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第二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钟山记(第二课时).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课题石钟山记教学目标 (核心素 养)1、积累掌握第二段的文言现象,理解该段内容2、作者描写月夜绝壁之景的特点及作用教学重点 与难点积累掌握第二段的文言现象,理解该段内容作者描写月夜绝壁之景的特点及作用教学过程:集体备课个性设计(手写补充)第二课时一、检查上节课学习情况二、引导学习第二段:(一)重点词语及特殊文言现象1、重点词语(1)余巨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2)因得观所谓石钟者(3)余周笑血不值也(4)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搜人(5)而大声发于水上,噌眩如钟鼓不绝(6)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7)不知其浅深,微波入冠,涵淡澎湃而为此也(8)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容(9
2、)与包之噌眩者相应,如乐作焉(10)因笑谓迈日:“汝返之乎?2、古今异义词(1)余方心动欲还(2)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3、词类活用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4、通假字至莫夜月明5、特殊句式(1)噌眩者,周景王之无射也(2)嶷坎镇鞫者,魏庄子之歌钟也(3)古之人不余欺也!(二)结合注释和老师讲解翻译课文(三)内容分析1、概括第二段内容: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2、层次划分:第一层(“元丰七年得观所谓石钟者”),点明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同 行者和缘由。第二层(“寺僧使小童持斧余固笑而不信也)写访问寺僧。第三层(“至莫夜月明古之人不余欺也”),写月夜考察游石钟山的经 过。3、画出作者着力
3、描写月夜绝壁之景语句,思考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 特点?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绝壁之景?(1)阴森、雄奇、阴森恐怖、毛骨悚然、幽暗、恐怖(2)作者描绘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有远有近,有高有 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段描 写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 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伏笔。4、文中两次写作者的笑:“余固笑而不信也”“因笑谓迈日”。结 合语境思考作者为什么笑?(1)“余固笑而不信也”,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发声,表明他们相 信李渤的说法,作者第寺僧和小童”的行为,笑是对他们行为的否定 和对李渤说法的怀疑,照应第一段的
4、“余尤疑之”。(2) “因笑谓迈日”的“笑”不同于前面“笑而不信”的“笑”。这里的“笑” 是释疑后轻松愉快的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兴奋。作者 在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肯定 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名山命名的缘由。又以“古之人不余欺也 肯定郦道元的说法,言语之间生动地显现了作者的确信和欣喜。5、苏轼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什么?课文是怎样表述的?“山下皆石穴掣,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苏轼认为石钟山下有石缝,水从石缝进入,回旋激 荡,撞击石头而发出钟一样的声音,因而命名为石钟山。“舟回至两 山之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 相吞吐”也说明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小结:综合这两处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和郦道元的观点基本一致,都 认为石钟山以声命名,只是作者的描述更加详细。作者认为空中而多 窍的石头当中流,风浪出入石头的窟窿,发出噌吃与嶷坎键整之声, 如钟鸣一样,因而命名为石钟山。作者和郦道元的观点基本一致,只 是更加明确。郦道元认为“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苏轼则明确指出什 么样的水与什么样的石相击,发出怎样的钟声。教学反思作业内容作业目的表扬的学 生及特点有典型错 误的学生 及其问题巩固作业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