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高一地理教案范文参考202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中高一地理教案范文参考2023.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高中高一地理教案范文参考2023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图综合,分析地理课堂上的学问点,同时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实力。以下是我整理的中学高一地理教案,希望可以供应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中学高一地理教案范文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改变规律。 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实力目标 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改变。 【教学重点】 1.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改变。 2.阅读和画太阳照耀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 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改变 【教学过程】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 自转产
2、生的赤道平面与公转产生的黄道平面形成的夹角(目前:2326),即黄赤交角. 2.太阳直射点的回来运动 范围:2326N2326S 周期:一个回来年,365日5时48分46秒 过程:利用数学的正弦图来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来运动过程,并抓住二分二至关键点。 这样可以推断随意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处纬度及移动方向(向南或向北),并举例说明。 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 易混淆的概念:回来年与恒星年(比较法) 3.昼夜长短的改变规律 赤道:一年四季昼夜平分(或等长). 直射点在哪个(南或北)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另一半
3、球昼短夜长.(归纳演绎法) 即:1)若直射点在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2)若直射点在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3)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来线上,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4)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来线上,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或等长);2)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并与经线圈重合. 4
4、.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规律 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或面)的夹角(H), (注:不要理解成太阳离头顶有多高)其取值范围:0H90. 正午太阳高度,即某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太阳高度,主要用它来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阳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阳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阳高度肯定比这还小. 规律:1)空间改变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方)递减.比如:假如太阳直射点在3N,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两侧(方)递减. 2)时间改变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变更.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来线之间来回运动,所以它的空间改变规律也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变更.(归纳演绎法) H
5、对地表影响:(利用人教版地图册P16右下图,并解说) 1)太阳高度(H)越大,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温度就越高; 2)太阳高度(H)越小,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温度就越低. 5.四季的划分 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 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 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北温带国家(气候统计)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 易混淆的概念:季节、节气与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
6、夏至与夏至日,冬季、冬至与冬至日等等.(比较法) 6.五带的划分 以南,北回来线和南,北极圈为分界线,把地球分成五个温度带自北向南分别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学生探讨:1)若黄赤交角变小,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小;南温带,北温带变大. 2)若黄赤交角变大,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大;南温带,.北温带变小. 易混淆的数据:五带的划分的分界线的纬度2326和6634,与低纬、中纬、高纬度的分界线的纬度30和60.(比较法) 中学高一地理教案范文二: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较为系统、具体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
7、农业的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的对比,引出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缘由。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方面的区分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以对比。使学生理解: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农业的区位选择在本质上就是综合考虑多种区位因素从而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就较简单回答出两地农业生产存在巨大差异的缘由了。 图3.3是本单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图,是本单元的其他内容的基础,教学中应在分析各个案例和“活动”的过程中反复运用,从而达到娴熟
8、应用的目的。P43的三个活动的设计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改变与区位因素的影响,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内容,以提高对学生探究实力和读图分析实力的培育。活动l和活动2在教学时应出示地图,让学生找到孟买、罗马、江西泰和县的地理位置。使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进而帮助他们分析这三个地区的地理区位条件。活动3是“我国_带沿海地区农业景观的变迁”,教学中须要出示一些这一地区的土地利用改变资料以及稻米、甘蔗、花卉三种作物的市场价格,最终引导学生分析说明农业区位的选择受市场因素的影响。 P44案例1的目的在于说明农业的区位选择要详细问题详细分析,而且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地中海农产品
9、种类及消费地的改变,通过对法国和西班牙两国的农业区位差异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进行地理区域比较的方法和思想。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教材中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图综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缘由,同时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实力。 三维目标 学问与技能 l.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改变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缘由,训练学生读图分析实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
10、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改变与区位因素的影响。 3.以详细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国家农业区位差异,学会进行区域比较。 中学高一地理教案范文三:地球的圈层 习者水平分析: 1、地球内部圈层内容虽然简洁,但比较理论化,无法让学生用“眼见为实”来感受,所以通过实物比拟的方法来描述地球内部结构(如地球内部圈层就像一个鸡蛋剖面一样)是一种比较好的“化繁为简、化虚为实”的好方法。 2、关于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学生在初中只能是看到过,在中学物理中还没学到该部分的内容。所以,我们地理老师就应当充当一回物理老师,要全面的把纵波和横波的相关学问讲清讲透
11、,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好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特点。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探讨,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所以,在详细的教学中,首先驾驭地震波的特点: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依据地震波速度的改变,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物质的组成及特点。我们把地震波速度突然改变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一个是莫霍面一个是古登堡面。依据这两个面,我们可以将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比较亲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后面的教
12、材会有更具体的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可简略点。当然,要强调的是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所以,人类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体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A、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B、运用资料和图表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A、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B、用详细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 3、情感看法与
13、价值观 A、初步培育学生的整体意识,相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规律 B、初步培育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精神 C、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来驾驭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地球内外部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特点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 对比分析法、读图分析法、画图分析法、合作探讨法 教学过程 老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探究地球内部圈层 活动 中国古代对大地有一种说法:我们活人生活的地表叫人间,而地表之下的部分,叫阴间。阴间又分18层,所谓18层地狱么?你认为我们住的地底之下真的有18层吗?那我们的地球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同学们的猜想都很有意
14、思,想听听我的猜想吗?我认为地球内部结构就像是一个熟鸡蛋的结构,你信任吗? 不信是吧!我这里有一个熟鸡蛋(小刀切开,展示给学生看)同学们能把看到的情景描述一下吗? (可对学生的描述进行激励性评价) 那么我是怎么知道地球内部结构也像这个熟鸡蛋呢?(自问自答) 是不是我也把地球当鸡蛋一样用这把小刀给切开呢?或者像封神榜中的土行孙一样,可以到地下去看看呢?或者又像凡尔纳作品地心之旅中的主子公一样一个火山口进一个火山口出呢?(都不行能) (有感而言:上天不易,下地也挺难) 那你能想出什么方法来探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组成物质呢? 老师总结:那么,人来是如何利用地震波来实现对地球的“_”呢? 细致阅读课本2
15、1页第一段和其次段内容,并结合图1.25,完成下列问题: 1、地震波、纵波、横波的概念 2、对比纵波和横波,完成下列表格 地震波类型 纵波 传播速度 通过的物质 横波 依据第一和二题的结论,分析: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是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深化探究:假如是在水面上呢?你的感叹又会是什么?为什么?) 4、什么叫不连续面?在地球内部存在着哪几个不连续面呢?请在图1.25中找出不连续面的名称以及他们所处的也许深度。 5、不连续面把地球内部分成几个圈层,分别叫什么? 6、地震波在通过不连续面时,波速会不会改变?假如会,是如何改变的?(深化探究:据此你能推想出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吗?
16、) 7、依据你的理解,地壳的厚度会匀称吗?请举出实例说明 (最终,老师可对比验证地球内部圈层的确很像一i个鸡蛋的内部结构) 1、画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要求:只看鸡蛋不看书) 2、完成后,老师给出地幔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可分为外核和内核的相关学问和数据,再次让学生在已完成的示意图中做出上述内容。 3、然后,老师在给出软流层和岩石圈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与学生可相互纠错。续作出软流层和岩石圈在地球内部圈层的相对范围 4、最终可依据完成的示意图提问:地壳等于岩石圈?请说出它们的差异? 过度:通过上述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地下世界很“精彩”,其实地表世界“更精彩”,接下来我们在探究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层
17、。 学生回答:不是! 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想! 学生思索 某一学生:由外向里共分三层,即蛋壳蛋白和蛋黄;厚度有差异,蛋壳最薄,蛋白次之,蛋黄最终 学生哄笑 学生探讨,答案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如钻探技术、火山、温泉、遥感、地震波等等。 学生阅读,小范围内合作完成上述7个问题 学生相互纠错 学生回答问题 从学生驾驭的学问和生活体验进入学习情境,引起学生思索和求证_,激发学_。 培育初步的视察实力。 培育学生阅读归纳实力,读图、析图实力,实际应用实力和合作实力。 提高学生作图实力、读图实力和学问应用实力 探究地球外部圈层 课堂小结 请依据图1.27和资料1,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地球外部圈层主要有哪
18、几层?各自的范围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2、举例说明为什么地球外部圈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3、探究:你认为岩石圈是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还是属于内部圈层? 老师小结:(完整版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和地球之间有了一次密切的接触,让我们清楚的相识到地球这个“精彩的、充溢朝气的家园。同时,也让我们醒悟的感受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这个家园,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所以,请同学们一起行动起来,伸出你我双手,自觉的去爱惜她、爱护她、珍惜她、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每位同学,可任选一题,完成下列探究:(字数:200300之间) 选题一:假如将来,人类真的独创了一种能到地球深处的“船“,你认为,这样的”船“必需具备哪些条件? 选题二:以“一颗小水滴的旅行“为题,写一篇地理小论文。 学生阅读、探讨回答 课后探讨 通过阅读材料,培育学生提取、分析信息并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实力 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培育探究精神。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