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案模板(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案模板(精选多篇).docx(2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高中地理教案 第一章 认识大洲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教案 第一课时 教师 张俊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内容 称述性知识 “亚细亚”和“欧罗巴” 亚欧大陆 亚洲的地理位置 时区与区时 程序性知识 运用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掌握亚洲和欧洲地理位置及特征。 原认知知识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
2、,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评价方法 作业评价、小测试评价 教学资源 印刷资料 小测试题 多媒体资源 FLASH动画 模型实物: 地球仪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教学关键 运用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学会分析某个未知区域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该区域的地理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二)新授 板书 第一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
3、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1-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 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 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 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
4、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 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 学生通过读地图1-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 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 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 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 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1)读图1-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9W66E;纬度范围:36N71N
5、。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板书 4时区 我们现在是北京时间上午11点的时候,那么现在美国应该是什么时间呢?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这与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世界上的时间? 指导学生读图1-2世界时区图并通过自制的时钟模型演示6城市的区时,以北京(东八区)正午12点为准。也可用数轴图表示学生回答:晚上。 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地方时 讲述 把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定为当地的12点,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间,简称世
6、界时。 时区及换算 讲述 全球一共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一个时区跨15度经度。 其中零时区(也叫中时区),从西经75度东经75度。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和为一个时区,称东西十二区。范围是东经1725西经1725 依据数轴图示法讨论、完成课文中的思考题。 阅读 材料: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学生小组讨论: 1为什么会产生“地方时”? 2时区是怎样划分的? 3什么是“区时”? 4我国采用的是哪个时区的区时? 5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在哪里? 点拨: 拓展训练 我国一艘远洋货轮,从上海出发,东渡太平洋到美国洛杉矶,5月1日6点钟越过日界线后,当地的日期和时间是多少? 答案:4月30日6点 教学
7、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如何换算时区及区时。 作业布置 1、P3活动 2、小检测题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3亚洲的地理位置 4时区 十、课后记 附小检测题二 综合题: 1.读图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字母表示的地理事物为 A_洲 B_洲 C_ 洋D_洋 E_海峡 (2)从图中可以看出,东南亚位于_ 洋和_洋之间,北连_洲,南 临_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2.读图填图题 (1)国家:B是_ (2)读图填出下列地理事
8、物名称 I _海 J_海 (3)本地区面积不大,但国家众多,海岸线十分_ 。 (4)欧洲西部的海陆位置是:北临_洋,西濒_洋,南靠_海。 其纬度位置为大部分位于_(纬线)和_之间,处于_带。 推荐第2篇: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知识点:洋流。 教科书:高中地理必修一 教学目的: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知识点: 什么叫洋流? 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是什么?以及洋流的分类。 影响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以及大洋环流系统有哪些?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世界洋流的分布有哪些?试找出分布规律。 重点:洋流的分类洋流的分布与流向洋流的影响 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
9、论法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新知,全班参与讨论什么是洋流,是怎么引起的。解说:什么是洋流?洋流又称海流,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运动外,海水沿一定途径的大规模流动。(分钟) 第二步:图文并茂,深入讲解。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是什么?最根本的动力是太阳辐射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而后带动海水运动,产生现在的洋流形式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的南北差异,海陆分布和地球自转带来的地转偏向力,也就是地心引力和离心力的合力。(分钟)。 洋流的分类洋流按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风海流亦称吹送流,漂流: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
10、,叫做风海流。世界大洋表层的海洋系统,按其成因来说,大多属于风海流。密度流在密度差异作用下引起。不同海域海水温度和盐度的不同会使海水密度产生差异,从而引起海水水位的差异,在海水密度不同的两个海域之间便产生了海面的倾斜,造成海水的流动,这样形成的洋流称为密度流。补偿流因为海水挤压或分散引起。当某一海区的海水减少时,相邻海区的海水便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称为补偿流。补偿流既可以水平流动,也可以垂直流动,垂直补偿流又可以分为上升流和下降流,如秘鲁寒流属于上升补偿流。按冷暖性质分为暖流和寒流,暖流:本身水温比周围水温高,来自水温低处,寒流,亦称凉流,冷流:本身水温比周围水温低,来自水温高处。按地理位置
11、分类:赤道流、大洋流、极地流及沿岸流等。(分钟) 影响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以及大洋环流系统有哪些?一般的,除了北印度洋和中国沿海的洋流之外,其他地区洋流流向是稳定的,不受季节影响,而北印度洋和中国沿海洋流的流向转变均是受季风改变的影响。北印度洋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洋流逆时针运动;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顺时针运动;而中国沿岸洋流冬季受大陆西北和东北季风影响,流向向南;而夏季受到西南和东南季风影响,流向向北。 洋流系统:表层环流系统以中低纬海区的副高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以北半球中高纬海区的低压区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环流,赤道为低气压区,由赤道两侧吹向赤道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驱动赤道两侧的海
12、水由东向西流动。北面的称为北赤道暖流,南面的称为南赤道暖流。赤道暖流到达大洋西岸时,受陆地阻挡,其中一小股回头向东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沿海岸向较高的纬度流去,至中纬地区受西风吹动形成西风漂流。当它们到达大洋东岸时,一部风沿大陆西岸折向低纬,成为赤道暖流的补偿流;另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高纬,构成极地寒流。南半球中纬海区的西风漂流。在南极大陆周围形成的绕极环流,称为南极寒流。反气旋型大洋环流:信风漂流、信风漂流遇大陆后向高纬转向的补偿流、西风漂流、西风漂流遇大陆后向低纬转向的补偿流,便构成各大洋副热带海区(仅指大洋的如下海区: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
13、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气旋型大洋环流:由西风漂流、西风漂流遇到陆地后向北分支形成的补偿流、极地东风带形成的中高纬大洋西岸的洋流组成北半球中高纬海区的气旋型大洋环流。南极绕极环流:在极地东风带的吹拂下形成环绕南极洲大陆一周的南极绕极环流,再往低纬方向为环绕南极大陆一周的西风漂流,因本海区自然特征比较一致,有些学者把南极外围海区称为南冰洋,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大洋应有其对应的大洋中脊而不承认“南冰洋”这一称谓。(分钟)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对气候的影响:总体来说,暖流增加温度和湿度,寒流降低温度和湿度。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鱼类大量繁
14、殖,为鱼类提供诱饵。对海洋污染的作用:有利也有弊: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 世界洋流的分布有哪些? 洋流的分布规律:1.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相反。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3.南极大陆外围,在南纬406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风漂流,其性质为寒流。4.北印度洋,形成“夏顺(时针)冬逆(时针)”的季风洋流,这主要与该海域夏季刮西南季风,冬季刮东北季风有关。(分钟) 第三步:回顾知识点,有任何疑虑的向我提问。 课后总结:大部分学生能
15、了解洋流,以及洋流的分布。 推荐第3篇:高中地理大气教案 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要来源 ? ? ? 的能力 ? ? 自主学习的能力 ? 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选择性吸收;理解地面辐射是大气热量的主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绘制大气的受热示意图、热力环流模式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通过热力环流的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大气对地球保温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品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 运用图
16、示解释风的形成 二、重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原理 三、教学难点: 大气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选择性吸收、热力环流的原理、三力作用下的大气运动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热力环流实验器材 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引入: 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学生讨论) 山上温度比地面低, 这说明了什么?(设问)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知道大气的热量来源。通过上一单元学习,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一切能量之源。 太阳辐射又可分为三个能量区,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区。 太阳的辐射能量到大气层后,是怎样把能量传递给大气的? 板书: 一、大气的受热过
17、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图表活动:结合下图和表格分析 ? 分别用红色和蓝色表示热辐射的波长。红色表示短波辐射,蓝色表示长波辐射。 ? 根据资料思考:太阳辐射主要被大气吸收还是地表吸收?为什么? ? 使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还是地面? ? 在下图中用 1、 2、3 等数字按顺序标出热辐射从太阳、地面到大气的主要传导过程。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补充资料:大气不同成分对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吸收的情况。 学生帖图活动: ? 讲述: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 板书: 1 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地球保温 思考: 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 显示图:
18、 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 思考 :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 板书: 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云层越厚,保温作用越强。 小结: 由此可见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球起到了保温的作用。但由于地球表面同一纬度或是高低纬度大气所获得的热量有所不同,而热胀冷缩是大气十分显著的物理特征,所以必然会引起大气的运动。大气到底怎样运动呢? 板书: 二、热力环流 向。 这样流动? 实验演示:人教版 教材必修 1 第 32 页活动玻璃缸内空气运动的方学生活动:把所观察到的空气流动方向画出来 思考:为什么空气会 讲述: 假设这三条线是 abc 三地的三条等压线。 思考: 1、在地面冷热均匀的
19、情况下,三地的大气处于什么状态? 2、a 地受热, bc 两地遇冷时,大气发生怎样的物理变化? 3、三地的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分别有什么变化?等压面随之发生怎样的变化? 4、此时,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是否还相同?这种气压差异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小结板书: 1 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过程:地表的冷热差异大气的上升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学生活动: 白天,陆地增温快,海上增温慢,夜间则相反,陆地冷却快,海上较为温暖。海陆风是就是由于这种昼夜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热力环流。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支架),完成如下任务: 1 在书上图 a 和图 b 上标出昼夜海洋和陆地气压的高低。 2 一天之内,
20、何时吹海风,何时吹陆风? 3.在图 a 上,画出白天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热力环流,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在图 b 上,画出夜间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热力环流,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 4 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 小结板图: 海陆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过程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 第二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 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特点及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方向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 力 通过风向和风力的动态变化图,
21、培养学生的动态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认识大气与宇宙中所有物质一样都是运动的,而且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 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 二、教学重点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特点及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地转偏向力、“三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向变化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图解动态分析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实验工具 引入:有人说“乡下的风,城里的雨”,(请讨论:用上节课学过的知识能解释吗?) (根据同学回答板图热力环流,上升气流降温、凝结成云致雨) 在板图上指出空气的水平运动即我们感受到的风 讲述: 同一水平面的存在气压差异时,就必会存有一个力促使大气由高压流向低
22、压的运动,而这个力就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板书: 1 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如果没有其他力的影响下,风向与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显示: 板书: 2 风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思考: 但风一旦形成必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如何呢? 实验演示 用一小球抛向旋转中的圆盘中心,观察变化 小结:由于受地球的自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在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所以在地转偏向力的加入下,风向不断发生偏转变化,直到影响风向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时,风向就不再偏转,而这时风向会如何呢 板书: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平行与等压线 转折:但这
23、种风只存在于高空,因为在近地面,风向还会受到另一个力的影响,就是摩擦力的影响。在三个力的影响下,风向如何变化呢? 板书: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 学生活动:完成课本 35 页活动 小结: 教学反思 对本单元中大气的组成、大气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等的原理和规律,需引导学生理清 各原理规律之间、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逻辑推理关系,真正地理解知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是通过现实验分析,引导学生形成联系实际,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大气的受热及大气环流的过程,并能在气压图上正确地判断风向。同时还需要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拓宽
24、学生的思维与加强反馈练习力度,坚固学生在本单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一些实验的效果难于充分展示出来,所以本人建议课堂中实验不宜太多,可能将一部分的实验交由学生操作并可纳入非纸笔考试部分。 推荐第4篇:高中地理聚落教案 篇1:河南省地理优质课一等奖聚落教案 义务教育教科书 地理八年级上册 中国地图出版社 第三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聚落 平顶山市第三中学 胡文艳 二一三年十月 聚 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聚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类型。 2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3说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比较法分析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聚落,了解城市景观和
25、乡村景观的不同。 2学会运用图片或说明材料,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激发热爱家乡传统民居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难点: 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法】 图片、资料分析法和任务驱动法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课堂练习】 明智之选: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 1城市居民主要从事的工作是 a耕作业和畜牧业等 c工业和服务业等 a乡村仅仅为了居住 ( ) b渔业和林业等 d副业和养殖业等 ( ) 2关于
26、乡村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c乡村居民主要从事服务业 a水源充足 c资源丰富 读图答题: b乡村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劳动 d乡村聚落晚于城市聚落的产生 3下列因素中,不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 ) b地形崎岖 d交通便利 4读聚落景观图,结合学习过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是 和 。 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篇2:高二地理教案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一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 课标:了解区域的含义,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初步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 法,增强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 2、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
27、例,从地图上提取信息,列出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 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讨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际差异的形成原因。 3、了解东部季风区南方和北方的差异,了解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掌握分析地 带性经济差异的思想。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读图分析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南北方对比体会人地关系协调统一。增强因地制宜的思想。增 强实现我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难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
28、类比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 区域和区域差异: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四、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五、中国三个经济地带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的生活与区域有关,我们经常听说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用语。 (提问)什么是区域 ?区域是如何划分的?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 一 区域和区域差异: 1、概念: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可量度的实体;区域内自然、社会等要素间相互联系,使区域保持一定的相似特征 2、特点 (1)有一定的面
29、积、形状、范围、级别、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区域的级别有高有低,划分的指标也不尽相同 3、划分指标 单一指标 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某一方面。 综合指标 多种要素 思考:经济区域、社会区域、文化区域的划分是依据什么进行的? 经济条件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等 社会条件政治、文化、交通、人口、民族与宗教等 自然区域的划分是依据自然特征的差异来进行的? 自然条件 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 4、区域差异: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5、区域研究的重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
30、。 6、区域研究的意义:为选择区域的发展方向、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提供依据。(第一课时)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一)区域差异比较 区域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往往表现出相互渗透的过渡性特征。区域之间的差异显著,但区域内部则表现出相对一致和相似的地理特征。 1、差异产生的原因: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高度 2、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名称地形,气候、 分区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非季风区 青藏高寒区 内部相对一致性。 3、三大自然区的界线 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与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比较接近。青藏高寒区东部选取了3000米等高线作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
31、线,青藏高寒地区 与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4、三大自然区的差异比较: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东部季风区,从低纬到高纬,都以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为主。濒临海洋,降水丰富,植被茂盛,河湖众多,种植业发达。地处我国第 二、三级阶梯,地形以平原、丘陵和盆地为主。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位于我国的中高纬,深居内陆,空气干燥,以温带草原气候和温带荒漠气候为主,降水量较少。该地区主要发展的是畜牧业和灌溉农业,水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青藏高寒区,位于中低纬度的我国西部地区。海拔高,日温差大,太阳辐射强,有众多的高山和冰川,是亚洲众多河流的发源地。自然带的垂直
32、分异显著,以畜牧业和河谷农业为主。 作业布置:整理笔记,分析天津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要素。 课后反思: 审核人: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二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 (二) 课标:了解区域的含义,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4、能够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初步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 法,增强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 5、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提取信息,列出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 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讨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际差异的形成原因。 6、了解东部季风区南方和北方的差异,了解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掌握分析地 带性经济差异的思想
33、。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读图分析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南北方对比体会人地关系协调统一。增强因地制宜的思想。增 强实现我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难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类比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 区域和区域差异: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四、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五、中国三个经济地
34、带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提问) 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1、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 东部季风区,由于地势相对低平,气候温暖湿润,所以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这里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区。该区聚落稠密,道路纵横,是我国人口集中且经济发达的地区。 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畜牧业历史悠久,养育了许多游牧民族。靠近季风区或有河流、地下水的地区也有少量的灌溉农业分布。面临的问题是水源紧张,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日趋严重。 在青藏高寒区,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微弱,土地利用主要是畜牧业,少数地区可以开展林 篇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人类的聚
35、居地聚落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开始人文地理方面的教学。前两节内容主要是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和宗教。本节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成于地理环境的紧密联系,在人文地理学中,聚落也被称为人口的文化景观,它是人类的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作为人文环境的聚落,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肯定受到来自风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与作用,因此,聚落的形成以及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是本节的重点。聚落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可采用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学情分析 由于收学生居住地的局限性及已有知识储备有限性的制约,故采用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
36、容,配备大量的图文资料,这样的教学既鲜活生动,又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读图识文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从生活经验出发列举实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程标准要求 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河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2、学会作为一名中学生,可以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做出什么贡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对于探究式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
37、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方法 教授法、讨论法、演示法、陶冶法、探究法 六、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描述城市景观河乡村景观的差别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聚落的保护与发展 教学难点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视屏:福州城市宣传片福州,你好。 (联系生活实际,达到师生共鸣,吸引学生) 师:城市和乡村,这些都是我们人类所集中居住的地方,我们统称为“聚落”。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我们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板书】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师:现在大家看ppt上的四张图片,他们各属于什么类型的聚落
38、? 生:左边是乡村,右边是城市。 师:我们福州市区是属于那种聚落呢? 生:城市聚落。 师:对,大家可以对比一下这两张图,是不是有很大的差异? 生:是的。 度这几个方面思考,可以结合课本81页图4.12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图。(思考30秒)我们来一起填一张表格,看看乡村和城市有哪些方面的差异。 师: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乡村与城市的差异呢?现在我们来看一张图片,他们在干嘛? 生:他们在种田。 师:再看看其他三张图片。 生:放牧、砍柴、养鱼。 师:对,不同的生产方式,产生了不同的聚落类型,所以我们按照生产方式的不同,将乡村分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大家看书本81页,拿起笔把第二段第一句划下来。 【板书
39、】乡村与城市的差异 师:生活在城市聚落中的人们,从事哪些工作呢? 生:服务业和工业。 师:对。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聚落所呈现出的景观又有较大的差异。 师:乡村与城市的相同方面,比如都有道路,房屋等建筑,地形比较平坦。实际上也是聚落形成的共同条件,一般是先有乡村聚落,然后再形成城市聚落。 【板书】聚落与环境 师:我们来看一个问题,三个乡村聚落中,哪个更有可能演变为城市?为什么? 生:1地,因为1地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师:是的,1地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位于河流的交汇处,便于把从 2、3地汇聚来的人流和物流集中起来, 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更容易发展成为更为高级的聚落。那么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
40、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请大家结合书本82页回答。 生: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 师:聚落的形成于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来讲,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于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请看ppt,城市的形成需要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自然环境不仅影响聚落的分布,也会影响聚落的形态。下面我们来看两张图片,大家看看他们各是什么样的聚落形态?(用图片分别演示类型) 生:略 师:有的聚落在平原地区聚集呈团块状,有的聚落沿着河流、山麓、谷底等呈条
41、带状。(演示福州市区的遥感地图)我们福州的聚落形态是团块状的呢?还是条带状的? 生:团块状。 师:对,福州市区的聚落形态是团块状的,自然环境影响聚落的分布和形态,聚落形成后,聚落的景观也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聚落要怎样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呢? 【板书】 1、自然环境影响聚落的分布和形态 (多媒体展示聚落的图片:沙漠地区的自然景观和建筑特点、雨林地区的高架屋、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 沙漠地区 雨林地区 我国黄土高原 北极地区 师:这些图片分别反映了当地怎样的自然环境特征呢? 生:东南亚的湿热,西亚的干热,黄土高原的干燥,北极地区的寒冷。 师:很好,这些地区的建筑与当地的气候有一定的关系,是聚落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的条件。现在我们来一起总结一下。(填表格) 【板书】 2、聚落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 师:聚落不断地在发展,传统的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他们记录了历史的真是情况。有些聚落因其独特等特征被评为世界历史遗产,如水城威尼斯、我国丽江古城、平遥古城等。随着乡村向城市的转化,人们应怎样来发展和保护这些传统的聚落呢?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