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美学研究新发展.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64924586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9.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翻译美学研究新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翻译美学研究新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翻译美学研究新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翻译美学研究新发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翻译美学研究新发展 摘要:中国译论与美学的关系是亲密而长久的,并拥有源远流长的哲学渊源。本文探讨中国翻译美学的渊源和内涵,及其流派与方法论;探讨中国传统译论的终结,结合西方翻译理论,进一步探究中国翻译美学思想的走向与趋势。文章指出,翻译美学思想基于理性的动态的交往——翻译语言转换过程,关注这一过程中关涉的各要素,以折射出翻译美学的语用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等多维价值,透视中国翻译理论与译学建构与发展,为现代译学的建设供应有益的理论基础。关键词:中国传统译论、翻译美学、接受美学、发展Abstract: Chinese translation studies are

2、closely related to aesthetics with a long history of philosoph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ourc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and its school and methodology,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studies are considered as an end with XuYuanchong’s Three Best. Combined with western transl

3、ation theories, the trends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in China are explored, which is pointed out that translation aesthetics, based on dynamic and reasonable communication in language transformation, focuses on all the constituent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o reproduce the pragmatic, c

4、ultural, social values of source language, which is believed to be of great help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translatology.Key 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aesthetics; reception aesthetics; reduction and development1.引言美学思想源远流长,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才只有两百多年。1750年德国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美学家鲍姆嘉登(Alexander

5、GottliebBaumgarten)以美学(Aesthetics)为名,出版了他的美学著作,并用这个术语把美学规定为探讨人的感性的科学。本书被看作是美学成为正式学科的标记。在中国,尽管美学思想历史也很久远,千百年来门类派别也许多,但却始终没有美学这样的学科,美学这门学科,还是从西方美学传入中国的。典型的中国传统译论是以中国传统哲学、人学、文学、美学、文章学、文艺学、语言学为其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而形成的翻译理论,其发展可归结为:佛经序翻译理论、正名论翻译理论、哲学化理论、文艺学理论(王宏印,2023:220-221)。中国译论从理论命题到方法论都与哲学–美学紧密相连(刘宓庆,202

6、3:59)。支谦在法句经序中提出了翻译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的译论,而且美与信、文与质的统一协调始终贯穿于中国美学译论的主流。此外中国传统译论还呈现出其他美学命题,而中国传统译论发展到目前,可以说已经进入晚期(王宏印,2023:227)。面对蕴涵深厚美学思想的译论终结,我们的译论路在何方呢?中国翻译美学思想又是如何在中西结合的译论中得以新生呢?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回顾和探究近十年中国翻译美学探讨的新发展。2.中国传统翻译美学的终结王秉钦(2023:4)总结出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发展史以十高校说为重要标记:古代的文质说(以支谦为代表),近代的信达雅说(严复),现代的信顺说(鲁迅),翻译创作论(郭沫若),翻

7、译美学论(林语堂),翻译艺术论(朱光潜),艺术创建性翻译论(茅盾),神似说(傅雷),化境说(钱钟书),整体论(焦菊隐)。马建忠在其马氏文通中提出善译之说:必先将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深嗜笃好,字栉句比,以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之故。全部当相之实义,委曲推究,务审其声音之高下,析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其义理精深邃折之所由然(王秉钦,2023:36)。这段话的义蕴是相当丰富而全面的,涉及了风格学、文法学、修辞学,以至进入一般文化探讨的领域。马建忠的善译力求与原文在意思上无一毫出入,而且使读者读了译文后能达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里说:凡是翻译,必需兼顾着两面

8、,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也就是说既要通顺,又要忠实。茅盾还是迄今所知中国译论史上最早又最明确地提出翻译不行失却神气句调,即强调神韵这一重要观点的。可见,神韵这一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观念是在新文学运动开展以后才被正式引入翻译理论的。郭沫若曾创建性地提出了风韵译和气韵的说法。如:诗的生命,全在它那种不行捕获之风韵,所以我想译诗的手腕于直译意译之外,当得有种风韵译。郭沫若所强调的风韵与气韵,与茅盾当时强调的神韵是一个意思。可见在这一点上他们是一样的,都对翻译美学作出了贡献。傅雷毕生从事翻译工作,他在翻译理论方面的神似说与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都很典型,是对文学翻译提出的美妙追求目标和

9、最高美学志向。陈西滢则借鉴美术创作的实践和理论,提出了翻译中的形似、意似和神似之说,这在中国译论史上带有创见意义。在翻译美学和风格的探讨上,刘宓庆也有独到之处,如他的艺术欣赏中的超脱、审美相识转化中的时空差和智能差以及再现审美体验规律的三种手段等。再如黄龙把神韵这个抽象范畴分成风雅、韵律、情操、灵感四个要素,进行了独具特色的探讨。此外,还有林语堂、朱生豪、艾思奇、贺麟、陈康、朱光潜、金岳霖等,他们在翻译理论上都有各自独到的见解。纵观我国的翻译史,从文化视角考察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其主要特点有三:儒学色调深厚;强调实践技能;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紧密相关。从整个翻译理论历史可以看出,翻译理论从最初的案

10、本等的重质朴,轻文采,玄奘的求真和喻俗,到后来的善译,和严复闻名的信、达、雅,直译、意译,信、达、切以及鲁迅等人的忠实、通顺、美和揉合其它多种因素而形成的一种最高的翻译境界的神韵、神似、化境,到当前我国译界普遍认为比较恰切的标准忠实、通顺。据此,罗新璋在他的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中指出我国的译论,原作为古典文论和传统美学的一股支流,渐渐由合而分,逐步游离独立,正在形成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学科——翻译学。而事实上,一千多年来,经过多数知名和不知名的翻译家、理论家的努力,已形成我国独具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案本——求信——神似&m

11、dash;—化境,这四个概念,既是各自独立,又是相互联系,渐渐发展,构成一个整体的;而这个整体,当为我国翻译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识见超卓的前辈翻译应当开创新局面,在虚心学习外国先进译论,擅长总结自身阅历的基础上,不断实践,不断探究,发展我国独具特色的翻译论,建立卓然独立于世界译坛的翻译理论体系!。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翻译理论大致是沿着这样一条轨迹发展的:从最初一丝不苟仿照原文句法的质(直译)发展成允许在句法上有肯定自由的信(意译),最终在信的基础上,演化成充溢创建精神的化,其翻译理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翻译美学的发展过程。但王宏印认为,中国传统译论经过反复磨合

12、,多方结合,已经进入一个综合得不能再综合的阶段了。王先生以闻名诗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美化之艺术为例,指出——许先生的美化之艺术,即美指意美、音美、形美三美;化指等化、浅化、深化三化;之指知之、好之、乐之三之;艺术指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中国传统译论的高度综合,许的译论总结是一种促进传统译论终结和消亡的努力。但中国传统译论的终结意味着传统在现代的新生,而非消极的消亡(王宏印,2023:230)。3.中国翻译美学探讨与发展3.1翻译美学理论探讨傅仲选所著的好用翻译美学是我国首次以独立形态出现的翻译美学专著,标记着我国翻译美学探讨的

13、深化。该书论述翻译中的审美客体、翻译中的审美主体、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美的标准和翻译审美再现本书的主导思想、论述内容与体系框架,正是当今翻译美学探讨所应具备的指导原则、探讨对象与范围。中国现代美学是在西方美学思想影响下产生、发展的。从更广袤的视野看,它是中国本土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沟通、碰撞与融合的产物。中西文化的碰撞、融合既是中国现代美学产生、发展的文化背景,又是中国现代美学理论建构的思想资源。刘宓庆先生在翻译美学导论中运用现代美学的基本原理透视翻译的运做机制,探讨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翻译的审美客体与主体、翻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审美心理结构和认知图式、审美再现的一般规律以及对翻译的指导作用。

14、奚永吉的文学翻译比较美学则重点在于比较,通过中外名著译例,从美学的角度,以宏观和微观比较结合的方法,对文学翻译进行跨文化、跨时代和跨地域的美学探讨。姜秋霞的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从美学的角度探讨格式塔意象理论,结合语言学、文学、美学、认知心理学以及阅读理论对文学翻译的影响、所产生的美学效果进行探讨。毛荣贵教授在其翻译美学著作中回顾了中国译学美学,从四个角度探讨了翻译中的美学,即(1)主体篇,从语感与美感、美感的生成要素、译者的审美心理结构等层面探究了翻译美学;(2)问美篇,探讨了英语、汉语的各层面翻译美学的体现;(3)朦胧篇,从汉英语言的朦胧视野探究多维视角的翻译美学与美的语际转

15、换;(4)实践篇,从汉英互译的角度探讨和分析了翻译美学,包括科技美学的再现。此外,张柏然、黄龙、侯向群、葛校琴等学者也在翻译与美学结合方面做出了很多开拓性的探讨,例如,葛校琴(1999)论述了翻译神似论的哲学美学基础,张柏然(2023)论述了当代翻译美学的反思;赵秀明(1998)探究了中国翻译美学;郑应杰、郑奕(2023)论述了美学探讨的三个面对。3.2接受美学与翻译探讨美学与翻译理论探讨有着自然的内在联系,当代美学思潮的发展对翻译理论探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极大地促进了翻译理论的发展。翻译接受美学可以界定为:自觉运用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相关原理探讨翻译过程中主体(译者和目的语读者),通过对客体(源

16、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的阐释(包括译者对源语文本的阐释和目的语读者对目的语文本的阐释)接受文本信息的有效度的一门学科。当代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姚斯是伽达默尔的学生,其主要论点是:文学作品不经阅读就没有任何意义,也没有生命力,正是读者的阅读理解才给予了作品以无穷的意义,其价值才从中体现出来,读者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文本,而是能动的参预者。接受美学的全新创意和簇新活力在于扬弃了文本中心论的主见,强调接受者的需求,强调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对艺术作品的调整机制。现代阐释学和接受美学在我国翻译探讨中的运行轨迹表明,我们应尽快建立翻译接受美学。从现有的翻译美学探讨成果看,国内学者注意接受美学与翻译相互结合的探

17、讨,例如学者王松年(2000)、姜苏(2023)、陈谊娜(2023)、张小平(2023)、宋安妮(2023)、刘凤梅(2023)、宋华(2023)、韩子满(2023)、杨松芳(2023)、张锦兰(2023)、贺文照(2023)、曹英华(2023)、周政权,刘艾云(2023)、王著定(2023)等探讨了翻译探讨的接受美学及其对翻译探讨的影响。3.3国内翻译与美学结合探讨回顾中国美学与翻译结合的探讨,我们发觉,这些探讨主要体现在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翻译中的翻译美学理论与案例实践分析、美学理论与美学价值、科技翻译、广告商标翻译的美学探讨。这些探讨涉及文本的语音、词语、句、段、篇章等各个层面,翻译主体的

18、译者、读者的认知、文化、社会、社交、审美意识等因素,以及美学的再现策略等,包括文学翻译与美学结合的探讨,例如,对文学语境的美学体现与信息传递(孙迎春,2023;王树槐,2000);文学翻译的多角度及其美学效果(张保红,2023);从美学功能看诗歌的语言变异(林小平,2000);从美学视角看散文翻译(朱伊革、卢敏,2000);文学翻译中美学认知的多元性(包通法,2023),等等。对作品的翻译美学进行分析的包括:围城比方翻译探美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比较分析(杨义德,2023);从红楼梦英译本看委婉语的可译性及其实现手段(刘鹏,2000);从天净沙的六种译文看接受美学理论(刘敦萍,2023);从翻译美学

19、观看戴乃迭对边城中美学意蕴的艺术再现(刘小燕,2023),等等。此外,翻译美学探讨还涉及到很多翻译与美学结合层面,例如:接受美学对文学翻译的策略(李敏杰、陈永丽,2023);一种形式美学的翻译观(吕俊,1998);文学翻译中的读者想象(刘东霞2000);译汉中美学价值体现试析(丁慧艳、窦成君,2023);读者反应与跨文化语篇的阐释(郝文杰,2023);等等。诗歌翻译美学主要还是围绕三美进行探究或深化。相关的论题包括:英语变体词的美学效应(王盼妮,2023);英语拼法变异的美学功能及其翻译(辛红娟,2023);诗歌翻译的立形以传神(唐琪,2023);论英诗中分行的功能及其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张保

20、红,2023)等。科技英语翻译美学涉及美学的标准、美学特征与体现、美学再现及其功能,探究通过忠实和精确的翻译来再现原文的音韵美、形象美、简约美等语言艺术美。例如:科技翻译中的美学思索(张会欣、李德煜,2023);女用商品商标汉译的美学原则和翻译方法(肖美清,2023);论广告翻译的美学策略(唐艳芳,2023);商品名称的美学特征与英语商品名称的翻译(胡开宝、陈在权,2000)等等。3.4中国翻译美学的发展趋势上述的资料源于中国学问网,同时从中国博士、硕士优秀上通过关键词美学搜寻,我们发觉,有70余篇硕士论文探讨翻译美学等相关问题,探讨内容包括接受美学、美学理论、美学的说明力、美学与翻译结合探讨

21、、翻译美学案例分析、美学史等方面。但是从现有的探讨看,中国翻译美学探讨的探讨面不够宽,缺乏新的视角,大多围绕接受美学去探究,缺乏运用中西新的翻译理论、美学理论、语言学理论对翻译美学进行系统的论述。那么,面对中国传统翻译美学的终结与发展临界点,王宏印教授认为,中国现代译论诞生的途径有:(1)西学为主的理论途径,强调以现代西方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翻译理论以及借鉴其他科学和理论流派探讨方法和成果的翻译理论;(2)国学为主的译论途径,即适合于文艺学类翻译和汉外-外汉互译的阐释和转变;(3)中西结合形态的译论发展途径。同时他强调,由于翻译学本身除了单纯的科学性之外还具有深厚的人文社科的综合性质,一如包括中

22、国历代文学作品及其文艺学美学理论在内的中国文艺学甚或中国美学的综合性质,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我们不妨从和汉语有关的事情做起,从中国自己的学术传统和译学、译事基础做起,来考虑建立中国翻译学的基本条件问题,作为向着建立普遍翻译学这一终极目标的一种努力(王宏印,2023:230-232)。这方面,我国近代美学奠基者王国维为我们供应了榜样。他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优良传统,同时也融合了西方美学的某些观点,进行中西美学思想的合壁。20世纪是一个翻译的时代,在西方,翻译理论探讨流派层出不穷,出现了语言学派、文艺学派、多元系统学派、描写学派、文化学派、综合学派、解构主义学派、后殖民主义学派等,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

23、态势。在这种环境下,我们更应开展中西结合的译学发展途径,探究中西结合的翻译美学译论。毛荣贵(2023:345)教授认为,符号学、符号美学、接受美学或格式心理学都是语言学和文艺学理论发展到肯定阶段的产物,他们之间存在互补的关系。笔者认为,现代翻译美学应扩大其探讨的理论体系,加大翻译文化美学、翻译认知美翻译交际美学、翻译语用美学、翻译篇章美学等跨学科层面的探究。我们应当多借鉴西方的美学理论、翻译理论、语言学理论等跨学科的理论,从中吸取丰富的思想养分,进行指责性地接受,关注审美接受的过程,着重探究创作活动与接受活动、作者、作品与接受者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以及原语被读者接受的条件、方式、过

24、程和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文化转换美学、审美意识的认知、审美再现的共性与特性,从语言层面、社会层面、文化层面、认知层面、社交层面等多维角度探讨动态的翻译美学过程所涉及的各因素,运用理性的交际观,合理说明翻译美学,使译语再现原语的人文精神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审美心理、审美风尚等美学。为此,建构中国特色的翻译美学理论必需扎根于自己的文化土壤之中,并从西方美学、翻译理论乃至其他民族美学中吸取养分,与其固有的优良传统融合、碰撞、消化,从而才能创新。笔者(2023)从语用学的角度探究了语用学翻译美学,透视了哲学渊源及其实质、认知再现美学、灵感美学、文化美学,为美学探讨供应了新视野。在当今文化转

25、向的翻译探讨范式主流背景下,如何避开起解构主义的过分怀疑思想,过分夸大主体意识,把翻译引向无政府主义;避开后现代主义的泛滥思潮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我们应建立合理的翻译美学观,关注翻译美学的社会性、文化性、语用价值等,动态的探讨其过程所涉及的各因素,在视界融合的环境中寻求美学的运行机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美学效果,合理的再现原语的美学效应。4.结语中国现代美学迄今为止已有百年历史,先贤们对美学学科建设和美学理论建构做了多方面的尝试和探讨,留下了丰富遗产。但我们要依据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两者的特征、价值取向等特点,结合自己的传统文化,不断融合与创新,使翻译美学的探讨富有生命力。我们认为,

26、中西译论主要可以分成以语言学、语用学为基础的科学论和以文艺学、接受美学为基础的艺术论两大取向,今后译论的探讨方向应当是科学论与艺术论相融合,既关注双语内容与形式间的语言分析,也关注人在翻译过程中的能动作用。由此,科学论者也无法解除语言的主观艺术创建性,以及对它的艺术观。我们认为,构建译论纯粹客观外在的肯定规律是个漂亮的童话,译论的科学性无处不涉及艺术再现和主观创建性。将来译学理论指向的是一种科学的语言艺术观,而艺术观其实也是诠释语言艺术的科学观。语言翻译的科学性是以其艺术性为本质和内涵的,科学性又是艺术性的升华与提高。中国的翻译美学发展正是在这种张力当中不断取得平衡与发展的。参考文献:1.傅仲选.好用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教化出版社.1993.2.姜秋霞.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3.3.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2023.4.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高校出版社.2023.6.王秉钦.中国翻译思想史M.天津:南开高校出版社.2023.7.奚永吉.文学翻译比较美学M.武汉:湖北教化出版社.20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