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陈情表》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密《陈情表》读后感.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李密陈情表读后感忠之古义与今义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可人们对孝的定义与理解却大致未改。因而,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陈情表无疑是当得起“万表之首”的称号的。网为您整理编辑陈情表读后感,欢迎阅读。陈情表读后感(一)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题记友情是燃烧孤独的心灵之灯,亲情更能给人许久的抚慰和惦念。从降生到离去,从婴儿到老人,亲情始终伴着你,它是你一生恒久无法摆脱的情感。读完李密的陈情表我感受颇深。李密从小境遇不佳,诞生6个月就死了父亲,4岁时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幼时体弱多病,求知好学,博览五经,以文学见长。李密于祖母感
2、情甚深,孝心可表。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后进献。秦始三年晋武帝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不断督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经96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自己无法应诏的缘由。在表中,一方面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为病重的祖母床前尽孝。进退两难,实为忠孝两难。他说道“我是败亡之过的俘虏,身分卑微低贱,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里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谢之情溢于言表。于祖母相依为命,在她年高体弱的时候,实在不能弃她离家远行。在最终,他恳求陛下怜恤苦心,成全其愿,准允他为祖母养老送终。那样的话,生
3、愿以生命奉献,死后也要结草图报。忠君之情于一片孝心,令人感动涕零。这种朴实、深厚、知恩图报的情感,放射出恒久而温情的人性美。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哺育之恩,而放弃做官显达的机会;他又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最终晋武帝为其孝心所感动,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赏赐奴婢二人,并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人,应当经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而我们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
4、。感恩须要你专心去体会,去报答。人在一每天老去,我们是否可以像李密那样做到,暂弃某些机遇而回报亲人的哺育之恩。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谢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行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胜利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一个人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是拥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在人生的道路上,随时都会产生令人动容的感恩之事。且不说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所遇之事所遇之人赐予的点点滴滴的关切与帮助,都值得我们专心去记恩,牢记那无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图回报
5、的惠助之恩。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惟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父母即使有一天不在了,他们还会许久地占据在儿女的记忆里。但这种同在更多的是睹物思人的追念和寻无觅处的黯然神伤:还有谁会呼喊你的乳名,牵挂你的冷暖,凝视着你的一举一动?人间真情——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值得我们回味、留恋,让我们懂得感恩……陈情表读后感(二)在中国的文学史上,臣子给皇帝的奏章,以情真意切、倾诉肺腑感人的,我个人认为当属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所作的陈情表了;但要以
6、其实现的难度和效率来谈论的话,那就应当是秦朝李斯的谏逐客书和李密的陈情表两篇可谓并驾齐驱了。谏逐客书所写的是向秦王谏国家大事,陈情表所写的则是个人的私事。两者从表面来看好像好象找不到什么相通之处。但事实上,两篇文章均是属于抗皇命、逆圣旨的同一种类型。所以两人在历经危急的程度和境况也颇为相像。不同的是:李斯上书的对象秦始皇,一个中国封建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暴君。而李密陈表的目标则是晋武帝,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众所周知的恶王。当时在秦王政元年的时候(公元前246年),秦王为郑国渠一事,受了许多秦国贵族的挑拨,便下令驱除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除的其中。于是上书给秦王而写下的这篇谏逐客书。后来,李斯还是胜利了,
7、秦王不仅收回了成命,最终还重用了李斯。李密虽然和李斯的状况不大相同,但所在的危急的境况是一样的。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自己新建立不久晋代江山,一边肃除敌对余党,一边笼络前朝旧臣。李密为了在家侍奉年迈的老祖母不能入朝为官而向晋武帝上表的这篇千古传诵的陈情表。最终他也胜利了,一篇字字见真情的文章感动了皇帝,从而恩准了他。李斯,只是一个面临着将要被放逐的客卿,要是触犯了秦王,随时可能会被斩首。李密,乃是前朝蜀国的旧臣,假如迁怒了当朝的帝王,也面临着随时被杀头的危急。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的举动都会让人有些担忧。然而,由于文章中所要表达内容的不同,因此他们在辞章也就各有千秋。李斯在文章中,全文贯穿
8、的是一个“理”字。他采纳一个“制高点”,晓之以理的到处为秦王阐述了一个“跨海内,制诸侯,统一天下”的制国大计,完全不涉及到自己,因此得以胜利使秦王收回成命。而李密的文章,全文则是围绕的一个“情”字。动之以情的诉说自己艰难的境遇,以及祖孙相依为命的情意。虽然违背了圣命,但在朝廷的紧急召逼之下,不得不诉说衷情。最终感动了皇帝,他也因此胜利了。不但不被杀头,反而还得到赏赐两女仆侍候祖母的皇恩。刘勰文心雕龙•章表云:“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李密之所以采纳
9、表的形式上书给晋武帝,应当可能也是有此依据。足可见,汉魏晋时臣子以“表”上奏,是陈述衷情的。李密的陈情表,在内容上不足称道。但其表情达意的辞章艺术和表述技巧,确有精妙之处,值得借鉴。全文围绕一个“孝”字,以“愿乞终老,肆不赴命”为主旨,凄恻宛转。溢情于词,表现了一个孝孙的拳拳之心,令人感动。行文落墨就痛陈凄惨遭受和凄苦家境,用“臣以险畔,夙遭闵凶”勾起,诉说命途多舛、罪孽深重的苦衷。“零丁孤苦”一语,概括了自幼而孤。早失母爱,“少多疾病”,内外无亲的&
10、ldquo;门衰祚薄”不幸。岁月凄楚,幸有祖母“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才能存人世至今日。臣得幸存,但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如今,“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责无旁贷,义不客辞。这里用事实倾诉往日臣不行无祖母,祖母对臣恩重如山;今日祖母不行无臣,臣对祖母尽孝道是天理良心所在。字字哀痛,声声落泪,叙事与抒情水乳文融。接着,表文追述辞谢拜官的境况和进退两难的心情。为了使皇上不致对臣的“辞不赴命”、“辞不就职”产生误会。一方面诉说“臣以供给无主&rdquo
11、;,确有特别图难;另一方面,以退为进、久颂皇恩浩荡,以表臣深明皇上宠幸之恩德。表文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等词句,表述对皇上的无限感敢之情,并诉说臣乃卑贱之人,能得到如此荫赐,“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的。在一番树碑立传之后,又回转笔锋,述说臣之艰难苦况,并未能得到皇上的体谅,因朝廷责怪、诏召,地方官上门逼迫驱逐。“责臣”、“催臣”、“急于星火”等词句,点染了十万火急的形势。但表文至此,又奇妙
12、地迂回婉曲,申述臣未敢违逆君命,确有“欲奉诏奔驰”之心志,奈何“刘病日笃”、皇上又不许“苟徇私情”,如此进不得,退不能,左右犯难,心情冲突,境况尴尬,实在不知道如何处置啊!表文委婉渲泄了忠孝不能双全的思绪。窘境摆出来了,何去何从,冲突该怎么合理解决,表文扣住晋王朝“以孝治天下”的幌子,恣意颂扬,然后把自己摆了进去。陈说应当得到怜悯、抚育的理由。但据此来恳求皇上施思免召,似嫌理由尚不完备,于是又以个人的经验、遭受,从两方面诉说效忠朝廷的心志。其一是为了消退皇上对臣“矜名节”自命
13、清高的怀疑,追述少年时期就已任职前朝,原来就是希望求官职显发达的,但是并没有什么夸耀自己名声节操的意思。其二是为了表明臣确有奉诏之愿,并不是对朝廷有异心,自述臣为亡国贱俘,身份卑微,能蒙受恩德显达升官,确是感谢不尽,哪还敢迟疑迟疑,或另有他求。这样晋武帝的猜疑与戒心便消退了。如此说来,是应当奉诏赴命了,但表文并没有借势直下。而是峰回路转,叙写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凄苦危殆,抒发与祖母“更相为命”,必需对祖母奉养终老的孝顺衷情。这里写得缠绵婉恻,情意深重,感人至深。可能有些历史对李密当时不愿入朝为官另有所评议,认为司马氏统
14、治集团内部勾心斗角,冲突错综困难,李密作为亡国旧臣,对卷入当时的政治漩涡不免有所顾虑和警戒,供奉祖母虽是实况,也是推托借口。但妙在不露痕迹,利用普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旗号,恳诉臣必需尽孝祖母不能赴召之情。再从年龄计议,述说“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拿鸟兽对比,述说鸟尚有反哺之情,臣怎能可不伏乞终养,实在只能先尽孝,后尽忠了。最终几乎是对天盟誓,连州官和天地鬼神都要请来作为“臣之辛苦”的证人了。文章终了,李密确是到了掏出心肝、沥血陈情的境地,决心要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来报答皇恩。晋武帝虽
15、然残暴不堪,但也不得不被李密先孝后忠的恩情挚意所深深的打动了。李密所作陈情表,不事雕琢,不以构思奇异见长,但感情真挚朴实,铺叙委婉曲折,抒情真诚深厚,叙事详细感人。虽然淡语浅言,但句句真情,皆为肺腑之言。再加上行文简练畅达,因此经久不衰,光彩照人,才被后世的人们不断的千古传诵。陈情表读后感(三)读陈情表,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懂得了:“世界上没有一条路可以一马平川,没有一个人可以为所欲为”但人生却因“孝”更具有归属感更加真实。陈情表作者李密,面对当朝的高官厚禄,面对自身的平安,他选择了“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李
16、密面对忠孝两难的境况毅然决然尽孝之心让人感怀。自古以来,人们行事都以“白孝善为先”中国古代各种律法束缚人们,而违反君主的意思是逆君大罪,李密面对杀头之罪也选择侍奉哺育自己的祖母。开头先写年幼的孤苦,祖母刘是唯一照看他并将他养大。他本人也是;“无伯叔,鲜兄弟,晚有儿息,祖母对他的恩情确定了他坚持以孝结尾。在文章中他深刻的写出了年老的祖母重病在床,使他不能废离。全文的中心是孝,感动君主的也就是中华美德中的孝。文章后面写到官府的催逼,同时又写了祖母刘的病情又再次加重等,没有做别的说明,一个“孝”字贯穿全文,更体现李密的驰骋孝心。由此让人们联
17、想到李密的“大孝”,却让千年之后的现代人打了折扣,让某些人感到惭愧,当下社会高速发展,人类文明渐渐走上新的高度,但传统习俗不能落下,孝字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且要你付诸行动。当你向长辈行孝时,不仅宽慰了他们,同时你的形象在旁观者眼中也会高大起来。保持这份看法,你会发觉,天空是那么宽广,花儿是那么芳香,正午的太阳不再那么焦灼。孝敬长辈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和善的人,胜利的人,首先要做到孝。孝心无价,作为炎黄子孙,没了孝,就像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我们要时刻谨记新一代人,肩负重任,我们要把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18、。陈情表读后感(四)陈情表对我来说既生疏又熟识。说生疏,是因为此前从未阅读过;说熟识,是因为一读它,便有某些记忆和联想,与之产生了共鸣。表,是中国古代臣子向皇帝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历来为文人墨客称颂的有两篇: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古时才子大多浮沉于宦海,所呈奏表理应不少,为何只这两篇为众人推崇呢?究其缘由,我以为是二者紧扣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恒久不变地推崇的两种品行:出师表之忠,陈情表之孝。古时很多朝代规定官员要守孝,即双亲逝世,官员必需辞官归家,着素服守孝三年。明朝时对内阁学士赐予“夺情”之权,即在皇帝允许的状况下,因公事繁忙可不辞官守孝。可是整个明朝,将其付诸行
19、动者不足十人,士大夫们对孝道之重视可见一斑。李密所处的时代,孝道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已经被高度弘扬,可在三国那样一个兵荒马乱、人命如草菅的乱世,李密这种安于贫困、辞官不仕、躬亲侍祖的行为就显得独特而令人称道了。古代臣僚最看重忠义二字,李密少时仕于蜀汉,再效力于晋,改邪归正也好,同流合污也罢,对饱读经书、熟习古贤之语的李密来说?忠义不能两全,内心的抑郁和苦痛定是不少的,可他为照看祖母,不惜放弃名节,忍辱负重,即便可能前途尽失也要向皇帝“陈情”。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他将血浓于水的亲情始终摆在最重要的地位上;也因此,他与他的陈情表,在历代文人的赞美品读下得以升华,成为中国至孝的化
20、身。反观现在,物质条件优越,可当人们在重视享受时,孝道与亲情被丢到了何处?暂不提大批蛀虫般的“啃老族”,只看敬老院里孤苦无依的老人,低保房里独居的白发,当年他们将子女抚养成人、教育成才,可时至今日却只能在孤独和孤独中走完生命的最终阶段。物欲横流的社会,还有多少人记得两千年前李密在陈情表中“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希望?当往昔游子们守孝返乡的官道被钢筋水泥覆盖,人心不应失去它濡养千年的光泽。那些碌碌于红尘的人们,请别丢失了孝亲的传统美德,让“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为这个时代普遍的悲伤。陈情表读后感(五)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21、。苏轼如是说。那么,我就很惭愧了,我的学生更是无可救药了。因为,我们读完了都没哭,连沉痛的表情都没有。这样一篇被称为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的佳作,我们没有被感动得泣涕零如雨,真是暴殄天物。这能怪谁呢?读得痛了,痛得哭了,哭得死去活来就孝了?假如这样就太简洁了。我可以很负责任为国家供应考核国民道德素养评定标准,只要三篇文章就够了。出师表、陈情表、祭十二郎文。谁读此三篇文章不落泪,谁道德素养不及格,别说升官,做人都无望。读你千遍也不厌倦,可我实在是没有爱好读千遍。如不是要求背诵,可能读一遍就够了。我之所以不想再读它,是因为,孝不是此文的核心,孝是借口,是避难很好的借口,或者说是时机不成熟,不行轻举
22、妄动的很好借口。陈情表陈什么情,你要明白,不只是尽孝之情,还有凄苦之情、感谢之情、恐惊之情、狼狈之情、报效之情。而这众多纠结在一起的情感,又真假难辨。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假作真来真亦假,真作假来假亦真。假如说,李密以奉养祖母刘为理由拒不为官,好像说得通,因为李密在当时的确是出了名的大孝子,并曾经被举为孝廉。假如说只为这个,又有些牵强,以为李密曾在蜀汉为官多年,历职郎署。当时能奉养,现如今怎么就不行了呢?李密的身世的确很惨,父母早早离他而去,或辞世,或改嫁,父爱母爱严峻缺失。九岁不行,身体严峻先天不足。无兄弟,甚至想有一位能走动的亲戚都是奢侈的。真是惨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外无极功强近之亲也就罢了,
23、内无五尺应门之童就不免有些夸张。李密是做过官的人,还不是一般的小官,郎署至少也是省级干部。连侍候生活起居的小童都没有,这官做得也太寒碜了吧。之所以这么说,也许意图是,我都惨成这样了,你就放过我吧!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有一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话不仅仅是溢美之词,我怀疑说的是反语。晋武帝司马炎在政治上,基本上可以算作一个昏君。罢废州郡武装、大肆分封宗室,种下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祸的远因。生活上,荒淫无度,宫内罗致宫女万人以上,造成社会荒淫奢侈,给西晋王朝的短命奠定了基础,埋下了伏笔。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孟子老早就教育我们要伸之以孝悌之义。我们又知道,统治者
24、让自己的百姓都做孝子,孝子的成色越足,忠臣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他们的后院却经常起火,为了争夺皇位,杀父弑君,手足相残,清洗要臣的事屡见不鲜,习以为常。以孝治天下,原来就是一件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事。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望!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学问分子在乱世当中假如说还能有一点值得夸耀的话,那就是名节。士可杀不行辱,李密自轻自贱到如此地步,是让我大跌眼镜的。当真是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识时务者为俊杰。李密似乎在讲,我不是一个给脸不要脸的人,给点时间,给点空间,哪有刚死了丈夫就急着改嫁的,别人会怎么看
25、我。我根本就不想要贞节牌坊,只是时机还不成熟,你着什么急呀,一遍又一遍。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这让我很难做。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真,谁解其中味?陈情表中,到处表现着李密先生的无奈——在强权面前,作为微小个人的无奈。做官么?不想。给现代民主社会,一个不想做官的人,很简洁,不报名参与竞选即可,没人会把你绑架到竞选现场强迫你做总统的。可当时不同。朱棣“篡位”之后,为了让普天之下读书人及百姓承认其“合法性”,硬是要大儒方孝孺替自己起草一份“告全国人民书”。方
26、孝孺不干,于是恼羞成怒的朱棣便灭了他的十族。有人劝谏道,不能杀方孝孺,给帝国留下点“读书人的种子”。朱棣坚拒,杀之。司马炎征召李密,并非朝中无人做那个太子洗马,抑或没其他人乐意做,想做的人海了去了。很简明的目的,他以及他的政权,须要树立一个标记——不只残酷打击,还可放下身材礼贤下士的,只要你不瞎捣乱。所以,去不去给太子的马擦身子洗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李密表态,用这样一种隆重的形式,认可新主子,表达对新政权的效忠。司马炎平定蜀汉后,为了笼络人心,得到学问分子的支持,巩固自己的政权,实施了以孝治国的策略。而要推行这一策略就要树典型。树谁呢?当然
27、是李密。因为李密不仅是蜀汉旧臣,而且是著名全国的大孝子。树李密可以一箭双雕,既可以推行治国策略,表明皇帝的英明,又可以笼络以李密为代表的蜀汉旧臣。李密不是一般的读书人,而是在蜀汉“历职郎署”的高级学问分子,蜀汉政府的高级官员。皇帝几次三番的下诏督促李密到朝廷就职,然而,李密也是几次三番的抗旨不遵。要知道,违背圣旨,对抗朝廷,那可是天大的罪过,是要掉脑袋的。李密是要以命抗争吗?我们不必强求李密先生向方孝孺同志学习,也大义凛然一把,连累“祖母刘”老人,耄耋之年惨遭牢狱之灾,甚至血染夕阳红。生活中,更多的是须要妥协。每个人都有依据自己的“利
28、益最大化”需求,来确定自己生活的走向的自由。所以,我个人对李密先生的选择,表示有限的理解。对李密先生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虽然,只是有限坚持——表示有限的敬意。同时,对李密先生在“严峻的政治形式下”找到充分借口的能耐,以及忍痛挥洒华言丽辞的实力,表示有限的佩服。李密,只能那样选择,他有他选择的自由。陈情表只能那样写,没有别的更好的写法。要指责,也只能指责“不顾他人感受”的暴君司马炎,逼得李密先生这样的好人不得不说假话。非但要说,还要说得美丽,美丽得一塌糊涂。呜呼!所谓社会的人道与进步,落
29、到最终处,不就是维护每一个公民的“个人感受”么?而全部残酷专制的起点,也往往从剥夺一般人的正常感受起先。陈情表读后感(六)虽然时隔了千年之久,再读“陈情表”,李密当时那种冲突两难的境遇却仿佛照旧历历在目,那种毅然决然尽孝的拳拳之心照旧让人感怀不已。 ? 违反皇帝意旨,固辞而不就职在古代是逆君大罪。李密为侍祖母刘,敢冒陨首之险,上“陈情表”于晋武帝本已是凶多吉少,而“陈情表”全篇更是没有编造堂而皇之的理由,没有添加矫揉造作的粉饰,也没有隐瞒侍母之心。李密丝毫不怕龙颜大怒,丝毫不惧悖君之罪,把自己所想所
30、感和盘托出。但也正是这种真情实感的流露,才打动了晋武帝,使他赦免了李密且加刺封赏。 “陈情表”全文400余字,字字如金。无一字之多余,无一言之赘述。祖母的恩情,州司的催逼,对名节的淡薄,对皇帝的忠心,环环相扣,言之凿凿。祖母的病情始终贯穿其中,却丝毫不显拖沓。文章第一段,李密写他自小的哀痛,无人可亲近的苦痛,而祖母则是唯一照看他,把他抚养长大的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突显了作者的孤寂无援,我们或许无法想象,当一个人连可侍养的人都没有时会是一种怎样的悲伤。因此,如今,当祖母韶华不再,只能病卧床塌之时,侍奉祖母就成了他必尽的责任。其次段写朝廷多次封
31、官于李密,而他以祖母卧床以辞,然诏书已下,催逼不断。几欲赴命,然祖母病情加剧,是以陷入两难之境。作者表达出了自己两难的斗争,一面是尽孝道,一面是尽忠,孰舍孰留,依次摆开来好像让皇上也来做个评判。在第三段,李密笔锋一转,起先写自己不矜名节,至微至陋,这实是指汉朝人才济济不缺李密一人。而“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臣”乃祖母唯一可依靠之人,“臣无祖母,亦无以至今日。”况且,“圣朝以孝治天下”,若弃祖母而去,天理难容。最终一段中,作者表明白对皇朝的忠心,并非不想报效,而是有不得已之苦衷。且阐述了自己进退两
32、难的境地:祖母不得不守护,皇命不得不遵守,两难之下,两相对比,“陈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乌鸦尚知反哺,况乎人哉。若能侍奉祖母刘,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拳拳之心,溢于言表。怎能不让人扼腕叹息!陈情表读后感(七)李密曾担当蜀国的官,蜀亡后,晋武帝司马炎征召他出任太子洗马。他呈上陈情表辞谢,恳请晋武帝允许他辞不赴命,供给祖母。这样的恳求要让晋武帝接受,非常困难,但最终李密的恳求获得了恩准,那么,是什么打动了晋武帝呢?在读了多数遍文章之后,在思索了很久之后,我顿悟,是李密的人品让自己的心愿得以
33、实现,李密“知恩报恩”,不仅“知祖母的哺育之恩、报祖母的疼爱之情”,而且“知皇上的知遇之恩、报皇上的重用之德”,这样的人,还有谁会强行阻挠他的正义之举呢?李密具体叙述自己悲苦的身世:诞生六个月,慈父离世;四岁时,舅舅强迫母亲改嫁;从小体弱多病,九岁还不能行走;既没有伯伯叔叔,又缺兄少弟。李密说自己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他只是想表明祖母对自己恩重如山,自己不能放弃尽孝而去朝廷为官。他希望自己像乌鸦反哺一样能够给祖母养老送终。“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
34、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句句深情,字字血泪,读者不得不感叹李密乃真正的孝顺,放弃名利的诱惑,只为报答祖母的哺育之恩。皇上的重用让李密极度的惶恐。他真诚地向皇上做出说明:我既卑微又鄙陋,您让我担当太子洗马一职,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的。在李密的心里,皇恩的确浩浩荡荡。为了解除“一臣不仕二朝”的嫌疑,他坦诚地向皇上表明:我以前始终做官,原本谋求仕途宦达,而且,我现在只是亡国奴,不敢有所盘桓。为了报答皇上的重用应允的恩德,他做出深重的承诺,“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果真,李密在祖母去世之后,进朝为官,官至汉中太守。李密向后人展示了他宏大的品德:至孝至真,知恩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