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docx(3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 写好一篇教案对于老师的教学质量来说起到关键一步,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我为大家整理归纳了小学二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1、学问与技能: (1)相识刻度尺,初步相识长度单位厘米cm,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2、过程与方法: 经验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情感看法和价值观: 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严谨、
2、仔细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驾驭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用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数学课文、铅笔等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提出问题。 老师:同学们,比一比这两本书,哪本长,哪本短呢?两本书究竟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日我们这几课就学习这个问题。 2.探究新知 学习第2页例1. 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小组探讨。 b沟通汇报:刚才同学们想了许多方法,大多用铅笔、铅笔盒、课本做为工作测量。下面每4个人为一组和老师一起用手测量课桌的长度。 C动手操作,合作完成。 汇报:相同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呢?学生
3、的五拃长,老师的三拃长。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结果肯定会是不同的。 归纳:要想得到相同的答案,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为标准进行测量。 学习第3页例2 a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上面都有什么? 指名回答,老师总结, 数字 小格 大格 厘米. 尺子上的线有长有短,我们叫它刻度线。 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b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1厘米? 拿出课前打算好的图钉、田字格本,小组合作,共同操作。 学习第3页例3 a发一张课前准好的彩纸,请同学们先估量一下它的长度,然后动手操作量一量。 b请一名同学上前操作,看看是否正确,然后同学评议。 老师:肯定要把彩纸的左端对准直尺上的刻度0,然后看右端在哪
4、个数字上,就是几厘米。 3.课堂练习 学完测量的方法和留意的事项,让学生试着测量打算好的铅笔等物体。 老师提出要求: a正确精确的测量自己打算好的物体(铅笔、橡皮、小刀等) b先独立测量后小组沟通 c小组合作探究。师巡察指导,引导学生留意直尺要水平放,物体的左端要对准直尺上的0刻度。 4.巩固提升 1、用直尺测量自己的数学课文的短边。为了照看理解实力差点的孩子,巩固提升也是由易到难的支配。 2、课件出示两种测量方法,让学生推断哪种是正确的,这样的练习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精确的驾驭测量的方法。 课后小结 a提问: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b老师总结 1、厘米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在里面尺上,每相邻
5、两个数之间是1厘米。 2、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时,要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板书 相识厘米和运用厘米测量 1. 相识刻度尺 2. 相识1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1 3. 相识几厘米 4. 把尺子上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验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相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相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育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力。培育学生视察、动手操作的实力。使学生养成细心、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6、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相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育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力。 教学工具 刻度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比,谁高?谁矮?(老师高,同学们矮)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详细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运用长度单位。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独创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视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
7、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许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沟通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学生汇报:4拃、5拃半、5拃等等。 老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老师小结:因为测
8、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须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相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相识厘米。 1、教学例2。视察尺子,相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打算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视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
9、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相识1厘米。 老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起先。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老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觉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的确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
10、发言) 老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主动发言。 3、相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相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0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打算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沟通。 老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示学生留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
11、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精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需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相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课后习题
12、一、填一填。 1、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来量。 2、图钉的长大约是( )。 3、曲别针的长是3( )。 4、1米=( )厘米。 5、操场跑道长400( )。 二、小小画家。 1、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3、先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比它短4厘米的线段。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驾驭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竖式的简便写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育学生仔细的学习看法,计算细心,书写整齐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驾驭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连加、连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问
13、题。 出示26页摘西瓜的情境图,请同学们仔细视察画面,说说图中的小挚友在干什么? 二、自主探究,合作沟通。 1、教学例1 (1)引导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指名学生回答,师板书:28+34+23= (3)学生探讨:你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同桌相互说说计算方法,然后在练习本上算出来。 (4)引导学生根据运算依次,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 (5)指名学生板书: 28 62 +34 +23 - - 62 85 (6)师:为了写起来便利,可以把两个竖式连写,边说边板书: 28 +34 - 62 +23 - 85 (7)引导学生写明答案和单位,让学生分析一下这
14、种写法和原来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简便在什么地方。 (8)课件出示:练习:让学生完成26页做一做, 46+25+17= 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订正。 2、教学例2。 (1)测试课本27页运西瓜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视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让学生列出算式,老师板书:85-40-26= (3)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4)师:你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请写在练习本上 (引导学生依据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连减的竖式写法) (5)展示学生的连减竖式 师:除了这个竖式写法,还有不同的写法吗? 假如学生想不出来,引导学生看书本27页小男孩的算法和写法: 第一步:85-40=45可以口算,不用写算式。 其
15、次步: 45-26 (要求学生能口算的尽量要口算,口算有困难的可以用笔算) (6)学生探讨:除了用85-40-26这种方法进行计算,还可以用其他方法进行列式计算吗? (7)学生回答(师引导学生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再算还剩多少个?) (8)师板书:40+26=66(个)85-66=19(个) 课件出示。 (9)把例1例2进行对比,让学生发觉算式的特点(连加连减),并板书课题。 (10)练习:27页做一做第1题 54+20+16= 90-58-24= 三、实践运用、拓展思维。 练习五第1题,车上原来有67人,现在有多少人? 试一试 56+34-20= 78-24+39= 练一练
16、:星星合唱队原有52人,有9名同学毕业了,新加入15人,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填一填,跳绳竞赛, (1)前两次竞赛结束时,小聪共跳 下,小明共跳 下,小亮共跳 下。 (2)第三次竞赛,小聪跳 下,小明跳 下。 (3)小亮获得其次名,他三次跳的总数可能是多少? 他第三次可能跳了多少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畅谈,师小结。 学问应用:把每一横行、每一竖行和每一斜行的三个数加起来。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觉数学问题,逐步培育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实力。 2、激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究,驾驭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化,同
17、时注意培育学生的合作沟通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究并驾驭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驾驭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1、 出示口算卡片,口答。 2、 出示加法,指名说说怎样算的?(可以多种算法) 3、 笔算加法应当留意什么? 二、 情景导入,激发爱好 1、出示主题图。 2、指名说说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依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设计意图:通过视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觉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爱好。 三、 合作沟通,探究算法 1、教学例1. 细致地视察
18、图。怎样解决问题?指名回答,板书算式:36-23, 先独立思索计算方法,在练习本上试算。小组沟通算法。指名汇报。 2、小棒、圆片演示算法,学生回答其它算法,如:口算,笔算。(合理即可) 老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尝试、沟通中驾驭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四、 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课件出示练习,学生汇报结果及算法。 2、思索沟通探讨:笔算减法应留意什么?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的异同。 学生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起先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3、学生看书,质疑问难。 4、完成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及算法。 5、完成练习三第1、2题。 五、 课堂总结: 小学
19、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1 学问与技能: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娴熟的进行竖式计算。 1.2过程与方法: 培育学生主动探究学问的精神和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1.3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体验,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驾驭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2.2 教学难点: 驾驭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小挚友们想不想参观参博物馆啊? 生:想。 师:就让我们和这些同学一起动身吧! 二、新知探
20、究 (一)1、视察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后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 2、依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小组内沟通,然后汇报,师选择性的板书例1的问题。 (二)学习例1 (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1、学生列出算式:35+2 师:为什么用加法? 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数合起来就行,培育学生的语言表达实力。 2、怎样计算35+2=?借助手里的小棒试一试。 生独立完成。 组织汇报: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 生2:我是通过摆小棒算出来的,先摆3捆和5根,再摆2根,5根和2根合起来
21、是7根,7根与原来的3捆合起来就是37根。 3、学习竖式 师生一起拿出计数器,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竖式的写法, 师:你认为应当从什么数位起先计算?同桌的小挚友起先议一议。 生说自己的看法。 小结:为了以后计算进位加法,我们在竖式计算时,都从各位起先计算。个位上是5+2=7,7应当对齐个位,十位上的3要写在横线下面,对齐十位。 小组探讨加法竖式计算时,应怎样对齐?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明确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三)学习例2 1、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因为博物馆比较远,我们给小挚友们打算了能乘坐70人的大客车,大家想一想应当哪两个班做一辆车呢? 假如我们让二(1)班和二(2)班同学合乘一辆车,二(3)班和二(4)班同学合乘一辆车可以吗? 我们先来看看二(1)班和二(2)班同学可不行以合乘一辆车,请列出算式。(板书:35+32) 2、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计算一下。 学生自由算,老师巡察,适时帮助学困生。 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生1:口算法。 生2:摆小棒法。 3、合作解决竖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