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录.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录“教然后而知困。”老师在教化教学过程中时常反思,会不断地发觉困惑,激发老师终身学习。以下是本人在教化教学过程中的真实故事及点滴反思与体会。 片段(一) 一节历史公开课,教学内容是七年级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为了扩展学生的学问面,激发学习爱好,我设计了一道题:搜集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同时提示学生可以看教材,看课外书籍,查字典。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许多学生踊跃欲试。 学生甲:我看过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书中记载:春秋时期,刚做国君的楚庄王胸无大志,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让他猜个谜,说:“楚国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批五彩,样子挺神气。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说:
2、“这可不是一般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 学生掌声一片。 学生乙:春秋时期,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在晋国内乱逃亡在外时,曾受到赵王的殷勤接待。重耳当时许诺若能回到晋国为君,一旦晋赵交战,晋军将退避三舍以示报答。 我很满足学生的表现,同时也留意到一向不爱作声的学生乙犯了一个小错误:应当是重耳受到楚王的殷勤接待,而不是赵王。但我不忍心泼冷水,也就激励性地说了声“你真不错”,并未订正他的错误。 反思: 在回办公室的路上,我总想着那样处理不对劲儿。自从实施新课改以来,特殊是在公开课的课堂上充溢着“你真不错”、“你能行”、“你真棒”等表扬的话语
3、。虽然这些表扬话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激励,但过度的、甚至不切实际的表扬给孩子带来的就完全是好处吗?我的上述处理方式,让学生接受了错误的学问。作为老师,这是一个不小的错! 其实,学生听多了赞许的话,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慢慢褪去应有的喜悦。所以当学生做得不对的时候,肯定要马上指出他的不足。只有发觉了不足,改正了不足,才能不断进步,也才能坦然地面对别人善意的指责、提示,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所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老师,请大胆地说“你错了。” 片段(二) 我在教九年级历史第1课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一课时,为了引发学生主动思索,设计了一道题:由于金字塔的工程巨大而困
4、难,有人认为它们是由“天外来客”所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生马上饶有爱好地探讨。过了一会儿,有位同学大胆地说:“我认为它们不是天外来客所建,而是埃及人民建立的。因为书中写到,建金字塔用了20年,由几十万人来完成,而且我不信任有外星人。”刚说完,许多同学都点头表示赞同。但我发觉一个同学却摇了摇头。我马上请他说出自己的想法。他很得意、也很义正词严的说:“我认为金字塔是由外星人建立的。因为书中的记载只是依据传闻,并没有得到证明;其次,金字塔的工程巨大而困难,在当时没有任何机械的状况下,埃及人民是无法完成的;第三,很早就有关于外星人的传闻,究竟有没有,至今未得到证明。”忽然,全班同学万籁俱寂地
5、望着我。 反思: 学生万籁俱寂地望着我,就说明他们的思维在接受碰撞。尤其当这种挑战来来自同学,而不是老师的时候,碰撞会更加激烈和深化。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小的教学环节,但由于我细心视察并发觉了摇头的同学,使得这一环节更有意义,激活了学生思维。 反思一下,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会不自觉地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总是考虑能否按课前打算顺当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须要、情感没有真正地被重视。所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多视察、多思索,学生都在干什么,他们究竟须要什么,更多地把关注点真正地放到学生身上。 我信任,对学生多一份关注,他会还你一个惊喜。 片段(三) 在县研训中心组织的“历史新教材培训”活动中,我上
6、了一节研讨课。教学内容是八年级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其间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为了降低难度,我放了一首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但是学生仍启而不发,教室里静静静的。我想:坏了,冷场了。 反思: 下课后,我冷静反思,学生启而不发的主要缘由可能是题目难度大,空洞,让学生不知所措,手足无措。 在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时候学生成果不志向,有时候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的,有时候学生与你抬杠此时,老师应当反思自己的教化教学行为是否合理,是否真正地了解学生,而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作为老师,要留意因材施教,分层施教,同等待生
7、,在反思自己的教化教学行为时做到:多怪自己少怪生。 片段(四) 一节历史课,我给同学们介绍中国古代的大教化家孔子。在讲到孔子的教化思想时,突然有学生插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很恼火他打断了我的话题,于是没好气地问:“你怎么知道的?”他兴奋地指着墙壁说:“在那儿贴着呢,还有孔子的画像。”我一时语塞,多好的教学资源,我怎么就没留意呢。 反思: 我应当感谢“插嘴”的同学,是他让同学们了解了更多的学问,是他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学资源无处不在。 学生插嘴是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它带给我们的或许是担忧,或许是困惑,但更多的应当是欣喜与思索。新课程提倡同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倡宽松、融洽的教学环境,在这种状况下学生“插嘴”是合情合理、无可厚非的。它不是“乱”,而是“活”,是新课程改革中一朵绚丽的浪花。当学生的“插嘴”具有挑战性时,老师应如何应对,如何调整教学安排,如何让学生的“插嘴”变成一种学习资源,才是我们每个老师应当探讨的课题。 面对学生的“插嘴”,我们不仅要仔细倾听,耐性等待,而且要为其喝彩! 反思后则奋进。我们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多多反思,不断改进,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