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题型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题型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docx(7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题型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汇编整理:岳向明1. (2021辽宁中考真题)选出下列对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赏析有误的项()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饕,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A.这首词是辛弃疾担任镇江知府,在登上北固山时创作的一首著名的怀古咏志之词。B. “悠悠”指时间久远,也指词人思绪无穷;“不尽长江滚滚流”透露出时光流逝的伤感。C.下阕两次用典,借赞颂孙权不畏强权来讽刺南宋朝廷苟且偷安,表现词人的爱国情怀。D.全词简洁明快,以三问三答、层层推进来结构全篇,既相互呼
2、应,又层次分明。【答案】B【详解】B.有误,“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词人心 中不尽的愁思和感慨,犹如长流不息的江水,并非“透露出时光流逝的伤感”。故选B。2. (2021辽宁中考真题)选出下列对苏轼水调歌头赏析有误的项()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髙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A.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即问,表
3、达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B.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作者想象自己在月宫起舞的美好情景,胜似人间。C. “无眠”,表现离别之人在月圆之夜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暗示了作者的忧伤。D.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直接抒发作者对天下所有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答案】B【详解】B. “写作者想象自己在月宫起舞的美好情景,胜似人间”有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意思是: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故选3. (2021黑龙江绥化市中考真题)下列各句鉴赏有误的一项是()A.十五从军征以白描手法勾勒了一个应征多年老兵的回乡见闻。B.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辛弃疾著
4、名的怀古咏志之词。全词简洁明快,层次分明,以三问三答 来结构全篇,相互呼应。C,元代文学家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小令,其中“山坡羊”是词牌名,“潼关怀古”是题 目。D.秋瑾的满江红这首词是1903年中秋时节作者寓居北京时所作。词的上片,从客居京华写起,点明 时值中秋佳节。下片转为抒情,格调髙昂激越。【答案】C【详解】C. “山坡羊”是曲牌名,不是词牌名;故选C。4. (2021内蒙古通辽市中考真题)古诗词赏析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
5、绮户,照无眼。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这首词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B,上片望月,怀逸兴壮思,既表达对明月的赞美,对天上美好生活的向往,又表达词人想逃离人间,与明 月一同归去的思想感情。C.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在不能入眠的词 人身上。D.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评价本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诗句理解,解答此题要理解诗意和作者情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
6、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年)中秋,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 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 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人生态度。B选项中“又表达词人想逃离人间,与明月一同归去的思想感情”表述有误上阕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两句急转直下,天上 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何似在人间”坚定了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上阕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 能够更深刻地
7、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故选B。5. (2021广东中考真题)从题材看,下列诗歌与右图古诗相同的项是()44 槻运手謳门考 彳收中会中破U 性心证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B.使至塞上(王维)C.黄鹤楼(崔闕)D.游山西村(陆游)【答案】B【详解】右图古诗是王昌龄的从军行,从题材上讲属于边塞诗。A.送别诗;B.边塞诗:C.乡愁诗;D记游诗;故选B。6. (2021新疆中考真题)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项是()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馨,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
8、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A.这是一首登髙感怀之作。诗人登楼远眺却望不见中原;只有南北的交战,列朝的兴亡正如滔滔江水,囊 括时空,气势恢宏。B.京曾是东昊建都之地,诗人由此展开联想。“万兜签”言孙权军容之盛,“坐断”言其功业之大,“战 未休”赞其斗志之旺。C.这首词属小令,却吟咏重大的题材,气势壮阔,古今少见。全词层次分明。整篇三问三答,自相呼应, 创前所未有的意境。D.这首词风格豪放雄壮。词的下片诗人豪迈地宣称,只有曹操和刘备可以和自己匹敌,并希望后代能像孙 权样建立功业。【答案】D【详解】D.有误。“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意思是“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 和刘
9、备可以和他鼎足成三。难怪曹操说:生下的儿子就应当如孙权一般!”辛弃疾借用此典,意在说 明只有像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才能与孙权决高低。其实,暗示了只有孙权是天下第一英雄。词人 赞赏孙权,就是要此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感叹如今南宋当下没有像孙权这样的人来扭转乾坤。也暗示了 自己就如孙权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当然,暗示了自己的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 故选Do7. (2021湖北武汉市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春夜别友人(唐)陈子用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晚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10、)A.从句中的“金樽”“绮筵”可以看出饯别酒宴场面的隆重。B.三四句中的琴瑟之思和别路之忧都蕴含着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C,五六句通过写明月的“隐”和长河的“没表明朋友已经远去。D.七八句表达诗人对前路漫漫的感叹以及与友人再会难期的惆怅。【答案】C【详解】C项“表明朋友已经远去”判断错误。这里作者借环境描写,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 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故判断错误。故选Co8. (2021天津中考真题)下面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A.首句用“杨花”和“子规”两
11、个景物,点明暮春时令,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氛围。B.第二句写诗人得知挚友被贬偏远之地,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惊愕痛惜之情。C.第三四句抒情寄慨,诗人因怀不遇而生的“愁心”,给诗中意象涂上浪漫的色彩。D.诗人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有助于情感的表达,使诗味更加醇厚。【答案】C【详解】C. “诗人因怀不遇而生的愁心”有误。这里的“愁心”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 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故选C。(2021.贵州铜仁市.中考真题)阅读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按要求答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凤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
12、江浪滚流。年少万兜暮,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9. 上阕中“悠悠” 语双关,既指,又指。10. 作者融典故入词,寄情委婉深沉。请对“天下英雄谁故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作出赏析。【答案】9.时间之漫长久远,词人思绪之无穷10.词人借用曹操赞叹孙权的语言,表明希望南宋有像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也暗含了自己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详解】1 .本题考查对诗句重点词语的理解。“悠悠”形容漫长、久远。这里,叠词的运用,不仅暗示了时间之慢, 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从运用典故角度赏析。
13、这句诗的意思是: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 备而己。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借用此典,意在说明只有像曹操、刘备那样的 英雄,才能与孙权决高低。其实,暗示了只有孙权是天下第一英雄。词人赞赏孙权,就是要此借凭吊 千古英雄之名,感叹如今南宋当下没有像孙权这样的人来扭转乾坤,也暗含了自己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 恨。(2021.江苏宿迁市.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小题。小园(其)陆游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阴阴一径斜。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注这是淳熙八年(1181)四月陆游在浙江山阴三山居住时,写的一首田园诗。柘(zhe);树名,其叶 可养蚕。11 .这首诗前
14、两句通过写烟草”“斜径”等景物,营造一种 的氛围。12 . “卧读陶诗未终卷“中“卧”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其妙处。13 .请你从下面两个选项中选择。项填入尾句口口处(填序号),并说出理由。A.捉虾B.锄瓜你的选择是(),理由:【答案】11. 桑柘清丽宁静12. “卧”写出诗人生活的闲适,悠闲地躺着读着陶渊明的诗作,这是作者心情闲适的表现。陶渊明的许 多田园诗颇能引起陆游的共鸣,因此他闲居期间特别爱读陶渊明的诗。个“卧”字更显出他悠闲自得的 情态。13. 锄瓜:根据题目小园,可知在园子里的劳作只能是“锄瓜”。【详解】1 .本题考査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茂盛的青草在风中摇动一片青绿,望去像笼罩
15、在蒙蒙的烟雾里,园中种 着许多桑柘,枝叶浓密,郁郁葱葱,遮掩着小宅,一条弯曲小路斜通向远处。由此可知,这首诗前两句通 过写“烟草”“桑柘”“斜径”等景物,营造种田园风景清丽宁静的氛围。2 .本题考查诗歌字词赏析。“卧”表示躺或趴,“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这两句大意是:躺着 阅读陶渊明的诗没有完卷,又乘着细雨去田里锄瓜。“卧”字,更显出他悠然自得的情态。当时作者五十 七岁,正罢官家居。这两句写的是当时的生活情景。“卧读陶诗”,这是作者心情闲适的表现。据此分析作 答即可。3 .本题考査对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的把握。这首诗写于公元1181年,当时作者五十七岁,正罢官家居。这 两句写的是当时的
16、生活情景。前一句写“卧读陶诗”,这是作者心情闲适的表现。陶渊明的许多田园诗颇 能引起陆游的共鸣,因此他闲居期间特别爱读陶诗。诗歌的题目是小园,所以在园子里,天忽然下起雨 来时,为了不误农时,乘着微雨去只能去锄瓜,而不是去提虾。(2021四川宜宾市中考真题)读下面的元曲,完成问题。寿阳曲江天暮雪元代马致远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江上晩来堪画处,钓鱼人蓑归去。14.下面关于这首元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元曲由天气切入,写天色渐晚,纷纷扬扬的大雪越下越大。B.紧接着描绘雪花姿态、色彩,像盛开的梅花像飘飞的柳絮。C.接下来承上启下,写江上、傍晚下雪的景象美得像画一样。D.最后由景及
17、人,写江面上渔翁急急忙忙地只披着蓑衣归去。15.下面关于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A.标题中的“寿阳曲”是小令题目,“江天暮雪”则是曲牌名。B,元曲属于韵文,其中暮”“舞”“絮”“处”“去”均押韵。C. “乱舞”二字巧妙显现风声、风势,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D.诗人善于绘形、传神,以虚实相生的笔法写出无穷的韵味。【答案】14. D15. A【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诗歌的内容的能力。D, “渔翁急急忙忙地只披着蓑衣归去”错,“钓鱼人蓑归去”写江面上一位披着蓑衣的渔翁正划着小船 归去,并不是说渔翁急急忙忙地只披着蓑衣归去。故选D。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内容的能力。
18、A. “寿阳曲”和“江天暮雪”说法颠倒。正确的说法是:标题中的“寿阳曲”是曲牌名,“江天暮雪”则 是小令题目。故选Ao(2021山东烟台市中考真题)种 松宋華一片青葱色,移来历万峰。数枝初伴鹤,孤干已犹龙。日瘦阴还薄,风多响自重。岁寒堪寄傲,何必大夫封1?注日瘦阴还薄:阳光暗淡,阴云迫近。大夫封: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封禅泰山, 遇暴风雨,避雨松树下,封松树为“五大夫”。16 .请发挥想象和联想,将诗句“数枝初伴鹤,孤干己犹龙”所展现的画面描写出来。17 .诗歌运用了 的手法,表达作者 的志趣。【答案】16 .在微弱的阳光照耀下,松树上数条横生的枝干显得更加优雅,寒风吹过,树枝摇曳,
19、引来云鹤与之相 伴,而那些独生的树干枝枝刚劲有力,好似腾空的苍龙。17 . 用典 清廉孤傲坚持为民【分析】16 .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画面。描写画面题,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句子大意是“数条枝干引来云鹤相 伴,独生的树干已经长得遒劲似龙了”。抓住诗句中的意象及特点发挥想象,句子中的意象有“枝干”“云 鹤”“孤干”等,其特点是横生的枝干摇曳生姿,引来云鹤相伴,“孤干”则苍劲有力,像腾飞的苍龙, 联系上下句加上背景“日光微照”“寒风吹过”,构成一幅画面。17 .本题考查理解写作手法及情感。联系全诗内容分析:“从远处山峰上移植过来的松树”,并没有因环境的 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本性,仍然“枝干横生摇曳多
20、姿、苍劲有力”,“在阳光微弱,阴云迫近,寒风作响时, 松树尤显庄重”“在寒冷的冬季坚挺不凋即足以傲世”可见其不受环境影响,坚持自我;“何需有“大夫” 的封号呢? ”反问句,即没有“大夫”的封号也样坚持自己的志趣,“大夫封”运用了秦始皇封松树为“五大夫”的典故,表达了作者,不屈服于环境,坚持清廉、坚持为民的志趣。(2021山东滨州市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采桑子欧阳修天容水色西湖心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骏鸾,人在舟中便是仙。(注释)西湖:这里指颍州西湖。琼田:神话传说中的玉田,这里指月光照映下莹碧如玉的湖水。18 .词的上片通过、云物
21、俱鲜、_表现“西湖好”。19 .这首词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8 . 天容水色鸥鹭闲眠19 .赞美,心旷神怡(愉悦、安闲、闲适)【分析】18.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词开始,作者便充满喜悦之情地衷心赞 美西湖,此句通过“天容水色”“云物俱鲜”表现“西湖好”;次句“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用“鸥鹭闲眠”进步写月夜的西湖的宁静之美,继续表现“西湖好”。19.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词一开始,作者便充满喜悦之情地衷心赞美西湖。湖上的“鸥鹭闲眠”, 表明已经是夜晩。鸥鹭对于这些管弦歌吹之声,早已听惯不惊。这方面表明欧公与好友陶醉于湖光山色 间;另一方面
22、也间接表现了欧公退隐之后,已无机心,故能与鸥鹭相处。词的下片写月下西湖的景色及夜 晚泛舟西湖的欢悦之情。清风徐徐,月光皎洁,湖水澄澈,晶莹透明,月光一照,闪闪发光。这时泛舟湖 心,天容水色相映,广袤无际,好似“一片琼田”。这种境界会使人感到远离尘嚣,心旷神怡。人在此时 此境中,很容易产生“人在舟中便是仙”的妙想,谁还愿意乘着修鸾做神仙呢!由此可知,这首词上片表 达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下片表达泛舟西湖的愉悦之情。20. (2021广西贵港市中考真题)请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 风存”的画面。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
23、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答案】示例: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从全诗来看,这两句是颈联,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 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到宋代还 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描绘时,箫鼓应理解为吹箫打鼓:古风,应理解为古代风气。其余的,以文言翻译的
24、方式对待,即可。21. (2021黑龙江绥化市中考真题)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天下事”是指【答案】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诗中,”了却君王天下事”的意思是:我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 家失地的大业,因此“天下事”指的是“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2021青海中考真题)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完成下面小题。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22. 诗的颔联用 和 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及个人的命运。23. 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
25、心照汗青”是千古名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信念?【答案】22 . 风飘絮雨打萍23 .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坚定信念。(答出两点即可)【分析】22 .本题考查诗句理解,解答此题要读懂诗意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这首诗当作于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公元宋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被 押解至崖山后,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出示此诗以明志。颔联“山 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意思是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 漂泊无根,时起时沉。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展
26、开和深入加以铺叙。宋朝自临安弃守,恭帝赵晟被俘,事实 上已经灭亡。剩下的只是各地方军民自动组织起来抵抗。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拥立的端宗赵昱逃难中惊悸 而死,陆秀夫复立岁的赵曷建行宫于崖山,各处流亡。这时文天祥母亲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真似水上浮萍,无依无附了。诗人以“风飘絮”比喻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以“雨打萍” 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联结在起,形象地展现 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23 .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读懂诗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意思是自古 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
27、秋,青史留名。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 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大义凌然、无畏牺牲、舍生取义的坚定信念。作者把做诗与做人,诗格 与人格,浑然一体。千秋绝唱,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2021.海南中考真题)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4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 “”和“”两幅实景,相反相成,互为映衬, 是诗人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25 .品读诗文,补全下表中的批注内容。归类摘抄批注诗句修辞内容主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1)(2)(3)
2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对偶青山接着青山,水路往复 回环,小路曲折,对偶像 是陷入绝境,却忽然在转 弯处看到另一个美妙去 处。表达作者对山西村自然 美景的喜爱之情,蕴含着“人处于困境中,只要坚 持不懈,就有可能绝处逢 生”的哲理。【答案】24.白日斜 吟鞭东指25. 比喻纷纷飘落的花并不是没有感情的,它即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志的坚定信念及其无私奉献的精神。【解析】24.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实景是作者所看到的、亲目所见之景。在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 涯”中,描写了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
29、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 般。前两句中西斜的落日和扬鞭向东挥去,是作者亲眼所见、所做动作,故答案为白日斜,答案为吟 鞭东指。25.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比喻是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 写或说明甲事物。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将自己比作落红,将国家比作花。故答案 为比喻。根据表格对照可知,答案应是诗句的翻译。在翻译时注意“落红”是指飘落的花。从“化作春泥更护花”可知,诗人虽然犹如花落般离开官场,但他时刻心系国家,并非从此袖手旁观, 而是想要像春泥一样,用另一种方式继续报国,体现出他把自己全身心都奉献的坚定信念和无私的精神。 26
30、. (2021山东临沂市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前人评述此诗通篇不着一 “忆”字,却“字字忆弟,句句有情”,请选择其中一联加以分析。【答案】示例: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冷落的道路,沉重的成鼓,凄凉的雁声,见之感物伤 怀,闻之思忆兄弟。虽是写景,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示例二:颔联写白露明月夜景。清露生寒,难忘兄弟;故乡月明,思乡情切。虽是写景,实乃景中寓情, 思乡怀人。示例三:颈联写兄弟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在叙写家事中流露出不安、挂念以及无比的 沉
31、痛,无一字不是思亲忆乡。示例四:尾联进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离散,书信难达;战事频仍,生死难料。空忆兄弟,平添 家国愁思。【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 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 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颔联点题。“露从今夜 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 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
32、轮 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 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 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 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老是不能送到,更何况战乱 频繁还没有停止,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结无限深情。示例:首联通过视觉“路断行人”和听觉“戍楼上的更鼓声、边塞孤雁的哀鸣
33、”,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 凄凉的图景。没有行人而显得冷落的道路,戍楼上传来沉重的更鼓,还夹杂着凄凉的雁声,耳目所及皆是 一片凄凉景象。诗人作此诗时正逢安史之乱,诗人与几个弟弟分散,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故而引起 诗人强烈的忧虑和思念。因此,首联虽是写景,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示例二:颔联写白露明月夜景。白露时节清露生寒,白露过后不久,眼见着就是中秋团圆的时刻了,却因 为战事居无定所、颠沛流离,亲人分散各地,此时思乡忆弟之情更切。因此,颔联虽是写景,实乃景中寓 情,思乡怀人。示例三: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 写出了诗人今遭逢离乱,兄弟
34、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家人生死难卜。短短两句在绵绵愁思中夹杂着 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和对亲人的挂念以及无比的沉痛,无一字不是思亲忆乡。示例四:尾联通过“寄书信”这件寻常小事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四处离散,平时寄的书信 尚且常常不能到达,更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此时空忆兄弟,更添家国愁思。【点睛】译文:成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 乡的最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 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2021甘肃兰州市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
35、题。暮春即事周敦颐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27 .请你想象“双双瓦雀行书案”描绘的画面,并将它描写出来。28 .诗人为什么“不知春去几多时” ?请简要回答。【答案】27 .示例:屋檐上的一双双鸟雀,不知什么时候竟然飞落下来,在书案上旁若无人地行走。28 .暮春时节,诗人见鸟雀慢行,杨花飘落却毫不在意,沉浸在书的世界中,专注地读书,所以“不知春 去几多时” 【分析】27 .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回答本题,需要整体理解诗歌内容,抓住诗句中的景物“瓦雀、书案”的 特点,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示例:宁静的书房,似是无人。不知何时,几只麻雀悄悄飞落,悠闲自在地漫
36、步在书案上。28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本诗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塑造了一个闲适自在、专心读书的诗人形象。前两句 是动静,以“行、入”衬托书房的安静,由“闲坐小窗读周易”可知,室内有人,但诗人的全部心思都在 周易上,沉浸在书中的世界,世间万物都进不去他的意识,不晓得过去了多少时间。【点睛】译文双双鸟雀飞落,在书案上移动,点点杨花飘入屋内,落到砚池中。我静心坐在小窗前毫不理会,依然潜心 地读着周易,不晓得春天过去了多少时间。(2021湖北襄阳市中考真题)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鸣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29
37、 .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联是()A.本诗既是一首记游抒情诗,又是一首七言律诗。B,首联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倾其所有的盛情。C.颈联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现民风的淳朴可爱,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D.本诗笔调低沉、抒情,全诗无 “游”字,而处处切“游”,游兴十足,游意不尽。30 .如果陆游有微信,他写完此诗后发布到朋友图。一位朋友点赞并留言:“放翁此诗,颔联最佳寓 哲理于写景,让人豁然开朗。”你觉得颔联蕴含了什么哲理值得网友点赞?【答案】29 . D30 .示例: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示例二: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持下去,就会出现个光明
38、与希望的新境界。【分析】29 .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D.有误。这首诗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在完整的画面上,构 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全诗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选项“笔 调低沉”说法有误。故选Do30 .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这句诗歌原意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 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个山村。然后围绕意思来描绘画面即可。诗句中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 从“疑无路”到“又一村”,既写出了山西村山峦重叠、水流曲折的自然美景,也表现出诗人由最初的紧 张急迫到愉悦惊喜的心情,感到无路可走时,眼前
39、却豁然开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后 来的衍生义: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一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 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 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启发人们困难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 朗的转变,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道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持下去,就会出现一个光 明与希望的新境界。(2021四川德阳市中考真题)鹃据天(清)纳兰性德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分明小像沉香
40、缕,一片伤心欲画难。注:友人梁汾回南方奔丧,作者送友人一幅小肖像画,并为之题词。31 .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项是()A.首句描写出一幅在萧瑟秋风之中,与友人握手话别,泪水止不住滑落的场景。B,回忆起以前交往的种种:有分离时的孤灯相伴,也有相聚时在雪后观山的快乐。C.诗人特意叮嘱友人别后注意饮食,保重身体,并约定要在桂花时节从南方回来。D.全词描写生动传神,富有画面感,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关心,情感真挚浓烈。32 .借助注释,分析“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两句的虚实结合的手法。【答案】31 . B32 .实写在沉香的轻烟中的肖像画,虚写伤心离别的感受。画容貌容易,想要画出自己的
41、伤心难。用衬托 手法,表现自己不忍离别的伤心程度之深。【分析】31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诗句“转忆同看雪后山”并不是写“相聚时在雪后观山的快乐”,而是采用了反 衬的手法,突出离别后的忧伤。故选B。32 .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诗句“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的意思是:你的画像在沉香的缕 缕轻烟中清晰可见,但是你内心的悲伤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描画出来的。作者实写在沉香的轻烟中的肖像画, 虚写的是伤心离别后的感受。肖像可以清晰可见,但自己的伤心却难以画出,诗人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 用衬托手法,写自己独对着好友小像以慰相思,表达了对好友坎坷遭遇的无限同情及自己不忍离别的感伤。 据此理解赏
42、析作答。【点睛】参考译文:在秋风中执手送顾贞观南归,恋恋不舍,想到一年来与好友多次分别,不由得泪流满面。这一年来我 们经常分离。遥想你在家乡独坐灯前,听着窗外淅沥的秋雨,无人可以相伴:转念想,你我曾经同在雪 后看山,也可稍解别后独处的寂寞孤独。凭借“我”的殷勤话语,你要努力加餐饭,别让身体瘦损。咱们约定,等到明年桂花开放的时候你要再回来。你的画像在沉香的缕缕轻烟中清晰可见,但是你内心的悲伤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描画出来的。 (2021湖北黄石市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人归鸟。会当凌绝顶,览众山小。33 .对这首唐
43、诗的内容理解正确的项是()A.本诗文中无“望”,却句句向岳而望,自近而远,由朝至暮,从泰山整体到泰山周围。B.开篇问答,写泰山横跨齐鲁,郁郁葱葱,表现出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C.诗中三、四句写大自然把种种神奇秀丽的景致都集聚于泰山,泰山的白天晚上明暗不同。D.诗中五、六句由动景到静景,写诗人仰见层云涌动、飞鸟还林,内心激荡不已。34 .本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常常被后人称道,句中“会当”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情感?【答案】33 . B34 .会当:终当,定要。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分析】33.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A. “自近而远”“从
44、泰山整体到泰山周围”有误。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 暮,并由望岳遥想将来的登岳:C. “泰山的白天晚上明暗不同”有错。应是“泰山的山南山北明暗不同”。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 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泰山是以其髙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 同的景观;D. “由动景到静景”有错。应是“由静景到动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既写山中云气层出不穷, 又写薄暮时鸟儿投林归巢,表现诗人激荡的心情和开阔的眼界。这是动景。前面三四句是静景:故选Bo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会当凌绝顶,览众山小”意思是: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 怀。“会
45、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这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将众山的小和高 大的泰山进行对比,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 气概。35 . (2021 黑龙江中考真题)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山坡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 百姓苦;亡,百姓苦。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等,山河表里潼关路”句中的加点字。【答案】示例:“聚”字,从视觉角度,写出了群山包围之中的潼关地势险要,又赋予了潼关四周山峦 生命和意志,好似它们守卫着潼关。“波涛如怒”,从听觉角度写波涛汹涌澎湃
46、好像在发怒,“怒”字, 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地势,表现生动形象。示例二:“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态感,用拟人的手法,使人仿佛看到群山竞向潼关奔来的情景;“怒” 字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黄河波涛汹涌的情态。【详解】本题考査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1)表现手法的角度句中,“聚”“怒”二字在表达上比较生动形象,且意蕴丰厚。“聚”字从视觉上来写,写出了包围潼关 的重重高山的雄伟险峻;“怒”字从听觉上来写,写出了黄河的奔腾怒吼和势不可当,而潼关处在这样的 河山之间,其险要地势不言自明。(2)修辞手法的角度“峰峦如聚”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滝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 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个“聚” 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波涛如怒”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 声。考生据此可作答。(2021湖南永州市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