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古诗三首》教案3篇 古诗三首的教案.docx

上传人:麒*** 文档编号:92692261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古诗三首》教案3篇 古诗三首的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教版《古诗三首》教案3篇 古诗三首的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古诗三首》教案3篇 古诗三首的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古诗三首》教案3篇 古诗三首的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教版古诗三首教案3篇 古诗三首的教案人教版古诗三首教案1 古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汴”4个生字。2学习出塞,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自学题临安邸、示儿 二、教学重点、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赤子情怀”,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赤子怎样的情感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新课1学习出塞 (1)读古诗,有韵味 读正确、通顺。板书;读古诗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解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

2、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指名读。 这首古诗有好几个多音字,你能读准字音吗?你能结合解释,提醒大家注意它的读音吗?引导学生读准:还(hun):回来。未还:没有回来。将(jing):将领。飞将:汉代著名将领李广。教(jio):让。不教:不让。指名读。 除了多音字,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说说你怎样记这个字?“秦”字查什么偏旁?(禾)读出古诗的韵律。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七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七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板书;有韵味自己读,指名读。 知作者,解诗题 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了解作者及题目的意思。)板书;知作者,解

3、诗题。引导学生答出;出塞:到边防线上去戎守边疆。 王昌龄:唐代诗人,善写七绝,多边塞诗。(2)明诗意,悟诗情 明诗意: A、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学?(可通过看解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板书:明诗意。) B、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C、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诗的第一句,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落笔,描绘了从秦汉对就存在着的明月边关的景象:这句诗的意思是:明月照耀着边关,自秦汉时一直如此,至今没有什么变化,而边患依旧没有消除。 第二句是哀叹远离家乡的士兵不能回归故乡和家人团聚。 第三、四句:但使:要是。飞将:汉代飞将军李广。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

4、广那样的名将戎守边关,匈奴的军队就不敢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悟诗情; A、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怎样学? 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想像,体会诗歌的意境。板书:悟诗情 B、教师引导:让我们就展开想像,品一品,这首诗的绝妙。请你边读边想像,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C、品读悟情:(4)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这复杂的情感?自己读,指名读,背诵。 (5)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总结学法:回忆我们刚学的古诗,我们怎么学的? 你能试着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分小组选读其中一首古诗,试着品一品这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吗? (6)布置自学你能用这种方法

5、自学下面两首古诗吗?自己记写生字,提出不懂的问题。作业:背诵古诗、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解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感受诗歌的意境,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歌的情绪和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解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教师板书诗题:题临安邸示儿)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这课还有两个生字,你能记住吗? 4.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读后

6、交流: 相同: 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 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不同: 一个写的是南宋的权贵,一个是北宋遗民诗人; 一个借写景来表达情感,一个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学习示儿 过渡:边塞自古多战事。宋朝,匈奴人终于攻破北宋首都汴梁。北方大片土地沦陷,谁了解这段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北宋遗民在做什么? 指名朗读示儿,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说诗的大意。想像,体会诗的意境。再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年了。同学们,年啊,个月啊,近二万四千个日日夜夜呀! 小结: 2学习题临安邸 (1)过渡:就在诗人直到死还盼望统一时

7、,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干什么去了?(男生齐读题临安邸)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权贵干什么去了?(女生齐读题临安邸)那个令人心凉的南宋皇帝又干什么去了?(全班齐读题临安邸) (2)讨论: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陆游至死没有盼到祖国的统一?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在对话交流中重点引导: 体会“暖风熏得游人醉”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的后两句。 体会“直把杭州作汴州” 像他们现在这样,杭州不久也会成为第二个汴梁。(板书:醉生梦死丢江山) 朗读古诗 (三)体会情感,总结全课 1当这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一面是权贵们寻欢作乐一面是做为遗民的代表诗人临终还盼望祖国统一,

8、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同时出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感想?(自由畅谈。) 2有感情读两首古诗。学生齐读题临安邸。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学生齐读示儿。透过这临终嘱托,你感受到诗人一颗怎样的心?这是两首各不相同的古诗,最大的相同点是什么?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是完全相同的。(板书:忧国忧民) 3升华情感: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死不瞑目、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作业:背诵古诗。默写示儿。板书:示儿题林安邸 忧国忧民北宋遗民南宋权贵死不瞑目盼统一醉生梦死丢江山 人教版古诗三首教案2 品读中体验整合中悟情 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 这三首古诗词同是

9、写景的,通过将同一主题的三首古诗词整合在一起教学,可以深化学生的理解与体验,因此本课的教学我拟采用并列推进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分别理解同构文本的诗意,再比较其中的区别和联系,体会诗人不同的意境和心境,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1、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诗词。 2、学习通过自读诗文,结合课文插图和解释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体验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象。 3、在整合阅读中感受祖国山水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设置情境,导语激情 播放祖国山水美景图片,用激情的语言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之中。 设计意图:王国维说:入境始于亲。以美丽的祖国山水图和激情的语言创设

10、出浓厚的学习情境,将学生引入诗意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诵读,初识诗文 1、自由读三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解释,尝试着说说三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读诗,其它同学评价是否读得正确,适时指导学生学会课文生字。 3、齐读三首古诗,读后思考:这三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之处? 4、交流读后收获。 设计意图:知人论诗、整体关照乃古诗学习的重要途径,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即将三首古诗和盘托出,在借助课文解释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聚焦古诗同异,这样的设计将同一主题古诗的学习进行有效地整合。 三、对比品读,体察诗韵 1、学习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过渡语引入。 品读独坐敬亭山和望

11、洞庭,想想两首古诗都描写了哪些事物?分别是怎样的? 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中寄寓的情感。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 2、学习忆江南: 直奔中心,引导抓住白居易描写江南美景的句子,交流自己对江南美景的理解。 自由品读,读后交流: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赏读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忆江南。 设计意图: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近距离触摸古诗所描写的景物,感悟景物之美,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整体回顾,感悟诗情 同样是写景的三首诗,三位诗人表达的情感一样吗?当这三处美景分

12、别展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何感想呢?你想说什么呢?(自由畅谈,体会三首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在探索理解三首古诗的情感上再次整合,体会诗人借景抒情之妙,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五、积累诗句,迁移诗境 1、读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外两首。 2、推荐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如鹿柴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等供学生品读积累。 设计意图:课止而学未止,同题诗文的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认识古诗之浩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累诗句。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词。(必做)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选做) (播放祖国山水美景图片) 师: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

13、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无边的草原?这些美丽的景色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留下多少优美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大家一起随着诗人的脚步,走进敬亭山,游览洞庭湖,追寻江南美景好吗? 生:好!(课件出示三首诗)师:下面大家先自由读这三首古诗,要读正确,读通顺。读完后借助课文解释,尝试着说说三首古诗的大概意思。(生自读古诗)师:谁来读读这三首诗? 生:我来。(读诗)师: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呢? 生:他“旧曾谙”读错了。师:你来读读看,好吗?(适时指导学生读准生字)(生读诗)师:大家一齐来将三首古诗读一遍,好吗?(生齐读)师:大家认为这三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之

14、处呢? 生:李白、白居易、刘禹锡三位诗人都是唐代的。生:三首古诗都是写景的。生: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是写现实中作者看到的景物,忆江南写的是诗人回忆中的江南美景。生:前两首是诗,忆江南是词。师:哦?你是怎么知道前两首是诗,忆江南是词的啊? 生:我在预习的时候发现第三首诗跟以前我们学习的诗不一样,每句诗的字数不一样,于是我就问我爸爸,爸爸告诉我说忆江南是一首词。 师:哦,你真棒啊,善于观察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真好!忆江南的确是一首词。词是可以配乐歌唱的,它也有固定的格式。词与诗歌是有所区别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去搜集一下这些方面的资料。 师:接下来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欣赏敬亭山、洞庭湖和江南美景吧!

15、生:好!师:请大家认真读读这三首古诗,想想这古诗分别都描写了哪些事物?分别是怎样描写的?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好了可以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收获。(生认真学习)师:大家可以根据上面的问题自由交流、发言。生:我知道了望洞庭描写了湖水和秋月。生:独坐敬亭山描写了孤云和众鸟。 生:我知道了作者观察的地点是不一样的。师:你从哪里发现观察点不一样呢?生:望洞庭作者是在远处看的,从“遥望”一词可以看出来;独坐敬亭山的作者李白就在敬亭山,孤云和众鸟他都看不到了,只看到敬亭山。 生:我还体会到了李白很孤单。 生:老师,我觉得洞庭湖很美丽,敬亭山不美。 师:哦?你为什么会觉得敬亭山不美呢?告诉同学们你的想法好吗?

16、 生:作者没有描写敬亭山啊,所以我感受不到它的美丽。师:同学们,你们大家认为呢? 生:我认为敬亭山应该是美丽的,从“相看两不厌”可以看出来。如果不美丽,李白会“看不厌”吗? 生:我也认为敬亭山应该是美丽的,只是因为鸟儿们都无影无踪了,白云也飘远了,李白此刻孤身一人,感觉很孤单,所以没有心思欣赏美景。 师:说得对,李白是因为感觉到孤单而没有心思欣赏美景,那刘禹锡呢?他是怎样描写洞庭湖美景的呢? 生: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洞庭湖描写得很美丽!从“潭面无风镜未磨”和“白银盘里一青螺”中可以感受到洞庭湖的确很美丽!师:大家能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描写望洞庭美景的这些诗句的吗? 生: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

17、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生: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师:大家认为这两个比喻怎样? 生:很好,形象逼真。 师:是啊,诗人以敏锐的观察,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生:愉快的。生:轻松自然的。 师:李白通过众鸟飞尽和孤云独闲,写出了自己孤独寂寞的心境,而刘禹锡则通过比喻,写出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抒发自己愉快轻松的心情。都是美景,为什么人的心情却不一样呢?下面这组文字会告诉大家答案的。 (课件补充出示两位诗人写下这两首诗的背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后,被迫离开长安,过了长达10年的飘泊生活。在长期的飘泊

18、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许多孤独寂寞之感。因此他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刘禹锡是在去和州任职的路上经过洞庭湖,此时的他踌躇满志,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洞庭湖美景,令人如置身其中。)师:体会到了诗人的不同心境,大家知道该怎样读好这两首诗了吗?试着读一读。(先自读,后指名读)师:大家认为他们谁读得好一些呢?(读后评议)师:知道如何读好了,那么大家带着诗人的感情把这两首诗读一读吧!师:去了敬亭山,我们感受到了诗仙李白的孤单;经过洞庭湖,我们欣赏到了洞庭湖的美景;下面我们随着白居易的思绪,去江南

19、游玩一番好吗? 生:好!(课件出示忆江南) 师:读一读,再找找白居易描写江南美景的句子吧!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师: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你的理解吗? 生:太阳升起来了,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天到了,江水碧绿得像蓝色的一样。 师:江水像蓝色的一样?这个理解大家认为有问题吗? 生:不能说江水像蓝色的一样。 师:那要怎么理解呢?大家看看课文的解释,想想再来说说。 生:我知道了,应该是:春天到了,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师:你真聪明!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呢? 生:比喻。 师:下面大家把这首词整体再读一遍,再来谈谈自己还知道了什么。(自读后回答)生:诗人是在回忆江

20、南美景。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从课题的“忆”字知道的。生:还可以从解释中了解到。“旧曾谙”是过去曾经很熟悉的意思,既然是过去的,肯定是在回忆呀,诗人此时并不在江南。 生:从“能不忆江南?”我体会到了诗人对江南一往情深,十分想念。 师:江南的风景如画,令白居易十分喜爱,以至在十几年之后依旧念念不忘。你能把这种喜爱与怀念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师:如此美丽的江南春色,作者怎能不忆江南呢?(师补充介绍,创设阅读情境)师:白居易曾在江南做官10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江南人民和他的感情很深,在他离任时,诗人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师:我们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

21、 生:能不忆江南? 师:我们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读 生:能不忆江南? 师:我们带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眷恋之情读 生:能不忆江南? 师:我们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节读 生:能不忆江南? 师:读得真好!同学们想想,假如将这一句“能不忆江南?”改成叙述句,如“天天忆江南”“永远忆江南”好不好呢? 生:不好!师:为什么不好呢? 生:反问句的感情更强烈一些!师:是呀,这反问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深长的韵味,令人深醉于江南春色的美景之中。师:大家再带着诗人对江南的一往情深,读读这首词吧!(生读)师:同样是写景的三首诗,三位诗人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

22、,当这三处美景分别展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李白诗中并没有说自己很孤独,但是我们从他的描写中却深深地体会到了他的孤独。生:望洞庭描写的景物确实太美了,我真想去看看!生:白居易离开江南十几年了,他还是那样的依恋,可见他对江南的感情有多深啊!师: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学了这三首诗词,大家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收获呢? 生:我们读诗,要能从诗句中体会到诗句中所蕴涵的情感,就像独坐敬亭山抒发了李白的孤独寂寞之情,望洞庭表达了刘禹锡的轻松愉悦之情,忆江南诉说了白居易对江南的赞美和怀念一样。 师:说得太好了!大家给他来点掌声好吗?(鼓掌)师:白居易所作的忆江南共有三首,老师将其他两首也给大家带

23、来了,大家先自由读读,再将其摘抄在采蜜本上吧!(生摘抄记录)师:同学们,古代诗人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很多,如鹿柴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等都是其中的优秀作品,这些古诗大家利用课后时间将其积累起来吧!师:今天我们欣赏了三首描写祖国美景的诗词,这三首诗词都是我国古代诗作中的精品,希望大家都能背诵下来,行吗? 生:行!师:诗人描写的景色是那么美丽,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还可以将古诗所表现的画面画下来,好吗? 生:好! 1、本课的教学以主题同构古诗词的内在联系为纽带,通过先整体诵读再对比品读的形式,采用并列推进式的教学方法,一改传统的逐一教学、割裂教学的弊端,将三首主题同构古诗词进行整合教学,提升课堂教学

24、的效率。课伊始,我在创设出学习情境后带领学生走进文本,首先让学生整体熟悉课文内容,读通诗句,理解文字。而后在借助课文解释初知大意的基础上聚焦古诗同异,再进行对比品读,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2、在对话教学中品味诗意,体会诗人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品味诗词意境,进行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涵咏诗词韵味,深入挖掘诗文内涵。在这个过程中又适时插入诗人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加深了学生对诗文内涵的理解。 3、借助主题诗词,拓展学习内容,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面对信息时代的学生,古诗教学如果还一味只是让学生将那些耳熟能详的诗词内容反

25、反复复地读、背,这是肤浅的教学,会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本课的教学借助诗词主题,串起位于学生最近发展区之内的认知材料,用诗词中的语言和情感熏陶学生,这样将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人教版古诗三首教案3 2023春七下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学案 (一)(一)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 1、这一首托物寓意的哲理诗通过写蝉栖、蝉鸣的特征,表达了诗人对品格高洁的人的赞

26、美。 2、“垂緌饮清露中”中“垂緌”是指蝉,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3、品析“流响出疏桐”中“出”的妙处:一“出”字,把蝉声远传的情形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到蝉声的响度和力度。 4、“居高”既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也暗指“饮清露”的品格高。同时也象征诗人不但地位高,而且品格高。 5、诗人以蝉自况,暗喻自己的声名并非来自朝廷的吹捧,而是自身品格高尚的必然结果。 6、诗歌的三、四两句议论,诗人在赞咏鸣蝉高标逸韵的同时,也揭示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品格高尚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7、这是一首咏物诗,从形状、习

27、性、声音 等三个方向写出了蝉的特点。 8、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 托物言志 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9、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答: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籍,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10.虞世南蝉一诗中,诗人借蝉抒怀,表达自己品格高洁,不需要借助外力,自能名声远播的句子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1.这是一首咏物诗,前两句蕴含的意思是什么?(虽然生活清淡,但仍志存高远) 12.这首诗借蝉抒怀点睛之笔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扬

28、) 13文中的蝉带有什么样的喻意? 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品格高尚者的化身,是人格化的形象。14作者借本诗抒发何种议论? 诗人借蝉这一意象引发议论:任何人,如若品格不高,甚至非常丑恶,即使地位再高也不会受人尊重。只有地位高而品格也高,他发出的声音影响才大,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15“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两句可以说是虞世南的蝉一诗的点睛之笔,你认为这两句诗妙在何处?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怎么理解这个字的含义?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是从上面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意思是“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一托物寓意的名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怀,诗

29、人借蝉咏怀,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藉,自会扬名。情景交融,显得十分和谐自然。这里运用比喻,突出强调的是诗人的人格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句中的诗眼是一“居高”的“高”字,此处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二)孤雁(杜 甫) 孤雁不饮啄, 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 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 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 译文:一只离群的孤雁,它不喝水不啄食,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思念和追寻着它的伙伴。又有谁来怜惜这浩渺天空中的孤雁呢?然而它和雁群相失在云海弥漫间,它望尽天涯,仿佛伙伴们就在眼

30、前;它哀鸣声声,好像听到了同类的呼唤,然而野鸦们全然不懂孤雁的心情,只顾在那里纷纷鼓噪不休。 1、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雁自比,表达了诗人思慕和迫切追寻同伴的心情,以及离乱漂后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诗中“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最能表达这种感情。 2、说说诗刊“孤雁”的形象:不饮、不啄,中介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足见其执著的精神。 3、诗中的孤雁象征离乱漂泊中孤独痛苦的失群者,野鸦象征一群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 4、尾联写野鸦的作用:野鸦全然不懂孤雁的痛苦,而鸣噪不停,诗中以野鸦反衬孤雁,表达诗人的爱憎之情。 5、“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两句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深切

31、地写出了失群者的痛苦心情,显示出诗人对同伴的无限思慕、迫切追求的心情。 6、既然是在写孤雁,为什么全诗最后两句会出现野鸭呢? 尾联以野鸭反衬孤雁,表达了诗人的爱憎之情。孤雁念群之情是那样浓烈,心中是那样悲痛,追求是那样的迫切,但一群野鸭全然不懂,纷纷然鸣噪不停。诗人既以“孤雁”自比,那么“野鸭”则是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 7、赏析首联 首联道破所咏之物,开篇即唤出“孤雁”,说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这一联写出了“孤雁”执着的精神。 8、赏析颔联 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遗失在万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怜意。“一片”、“万

32、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颔联以“谁怜”二字设问:昔日的同伴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谁会同情我这个形单影只的失群孤雁呢?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落群的伤感。 9、赏析颈联 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意思是:望眼欲穿好像就要看到雁群了,声声哀鸣好像听到雁群的叫声了。“似”、“如”二字表现了未见而似见,未闻而犹闻的幻觉。颈联通过对孤雁飞着叫着寻找同伴的描写,将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 10、赏析尾联 尾联以野鸦反衬孤雁,表达了诗人的爱憎之情。孤雁念群之情是那样浓烈,心中是那样悲痛,追求是那样的迫切,但一群野鸦全然不懂,纷纷然鸣噪

33、不停。这里诗人以“孤雁”自比,那么“野鸦”则是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 1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答:颔联用反衬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突出了孤雁的执着和勇敢。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鸭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 1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还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13、小结: 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

34、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四联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孤雁,孤单困苦却飞走哀号,处境险恶却苦苦追寻,卑微渺小却心比天高,这是一首孤雁念群,悲中有壮的赞歌,这是一曲披露心曲,挑战人生的赞歌。小小一只孤雁写尽了诗人感时伤怀的离乱之苦。这首孤雁诗,表达的就是乱离飘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 (三)鹧鸪(唐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译文:鹧鸪在温暖的烟雾弥漫的荒地上面嬉戏,只见它们五彩斑斓的羽毛那么整齐; 看它们的行动举止,类别与平日活泼的山鸡相近。天空阴沉

35、雨水淋漓的时候,从巴丘湖,洞庭湖东南湖边的青草地上经过,黄陵庙花瓣飘落,只听鹧鸪的啼叫声音。身在异乡的客人刚一听到鸣叫,就不由自主抬起手臂,听任泪水沾湿衣袖,美丽的女子刚一听到鸣叫,开口唱和一曲充满相思情意的山鹧鸪,青黑色的眉毛黯然低垂。宽阔的湘江上鹧鸪叫声此起彼伏,同是不幸境遇的人们的情怀相交融,茂密的竹林丛中深处鹧鸪寻找温暖的巢穴,夕阳就要落山,带来悲凉的苦意。 1、这首咏物诗重在表现鹧鸪啼声的哀怨凄切,抒发了游子的乡愁旅思。 2、颔联中写“雨昏”“花落”的作用:点染环境,形成一种凄迷的意境,渲染出伤感的氛围。 3、颈联中的“乍”“才”两个字极写鹧鸪啼声之感动人心。“征袖湿”“翠眉低”以人

36、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 4、尾联“相呼相应”既明写鹧鸪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与佳人的心灵呼唤。 5、“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这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的啼声之悲。 6、颔联写出了怎样的一种意境?渲染出怎样一种氛围? 暮雨潇潇,落花纷纷,鹧鸪掠飞,哀鸣不已,此等景象营构成一种幽冷凄迷的意境,渲染出愁苦伤感、魂销肠迷的氛围。 7、“乍”“才”两个虚词,在表现力方面有什么作用? 游人闻鹧鸪哀鸣而泪湿衣袖,佳人刚开唱却哑然失声、低眉不语,“乍”“才”虚词,表现了鹧鸪衰音伤人之迅速,有力地烘托出鹧鸪蹄声的衰怨伤人。 8、这首诗通过对鹧鸪的描写,以物喻人,“鹧鸪”这一意象,

37、主要表达的是诗人何种情感? 鹧鸪啼声,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鹧鸪啼声抒发逐客游子羁旅乡思之愁。 9、说出古诗词中“鹧鸪”的意象。 古人感叹世路艰难,抒写离愁别恨,往往借鹧鸪啼声比兴。李白的诗狱中览古,诗人借鹧鸪这个意象抒发了当时昔盛今衰的感慨。其实,鹧鸪和杜鹃、鸳鸯、鸿雁等一样,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禽鸟意象。鹧鸪是产于我国南方的一种珍禽,形似母鸡,头如鹌鹑,背腹部有黑白两色相杂,脚黄色。其鸣极似“行不得也哥哥”,因而成为迁客骚人所歌咏的对象。 鹧鸪作为一种意象,在送别诗中经常见到,借以渲染和烘托离愁别绪。如唐代张籍的湘江曲: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送人发,送人归,白蘋茫茫鹧鸪飞

38、。末句写茫茫的白蘋遮住了远去的征帆,与鹧鸪的啼鸣动静相应,深深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和惆怅,给人以无穷的回味。鹧鸪叫声悲怨凄切,后多用“鹧鸪啼”“闻鹧鸪”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清代尤侗的闻鹧鸪: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遍地关山行不得,为谁辛苦尽情啼。诗中写困顿不堪的征人在夕阳西下时,偏又听到了鹧鸪的啼鸣声,内心的感受可想而知。最难以忍受的还是前方的重重关隘,使人无法前行,而鹧鸪不知疲倦的啼鸣增添了征人的凄苦与惆怅。 鹧鸪喜爱雌雄对啼,因而也有诗人借鹧鸪来描写青年男女的情爱,象征爱情和美。 10、赏析首联“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诗的首联描写鹧鸪的习性和形貌特征。“暖

39、戏烟芜锦翼齐”,是说这种鸟喜欢在温暖的荒野里嬉戏,羽毛鲜明美丽又齐整。这种鸟与哪一种鸟比较相似呢?“品流应得近山鸡”,在类别上应当与山鸡相近。这首诗除题目外,在诗中并无“鹧鸪”二字,但从首联的描写中,读者已经可以看出或者说猜出是咏鹧鸪,而不是咏蝉或孤雁之类了。 11、赏析颔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以“雨昏”“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而“青草湖”“黄陵庙”更可勾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青草湖又名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楚国诗人屈原遭谗去职,长期流浪于这一带,最后怀抱沙石自沉于汨罗江。黄陵庙即娥皇、女英二妃庙。相传帝舜南巡,死葬苍梧之山,二妃追寻至此

40、,泪下沾竹,溺于湘江,后人在洞庭湖畔的黄陵山上立祠祭祖,这就是黄陵庙。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定会倍感其声之哀怨凄恻。 这两句反复吟咏,似又像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听鹧鸪的声声哀鸣而黯然伤神。鹧鸪之声喝征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这二句之妙,在于写出了鹧鸪的神韵。作者未拟其声,未绘其形,而读者似已闻其声,已睹其形,并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风韵了。 12、赏析颈联“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颈联紧承上句“啼”字而来。游子一听到鹧鸪啼声,就禁不住以袖拭泪;闺中少妇刚开始唱曲,就传来鹧鸪的啼声,难过得把眉眼也低下来了。“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啼声之感动人心,“征

41、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在这里,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虚实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13、赏析尾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尾联又回到鹧鸪雌雄对啼上来。“相呼相应”既明写鹧鸪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灵呼唤。在那夕阳西下时分,从湘江两岸的苦竹丛中传来雌雄鹧鸪一呼一应,好像在叫“行不得也哥哥!”怎不引起游子浓重的乡愁旅思?诗人吟咏鹧鸪,没有把主要笔墨用于描写它的形貌或摹拟它的叫声,而是着意表现它的叫声给人的感受,因而更为传神。 14试分析本诗的写作特色。 参考答案:这首诗咏物能传其神韵,写景能渲染其凄愁氛围,属对炼句亦极工致,咏物抒情熔融合一,意蕴深远。 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试题库答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