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教案浪淘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三首教案浪淘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7古诗三首教案浪淘沙这是17古诗三首教案浪淘沙,是优秀的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17古诗三首教案浪淘沙第1篇在渔歌子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了解词的大意,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词意,特别强调让学生比较同是描写江南春景的两首词的异同。但是从课堂效果来看,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我过于注重结果比较异同,忽视了过程的体验朗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美景,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让学生初读正音,自学了解词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番之后,就让学生比较和前一首词的异同,从学生发言情况来看,学生只能勉为其难地从表面说说想法。因为学生还没有很好地去体验、感受渔歌子这首词所描绘的江南二
2、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老师没有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如何能够感受两首词的不同呢?课堂上如果让学生再多读读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那么再和忆江南进行比较时,学生的感受会大不相同。不过,让学生直接去比较异同,对五年级刚接触词的学生来说,太理性化,难度也大了。不如换个问法:白居易和张志和笔下的江南各有特色,你更喜欢哪一幅呢?这样从学生的
3、情感出发,触及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也可以培养学生对词的初步鉴赏能力。其实,这首词和柳宗元的江雪对比起来学习,更便于学生把握这首词的主旨。一个是寒江垂钓图: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一个是春雨垂钓图: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同是垂钓图,意境相去甚远。学生通过比较,更能体会渔歌子那种悠然自得的乐趣。这样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重组,丰富了课程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另外,古诗词的学习应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学生徜徉在古诗词的王国中,课堂应当别具一番情趣。但是,学生没有被美的经典诗词所吸引,这与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有关,
4、教学生词,教师就应该有一定词的积累,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我的语言应有一种古典文化的魅力,给课堂营造一种学习诗词的良好氛围,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17古诗三首教案浪淘沙第2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山行。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的读音和用法。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4.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
5、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谈话导入。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你喜欢哪个季节?说一说理由。四季风景如画,四季都是诗情画意的。在这美好的秋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三首关于秋天的诗歌。板书,齐读课题。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歌山行。二、整体感知2 .认识作者。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指李白和杜甫。你还知道杜牧的其他诗歌吗?预设:清明、秋夕等。3 .听山行的朗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6、、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4 .自由朗读山行:(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3)图文对照,作者在山里行走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5 .出示诗歌,指导学生读好节奏。预设: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6 .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努力把文章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学习生字1 .出示生字:径、斜。领读生字,注音拼读。结合图片,理解生字的意思。径:小路。斜:不正。石径斜:石板小路弯弯曲曲。2.你认为哪些词语的意思比较难懂,小组内相互质疑解答。预设:生:产生,生出。坐
7、:因为。晚:晚秋。于:比的意思。四、研读古诗(一)诗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景物?预设: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结合图片,解释重点词语。寒山:深秋的山。霜叶:被霜打过的枫叶。(二)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山行中的风景。学生结合景物提示,描述风景。(三)小组说一说诗歌的意思。(四)抓字眼,晓诗意。1.作者说“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白云深处”也是可以的,“生处”与“深处”有何区别?预设:“深”是浓厚,浓郁的意思。“生”是生出,存在的意思。“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应当是“生”字好于“深”字。2.“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红于”改为“红如
8、”效果一样吗?学生看图思考,然后表达观点。预设: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五)入诗境,悟诗情。1.出示古诗,简析诗歌中的风景。前两句和后两句写景有何不同?前两句和后两句诗人的感受有何不同?预设:前两句抓住“寒”字,描绘了一种辽阔深远的远景。后两句抓住“红”字,描写了一种秋比春美的近景。2.你更喜欢哪两句?为什么?预设:后两句是千古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两句诗采用了非常有新意的对比,用红叶比春花,在美的基础上渲染了一层坚强。诗人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情感,古诗中写秋的诗文大多
9、是悲凉的,而这首诗却表达了一种喜爱的情感。古诗的诗意富有哲理,这两句成为千古绝唱的重要原因就是它富有哲理:把枫叶经霜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这句诗就有了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五、学写生字美好的诗意要用美好的文字表现,这首诗中还有这几个生字需要我们会写,现在让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1.课件出示“寒、径、斜、霜”等4个生字。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说说自己是从什么渠道或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2.打开“优教学生字”,逐个学习,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3.指导书写。(1)每个字在书写之前先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得美观。(2)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
10、注意点以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3)教师范写,引导学生再次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注意讲解“寒”宝盖儿宽,三横紧凑,撇捺要舒展。“径”的右上部分不要写成“又”。“斜”左右结构,注意两部分的高度。注意“霜”的三部分的位置等。(4)学生在田字格里仿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六、指导学习赠刘景文过渡:诗人杜牧抓住了一片红叶,就送给了我们一个美丽的晚秋,其实秋天的美景有很多,喜欢秋天的诗人也有很多。课文第二首诗歌赠刘景文就是其中的一首。让我们先来认识作者苏轼。(一)认识作者。苏轼:字子瞻,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二)感知古诗。出示诗歌,有节奏地朗读诗
11、歌。预设: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三)小组合作学习古诗。想一想:山行这首诗我们是从哪几方面来欣赏的。预设:字、景、情、理。1.小组长领学生字。(1)出示会认的生字“犹、傲、橘”。(2)出示会写的生字“赠、刘”等7个生字,小组成员每人一个生字讲解,并示范书写,直至完成任务。(3)小组挑战,听写生字。2.一起赏景。(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象?预设:荷叶、残菊、黄橙、绿橘等。(2)联系诗句说一说,诗中的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3.引导悟情。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给刘景文?作者写枯败的荷叶、傲霜的残菊有什么用意?又为什么写到了橙黄橘绿?学生自由讨论,
12、教师随机点拨。预设:刘景文当时已经58岁了,有些迟暮之感。作者写这首诗告诉他秋天正是收获的季节,勉励刘景文奋发有为。4.诗歌中有没有一句话让你觉得包含道理?预设:菊残犹有傲霜枝。“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霜凌寒的气节。七、总结提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刘禹锡的名句,其实秋天不只有火红的枫叶,灿烂的菊花、还有很多像橙黄橘绿的美景。秋天多美好,让我们去寻找诗意的秋天吧。说一说你眼里的秋天。八、巩固提高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出示主题图片,观察回答。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都有什么?这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板书,齐读课题。2.解
13、读课题。夜:夜晚。书:书写。见:看见。夜书所见: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情景)。二、感知内容1.认识作者。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人,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2.听夜书所见的朗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3.自由朗读夜书所见。(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3)图文对照,想一想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三、研读古诗(一)出示古诗,引导学生读好节奏。(二)抓住关键字理解诗意。预设:萧萧:风声。挑:用细长的物件逗引。了解多音字“挑”。掌握“挑”的意义和用法。促织:蟋蟀。篱落:篱笆。(三)读一读诗歌,说说你喜欢的诗句。1.赏析前两句
14、。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两句诗中诗人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预设:孤单忧愁寂寞诗人的心被思念家乡的情感填满,朗读时要读出来。2.赏析后两句。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诗人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预设:诗人看到了明灯,想到了“挑促织”斗蛐蛐。想起了童年的生活,内心又充满了开心快乐,被幸福感填满。进而有为思想丰富了内涵。3.诗人的感情变化是非常明显的,跟读诗歌,读出情感变化。自由朗读诗文,读出诗人的感情变化。(四)背诵诗文。1.根据老师的提示背诵诗文。老师出示诗句中的一个字,学生背出相应的诗句。预设:送、动、挑、夜。随文识字,学习生字“送、挑”的写法。2.这三首古诗都是关于秋天的
15、美文,一定要背诵课文,把美文收到自己的记忆宝库里。小组检查背诵,比一比看谁的背诵最有节奏感,最有感情。小组推荐代表展示背诵成果。四、主题阅读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遍地美景的季节,在诗人的眼中,秋的美景是说不尽的。1.老师这里还有几首古诗也是关于秋天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品一品。出示诗文秋思、夜雨寄北。学生自读诗歌,说一说诗中的景,诗中的情。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歌,快来分享一下吧。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诗歌。总结:秋天的诗歌有古道西风的苍凉,也有一鹤排云的豪迈。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我们也能发现秋的美丽。五、巩固提高打开“阅读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17古诗三首教案浪淘沙第3篇古诗在
16、这个学期被选为我们学校的打磨课内容,如何教古诗便成为我们教研活动的主题。一首古诗被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重复着,为的是找到教古诗的最佳方法。这次我选择秋思这首诗,它排在三首表达思乡情诗歌的中间。虽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个字,但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如何传递给没有雷同生活经历的学生,让学生感受着诗人的感受,想着诗人的所想?除了诗的内容外,我到底要通过秋思这个载体教给学生什么?诗的课堂到底应该是个怎样的课堂?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断呈现在我的脑海中。在这之前,我听过三年级两位老师教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她们的教学方法大同小异,亮点是能借助多媒体把学生带进一个诗意的课堂。我个人也认为古诗教学的课堂应该是
17、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诗意的课堂?我想方设法让秋思的情意在诗意的课堂上流泻。一、在读中彰显诗性。我一直认为诗的教学应不同于其它的课文阅读教学。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可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深入品味体会,但诗一经这样折腾就会把诗拆得支离破碎,它就失去了诗本身的整体完整性。为了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开始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理解诗的意思。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最后熟读成背。这样一层
18、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诗的味道。二、在想象中丰富诗意。在众多的借写家书的诗中,张籍的这一首秋思获得的评价最高。王安石说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它语言精炼,蕴含丰富的内容。题目有“思”,而整首诗中却没有一个“思”字,那这个“思”究竟藏在哪呢?在深入备课后,我觉得诗中的“见秋风”可作为教学这首诗的突破口。“意万重”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我个人觉得引导学生想象,丰富学生对“见秋风”的表象,加深对“意万重”的理解。这样对学生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学生对这首诗有了整体的印象后,我马上抓住诗眼“见”大做
19、文章。我安排了学生一次次想象“见到什么”“见不到什么”,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我营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对比中,以有形的景来衬无形的思,循序渐进地引领孩子们探究、品味“见秋风”。希望想象到的画面成为学生通往作者内心的桥梁,让学生与作者感同身受。三、在遗憾中憧憬未来课后的集体评课中,许多老师也认同我这样处理所带来的效果,值得一学,同时也指出我的不足之处是多媒体课件中少了把学生带入意境的声音,多了一些不必出现的秋景图。今后在制作、运用多媒体课件时,我会向一些年轻老师学习,提高制作课件的能力。相信有志者事竟成!17古诗三首教案浪淘沙第4篇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
20、的内容,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无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读词,读出词的韵味,让学生走进词境,进入词心。同时,作为一节整合课,我设计了三个整合点:一是在初读词之后,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关于长相思的内容(作者,题目,写作背景,词义,感情,写法等);二是在学生学习完长相思之后,搜集关于思乡的诗词;三是在练习环节,引入李煜的长相思,利用网络资源完成阅读小题(词的主要内容,表达的情感,运用的表达方法等)。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听(听老师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
21、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朗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在朗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通过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学生汇报搜集的关于长相思的资料时,谈到了词的意思,我只让两个学生回答了,没有因势指导,让全体学生练习。其次是让学生想象汇报纳兰性德家乡温馨画面之前,仅用了一个问句“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来进入学生的想象。课后回想,如果能先理解词中的“故园无此声”,然后再进入想象,效果会更好。最后,我觉得在时间的调控分配上,有些不合理,最后一个整合点理解李煜的长相思,由于时间原因没能让学生很好地完成,下次要合理安排好。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尝试,让我收获了许多,取得了些许的进步,但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今后,我会针对自己的缺点,多学习,多实践,在学科整合的路上争取更大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