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产业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东** 文档编号:65134940 上传时间:2022-12-03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健康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健康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健康产业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健康产业发展规划.doc(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健康产业发展规划为贯彻落实发展健康产业的工作部署,加快形成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满足人民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服务需求,特编制省健康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本规划依据省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等文件精神编制,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一、规划背景(一)发展成效“十三五”期间,我省以打造万亿级产业为目标,以创新、集聚、融合、提升为主线,以“医、养、健、智”为四大板块,加快提升医疗服务、健康养老、健康管理、健康信息、健康旅游和文化、医疗装备和器械、药品和健康食品、体育健身等八大领域发展水平,产业规模快速扩大,产业特

2、色不断凸显,“十三五”规划的既定目标和各项任务顺利完成。产业规模快速扩大。2019年全省健康产业总产出达9315亿元,较2015年(5392亿元)增长72.76%,健康产业增加值达3719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为12.03%,高于同期全省GDP增长速度。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5年的4.6%增长到2019年的6%,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健康产业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为1.725.972.4,细分行业中,医疗卫生服务、医药制造、健康用品、器材与智能设备制造总产出占比排名前三。各地健康产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强,地市的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

3、重要力量。重点领域亮点纷呈。健康数字化加快转型,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医疗人工智能发展迅速,省智慧健康入选全国2018年度医改十大新举措,城一互联网医院成为全国第一个公立三甲医院网上院区,全国首个集监管和服务一体化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在启用。医疗器械行业实力不断增强,已形成余杭医疗器械、核磁共振成像设备、一次性输注器具等一批特色区块。社会办医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全省共有社会办医疗机构1.79万家,占全省医疗机构总数50%以上,社会办医疗机构床位10.47万张,占全省床位总数近30%,形成了一批在全国范围内较有影响力的社会办医品牌。健康文化旅游特色凸显,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老年养生旅游等新

4、业态不断发展。新区入选首批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全省共建成2家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94家省中医药健康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86家省级老年养生旅游示范基地。科创能力显著提升。健康产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有效实施,围绕人口健康、新药创制、医疗装备等重点领域,立项支持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64项、公益技术应用研究项目1244项。创新成果加速涌现,“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盐酸恩沙替尼”成为首个用于治疗ALK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国产1类新药,慢性丙肝系列新药给出了丙肝治疗的新方案,全国首台拥有探测器自主技术的16排PETCT研发成功,植入式

5、心脏瓣膜、人工耳蜗等医疗器械前沿产品在全国率先上市。健康产业创新平台加快打造,成功获批感染性疾病、儿童健康与疾病、眼部疾病等3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布局建设良渚实验室(系统医学与精准诊治)和实验室(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2家省实验室,累计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14家、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10家和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35家。平台载体扎实推进。全省目前已形成医药港小镇、安药镇等15个省级健康特色小镇,贡献了全省医药产业总产出的近40%,其中已验收命名3个。“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积极培育,新区高端生物医药产业平台、新区高端生物医药产业平台集聚了一批国际知名药企。2

6、019年,千亿生命健康工程共实施项目266个,完成投资903亿元,对健康产业强链延链补链起到重要作用。龙头企业不断涌现,全省共有健康产业上市企业50家,数量全国第一。在智慧健康、第三方诊断、基因检测、信息化服务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全国知名企业,11家企业入选“医药工业百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健康产业发展,在建立省健康服务业发展联席会议机制基础上,将健康产业列入健康建设考核,强化部门协同,形成工作合力。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先后印发健康2030行动纲要省健康产业人才发展规划省生物经济发展行动计划等规划计划,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生命健康科技创新发展

7、的实施意见以及社会办医、养老服务、体育健身等领域的支持政策。人才支撑不断强化,我省大力引进培育生命健康人才团队,在省级重点人才计划中单列不少于20%的名额予以定向支持,目前拥有健康领域“两院”院士9名。(二)主要问题高能级平台和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有待加强。先后设立国家级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区或先行区,涌现出多个带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平台。相比而言,我省现有的健康特色小镇、重点园区等虽然已经形成空间层面的要素集聚,但有影响力的高能级健康产业平台缺乏。东部医药港小镇年产值规模超过350亿元,占市生物医药产值比重近50%,但与生物城、生物医药产业园等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时,我省健康产业企业数量较多,但体量普遍

8、偏小,尚无进入医药工业百强前十的企业,领雁型企业、龙头型企业培育仍需加强。高端创新要素相对缺乏。我省健康产业创新投入不足,全省规上医药企业研发费用虽然保持较快增长,但仅占主营业务收入5%左右,远低于跨国药企17%的平均占比。“十三五”期间,全省获批1类新药品种4个、品规6个,获批数仅为江苏的1/4。我省拥有高能级的科研平台不足,顶尖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比较缺乏,一定程度上导致我省健康产业重大原创成果较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医疗器械等产品研发能力薄弱。政策障碍尚待破除。随着药品监管、环境保护等政策趋紧,特别是药品注册受理新政实施后,中小医药企业面临较为严峻的发展形势。医疗器械行业“两票制”的全

9、面推行,使中小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面临经营体系调整的风险。尽管社会办医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但在社会办医疗机构发展、医师多点执业、医养结合等领域,还存在顶层制度设计问题和难题亟待突破。(三)发展趋势新阶段给健康产业发展带来新使命。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推动大健康时代全面到来。生命健康科创高地是我省着力打造的三大科创高地之一,健康产业是我省重点发展的八大万亿产业之一,健康产业发展应努力走在全国前列。数字科技新技术给健康产业发展带来新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在健康产业领域催生出一批新业态,5G、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区块链、可穿戴技术等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加快驱动健康资源数字化、健康产业融合

10、化、健康服务虚拟化,催生健康产业新业态与新模式,创造全新健康体验。人工智能等信息化管理技术将与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一系列科学技术实现相互融合,且随着健康大数据工作的开展,人工智能在健康管理场景下的应用程度将进一步提高。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发展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全基因组检测、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细胞3D打印技术等领域将有望率先实现产业化,从而为满足人类生命健康需求提供新手段、新途径。一体化战略给健康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打造健康,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持续提升人民健康水平”等任务。我省积极推动一体化发展,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协同推进健

11、康科技创新,主动做好区域健康产业推介活动,形成优势资源合力,共同推动健康产业向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迈进,为全省健康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国内外竞争升级为健康产业发展带来新挑战。健康产业作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制高点,发达国家和兄弟省市纷纷加大支持力度,发展挑战日趋复杂严峻。我国有11个省份将大健康产业作为支柱产业,14个省份将其作为重要产业,特别是经济圈作为健康产业发展重要集聚区,区域竞争日益升级。各省市纷纷瞄准生物医药、化学药、医疗器械、健康医疗旅游等领域,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区域间项目、产品同质化竞争的问题普遍存在。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落实健康和健康战略部署,坚持更

12、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要目标,坚持以“治病为中心”转向“健康为中心”导向,坚持充分发挥市场在非基本医疗领域配置资源活力,坚持系统观念,围绕“医+”“药+”“养+”“健+”“智+”五大重点领域,推动健康产业创新、集聚、融合、开放、提升发展,切实增强健康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努力打造生命健康科创高地、健康产业制造高地、数字健康发展高地和优质健康服务高地。(二)基本原则坚持立足优势、特色发展。围绕“四高地”建设,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健康产业发展布局,突出生态、资源、文化等特色,依托健康制造、科技创新、健康服务等优势,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有序竞争的良好局面。坚持创新引领、集聚发展。坚持推进以科

13、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打造一批健康产业集聚发展平台,引领健康产业体系协同发展,全面提升发展质效。坚持深化改革、市场驱动。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深化医药卫生领域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制度建设、规划政策及行业监管等方面的职责作用,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广泛参与健康产业发展。坚持开放合作、聚力融合。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建设,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促进产业领域跨界融合、区域发展融合,提升全球健康产业高端要素吸引力,提升城产品牌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形成助推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三)

14、发展目标到2025年,实现健康产业创新实力、产业规模、集聚效应、发展环境全国领先,健康产品和服务形成国际市场竞争力,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健康品牌,集聚一批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形成千亿级健康产业集群,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创新能力更强。产学研医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基本建成,形成地区“医学高峰”,力争创建1家健康产业领域国家实验室,新增健康产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集聚一批国内一流的创新人才与团队。产业规模更大。产业规模和发展质效持续快速提升,内涵丰富、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现代健康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健康产业总规模、增加值分别突破1.5万亿元、

15、600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5%,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健康制造业占比稳定在25%左右,健康服务业占比更加稳固,健康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集聚效应更显。全省健康产业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区域内健康特色小镇、“万亩千亿”产业平台、健康产业园区(基地)等产业平台集聚效应显著增强,重大项目承接能力不断提升,形成1个千亿级医药产业集群,4个500亿级产业集群,并在“医+”“药+”“养+”“健+”“智+”领域培育若干细分优势产业,培育规模超百亿元的龙头企业集团5家,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雁企业和城产品牌。发展环境更优。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机制、药物临床试验政策体系、创新产品应用机制不

16、断完善,金融创新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健康产业发展政策支撑体系和行业监管体系逐步健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面形成有利于健康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到2035年,建成与“重要窗口”定位相匹配的健康产业发展体系,健康产业总体规模比2020年“翻一番”,健康产业规模和发展质效居全国前列,高水平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生命健康科创高地、健康产业制造高地、数字健康发展高地和优质健康服务高地。三、重点领域(一)做优“医+”,发展高水平医疗健康服务围绕更好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健康需求,加快发展优质高效医疗服务,有效扩大中医药健康服务供给,丰富更加多元、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贯通全方位全周期医疗健康服务

17、链,构建具有特色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均衡布局优质医疗服务资源。高标准建设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综合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及心血管病、创伤、呼吸、妇产、儿童、癌症等6个专业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发展具有国际顶尖攻克疑难病症诊疗能力的高水平医疗服务,形成地区“医学高峰”。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及扩展区率先探索医疗服务开放政策,加大国际先进医疗服务机构引进力度,建设一批国际医学中心、重点专科国际合作基地,打造国际高端医疗服务中心。依托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建设,做大做强优势专科、特色专科,培育具有较大影响力且覆盖主要疾病的专科医疗服务。推进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建设,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和全周期健康管

18、理服务,到2025年,力争每个县至少有一家医共体牵头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水平。创新发力精准医疗服务。大力发展基因测序、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个体化治疗服务,重点开发肿瘤、遗传性疾病、胎儿罕见病筛查等领域精准预防、诊断和治疗服务产品,加快构建精准诊断、精准治疗、精准药物有机结合的精准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基因检测、免疫治疗和基因、蛋白代谢组等前沿生物技术临床应用转化机制,着力吸引全球精准医疗优质项目落地转化,开展精准医疗创新合作。健全治疗适应症与新靶点验证、临床前与临床试验、产品设计优化与产业化等全程精准监管机制,提高药物精准研发水平。优化医疗新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构建精准医疗服务临床质控体系。传承创新中医

19、药健康服务。积极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大力发展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服务,打响“城里中医”服务品牌。积极争创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打造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和中医疫病防治基地,推进中医优质资源扩容和均衡发展,建设中医药特色优势鲜明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能级及水平。构建中医优势特色专科体系,鼓励组建中医药专科联盟,做优做强中医内科等专病专科。推广个性化便捷式治未病健康服务,推进各级治未病中心、中医康复中心建设,规范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升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能力。推广城派中医“百医百方”,到2025年,推广50个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和20项

20、中医药预防保健(治未病)干预方案。提质发展多元特色医疗服务。全面落实社会办医支持政策。鼓励、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康复、护理、儿科等医疗机构,参与建设连锁化、集团化长期照护服务机构,发展美容、眼科、口腔等特色专科,培育一批特色专科医疗品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连锁化医学检验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及前沿医疗技术应用等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强化社会办医精专特色,支持社会办医承接公立医院部分特需医疗服务,参与医联体、专科联盟、医共体及应急体系建设,打造一批服务规范、技术精湛、优质专业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品牌。(二)做强“药+”,发展集群式医药器械产业聚焦生物技术药、化学创新药、

21、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全面增强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核心竞争力,打造一批健康产业标志性产业链,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千亿级医药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向全球中高端位势攀升。增强生物技术药和化学创新药竞争力。聚力生物技术关键紧缺环节与产品国产化,加强免疫治疗、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蛋白质工程、生物信息学等新兴生物技术研发转化,重点开发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药物、多肽药物、生物类似药、新型疫苗、紧缺生物制品等产品。加快化学药核心技术产品替代,开发基于新结构、新靶点、新机制的原研药物,推进改良型新药上市,加大罕见病、特殊人群及临床急需、专利到期药物仿制药等短缺药物开发,提升特色原料药及中间体

22、、高端和新型药用辅料。大力发展现代中药。加强中药经典名方二次开发及优势中药复方与活性成分研究,重点发展中成药、中药饮片,提升“城八味”和新“城八味”等城产中药材品种,开发现代海洋中药新产品,打造一批中药领域“拳头”产品。做大做强道地药材产业基地,推进道地药材、中药饮片规模化、一体化加工,推广“共享车间”试点,支持中药生产企业装备升级、技术集成和工艺创新。到2025年,形成35项智能化中药单元生产技术,35个中药绿色、智能车间或智能工厂。建立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推动中药标准体系接轨国际,切实打响“城产中药”品牌。发展高端医疗器械。坚持主流装备、核心部件等高端医疗器械产品自主制造,推动关键医疗

23、设备器械及核心部件自主创新和产业化。加快人工关节、人工瓣膜、人工角膜、人工晶体、人工耳蜗、脑血管植(介)入器械、辅助生殖器械、可降解血管支架等高端植(介)入、高端质谱检测分析设备、冠脉血流储备分数检测分析器械、呼吸机、ECMO、神经调控器械、超高清电子内窥镜摄像系统等产品开发。充分利用增材制造等新技术,研发消融类、电刺激类等新型医用材料,发展人体组织器官修复再生、生物功能恢复增进、个性化医疗美容、微创伤治疗等方向的新产品。发展放射治疗、超声治疗、磁场治疗装备、新型监护与生命支持装备、中医诊疗装备、妇幼健康装备、保健康复装备等新型治疗装备产品。提升发展现代医药流通服务。培育大型现代药品流通骨干企

24、业,打造一批现代医药流通综合服务商,推动药品流通企业建设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和现代运营中心,创新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模式,形成覆盖全国范围的医药物流网络。积极融入国际医药供应链,完善进口药品及生物制品通关制度。推动医药冷链物流升级,优化冷链物流仓储布局,大力发展冷链运输设备,加快温度控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新兴技术应用。健全安全智慧医药流通体系,推进药品流通企业物联网建设,支持药品流通企业与医疗机构、医保、电子商务企业合作,建立健康服务产品的电子交易平台,规范“线上+线下”流通服务链条,加快区块链等溯源技术在医药追溯体系建设中应用,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子处方共享流转平台,构建覆盖全品种全过程的药

25、品质量信息管控系统。(三)做特“养+”,发展多样化康养融合产业突出产业融合、特色创新,推动健康产业与养老、养生、旅游、文化、食(用)品等相关领域深度融合,培育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拓展健康跨界融合应用场景,加快构建以“养+”为主题的康养融合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加强专业性强、医养服务能力突出的社会办医养结合机构建设,推动品牌化战略、连锁化经营、集团化发展。推动养老机构康复室和康复医师配备,增加个性化、专业化康养服务供给,构建集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康复护理和生活照料于一体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康养联合体培育建设,开展养老产业试点,打造一批特色养老产业园区。鼓励支持

26、社会力量举办各类养老服务机构。鼓励研制老年系列产品用品,发展康复辅具产品,培育辅具租赁市场,开发助行器、感官辅助器等高附加值产品,打造康复辅具产业园。加快发展养生休闲产业。深入推动医疗、康复、体育、现代农业、旅游业等多领域融合,培育特色多样健康业态,延伸拓展养生休闲旅游产业链。依托生态、佛教文化等资源,积极发展休闲度假、禅修养生、康体养生、海洋体育运动等健康旅游产品,打造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区。整合名山、公园、森林资源,重点发展森林康养、高地疗养、避暑休闲等山地旅游产品,开发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挖掘中医药、温泉等资源优势,开发中医药养生、温泉度假、天然氧吧等康养产品,推进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

27、建设,争创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开发街区休闲、乡村休闲和田园休闲健康旅游精品线路,建设一批文化街区和田园康养综合体。培育发展健康文化产业。促进健康与文化深度融合,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力度,推广和普及健康咨询、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知识,培育有利于提升健康文化素养的消费领域。加强健康文化传播与交流,支持创作健康文化精品、举办学术性和文化性相结合的健康促进论坛等活动。鼓励医药院校、科研机构、文化机构、现代传媒与社会力量相结合,建设有特色有内涵的健康教育平台、健康文化综合体、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养生文化机构等平台。支持各地深挖资源,打造一批融合地方文化特色的“沉浸式”“体验式”数字文化体验园、健康文化园、

28、养老养生文化园。创新拓展健康食(用)品产业。围绕婴幼儿、孕妇、老年人、患病人群等各类健康营养需求,重点发展膳食补充剂、营养强化食品、功能保健食品和抗疲劳(衰老)食品。加强开发功能性膳食纤维、功能性糖原、功能性油脂、益生菌类、生物活性肽等生物技术保健食品。积极开展食药物质试点,做大做强铁皮石斛、蜂产品、珍珠粉类、灵芝类、保健酒类、维生素类等保健产品。以天然绿色、环保安全为方向,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开发保健药品、营养食品、化妆品等健康食(用)品,培育一批高附加值健康食(用)品品牌。以深海生物组织和海洋活性物质的提取为方向,加强海洋生物保健品、功能性食品、化妆品、海洋生物功能材料等研发和生产。(四)做专

29、“健+”,发展普惠型健体康体产业倡导大健康理念,围绕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目标,大力发展体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金融等健体康体产业,多样化丰富服务和产品供给,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激发健康消费新需求新业态。延伸拓展体育健身产业。推动体育健身产业市场化,加快建设健身休闲设施、体育主题公园、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推广全民健身、科学健身、康体运动等全民健身休闲服务,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体医结合服务机构。大力发展休闲运动产业,加快建设户外运动设施、国家体育产业基地、运动休闲基地,开发山地运动、水上运动、海洋体育等运动休闲产业。积极发展竞赛表演、体育观赛、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等新消费业态。以定制化、个

30、性化、高端化为方向,加快发展健身设备器材、水上运动装备、山地户外装备等体育用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培育体育健身知名自主品牌和骨干企业。到2025年,创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30个以上。优质发展健康管理服务。强化全人全程健康管理,加快发展健康咨询、母婴护理、健康体检、慢病管理、心理健康、康复护理等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深化医防融合理念,推广“全专联合”家庭医生团队组合式服务,开发全面健康管理解决方案,普及化发展健康管理服务,扩大健康管理覆盖面。加强慢性病、职业病高危人群健康体检、健康风险评估、健康咨询和健康干预服务。加快发展心理健康服务,培育专业化、规范化心理咨询、心理干预和辅导机构。

31、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差异化、定制化健康管理服务,建立行业标准,规范发展健康管理服务。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专业性健康体检机构和品牌,带动健康管理服务市场化、专业化提升。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促进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保互补衔接,鼓励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资金用于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用足用好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政策。加强市场行为监管,提高商业健康保障服务能力。丰富拓展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推进区域化健康保险产品定制和服务创新,引导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开发覆盖特需医疗、前沿医疗技术、创新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应用以及疾病风险评估、疾病预防、运动健身等干预性服务的健康保险产品。稳步推进长期护理险试点,鼓励商业保险积极

32、参与长期护理保险建设。鼓励医生投保医生职业责任险。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提供包括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促进、疾病预防、慢病管理、就医服务、康复护理等全链条管理服务。(五)做精“智+”,发展前沿性健康数智领域瞄准世界生命健康前沿领域,深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技术与健康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应用,以“数字+智能”变革式重塑医疗服务、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拓展健康产业高效、安全、智慧数智链端。推进健康领域数字化改革。围绕数字建设的总体目标,深化“1314”卫生健康数字化改革、“114”体育数字化改革,以“1+5+N”为总体框架,全面推进“城里养”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强化健康领域数

33、字化基础支撑。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推广智慧健康服务,丰富创新健康场景应用和数字化服务产品。支持有条件的实体医疗机构建设互联网医院,积极发展远程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移动医疗等健康管理服务,支持有条件医疗机构开展国际远程医疗服务。加强数字医共体建设,发展全方位远程医疗服务网络。积极开发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产品,创新慢性病管理、个性化健康管理、互联网健康咨询等智慧养老服务模式。有序发展医疗人工智能和医疗大数据。加速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服务领域的深度融合,积极开展医用机器人、医学影像辅助诊断、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疾病风险预测与诊断等项目示范和推广应用,培育发展智能医学影像、智能诊疗、智能健康管

34、理等服务新业态。深化医学人工智能示范中心建设,搭建企业主导的医疗健康人工智能应用开放创新平台。谋划建设省生命健康大脑。构建省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化。培育医疗健康信息化龙头企业,发展医疗健康数据分析挖掘、安全隐私保护等服务,构建医疗健康大数据产业链。大力发展智能健康设备。大力开发免疫诊断、分子诊断、流式细胞试剂等中高端体外诊断产品、设备及系统,发展基于大数据的新型成像技术及辅助诊断算法技术的医学影像设备,支持智能医疗器械、高端康复护理设备、辅助器具和智能看护等产品研发生产。突破精细介入感知技术、快速个性化组织建模与治疗等关键技术,推动智能手术机器人及医用内窥镜及配套设备等微

35、创器械与手术导航研发及产业化。研发脑机接口和脑机融合新模型,培育基于脑科学的智能假肢、眼脑健康、神经障碍治疗、残疾患者康复训练、意识障碍患者检测等产品与服务。推进智能健身设备、装备制造加快发展。四、空间布局(一)优化“一核三极三带”空间布局依托全省健康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要素条件,持续优化健康产业“一核三极三带”的空间布局,即以都市区为健康产业创新发展引领核,以大都市区为健康产业主要带动增长极,以城北平原、城东沿海、城西城南山区为三大特色产业带,有序带动全省健康产业协同发展。“一核”引领。以都市区为全省健康产业创新发展引领核,发挥数字经济先发优势、优质医疗资源集聚和健康产业集聚优势,充分发挥城西

36、科创大走廊创新平台功能,加快建设实验室、中科院医学所、国家和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高能级科创平台及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集聚高端要素,打造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策源地,推动健康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形成对全省健康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极”辐射。立足都市区、都市区和金华都市区既有基础和优势,做大做强医疗器械制造、疫苗、生物技术药、化学创新药、中药、社会办医等若干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提升国内外影响力与竞争力,打造城东、城东南和城中地区健康产业增长极,带动全省健康产业高水平发展。都市区健康产业增长极:以湾新区产业集聚区、生物产业园以及产业集聚区等产业集聚区块为支撑,依托科创大走廊等

37、创新平台,充分发挥科学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药物所、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等创新资源优势,发展壮大中高端医学诊疗影像设备、医疗器械、疫苗、生物医药和健康食品等产业集群,打造区域性健康产业发展平台和高端医疗器械制造中心,强化优质医疗资源对城东区域辐射作用,促进多样化健康服务业发展,做强城东地区健康产业增长极。都市区健康产业增长极:发挥国家社会办医综合改革试点效应,培育建设社会办医特色专科示范医院,依托实验室谋划建设、生命健康特色小镇、科创走廊等平台建设,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生命健康创新中心,大力发展优质医疗服务,打造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城市,加快健康食品、医疗器械、医药生物材料等优势行业转型升级,做强

38、城东南地区健康产业增长极。都市区健康产业增长极:充分发挥中药材资源集聚优势,依托国家天然药物生产基地和药镇,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逐步形成中成药、中药饮片、纯天然食品饮料及天然食品添加剂、营养健康和养生产品、中药材种植加工的全中药产业链,以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规划建设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加快健康产业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做强城中健康产业增长极。“三带”串联。依托省域内北部平原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南部山区丰富的生态资源,支持各地市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培育具有特色的健康产业优势领域,形成对全省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构建组团联动、区域覆盖的协同发展格局。聚焦“智+”和“健+”,提

39、升城北平原健康休闲产业带。依托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区域医疗服务资源同享、服务同质、技术同城,围绕养生、休闲、运动等健康主题,整合数字健康和健康文化资源,大力推动互联网医疗、体育健身、健康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高端化、国际化发展。以医疗康复、智慧健康、健康旅游、生态康养、休闲运动等为重点,整合科研资源、医疗资源和生态资源,高质量推进康养型健康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南太湖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产业平台建设,建设康养经济走廊,全力打造“健康谷”。聚焦医疗服务、健康养老、健康旅游、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食品等领域,整合清华研究科研资源,发挥医养护智慧服务型医养服务优势,推进科技城、智造小镇、健康产

40、业示范基地等重大产业平台建设,打造健康旅游和健康养老福地。聚焦“药+”和“医+”,提升城东沿海健康制造产业带。立足现有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制造业基础,强化科技创新、开发高端产品,提升健康制造核心竞争力,打造若干健康产业集群。以化学创新药、生物技术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为重点,依托新区医药及医疗器械生产制造集聚区建设,构建创新链、产业链、空间链、服务链、资金链于一体的健康产业生态圈,打响“现代医药制造基地”新名片。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突出海洋生物资源优势,大力推动海洋生物为特色的药品和健康食品研发制造业,大力发展高端健康服务、健康管理服务、康养旅游服务、健康商贸等健康服务业。

41、做精做深特色原料药,做优做强制剂产业,做大医药流通行业,加快椒江绿色药都小镇等产业平台建设,推进国际合作端、研发生产端、国内需求端、商贸流通端的有效融合,打造“绿色药都”和高端医药制造中心。聚焦“养+”和“健+”,提升城西城南山区健康养生产业带。包括衢州、丽水以及西南地区和文成、泰顺,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推动中医药与健康旅游、健康养老、健康文化融合发展,加快中医药全产业链联动发展,整合相关资源和平台载体,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健康养生旅游基地,打造健康养生福地。衢州充分利用钱江源头的生态环境优势和“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搭建中药材产业联动和业态融合发展体系,大力发展中药休闲健康养生和文化体

42、验为主要特征的“中医药+”新业态,扩大针灸文化品牌的影响力,推动中医药与体育、养生、养老等融合发展,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的形态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丽水充分发掘食用菌、中药材种养以及文化、茶养生文化、道家文化、儒家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以中药(畲药)产业为基础,健康旅游、健康食品、健康服务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新体系,培育做强中药材市场,建设区域性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基地。(二)全力打造“多镇多园”产业集聚平台围绕健康产业“医+”“药+”“养+”“健+”“智+”五大重点领域,以国际一流产业平台为目标,结合重点区域发展空间和功能定位,着力创建一批健康特色小镇、提升一批重点园区,培育一批健康产

43、业万亩千亿新平台,强化健康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载体支撑。推动健康特色小镇高品质发展。坚定“四位一体”“三生融合”导向思路,突出“医+”“养+”“健+”等主线,加快建设以健康产业相关领域为主导的特色小镇。坚持集约特色、融合创新,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布局一批集医疗、医药、中医药、康养、康旅、体育等健康相关功能的特色小镇。聚力关联度大、互动性好、凝聚力强方向,优化现有特色小镇功能空间,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遵循健康产业发展规律,滚动更新健康特色小镇标准和规范,打造一批具有标杆、引领作用的示范性小镇。推动健康产业重点园区高质量发展。依托国家级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等重点平台,聚

44、焦生物技术药、化学创新药、医疗器械、健康食(用)品、健康种养等领域,加快建设一批创新能力强、主导产业突出、竞争优势明显的健康产业园区(基地),争创万亩千亿产业平台。以医疗服务、健康旅游、健康养老、休闲健身、中医药服务等领域为重点,打造一批发展特色鲜明、高度集聚、配套完善的健康服务业园区(基地)。坚持产城融合、协调发展,加快园区整合、产业配套、要素集聚、设施完善,增强平台能级,提升园区(基地)承接重大项目能力。五、重大工程(一)健康产业科技创新工程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围绕精准医学、新药创制、高端医疗器械、中医药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尖峰、尖兵、领雁、领航”四大攻关计划。聚焦生命健康核心科

45、学问题、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融合等基础与交叉领域,实施基础研究“尖峰”计划,力争在结构生物学、肿瘤与分子医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研究方向,取得国际性原创成果。围绕健康产业发展需求,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尖兵”计划和抢占制高点“领雁”计划,突破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主动健康、生物治疗与生物安全、疫苗和抗体药物、脑机接口等关键技术。围绕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新药创制、传染病防治等重点战略领域,实施“领航”计划,加强对接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十四五”期间,每年滚动实施50项以上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建设健康产业高能级科创平台。大力培育健康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

46、量,积极创建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高水平建设良渚实验室、实验室,全力支持实验室打造国家实验室,支持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谋划建设实验室。支持实验室、湖畔实验室、实验室开展生物技术与数字技术、材料科学等交叉融合研究。加快建设大学、大学、医科大学、工业大学等健康领域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平台。加强产学研医合作,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骨干企业合作共建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和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生物医药等引领性开源开放公共平台,提升卫生健康科技研发与转化平台。到2025年,建成20个以上健康产业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强新技术新成果应用与转化。支持省内医疗机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医药企业

47、等加强联动协作,开展基因细胞、疫苗、高性能影像设备、精准快诊试剂及临床治疗新技术推广应用,提升临床研究水平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试验能力。积极向上争取资源,支持推动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创新成果在我省落地转化。积极推动创新药物、改良型新药、首仿药、高端医疗器械、疫苗、生物类似药在注册批件并投资生产。对接企业需求与各类临床资源,探索组建“临床试验加速器”,支持企业加强靶向治疗药、长效缓释药、特色创新中药等研发成果转化。到2025年,力争获批一类新药10个,创新医疗器械10个。打造全链条专业服务创新生态。加快建设健康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提供集创业孵化、研究开发、技术中试、成果推广等于一体的全链

48、条科技创新服务。坚持重点引进和自主培育相结合,培育发展生物医药研发服务机构,全面接轨国际标准,构建覆盖药学研究、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临床研究、生产工艺开发、技术转让和咨询服务等全周期服务链。发挥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平台作用,引培第三方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建立健康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绿色通道,完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服务全链条支撑体系。(二)健康产业企业梯队建设工程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实施“雄鹰行动”,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培育具有世界知名度和竞争力的大型健康产业企业集团和“单项冠雁”企业。建立以平台型企业为核心的产业生态系统,整合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开展跨界融合、联合开发、市场推广,增强产业链

49、主导地位。推进国内外健康产业龙头企业集团在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等。实施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凤凰行动”,加速资本与技术、产业的融合,支持开展全球资本运作、跨境投资等,持续提升主板、新三板、创业板和海外上市的健康产业企业数量。提升中小微企业竞争力。实施健康产业“雏鹰行动”,大力引导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往“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打造一批细分领域隐形冠雁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鼓励健康产业中小微企业向产业园区、特色小镇、专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集聚,培育一批拥有特色技术、创新人才团队的双创基地。搭建合作对接平台,积极引导健康产业龙头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开展专业协作,推进企业与政府、高校院所、服务机构等的紧密合作,推动一批新产品的研发、试验和产业化,促进潜力型健康产业企业成长。到2025年,全省培育形成30家左右健康产业“隐形冠雁”企业。推动健康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