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五-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五-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doc(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3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知能提升课“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18页一、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1商业活动“富商大贾周流天下”春秋战国出现繁荣的商业中心汉代商运活跃唐代商船中有所谓“俞大娘航船”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北非等地区明清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晋商和徽商的势力最大2.“市”的发展秦代对“市”进行严格管理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南北朝“草市”出现,政府设“草市尉”实行行政管理唐朝乡村集市“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宋朝
2、“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3.商业都会的崛起战国时期城市已经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汉代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唐代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外,扬州、杭州、湖州也是商业发达的都会宋代都市商业繁盛清代苏州、盛泽镇非常繁荣,还有汉口镇、佛山镇等二、古代中国的货币和古代丝绸之路1货币的发展(1)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天然贝壳。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最早的货币是实物货币,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等充当过货币。贝类坚固耐磨、便于携带和计数,因而流通最广。(2)商周:出现骨贝、铜贝等人造币。随
3、着商品交换的频繁,货币需求量增大,自然海贝无法满足需求。在商代晚期,出现青铜仿贝(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铜币的出现,标志着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转变。(3)春秋战国:诸侯各自造币,以青铜为主,也有黄金和白银。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货币形状很多,如铲币(赵)、刀币(齐)、环钱(秦)、蚁鼻钱(楚)等。(4)秦到唐:统一币制。圆形方孔式的“秦半两”通行天下,汉代铸“五铢钱”(通行七百多年),唐高祖铸“开元通宝”(之后货币的范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秦币同天下之币”,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在全国的通行(大宗交易用黄金),结束了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秦半两钱的圆形方孔形制,一直延续到民国初
4、期。(5)北宋:铜、铁、金、银各色货币并存,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交子”使用统一的纸张,有一定的形制,印有复杂的图案,并有防伪密记,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6)元朝:以纸币为主币(由于通货膨胀,未发展为现代纸币)。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统一的纸币制度,发行“中统元宝钞”,元朝成为第一个以纸币为基本货币的朝代。(7)明朝:明初禁用金银交易;中期以后,白银成为法定的货币。清初沿袭明朝,以白银为主币。银块没有固定形状,称量使用。2古代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由西汉汉武帝时的张骞首次开拓,被称为“凿空之旅”,但西汉末年在匈奴的袭扰下,丝绸之路中断。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并将这
5、条线路首次延伸到了欧洲罗马帝国。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2)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其航线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东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朝鲜、日本。南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3)影响: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中国古代经济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4)汉代至宋代,丝路贸易发展的特点:覆盖范围广,远及西亚、北非、欧洲。汉代以陆路为主,宋代以海路为主,唐代陆上、海上并举。陆上丝绸之
6、路渐趋衰落,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荣。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注重平等贸易、和平交往、睦邻友好。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19页主题(一)古代商业的发展一、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其影响(1)变化规律:商业活动场所、时间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是时间、地点固定,后时空限制被打破。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易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转向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接着出现一般等价物贝壳货币,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北宋还出现纸币。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商帮。经营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相结合
7、。(2)影响: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2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市场类型多样:城市中有市、庙会等,乡村中有草市。(2)商业城市发达:历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明清时期更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3)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4)货币种类丰富:宋朝时期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朝时期形成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5)商业地位低下:商业始终都是农耕经济的补
8、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3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1)政治: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2)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提供物质基础。(3)政策: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4)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5)金融:纸币的出现和使用的促进。二、追溯家国情怀,把握“现实未来”不同地域商帮的商业道德和文化山西商帮义中取利,信誉第一宁波商帮灵活善变,开拓创新徽州商帮贾而好儒,财自道生龙游商帮海纳百川,宽以待人福建商帮自强不息,爱拼会赢洞庭商帮审时度势,稳中求胜广东商帮敢想敢干,敢为人先江西商帮广泛从业,小本经营山东商帮重土乐安,诚实守信陕西商帮追求厚利
9、,既和且平三、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六典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到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东京梦华录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梦粱录思考根据史料,指出宋朝商业活动与唐朝相比的主要变化。教你读史第一段表明唐代市坊分置,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空限制。第二、三段反映了北宋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市”已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自主分析提示变化: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史料二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10、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谢肇淛五杂俎思考史料反映了明清时期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并分析其特点。教你读史史料表明明代中后期出现了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江南新安为徽商,江北山右为晋商,两者因经商而致富,徽商尚奢而晋商尚俭。自主分析提示新现象:商帮出现。特点:商帮有各自特定的经营范围;财力都十分雄厚;徽商奢侈,晋商节俭。主题(二)中国古代城市的变迁一、立足时空观念,谨防“颠倒错乱”1中国古代都城迁移示意图2影响古代中国都城选址的因素经济因素古代都城一般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物产较为富饶的地区,以利于
11、都城的物资供应,这是影响古代都城选址的主要因素。古都长安、南京、杭州、洛阳、开封都具有上述优势政治因素古代都城选址多考虑“居中”原则,从中国古代多朝都城来看,长安、洛阳、北京等,都位于国家的中心地区,这样有利于确保国家统治政权的集中,同时又能辐射全国军事因素都城作为一个王朝的统治中心,其军事地位决定了国家的安危,这显然是明成祖选址北京考虑的主要因素历史因素一些都城曾长期处于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从而被视为正统王朝安置国本之地二、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趋势城市功能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数量
12、规模规模越来越大,明清出现大量工商业市镇地区分布南移(与经济重心南移成相应变化,明清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于江南);东进(东部地区、沿海地区)三、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春秋战国以来的早期中国城市,或是国家行政中心、军事中心,或是地方的行政中心。位于城市中心的大多是官府衙门、宗庙祠堂。凡城内居民,都被按社会身份严格统制在官府划定的里坊内,分别士庶,不令杂居。城市有特定的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居住区、商业区等。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城市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成因。教你读史史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一般是国家行政中心、军事中心,居民活动区域内严格按照社会身份进行划分,并且与商贸
13、区域分离。自主分析提示特点:中国古代的城市,城市的政治和军事功能更加突出;经济活动受到严格限制;体现出浓厚的宗法色彩和集权、等级观念;官府管理严格,具有封闭性。成因:中国古代的集权政治、宗法思想影响;农耕经济模式和重农抑商政策导致工商业地位较低。史料二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其中拥有百万人口的城市就有两个,汴京和临安。宋朝人口超过20万的城市有6个,宋朝10万户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几个增加到46个。在宋代,逐渐打破了坊市格局,街道上随处可以开设店铺。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思考史料反映了宋代城市发展有哪些特点?教你读史宋代以后,出现了
14、以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内坊市格局被打破,店铺可以随时在街道开设。自主分析提示城市经济功能增强。规模大,人口多。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的界限,政府放松了对商业活动的限制。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21页1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鈇左趾,没入其器物”。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迫切需要,构成这段文字的是()A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B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C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D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解析:题干材料中“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鈇左趾,没入其器物”反映的是历史叙述,“这
15、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迫切需要”是对题干材料信息的解释,故D项正确。答案:D2“梁初,惟京师及三吴、荆、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交、广地区由于对外贸易,则全以金银为货”。东晋南朝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并行,而且实物货币占主要地位。实物货币占主体的主要原因是()A政治混乱,货币不一B政府为加强金银收藏C中国白银大量外流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解析: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治混乱,商品流通不畅,导致这一时期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并行,而且实物货币占主要地位,故A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交、广地区由于对外贸易,则全以金银为货”可知政府为加强金银收藏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是在
16、近代,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故D项错误。答案:A3下表反映了某个朝代的赋税信息,对此解释较为合理的是()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至道末年(997年)2 408.11 567.3天禧末年(1021年)2 641.23 874.0熙宁十年(1077年)2 021.35 117.2A.重农抑商政策因工商业发展而走向崩溃B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农业经济逐渐衰退C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D对外贸易税收逐渐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解析:根据所学,宋朝统治者没有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环境宽松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且根据材料“至道末年,非农业税1 567.3万贯,天禧末年,非农
17、业税3 874.0万贯,熙宁十年,非农业税5 117.2万贯”得出工商业等非农经济发展迅速,故C项正确。答案:C4明洪武八年,广东南雄商人载货入京货卖,“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致使货物很长时间不能卖出。“商人讼于官”,朱元璋“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这表明当时()A长途贩运受到严格的管制B官府放松了对商业的控制C朝廷约束勒索商人的行为D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解析:A项与题干材料“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关吏留而税之”,说明官府依旧对商业进行有效控制,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关吏留而税之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官吏对商人的盘剥受到皇帝的惩罚,故C项正
18、确;根据题干材料“关吏留而税之”,结合所学,说明商人的地位依旧较低,故D项错误。答案:C知能提升课“以末敛财,以本守之”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21页一、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1)商周社会上出现了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的问题。(2)封建统治者以此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巩固封建统治。2表现(1)战国首倡: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本商末,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发展。(2)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政策。(3)明清时期:明太祖强调“厚本抑末”;清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明清
19、两代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3措施(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工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4松动: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如商人参加科举,宋代的榜下“捉婿”之风等。5影响: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原因表现影响“海禁”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
20、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闭关锁国”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认为天朝大国无须与外国进行贸易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下海;不许片板下海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三、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1概念:在一些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有自由身份的雇工,面向市场生产。这种现象被学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2缓慢发展的原因3历史地位(1)最早出现于明朝中后期,但发展十分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社会主导地位,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前夕。(2)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江南地区的个别部门,没有深入到农村,未促成中国社会的转型。授课提示:对应
21、学生用书第122页主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1“海禁”“闭关锁国”与“重农抑商”政策的关系2古代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二、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思考概括指出史料中描述的社会现象
2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政策因素。教你读史史料主要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解读史料注意按句号划分层次。史料中“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转向科举”说明商人投资方向为买田置地和供应下一代读书。史料中“引发人们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的信息,说明了阻碍商业发展的原因。自主分析提示现象:商人积累的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子女读书。因素:重农抑商政策。主题(二)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一、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1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关系2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1)从行业和区域上看:产生于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地区的丝织行
23、业。(2)从表现上看:主要是苏州丝织业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这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3)从程度上看:只是在局部发达地区一些生产部门中稀疏出现,是十分微弱的,发展缓慢,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也没有成长为独立的经济力量。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主导地位。(4)从历史地位上看: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反映。3对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1)进步性: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总趋势。(2)革命性:资本主义萌芽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经济形态,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
24、对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3)弱小性:资本主义萌芽只在部分地区的少数行业中出现,稀疏而微弱。(4)缓慢性: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二、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明神宗派出大批税监到各地横征暴敛,造成“商贾断绝,城邑罢市”;清朝“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正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研究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论南洋
25、事宜思考史料论述了明清时期的政府政策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根源何在?教你读史结合史料信息“横征暴敛”“苛捐杂税”“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不蹙”和所学知识可归纳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根本原因”需上升到封建制度层面。自主分析提示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民贫困,无力购买商品;地主和商人大量买房置地,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政府众设关卡,征收重税;“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根源: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史料二明末清初,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先后创办了印局、账局、票号等。金融机构的创新是明清金融革命的最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它
26、们的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不仅如此,由于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论明清的金融机构思考史料描述了明清商帮和金融机构的发展概况。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金融创新为什么“丧失了扩大发展的机会”。教你读史史料中“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说明明清金融机构的发展创新有限,直接影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未能推动社会经济的最终转型。自主分析提示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遭受打击,重农抑商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金融创新力度有限,业务单一,难以对经济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商业模式缺乏创新,商帮仍是传统意义的家族商人。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23页1据史记秦始皇本纪
27、记载,“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指专心一致)。”材料表明重农抑商政策()A激发了小农阶层追求社会财富的心理B体现了商鞅变法采取措施的历史进步性C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的稳定D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具有片面性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指专心一致)”可以得出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的稳定,故C项正确。答案:C2据珠江三角洲地区番禺、顺德等十余州县统计,永乐年间共有墟市33个,嘉靖时增至95个,万历时更发展到176个。福建顺昌县弘治年间只有墟市4处,嘉靖时增至8处;建宁县更从原来的1个增至9
28、个。明中后期不断增长集市数量说明()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D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解析:集市主要产生在城乡结合地带,是农民交换货物的重要场所,故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地方集市发展状况,没有涉及南北交流,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是雇佣劳动关系,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北方集市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答案:A3“朝奉”本是一种古老的官职。秦代有朝请,汉代有奉朝请,意思是“逢朝会请”,即每逢上朝便应召议事,并不实指某个官位。明清两代,徽商蓬勃崛起,“徽州朝奉”成了徽记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徽州朝奉”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A徽商弃商
29、从政B徽商追求虚荣C徽商寻求政治庇护 D政府抑商解析:根据材料“徽州朝奉”这种现象的产生,本质上反映了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导向,商人希图通过自我加封,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故D项正确。答案:D4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这则材料可以证明()A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B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C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D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解析:据材料“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
30、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可以看出,当时的沿海地区确实有外国侵略势力的骚扰,故A项正确。答案:A高考研究课本讲命题点分析与前瞻预测考纲卷别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考情分析全国卷2019中国古代区域贸易的发展;2018明朝的朝贡贸易;2017明朝中后期经济的发展;2014清初对外贸易2013我国自古对海洋利用的史实和相关政策新课标全国卷试题,核心素养立意的态势日趋明显,如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时空观念的养成,隐性的历史知识考查如南北朝的货币使用。本讲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商业发展的阶段性成就及影响。古代商业政策演变的两个方面,亦属于高频考点。从考查方式来看,每次都有创新突破
31、,以不同形式的材料创设情境,引入史学研究动态和社会热点话题,并从历史视角审视热点话题,考查考生的历史思维与思辨能力全国卷2017春秋战国之际商业的发展;2015明代迁都造成的经济影响;2014宋代商品经济;2013明朝长途贸易全国卷全国卷2012明代后期工商业经济的发展;2011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使用;2010明宝钞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24页(2019高考全国卷)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知识定位中国古代区域贸易
32、的发展素养解读本题主要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本题考查方法指导时空观念本题明确给出了时间“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由此可知,考查明朝时期经济发展历史解释由材料“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可知北方的棉花作为原料运到南方,在南方加工生产成棉布后返销北方。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江南棉纺织业发达,民营纺织业甚至超过官营纺织业,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因此题干所述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地区经济的差异尝试解答_解析A错:由材料“沿运河运至江南”可知当时棉花、棉布的运输靠的是水运,材料中并未提
33、到其他运输方式,也未反映交通方式的变革。B错:叙述错误,明朝中后期没有进行土地制度的调整。C错:材料没有提及商品交易时的支付手段。答案D(2017高考全国卷)如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知识定位本题考查春秋战国之际商业发展的概况。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主要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个方面,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方法指导时空观念本题明确给出了时间“春秋战国之际”“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由此可知,考查春秋战国
34、时期的商业发展概况历史解释本题以地图的形式给出范蠡、子贡经商的区域,由图可知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这一地区经济相对发达,有利于商贸发展,由此可以得出区域位置影响商贸的发展尝试解答_解析根据图示,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对发达,有利于商贸发展,故A项正确;争霸战争导致的是社会生产的破坏,影响经济的交往,故B项错误;图示中没有陶、曹、鲁之间的相关交通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范蠡和子贡经商致富,没有涉及城市规模的扩大,故D项错误。答案A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24页(一)已考视角1命题点:清代的商业发展(2019高考全国卷)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
35、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解析:C对:材料反映了清朝大商人的资本远远超过明朝,反映了清朝时期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A错:清代商人的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B错:清代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D错:“开始”说法错误。答案:C2命题点:明朝迁都北京造成的经济影响(2015高考全国卷)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
36、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解析:明成祖迁都北京,实现了政治重心的北移,客观上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促进了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明成祖时期国家早已统一,故A项错误;迁都有利于跨区域贸易的发展,明清时期出现了以徽商和晋商为代表的商帮,故C项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这种经济格局一直到明清时也未发生改变,故D项错误。答案:B3命题点:宋代“交子”出现的社会影响(2014高考全国卷)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
37、南移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材料信息。根据题干材料中“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可知B项的结论错误;C、D两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A4命题点:中外结合清代对外贸易的发展(2014高考全国卷)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材料原意。题干材料反映了清初实施海禁以前,中外贸易在民间表现突出,但外国货物在中国很少,外国银钱已在民间流行开来,体现
38、了中国货物出口增多,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于优势地位,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外来货币是否干扰了中国市场,排除B项;也无法体现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或清朝统治出现问题,排除C、D两项。答案:A(二)待考视角5命题点:春秋时期商业的发展特点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春秋晚期,一些大商人往来于列国之间经商。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以后,去往齐国的陶隐居经商,“三致千金”;子贡在曹、鲁之间做买卖,“家累千金”,以财力结交诸侯,所到之处,诸侯无不以平等之礼相待。由此推知,当时的商业()A打破了“工商食官”制度B以齐鲁之地为交易中心C对政权具有很大依赖性D形成了地域性商人群体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晚期,一些大商人往来于列
39、国之间经商”和范蠡“三致千金”、子贡“家累千金”可知,当时民间商人崛起,打破了西周时期的“工商食官”制度,A项符合题意;材料说的是子贡和范蠡在齐鲁地区做买卖,不能说明齐鲁地区是交易中心,B项排除;“对政权具有很大依赖性”与范蠡隐居齐国,“三致千金”相冲突,C项排除;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形成是在明清,D项排除。答案:A6命题点:汉代重农抑商政策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汉武帝以后,民间资本被迫大量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主要载体,以农为主,工商为辅。这种变化反映出当时()A民间资本的经营较为落后B民营经济缺乏必要的资本C国家强化对经济的控制D传统的农业模式面临转型解析:汉武帝时期推行打击富
40、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以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导致民间资本被迫大量向农业转移,C项正确;民间资本自负盈亏,其经营往往比官营更加出色,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所说“民间资本被迫大量向农业转移”,排除;小农经济从春秋战国开始,一直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排除D项。答案:C7命题点:宋代纸币宋朝政府往往采取政策控制市面上纸币的流通量,即宋人杨冠卿所称“贱则官出金以收之,而不使常贱;贵则官散之”的称提之术。该措施意在()A解决政府财政危机 B规避战时金融风险C保障纸币正常流通 D增强社会重商意识解析:宋朝政府控制市面上纸币的流通量,不使其常贵,也不使其常贱,其目的在于稳定纸币的币值,保障纸币正
41、常流通,故C项正确;稳定纸币的币值,不是为了解决政府财政危机,也不是为了规避战时金融风险,故A、B两项错误;稳定币值与社会重商意识没有因果关系,且宋朝实行抑商政策,D项排除。答案:C8命题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寅(唐伯虎)曾描绘苏州等地为“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主要的生计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这说明()A江南农业生产技术逐渐落后B江南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迹象C明清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D江南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解析:根据材料“工商业成为民众主要的生计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工商业发达,说明江南经济结构
42、出现转型迹象,B项符合题意;材料与江南农业生产技术无关,A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是明清时期一直坚持的政策,材料未体现这一政策出现松动,C项排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的重要标志是雇佣关系的产生,材料并未体现雇佣关系,D项排除。答案:B9命题点:宋代商业的发展如图是宋人所绘的盘车图(部分),刻画了依山近道的小酒店杏黄旗迎风飘扬、顾客络绎不绝的景象。这反映了当时()A商业经济比较繁荣B商业宣传开始出现C集市贸易较快发展D坊市界限已被打破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在远离繁华市区的依山小酒店顾客都络绎不绝,这说明当时商品经济较为繁荣,A项正确;B项中“开始”的说法在材料中体现不出,且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中未体现坊市界限的相关内容,故D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小酒店依山近道而建,不是在集市中建立,不能反映集市贸易的发展,故C项错误。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