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 并序》课后同步训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琵琶行 并序》课后同步训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琵琶行课后同步训练一、默写题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两句,正面描写了琵琶女在诗人再三邀请下出场时的那种羞怯神态。(2)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两句,调动听觉、视觉来描写乐声由婉转流畅变为滞塞难通。(3)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两句,以夜的静谧和月的皎洁来衬托琵琶女技艺的高超。(4)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句子(也是诗眼、主旨句)是“_,_”。2、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琵琶行并序中,“_,_”两句写昔日琵琶女名噪一时,众多富家子弟争相追捧。(2)琵琶行并序中,写琵琶女在调弦校音时虽曲调未成但深情已露
2、,表现琵琶女技艺高超的句子是“_,_”。(3)琵琶行并序中,写诗人谪居浔阳时,无论是在江花盛开的春日,还是在月色美好的秋夜,只能独自一人喝酒的句子是“_,_”。(4)琵琶行并序中,写独守空船的琵琶女梦到往事,泪流不止的句子是“_,_”。(5)琵琶行并序中,“_,_”两句,通过描写环境的寂静衬托出音乐带给人们的强大的感染力。(6)琵琶行并序中,诗人生动地描绘了琵琶女弹奏乐曲时旋律的变化,用“_”描绘曲调的婉转流利,用“_,_”形容乐声的激越雄壮,用“_,_”形容弦声愈来愈低沉,以至停顿。(7)琵琶行并序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悲凉气氛的句子是“_,_”。(8)琵琶行并序中,“_,_
3、”两句写诗人由琵琶声想到珠玉声,这是声音的类比联想。二、基础知识3、下列诗句中,所用修辞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B.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C.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D.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歌以赠之A.问君西游何时还 B.对此欲倒东南倾C.浔阳江头夜送客 D.遂命酒5、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铁骑突出刀枪鸣 B.万里悲秋常作客C.整顿衣裳起敛容 D.明年秋,送客湓浦口6、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侧面烘托琵琶女技艺高超的一项是( )忽闻水上琵琶声,
4、主人忘归客不发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A.B.C.D.7、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了不少讽喻诗,而且语言通俗明白,相传老妪都能听懂。B.诗中对琵琶女身世的描述,主要是通过琵琶女的倾诉表现的。C.琵琶行并序有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两条结构线索。暗线是琵琶女的演奏和自诉身世,明线是诗人的感受。两条线索的联结点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同感情体验。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不仅
5、写出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也写出了诗人对自身失意的感慨。8、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憔悴(jio) 六幺(yo) 湓浦口(pn)B.贾人(ji) 荻花(d) 铮铮然(zhng)C.嘈杂(co) 钿头(din) 虾蟆陵(h)D.呕哑(y) 嘲哳(z) 霓裳(chng)9、下列加粗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冰泉冷涩弦凝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C.低眉信手续续弹 胜似闲庭信步D.转轴拨弦三两声 曲终收拨当心画10、词类活用(1)浔阳江头夜送客_(2)梦啼妆泪红阑干_(3)歌以赠之_(4)遂命酒_(5)商人重利轻别离_1
6、1、古今异义词(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古义:_今义:_(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古义:_今义:_(3)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古义:_今义:_(4)凄凄不似向前声古义:_今义:_(5)暮去朝来颜色故古义:_今义:_(6)老大嫁作商人妇古义:_今义:_(7)曲终收拨当心画古义:_今义:_(8)弟走从军阿姨死古义:_今义:_(9)去来江口守空船古义:_今义:_ 三、 语言表达12、下面语句都是有关琵琶行和白居易的,请把它们组成两副对联。(只写序号)(1)枫叶四弦秋 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怅触天涯迁谪恨上联:_下联:_(2)堤建西湖 心在苍生 千秋永祀老诗翁神归东洛 笔净时政 万户争传新乐府上联:_下联
7、:_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对于作家来说,古典诗词是迟早要回溯、迟早要用最大功力打进去再打出来的历史存在; ,古典诗词却是悄然涵养一生、“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场。人们读诗、谈诗、教孩子背诗,并不只是为了寻章摘句、舞文弄墨,很多时候是在借诗词出入经史、概括情事、教化人伦。古典诗词已然内化于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就像是身处一个隐秘而顽固的文化场多少人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被残破斑驳的碑刻中一句清雅隽蔚的诗文击中,甚至唤起了对从未经历过的历史的回忆。 。产生这种文化认同,靠的就是这样一种普遍的、日常的、亲切可感的阅读。诗是“采风”的产物,口耳相传的诗词曾经让大地上歌声如风,温润徐徐,
8、而今,这风却被现实推到了远山青黛的那一侧,越来越远,我们正在失落那种生活在“无意的浸淫里”的日子。在诗教陶冶之中,是现实向诗意看齐,是人在模仿诗,而不是相反。阅读古典诗词吧,出经入史,你会将自己投射到一个更大的世界里,从而能更开阔地看待历史,也能更历史地看待世界。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文化场”之后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朱自清荷塘月色)B.“可怜的妈妈,”箍桶匠说,“你不知道我多爱你。还有你,我的儿!”(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C.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
9、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曹禺雷雨)2.文中画框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现实把这风推到越来越远的地方。”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_14、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诗词都是用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刻画出一个完整或具体的形象,_。读一首诗就要抓住它的形象和情致。要做到这一点,单像读散文、故事那样一眼看过去,还不济事
10、。诗词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必须反复回味,设身处地地体验,才可以逐渐体会它的深微之处,领略它的情感。诗词的情致和它的音乐性的语言是分不开的。抓住情致,_。语言的音乐性在默读中体味不出来,_,而且要反复地朗读。15、文言句式(1)自言本是京城女_(2)送客湓浦口_(3)使快弹数曲_(4)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_(5)转徙于江湖间_四、诗歌鉴赏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吊白居易李忱【注】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注】李忱(810-859),唐宣宗,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唐宣宗即位五个
11、月后,七十六岁高龄的白居易不幸溘然长逝,唐宣宗不胜悲悼,写下了这首吊白居易。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运用夸张手法,巧妙概括了白居易一生的艺术成就,表达了由衷的赞美。B.“谁教”一句以问句形式紧承上句,以责怪的口吻传达了诗人悲痛的心情。C.颔联巧妙地嵌入逝者的名与字,赞扬了白居易不计名利、乐观豁达的品格。D.最后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白居易去世的悲怆以及难以割舍的情怀。2.从颈联中可以看出诗人对白居易的诗歌成就有怎样的评价?参考答案1、 答案:(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2)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4)同是天涯
12、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1)犹,遮;(2)莺,幽;(3)舫,唯;(4)沦。2、 答案:(1)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2)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3)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4)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5)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6)间关莺语花底滑;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7)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8)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3、答案:B解析:B项为夸张。A、C、D三项均为比喻。4、答案:D解析:例句中的“歌”是名词用作动词,作歌。D项“酒”是名词用作动
13、词,摆酒;其他三项都是名词作状语。5、答案:B解析:B项古今义相同,指寄居在别处。A项古义:突然冲出。今义:鼓出来;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C项古义:整理。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D项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6、答案:B解析:正面写琵琶女的技艺高超;写的是琵琶女的境遇。7、答案:C解析:C项,明线是琵琶女的演奏和自诉身世,暗线是诗人的感受。8、答案:C解析:A项,“憔”应读“qio”;B项,“贾”应读“g”;D项,“哳”应读“zh”。9、答案:C解析:A项,停止/与世隔绝。B项,吩咐,叫/命名。C项,均为“随意地”。D项,拨动/拨子,弹奏弦乐
14、的用具。10、 答案:(1)名词作状语,在夜里(2)名词作状语,从梦中(3)名词作动词,作歌(4)名词作动词,摆酒(5)形容词作动词,看重;轻视11、答案:(1)古义: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2)古义:是副词和动词构成的两个词,这里是“因此作”的意思。今义:表原因的连词。(3)古义:指七言诗,唐代的习惯说法。今义:指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与“短句”相对。(4)古义:以前。今义:是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一个词,向前方。(5)古义:容貌。今义:指色彩。(6)古义:年纪大了。今义:指排行第一的人。(7)古义:在中心。今义:小心、留神。(8)古义:教坊的管理者。今义:母亲的姐妹。称呼跟母亲辈分相同
15、、年纪差不多的无亲属关系的妇女。(9)古义:走了以后。今义:离开了又回来。11、 答案:(1)上联:;下联:(2)上联:;下联: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第一副,根据对联词性结构相对的要求,“枫叶四弦秋”对“浔阳千尺水”,“怅触天涯迁谪恨”对“勾留江上别离情”。根据琵琶行中的诗意,“枫叶四弦秋”后应接“怅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后应接“勾留江上别离情”。然后按照仄起平收的规则排列上下联。第二副,根据对联词性结构相对的要求,“堤建西湖”对“笔净时政”,“心在苍生”对“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对“万户争传新乐府”;“笔净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是白居易的
16、个人功绩,“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和“千秋永祀老诗翁”是后人对白居易的赞誉。然后按照仄起平收的规则排列上下联。12、 答案:1.A;2.原句以“这风”为陈述对象,语意上承接了上文的“歌声如风”,衔接更紧密。原句用“远山青黛的那一侧”,更形象地写出现实中诗词与我们的距离,更有色彩感和画面感,更加符合原文诗意的语言风格。“越来越远”单独成句,更突出强调了诗词远离现实的情况。3.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就是文化的认同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文化场”之后的破折号标示解释说明。A项,破折号标示解释说明。B项,破折号标示声音的中断或停顿。C项,破折号标示语意的转折。D项,破折号标示语意的
17、转换。故选A。2.本题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从表达的对象上看,原句“而今,这风”中,“这风”为陈述对象,和上文的“大地上歌声如风”衔接紧密,整个句子语脉连贯;改句的陈述对象变成了“现实”,显得突兀,与前文不协调。从表达的效果上看,原句中“远山青黛的那一侧”形象地写出了现实中诗词与我们的距离,且具有色彩感和画面感;改句“越来越远的地方”则显得平实,无新意。从句式上看,原句中“越来越远”被放在句子末尾且单独成句,强调了诗词远离现实的情况,改句则没有这种效果。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处,根据上文“对于作家来说”以及横线前的分号,可以推断横线处的句式应为“对于来说”;根据下文“人们读
18、诗、谈诗、教孩子背诗”“古典诗词已然内化于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可以确定表述的主体是“普通人”。故此处可填写“对于普通人来说”。处,根据上文“古典诗词已然内化于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甚至唤起了对从未经历过的历史的回忆”可知,此处阐述的是人们对文化的一种感受,且下文有“产生这种文化认同”的提示,故此处可填写“这就是文化的认同”。14、答案:传达出一种情致;必须抓住语言的音乐性;必须朗读解析:处,后文是“读一首诗就要抓住它的形象和情致”,而前文已提到“刻画出一个完整或具体的形象”,故此处应补写“传达出一种情致”。处,根据前文“诗词的情致和它的音乐性的语言是分不开的”可知,应补写“
19、必须抓住语言的音乐性”。处,根据前文“在默读中体味不出来”和后文“而且要反复地朗读”可知,应补写“必须朗读”。15、 答案:(1)判断句(2)省略句(3)省略句(4)状语后置句(5)状语后置句16、答案:1.A 2.用“童子解吟”“胡儿能唱”点出了白居易的诗歌通俗易懂的特点。用“童子”“胡儿”表明白居易的诗歌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以白居易的代表作“长恨曲”“琵琶篇”赞扬了他非同凡响的艺术成就。解析:1.“首句运用夸张手法”错,“缀玉联珠”是比喻手法,以珍殊、美玉来比喻白居易的诗文;而六十年,则指他的创作生涯。白居易自十六岁作赋得古原草送别,到七十六岁去世,说他诗歌创作“六十年”并不夸张,因此首句并未运用夸张手法。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