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教学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荣*** 文档编号:2761168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教学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教学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教学案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教学案新人教版.doc(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戴着镣铐跳舞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秦汉商业发展艰难,商业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得到了发展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得到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宋代商业环境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出现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明清棉花、茶叶等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商帮”出现(徽商、晋商)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1)政治: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2)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提供物质基础。(3)政策:政府开明

2、开放的政策。(4)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5)金融:纸币的出现和使用。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阶段位置、时间政府监管设市表现宋朝以前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西汉长安设东、西“市”九处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宋朝以后城中市坊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市场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至明清,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及朱仙镇成为四大商业名镇2.城市的发展(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兴起与

3、繁荣。(2)表现北方:长安、洛阳、开封、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南方: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表现(1)西汉时期:由于开通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2)唐朝时期: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对外贸易。(3)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4)元朝时期: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5)明清时期:对外贸易逐渐萎缩,政府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中西方沟通的桥梁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

4、这条丝路由西汉汉武帝时的张骞首次开拓,被称为“凿空之旅”,但西汉末年在匈奴的袭扰下,丝绸之路中断。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西域,并将这条线路首次延伸到了欧洲罗马帝国。是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其航线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东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朝鲜、日本。南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2特点(1)以朝贡贸易为主。(2)以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3)由对外开放、外贸兴盛到明清时期渐趋萎缩。明朝初期的

5、皇帝并没有急于赶走在中国居住的大量外国人,而是允许外国商人在受到严密监管的港口城市泉州和广州从事贸易活动,在那里他们用珍珠、宝石、香料、棉织品以及玳瑁壳、兽皮之类的异国产品,交换中国的丝绸、瓷器和手工产品,明朝初期还展示了宋朝时期建立的强大的中国海军,允许中国的商人参与在日本和东南亚的海外贸易。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史料一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摘编自唐六典史料二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摘编自

6、东京梦华录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摘编自梦粱录根据史料一、二,指出宋朝商业活动与唐朝相比的主要变化。史料一表明唐代市坊分置,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空限制。史料二反映了北宋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市”已经突破了时空限制。变化: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史料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买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摘编自谢肇淛五杂俎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其特点。史料三表明明代中后期出现了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江南新安为徽商,江北山右为

7、晋商,两者皆因经商而致富,徽商尚奢而晋商尚俭。新现象:商帮出现。特点:商帮有各自特定的经营范围;财力都十分雄厚;徽商奢侈,晋商节俭。古代商业发展的六大趋势1商业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有固定的时间、地点限制,宋元时期这些限制被打破。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易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后以交易普通老百姓所需要的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为主要内容。3交易媒介的变化: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以物易物;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随着贸易进一步发展,一般等价物开始固定为金属货币;秦统一后,统一了货币;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

8、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宗族血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徽商、晋商等商帮)和行会。5城市职能的变化: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专业化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6交易范围的变化:由地区贸易向全国性贸易、国内贸易向对外贸易扩大。探究2中国古代市的变迁城市化历程史料一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唐朝后期与前期相比,政府对“市”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抓住史料一中“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中县

9、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等信息,这说明对“市”的规定有所放松。随着经济的发展,唐朝后期,对“市”的建置与监管有所放松,但仍存在相关控制。史料二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时间区域东汉后期唐朝前期黄河流域765669长江流域342611根据史料二,概述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并分析原因。史料二表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变化: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原因: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

10、县城数量减少。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中国古代市和城市发展变化的总体趋势(1)从周至唐:严格限制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2)宋元:逐步放松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农村的“草市”发展。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3)明清时期,走

11、向繁荣。商业活动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以唯物史观认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面的问题。材料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来考察中国古代社会,可以看到,至明代中后期,古代封建社会业已高度成熟,在明成化、弘治与正德年间(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初叶),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苗头已经出现;明嘉靖年间至明末(16世纪初叶至17世纪中叶),新的近代社会因素更为普遍而显著地增长起来,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开始启动。因而,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显然就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摘编自张显清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

12、其中的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解析:首先要找到材料的观点,观点往往出现在材料的开头或结尾。其次,根据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论证,要注意论据一般应在三条以上,不能太少,而且论据必须与观点完全吻合,语言简练而内涵丰富。答案:观点:明朝中后期是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启动时期。论证:明代中后期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且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农业发展;商业贸易繁荣、商人势力壮大和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一批新的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这些都预兆着古代中国开启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1)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2)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

13、产生,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3)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4)有利于社会的转型。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19凉山一模)商人直到春秋晚期还只是封建领主的家臣;而市场、商品和货币都不普遍商用,以物物交换为基本形式。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A商业的需求很少B贵族们生活的自足C自然经济的影响 D商品经济还未出现C题干提及商人是领主的家臣,没有专业化,商品交换为物物交换,这反映出商业不是很发达,其主要原因在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故选C项;商业交换的媒介不是货币,而是物物交换,说明当时有一定的商业需求,故排除A项;商业交换主体是贵族或者部落,

14、故排除B项;原始社会末期,商业就出现了,故排除D项。2(2019昆明高三诊断)唐代全国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仅13处。到北宋中期,全国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已增加到46处,如成都、兴元(陕西汉中)、建康、杭州等地都是著名的商业大城市。材料反映出()A北宋商业发展超过唐代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北宋经济总量超越唐代D城市数量不断增加A宋朝城市数量与唐朝相比大大增加,而城市数量的增加得益于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题干没有提到南北方商业大城市的比例,故不能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北宋经济总量,故排除C项;城市数量的增加是题干反映的现象,不是本质,故排除D项。3明代一位名叫顾清的官员,

15、在松江府志中描述了当时松江地区民风向奢的23种常见变化,并对这些民间消费行为都进行了十分严厉的批评和否定。这一现象说明()A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强化B奢侈行为危及社会发展C商品经济冲击了传统观念D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抑制C顾清“对这些民间消费行为都进行了十分严厉的批评和否定”,这说明商业发展极大地影响到人们的消费观念,故选C项;材料无法体现国家政策的变化,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民风向奢对社会的危害,故排除B项;题干信息与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D项。4下图是泉州九日山石刻,记载了从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至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泉州郡守偕市舶官员13次为“番船”祈风,预祝一帆风顺、满

16、载而归的史实。这反映了两宋时期()A突破了闭关锁国的藩篱B内河航运严重不畅C重农抑商观念开始动摇D商贸环境较为宽松D在宋朝时,泉州是中国第一大港,有频繁的海外贸易,材料中“番船”是西洋的商船,官员多次为其“祈风”,说明当时商业贸易环境比较宽松,贸易繁荣,故选D项;闭关锁国是从明清时期开始的,故排除A项;根据“泉州”“番船”可以判断是宋朝海外贸易,不能说明内河航运的情况,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到农业政策的变动,海外贸易的繁荣是由商业发展推动的,不是重农抑商政策观念变动的导致的,故排除C项。 “以末敛财,以本守之”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1)商周时期,商业在社会

17、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后来,商人势力越来越大,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2)封建统治者以此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中国古代社会从争夺资源这个静态角度讲,农业和商业是对立的。重农则商业受到抑制,抑商则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多资源。决定古代社会发展状况的两大条件就是人口和土地。康晶晶、张增强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再析以西汉为例2表现(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的发展。(2)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3)明清时期:明太祖强调“厚本抑末”;清雍正帝强

18、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继续实行专卖制度。3措施(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工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4松动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唐宋以来,官商分利原则广泛运用,出现盐引、茶引,很多大盐商地位尊崇。5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致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二、“海禁

19、”与“闭关锁国”政策原因表现影响明朝“海禁”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清朝“闭关锁国”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下海;不许片板下海重农抑商政策与“海禁”及“闭关锁国”政策是表里统一的关系。前者是后两者实施的根源,后两者是前者的外在表现,三者都重视农业、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近代中国国际地位下降。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史料一帝王们也是经济

20、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根据史料一观点,解释“重农抑商”政策形成的原因。史料一中“帝王们也是经济人”意在强调帝王们制定的政策皆出于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任何政策都是历史条件的产物。原因: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史料二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载,朱元璋认为,日本等15国,“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21、,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史料二分两层意思。第一句为一层,着眼于消灭反明势力;第二、三句为一层,体现了朱元璋的“天朝上国”观念,轻视对外交往、贸易。 背景:明廷的残余敌对势力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的影响;统治者对海外诸国的轻视。史料三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商,后之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明谢杰虔台倭纂根据史料三,说明“海禁”政策的消极影响。史料三中“市禁则商转为寇”说明“海禁”加剧了寇患,“禁之愈严而寇愈盛”“于是海

22、滨人皆贼”主要体现了“海禁”的负面作用。消极影响:使沿海人民失去生计,铤而走险,走私严重,与海外势力勾结,威胁了沿海地区的稳定。重农抑商政策与“海禁”政策的异同比较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实施时期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目的相同点维护封建统治不同点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内容相同点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同点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影响相同点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同点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

23、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以唯物史观全面认识“闭关锁国”政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博厄斯说:“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汲取临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就愈多,信息交流关系到社会群体是否能够与世界发展保持同步。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为,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提炼并加以说明。(要求:观

24、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解析:本题属于观点提炼阐释类试题。首先,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拟定一个或多个观点,如本题材料主要阐释了人类社会相互学习与交流的重要性;然后,根据所选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答案:观点:各地区或民族内部由于缺乏沟通交流导致自身发展的落后。说明: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东西文化交流,抑制了社会发展活力,导致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评价(1)原因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明中期,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以及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是明清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客

25、观原因。清朝统治者民族狭隘性是重要原因。清朝统治者企图通过“海禁”“闭关”,将国内汉人与外界完全隔绝,以防他们内外联结,形成反清力量。(2)评价积极作用: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锁国政策”,对内巩固自身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这种消极防御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消极作用:它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故步自封、盲目自大的心理。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19蚌埠二模)下表是部分先秦思想家的经济主张人物主

26、张孔子将粮食看成是社会财富最重要的部分老子只有原始的采集、渔猎和农业才是本业墨子粮食的生产和储备关系到国家的存在商鞅农、战是国家兴盛的根本这些主张反映了()A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B重农抑商已经是社会共识C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D工商业的社会作用被忽视C四个思想家都重视粮食和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故选C项;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故排除A项;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B项;四个思想家都重视粮食和农业生产,材料未涉及对工商业的态度,故排除D项。2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在倭患基本平定的前提下,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宣布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外贸易

27、船申请文引,缴纳饷税,出洋贸易。当时的福建巡抚徐学聚曾言:“我贩吕宋(菲律宾),直以有佛郎机(西班牙)银钱之故。”由此可推知,明朝后期()A自然经济加速瓦解B外贸经济有所发展C外来威胁趋于解除 D政府税收显著增加B由材料“我贩吕宋(菲律宾),直以有佛郎机(西班牙)银钱之故”可见对外贸易发展,白银流入中国,故选B项;题干只涉及漳州的贸易情况,不能改变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的经济形态,故排除A项;“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在倭患基本平定的前提”说明西方的殖民势力已经到来,故排除C项;“我贩吕宋(菲律宾),直以有佛郎机(西班牙)银钱之故”描述了商贸情况,并没有体现税收的多少,故排除D项。3(201

28、9兰州二模)乾隆二十年,一些英国商船从广州开往浙江宁波贸易,乾隆帝批示:“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材料表明()A清朝加强防范中外交往B清朝已放弃闭关锁国政策C宁波与广州贸易地位一致D中外贸易冲击原有管理体制D乾隆帝的批示体现了清朝政府针对一些英国商船来浙江贸易的现状,中外贸易冲击原有管理体制,故选D项;题干中乾隆帝批示灵活处理英商在浙贸易,故排除A项;闭关锁国政策贯穿清朝前期直到鸦片战争后,且乾隆帝时期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排除B项;由题干中“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可知广州地位高于定海,故排除C项。4有学者认为,重农抑商政策基本上贯穿中

29、国古代封建帝制王朝时期,其中秦朝、汉朝、唐朝、明朝、清朝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具有典型性。这一观点突出反映了()A封建政权加强对社会经济的干预B重农抑商政策多出现在统一王朝C重农抑商的程度与王朝兴衰相关D商业过度发展往往影响社会稳定A秦朝、汉朝、唐朝、明朝、清朝是王权强大的时期,当时的政府大都力行重农抑商政策,可见政权对经济的干预非常明显,故选A项;重农抑商是个普遍性的政策,不仅仅表现在统一的王朝,故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与王朝兴衰的关系不大,故排除C项; D项说法本身有误,故排除。20152019年全国卷考情统计知识点卷别命题角度商业的发展2019全国卷27清代商业规模的扩大2018全国

30、卷27明朝的朝贡贸易2017全国卷27明朝经济发展的影响2017全国卷24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2015全国卷26宋代东南沿海商业的发展2015全国卷27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2019全国卷41“海禁”政策2017全国卷41中国古代的矿业政策2016全国卷40明清人口膨胀问题2016全国卷40明清时期的救济制度1从考查内容看,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是高频考点,其次是“重农抑商”政策。前者主要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商业区域专业化以及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和影响等角度考查,后者要注意政策的含义、实施过程、影响等。另外,从文明演进的角度分析明清经济政策对社会进步发

31、展的影响,理解明清时期东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等也是重要考查内容。2从考查形式看,试题多以“新材料、新情境”形式呈现,材料形式多样,有历史文献,也有历史图片。“商业的发展”皆以选择题呈现,“经济政策”部分大多以非选择题呈现。3从考查方向看,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和经济政策以及同期中国与西方不同的发展特征之比较依然是重点。可能还会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长效热点,考查古代商业发展对今天的现实意义:既要繁荣市场,又要规范市场秩序。真题研练感悟考法还原历史情景教材主干知识常考常新(2019全国卷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

32、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明立意:本题以明代、清代商业为切入点,考查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抓关键:“白银数十万两”“上百万两”“多达千万两”。理思路:解答此题只要把握明清时期大商人拥有的资本数量即可,由此趋势可看出商业规模的日渐扩大,至此可得答案为C项。练点1:明朝经济发展的影响(2017全国卷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

33、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B饮食器具使用标准的差异反映的是一种等级秩序。明前中期,朝廷对饮食器具的使用有严格规定,到明朝后期这种规定被打破,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原有的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练点2: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2015全国卷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B由材料可知,明成祖迁都北京,实现了政治重心的北移,客观上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故选B项。挖掘历史题源学

34、科考核目标活学活用(2018全国卷27)右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明立意:本题以外国使臣向明成祖贡献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并予以厚赐为切入点,考查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抓关键:外国使臣向明政府贡献长颈鹿,明朝君臣说是“麒麟”,明成祖厚赐。理思路:本题材料可转化为“为什么明朝君臣要把外国进献的长颈鹿当作麒麟”,这一方面说明了明朝君臣

35、孤陋寡闻,另一方面说明“天朝上国”的心态,用中国文化解读外国贡品,故选B项。练点3:宋代东南沿海商业的发展(2015全国卷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C材料中的“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等信息,反映了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故C项正确;B项材料中有所反映但不是材料的主旨,A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统

36、治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D项说法错误,故排除A、B、D三项。新题快递自我评估1唐朝后期出现了“食券”和“飞钱”。府兵可在家乡用粮食交换食券,然后在服役地区用它买食物。“飞钱”亦称“便换”“便钱”,商人在京城购买政府发放的凭证,把它们递交给各地方财政部门时,就可以拿到相等数额的钱。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A具有交易凭证功能的纸币产生B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经济的发展催生新的金融业务D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髙C唐朝后期出现了“食券”和“飞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新的金融业务的产生,故选C项;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的交子,故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政府抑制商业发展,

37、故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推断出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髙,故排除D项。2(2019德阳一模)据考古发现,南宋国都临安的城市规划异于前代。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这反映出当时()A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B商业发展削弱了专制皇权C工商业发展影响城市布局D传统坊市格局已经被打破C工商业发展往往会影响到城市功能的变化,从而推动城市布局的调整,南宋皇宫偏居一隅便是体现,故选C项;临安既有经济功能又有政治功能,两者仍就合一,故排除A项;宋朝时期皇权加强,故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坊与市,故排除D项。3(2019洛阳一模)宋代政府经济管理经历了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变,主要表现在治理者与被

38、治理者之间出现平等自愿、共利双赢的关系,以及市场性政策工具特有的公开、公平竞争和订立契约。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背景是()A坊市制度的瓦解B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D由材料可知,宋朝政府经济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这应该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说明了经济决定政治的原理,故选D项;坊市制度的瓦解是这一变化的结果,故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废除,故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经济重心的转移,故排除C项。4明清时期,晋商以山西富有的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蒙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这反映出当时()A农副产品的商

39、品化趋势明显B晋商经济地位得以快速提升C区域位置决定商业贸易发展D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A无论是麦、棉、皮、毛还是丝、绸、茶、米都是农副产品,这些产品随着商人的足迹而在全国范围内交流,说明其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显,故选A项;材料没体现晋商的经济地位,故排除B项;区域位置只能影响而不是决定商业贸易发展,故排除C项;由材料不能看出长途贩运贸易的地位,故排除D项。5(2019凌源一模)汉武帝时,在全国27个郡国设立了36处盐官,置盐官令和盐官丞具体负责;在40个郡国设立了50处铁官,置铁官令和铁官丞具体负责。这反映了西汉()A政府加强干预操控经济 B盐铁行业发展迅速C民间私营工商业的滞后 D重视解决民

40、生问题A汉武帝时期开始实施盐铁官营,这是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操控的表现,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盐铁行业和民间私营工商业的发展情况,故排除B、C两项;汉武帝时期的盐铁官营政策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维护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而非为了民生,故排除D项。6(2019乌鲁木齐一模)曾出任山西巡抚的曾国荃说,晋省“无业贫民,专以佣工度日”。这反映了当地()A诞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B土地政策导致农民贫困C劳动力流失经济落后 D民众迫于现实外出做工D“无业贫民,专以佣工度日”说明民众生活困难,靠出卖劳动力为生,故选D项;材料主旨并没有体现诞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故排除A项;农民贫穷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不一定就是土地政策导致的,故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山西经济落后,故排除C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