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论文范文.doc

上传人:温桑 文档编号:65734177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学论文范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法学论文范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法学论文范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学论文范文.doc(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毕 业 论 文题 目 XXXXXXXX 学生姓名 XXX 学号 XXXXXXXX 入学时间 XXX 专业 法 学 指导教师 刘昱彦 试点单位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渝北分校 重 庆 广 播 电 视 大 学2012 年 11 月 25日14材 料目录1指导任务书( 1 )2指导记录表( 2 )3写作提纲( 3 ) 4论文目录( 4 )5论文正文( 5 )6参考文献( 12 )7指导教师情况及评语( )8答辩记录表( )9审查意见(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任务书毕业论文题目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学生姓名 林显瑜 专 业 法 学 指

2、导教师 刘昱彦 职 称 中级 毕业论文研究的内容及要求:第一部分,界定交通肇事之“逃逸行为”的含义,首先简要介绍关于“逃逸行为”的内涵的各种不同的观点,其次,结合司法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对各种观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笔者的观点,认为交通肇事罪的“逃逸行为” 应当是指行为人能够履行而不履行救助伤者的义务的行为,或者为了逃避法律的追究而不履行有关报告的义务,以及逃避事故责任认定的行为。第二部分,分析“逃逸行为”的性质,究竟应当是定罪情节还是量刑情节,认为“逃逸行为”目前只能是量刑情节,而不应成为定罪情节。第三部分,论述交通肇事罪的共犯问题,首先简要介绍各种不同的观点;其次提出笔者的观点,认为应当否定交通

3、肇事罪共犯的存在,对于交通肇事后,他人指使肇事人“逃逸”因而致人死亡的行为,应当单独加以评价,成立其他犯罪而不应当认定为交通肇事罪的共犯。毕业论文写作进度计划:1、期限:自 2012 年 9 月 15 日起至 2012 年 12 月 2 日2、具体进度安排:时 间完 成 内 容9.15至10.3题目、提纲10.3至11.3初 稿11.3至11.15定 稿11.15至12.2送 审 稿毕业设计(论文)教师指导记录表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试点单位 渝北分校 指导教师 刘昱彦 学生姓名林显瑜学号0951201254632专业法学第一次指导指导时间:2012年9月15日指导内容:选题和确定论文提纲。第二次

4、指导指导时间:2012年10月10日指导内容:论文做如下修改:明确写作论文的内容、目的,及所要解决的问题较简单,请再完善。第三次指导指导时间:2012年11月25日指导内容:体系基本可以,内容和细节略显不足,再仔细检查一下,注意多用自已的观点和语言。第四次指导指导时间:2012年11月25日指导内容:内容合格,可以定稿,按要求格式打印第五次指导试论民事诉讼过程中法院调解制度提 纲一、我国现行民事诉讼调解制度概况(一)民事诉讼法院调解的性质(二)我国法院调解的沿革地位和作用(三)法院调解制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 自愿原则2. 查明事实分清事非原则3. 合法原则(1)程序合法(2)内容合法二、现行

5、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弊端及产生根源剖析(一)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现状导致的种种弊端1. 违背调解原则的四种情形(1)“以劝压调”(2)“以拖压调”(3)“以判压调”(4)“以诱促调”2. 判决式的调解3. 不稳定的调解4. 无原则的调解(二)产生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弊端的原因1. 认识上的偏差2. 现行法院调解制度设置上的缺陷3. 对恶意调解缺乏惩治依据4. 对法院调解监督乏力三、对改革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几点建议及想法(一)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二)改革体制(三)设立庭前调解(四)改现行动态调解程序为静态调解程序(五)充分运用一切有利因素(六)增设惩处恶意调解的规定(七)将生效的民事调解书全面纳入审判监

6、督试论民事诉讼过程中法院的调解制度内 容 提 要法院调解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审判实践总结出的特色制度,是我国民事审判工作的优良传统,在外国被誉为“东方经验”。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东方经验的优势逐渐弱化。本文从调解的涵义开始分析,引出全文研讨的主题是法院调解。首先从法院调解的概况分析,分别对调解制度的性质沿革地位作用以及自愿原则查明事实与分清是非原则合法原则这四项调解的基本原则做了阐述。随后联系法院调解工作的实际,针对当前调解制度存在的四种弊端,列举出 “以拖压调”“以判压调”“以制促调”“以诱促调” “无效性调解”“判决式调解”“无原则的调解”的错误调解现象,进而分析其存在的原因,挖掘其出

7、现的根源,对调解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自己的七项建议,即: 1.树立正确的认识观; 2.改革体制;3.设立庭前调解;4.改现行动态调解程序为静态调解程序; 5.充分运用一切有利因素; 6.增设惩处恶意调解的规定;7.将生效的民事调解书全面纳入审判监督。最后对调解制度的发展提出美好愿望。关键词:民事诉讼 法院调解 弊端 建议和思考试论民事诉讼过程中法院的调解制度调解是一种双方当事人在第三者介入的情况下通过合意解决纠纷的方式,其基本特征是双方当事人的合意,是否进行调解、如何进行调解以及是否接受调解结果都依赖于双方当事人的自愿选择。调解包括民间调解和法院调解两种类型,民间调解是指法院调解之外的调解民

8、间纠纷的各种方式,传统社会里通常称为“息事”或“和息”,当代中国民间调解主要有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乡镇法律服务所调解、律师调解、家族调解、亲友调解和邻里调解等方式;民事诉讼中的调解又称法院调解,是指按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在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发生争议的民事权利义务自愿进行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诉讼活动。法院调解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人民法院审判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对当事人进行法制教育思想疏导工作的活动;二是指人民法院审判人员在办案过程中,主持和引导当事人用平等协商的办法解决纠纷,达成协议,终结诉讼的一种方式。法院调解制度是建立在当事人处分权基础上的,是当事人行使处分权和法

9、院行使审判权相结合的产物。 本文所重点分析探讨的仅指法院调解,即民事诉讼中的调解制度。一我国现行民事诉讼调解制度概况(一)民事诉讼法院调解的性质对法院调解制度的性质,我国民诉法学界有不同的认识和观点,以我国民事诉讼法专家江维教授为代表的学者赞同以审判权与处分权相结合来界说法院调解制度的性质,认为当审判权和处分权这两种权利(力)发生冲突时,当事人的处分权通常应居于支配地位。我个人认为:要论审判权和处分权如何行使,哪个居支配地位,主要需结合案件当事人的实际情况和案情进展情况。故在法院调解制度中,审判权与处分权常会发生冲突,在两权发生冲突时,法院受自愿原则的制约,不得将自己的选择强加于当事人,必须接

10、受当事人做出的决定,调解是在法院审判人员主持下进行的。调解活动是法院对案件审理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它必须得以当事人自愿为前提,当事人同意接受法院的调解和做出一定的妥协和让步后达成调解协议是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依据处分原则,对其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所做出的处分。因此,法院调解的过程又是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过程。(二)我国法院调解的沿革地位和作用用调解的方式解决民事纠纷,是我们党领导下的人民司法工作的一个优良传统。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各个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民事审判工作中,就已经提出和推广了“调解为主”的方针。1982年制定民事诉讼法(试行)第6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着重进行调解”

11、。这一规定将“调解为主”改为“着重进行调解”,但在实施时,有的审判人员把着重调解理解为偏重调解,以调解率的高低衡量是否贯彻了着重调解的原则,有的法院甚至在每年的工作计划中规定民事、经济案件调解的比例,达不到规定的要求,即失去评比先进的资格,有的甚至扣发奖金。造成有些审判人员为了完成调解指标,违背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强迫或者变相强迫当事人接受调解。鉴于审判实践中在执行着重调解原则时存在的问题,我国立法机关在对民事诉讼法(试行)进行修改时,去掉了“着重进行调解”。民事诉讼法第九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 这就是现行的法院调解基本原则。现在, 法院调解制度在诉

12、讼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它不仅用于第一审程序,而且适用于第二审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从审判实务看,调解又是法院运用得最多的一种处理民事诉讼的手段。在法院每年审结的民事案件中,大约有2/3以上是以调解方式结案的。作为解决争议的一种手段和方式,调解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解决民事纠纷的制度之中,但法院调解与其他调解制度有根本的不同,法院调解能够迅速彻底地解决当事人之间的民事纠纷,也有利于解决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矛盾,保持双方的团结与合作,对国家来说,法院调解是一种低成本处理民事纠纷的方式,有利于节约国家的司法资源,与法院判决相比,矛盾解决得快,更有利恢复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和睦与团结,使双方原有的业务关系,合作关系

13、不因诉讼而终结。以上可以看出调解制度在我国民事审判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单长宗、刘印深、段思明,中国现代法学论丛与审判案例要览,法律出版社,2001年出版和作用。因此,我国的民事审判调解制度也被誉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东方经验”。(三)法院调解制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法院调解应当遵守以下三条原则:即自愿原则,查明事实分清事非原则合法原则。1.自愿原则。民事诉讼法第八十八条规定:“调解达成协议,必须双方自愿,不得强迫。”当事人自愿原则应当包括程序意义上的自愿和实体意义上的自愿。前者是指当事人主动向人民法院申请用调解方式解决他们的纠纷,或者同意人民法院为他们做调解工作解决纠纷。后者是指当事人双方经人民法院调解达

14、成的协议,必须是互谅互让,自愿协商的结果。2.事实清楚,分清是非原则。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案件事实清楚,才能分清是非曲直,明确当事人的责任,才能有理、有据地说服教育当事人,才能结合案情,正确贯彻执行政策法律,保证案件质量。3.合法原则。民事诉讼法第八十八条规定,调解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合法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程序合法。是指人民法院调解案件时,必须严格按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如调解案件时,双方当事人都要到场,认真听取当事人意见,主持调解的审判人员严格依法进行调解等。(2)调解达成

15、的协议内容合法。即调解协议符合法律和政策,不损害国家、集体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等。人民法院对当事人双方达成的调解协议,必须认真进行审查,对于协议内容违反法院规定,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合法权益的,不能允许,并且应当指出其违法和错误所在。法院调解必须符合程序法的规定,是人民法院对当事人做调解工作,必须按照民诉法规定的原则制度和程序进行,有的审判人员认为,用调解方式解决案件,可省去许多必要程序,这种看法是不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定精神的。这三条原则对法院的调解活动都具有指导作用,但这三条原则并非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中间居核心位置的是自愿原则。 明确规定“调解达成协议,必须双方当事人自愿,不得强迫”,即程序

16、意义上的自愿和实体意义上的自愿,从审判实践来看,法院调解达成的协议,基本上有两种情况,一定是实现了当事人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二是当事人一方放弃或减少某些诉讼请求,或者对方在实体权利上作某些让步,但无论哪一种情况,都必须是当事人双方自愿的结果,是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示,而不是审判人员强迫压服的结果。事实清楚,分清是非原则,是做好调解工作的根据基础,案件事实清楚,才能分清是非曲直,明确当事人的责任才能有理有据地说服教育当事人,才能结合案情,正确贯彻执行政策法律,保证案件质量。合法原则是做好调解工作的保证。二、现行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弊端及产生根源剖析(一)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现状导致的种种弊端1. 违背调解

17、原则的四种情形(1)“以劝压调”。一些审判人员,在主持调解当中,对于谁是谁非,心中无数,一味地“和稀泥”,无原则调解,造成当事人思想反复而久调不决;一些审判人员反复劝说当事人做出让步并接受调解,以达成调解协议,形成“以劝压调”。(2)“以拖压调”。一些审判人员在当事人不接受调解时,故意将案件搁置起来,使当事人为求得纠纷的早日解决,不得不接受调解,形成“以拖压调”。(3)“以判压调”。一些审判人员在主持调解中,暗示当事人如果不同意调解解决,判决结果必定对他不利,形成“以判压调”。(4)“以诱促调”。一些审判人员主持调解,利用法律上的优势地位和当事人对他的信赖,故意向当事人发出不真实的信息,使当事

18、人误认为调解比判决更符合自身利益。接受调解协议,形成“以诱促调”。2. 判决式的调解一些审判人员, 在调解工作中一味坚持查清事实、分清是非,死抱法条、僵硬理解,即使双方当事人对争议己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达成了一致协议,对纠纷的是非曲直也不再进行追究,仍然认为尚有某些事实未能查清,而不同意以调解结案。看起来是为了维护程序与实体上的公正,实质上则是对实现调解正当性的阻碍。不仅增加了诉讼成本,而且影响了办案效率,也给当事人带来了讼累,降低了调解的效率性功能,形成“判决式调解”。3. 不稳定的调解民事诉讼法第89条第三款规定:“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但在审判实践中,调解书往往不能同时

19、送达双方当事人,按民诉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以最后一方当事人的签收时间作为调解书的生效时间,那么,后一方当事人签收时就能够更充分地对调解书内容进行利弊权衡,造成客观上的不平等。同时,先签收一方的当事人往往不清楚后一方当事人的签收时间,而影响了其对调解书生效时间的认定,一旦后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该调解协议,先签收一方的当事人在申请执行过程中对调解书的生效时间往往不能准确地提供给法院,从而使调解协议的生效时间无法确定,也使调解协议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从而加剧了整个社会的“诚信危机”,形成“无效性调解”。4. 无原则的调解一些审判人员为了追求使双方当事人尽快达成妥协,而对已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常常表现

20、出视而不见。如对当事人逃避税收问题,违法经营问题等等,既不直接对当事人进行处罚,也不建议有关部门追究责任,甚至有时将这些违法违规行为当作迫使当事人达成协议的筹码,使违法违规行为通过法院的调解逃避了制裁。笔者认为,要革除现行调解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 就应当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诉讼的正当性与效率性的辩证关系,处理好调解与判决的冲突,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既不使调解给判决获得正当性即判决正当化构成障碍,又不使强调判决正当性而对调解解决纠纷的效率性构成障碍。从调解制度的本身看, 当事人的合意是最本质的因素,是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二)产生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弊端的原因在审判实践中,调解常常未能臻其理

21、想状态,并造成许多难以克服的恶果,究其原因,应该归结为过去对调解制度认识上的偏差以及由此导致的立法、政策上的错误做法。1. 认识上的偏差建国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十六字方针”(依靠群众、调查研究、调解为主、就地解决)一直被奉为我国民事审判的最高指导原则;1982年试行的民事诉讼法秉承根据地的传统也规定了“着重调解”原则;1991年民事诉讼法虽然删除了“着重调解”,代之以“调解应自愿合法”,但政策上仍倾向于提高调解结案率,并对调解成效突出的法官予以奖励和提升。在这种环境下,调解的合法和自愿原则很难得到普遍遵守。在民事诉讼活动中,法官往往带有调解偏好,以致于对达成调解协议的案件,不注重审查案件

22、事实和相关证据,使调解的合法原则流于形式。有的法官在案件事实不清,当事人责任不明的情况下,无原则的“和稀泥”,或者“各打五十大板”,要求当事人作出不应该的让步;有的法官不能正确看待合法原则与自愿原则之间的关系,只强调当事人自愿原则,怠于行使自己的职责,只要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不看有无违法之处,就予以确认,制作调解书;有的法官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作风简单,业务素质不高,办理民事诉讼案件图省时、省事、省精力,片面追求结案率,给当事人进行恶意调解以可乘之机,只要当事人提出条件,根本不分清是非,一味做另一方当事人的工作,把一些与案件无关的要求都写入调解协议之中,堂而皇之地归于当事人的处分行为。2. 现

23、行法院调解制度设置上的缺陷其一、审判实践中,主持调解的法官往往就是最终的裁判者,由于法官在民事诉讼中兼具调解者和裁判者的双重身份,为达到调解结案的目的,法官在主持调解活动时,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当事人施加压力,调解的自愿原则得不到充分保证;其二,调解没有时间限制,法官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进行调解,这就给法官“以拖促调”甚至违法调解提供了便利。3. 对恶意调解缺乏惩治依据为确保民事诉讼依法公正进行,现行民事诉讼法和刑法都对妨害民事诉讼的一些具体行为作出了处罚规定,但在法院调解中,由于不存在裁判环节,一旦出现违法行为,都无法依据有关法律条款进行惩处。正因为此,个别当事人和法官在民事诉讼中进行恶意调解

24、,才会有恃无恐。4. 对法院调解监督乏力为确保民事诉讼合法公正,现行民事诉讼法设立了审判监督程序,但该程序偏重于对判决、裁定的监督,对调解的监督明显不力,仅在第一百八十二条规定:“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提出证据证明调解违反自愿原则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违反法律的,可以申请再审。经人民法院审查属实的,应当再审。”上述规定,不仅是对调解书的再审条件规定过严,而且完全排斥了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对调解书的主动监督。一九九三年,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关于民事调解书确有错误当事人没有申请再审的案件人民法院可否再审问题的批复(1993)民他字第1号,规定:“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人民法院如果发现确有错

25、误,而又必须再审的,当事人没有申请再审,人民法院根据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精神,可以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上述规定,虽然赋予了人民法院对民事调解书的主动监督权,但在实际操作中困难重重,难以有效执行。近年来,人民检察院在民事行政检察活动中,尝试对民事调解活动进行监督,对一些确有错误的已生效的民事调解书,依照民事诉讼法第十四条之规定(即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提出抗诉,而法院往往以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七条规定,只能“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应当提出抗诉”为由而不予立案。三、对改革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几

26、点建议及想法笔者认为,要革除现行调解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就应当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诉讼的正当性与效率性的辩证关系,处理好调解与判决的冲突,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既不使调解给判决获得正当性即判决正当化构成障碍,又不使强调判决正当性而对调解解决纠纷的效率性构成障碍。从调解制度的本身看,当事人的合意是最本质的因素,是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具体到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树立正确的认识观近一步提高审判人员的认识,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意识和责任。特别是对年轻审判人员要加强教育,不断增强大局意识、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牢固树立审判工作“公正与效率”的思想,既要反对“以劝压调”、“以拖促调”

27、、“以利诱调”等违反法律规定、违背当事人意思的做法,又要克服就案办案的思想,充分利用调解等各种有利于矛盾彻底消除的方式,促进社会安定发展,力求办案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 (二)改革体制改职权主义为主的调解模式为当事人主义为主的调解模式,赋予当事人在调解活动中更大的自主权,减少法官对调解的干预,变职权主义为主为当事人主义为主,充分体现当事人的意愿。(三)设立庭前调解对那些案件事实清楚、争议不大、易于履行、当事人能自愿接受调解的简易民事案件和小数额经济纠纷案件进行庭前调解。法院可在立案庭内部设调解组,根据立案特点,当事人在递交诉状交纳诉讼费时,对需要调解的案件,负责排期、送达的法官即通知当事

28、人到调解组,由调解法官负责向当事人送达有关诉讼文书,同时通过与当事人进行接触,了解情况,进行调解。对当庭履行或离婚调解和好的案件,由调解法官记录在案,告知当事人不再另行制作调解书;经调解未达成调解协议的,调解法官立即与排期法官联系,确定开庭时间、地点,直接送达双方当事人,将案件转入审判流程管理,由业务庭依法定程序进行审理,调解法官应把庭前交换的证据、查明的事实、双方争执的焦点等情况附在案卷上一起移送审判庭。可同时规定,被告的答辩期即为庭前调解的时间,答辩期满,无论案件是否有可能调解,都要按时将案件纳入审判流程管理。应该注意的是,调解法官一定不要是最终的裁判法官。(四)改现行动态调解程序为静态调

29、解程序按现行调解制度,无论是法院开庭前,还是庭审期间,只要当事人接受,都可以进行调解。这种做法,必然导致法官只关心当事人对案件的态度,而不注重对案件事实的审查,会使许多案件在事实不清、当事人责任不明的情况下,草率地以调解方式结案,难以保证调解协议的公正、合法性。为此,应将现行调解程序由动态改为静态,即规定除庭前调解以外,调解只能在经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案件事实已基本查清后才能进行,对调解未达成调解协议的,及时进行判决。同时,因现行调解活动的期限作许小澜、庄敬重,论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及其改革,北京出版社,2003年出版出明确规定,笔者主张调解期限以15日为宜,以确保民事诉讼活动能在民诉法规定

30、的审理期限内顺利结案。(五)充分运用一切有利因素人民法院开展调解工作中,根据案件的需要,邀请有关单位和个人协助,被邀请的有关单位和个人,主要指当事人所在单位和他的亲朋以及在群众中有威信的个人。这种方法本身是党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在民事诉讼中的具体体现。但实际在法院调解中,却运用的很少,其实邀请相关单位和群众包括当事人的亲朋好友,协助人民法院调解,有利于说服教育当事人互谅互让,达成调解协议,他们在调解当中所起的作用往往是我们的审判人员所起不到的。(六)增设惩处恶意调解的规定 民事诉讼中的恶意调解不仅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集体、国家的利益,而且严重危害着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对现行相关法律、规定

31、进行补充完善,增设对恶意调解的处罚条款,能确保对恶意调解行为的打击有据可依。一是在民诉法第一百零二条中增加一款,规定“对诉讼参与人在调解活动中伪造、隐瞒事实或恶意串通,损害当事人一方合法权益和集体、国家利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二是在刑法第三百九十九条中增加一款,规定:“在民事调解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进行调解,或者与当事人恶意串通,造成当事人一方合法权益和集体、国家利益重大损失,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三是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规定的追究范围中增加一条,规

32、定:“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进行调解,或者与当事人恶意串通,应当追究审判人员的责任。”(七)将生效的民事调解书全面纳入审判监督生效的民事调解书和生效的民事判决、裁定在法律效力上是同等的,因此,在审判监督程序的有关法条中,生效的民事调解书应与生效的民事判决、裁定相并列。一是放宽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条件,将生效的民事调解书纳入民诉法第一百七十九条的规定,即“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二)原判决、裁定、调解书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二是加大人民法院对民事调解书的监督力度,将人民法院对调解书的监督增加到民诉法第一百七十七条的规定中,

33、即“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和调解书,发现确有错误,认为需要再审的,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和调解书,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和调解书发现确有错误的,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三是赋予人民检察院对民事调解书的监督权,将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五条补充为:“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和调解书,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和调解书,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一)原判决、裁定、调解书认定事实的

34、主要证据不足的;(二)原判决、裁定、调解书适用法律确有错误或违反法律规定的;(三)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调解的;”综上我个人对调解制度的粗浅认识,可以看出,社会变迁的要求和发展趋势己经表明,法院调解这种解决纠纷的方式将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在当前社会主义国家法制建设的进程中,除了应继续改革和完善审判制度以外,对调解制度也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对于一项具有优良传统的经验制度,只有依法赋予其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才能够促使其与时代同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使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东方经验”焕发出耀眼的法治光芒,在推进实现依法治国方面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参考文献1江伟,中国民

35、事诉讼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2单长宗、刘印深、段思明,中国现代法学论丛与审判案例要览,法律出版社,2001年出版。3棚濑孝,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4王亚新,“论民事、经济审判方式的改革”,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5章武生、张其山,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北京出版社,2002年出版6江伟、杨荣新,民事诉讼机制的变革,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出版。7许小澜、庄敬重,论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及其改革,北京出版社,2003年出版。8常怡、贺彰好、郑学林,中国调解制度,重庆出版社,1999年出版。9王松,刍议法院民事调解制度,选自北大法律网。

36、10江伟主编,民事诉论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出版。11陈桂明,诉论公正与制度改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情况及评语指 导 教 师 基 本 信 息姓 名刘昱彦学 历本科专 业法律职 称中级年 龄32毕业院校西南政法大学职 业教师工作单位重庆市渝北电大分校指 导 教 师 评 语文章立意新颖,视角独特。能够从宏观着眼发现问题,而从小处入手解决问题,做到了有的放矢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性、针对性。论文思路清晰,论证详细。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能熟练的掌握法律基础知识及运用,对交通肇事罪的定罪有自己的见解。论文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记录表答辩学生: 林显瑜 学号: 0951201254631 专业: 法 学 序号主答辩教师提问学 生 回 答 情 况1234参答辩教师提问学 生 回 答 情 况567论文题目: 交通肇事罪若干问题研究 记录人(签名):年 月 日毕业设计(论文)审查意见答辩委员会组成情况姓 名职 称工 作 单 位备 注主 持 人成 员成 员答辩委员会评审结果答辩委员会评语答辩成绩综合成绩答辩委员会 签 名答辩日期年 月 日试点单位意 见 签章: 年 月 日重庆电大终审部门意 见签章:年 月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