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哲学简史阅读感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国哲学简史阅读感悟.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中国哲学简史阅读感悟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为西方读者而写的一本哲学史,以英文写成,已被译为多种语言,是中国哲学专业的通用教材,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入门书。今日我为大家整理了这篇关于中国哲学简史阅读感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中国哲学简史阅读感悟1说到中国哲学,这是争议不小的四个字。比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先驱,黑格尔就说过,中国没有哲学。他说,中国所处的东方是人类历史的开端,象征了思想的贫乏和愚昧。中国在黑格尔哲学额体系中,起到的是反衬西方文明的作用。他贬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儒家和道家。他说,孔子是中国人的主要哲学家,但他的哲学也是抽象的,没有实力给思想创建一个范畴王国,当这种抽象的思想走向详细
2、时,就成为道德、治国之术、历史等,但这类的详细者本身并不是哲学性的。至于道家,道只是普遍的抽象,恍惚不定,是原始的理性;道家的无是单纯的、自身同一的、无规定性的、抽象的统一,没有超出抽象的起先阶段。(来自哲学讲演录)但是要弄清晰中国是否真的有哲学,我觉得这件事情要拆开来看。中国哲学与哲学原委在目前的语言环境里的定义是什么呢?哲学philosophy,来自希腊语Φιλοσοφα,原意是爱才智。假如肯定要从西方那一套思想理论来看。在大部分他们的语言环境里,哲学好像都等于与思辨哲学,他们讲究层层严密推理。
3、他们好像特别不能够认同中国这些传统思想家们随意拿一个比方就来说道理的行文方式,也不能get到那些浪漫的点。不过我倒是觉得,在现行通用的中文语境里,哲学是指一种向内探究的学科,寻求解答世界是什么,我是什么,我该如何面对这个世界这样子的抽象的自身和外界的关系的学科(哈,一点个人理解,轻拍轻拍)。这么说的话,中国哲学这四个字就是特别自然能够成立的了。中国哲学的思想,在我看来,连绵地沉淀了几千年的重量,很是厚重,加上古人们的浪漫习惯,他们讲哲学建立在直觉之上。因此,有一些概念许多时候都没法一环扣一环地推理出来。老子的:道可道,特别道。就把哲学探讨问题的第一步,下定义,这件事情给堵死了。所以,对于我这样
4、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近乎小白的人来说,如何选择一本轻快又踏实的哲学史书,是很重要的。中国哲学简史就是这样一本书。它是冯友兰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高校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所以带有科普目的,读起来很是轻松。又加上那个年头的人深厚的国学底蕴和肃穆的治学背景,这本书的内容又特别经得起推敲。在前文里,冯友兰说,人类的最根本最自然的先天欲望之一,就是对于超乎现世的追求,即所谓超道德价值。什么是超道德价值呢?对于日常生活中,我们做事情的目的,大多数都是具备了道德价值的,也就是说这些事情对自己,对别人或者对社会有一些有益的影响。而在这次道德价值之上呢,有一层更高的对于宇宙这种神奇力气的敬畏和对自我生命
5、的超越。这样的想法,也许是继承了斯宾诺莎的理论。斯宾诺莎虽然也提出了爱上帝,但是他认为自然本身就是神的化身。这也是为什么宗教从四大文明起源的西欧(天主教),阿拉伯半岛,印度(佛教)的三大文明中各自起源发展。而中国,虽然没有诞生宗教,却诞生了解决追求超道德价值问题的哲学(代替了宗教的位置)。所以说,我们的文化从骨子里就是哲学的。中国哲学,并不拘泥于才智本身,而着力于提高我们自身的精神境界,从而引导人去追求超道德价值。道家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其次章),儒家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的横渠四句),这些观念所追求的境界,在我看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等
6、同于信仰。因而,这样子的中国哲学,才能引导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人达到精神的完满。对天的敬畏贯穿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始终。康德曾经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索越是深厚和长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异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我想,所谓天可能就是康德所说的头上的星空吧。对于正文内容,这本书是根据时间依次来的。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写起,始终讲到经学时代结束(始终到康有为为止),基本上涵盖了整个中国古代和近代早期的哲学发展。不过由于篇幅缘由,它的主要内容还是集中在儒、墨、阴阳、名、道、法这六家的思想。对于哲学思想的最基础的普及,我觉得这本书做得很棒。比如,儒家原委被怎样反
7、对过,为何它的反对者纷纷失败?比如,道家在老子之前,杨朱的理论是怎样的(贵己重生人人不损一毫)?比如,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又是怎么回事?再后来,佛教如何影响中国哲学,并且本土化,诞生了,禅宗这样一个静默的哲学?这样的问题有许多,假如绽开讲,也许一两万字是不够的。我特别举荐大家去读一读这本书。虽然这本书也有一点小小的瑕疵。比如对于某一些细微环节的论断,后来被考古结论所打脸,比如有一些方面还是有一些主观。但是,作为一个想要粗浅了解自身所处的文化背景的脉络与发展的读者,它还是相当值得阅读的。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中国人并不是这条规律的例外。他们不大关切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切哲学。他们
8、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他们在哲学里满意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观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根据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中国哲学简史阅读感悟2作为现代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无从回避的重要人物,冯友兰先生一生于哲学上的探讨不行不谓之一波三折。且不论其晚年在经验了_的十年浩劫而所留下的种种饱受争议乃至批判的篇章,单就先生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任何一位有志于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思想文化的发展的青年,都应当去拜读冯友兰先生的著作一二。李慎之先生亦曾言:中国人了解、学习、探讨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行越的人物。冯友兰先生曾经书写一副对联以叙生平,联曰三史释
9、今古,六书纪贞元。三史即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新编,六书则是指在抗日斗争时期贞元之际所著的六本书。从时间上来看,中国哲学简史成书于贞元六书之后,冯友兰的新理学、新儒学体系已经完成,而又在冯先生经受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动乱迫害之前,可以说是其一生哲学探讨成就的巅峰时期。因而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也天经地义成为了冯友兰先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中国哲学简史原译名中国哲学小史(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高校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时的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出版,先后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
10、文等译本,并且快速成为各高校中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是西方人系统了解中国哲学的重要途径。直到20世纪80年头,本书才由冯友兰先生的学生涂又光第一次依据英文本译成中文出版。应当说,这本书既是了解中国哲学、进入中国文化的地图,也是触摸冯友兰先生哲学体系的一条捷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就已经指出:哲学本一西洋名词。也就是说,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史册上,是没有哲学二字的。既然要作哲学史,自然须要首先明确什么是哲学,然后才有哲学史。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回答说: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冯先生亦曾言今欲求中国哲学史, 其主要工作之一, 即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
11、问中, 将其可以西洋哲学名之者, 选出而叙述之。由此可以看出,冯友兰走的是以西释中的道路,即以西方哲学为框架学问论,相识论和宇宙论叙述中国哲学史。然而从全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冯友兰和撰写中国哲学史二册时的认知已有肯定程度的不同。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对儒道释法等百家的阐叙更多的是从基于中国文化的氛围,亦即中国哲学的精神这一核心命题绽开的,而放弃了在两卷本中国哲学史中所沿用的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的强硬划分。出于这种以中国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为基础的哲学史观, 冯友兰在对先秦道家的发展进行概括时比中国哲学史显得更进一步,明确的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隐者阶段的杨朱,以避为其核心;以老子
12、为代表的其次阶段,尝试揭示宇宙事物改变的规律;再到以庄子为代表的第三阶段,宇宙为我,我亦宇宙。中国哲学的精神与问题对于什么是中国哲学和核心观念,冯友兰先生在第一章提出了以下的看法:专就中国哲学中主要传统说,我们若了解它,我们不能说它是入世的,当然也不能说它是出世的。它既入世而又出世。有位哲学家讲到宋代的新儒家,这样地描写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小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志向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好用的,但是并不肤浅。 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志向主义也是对立的。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这并不是说,这些反命题都
13、被取消了。它们还在那里,但是已经被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合命题的整体。如何统一起来?这是中国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以冯友兰的观点来看,中国哲学中始终是两种传统所并行的,即儒家的入世精神和道家的出世看法。正是在这两者之间不断地探寻一种平衡,完善了中国人和精神内核:因为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一些;因为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一些。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但是也相互补充。两者演习着一种力的平衡。这使得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从这个关于中国哲学精神核心的描述,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此时的冯友兰已经完成了他本人新儒学思想的构建。表面上看,这个表述是基于贯穿中
14、国思想史历程的儒道两家的互补作出的综合评价,然而冯友兰随后提到。有位哲学家讲到宋代的新儒家,这样地描写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小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志向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好用的,但是并不肤浅。这里提到的宋代的新儒家,恰恰是冯友兰自身新理学体系的基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对于入世和出世和平和与统一的追求,既是中国哲学精神的核心,更是冯友兰先生在将程朱理学继承改造之后对于儒家传统所强调的内圣外王终极追求的演进。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哲学简史对于中国哲学的认知和表达不再局限于原有的怜悯之了解(陈寅恪审查中国哲学史时所作的评价),而是将中国哲学的
15、发展脉络融于其自身新理学的体系中后作出的风格更趋统一的再现。人生的境界在全书的最终一章中国哲学在当代世界中,冯友兰先生提到了他对人生境界的经典论述: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他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概括的等级。
16、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冯友兰先生对于人生境界的划分来自于觉解。觉就是自觉,解则是了解。这种自觉的了解首先是学问的。在这里,哲学的三条主线,即相识论、学问论和宇宙论被统一到了一种自我了解和反思的层次中去,这恰恰和开篇第一章中所提出的核心哲学观相对应,即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中国哲学的作用或任务就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在冯先生看来人的精神境界有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当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建。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终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
17、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须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须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须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暇思一二读完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仿佛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思想海洋中畅游了一番。耳边时时回荡着先哲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与表述,或睿智机辩,或大巧不工,无不展示了在漫漫时间长河中中国人的思索与追求,引人遐思。陈寅恪先生在审查中国哲学史两卷时曾言,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怜悯,方可下笔。对于著史之人来说如此,对于读史之人又何尝不是?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当然是中国哲学史著中的精品,然而若不能知人论世,上溯冯先生执笔之时的精神面貌,便信以史书为史实,而全然不知作者于其
18、中灌注的精神和风骨,岂不谬哉? 又,冯友兰先生是有风骨的,他在新原人自序中写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况我国家民族,值贞元之会,当绝续之交,通天人之际,达古今之变,明内圣外王之道者,岂可不尽所欲言,以为我国家致水平,我亿兆安家立命之用乎?虽不能至,心憧憬之。非日能之,愿学焉。此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及此书所由作也。然而先生如此大才,历经_坎坷之后所著之中国哲学史新编,自称是写自己在现有马克思主义水平上所能见到的东西,干脆写我自己在现有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上对于中国哲学史和文化的理解和体会,竟而将一部中国千年思想史变成了一部阶级斗争史,将一部皇皇
19、巨著弄得满目疮痍,岂不行叹!中国哲学简史阅读感悟3最早接触到哲学,应当是读中学的时候,政治老师常说,哲学是一门受用终生的课程,但那时对唯物论、相识论、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根本没有直观的概念,而是更多靠整个吞枣般的死记硬背,以期将来高考时能考个高分。上高校时,也学过一些哲学课程,由于不是主科,老师许多时候照本宣科,加上感觉哲学既很枯燥晦涩,又玄而又玄,所以没有深化进去,更没有心入进去。可以说,对于哲学,自己始终是抱有可远观不行亵玩焉的看法,甚至连一知半解也算不上。真正对哲学感爱好,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中心电视台开讲啦栏目,看到知名学者周国平用亲身经验讲授华蜜的哲学,对拥有哲学,
20、拥有生命和才智,人生便会华蜜有了质朴直观的感悟。过后,上网简洁搜寻了一下哲学的意义,特殊是中国哲学,对这个曾经提不起爱好、敬而远之的学科作了些许粗浅的了解。有人所说,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相当于宗教在其它文化中的地位。中国哲学认为取得最高成就的人是圣人,因此有中国的四书论语孟子高校中庸相当于西方圣经的论断。于是乎,依据网上大多数网友的举荐,到书城了买了一本冯友兰著的中国哲学简史,心想从最基本的入手,由浅入深探究一下哲学的奇妙。虽然许多人并不认同冯老先生这本著作,但通过细细品尝的阅读,我认为这本书对于一个哲学白丁来说,算是一本哲学入门的最好书籍了。本书特别客观的阐明关于中国哲学的几个问题,一是
21、哲学流派的起源与发展,二是哲学流派相互之间的关联与区分,三是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及区分,对学习哲学的意义,如何学习哲学,学习哲学的哪些内容也有所涉及。读完之后,大致能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不再觉得哲学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科,或者认为哲学离生活、工作十万八千里了。冯友兰先生著的中国哲学简史,原译名中国哲学小史,是老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高校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时的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出版,快速成为各高校中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是西方人系统了解中国哲学的重要途径。上世纪80年头,本书由先生的学生涂又光第一次依据英文本翻译成中文出版,系统梳理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内涵、形成背景、各学派起源,以及在
22、各学派相互替代、融合和改进的过程中,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脉络清楚,深化浅出,通俗易懂,将中国历史历代的大哲学家、儒道墨法等闻名学派及其主要观点娓娓道来。任何人读完这本连小部头都称不上的书,都能够对中国传统哲学有一个全面的相识,都可以从中选取自己认同、认可、推崇的学派,然后再针对性地找相关著作来研读。冯友兰先生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历代的哲学观点,对待各家观点不做过多个人的评价,从这一点上来说,这种风格是难能珍贵、值得推崇的,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这本书在哲学史著作中,堪称最经典的缘由所在吧。因为是中国哲学简史,书中对各家各派的观点和哲学家本人的生平都没有作深化的介绍。但我感觉,从入门来讲,或者激发读者对
23、哲学的爱好,这已经足够了。这本书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神、才智等方面的理解,融会了史与思的才智结晶,洋溢着人生的才智与哲人的洞见,通读此书,我能够感受到中国哲学的含蓄之美、辩证之力和修身之径,也能理解为什么四大古文明中只有我们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传承中代代薪火相传,连绵不绝。我对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全书的最终一章中国哲学在当代世界中,冯友兰先生提到了他对人生境界的经典论述:人与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自己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先生把人生的境界分为自然境界
24、、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并简明扼要地说明白自己的哲学观点,提出哲学不是获得实际学问而是提高精神境界这一看法,发人深省。从好用的观点看,哲学是无用的。但哲学能给我们一种观点,而观点可能很有用。用庄子的话说,这是无用之用。我们时常感叹,人生是一场旅行,也是一次修行,修行的目的就是在觉悟中不断提升境界、最终达到人生最高境界。但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生存压力增大,许多人都面临着子女教化、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压力,有时疲于应付都显得力不从心,使得人们变得越来越务实,没有多少闲情逸致看闲书、做闲事,甚至没有时间和心情去憧憬诗和远方,从容、淡定、安静的生活有时就如镜中花、水中月,
25、只能满怀希望的向往,却劳其一生而不行求。越忙,越心累;越赶,越担心;越追,越不得。或许有的人经过拼搏努力,物质生活丰富了,但内心的精神世界却依旧苍白粗糙因为忙着赚钱、养家糊口,从不或者很少有时间向内探究。一个人假如不了解自己本心、不清晰知道自己究竟想要过怎样一种生活,便始终处于无明状态,在尘俗中摸爬滚打,被物欲所迷、名利所惑、世俗所左右,永不知足,将大好时间与大美自然辜负。从利己的好用主义角度来看,读完中国哲学简史,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先生的哲学观念,对于思索现实的人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学习哲学,可以让我们了解自己、相识世界、看懂人生本质,从而轻松自由地、豁达欢乐地生活;可以哲学地思索人生大
26、问题,站在更高的层面和角度去进行生命反思。一个人在有限的人生中,不断地求取高远的人生境界,事实上是通过有限的人生去求取无限的人生价值。因此,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都要活出自己的境界,或许是劳碌生活中的一份坦然,或许是人生失意后的一份旷达。人在自己的生活中,确立一个远大的生活目标,建构一个志向的生活蓝图,这会增加生活的动力。这样的人生境界理论,既整合了中国人生哲学中最优秀的传统,又在今日的社会生活中彰显意义与价值。读中国哲学简史之前,觉得哲学离我很远,哲学应是哲学家探讨的事。但看了这本书之后,才知道哲学就是生活。哲学家的理念,都是来自于生活。人生须要不断地觉解,境界须要不断地提升。只有通过这种不断的修为和提升,才能够在生活中将真、善、美动态地统一起来,使人感受到人生中的和善,体验到人生中的美妙。冯友兰先生的女儿宗璞曾对中国哲学简史做过这样一个比方:我常想这本书像是太上老君练出来的仙丹,经过熔炼,把浩繁的史册浓缩的可以一口吞!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读一读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梳理一下我们的文化,感受一下曾经先贤们话,倾听一下内心的声音,寻求到心灵的安慰,回来曾经率性的纯真。很喜爱冯友兰先生最终的那句话,人的一生,要说许多许多话,然后保持缄默。借此与每一位喜爱中国哲学简史的读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