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九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九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教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九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教案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老师弄通教材内容,精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九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九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教案1 出师表 【教学目的】 1、了解奏表的特点。 2、了解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等名言。 3、驾驭本篇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陈述衷情,这是表文的一大特点,本篇情挚辞切,教学中要突出这点。 2、本文词语较多,学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讲解。 3、加强诵读、背诵练习。 【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今日
2、我们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亮这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较熟识。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最终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打算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软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动身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文的一大特
3、点是陈述衷情。学习这篇文章,要留意领悟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 二、老师范读课文并正音 三、朗读 可叫三四名同学朗读课文。朗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然后让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参看课本注释,弄懂词句意思,有不解之处,当堂提出。 四、讲解文章第15段 1、齐读第1段。读毕,就字音、句读酌情讲评。 疏通字句。 提问一:诸葛亮在奏表的开头一段向刘禅提出什么劝谏? 讲解:诸葛亮首先规劝刘禅要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广开言路,接受忠谏,而不要自暴自弃,自暴自弃,言谈失义,阻断忠谏之路。 提问二:诸葛亮用什么来激励刘禅? 讲解:诸葛亮用忠臣志士
4、为了报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职守的事实来激励刘禅,要他看到蜀国具有忠臣竭力,志士效命这个好条件。 2、指名朗读第2段: 疏通词句。 提问:诸葛亮在这段中向刘禅提出什么谏诫? 讲解:诸葛亮谏诫刘禅理政要公正明察,赏罚要善恶分明,对内廷和外廷的官员要一视同仁,不要徇私偏袒。 3、分别朗读第3、4段: 疏通词句。 提问:这两段的内容是什么?(要求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其内容是诸葛亮向刘禅举荐用人。 4、齐读第5段: 疏通词句。 提问:这段的内容是什么? 讲解:在这段中,诸葛亮以汉朝兴衰的历史说明君王用人之极端重要,告诫刘禅要接近、信任正直贤能、忠贞不渝的臣子。 五、布置作业 1、背诵
5、第15段。 2、整理这几段中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之、于、以”等的用法。 3、思索第69段的内容。 其次教时 一、齐读第6段 1、疏通词句。 2、提问:本段写什么内容? 讲解:诸葛亮在本段中自述受到刘备三顾草庐,委以大任,器重信任的优遇。 二、指名朗读第7段 1、疏通词句。 2、提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在这段,诸葛亮主要是表明自己报效先帝、尽忠蜀国的挚情和伐魏兴汉的雄图,并再次叮嘱刘禅要信任郭攸之等“忠纯”之臣。 三、齐读第8段、第9段 1、疏通字句。 2、提问:第8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诸葛亮在这段中主要是劝勉刘禅要牢记刘备遗训,砥砺志行,专心国事,善理政务,接受雅言。 3
6、、齐读第9段: 串讲。“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临表”:面对奏表。“涕”:泪。“零”:落。“不知所言”:不知说的是什么;这是谦词,表示自己可能失言。 四、实词总结(文中只作一种说明者不列) 1、道: 道路。“中道崩殂”。 方法。“咨诹善道”。 2、遗: 遗留。“以光先帝遗德”。 (wi)赐予。“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为: 是。“俱为一体”。 做,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做,担当。“众议举宠为督”。 4、论: 评判。“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争论。“每与臣论此事”。 5、无: 没有。“若无兴德之言”。 不论。“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6、行: 实行。“然后施行”。 行为。“
7、性行淑均”。 (hng)行列。“必能使行阵和谐”。 7、益: 好处。“有所广益”。 增加。“至于斟酌损益”。 虚词总结: 1、而: 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连接状语与谓语。“可计日而待也”。 2、于: 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及于,给。“欲报之于陛下也”。 对。“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到。“还于旧都”。 3、以: 用,拿。“咨臣以当世之事”。 而。“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因而。“不宜自暴自弃,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表时间、地域等界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认为。“愚以为宫中之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作课后练习 九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
8、教案2 我看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丰润、红晕、翅翼”等词语。 2.感知诗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诗的主旨。 3.赏读诗歌,理解诗歌意境,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难点:理解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浪漫主义色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穆旦这位诗人吗?他是的现代主义诗人,写过许多优秀的诗歌。今日,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我看。 二、预习查评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状况。 2.检查课文诵读和字词驾驭状况。 (1)字音 丰润(rn) 红晕(yn) 揉过(ru) 翅翼(y) 忧戚(q) 枉然(wng) 勃发(b) 谐奏(xi) 飘
9、逸(y) 挽(wn) 摇曳(y) (2)词语释义 丰润:本文指指丰茂滋润。 忧戚:悲伤苦恼。戚,哀痛。 枉然:白白地。 飘逸:漂移、飘散。 流盼:转动目光观看。盼,看视。 摇曳:摇荡,晃动。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状况。 (1)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诞生于天津。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穆旦于40年头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情诗选,英国拜伦的
10、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英国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 (2)背景 本诗选自穆旦诗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版),是穆旦在联大初期创作的诗歌作品。这首诗创作于1938年滇南小城蒙自。1938年6月,满腔爱国热血的诗人,以自己最深厚的情感描写了眼中的大自然和万物,在深情的咏唱中,蕴蓄着希望和新生。 三、初读感知 1.以自己喜爱的方式熟读这首诗。 2.诗歌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1、2节):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美妙、令人沉醉的大自然图景。 其次部分(35节):争论、抒情,抒发诗人对生命的酷爱,对自由的向往之情,也含蓄的表达了诗人愿以热血青春报效祖国的深情。 和自然万物同呼吸
11、共命运,生于斯,奋斗于斯,葬于斯。 4.理解诗句“我看流云渐渐地红晕/无意沉醉了凝视它的大地”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明确:这是大跨度的隐喻:阳光照射,填空晴朗深远,一尘不染,天上流云映有阳光和地上红土的颜色,于是便有红晕;地上深红的红土,在阳光的普照与飘过碧绿天空的流云的呼应下,仿佛沉醉了一般。诗人置身于如此的风景之中,诗人沉醉的生命已经飞腾,与春之神韵一同漫游“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五、深化探究 1.分析本诗的浪漫主义色调。 明确:战时的穆旦写下了具有浪漫主义色调的自然抒情诗我看,洋溢着青春气息。让生命与自然融合,“我”看到自然风景“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
12、绿潮”,此外,“我”还看到了飞鸟融入天空,红晕与大地一体,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对生命的感知。 2.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与陶渊明的思想境界有哪些不约而同之处? 答案示例:我看中诗人通过自然风景表达出了对于闲适生活的追求,最终达到自然与生命融合“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河流!”而这种情感的表达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早已有之,“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的闲适之情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逍遥自由恰恰与穆旦的生命与自然的合流不约而同。 3.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首诗歌,诗人通过描写春风荡漾、飞鸟凌空、凝视大地的自然风景,表达出对于闲适生活的 (3)体验独特,写实中多有新意。 这首诗虽然是写实,但由于体验独
13、特,写实中多有新意。在“春风”与“青草”间用“揉”的动作来连接,也许不是多数人能想到的。“我看流云渐渐红晕/无意沉醉了凝视它的大地”,似是神来之笔流云通常不会红晕,而且流云“沉醉了凝视它的大地”的大跨度隐喻好像也缺乏必要的情感逻辑殊不知,这几乎就是对红土高原春之风景的写实:阳光照射,天空晴朗深远,一尘不染,天上流云映有阳光和地上红土的颜色,于是便有红晕;地上深红的红土,在阳光的普照与飘过碧绿天空的流云的呼应下,仿佛沉醉了一般。诗人置身于如此的风景之中,诗人沉醉的生命已经飞腾,与春之神韵一同漫游“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六、拓展延长 读穆旦的春,试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
14、理解。 春 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抗拒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苦恼,或者快乐。 假如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漂亮。 蓝天下,为恒久的谜蛊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苦痛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九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教案3 岳阳楼记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争论奇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
15、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争论奇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学法引导 1.学习时,学生可在听课文范读录音、看“岳阳楼胜景”(岳阳楼就在本市)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本文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的特点。 2.对文章表现的深刻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可在老师的启发点拨下完成。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守(zh)朝晖夕阴(hu)迁客骚人(so) 霪雨(yn)霏霏(fi)薄暮冥冥(mng) 潜形(qin)岸芷汀兰(zhtng)皓月(ho) 心旷神怡(y)宠辱偕忘(xi)浩浩汤汤(sh
16、ng) 2.朗读全文,做到本成诵? 3.查字典,比照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苦痛感受较深。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立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们登楼赋诗。 2.解题。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做
17、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靠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志向,要有宽敞的胸怀。 三、正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留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需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 2.请学生翻译第1段,留意以下词语的说明。 越明年:到了其次年。 政通人和:通,顺当。和,和乐。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增其旧制:制,规模。 属予作文
18、以记之:属,同“嘱”,叮嘱。 3.请学生翻译第2段,留意以下词语的说明。 浩浩汤汤: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宽敞无边。涯,边。 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4.学生读课文一、二段,背诵。 四、作业 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二。 其次课时 一、预习 背诵课文。 二、导入 这节课我们接着了解文章大意。 三、正课 1.请学生翻译第3段,留意以下词语的说明。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那”。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开,放晴。 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 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 薄暮冥冥:薄,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19、 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 忧谗畏讥:谗,谗言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2.请学生翻译第4段,留意以下词语的说明。 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色。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 3.请学生翻译第5段,留意以下词语的说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那肯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
20、,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呢?微,无、没有。 4.再次朗读这篇文章。 四、小结 1.一词多义。 国防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有时而或长烟一空 国国家国恒亡或 国都则有去国怀乡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处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通过初极狭,才通人 居居住面山而居通顺当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停了居十日通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开朗则有心旷神怡旷 宽广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古今异义。 古义:规律增其旧制古义:详尽前人之述备矣 制备 今义:制度今义:打算 古义:日光至若春和景明古义:曾经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景尝 今义:景物今义:品尝 古义: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微 今义:微小 3.通假字。
21、 具,同“俱”,全,都百废具兴 属,同“嘱”,叮嘱属予作文以记之 4.虚词。 来属予作文以记之代词:他,他们其必曰 以因不以物喜其语气词其喜洋洋者矣 凭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代词:他的必先苦其心志 用来所以动心忍性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预习 1.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背诵全文。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文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深化探讨课文。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驾驭文章内容,快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探讨并归纳: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发出一篇
22、之意。 其次部分(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1层(2段):写洞庭湖宏伟壮美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2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显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理想。这是全文的核心。 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白什么? 探讨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观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
23、”不同。 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假如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探讨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栩栩如生,成了一幅气概磅礴的动人画面。假如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宏伟景象有哪些? 探讨并归纳: (1)气概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敞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24、探讨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7.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探讨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8.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探讨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9.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白“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探讨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白“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白“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争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1
25、0.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探讨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探讨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2.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探讨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13.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探讨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
26、。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宏大的理想。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日仍有着借鉴和教化的意义。 14.提问:文章最终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探讨并归纳:作者非常奇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动,最终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其次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动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四、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
27、,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理想,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终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争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争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织,节奏不断改变,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九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教案4 家乡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剧烈愿望。 2.分析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悟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揣摩、品尝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4.在阅读过程
28、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写法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写法。 2.品尝小说语言,领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剧烈愿望。 教学难点:领悟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老师导入:同学们喜爱不喜爱读小说?能说说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创作于1921年的一篇小说家乡,并通过这篇小说的阅读,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学生沟通预习状况: 1.读各自圈划查注的生字词,沟通自学生字词状况。 2.从名、时、地、著、评方面说说作者及家乡创作状况。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想一想,小说的叙事
29、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2.依据你对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原题目家乡前加上定语。 三.反馈展示,探讨沟通: 预设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沟通: 1.探讨课文的叙述的线索和小说的结构层次。 (学生发言探讨后明确:小说按以“我”回家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绽开故事情节的小说,按时间先后为依次,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段),写的是家乡的萧条景象,“我”的困难心情,交代了“我”回家乡的目的;其次部分(677段),写“我”在家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改变;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家乡时的种种感受,表达我追求新生活的执著信念。) 2.学生展示各自由题目家乡前所加上的所加的
30、定语,并引用文本信息阐释的理由。 四.合作探究,分析形象: 1.作者在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子公是谁 (明确:写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和“我”;闰土就是的主要人物,“我”是的线索人物。) 2.小说是怎样来描写闰土这个人物的?从哪些方面去对比?请细读课文,搜集信息,完成下边的表格。(用小黑板或投影显示以下表格) 对比内容外貌 少年闰土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中年闰土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四周肿得通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说话前的神态是“
31、高兴-凄凉-尊敬”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模糊,显得迟钝麻木。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很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对我看法 “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悉了”,送我贝壳和鸟毛,告知我许多希奇的事。对“我”友好,热忱,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尊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则”。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生活看法 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 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溢热忱和希望。 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将希望寄予于神灵。 3.从
32、表中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中年闰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是什么缘由使一个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溢热忱和希望的小英雄变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 (探讨并归纳: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许多生产学问,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成了满脸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是封建统治的压迫,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改变。) 4.“我”对闰土的看法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当年,“我”因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而艳羡不已;现在,“我”为闰土与我之间的不了解和隔膜感到悲伤,使“我”与闰土之
33、间的关系产生了冷漠、隔膜。闰土这个形象闰土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 5.既然闰土的改变已经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杨二嫂呢? (探讨并归纳:其实这也是一种过对比手法,小说以杨二嫂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欲、势利来对比衬托闰土的淳朴诚恳,从更广泛意义上展示人与人关系的隔膜,深化揭露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实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炙热感情。) 6.课文从哪些方面去描写杨二嫂的?表现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通过肖像、语言、
34、神态、动作的细微环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欲、势利的性格。) 五.品尝语言,体会感情: 齐读第三部分课文,品尝、领悟小说语言的含义。 1.同学们对这部分课文中,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语句?为什么? (让学生从内容和语言方面谈特性感受) 2.从文中看,“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明确:文中的“我”是一个有作者影子,具有进步思想倾向,怜悯、酷爱劳动人民的学问分子形象。) 3.面对回家乡的所见所闻,这位怜悯、酷爱劳动人民的具有进步思想倾向的学问分子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特别气闷文中的“高墙”指什么? (探讨并归纳: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
35、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 4.“他们应当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讨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探讨并归纳:自由、同等、华蜜的生活。) 5.“我想到希望,突然胆怯起来”为什么“胆怯”? (探讨并归纳:因为鲁迅当时还是个进化论者,这种自由、同等、华蜜的新生活只是“我”的志向,但怎么实现,“我”无法回答,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胆怯起来。) 6.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探讨并归纳: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华蜜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同等、华蜜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7.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
36、的图画,表现了什么? (探讨并归纳: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妙希望的想象和向往。) 8.“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在学生探讨后归纳: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这句话告知人们:只有美妙的愿望而不去探究实践,希望必定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去探究实践,希望才有实现的可能。) 六、理解朗读,积累词语: 老师告知过大家这么一句话:“学理如建楼,学文如堆沙”。学习语文,强调的是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要留意积累词语、格言警句和精彩语段,丰富自己的词汇,为今后的更好地读写打基础,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词语
37、作业,摘抄中你喜爱的词、句、段,然后全班沟通。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全文,圈划摘抄文中词语。 2.挑生读一读各自摘抄的词语、句子、段落。 七.回顾过程,沟通收获: 1.家乡这篇小说,我们已经学习完了,通过的阅读,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收获?请同学自由谈谈? 2.同学们都采纳了什么方法来学习家乡?我们是学习按怎样的步骤来学习课文的?请同学们回顾学习一下学习的过程。 (引导学生回顾家乡的学习过程,归纳小说阅读的方法:感知小说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品尝感悟语言摘抄积累语词。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将这种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小说阅读中去,反复训练,形成实力。) 八.拓展训练,布置作业: 课外选读鲁迅先生的两篇作品,并给
38、鲁迅先生写一封信,谈谈对他的作品、思想、生活经验、人生哲学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 九.附板书: 小说阅读方法:感知内容分析形象品尝语言积累语词。 九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教案5 敬业与乐业 教学目标 1.理解“敬业与乐业”的课文主旨,了解作者的人生观,能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看法。 2.积累文中用以论证论点的大量经典格言警句,体会演讲通俗浅显的语言风格,培育自己的演讲实力。 3.理清文章论证结构,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材料证明观点的,驾驭讲道理、举例子两种论证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精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2.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 教学课时1课
39、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能够鼓足干劲工作并懂得什么是汗水和疲惫的人,才会理解快乐的感情”,他告知我们工作要有一种执着的敬业精神,要以通过自己的劳动为人类创建财宝为欢乐。今日我们就学习与苏霍姆林斯基的名字有关的文章敬业与乐业(板书)。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梁启超,近代思想家,学者。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名饮冰室主子。广东新会人。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他爱好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2.写作背景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八十多
40、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以过去八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今日的我们仍旧很有教化意义。 文章题目点明白演讲的论题。其中“业”并不是局限于狭义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因此“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限于正式的课主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仔细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字词)。 2.理解课文层次: (1)巩固复习争论文三要素、基本结构: 板书:争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争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概括内容: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总体结构是“总分总”:开头总起全篇,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先论述“有业”,再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最终总结全篇。 第一部分(第1段):释题,提出中心论点。 其次部分(第28段):论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9):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3.课文内容研读: (学生探讨,老师点拨。) (1)为什么作者先在文首交代论题的来源?有必要吗? 在文首进行说明,可避开听者把论题和古籍中的语句原意混淆,又显示了演讲的趣味性。同时提出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