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师版)-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统编版同步学历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江花月夜》(教师版)-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统编版同步学历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春江花月在学历案【课题与课时】课题:春江花月夜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课时:2课时【课标要求】1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独立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根据语境揣摩含义。2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具备积极的审美态度,投入主体情感,进而领会诗歌的文化内涵。3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目标】1 .赏析本诗的情、景、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2 .体会诗歌“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3 .在鉴赏中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学习作者对人生追求与热爱的态度。【评价任务】1 .通过前备知识提示,了解张假设虚、写作背景等文化常识,明确作品背景,初步感知文章内
2、容。2 .通过课前预习和环节一,夯实基础,疏通文意,完成学习目标1。3 .通过环节二,研读归纳,拓展提升,完成学习目标2、3。【学习过程】. 前番知识提示一、了解作者张假设虚(约660-约720),扬州(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曾任兖州兵曹,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 传。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著名于京都,与贺知 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张假设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 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 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
3、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这首诗有“以孤篇压 倒全唐”之誉。闻一多评价此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二、写作背景“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己佚,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 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 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乂曾作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卜七收春江花月夜 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假设虚的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那么有三种说法: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 锌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
4、,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 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 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三、名家评点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其自然独绝处,那么在顺手积去,宛尔成章,令浅人 言格局、言提唱、言关锁者,总无下口分在。王夫之前半见人有变易,月明常在,江月不必待人,惟江流与月同无尽也。后半写思妇怅望之情,曲折三致。 题中五字安放自然,犹是王、杨、卢、骆之体。沈德潜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
5、。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 易错的字词有:畔、宛、芳甸、霰、汀、纤、皎、度、浦、待。答案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江流宛转绕芳 甸月照花林皆似霞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鸿 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潴葩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 无月明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二、课外阅读拓展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 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最早的
6、“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史 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 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 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在儒家提倡的“达那么兼济天下,穷那么独善其身”的处世准那么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 极入世,或隐身出世。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 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扁舟”既是游
7、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 之愁的寄托。唐代张假设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 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 最强烈。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 典型写照。“扃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假设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这是 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扃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苏轼在前赤壁 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 追求自由
8、生活的强烈愿望。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 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扃舟” 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范矗是古代文人功成身 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 意象。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头
9、。李白“人生 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说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 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 光辉典范。(有删改)5 .以下关于“扁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扁舟”虽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但并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B. “扁舟”随着无数中国占代文人跌宕坎坷的命运延伸演化成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C. “扁舟”的基本蕴含是“漂泊”,它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又是其羁旅愁思的寄托。D
10、. “扁舟”意象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为后世树立了多种形象的光辉典范。6 .以下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文章主体局部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扁舟”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文中的蕴含。B.第三段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论述了“漂泊”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的观点。C.第四段中引用苏轼赤壁赋中的句子说明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生活的愿望。D.苏轼和李白的诗句都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愿望,证明“扁舟”有失意隐居的内涵。7 .根据原文内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最强烈地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蕴含着作者生活的苦难。8 .范蠡和李白萌生隐居念头的原因一样,使扁
11、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意象。C. “扁舟”意象寄托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的愿望,具有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意识。D. “扁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答案 5. A 6. C 7. B解析5.此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A. “并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错误,原文说,“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 或者超脱的韵味”,选项缺少了时间的限制,扩大了范围。应选Ao6.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说明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生活的愿望”错误,第四段中心句是“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 由“,引用苏轼赤壁赋中的句子说明“扁
12、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应选C。7 .此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B.选项曲解文意。原文为“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说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范蠡是因功成身退而产生隐居的念头, 李白因仕途失意而产生隐居的念头。应选Bo三、古诗歌加餐练捣衣诗柳辉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注】亭皋: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木叶卜.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 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塞之地。8 .
13、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情感。张假设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 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抒发的也是这种情感。B.首联用虚笔,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可能是因为风波之阻,丈夫不得不滞留他方,表达了对丈夫 的思念。C.颈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夕阳西下,鸟儿归巢,反衬游子有家难归;秋虫窗前悲鸣,悲伤的叫声烘托 思妇的惆怅。D.尾联照应题目,由眼前想到来年,慨叹来年春天,游子应穿上轻薄的春服,脱下破旧的冬衣。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寄托关切思念之情。9 .梁书中记载,南朝文学家王融时这首诗的颔联“见而嗟赏,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颔联的精妙
14、。 答案8. D 9.想象(或虚实结合):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 一带,此刻也应是秋云飘飞的时节,表达了对游子的思念之情。用典: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湘君虔诚地盼望湘夫人的到来,颔联化用此典故,含蓄而生 动地写出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子归来的情景。对仗(或对偶):内容上,上句写南方的女子思念丈夫,下句写北方边塞的丈夫迟迟不归。词性上,“亭 皋”与“陇首”相对,都是表地点的名词;“木叶”与“秋云”相对,皆为秋天的意象;“落”与“飞” 那么皆为动词,两词使画面具有动态美。音韵上,上下两句平仄相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选用“木叶下”“秋云飞”等具有悲
15、秋色彩的意象,生动表现了怀人的主题。 解析8.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 ”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错误。“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眼下已是 木叶纷飞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陇首塞北,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当穿上春装了, 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这一设想,不仅显示了南北两地的遥隔,而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 的体贴与关切,将捣衣的行动所包含的深情蜜意进一步表现出来了。没有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应选D。9.此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简
16、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运用想象手法。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陇首,此处即泛指北方 边塞之地。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是秋云飘飞的时 节了,想象中含有无限思念与体贴。用典。“亭皋”,水边平地,暗切思妇所在的江南。“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 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意境,暗指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人归来而目眇眇兮愁予”的 情景。对仗。“秋云飞”的意象,不但明点秋令,而且象征着游子的飘荡不定(浮云常被用作游子的象喻)。 这一片飘荡无依的“秋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呢?两句一南一北,一女方
17、一男方,一实景一 悬想,不但对仗工整,形象鲜明,而且由于意象富于蕴涵,能引发多方面的联想。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外表上看,似单纯写景,而思妇悲秋叹逝、怀念远人的感情即寓其中,意绪虽 略带悲凉,而意境琉朗阔远。李泽厚总是轻盈。 课前预习1 .了解张假设虚、写作背景等文化常识。2 .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反复朗读本篇课文。3 .结合课下注释对诗歌进行梳理,标注出不明白的字词,基本了解文章内容。 课中学习环节一:诵读诗韵,把握内容1 .根据下面诗中已标好的朗读节拍和韵脚,诵读全诗,体会诗韵。春江/潮水/连海里,海上/明月/共潮生。 葩渤/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啰。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
18、/皆似很。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如。 江天/一色/无纤全,皎皎/空中/孤月赞。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立江月/年年/望相保。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出。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数。谁家/今夜/扁舟子? 可怜/楼上/月裴回,玉户/帘中/卷不去,此时/相望/不相闻, 鸿雁/长飞/光不度, 昨夜/闲潭/梦落葩, 江水/流春/去欲尽, 斜月/沉沉/藏海雾,不知/乘月/几人归,何处/相思/明月修? 应照/离人/妆镜算。 捣衣/砧上/拂还卖。 愿逐/月华/流照方 鱼龙/潜跃/水成方。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潭/落月/复西赞。
19、 碣石/潇湘/无限蹩。 落月/摇情/满江树。2 .填出导图中的空缺局部。诗情画意哲理春江花月夜答案 月下之景 月下之思 月下之情 环节二:以“月”为线索,具体研读课文(一)置身“月之景”1 .研读第14句【原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涌港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讲解】春江:春日的江水。港潮:形容波光荡漾。月明:月光【译文】春天的江湖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水面齐平。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同长共生。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千里万里地荡漾,处处春江都有月光照橇,一片光明。【赏析】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点出题目中春、江、月三字,但诗人的视野并不局限于此, 第一句
20、“春江潮水连海平”,就已把大海包括进来了,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 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视野辽阔。第二句“海上明月共潮生”,告诉我们那一轮明月乃是伴随着海潮一同 生长的。诗人在这里不用升起的“升”字,而用生长的“生”字,将明月拟人化。一字之别,另有一番意 味,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一个“共”字,又强调了春江与明月的天然联系。明月共潮升, 不过是平时习见的景色,比拟平淡。“明月共潮生”,就渗入诗人主观的想象,仿佛明月和潮水都具有生 命,她们像一对姊妹,共同生长,共同嬉戏。这“生”字和共字使整个诗句变活了。三四句:“潮能 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潮潮是水波溢满
21、的样子。江海相通,春潮涣涣,月光随着海潮涌进江来, 潮水走到哪里,月光跟随到哪里,哪一处春江没有月光的闪耀呢?总而言之,月光、江波互相辉映,有春 江处,皆有明月,这里明为写景,其实是寓情于景的。因为潮水涨落有定时,所以在中国传统古典诗歌中 海潮往往与信誓相连。这首诗中所写的“明月共潮生”,应该在望日前后。潮生,使离人想起离别时的信 约誓言:月圆,更使离人渴望亲人团聚。“何处春江无月明”以设问的形式,透露出了不知亲人今夜飘零 何处的相思之情,同时也使我们联想到客人面对潮信明月,倍受思亲之苦袭扰的情景。2 .研读第58句【原文】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筱;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讲解
22、】宛转:回旋。芳甸:花草茂盛的原野。霰:xian白色不透明小冰粒。流霜:飞霜,比喻从空中 洒落的月光。汀:tTng水边平地,小洲。【译文】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洁白晶莹。 月光像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江畔的白沙和月色融合一体看不清楚。【赏析】这四句的着眼点由江海交汇处转到岸汀之上,写江水绕着长满芳草野花的江边小洲流过,月亮的 清辉洒满散发着幽香的花林,仿佛给花林撤上了一层雪珠儿。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 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 “春江花月夜”的题面。由江写到花,由花又 回到月,用其
23、他景物来衬托月光的皎洁。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 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 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 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空里流霜不觉飞”,因为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飞反而 不能发觉了。古人以为霜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好像雪一样,所以说“流霜”。“汀上白沙看不见”,是说 在洁白的月光之下,江滩的白沙也不易分辨了。这两句一句写天上,一句写地上,整个宇宙都浸染上了明 月的白色,仿佛被净化了似的。这里既描绘了月下江
24、流、月下芳甸、月下花林、月下沙汀的洁静、宁谧的 景致,同时也衬托出人物心灵的纯洁无瑕,到达了主、客观之美的和谐统一。诗人睹物思情就会情不自禁 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从这样的境界,很自然地会想到深邃的人生哲理,以有了下文的哲思。3 .赏析技巧,体会情感(1)开头八句写景的顺序是什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答案 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实到虚的写景顺序。描绘了一幅静谧优美、意境开阔的春江月夜图: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 时一轮明月伴着潮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湖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 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
25、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 的一片。(2) “海上明月共潮生” 一句中的“生”字可不可以换成“升”字?为什么?答案不能。因为“生”字有强烈的表达效果: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恢弘。这时一 轮明月随潮涌生,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使春潮涌动的景象更加壮观。而“升” 字只是写出了月初升的状态,无任何情味.(二)领悟“月之理”.研读第912句【原文】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讲解】一色:一种颜色。纤尘:xiGn ch6n微尘,细尘。皎皎:jiaojid。洁白貌;清白貌;明亮貌。【译文】江水、天空成为一种颜色,没有些
26、微灰尘,高悬空中的只有明亮的孤月一轮。江边上什么人最初 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开始照耀着人们?【赏析】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洁的世界,这种美景自然把人们的思绪引向宇宙, 引向人生的真缔。对于这个涉及宙宇生成、人类起源的疑问,诗人自然无法回答。张假设虚的思想没有陷入 前人窠臼,少了一些哀叹,多了几分深情。后人李白、苏轼也发出过类似的疑问。李白说:“青天明月来 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苏轼说:“明月几 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而几乎是在探 索宇宙的开始,追溯人生的开端了。要注意的是
27、,此处的哲理浸透了思念的诗情,是思妇感情波涛澎湃激 荡到极点的升华,而决不是概念化的逻辑思维的产物。诗中人生哲理的火花,是由“孤月轮”的一个“孤” 字与思妇的心灵撞击所产生的。一个“孤”使读者很容易透过明月的孤寂联想到思妇的孤单,体味出她胸 中的相思期待之苦,并给下文作了铺垫。1 .研读第12-16句【原文】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讲解】穷已:穷尽;终了。【译文】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止,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如此。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谁呀,只见 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远逝。【赏析】这一节由疑问转为感慨。再由月的期待一跳跳到下文思妇的期待上去。宇宙永恒,
28、明月常在;而 人生呢,就个体而言,生命何其短促!然而就人类整体而言,那么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因而能与明月共存。 所以虽然不知“江月何年初照人”,但从“初照”以后,照过一代人,又照一代人。诗人比照明月的永恒, 对人生的匆匆换代不无感慨,然而想到人类生生不已,自己也被明月照耀,又油然而生欣慰感。诗人虽有 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 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时空无限,生命无限,表现出一种辽阔深沉的宇宙意识。不 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来的。诗人又作进一步探求:一轮“孤 月”,永照长江,
29、难道是等待她的意中人而至今尚未等到吗?于是由江月“待人”产生联想,转入后一段 落。“孤月”尚且“待人”,何况游子、思妇?诗人于是驰骋想像,代抒游子、思妇两地相思、相望之情。 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2 .赏析技巧,体会情感(1)“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中包含了什么哲理?有 何作用?答案“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那么是绵延久长的, 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 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不知
30、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 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 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 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2)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句中的“待”字,有些版本作“照”字,你觉得作“待” 字好还是作“照”字好?答案 “待”字好。“待”字表现了明月徘徊,像是在等待什么人似的,但乂永远不能如愿的情境。而“照” 字只表现了月光照人的情景,缺乏“待”字的悠远和怅惘的意境。(三)鉴赏“月
31、之情”.研读第1720句【原文】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讲解】悠悠:遥远的,飘动的样子。青枫浦:qing feng pCi即双枫浦,在湖南浏阳南。扁舟子:piGnzhGu 指飘荡江湖的游子。【译文】一片白云远远地远远地貌离,青枫浦上离别的人儿不胜忧愁。今儿晚上哪家的游子坐着小船在漂 流?哪儿有位思妇单独伫立在在明月照耀的楼头?【赏析】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返,诗人此时又陷入了无限的感伤和迷惘。所以接下来从“白云一片去悠 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开始叙写人间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明静的诗境中融入了诗人淡淡的哀伤。这种忧 伤随着月光、流水的流淌徐徐改变。浦,水口,
32、江水分岔的地方,也就是江行分手的地方。一片白云随风 悠悠飘走,在这昔日与亲人分手的江岸见到远去的白云,就更使人的离愁别绪苦不堪言。白云一片悠悠飘 去,本来就足以牵动人的离愁,何况是在浦口,青绿的枫叶点缀其间,更增添了许多愁绪。“谁家今夜扁 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皎洁的月光之卜,是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漂游在外呢?能寄托相思的只有 这明月楼了。这里,“不胜”二字突出了思妇的相思断肠之愁苦已到达难以忍受的程度,一句写游子,一 句写思妇,把“两地相思一样愁”的苦楚渲染得淋漓尽致,情浓欲滴。“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 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 “浦”在诗中
33、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 处所。“谁家” “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 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一唱三叹,诗情荡漾,曲折有致。1 .研读第21-24句【原文】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讲解】可怜:有“值得怜悯”“可爱”两义。裴回:同“徘徊”。离人:指守候在家的思妇。玉户: 用美玉装饰的门户,亦用作门户的美称;“户”的本义指单扇门。捣衣砧:在砧板上垂打衣服或布料;古 代服饰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多于秋夜进行;在古典诗词中,凄冷的砧杵
34、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 待惆怅情绪。【译文】可爱的月光糅合着可怜的离情在楼上不停徘徊,该是照亮着思妇的梳妆台。洁白的门帘卷不走这 多情的月光,在捣衣石上刚刚拂去它又回来。【赏析】这四句是全诗感情冲动的高潮所在。曹植的七哀诗说:“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 思妇,悲叹有余哀。”张假设虚化用这几句的意思,天上孤寂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楼上思妇这个“同病相怜” 人,它踱上楼台闺阁,徘徊着,不肯离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妆台。月光照在闺房的门帘上,卷也卷不走; 照在曾为丈夫捣过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却又回来。她是那样的依人,却又那样的恼人.“卷不去”、“拂 还来”这两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
35、写,外表上是写月光,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禽愁。2 .研读第2528句【原文】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讲解】月华:月光。流照:照射。鸿雁长飞光不度:大雁远飞却不能飞出月光。暗示鸿雁不能传书。 鱼龙潜跃水成文:鱼儿出没只能使水面泛出波纹。暗示鱼儿不能传书。古人有鱼儿传书一说。【译文】此时此刻游子思妇共望月亮可是难得互见互闻,我希望追随月光流去照稚着您。鸿雁不停飞翔但 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鱼龙潜游跳跃激起阵阵波纹。【赏析】一轮明月同照两地,我们夫妇只能遥遥相望却不能互通音讯。我是多么希望随着月光照在你的身 上呵。可是,天空广袤,连善于长飞的大雁都不
36、能飞出无边的月光世界,连善游的鱼龙也只能掀起一层层 波纹却游不到你的身边,我又怎么能和你相会呢?这里以鸿雁、鱼龙与自己渴望夫妻团聚的急切心情相比, 就更显出了思妇的离愁之深。3 .研读第29-32句【原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讲解】春半:春天过了一半。【译文】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悠闲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将要 流尽,水潭上月亮一次次落下,今儿又西斜。【赏析】思妇回想昨夜的梦境:闲潭落花,春过已半,可惜丈夫还不回来。江水不停地奔流,快要把春天 送走了;江潭的落月也更斜向西边,想借明月来寄托相思也几乎是不可能了。这四句
37、把梦境与实境交织在 一起,虚实相间,从而把月夜将尽、梦境难以实现的愁怅之情烘托得缠绵俳恻。4 .研读第33-36句【原文】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讲解】潇湘:潇水和湘江,均流入洞庭湖。落月摇情满江树:意思是,落月牵动着离人的别愁,将光辉 洒满江畔的林木。【译文】斜挂的月牙儿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潇湘天南地北无限遥远的两地伫立着彼此相思的离人。 有几位能乘着月光回家哟,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将余辉洒满了江边的树林。【赏析】时光将去,岁月将老,而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残月又西斜,斜月将隐入海中,在明月之下,有 儿人可以回到温暖的家呢?家,这也是诗人
38、用来与自然相抗衡的力量所在。“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 满江树”。作者肯定的是短暂、渺小却美好、丰富的人生,这令人在回味中有深深的感动。很多诗人在写 景时,往往喟叹自然永存、繁华短促,往往在人生与自然、有限与永恒的鲜明对照中选择归依后者(自然 和永恒),千秋永在的自然山水高于转瞬即逝的人世繁华,强调对人生的放弃,而在春江花月夜中, 诗人羡慕着在月夜里回家的游子,想象中出现的却是温暖实在的家园。大时代中漂泊在外的游子不是无根 的浮萍,而面对人生不能常聚的无奈,面对永恒与短暂、有限与无限的困惑,需要一种归属感来与之抗衡, 这就是“家”的意象的意义所在。“摇情”二字描摹出了思妇那摇人心旌的如梦似幻的
39、真挚相思之情,使 无形的感情真实可感。深情缅邈,令读者陷入了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离愁夜曲结束,新的一天的思恋情歌 又将开始。5 .赏析技巧,体会情感(1)阅读“白云一片去悠悠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诗,并思考这四句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具有 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 这四句诗中的“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 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伤离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 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绪,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 诗情荡漾,曲折有致。(2)诗中怎样细腻地表现思妇对游子的相思之苦
40、的?请结合“裴回”、“卷”、“拂”等词进行分析。 答案“裴回”将明月拟人化,既写出明月光影明灭的自然属性,又将明月人性化,它好像怜悯思妇的孤独 寂寞,因而陪伴在思妇身旁,久久徘徊,不忍离去。但思妇似乎并不领情,思妇因明月增添相思之苦,想 “卷”去和“拂”走惹人愁思的清辉,但卷而不去,拂之还来。“卷”、“拂”二字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 心的惆怅和迷惘。(3)春江花月夜中“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中逐字用得极好,请品味其妙处。答案“逐”即“追随”。共望月光而无人传信,只好依托明月来遥寄相思之情。“逐”字将思妇与游子无法 相见而寄情月光的无奈描写得透彻淋漓。(4)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41、”两句诗怎么解释?有人说,这两句诗意在说明一切生命在宇宙 中的渺小、人类感情在宇宙中的无奈:也有人说,这两句诗重在说明以传信为任的鱼雁也无能为力。你认 为这两种说法哪种更好些?为什么?答案 可理解为:思妇因思念而惆怅,遥望长空,鸿雁远飞,永远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 鱼儿在深水跃动,只是能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在永恒广阔的宇宙中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和无奈。也可 理解为:“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来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信息了一一该又平添儿 重愁苦!(两种理解均可,但要言之成理)(5)阅读“昨夜闲潭梦落花落月摇情满江树”八句诗,回答以下问题:这八句诗,主要写谁?运用了什么表
42、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这八句诗,写游子,更是写诗人自己。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渲染他的孤 寂。“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不忘归家一一花落幽潭,春光将尽,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 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寂寞之情。“沉 沉”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 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I可归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请结合全诗内涵解释结句“落月摇情满江树”中“摇情”的内涵。答案 结句中的“摇情”一一不绝如缕的思念之
43、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 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考点链接】古诗中月的意象春江花月夜一诗中,诗人以“月”为主体形象,刻画了一幅美妙绝伦的月夜图。月亮是古诗中核 心意象之一,在历年的高考中多有涉及,如广东、辽宁的高考中就专门考查过这一意象。古诗中的“月”表现为以下几种象征:首先是象征团圆,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抉比喻人的离别。 比拟有代表性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干 里共婵娟。”其次是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乡,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 望明月,低头
44、思故乡”。第三是把月亮当成美好的象征、爱的象征,比方张假设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 明月共潮生。漉漉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按照闻一多的解释,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爱心 的传递。第四是把月亮作为纯洁无瑕、没有任何污染的象征,进而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 人心灵的纯洁。比方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这里 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第五是以月蕴含时空的永恒。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
45、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 变迁的永恒见证。古人还常常借月状景,抒写辽阔,比方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以及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咏月的佳句,充满了诗情画意。除此之外,古人还常常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 孤苦的情怀等。(四)归纳艺术特点1、构思巧妙,紧扣题目诗的题目为春江花月夜,全诗国绕春、江、花、月、夜逐层展开,又以月贯穿,而且对“月”的描写 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初月一空中的月斜月落月,以月亮的起落这条弧线串起全诗,构思极为巧
46、 妙。2、章法整齐而有变化春江花月夜基本上是四句为一个韵群,但又不拘泥于此,章法整齐而有变化。开头四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漉游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偶数句的“生”字和 明字押同一个韵,接下来四句诗中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霰”和“见”的同。之后几句的末字“轮”、“人”、似、水不按此规律。而之后的余文又全是四句为一个韵群,“愁”和楼”、 “台”和“来”、“君”和“文”、“家”和“斜”、“路”和“树”。整首诗以四句为一个韵群为主,但又略有变化,显得 整齐而不呆板。3、情、理、景的交融全诗按照写景、叙理、传情可分为三个层次。江月年年相似,是无限的是永恒的,但人生呢?是多么 的有限
47、和短暂。在这无限永恒的宇宙之间,人显得多么的渺小和无助。但诗人略有伤感却不颓废,充满了 对人生的深情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男人之悲在于英雄失路,女人之悲在于美人迟暮。因为时代的原因,古代的女子不像现代的女性可以 通过工作来自立,她们没有那么多的选择,所以对她们来说美貌似乎就成为找到如意郎君维持婚姻极为关 键的筹码,青春对她们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然而景、理、情三者又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交融在一起。场面阔大、气势恢宏的景致描写给诗人对 宇宙人生的思考营造了一个明丽悠远、空明宁静的意境,也给思妇感情的抒发提供了一个华美清新的背景; 对月怀人、思索宇宙人生,使得整首诗既有细赋的情味,又有深邃的理趣。以月
48、为线索,以情为中心、又融入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楂测与作业】一、语言基础落实练1.以下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愿孽月华流照君逐:追随。灌泄随波千万里W:色彩鲜明的样子。B.月照花林皆似银 霰: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江流宛转绕芽甸芳甸:花草茂盛的原野。C.盯上白沙看不见 汀:水边平地,小洲。江天一色无纤坐纤尘:微细的灰尘。D.鱼龙潜跃水成式文:波纹。不知看月几人归 乘月:趁着月光。解析 A项,葩趟:形容波光荡漾。答案A.以下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这首诗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描写,赞美自然的伟大,并因此而颓废、绝望。B.开头八句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景色,侧重描写皓月当空,光照整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