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优秀生物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

上传人:ylj18****70940 文档编号:66208409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12 大小:78.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优秀生物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2023年优秀生物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优秀生物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优秀生物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1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优秀生物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寻找生物的家园教学设计(优秀) 蓝色的地球是生物共同的家园,每一种生物的家园分布在地球的不同地方。生物世界是一个绚丽多姿、奥妙无穷的世界。生物圈中有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典型的如森林、灌木、草原、湿地和海洋等,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为不同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提供着独特的生存和繁衍的条件。生物之间既存在着为生存而进行着的竞争和搏斗,又存在着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正是这些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才形成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生命形式。本课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样依赖于环境生存的。 课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生物和它们栖息的环境;第二

2、部分,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第三部分,了解同一栖息地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搜集资料讨论生物和环境的关系; 能够观察周围熟悉的环境和图片来记录生物及其环境的关系; 能够列举事例解释生物伙伴的关系和敌对关系。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生物环境和生物的关系; 知道生物栖息地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生物世界的丰富多彩; 感受生物生存世界的神奇; 体会到生物生存方式的多样性; 感受生物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存在的合理性。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生物和环境的图片,教师准备相关的影像资料,图片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3、播放一段优美的地球各个生态环境的画面,结合影像讲述:蓝色的地球是生物共同的家园,每一种生物的家园分布在地球的不同地方。 2朗诵小诗:树林是小鸟的家,草原是牛羊的家,池塘是鱼虾的家,泥土是植物的家地球是所有生物的家,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让我们一起来爱护它。 3谈话: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寻找生物的家园。(板书课题) 【评析】这是单元页上的小诗,它揭示的是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对象,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以小诗配合优美的画面导入新课,既陶冶了情操,又很自然地充满感情地进入下阶段的学习。 二、了解生物和它们的栖息环境 1出示企鹅、狮子、小鸟和海龟等动物,以及它们生存环境的图片,提问:这些动物分别生活在

4、什么环境里?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活动帮动物找家园。 2活动:学生分组做游戏。 3汇报交流。 4教师小结:通过游戏活动我们知道了,这里不同的动物有着不同的生存环境。但是,在同一个环境中,除了我们图片中出示的动物以外,还有其他的动物存在呢。 【评析】在此环节放入游戏,我觉得可以活跃研究的氛围,使学生又能感悟到我们必须关爱动物的情感,因为我们是在帮他们找家。 二、了解生物和他们的生存环境 1提问:在这些环境中应该还有什么样的生物? 2思考:它们为什么生活在这里呢? 3教师提供相关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观察。 4选择其中的一张图片,让学生认识上面各种生物和非生物 5学生讨论:图片上的生物生存是如何依赖自

5、然环境的? 6教师小结:一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须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生物的栖息地。 【评析】学生对什么叫“栖息地”是陌生的概念,我们有必要科学规范地帮助他们理解。结合书本,我们可以让他们朗读并用自己的话说说。 三、了解同一栖息地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1学生观看相关录像资料。 2提问:画面中这些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小组讨论并在表格中作好记录。 4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5谈话:你还能举出其他生物的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吗? 6教师小结:同一栖息地上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可以在一起生活,有些可能成为很好的伙伴,有些却可

6、能成为敌人。不管是伙伴还是敌人,他们的存在都是自然规律的体现。 【评析】利用多媒体手段是学生的信息量最大可能增加,从书本扩大到书外更广阔的自然世界,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课后拓展活动 谈话:一棵树可以成为许多生物的栖息地。找一棵树观察一下,把其中的动、植物栖息情况做个记录。要想看一看树上有多少昆虫,可把撑开的伞倒挂在树枝上,然后摇树。把摇下来的生物仔细辨认一遍,然后放回树上,不要伤害它们。要是有更好的方法也可以介绍给其他小组。 【评析】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外出调查,让学生受到一个潜移默化的教育,保护生态环境,与生物和平共处。 教学片断赏析 “了解同一栖息地中生物

7、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教学片断 师:画面中这些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每天小丑鱼会带来食物和海葵共享,当小丑鱼遇到危险时,海葵会用自己的身体把它包裹起来,保护小丑鱼。 生:鳄鱼和鳄鸟是好朋友。鳄鱼那么凶残却不吃鳄鸟,因为他们互相帮助。真是奇怪啊!不知道鳄鱼很饿的时候会不会吃鳄鸟? 生:我看见很多动物都喜欢在他喜欢吃的食物周围生活。 师:那么动物和他们的食物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生:肯定是吃和被吃的关系啊。 师:是的,这是一种敌对关系,但是也是自然平衡的需要。我们不能破坏这种关系,一旦破坏了,后果会很严重的呀。 【片断评析】动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和敌对关系,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我们人类不要随意去改

8、变。我们要做的就是更多地认识大自然,和与我们生活在同一家园的动植物们,保护他们,保护我们的家园,与他们和谐共处。 推荐第2篇:生物教学设计 腔肠动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低等多细胞动物。 (2)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识记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活体水螅和水螅切片的观察,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了解涡虫的生活史,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讲究卫生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3)通过理解日本血吸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征,进行“生物体形态

9、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对水螅的观察,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爱科学、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通过了解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讲究卫生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1水螅的形态结构和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2涡虫和华枝睾吸虫形态结构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3.准备活体水螅是上好本课的关键和难点。教具准备: 水螅纵切切片、显微镜、放大镜、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 本章参考课时2课时。 巩固练习 (可提示详细出处或加附页) 同步练习第一节 板书提纲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一、腔肠动物-水螅 1生活环

10、境:淡水中 2形态体色:乳黄色或浅褐色 3生殖:出芽生殖或产生生殖细胞 二、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及其主要特征 1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食用、药用、观赏、石油 2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三、扁形动物 (一)涡虫 1、生活环境 2、形态结构 3、生活方式 (二)猪带绦虫 (三)华枝睾吸虫 (四)日本血吸虫 四、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及其主要特征 1、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主要特征:身体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课后反思 这两类动物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说绝大多数是陌生的,所以结合生动的课件讲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推荐第3篇:生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1本课

11、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属于新课标十大主题中第二大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的内容,本主题又包括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等三个二级主题。显微镜是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观察工具,初步学会独立使用显微镜是初中阶段十分重要的生物技能之一,学习认识、使用显微镜对学生在后面进一步从微观认识动植物,乃至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基础,有重要意义。 1.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亲自实践,从而使书本知识迁移深化为一定的能力、素养,同时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情感价值观。 知识目标:正确说明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 能力目标:能独立、规范地使用显微镜,能观察到

12、清晰的物像;在认识、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情感目标: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养成爱护显微镜的习惯,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3 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教学重点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 2.教学策略 作为本册教材中第一个技能性的操作实验,该课内容寓理论与实际于一体,是非常基础和重要的一节内容。但由于显微镜较昂贵,学生之前又没接触过显微镜。过去教师在教学微镜使用时总是把显微镜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步骤、注意事项讲的十分详细,然后才让学生动手,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不符合新课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理念。

13、结合本校学生生源较好和好奇心强的特点,我试着把本节课设计成自学+讲授+探究课,给学生创设情境,将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为中心,整个学习过程以此为出发点,及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因难在课堂中解决。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和部分探究,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与合作在教师引导下,获得新知与能力的提高,同时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3.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三种标本(写有“上”字的玻片;写有数字的透明纸;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擦镜纸,纱布,显微镜的使用录像带或课件;课前每班培训几名学生,

14、以便课上帮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4.教学程序 4.1 走进新单元 指导学生阅读二单元开篇语,观察书上细胞彩图,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细胞。 4.2 导入新课(展示图片) 让学生了解细胞非常小(提示图中物象之所以看的很清楚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而且形状各异。提问,引出观察细胞的工具显微镜。 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叙述显微镜的发展史。提问:通过预习,你对显微镜的发明、发展知道了多少?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 4.3 新课过程 认识材料和用具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桌上显微

15、镜、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等。 取镜和安放 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指导学生看书37页:取镜和安放。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之后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教师利用课件,点击即显示各部分名称) 显微镜的使用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三种观察标本: (1)写有“上”字的玻片;(2)印有数字的透明纸;(3)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 对光 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按照先看到一个白亮的视野放入标本-看到清晰像的顺序(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

16、孔。(2)左眼看,右眼睁。(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 观察 学生边看书自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强调 用低倍物镜(10或8,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镜茼先下降后上升,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以免压碎标本。 左眼看目镜,右眼睁开是为了画图。引导学生继续观察。 思考并回答问题: 为什么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倒的? 看到的物像究竟被放大了多少倍? 不透明纸上的数字为何看不清? 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

17、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5.练习反馈 1写有“上”字的玻片标本,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 )字。 2显微镜的目镜5,物镜10,放大倍数是( );目镜10,物镜10,放大倍数是( );目镜10,物镜40,放大倍数是( )。 3如果物像偏左,你应将标本向( )移,才能使物像居中。 6.教学反思 上好本节课的关键是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和操作,教师最好课前培训几位学生作助手,这样看似麻烦,实际在上课时解决了不少问题,以后的学习中还会用到显微镜,所以在开始就要强调规范操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推荐第4篇:生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以酸雨或废电池为例,说明人类的破坏性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2设计并完

18、成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实践、发散思维、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4提高环保意识,增强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设计并完成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2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增强环保意识,加深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搜集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危害的图片资料。 (2)预习探究实验,小组成员合作,初步拟定本组探究方案。 2教师准备。 (1)搜集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知识、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

19、电池的资料。 (2)设计并制作课件(图片、资料、酸雨形成动画、废电池造成危害的动画、探究提示、问题设置、诗句欣赏、数码相机拍摄的实验前后材料变化情况)。 (3)录像片段(国外有关酸雨的情况报道及治理方法)。 (4)为探究实验提供的材料用具(不同pH(pH= 3、 4、5)的模拟酸雨,废电池浸出液,清水,培养皿,标签,喷壶,小麦幼苗,浸泡过的小麦、黄瓜、大豆、菜豆等种子)。教学方法 探究解决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培养、观察、记录等过程利用课外活动时间)。 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一)两分钟课前“热身” 利用两分钟课前准备时间,多媒体以新闻纪实方式展现一段有关“人类在改变地球面貌”的文字

20、记载,然后呈现“只有一个地球”的警示语,并伴有音响效果。通过视、听的感官刺激,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改变地球面貌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创造意境。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你说、我说、大家说。 通过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提高了学生主动搜集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关心爱护生物圈、关注社会的情感。教师予以评价、鼓励。 2观察、思考、质疑。 (1)多媒体显示四幅画面(浓烟滚滚、江水混浊、喷洒农药、被腐蚀的佛像),学生观察、辨析,达成共识:环境污染有多种类型(大气污染、

21、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它们已经对生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2)利用被腐蚀的佛像放大与原型的比较及佛像拟人化的问题“伤害我的元凶是谁”,创设了质疑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酸雨对生物影响的浓厚兴趣。 (3)通过对我国于电池的产量、消费量、回收率的资料分析及专家测试结果“一节纽扣电池能污染60万升水,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的了解,激发了学生探究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浓厚兴趣。 (三)确定探究主题、制定探究方案 各小组成员根据本组的探究兴趣,确定探究主题,并从教师提供的多种供选用的材料用具中,自主选择本组所需的材料用具,同时对本小组感兴趣的探究主题初步制定探究计划,通过教师的

22、探究提示,各组将探究计划补充和完善。探究提示内容如下: 1你选用的材料用具有哪些?你为什么要这样选取? 2是否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如果需要,你将怎样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材料和条件(如环境、管理、观察记录等)上有什么要求? 3本实验是否需要数量统计?如果需要,尝试设计一种你认为简单明了的统计格式,以便记录观察实验的结果。 4只做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结果可靠吗?你认为怎样做,实验结果才可靠,为什么? (四)初步实施探究方案 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初步实施探究方案。教师以多媒体提示课后的管理、记录等工作,以保证探究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提示的内容如下: 1课上完成实验装置,对所选用的材料进行初步处理后送

23、到本组的“实验基地”。 2课后小组成员继续分工合作,做好管理、观察记录工作。 3还需做哪些工作才能完成此次探究的全过程? (五)探究过程的课外延续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一步实施探究计划。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对实验材料进行定时管理、观察、记录,最终在开放性实验室中合作完成探究过程,并对记录的数据和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撰写探究报告。 二、第二课时 (一)分析结果、表达交流、教师评价 各小组组长代表全组同学在全班汇报交流探究报告,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同时展示用数码相机拍摄的实验前、后材料的变化情况图片以及各组的原始实验记录表。如果实验结果不支持假设,分析导致

24、该结果的原因。其他同学可对各组的探究报告提出质疑,提问或发表自己的观点,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平等的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每组发言之后,教师及时对该组的探究情况予以客观评价,既要赏识鼓励,又要指出存在的问题。各组发言完毕,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科学探究、分析解决问题、自评互评、合作交流等能力的提高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总结实验中出现的在以后的探究实验中应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如设置对照实验、设置重复组等,指出探究道路的坎坷,鼓励学生在漫长的科学探究的道路上知难而进,培养自己坚韧不拔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进一步认识危害性,环保从我做起 酸雨形成的动画效果加深了学生对酸雨成因的了解;三组(树林、池

25、塘与鱼、竹林与熊猫)今昔对比图,使学生对酸雨给生物造成的危害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通过对废电池被丢弃销蚀后,内部的重金属离子污染环境的途径的动画及水俣病、骨痛病图片的观察与思考,使学生对废电池给生物造成的危害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增强了学生环保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通过教师提示的问题“回想你和你周围的人有哪些行为习惯曾经或正在对环境造成污染”“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你打算为环保做些什么”,使学生在思考的同时,明确自己的环保责任和义务,加深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三)环境保护,从现在做起 提示学生慎重处理实验中用过的材料用具,环保从日常的身边小事做起。 (四)解读诗句,关注全球环境 此为本节课拓展环节。

26、通过对著名的挪威剧作家易卜生诗句的欣赏与解读,对国外有关酸雨情况报道的录像片段的观察与感悟,使学生领悟到酸雨等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由来已久,遍及全球。加强了学生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生物圈的紧迫感、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将人文精神融入了科学探究中。 推荐第5篇:生物教学设计 生物教学设计 七下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等活动,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2通过观察模型和演示实验,提高观察、判断、推理以及科学实验能力。 3通过分析资料等活动,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4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由于学生未学到物理课中的扩散作用,且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是学

27、生看不见、摸不着的,比较抽象) 教学重点 1外界气体如何进入肺 2肺内的二氧化碳如何被排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方案一:深吸气后屏住呼吸,看能维持多久,体验气体交换的意义。 组织活动,引导学生说出气体交换的重要性。 方案二:联系自己的身体结构,对照模型或挂图,观察肺在人体中的位置,描述肺的功能。 出示模型或挂图,进行直观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肺的位置和功能 方案三:观看录像,小组交流讨论。 播放录像,通过直观手段引导学生了解肺的功能。 方案四: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回答提出的问题。 复习旧知识,提出问题: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肺有什么功能? 2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 21测

28、量胸围差 方案一:阅读有关的课文后,一组同学上讲台给全班同学进行科学的操作,其他同学观察操作过程。课后每位同学测量自己的胸围差。 提供软尺,引导学生阅读和观察组织交流,并做出评价。 方案二:上讲台演示的同学故意进行错误的操作,让其他同学找出错误并纠正。 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强调要仔细观察,引导学生纠错。 方案三:学生课前测量自己的胸围差,上课时小组成员将测量结果展示出来,并果进行交流讨论。(课前布置,上课时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或分组讨论分析提纲中的问题,得出正确结论。 22在测量结束后,尝试提出问题,并进行交流讨论。 测重出示讨论提纲,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讨论提纲如下:

29、你和其他同学的胸围差有区别吗?你认为你们的胸围差的差别和什么有关? 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廓容积的变化吗? 胸围差的大小说明了什么?外界气体如何进入肺?呼吸肌运动引起胸廓容积的变化活动:将手置于肋骨处,感受呼吸时胸廓的变化,交流讨论,归纳出由于肋间肌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的增大和缩小的结沦。 23组织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探究呼吸时胸廓的变化。 24观察录像或模型演示,在教师的引导厂思考,并得出结论。 25放映有关呼吸时胸廓变化的录像或演示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明确容积变化引起气压变化,气压变化引起换气。 26质疑:胸廓的变化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到底是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吸气导致

30、胸廓扩大呢?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引导学生观察,降低学习难度。 通过打气筒给气球充气的演示说明。 23模拟膈肌运动 231观察教师的演示,分析讨论并归纳出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上下径的变化。 232通过演示引导学生观察讨论。 233小组讨论后,全班进行概括小结: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容积变化,容积变化引起肺内气压变化,从而完成呼吸运动。 234引导学生小结呼吸运动的过程。 说出日常生活中一些有关胸廓扩张缩小与呼吸关系的例子(如冬天盖厚被子感到胸闷等)。 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经验,启发学生说出胸廓扩张缩小与呼吸的关系,留下悬念:气体进入肺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第二课时) 1复习上

31、节课的内容 回忆上节课所学知识,复习提问:胸廓的变化与呼吸运动有何关系?由学生的回答引入本节课内容:气体进入肺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气体进入肺内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 a按资料分析中的实验装置操作; b取两个锥形瓶,分别装入等量的石灰水,向其中一瓶内的石灰水吹气,为什么在实验置中设置甲瓶? c用口吹入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说明了什么? d人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 (耳球向另一瓶内的石灰水吹气),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3气体交换原理 嗅到教师喷出的香水,理解气体总会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 向教室内喷

32、洒香水,引导学生了解气体扩散的原理,说明气体进入人体也遵循31扩散原理。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311观看挂图,认真听老师讲解。理清思路,综合概括。 312回忆所学知识,合作交流,归纳问题的答案。 313引导学生归纳外界气体进入人体组织内的过程,并对学生的答案及时进行反馈。 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自己解决疑惑。 提问:进入血液的氧最终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引导学生联系前后知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314小结和练习 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小蛄本节内容,并指导学生做课后练习。 课后实践 课后测量自己的肺活量,并和其他同学的肺活量进行对比。 引导学生参与课后活动,并给予评价。 教学反思 生

33、物是一门实验性及探究性很强的学科,应充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样学生不仅主动地获取了知识,领悟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推荐第6篇:生物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从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的联系看,讲的是水产动物;但从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等方面看,主要是以鲫鱼为例,学习鱼类的主要特征。并通过鱼类和虾、蟹等的对比,引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所有这些都是学习后面各脊椎动物的基础。同时也为学习第四章物种的多样性铺垫了必要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理解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

34、结构和生理特点。 2、总结鱼类的主要特征 3、区别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技能性目标:尝试探究性学习方法。 情感性目标: 1、体验与人合作、交流及取得成果的情感。 2、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其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 3、关注水产动物的生存环境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 教学重点: 1、鲫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 2、鱼类的主要特征。确立依据:鲫鱼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是掌握鱼类的主要特征的基础,而这两部分又为学习后面的各脊椎动物奠定了基础。同时,利于学生理解鱼类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所以这两部分知识应确定为重点。 3、教

35、学难点: 1、鳃的结构及鳃内气体交换的过程。 2、探究鱼鳍功能的实验中“做出假设”和“设计实验”两个部分。 确立依据:鲫鱼的呼吸器官:鳃的结构鳃丝、鳃耙、鳃弓,对学生来说不仅陌生,而且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易搞清楚。鲫鱼的气体交换过程较为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鳃的结构及气体交换的过程应确定为本节的难点。 关于鲫鱼各种鳍的作用的探究实验,是学生学习生物学以来的第一个探究活动,而且各鳍的作用不尽相同,又相互协作,较为复杂,所以,从提出假设到设计实验都是难点,需要教师耐心细致的指导、引导。 (四)、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等实际情况,这部分内容分两课时讲解。第一课时学

36、习鱼类的特征、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区别、水产动物及其生存状况等。第二课时做探究实验,探究鱼在水中游泳时各种鳍的作用。下面主要说明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利用实物观察及多媒体演示等,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启发、分析、讨论、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当中去。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总结能力。 三、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 (一)、学情分析:目前学生多半主动学习的能力较差,但却聪明好动、思维敏捷,对观察、实验等充满好奇。因此,通过学生亲自观察、动手操作,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7、(二)、学法指导:本节课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可以给学生提供以下4种机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去。 1、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 2、提供探究、尝试、合作的机会 3、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 4、提供成功的机会 四、课前准备:透明鱼缸、活鲫鱼、放大镜 电脑课件: 1、鲫鱼的身体分部 2、鳃的结构 3、鲫鱼呼吸的生理过程 五、具体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什么是水产动物呢?大多数学生可能回答“生活在水中的就是水产动物”,这时老师通过强调其经济价值明确水产动物不同于水生动物,它是专指生活在水中的,对人类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的野生或养殖动物,通过这种启发和对比非常的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

38、解和掌握。接着让同学举出几种常见的水产动物的实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介绍“在水产动物中,鱼类是个大家族”,从而引出今天我们要重点学习的最常见的一种淡水鱼类鲫鱼。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明确概念,通过举例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观察鲫鱼:1.观察外部形态 2.观察鳃的结构和鲫鱼的呼吸 1、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 设置思考问题(课件展示):鲫鱼与水生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点有哪些?为什么?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但由于对鲫鱼的生活习性和外部形态,学生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所以难度不大。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第一步分组观察、合作探究;第二步学生小结、教师补充;

39、 第三部师生共同总结。 第一步: 事先准备好放在透明鱼缸中的活鲫鱼,请学生分组观察。观察时,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并要侧重观察体形、体色、体表、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等,并用手抓一下,看看有什么感觉?(同时学生可以参看课本中图)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教师到各组巡视并与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这种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形式,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可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共同探索的意识。 第二步: 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进行小结。然后教师做必要的补充:如关于鲫鱼的感觉器官,学生可能答出眼、耳、鼻孔等,但对其特点、作用一般不太了解。这时教师指出鱼没有眼睑,高度近视,耳只有内耳听觉范围很小,鼻孔的

40、主要作用是嗅觉作用,可通过嗅觉寻找食物。并进一步设疑:鱼类大多生活在比较复杂的水环境中,它们是如何绕开那些险滩和暗礁的呢?这时会有一部分同学推测是侧线,但对侧线又不太了解,就要及时组织同学观察侧线的位置,并用放大镜看清侧线鳞上的小孔,然后进一步讲解正是这些鳞片上的小孔排列成行形成了侧线,它的主要作用是感知水温、水流和测定水的方位,它是适应水中生活的又一个比较重要的感觉器官。接着教师演示鲫鱼的外形图,重点显示鳃盖后缘和肛门两处分界线的位置,使学生能正确区分鲫鱼的头部、躯干部和尾部,有助于学习理解鲫鱼身体分部较少,躯干部和尾部肌肉发达并生有各种鳍,比较利于它在水中游泳。 设计意图:学生小结培养了学

41、生的表达交流的能力;教师的补充讲解弥补了自主探究活动所获得知识不够全面这一不足,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第三部: 师生共同总结如下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特点: 体形:背部青黑色,腹面灰白色,不易被敌害发现,为保护色 体色:梭形,减少水中的阻力,适于游泳 体表:有鳞片,起保护作用,鳞片上有粘液,游泳时减少阻力 鳍:是鲫鱼的运动器官 侧线:感知水温、水流,测定水的方位 身体分部:分为头、躯干、尾三部分,鳃盖后之前为头部,肛门以后为尾部,中间部分为躯干部。 设计意图:总结出的这些内容是对所学知识系统、直观的再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便于学生记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总结能力。 在第一个探究活动刚刚结束、

42、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浓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出:除了形态特点,适于水中生活的还有结构和功能上的特点,从而导入下一个学习内容。 2、观察鳃的结构和鲫鱼的呼吸 3、课件展示思考问题:观察鲫鱼的口和鳃盖是怎样相互配合动作的?有什么意义?鲫鱼的呼吸器官是什么?鲫鱼是如何通过鳃完成呼吸的?这三个问题是这部分的关键问题,也是难点问题。 4、 为了突破这些重点、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观察推测、课件展示、分析总结。 5、首先针对第一个问题组织学生仔细观察鱼在“吞水”的过程中,口和鳃盖的变化情况,当鲫鱼缓慢游动时,可以在靠近鱼的口前方滴几滴红墨水(不许多),然后仔细观察水是从哪里流出来,学生很快会发现口和鳃盖的交替

43、开闭情况以及水的流入和流出方向,从而推测鱼不停地吞水,可能就是在不断地呼吸。 6、 及时引到第二个问题:鲫鱼的呼吸器官是什么?许多学生都能凭生活常识说出是鳃。但是鳃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特点适于气体交换呢?大家都不太清楚,教师展示课件:鳃的结构。通过鳃的结构图就很容易讲清鳃有鳃弓、鳃耙和并列的两个鳃片组成,而鳃片又是由许多鳃丝组成的,鳃丝之所以是鲜红色,是因为它里面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这也正是它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7、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第三个问题:鲫鱼是如何通过鳃完成呼吸的?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辞典的前提下,播放鲫鱼的鳃呼吸的连续动画过程,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总结出如下内容: 8、 氧气 9、含氧较多的水 口 鳃丝中毛细血管 10、二氧化碳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