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第六章》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第六章》PPT课件.ppt(3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主要内容l劳动关系的调整方式l集体合同制度l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l企业民主管理制度l工作时间与最低工资标准第一节 劳动关系的调整方式一、劳动关系的含义(选择)劳动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之间因劳动付给与工资支付而产生的关系。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在运用劳动者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企业和劳动者均为享有经济主权的市场主体。企业是用工主体,后者是劳动主体。工资作为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是连接雇主与雇员两者的桥梁。劳动关系所反映的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关系劳动付给与工资的交换关系。二、劳动法律关系的含义和特征二、劳动法律关系的含义和特征(一)含义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
2、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雇员与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实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当劳动关系受到法律确认、调整和保护时,劳动关系也就不完全取决于雇主与雇员双方的意志。劳动关系经劳动法律规范、调整保护后,即转变为劳动法律关系,雇主与雇员双方有明确的权利义务。这种受到国家法律规范、调整和保护的雇主与雇员之间的权利义务为内容的劳动关系即为劳动法律关系。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关系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国家意志。(二)特征1、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第一次调整:运用劳动法的各种调整方式将劳动关系转化为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第二次
3、调整:劳动关系转化为劳动法律关系后,若其运行出现障碍,如违约行为,侵权行为出现,则劳动法将对劳动法律关系继续进行调整。2、劳动法律关系是双务关系。雇主、雇员在劳动法律关系之中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互为对价关系。3、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三)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主体、内容与客体1、主体:雇主和雇员。工会是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主体。2、内容: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义务。3、客体: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即劳动法律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四)劳动法律事实1、概念。依法(劳动法)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2、法律事实可以分为两大类:劳动法律行为和劳动法律事件
4、。劳动法律行为,指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呢个、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包括合法行为、违约行为、行政行为、仲裁行为和司法行为等。劳动法律行为成立的一般要件(即事实要素)应符合一定基本要求劳动法律事件,指不依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一定劳动法律关系后果的客观现象。破产、伤残、战争Z三、我国劳动关系的转变经济体制改革,使劳动关系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转换为与市场经济体制匹配的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1、劳动关系主体明确化2、劳动关系多元化 3、劳动关系利益复杂化4、劳动关系动态多变化 5、劳动关系利益协调投机趋向法制化物质利益原则为利益协调型
5、劳动关系奠定基础。物质利益原则内容P273*能力要求劳动关系调整的方式一、劳动法律法规一、劳动法律法规(原则性规范和最低标准,基本特点:体现国家意志)*二、劳动合同二、劳动合同1、概念: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2、订立目的:建立劳动法律关系,规定当事双方权利义务。3、基本特点:体现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的意志。*三、集体合同三、集体合同1、概念:是集体协商双方代表根据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的书面协议。2、签订双方:由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没工会的由上级工会指导推举的代表与企业
6、签。3、基本特点:体现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的意志。四、民主管理(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制度四、民主管理(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制度我国职工参与管理的形式: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平等协商制度。五、企业内部劳动规则五、企业内部劳动规则1、企业内部劳动规则以企业为制定的主体,以企业公开、正式的行政文件为表现形式,只在本企业范围内适用。2、基本特点:是企业或者说是雇主意志的体现。六、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六、劳动争议处理制度1、概念:是一种劳动关系处于非正常状态,经劳动关系当事人的请求,由依法建立的处理机构、调解机构、仲裁机构对劳动争议的事实和当事人的责任依法进行调查、协调和处理的程序性规范,是为保证劳动实体
7、法的实现而制定的有关处理劳动争议的调解程序、仲裁程序和诉讼程序的规范。2、调解,是劳动关系当事人的自我管理形式,基本特点:群众性、自治性、非强制性。3、仲裁,组织结构是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4、基本特点:对劳动关系的社会性调整。七、劳动监督检查制度七、劳动监督检查制度(具有保证劳动法体系全面实施的功能)1、监督主体: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各级工会2、目的:是为了保证劳动法的贯彻执行3、功能:具有保证劳动法体系全面实施第二节 集体合同制度一、集体合同概述*(一)集体合同制度的概念集体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本单位职工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
8、职业培训、保险福利等事项,通过集体协商签订的书面协议。集体合同由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签订;没有成立工会组织的,由职工代表与企业签订(二)特征1、一般特征:主体平等性、意思表示一致性、合法性和法律约束性2、自身特点:规定劳动关系;工会或劳动者代表与企业签订;定期书面合同,其生效需经特定程序(三)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1、主体不同。2、内容不同。3、功能不同。4、法律效率不同。集体合同规定企业最低劳动标准,凡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低于集体合同标准的一律无效,故集体合同的法律效力高于劳动合同。*(四)集体合同的作用和意义1、有利于协调劳动关系 2、加强民主管理*(五)集体合同订立原则5项1、合法原则 2
9、、相互尊重,平等协商 3、诚实守信,公平合作4、兼顾双方合法权益 5、不得采取过激行为能力要求*一、集体合同的形式和内容*(一)形式集体合同的形式(法定要式合同)书面形式形式分为主件和附件主件综合性集体合同,内容涵盖劳动关系各方面附件专项集体合同(主要是工资协议)(二)期限定期合同,1-3年*(三)内容1、劳动条件标准部分核心地位: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保险福利、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职业技能培训、劳动管理、奖惩、裁员等项条款。2、一般性规定(履行规则):有效期限、集体合同条款的解释、变更、解除和终止等。3、过渡性规定:集体合同的监督、检查、争议处理、违约责任等。4、
10、其他规定:劳动条件标准部分的补充条款。规定在集体合同的有效期内应当达到的具体目标和实现目标主要措施。不作为合同内容,只是一种义务,随目标实现而终止。*二、签订集体合同的程序定主体、协商、行政部门审核、审核期限和生效、公布(一)确定集体合同主体(二)协商集体合同步骤:准备;协商会议;合同草案经职代会或职工大会通过后、双方首席代表签字、(三)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审核签订(一式三份)后天内报送县级以上劳动行政部门审查。(四)审核期限和生效、审核期限:天,审核意见书送达、生效日期:审核意见书确认日期、劳动行政部门在收到集体合同天内无异议,即行生效(自行生效);有异议,签约双方在日内重新报送审核。(五)集体
11、合同的公布三、集体合同的履行、监督检查和责任*(一)集体合同的履行集体合同的关系人:是指由集体合同的订立而获得利益,并且受集体合同约束的主体,包括全体劳动者、用人单位所代表的所有者和经营者。集体合同的履行遵循实际履行和协作履行原则。*(二)履行的监督检查、工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建立集体合同履行联合监督检查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实行民主监督*(三)违反集体合同责任、企业违反,承担法律责任,、员工违反,承担合同规定责任。四、应用案例第三节 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知识要求*一、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的含义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是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在本单位实施的,为协调劳动关系
12、,并使之稳定运行,合理组织劳动,进行劳动管理而制定的办法、规定的总称。制定并实施内部劳动规则是用人单位行使经营管理权和用工权的主要方式,发挥用人单位内部强制规范的功能的主要方式。*二、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的特点1、制定主体的特定性。主体用人单位,表现形式为公开正式的行政文件,内部使用2、关系人共同行为规范3、企业经营权与职工民主管理权相结合的产物。*三、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的内容(一)劳动合同管理制度(二)劳动纪律(行为规范)时间规则;组织规则;岗位规则;协作规则;品行规则;其他规则。(三)劳动定员定额规则编制定员规则;劳动定额规则。(四)劳动岗位规范制定规则(岗位综合规定)主要包括:岗位名称
13、;岗位职责;生产技术规定;上岗标准等。(五)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六)其他制度。工资制度、福利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培训制度等*能力要求 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的制定程序职工参与、正式公布(法人代表签字和加盖公章)第四节 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一、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一)性质职工代表大会是由企业职工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职工代表组成的,代表全体职工实行民主管理权利的机构。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和具体表现。企业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两种主要形式:1、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职工大会)基本形式,是职工民主管理的具体表现2、民主协商(平等协商)非国有企业(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有很多形式:1、
14、组织参与,职工通过组织一定的代表性机构参与企业管理,如职工代表大会制度。2、岗位参与,职工通过在本岗位的工作和自治实现对管理的参与,如质量管理小组、班组自我管理、各类岗位责任制。3、个人参与,即职工通过其个人的行为参与企业管理,如合理化建议,技术创新等。岗位参与和个人参与是职工民主管理的直接行式,而组织参与则是间接形式,其参与管理的广度与深度是其他参与形式所不能比的。(三)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是该机构依法享有的、对企业行政生产经营管理事务进行咨询、建议或决定的权力。1.审议建议权:对企业生产经营重大决策事项进行审查、咨询和建议,如对生产计划、资金使用、重大技术引进与改造、财务预
15、决算方案等提出意见或建议。2、审议通过权:对企业事关职工切身权利的重大事项,如工资、劳动安全卫生、相关管理规定等进行审查、讨论,并做出同意或否决的决议。3、审议决定权:对企业非直接生产经营而是属于职工利益的事项进行审议,并做出决定,交由企业执行。如职工福利事项等。4、评议监督权:评议监督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并提出奖惩或任免的建议。5、推荐选举权:根据企业所有者的规定,民主推荐企业经营者或民主选举经营者。职工代表大会行使职权是要有“度”广度和深度,原因:1、企业目标与劳动者目标的差异。利润最大化与福利最大化2、管理权威与参与管理的矛盾。*二、平等协商制度(一)概念是劳动关系双方就企业生产经营与职工
16、利益的事务平等商讨、沟通,以实现双方的相互理解与合作,并在可能条件下达成一定协议的活动。(二)平等协商与集体协商(订集体合同程序)区别1、主体不同。前者是职工代表,职工选举产生;后者是工会代表,由工会选派。2、目的不同。双方沟通,不以达成协议为目的;订立集体合同3、程序不同。较自由,可以议而不决;有严格法律程序。4、内容不同。内容广泛,涉及全部生产经营或当事人愿意协商事项;法律规定事项。5、法律效力不同。协商结果当事人自觉履行;受法律保护。6、法律依据不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中职工民主管理形式;劳动法中的集体合同制度。联系:平等协商是为订立集体合同而集体协商的准备阶段。*三、信息沟通制度(一)目
17、的保障正式信息沟通渠道通畅和效率、利用非正式沟通渠道信息及引导(二)分类或形式1、纵向信息沟通上行和下行沟通2、横向信息沟通同级机构、职能之间3、建立标准信息载体制定标准劳动管理表单、汇总报表、正式通报和刊物、例会制度四、员工满意度调查五方面薪酬、工作(多样化和职业培训)、晋升、管理、环境五、实施员工满意度调查的目的1、诊断组织潜在问题2、找出问题原因3、评估组织变化和企业政策对员工的影响4、促进组织与员工之间的沟通5、增强组织凝聚力能力要求 员工满意度调查*员工满意度调查步骤:调查对象、调查项目、调查方法、调查组织、结果分析1、确定调查对象2、确定满意度调查指向(调查项目或内容)3、确定调查
18、方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调查问卷一般分为目标型调查和描述型调查。(1)目标型调查法。一般形式是提出问题,并且设定问题的若干个方案,由被调查对象设定的答案进行选择,这种方法的具体方式有很多,有选择法、正误法、序数法等。优点:便于进行系统分析,降低调查费用,提高调查效率;缺点:设定的答案并不能完全准确地表达他们的真实感受,不能给被调查者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意愿。(2)描述型调查方法。描述型调查与目标型调查的区别是由被调查者用自己的预压自由地表达自身的意愿和想法,更准确的表明自己的感觉。描述型调查设定问题的方法有确定性提问和不定性提问两种。确定性提问比较深入地了解员工某一问题的感受不定性提问的重点
19、在于了解员工的一般感受。描述型调查一般与访谈法密切结合。4、确定调查组织。内部或外聘。5、调查结果分析。写出调查报告并提出对策建议。注意事项一、降低沟通障碍和干扰1、沟通者相互尊重、促进合作 2、注意沟通语言的二、借助专家、相关团体实现沟通第五节 工作时间与最低工资标准第一单元 工作时间制度 知识要求一、工作时间的概念(法定工作时间)指劳动者履行劳动付给义务,在用人单位从事工作或生产的时间,即法律规定或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约定的,劳动者在一定时间(一天、周、月等)内必须用来完成其所担负工作的时间。由法律直接规定或合同约定,包括工作、自然中断、间歇时间。二、工作时间的种类(一)标准工作时间8小时/
20、天、40小时/周、251天/年、2008小时/年(二)计件工作时间完成一定劳动定额为标准的工作时间(三)综合工作时间不宜按日计算,以周、月、季、年为周期综合计算(四)不定时工作时间(五)缩短工作时间三、延长工作时间的概念指超过标准工作时间长度的工作时间。加班:在法定节假日、公休日工作;加点:超过日标准工作时间延长工作时间。*能力要求限制延长工作时间的措施1、条件限制。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可以延长。2、时间限制。一般不超过1小时/天,特殊3小时/天;但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3、延长工作时间部分工资,以高于正常工作时间的工资标准支付。三种标准。4、人员限制。怀孕7月以上及哺乳未满一周
21、岁的女员工。知识要求*最低工资的含义最低工资是国家以一定的立法程序规定的,劳动者在法定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所在单位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基本出发点: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规范用人单位工资分配行为。*一、最低工资标准确定和调整(一)步骤采用“三方性”原则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指导,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工会、企业家协会研究拟定方案,报送劳动保障部,由劳动保障部征求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家联合会、企业家协会意见,14天内未提出修订意见的,视为同意。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将本区最低工资标准方案报相应人民政府批准,批准后7日内在当地政府公报和
22、至少全地区性报纸上公布。(二)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应考虑的因素每两年至少调整一次1、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2、社会平均工资水平;3、劳动生产率;4、就业情况;5、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三)确定最你工资标准的通用方法最低工资规定1、比重法。贫困户人均生活支出赡养系数+调整数2、恩格尔系数法。(最低食物费用/恩格尔系数)赡养系数+调整数调整数:考虑当地个人缴纳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国际惯例:最低工资标准约等于月平均工资的40-60%。*二、最低工资的付给1、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单位在剔除下列各项后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延长工作时间工资、特殊津贴、法律规
23、定福利待遇。2、实行计件工资或提成工资等,适用3、因劳动者本人原因没在约定时间内提供正常劳动的,不适用4、单位付给工资低于最低标准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补发,并支付所欠工资的1-5倍赔偿金。*三、工资支付保障法律保护(一)工资支付的一般规则、货币支付、直接支付、按时支付、全额支付(二)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付第一单元劳动安全卫生保护能力要求*一、编制职业安全卫生预算(一)分类(二)编制程序固定预算法、流动预算法、弹性预算法、最高决策层定总体目标任务,提前下达中低层、劳动安全卫生职能部门提出自编预算、自编预算的部门协调平衡,报企业预算委员会、委员会审核、平衡,汇总为全面预算,下达执行、编制费
24、用预算、编制直接人工预算、编制劳动保护、劳动安全卫生教育、个人防护用品预算*二、建立职业安全卫生防护用品管理台账种类1、一般防护用品发放台账、特殊防护用品发放台账3、防护用品购置台账、防护用品修理、检验、检测台账三、组织岗位安全教育(一)新员工实行三级安全卫生教育入厂教育、车间教育、班级教育(二)特殊作业人员和其他人员培训(三)员工调整工作岗位后的重新培训第二单元工伤管理第二单元工伤管理 知识要求工伤事故的分类1、按伤害而致休息时间的长度划分。轻伤,休息1104天;重伤,105天以上;死亡。2、按照事故类别划分。如物体打击,车辆伤害等。3、按照工伤因素划分。受伤部位、起因物、致残物、伤害方式、不安全状态、行为等。4、职业病。职业中毒、尘肺、物理因素职业病、职业性传染病和皮肤病和其他职业病。能力要求*一、组织工伤伤残评定二、工伤保险待遇1、工伤医疗期待遇医疗待遇、工伤津贴、工伤致残待遇级、级、级、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