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1000字读书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经1000字读书心得体会.docx(5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道德经1000字读书心得体会道德经1000字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9篇) 道德经1000字读书心得体会 篇1 老子的道,其实并不像许多人说的那么玄乎,它是指:物质世界及精神世界改变的缘由和规律自然规律。关于道是物质还是精神之争,是肤浅的,属于表象范畴。所谓自然规律:它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运动形式。人们只能通过实践相识它,利用它,却无法变更它,否则,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处。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医生只能看病,不能救命,若能救命,普天下的医生岂不都成神仙了?但有许多人并不明白这一点,或不愿信任这个简洁道理。特殊是许多古代帝王,迷信江湖术士,服用什么灵丹妙药
2、,妄图长生不老,结果中毒身亡,反而枉送性命。对立统一,是事物存在的自然规律,也是老子反复强调和证明的观点之一。所谓对立统一,不是单个事物的对立与统一,也不是事物简洁的一分为二,而是多数对立的事物交织在一起而相互依存、影响、改变、转换,构成了动态的、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基础。物极必反,是事物运动的自然规律。是老子反复强调和证明的又一观点。如:钟摆,您说它是在左边?右边?中间?不好说?这是因为我们所看到的钟摆,只是它在某一时段的位置而已。事物如钟摆,人们所看到的事物,只是它在某一时段运动中的表象。由于事物受自身及相关因素的制约,只能在肯定范围内运行,所以,物
3、极必反。人们由此误以为,不偏不倚,中庸之道才是至理,殊不知中庸只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某一时段的短暂现象。试问古往今来,有何人、何事、何物,能恒久保持或停留在中庸之上呢?没有!也决不行能有!失衡而动是事物动因的自然规律,是宇宙的原动力。大家知道:事物都是运动的,但为什么要动?唯恐就很少有人知道其中缘由了。近代科学探讨发觉: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我们今日所看到的物质,事实上是多数物质的复合体,从某一个体,到相近物体,乃至整个宇宙,它们相互依存、制约、影响、改变,小到元素周期,大到天体运行,甚至鸟儿翱翔,人类行走,汽车行驶等等,莫不如此:失衡平衡,再失衡再平衡,循环往复,构成了对立统一、五彩缤纷的漂亮世界。
4、失衡是永恒的、长久的,平衡是局部的、短暂的。物质世界如此,精神世界莫非不是这样吗?放眼世界:小到人际关系,大到国家政局乃至国际形势,概莫能外。水往低处流,这是人们所熟知的水的一条自然规律。也是水在常态下的一种运动形式。但也有例外,如:水受热就会变成气体,会往高处跑;再如:水在太空可以悬浮,这是由于水脱离了地球的引力所致。上述两种现象,就不是水的一般规律所能涵盖的。由此可见:自然规律也是有条件的。同一件事物,时、空及环境变更了,规律也会随之而变更。这就是规律的规律了。老子云:道可道,特别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们只有通过自己的感官,全面相识和系统分析客观事物,进而驾驭自然规律,利
5、用自然规律,而不违反自然规律,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才是人间之正道。 道德经1000字读书心得体会 篇2 求而得之,必有失焉;为而成之,必有败焉。爱无偏私,亦有不济;名虽美甚,伪亦必生。仁德之厚,行义之正,礼敬之清,皆载之以道。弃其本而适其末,虽盛其美,必有患忧,岂足处也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毅;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坚毅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因物而全物之真,柔弱所以克胜刚毅也。有之以为利,
6、无之以为用。为无为,事无事,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知人者智,未若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未若自胜者强。强行者有志,用志于内,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是故,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亦为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守强不强,守弱则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
7、自来,禅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代天施杀者,希有不伤手矣。夫燕雀有匹,鸠鸽有仇,自然以足,益之则忧。续凫之足,何异于截鹤之胫畏誉而进,何异畏邢是非同门,美恶同根,不行得而偏举也。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万物生生之厚,是以轻死,则更无生之地焉。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天下不足贵,贵在其母。四时成运,功成则移,以子知母,知易而行难。物壮则老,兵强则亡,道特别道,玄之又玄。形质承违,同乎于玄极。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昼。孰为此者天地。天地亦不能久。有物
8、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其名曰大。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相;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道者,万物之奥。处卑不动,守静不衰,无形无影,无逆无违;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以道莅天下,物守自然,则神无所加。神无所加,则不知神之为神。是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
9、定。 道德经1000字读书心得体会 篇3 其实我还是第一次读道德经呢,因着老师这此布置的作业,没方法硬着头皮去图书馆借了本道德经,从读书馆回来的路上,拿着那本道德经全文后,我突然间觉得这本书该是我应当早去读的,看着封面上的几个大字,豁然间心境一片舒坦,原委是何由,我至今也不懂?道德经应当说分成上下两部,上部道,下部德。(长沙马王堆出土过上德下道的版本,不过公认是上道下德)根据这种划分,我们来分开来看它。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思,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特别道,可以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其次个方面就是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
10、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万物都是逐步成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慢慢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且不说老子写这部道德经上部道经的目的就是阐述道德规律,下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我们就不难知道。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侧重点便是落在下部德经上面。读了道德经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动,。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许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许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许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
11、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但是仅看当今社会,能做到将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屈指可数,高速膨胀的经济时代,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可悲,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道德经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要你专心去读去理解,你会发觉当中的道理我岂是区区五千字便能概括的。老子注意人的无为思想,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假如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论应当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
12、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1000字读书心得体会 篇4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实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改变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敬重规律”。第一段“道可道,特别道,名可名,特别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特别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
13、之始,出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出名的,万事万物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常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具体阐述了老子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改变的,不为人所限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看法是“充分敬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
14、。”这是一种特别朴实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究与思索,而这种探究与思索不是盲目的,是特别有安排、有科学依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老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当,而违反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处。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许多例证明敬重规律的好处。上天敬重规律可以澄澈,大地敬重规律可以安静,神灵敬重规律可以带来安静,河流敬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敬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
15、侯大王敬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澄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担心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逝,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名贵以低下作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_,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局是举例说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不_这类贬义词自称。这莫非不是以贱为根本吗?莫非不是吗?“故致数舆与舆。世故不_欲如玉,_如石。”这是
16、对上面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漂亮,像石头那样坚硬。由此可见,以老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非常敬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珍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特别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非常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探讨奠定了一个非常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老对无为的崇拜。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傲岸。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老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
17、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虚心,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加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学问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看法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关于无为老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举了一个例。“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许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liu_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许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许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
18、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假如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无为论应当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同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变更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胜利,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实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
19、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究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经1000字读书心得体会 篇5 公司组织学习了曾仕强教授讲的道德经的奇妙,透过这次学习我对与老子阐述的思想已有了也许的了解。依据我的所学所得,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一、修身正确的处世看法老子就讲了正确的处世看法是功成身退。不要富贵而骄,持才傲物,锋芒毕露。要淡泊名利和地位,才能功成身退。事物发展原来就是向着自己相反的一面,福祸相随,因此在那里奉劝大家见好就收,不要贪图名利,要收敛。第十章,也是讲的修身,这一段用了六句疑问,其实疑问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指出人们不管是形体还是精神,不管是主观努
20、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行能完全一样。这样就务必做到心静,洗清杂念,懂得规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与我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齐,在应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我要怎样做?从一起先,我的生活就面临许多选取,在没有思索清晰的时候,就去胡乱选取,导致事情的发展一步步到了自己无法限制的地步。假如在一起先,就能静下心来细致思索,或许事情就不会到进退两难的地步。二、无为的思想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去干扰事物发展的规律。老子在其次章首次提出无为的思想,并指出是以圣人处无为只事,行不言之教。那里老子指出圣人要能够依照客观规律,处理事情是要去违反事物发展的本质。第三章进一步阐述无为,他既不讲人性恶,也不讲人性善,而
21、说人原来是一张白纸,是纯净质朴的。不要去贵难得之货,不去尚贤,不见可欲,持续人们的本性。从那里能够结合我们公司的发展状况,有许多时候,公司发展到必需的阶段,遇到的困难是确定有的,我们能怎样做呢?假如急功近利,反而会适得其反。三、以无私来成就自私老子在第七章提出了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我把这种无私精神理解为不争而善胜。遇到事情退让无争,将自己置与度外,反而能保全身。这与第八章讲水的特性又紧密的联系在了一齐。在第八章,老子用水来比方人,来教育人。完善的人格要具备水的特性,要能够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力的贡献自己的力气去帮忙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夺名利,这就是老子的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联系到我们公司
22、的状况,在原来优越的工作状况下,我们创建了这个公司。在公司处于危难之时,我们从来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都想将公司做起来。我们正是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所以我们信邦在一步步的发展,壮大。这也能够理解为一种团队精神,正是团队成员的无私精神,才能成就我们的公司,公司壮大了,我们个人的财宝也会增加,这不正是以其无私成其私吗? 道德经1000字读书心得体会 篇6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败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样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时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够醒悟,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这就须要人生的大才智,而道德经就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人在得意的时候
23、,官运亨通、财源滚滚,可谓家庭、事业顺风顺水。此时的人们简单目空一切,目空一切。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招人嫉妒、树敌太多,不给自己留后路,以致招来杀身之祸。在老子看来,我们此时应当怎么做呢?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福气来的时候,要提示自己可能埋藏着祸根,让自己不那么不可一世,要懂得谦恭,否则等到失意的时候就无路可退、众叛亲离了。还有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要以为自己很了不得,争强好胜,天下无敌,须知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同时,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因为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达到目的不能夸耀,不能自负,不能傲慢
24、,达到目的是出于不得已,不能逞强,要保持谦逊之心。因为富贵加傲慢,使自己招来祸害,功成身退才属于天道。自古以来,能够做到的只有少数人。像范蠡在越国战胜吴国之后,就带着西施隐居。李斯官至宰相,富贵加身却不愿下来,接着做到秦始皇死,就一命难保了。一朝天子一朝臣,像刘邦一样,有多少功臣上来之后,还情愿功成身退?每个人都要封王,封究竟全都封死了。还有明代开国的徐达、常遇春这些名将,踢朱家打下大明江山,后来几乎也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了。因此,我们要懂得物极必反,适可而止的道理。要真正做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耻,大智若愚,韬光养晦,明哲保身。有得就有失,这是世间的不二法
25、则。那么面对失意,面对挫折,道家告知我们应当怎么做呢?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老子告知我们,改变是肯定的,静止是相对的。因此,失意只是短暂的,事物处于改变发展之中,境遇会有好变坏或有坏变好,所以失意之后就会通达。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江河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因此,人要擅长居下位,居于弱势,这样人们就简单把你忽视,不会排挤你,嫉妒你,此时你就有足够的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发挥自己的才能,打算有一天一鸣惊人,以天下之至弱驰骋天下之至坚。最终,用庄子的齐物论中国的一段话概括就是: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
26、也,此古所谓悬解也。人们只有安时处顺,不管得意与示意都能处之泰然,这样才能超越人世间的倒悬之苦。 道德经1000字读书心得体会 篇7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肯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老子说的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老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辩。依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洁的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闻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是年高德重
27、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他的生卒年月不详。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有丰富的历史学问,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学问。公元前520xx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刘耿立王子猛为悼王。王子朝杀悼王独立。晋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为敬王。这次内战达5年之久,公元前520xx年,王子朝失败,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国;老子所驾驭的图书亦被带走。于是,老子遂被罢免而归居。形势的改变,使老子的地位发生改变,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转变,由守礼转向反礼。老子由于身受奴隶主贵族当权者的迫害,为了避开祸害,不得不自隐无名,流落四
28、方,后来,他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知道老子将远走隐去,便请老子留言。于是老子写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飘然而去。老子的思想主见,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共5000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老子一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因此后人作了很多注解。最通行的有西汉时道学家河上公(姓名不详)注,三国时魏国哲学家王弼注,还有清朝时魏源的老子本义,等等。下面我们就通过老子这本书,来了解老子的哲学和政
29、治思想。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国第一个力图从自然本身来说明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学家。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起先了改变。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特别道。名可名,特别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恒久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定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
30、是宇宙的母体。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养着万物,万物各成其形,各备其用。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的尊崇,德的珍贵,不是有谁给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产生天地,德畜养万物,长育万物,成熟万物,覆盖万物。他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第五十一章)这样,老子遂把自然创建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摧毁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论的基础。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观,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认了鬼神的威灵。当然,老子的道论刚从传统的宗
31、教解放出来,还未能完全摆脱宗教的影响;他的自然确定论,使人完全听命于自然,轻视了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后来有的哲学家把它发展为定命论,为害颇大。 道德经1000字读书心得体会 篇8 道德经并非是一部讲为人处世等礼节之书,而是哲学角度的人生训诲之典籍。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孝等方面行为准则可以说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所提出的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有好处的对人的一种规范,理应是在现实生活中(主要是在周朝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对往昔以追忆,可以说是有前车可鉴,是对西周时期的统治思想的一种发展,一种持续。反观老子,其主要是从大千世界中去找寻、去体会,进而来对人生进行一些训诲。相对于儒家来说是把自然之利与
32、世间之利相互契合,而不似儒家是以人之利来看待自然之利。儒家观点沉重而肃穆,庄重以施威;道家之理清然而深邃,自由悠闲。当代之人看待古之事务皆以今之观点析之,纵使自觉客观亦不能处当事人之境会之,今之窠臼仍将作用之。道,似一种规律,然亦非也。以心灵会之,口不能道焉,故老子曰“道可道,特别道”。大千世界孕育自然之道,自然之道孕育出万般规则,我们所能知道且能道明的道理是自然产生的“有”,是一种载体,或亦即是规律,(规律非道),天、地、人皆归其道,汇入总道,“四域”是道的载体,人亦是各道载体的产物,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道“恍兮惚兮”,如何辩道?尺度若何?何以明己所为合于道?拙见见之曰
33、“旁观,反见之”。道德一经,以道起先,有无相交,阴阳相合,盈虚之理,谓之辩证。以旁观者的心态来看自己行为之结果,先觉之!以水类比,即可见准绳。“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这是自省,即是辩证的理性。道乃德之本,然本书内容之先后亦有不同。一曰:道德经;一曰:德道经。德乃道之中枢,是得“道”之征兆。故可产生两种疑问:是否德先盈而后得道?亦或是先体道而后知德?盲目寻求道,则会时刻疑其德;可以追求德,亦会陷入不同伪道。,此乎难!个人有个道,孰乐恭他而弃己?何为正道,亦会纷争不断?此又违反“绝圣弃智”,恐此乃老子亦在愁困之处也。然,不论如何,老子思想
34、乃又一绚烂之星也,尚有借鉴之处,恐日后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道德经1000字读书心得体会 篇9 其实我还是第一次读道德经呢,因着老师这此布置的作业,没方法硬着头皮去图书馆借了本道德经,从读书馆回来的路上,拿着那本道德经全文后,我突然间觉得这本书该是我应当早去读的,看着封面上的几个大字,豁然间心境一片舒坦,原委是何由,我至今也不懂?道德经应当说分成上下两部,上部道,下部德。(长沙马王堆出土过上德下道的版本,不过公认是上道下德)根据这种划分,我们来分开来看它。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思,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特别道”,可以说出来的道,也就
35、不是“常道”了。其次个方面就是“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万物都是逐步成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慢慢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且不说老子写这部道德经上部道经的目的就是阐述道德规律,下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我们就不难知道。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侧重点便是落在下部德经上面。读了道德经之后,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动,。“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许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许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
36、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许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但是仅看当今社会,能做到将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屈指可数,高速膨胀的经济时代,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可悲,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道德经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要你专心去读去理解,你会发觉当中的道理我岂是区区五千字便能概括的。老子注意人的无为思想,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假如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论应当以辩
37、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1000字读书心得体会 篇10 在杨勇老师的建议下,我仔细地拜读了老子的道德经。老子的道德经只有区区的五千多字,却表述了自然之理,令人茅塞顿开,意义深刻。道德经主要是论述两个方面:一是世界本体-自然,即道与阴阳。道为世界之真,用阴阳成物。二是意识。意识为物的本性,以谦柔通于道。在这两个层面上,又构建了两重秩序:一是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这种秩序表明人要敬重、理解、学习自然。二是
38、人与人之间的秩序。这种秩序就是爱。脱离了爱,这种秩序将不复存在。一、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体,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没胡道就没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述道之理,而道之理应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效法道应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为自己所用,从而造福人类,使人类社会"天长地久"。倘如我们不依道而行,抱着"人定胜天"的心态,斗天、斗地、斗自然,最终的苦果还是自食。"天之道,不争而善
39、,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天有其规律,不是人所能左右的,但我们可以利用其规律,在实践中实现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或志向,因为"天不负有心人"。但是,功成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身退。"树在招风",我们应顺应天意,适时而止,方能自保,安享天下太平,而免遭杀身之祸,这也涉及到后面所写的"知足"。二、人与人之间的秩序"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要想成为圣人实非易事,要想成为圣人,应当有一颗虚心的心,不耻下问,努力地用学问与
40、道德来充溢自己。,同时,要忌空无实际的志向,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结合自身实际,去实现符合自己实力的志向与目标。值得留意的是,以上的这些,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强健的体魄。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人不应有傲慢自大之心,完全忽视他人的存在,傲慢自大只会使自己迷失方向,跌入万丈深渊。"知彼知已,方能百战百胜。""人贵有自知之明。"以他人之长补
41、自己之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潜力,一切的困难就不将是困难了,美妙的明天将被自己开创。"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有时也会确定整体。我们注意整体的同时,也不应忽视部分的作用。凡大事者,皆从小事做起。即使是社会主义的大厦,也是一块块砖建起来的。因此,我们在实现自己的志向时,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终成大事,实现志向。"柔弱胜刚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坚。""
42、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行,莫能行。""天下非刚至强,柔变强。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等。以柔克刚,柔能胜刚,即使天下至柔之物,也能战胜天下到坚之物,这是道之一。但是,天下人皆知其道,而能真正做到的却很少,甚至没有。人民在强权之下,或许是很柔弱的,但在暴政之下,人民看起来的柔弱,却能推翻暴政。如秦朝的来亡,便是一个例子。"上善若水。"静能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人是一种高级动物,动物尚有冲动,更何况是人。那么,我们该如何抑制自己的冲动呢?这就须要我们修心养性,以致使自己做到"清静"、"无为"。这样,
43、我们即使面对世间的变化莫测,乌云密布,也应处之泰然,冷静、镇静地面对,最终将云开见日。倘如自己先乱,即会做出冲动之事,其结果会更糟。"夫唯不争,故无忧。""见素抱朴,少见寡欲,绝学无忧。""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此,可以许久。"人有一大缺点,那就是不知足。人要想变更这一大缺点,就是淡泊名利,少思寡欲,保持一颗平常心,方能知足。知足者,少有苦恼。无苦恼者,常带有微笑,能快乐、欢乐与华蜜,这就能够使自己寿命延长,安度天年。总的来说,道德经惜字如金,字字经典,使人在知道自然这理,依道而行。同时,让人明白世俗
44、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以清静无为,使自身快乐、欢乐与华蜜。 道德经1000字读书心得体会 篇11 在如今这个热闹的社会,一切都是那么的瞬息万变。比起像大众一样的同流合污,我更情愿在一个满意而又宁静的下午,喝着亲自沏的茶,手捧着一本道德经,去感受古人那时隔千年的才智。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诞生在这么一个有底蕴的文明古国,这意味着我有更多的传统文化可以去感受,有更多的文化精华可以去汲取,有更多的历史可以去领会。读书无疑是一种感受历史和文化的好途径。比起现当代的这些科幻大作,以及互联网上如此众多的小说,我更倾心于古典文学。终归那才是真正有养分的作品。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难免使人们的心变浮躁了,于是人们
45、无法静下心来去汲取那沉淀的文化,反而热衷于一些不切实际的科幻网络小说。可是我们青少年不能同流合污,我们应当先了解自己的文化,然后才能干出一番新的事业。有一段时间,我也沉沦了,起先盲目追求一些没有内涵的书。直到那次去新华书店,首先映入我眼帘的便是那本厚厚的道德经,我轻轻拿起它,便不想再放手,从今,我便沉醉在才智的海洋里。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在对话。”可这本书在我的生命里起到的是引路人的作用,读着它时,仿佛时间静止了,一段慢节奏的时间便产生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深的影响,不仅是因为书中的才智,还有那才智带给我的心理的改变。以前的我,或许太年轻了,敢想敢做,没有目的地横冲直撞,结
46、局总是头破血流。现在,我依旧带着年轻的激情,依旧是敢想敢做,但不同的是,我已懂得了什么叫脚踏实地,懂得了一步一个脚印,而不是一步登天。幻想,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还是太远了,远得连在梦里都看得不真实。可人的一生,不就是不断地朝着幻想前进吗?在这条路上,难免会孤独孤独,难免会浮躁,我们应当找到那个照亮幻想道路的指明灯,让它指引着你,不断前进,一步一步地,执着地前进。所幸的是,我已经找到了,那就是蕴含着千年才智、为我刚好照亮远方的经典著作道德经。时隔千年的才智,令我感动。我很庆幸有这么一本书,在我的成长中刚好的出现,为我照亮通向幻想的道路。我信任它会始终陪着我,直到我到达那个梦寐以求的志向的彼岸! 道
47、德经1000字读书心得体会 篇12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同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变更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道德经学习后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第一范文网。道可道,特别道……一阵阵读书声回荡在校内里。自从学校开展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读书活动以来,校内里每天都漂浮着整齐而有节奏的读书声。当老师第一次捧着道德经,告知我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我就暗暗地下决心肯定要仔细地学习它。可是当老师第一次用嘹亮的声音带领我们读道德经时,我感觉到味同嚼蜡,一点儿也提不起学习的爱好来。虽然如此,我还是不忘每天读一读,慢慢地我发觉自己喜爱上了它。于是每天早晨,伴着鸟儿的歌声,迎着初升的朝阳,我坐在阳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