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中古诗词赏析[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初中古诗词赏析[1]1.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初中古诗词赏析11 初中古诗词名句赏析 1归园田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能达到这种境界,正是心灵自由而平静的美好结局。 2“但使愿无违”的“愿”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是“我的意愿”有个好收成,其实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意思。 3、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农村田园风光:“绿树村边合”,是近景;“青山郭外斜”,是远景。由近渐远,景色越来越开阔,一派清幽恬静的气 氛
2、抒发了一种愉快的心情。同时也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4、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野草才能没马蹄。” 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屋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
3、,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听着她们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妩媚;燕子是候鸟,她们随着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着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她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用乱花浅草来写西湖早春的美景。“渐欲”,渐渐就要;“才能”,刚刚能够,都表现出事物在发展变化之中。 5、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暗含着克服重重困难最后终
4、于实现理想愿望的深刻哲理。 6、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将眼前海上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 7、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在描述自然的时序交替中蕴含哲理。“生”说明旧事物中已孕育了新的生命,景中出理。“入”,是说新春提前闯入旧的一年,景中出情,思乡而不低沉。 8、望岳:“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的雄姿,引发诗人登临高峰的愿望,他要临绝顶,将天下群山尽快收入眼底。联系到
5、诗人当时实情,这句诗更可理解为:他不计落第得失,坚信自己出众的才情,坚信自己一定能脱颖而出。至此,泰山的隽秀磅礴之气与诗人凌云壮志之豪情自然地溶为一体,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只要四海之内有你的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仍像是近邻。(作者勉励自己的友人,勇敢地踏上征途,表现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 2、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触景生情,勾起淡淡的乡愁。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干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侧畔,有
6、干帆竞发:病树前头是万木皆春。诗句有催人奋进的感人力量。 这两句诗本意是劝慰白居易不要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后来引申出“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这一客观规律和真理。 4、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描述了现实中帝王饮酒作乐,不理政事,荒淫无度的生活,表达出诗人忧国忧民之情。) 5、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以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增添了未来重聚时的乐。含蓄隽永余味无穷。表达了相思之情。) 6、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7、。” 这四句话表现了作者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和豪迈气慨。 7、石壕吏:“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姑且活着,死了的永远完了!(讽刺了统治者的残暴,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8、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以丝喻相思,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这几句话直抒离愁之苦,抒发了作者一腔怀旧之情。 9、观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池塘里的水是比喻人的知识、学问、思想,而那“源头活水”是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一个人,哪怕是学到了不少知识,就像一口池塘中已装了大半池水一样,然而如果就此不再学习,那么原来那点知
8、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也就僵化了。就像长期不换水的池子也会臭一样,必须不断读书学习,把“活水”源源不断地注进自己那口“池塘”去,自己的知识学问和思想观点才能不断充实不断更新。诗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把难懂的书看懂时的感受。 1、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段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那里宽阔无边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那荒漠上没有任何山峦林木,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得用“长”来形容才算准确。另外,落日本来给
9、人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两句突发奇想,借月传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诗人想到:我还是把自己的一片愁心托付给这皎洁生辉、纯洁多情的明月,让它随风飘到远在夜郎(今湖新晃侗族自治县)以西的友人身边去吧!这“愁心”,概言之,是为友人处境而愁;细析之,则又包含着关切、牵挂、不平、同情、忧虑等多种复杂的感情,真是缠绵悱恻,一往情深!这“直
10、到”,表面上描绘明月清风飞越万水千山,直抵夜郎龙标,实际上烘托诗人心飞神驰,追念友人的殷殷深情。 3、春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这是人人心中会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4、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
11、启下,章法分明。 5、论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国家代代都有有才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6、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得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
12、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 浣溪沙晏殊 此两句用景物描写,把诗人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生动。是非常工巧的对偶句,却又那样自然,仿佛是信手拈来,一点看不出雕琢的痕迹。表现了诗人很高的艺术技巧,是颇有盛誉的名句。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龚自珍 此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赏析:此二句写雪后美景。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动人,一片银白的世界,变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
13、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和暖意。 4、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李清照 赏析:“莫道不消魂”,意思是此时此地怎么能不令人伤感呢?运用发问法,醒人耳目。“帘卷西风”,既写人又写景,创造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境界。“人比黄花瘦”,既摹形又传神,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 2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苏轼 赏析:只希望两人平平安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此两句可用来向离别亲友表达诚挚慰问及祝愿,是唤起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名句。 2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济沧海。行路难李白 赏析: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终于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
14、理想的彼岸。让人们感受到诗人的倔强、自信、执著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2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渔家傲范仲淹 赏析:这两句写出了塞外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凄凉萧条的意境。 25、斜晕脉脉水悠悠,肠断百蘋洲。梦江南温庭筠 赏析:表面写水,实际上暗示望穿秋水的眼神那每天不知疲倦的注目的眼神。 17、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深。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赏析:“曲”、“深”,表现了禅房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此两句不仅再现了诗人踏过曲径,穿过深幽的花草树木,走到禅院的情景,而且道出了某种审美光照中的体验,艺术地表了华夏文化对曲折美摇曳美的追求。 1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
15、泪始干。无题李商隐 赏析:诗人以“春蚕”、“蜡炬”为喻,并运用谐音的方法,组成了这脍炙人口的名句。此二名一说内心状态,一说外部表情,把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深厚感情表现得格外真切。 21、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赏析:万里长风中雁群高飞,面对着这样开阔的景致,正可以在高楼上把盏痛饮。 28、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写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赏析:此两句运用比喻说就好比用刀切断水流,结果水反而流得更急,用饮酒取醉的办法去解除忧愁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酒醉后反而更能引发内心的愁苦、愤懑。 14、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王湾 赏析:“阔”是表理“湖
16、平”的结果,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的大景表现出来了。 5、“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二句,把几个名词排列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早行的清冷图景,向为传诵的名句。后人常引此形容游子早行的景象和心境。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描绘了这样两幅画面:五更时分,雄鸡报晓,天边的明月照着那山乡的茅店旅舍;结满白霜的板桥上,已留下了一双双清晰的脚印。这两幅画面的组接,既简练又含蓄,突出了早行的特点,刻画了旅人凌晨赶路的凄冷感受和寂寞心情。 一、诗词的主题分类 (一)、伤今怀古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
17、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咏怀”等。 2、主要内容有: 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如:山坡羊 潼关怀古(张养浩):“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借此感慨历代王朝兴亡;泊秦淮(唐 杜牧)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达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破阵子(宋 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
18、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表达壮志难酬的感叹。 (二)咏物言志 1、形式特点:(1)以物象为题;(2)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用典等。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寄托了什么志。 如:曹操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渴望;江城子中,苏轼借“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表达自己立功报国的愿望。
19、(三)写景抒情 1、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及安逸恬淡的生活为主,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2、写法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或是白描,达到了情景交融、融(寓)情于景的效果。 其主题有:归隐田园,钟情山水;描写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如:杜甫春夜喜雨抒写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西江月(宋 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写出了乡村夜晚恬美的生活情趣,表达了词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 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描写了
20、细雨蒙蒙、春草乍生的早春之景,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与珍惜。 观刈麦(唐 白居易)“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则表现劳动人民劳动的艰辛,寄寓了作者对他们的深切同情。 (四)战争* 1、形式标志:题目中常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这类诗词主题主要有: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3、分析重点: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 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21、。 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反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表达山河沦丧、国运衰微的痛苦。 (五)行旅闺怨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1、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2、行旅诗:主要
22、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如: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 王建十五夜望月)、“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宋 范仲淹渔家傲)。天净沙 秋思(元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写出了长期在外漂泊的游子思归之情。 (
23、六)、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 ,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
24、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3、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一改以往送别诗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格调高昂,气象壮阔,雄浑豪放。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了豪迈的歌声。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深深的依恋和牵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
25、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惆怅之情,但因友人要去的地方是繁华的京城,因而更多的是对友人的羡慕。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词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一、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 按抒情手法(方式)分: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A、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B、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 1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
26、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就是诗人张继在国家遭受战争、自己赶考落榜,处于痛苦、彷徨、忧愁和无奈之时,借景抒情之作。 2托物言志,诗人借日常生活或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情感或志向。石灰吟 明 于谦 诗人托物言志,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3、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即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
27、泊东吴万里船。” 诗中没有一个情感字,但处处流露着作者的喜悦心情,流露着作者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 4、借古讽今(借古抒怀、咏史抒怀、怀古伤今),或抨击、或劝谏、或警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代表作如:杜牧泊秦淮: 三、四句感怀,由 “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牵出“不知亡国恨”,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 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了诗人对晚唐 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按表现
28、形式分: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 二、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诗词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用典、白描、以动写静、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象征、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以乐衬哀、渲染、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欲扬先抑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以小见大、用典、象征、抑扬、白描、粗笔勾勒、工笔细描、细节描写、写景状物、铺陈等。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中的“家家雨”“处处蛙”就渲染出约客时的环境气氛,突出诗人心中的孤寂落寞。 三、修辞手法的成功用运,能增强诗词的表现力。如采用比喻、拟人、双关、排比、
29、夸张、借代、设问、反问等手法能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 四、正确揣摩诗词语言的精妙 鉴赏诗词语言,就要品味那些极富表现力的动词、饱含感情色彩的形容词、具有特殊含义的名词、副词等等,既要理解其字面意义,更要理解其语境意义、意境意义。在品味语言中,也能品出诗词的表达技巧。早梅有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一”字扣题,说明梅花开得特别早。再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中的“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
30、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感。 四、诗词意象的分类 许多物象已经被赋予了固定的思想感情。如 月亮:对故乡、亲人、朋友的思念; 松菊: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羌笛:幽怨凄凉,别意与乡情; 梧桐:凄凉悲伤萧瑟冷寂; 杨花:随风飘散,使人想到飘零; 杜鹃:凄凉、哀伤的象征; 亭: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雁:游子的思乡、鸿雁传书。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到来。 菊:隐逸、高洁、脱俗。 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竹:气节,积极向上,质朴,虚心,正直。 丁香:愁思,情结。 落花:凋零,失意,人生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子规:悲惨,凄恻,思念故国,故乡。 沙鸥:飘零,伤感。 月亮: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五、诗歌语言特色分类 清新自然、平淡质朴、绚丽瑰奇、明快简洁、含蓄隽永等 初中古诗词赏析11 初中古诗词名句赏析 初中古诗词赏析方法 初中古诗词名句赏析 初中古诗词名句赏析好用 浅谈初中古诗词的赏析 初中古诗词名句归类赏析 初中古诗词名句赏析(讲义) 初中古诗词 初中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