得一提的是,此教案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时,还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使人文性和工具

28、性有机地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板书设计方面也有较强的概括性和艺术性。 方案案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作者先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然后具体书写遐思的内容: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诗歌节奏鲜明,

29、语调和谐,富有音乐美。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悉心体会。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整体感知 明确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投影显示)。 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a学生听读,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概括诗歌的主要内

30、容。 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b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第 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 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c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两遍,体会诗歌的特点。 重点研讨 指名朗读36节,思考问题(投影显示):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

31、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光盘等,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 布置作业 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

32、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17 看云识天气 教学目的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 2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教学设想 1安排一教时。 2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层层具体说明云的形态、光彩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应为教学的重点。可以通过列表,有条件的可以通过放映有关云的彩色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 3预习要求: (1)认真看“阅读提示”,把握本文学习的两个重点。 (2)掌握课文注释中的字、词语(会读、会解释)。 (3)朗读课文,注明段的序号。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问:从课题看,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

33、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二)朗读课文(检查读音和语句停顿) (三)正音、正率和解词 峦山(与“恋”区别)霎(与“刹”区别)盈缕(注意汉语拼音规则)晕(还有一个音,朦胧连绵不断(注意加点字写法 解释词语: 姿态万千 点缀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四)统观全文,了解结构 提示:联系前面课文,苏州园林是“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我国的气候是“先分说后总说”的结构。思考这一课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识天气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

34、(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问:课文第一段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总分总”的结构。 “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 “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扣“万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问:从第一段,看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你可以举哪些例? 学生先自读,再发言,归纳。 (l)为了具体写“姿态万千”,用了八个比喻。结合课后练习二,说明这些描写准确而生动,不仅形象具体,而且有动态特点。 为了具体写“变化无常

35、”。作者用“有时美丽”,“有时阴森”,“刚才阳光灿烂,一霎间大雨倾盆?进行对比。 (2)用词非常准确、生动。 例:各种云运动时有不同的特征,有的“飘”在空中,有的整齐地“排列”着,有的“来来去去”,有的满满地“盖”住了天空;写天气变化用“点缀”、“笼罩”;“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盆”;用“招牌”作比,也非常准确。 (五)重点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问:第2段上下文有何关系?起什么作用? 学生发言,归纳。 “薄云”“晴朗”;“低而厚密的云层”“阴雨风雪”承上说明“云的各种形态”,启下引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第3 4、 5、6段。 思考这部分的结构层次。 同学讨论

36、,明确。 分为两层:第一层(第35段)说明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第H层(第6段),说明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 按课后练习一的要求,边看课文,边境表。可以补充每一类云的“位置”一栏。 云种类 云的形状 位置 天气的情况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 最高 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天气晴朗 卷积云像粼波 很高 它不会带来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 2000米左右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 高积云像羊群 2000米左右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空天晴 卷层云仿佛白色调幕 高 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 高层云像毛玻璃 低 它预示将要下雨或下雪 雨层云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就开始下降 积雨云形成高大的云山更低 马上就会下暴雨 由上面云的

37、位置、厚薄和天气的关系与第2段是相照应的。“象征”“预兆”用词准确。 问:如何说明这部分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 同学从课文中找出例句,归纳。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

38、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4)用词准确: 问: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默读第6段课文。 提示:本段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是过渡句、也是中心句。边读课文,边填表。 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光彩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 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一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 露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朝霞西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 问:这段没有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没有细致的描绘,怎样使语言鲜明生动的? 学生讨论,明确。 引用了谚语,简短、通俗、鲜明、生动。 最后读第7段课文,说说每句话写了什么,怎样概括段的主要意思? 学生回答,归纳。 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局限性;还要依靠天气预报。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提示:最后两句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是相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 18 绿色蝈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锻炼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