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经济发展问题案例研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与经济发展问题案例研究.ppt(5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教育与经济发展教育与经济发展问题案例研究问题案例研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经济与教育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基本关系,让学生认识到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让学生懂得教育对市场经济中的劳动力市场有着重大影响。一方面,教育是调节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平衡的核心要素;另一方面,教育也是缓解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劳动力市场状况的变化会带来教育结构的调整。使学生认识到教育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让学生在初步掌握人力资本理论要旨的基础上,懂得教育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训练,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概括能
2、力。通过调研活动,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和独立思考、关注实践的学习个性。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经济与教育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基本关系。市场经济中劳动力市场与教育的关系。教育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教育消除贫困的社会功能。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4课时 设计思路:设计思路:1.教师展示案例;引发学生兴趣与讨论;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进行案例分析;概括出观点与原理。2.原理呈现;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案例呈现;学生用原理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评价与总结。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案例展示一、案例展示 九、展示原理九、展示原理二、二、讨论讨论 十、推演与分析十、推演与分析三、分析
3、案例三、分析案例 十一、案例展示十一、案例展示四、展示原理四、展示原理 十二、讨论十二、讨论五、推演与分析五、推演与分析 十三、分析案例十三、分析案例六、案例展示六、案例展示 十四、展示原理十四、展示原理七、讨论七、讨论 十五、推演与分析十五、推演与分析八、分析案例八、分析案例 一、展示案例一、展示案例 案例:日本教育与经济的良性循环案例:日本教育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国民经济体系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工矿业生产总指数只是战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工矿业生产总指数只是战前前19351935年至年至19371937年平均数的年平均数的13%13%,农
4、业生产也,农业生产也降到了最低水平,降到了最低水平,19451945年度水稻产量只有四千年度水稻产量只有四千多万石,这是明治时期以来最低的数字。加之多万石,这是明治时期以来最低的数字。加之战后战后447447万军人和流民被遣返回日本,日本人万军人和流民被遣返回日本,日本人口聚增至口聚增至76477647万,万,19461946年日本又爆发经济危机,年日本又爆发经济危机,这一切致使日本的经济处于崩溃边缘。这一切致使日本的经济处于崩溃边缘。面对经济困境,日本全国在50年代,就经济发展的道路选择问题,即是走国内资源开发主义道路还是走贸易立国主义道路展开了一场大争论。以中山伊知郎为代表的贸易立国主义认
5、为,日本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口多、出生率高、资源少、生活水平低,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对外贸易,把难题放在世界中解决。从那时开始,贸易立国主义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然而,贸易立国主义能否在实践中行得通,关键在于日本是否具有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和高质量的劳动力,否则它就难以在世界性的经济和贸易竞争中获胜。为了培养出高质量的劳动力,日本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1947年,日本内阁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并对教育经费不足问题做出了“经费及补助”的规定:新制公立初中教职员的工资所需经费由都道府县负担,同小学一样,国库负担1/2;对于设备费、校舍修缮、公立学校教育经费的增加以及私立义务教育学校
6、因学费收入减少而增加的部分,由国家给予补助或采取其他财源措施。1947年,日本政府为初中先后支出31亿多日元;1948年度,日本政府预算教育支出57亿日元。1950年以后,日本地方财政赤字严重,难以保持教育经费的支出。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还是将义务教育经费增至90亿日元。在几经周折之后,日本于1952年又制定了新的义务教育费国库负担法。新法规定,都道府县支付的各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员工资额的1/2由国库负担;教育中最重要的经费之一,教材费由国库负担。就这样,日本在经济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仅用一年的时间,中小学教育就达到普及程度,入学率达99.27%,并且达到高中普及。教育的普及,及时为日本的经济建
7、设提供了大量的合格人才。从1949年起,日本经济开始逐渐恢复,1955年日本工矿生产指数上升到180.7;超过投降前1944年最高水平178.9,并进入高速增长期。日本政府及时认识到教育对促进经济发展的贡献。1957年,日本政府在公布的新长期经济计划中,在战后首次把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编入“国民经济计划”。1960年内阁制定国民收入净增计划,教育被作为实现目标的重要一环。随着产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财政规模的扩大,日本政府采取了投巨资以教育的政策。在1959年1969年间,国民收入增长2.3倍,但总教育经费却增长3倍。在这一期间,日本的中、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日本高中升学率1958年为53.7
8、%,60年代中期超出70%,70年代达到了80%。日本高等教育的升学率由1958年的16%,上升到1965年的25.4%。中、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日本经济输送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19561972年,日本经济出现了三次高速增长的高潮。1967年,日本经济超过了英、法;1968年超过西德,在资本主义国家跃居第二。1972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49,780亿日元,约为1955年的五倍。1962年,日本文部省调查局出版了题为日本的成长与教育的报告书,在报告书中说:“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重要因素”,“战后经济发展的速度非常惊人,为世界所注视。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达。”日本
9、前文部省大臣森善即一也曾经深刻地指出:日本是用教育的作用开采了人的脑力和心中的智慧资源和文化资源,以人的创造力资源来弥补自然资源的短缺。日本政府也清楚地认识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科学的创见、技术的熟练、劳动者的素质等因素,对于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不亚于增加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数量”。【选自傅维利著:劳动力市场与教育的自主调节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6366页;顾明远、梁忠义主编:世界教育大系教育财政,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27页、34页、35页;王桂编著:日本教育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73页、322页】二、讨论二、讨论教师提出核心问题:教师提出核心问
10、题:战后日本经济复苏的基本动力是什么?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支持环境,才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 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对讨论的控制:教师对讨论的控制:学生的讨论要围绕案例展开,使用案例所提供的素材。学生的讨论要在学理的层面进行。三、分析案例三、分析案例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二战后日本经济的确经历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面对经济困境,日本人非但没有舍弃教育,反而面向未来,将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石,奇迹般地摆脱了经济困境,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战后日本经济建设这段历史形象地为人们展示了教育与经济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二战后,日本政府正视本国的国情,从国二战后,日本政府正视本国的国情,
11、从国家建设的实际出发,选择了贸易立国发展路线。家建设的实际出发,选择了贸易立国发展路线。而这一发展路线恰恰成为日本教育先行的前提。而这一发展路线恰恰成为日本教育先行的前提。因为贸易立国能否付诸实践的关键还在于日本因为贸易立国能否付诸实践的关键还在于日本是否具有大批高素质的劳动力,而高素质的劳是否具有大批高素质的劳动力,而高素质的劳动力则依托于教育。但是当时日本经济危机频动力则依托于教育。但是当时日本经济危机频频爆发,各地政府连连出现财政赤字。在这种频爆发,各地政府连连出现财政赤字。在这种情况下,是暂时放弃教育,全力扶持经济;还情况下,是暂时放弃教育,全力扶持经济;还是适度发展经济,节省各方面开
12、支,筹集教育是适度发展经济,节省各方面开支,筹集教育资金,尽早实现教育的普及?日本政府选择了资金,尽早实现教育的普及?日本政府选择了后者。日本经济建设的事实证明,教育的普及后者。日本经济建设的事实证明,教育的普及的确成就了日本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的确成就了日本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日本选择了贸易立国的发展道路,因此,既便日本选择了贸易立国的发展道路,因此,既便经济恢复了,甚至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日本政府经济恢复了,甚至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日本政府仍旧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而这一举措仍旧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而这一举措促成了日本中、高等教育的发展。五、六十年代,促成了日本中、高等教
13、育的发展。五、六十年代,日本持续增加的教育投入依旧换来了经济的持续繁日本持续增加的教育投入依旧换来了经济的持续繁荣。教育何以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荣。教育何以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社会生产力包?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社会生产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和劳动力。社会能否产生出括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和劳动力。社会能否产生出强大的生产力,不仅与每种生产力要素是否存在有强大的生产力,不仅与每种生产力要素是否存在有关,也与三要素之间能否保持正确的比例关系和对关,也与三要素之间能否保持正确的比例关系和对应关系有关。而这三要素中,唯有劳动力是具有能应关
14、系有关。而这三要素中,唯有劳动力是具有能动性的,它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得到改善。而且,动性的,它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得到改善。而且,劳动力可以适度弥补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缺陷,劳动力可以适度弥补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缺陷,甚至制造出更先进的劳动工具,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甚至制造出更先进的劳动工具,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日本经济建设正是看准了劳动力对于经济日本经济建设正是看准了劳动力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试图以高素质劳动力来弥补劳动发展的作用,试图以高素质劳动力来弥补劳动对象的短缺和改善劳动工具的落后。而劳动力对象的短缺和改善劳动工具的落后。而劳动力的培训主要依托于教育,因此日本教育的普及的培训主要依托于教育
15、,因此日本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就促成日本经济目标的实现。反过来,与发展就促成日本经济目标的实现。反过来,日本经济的发展又促使政府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日本经济的发展又促使政府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从中的巨大作用,故而又继续加大教育投教育从中的巨大作用,故而又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促成了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完备。就这样,入,促成了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完备。就这样,日本通过教育摆脱了经济窘境,实现了教育与日本通过教育摆脱了经济窘境,实现了教育与经济的良性循环。经济的良性循环。四、展示原理四、展示原理 观点与原理教育通过再生产劳动力和生产及再生产科学技术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教育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全局性、
16、先导性、基础性的影响。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是发展经济不可或缺的两类生产性投资。人力资本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也是给个人和社会带来财富的源泉。经济建设的实践证明,对人力资本投入的收益要高于对物质资本投入的收益,而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而高水平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前创造有利于经济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条件和人力资本,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后进者赶超先行者的普遍经验。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社会支持环境。教育领域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基础,兼顾社会发展
17、的现状与未来,有针对性地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教育制度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往往导致人力资本稀缺或过剩,而社会人才使用机制的缺陷又极有可能导致人才外流,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五、推演与分析五、推演与分析 问题:问题:为什么在日本大力发展教育能推动经济的飞速发展,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发展教育的成果却不能完全为本国所采用?教师处理:教师处理:1、教育经济功能的有限性;经济发展需要多种要素支持。2、教育发展自身的效率与合理性问题。六、展示案例六、展示案例 案例:专业调整案例:专业调整当前高校缓解就业压力当前高校缓解就业压力 的新途径的新途径 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普遍不容乐观。据统计,2002年高
18、校毕业生就业率仅为76%,暂未就业的有34.8万人。有专家估计,2003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在70%左右,将有64万名大学毕业生离校时落实不了工作岗位。对此,全国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大中专院校纷纷从专业设置的角度寻找出路,力图缓解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河南省教育厅规定,从2003年起,该省的高招计划和高 校专业设置,将取决于高招学生报考率、新生报到入学率和毕业生就业率等指标。河南省高校2003年的招生计划和专业设置就是按照这一方法确定的。为此,省教育厅对各高校的硬功配件设施及报考率、报到率和就业率等进行了普查和评估,并在全省教育系统内部首次公布了调查结果。河南省教育厅厅长说,河南省将借鉴
19、教育部部属高校2003年面向社会公布各校一次性就业率的做法,从2004年开始,面向社会公布河南各高校办学条件、师生比、报考率、报到率和一次性就业率等指标。今后,河南高校如果“报考率、报到率和一次性就业率”不能达到一定标准,办学就要被“亮黄牌”。对于“三率”较低的学校,相关的专业、招生计划就要被“红牌”罚下。河南省教育厅厅长称,“三率”标准的实行,将有效解决近年来连续扩招后个别高校只重规模、不重质量的问题,使招生计划和专业设置更趋合理和科学。同时,也能更好地与市场和社会需求相结合。提高高 校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从而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2003年东北师范大学高考招生出台一项新的举措:新 生入
20、学两年后选专业。东北师大有关负责人认为,以往高 考录取专业一次就决定考生命运,忽视学生的专业兴趣,限制他们的发展空间,不利于他们毕业后主动地寻找可以 发挥自身潜能的职业,致使他们在就业市场上表现得盲目、被动。基于此,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打破专业界限,对于一些相同学科门类的专业采取先从大的门类中录取,两年后根据学生的成绩、志愿情况重新选择其中的专业。这项新举措涉及的专业是,经济学类、工商行政管理类、生物学类、数学类等。其中,经济学类学生可选择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财政学等专业;工商管理类学生可选择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生物学类学生可选择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专
21、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可选择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等专业。【选自邢兆远:转换视角天高地阔,载2003年5月19日光明日报;河南:专业设置取决于报考率报到率就业率,载2003年5月14日教育文摘周报;东北师范大学今年高考新举措:两年后选专业,载2003年6月11日教育文摘周报】七、讨论七、讨论 教师提出的核心问题:专业调整是当前高校缓解就业压力的最佳途径吗?教师对讨论的控制: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以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为主线。八、分析案例八、分析案例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大学生就业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其中之一就是学校专业设置的弊病。
22、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忽视市场对于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近年来,有一些地区和院校也曾做了一些调整。但是高校“扩招”政策推行以来,有个别高校片面重视学校规模的扩大,只顾眼前利益,不重视专业调整和学校的长远发展。致使专业设置无视市场需求,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障碍。河南省教育厅将“三率”,即学生报考率、新生报到入学率和毕业生就业率,作为高校专业设置的依据,正是敦促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着眼于市场的需求,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因为学生报考率和新生报到率反映的是学生及学生家长对于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评估,如果学校在这“两率”上分数高,则足以表明学校专业设置考虑到市场的需求。毕业生的就
23、业率一方面可以反映出学校专业设置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评估出学校教育的质量。河南省教育厅的“三率”标准为解决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但是,市场经济本身具有盲目性、无序性和滞后性,而教育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事业,因此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又不能仅仅着眼于市场的需求,对于一些基础性的专业依然要予以保留。划分专业过早,专业过分细化是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又一弊端。在计划经济中,学校的专业是由职业的类型决定的。因此,计划经济中学校专业门类的划分非常细小,单单建筑专业就分为桥梁建筑、铁路建筑、民用建筑等多个专业方向。在计划经济中,国家甚至规定每个专业招收的生员数量。因而,学校根本无需考
24、虑市场的需求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在市场经济中,专业设置的权力下放给各个院校。但是受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很多院校依旧遵循着老规矩:大学生入校就分专业。另外,计划经济时代的细化专业的传统在高校中依旧得以保留。而市场经济中需要的是适应能力强的多面手,因此学校专业划分过早和过分细化,必然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单一,社会适应性差,就业困难。东北师范大学“两年后选专业”的新举措有利于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一方面让他们在了解自己专业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另一方面又拓展他们的专业基础,增强他们的专业适应能力,以便毕业后顺利地实现自身和社会的双
25、向选择。九、展示原理九、展示原理 观点与原理观点与原理教育是调节我国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平衡的核心要素。劳动力是劳动者从事生产劳动的能力。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需求与供给及其运动关系的总和。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以高劳动技能、高熟练劳动程度为主的智力型劳动力为主要特征。而教育的主要任务则是把科学理论和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的技能、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劳动能力,以满足劳动力市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供求平衡。教育是缓解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教育可以通过调整低、中、高三级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以及教育体系中不同专业的比例关系,使毕业生总体层次和专业结
26、构与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大体保持动态吻合。教育可以通过调整和更新教育内容的方式,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武装毕业生的头脑,使之适应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教育可以通过再培训的方式帮助社会富余人员和失业者再次找到工作岗位或者进行创业。市场经济中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弹性影响学校教育的专业调整。一般而言,宽打基础、缓分专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大中专院校专业设置的普遍经验。受教育者在劳动力市场中功能的发挥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因而帮助受教育者树立积极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已成为缓解我国当前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十、推演与分析十、推演与分析 思考题:如何通过教育实现劳动力供求的平衡?十一、案例
27、展示十一、案例展示 案例:民办、公立学校纷纷面向教育市场案例:民办、公立学校纷纷面向教育市场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膨胀,人们对于外语学习也日渐重视。针对这一需求,各式外语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国各地开办起来。由于近年来,外语学校的数量日益增多、规模不断加大,因此如何在竞争中取胜已经成为当前民办外语学校共同面临的难题。面对竞争,北京新东方外语学校将办学看成是企业运营,将前来求学的学生看作是消费者,而将自身提供的外语教学看作是向消费者提供的教育服务。用胡敏总裁的话说,就是:“在企业化的运营模式下,办学者就得研究市场,研究学生的心态,了解消费者到底需要
28、什么,然后适应市场、激活市场。”要想在教育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服务。新东方学校的原则就是:不满意就退款。创始者俞敏洪曾坦言,“新东方从1993年到现在给学员退款有200多万元,有的班甚至全部课上完了,费用也全部退掉了。”凭着这种为消费者忠实服务的信念,北京新东方学校自办学至今,在竞争中顺利地走过了14 个春秋,截至2001年,慕名而来的学员达25万人次。2001年12月,北京新东方学校成功地走出中国,在加拿大创办了新东方多伦多分校,开创了中国民办学校进入西方教育培训市场的先例。面对竞争,“洋话连篇”外语学校也树立起了教育市场的观念,校长孙震将之归纳为:“学校应该和企业一样
29、,没有经济效益,哪有好老师;没有好老师,哪里有好的教学效果;没有好的效果,也就丢了市场。所以,公司体制、市场行为决定教学质量。”为了更好地诠释教育市场的理念,“洋话连篇”提出“三包”的办学口号:包修,学员在“洋话连篇”学习3个月,保证修正不纯正的语音和错误的表达方法;包换,如果学员对哪个课程或哪位老师不满意,可以随时换班;包退,如果学员想终止学习,不论是什么原因,都可以无条件退款。【选自教英语也讲“三包”,载2002年10月16日教育文摘周报;卢跃刚:新东方之路,载2002年5月29日中国青年报】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公立基础教育中的学校当作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块“滞留地”。认为学校中的变革少
30、,不会有竞争。既便是一些对学校教育质量不满意的家长也无处投诉,只能通过“择校”的方式寻求私人解决问题的途径。针对这一现象,北京市海淀区教育主管机构痛下决心,准备通过撤消老百姓不满意的学校的方式,从整体上提高海淀区基础教育的质量。学校的撤并采取末位淘汰制。有下列情况的学校有可能被撤消建制:1.家长反映教学事故较多;2.经区教委对学习成绩监控发现学生学业成绩明显下降;3.学生违法犯罪现象较多;4.通过来电来信反映学校教师及领导工作出现问题等。海淀区教委准备在2003年组织对学校的考评,并于当年暑假进行一轮基础薄弱校的撤并工作。今后准备在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北部建立5所占地百亩的高标准学校。【选自北京
31、海淀区学校实行末位淘汰制,载2003年5月7日教育文摘周报】十二、讨论十二、讨论 教师提出的核心问题:教育是服务吗?教师对讨论的控制:开放式 十三十三、分析案例、分析案例 在第一个案例中,北京新东方外语学校和“洋话连篇”外语培训机构成功的共同经验是将教育视为“市场”。他们勇于面向市场,分析市场需求,主动适应市场,力求以高质量的服务赢得市场,于是他们成功地占领了英语教育市场。“洋话连篇”的“三包”的办学口号正是其高质教育服务的浓缩。第二个案例中,北京市海淀区撤消老百姓不满意的学校,并对学校建立末位淘汰制的计划,表明海淀区正努力将教育服务观念和竞争机制引入基础教育。海淀区确立了一些衡量教育服务质量
32、的指标:教学事故、学生学业成绩、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学校教师及领导的工作作风等。那些提供低质量教育服务的基础薄弱校将毫不客气地被撤并。两个案例充分显示,如今不论民办私立学校还是公立学校,都默认了教育服务观念。为了不被淘汰,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唯一出路就是面对市场,提高服务质量。两者不同的是,第一个案例中,教育服务的购买者是广大群众,他们购买教育服务的行为是个人行为。而第二个案例则涉及了基础教育领域,由于基础教育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因此国家是教育服务的购买者,购买行为属国家行为。尽管购买教育服务的主体不同,但是提供教育服务的主体都必须最大可能地满足教育服务消费者的需求,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其
33、实,我国目前的教育机构面临的还只是国内教育市场的竞争。自加入WTO后,我国教育市场正日益面临着国外教育机构的挑战。WTO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教育服务”也被纳入服务贸易范畴。目前在144个WTO成员国中,有40多个国家(地区)在开放教育市场协议上签了字。“服务贸易总协定”中规定:除了由各国政府彻底资助的教学活动(如军事院校)以外,凡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质的教学活动均属教育贸易服务范畴。它覆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所有WTO成员国均有权参与教育服务竞争。“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教育服务”主要有四种活动方式:第一,提供远程教育服务。WTO规定:甲方成员国有权向乙方成员国提供“跨国界
34、”服务。在教育领域,则鼓励甲方成员国向乙方成员国提供远程教育课程与服务。第二,鼓励出国留学。WTO鼓励甲方国家公民到乙方国家进行服务消费。在教育方面,则鼓励甲方公民到乙方国家去留学、进修。第三,提倡海外办学。WTO鼓励甲方成员国到乙方成员国创办商业实体。在教育领域,则允许甲方国家的教育机构到乙方国家去开设独资或合资学校,从事教学、科研与文化交流活动。第四,鼓励专业人才流动。WTO鼓励甲方成员国聘请乙方成员国的公民去从事专业服务工作,不得予以歧视。在教育领域,则鼓励甲方成员国接受乙方成员国的公民前来从事专业教学工作,如教授外语、数学或自然科学。鉴于“教育服务”局限于上述四种活动方式,它与航空、交
35、通、金融等服务领域里的性质不同,不涉及关税与贸易壁垒问题,而是旨在改革各国限制性的教育法律与法规。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及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西方国家凭借教育与科技优势,日夜窥视着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市场。面临即将逐步开放的教育市场,此刻,公、私立学校练好内功以便在未来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是非常必要的。十四、展示原理十四、展示原理 观点与原理经济与教育间具有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基本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的发展规模、速度和装备水平,同时向学校提出培养规格、教育内容等方面的要求。教育部门则通过对培养规格、教育内容的控制,以所培养的人才为主要载体,影响社会经济在未来的发展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
36、向教育部门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新要求,我国教育必须从计划经济观念体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积极调整和改革教育结构、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学校教育不仅要考虑为市场经济发展培育各类急需的技术型人才,而且要着力培养青少年具备市场经济发展所急需且我国青少年自身又十分缺乏的竞争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诚信品质。在现代化社会的条件下,教育产业不仅与信息产业、研究开发产业一起构成知识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而且已经在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主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的影响。市场经济将“服务”观念引入教育领域,教育不再单单是消费行业,而是一种产业。非义务教育服务的购买者有权依据教育实体提供服务的质量有选择地进行购买。教育领域的竞争必将愈加激烈。十五、推演与分析十五、推演与分析 思考题:全球化背景下教育服务的核心原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