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电子政务资料讲解.ppt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6366377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7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电子政务资料讲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认识电子政务资料讲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认识电子政务资料讲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电子政务资料讲解.ppt(8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认识电子政务内容提要1.什么是电子政务2.电子政务业务分析3.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问题4.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趋势分析5.电子政务主要技术分析6.电子政务项目实施与管理1、什么是电子政务什么是电子政务-内容提要u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u为什么要电子政务u不同人对电子政务的理解差异u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历程回顾1、什么是电子政务电子政务涉及众多学科领域u电子政务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与政府管理相结合的产物,涉及重多学科领域1、什么是电子政务政治学管理学行政管理学 工商管理学社会学档案学计算机科学网络通讯信息管理项目管理工程监理经济学情报学法学电子政务主要理论体系u电子政务基础理论u电子政务与行政管理变革u电子政务

2、信息资源管理u电子政务系统的技术与开发u电子政务项目管理u电子政务评价u电子政务安全管理u电子政务立法研究电子政务没有权威定义1.美国联邦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副主任Sally Katzen女士认为,电子政务关注公民和企业用户的需要,使他们能够一周7天、一天24小时不问断地访问政府的信息和服务。电子政务极大地依靠政府机构利用互联网及其他新技术,流畅地、迅速地、有效地、廉价地接受、发送信息和服务。1、什么是电子政务电子政务没有权威定义(续)2.澳大利亚主管电子政务的信息技术与管理部认为,电子政务指普遍地利用信息技术,使公民和组织更方便访问政府的信息与服务。1、什么是电子政务电子政务没有权威定义(续)3

3、.英国国务秘书处的电子政务专家Rogers WookotUma先生认为,电子政务指将政府服务用电子方式发送给公众的过程与结构。1、什么是电子政务电子政务没有权威定义(续)4.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课题组认为,电子政务就是应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对传统政务进行持续不断地革新和改善,以实现高效率的政府管理和服务。1、什么是电子政务电子政务没有权威定义(续)5.电子政务专家、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汪玉凯教授认为,“所谓电子政务,就是公共管理部门应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将管理和服务的一项项具体业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

4、割的限制,全方位的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和服务。1、什么是电子政务电子政务没有权威定义(续)6.北京市信息办公室认为,电子政务建设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政府部门内部的网络化办公,政府部门之间通过网络进行的协同办公和信息共享,以及政府通过网络实现与公众的沟通与互动。1、什么是电子政务太复杂了?1、什么是电子政务简单地理解吧u“电 子 政 务”译 自 Electronic Government,简 称 e-Governmentu简单地理解:电子政务是借助电子信息技术而进行的政务活动。u关键词:政务、电子信息技术1、什么是电子政务与“政务”相关的概念u政府(Government):按照现代行政学

5、理论,政府的最基本职能是对社会、公众行使公共行政管理。u政务(Government affair):是指各级政府的业务、事务、会务等具体政府工作,通过这些具体政务,政府得以履行其对社会、公众所承担的各项公共行政管理和服务职能。u电子政府(E-Government):是以电子政务方式,通过网络和电子政务应用信息系统,对社会、公众普遍行使公共行政管理职能的虚拟的政府形态。我国许多专家将E-Government直译为电子政务。1、什么是电子政务中国特色的“政务”u狭义:专指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活动u广义:泛指各类行政管理活动,除了政府部门,还包括党委、人大、政协、军队系统、国有企业、事业单位u一般所

6、谓的政务,大多指“狭义”政务,即各级政府部门的政务1、什么是电子政务电子信息技术u并非所有的电子信息技术与政务活动相结合,都能够称之为电子政务。u电子政务真正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出现,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对成熟和普及之后。1、什么是电子政务电子政务的一般定义u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运用现代网络通讯与计算机技术,将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精简、优化、整合、重组后到网上实现,打破时间、空间以及条块的制约,为社会公众以及自身提供一体化的高效、优质、廉洁的管理和服务。1、什么是电子政务电子政务定义的解读u主体:政府u客体:公民、企业u手段:电子网络通讯与计算机技术u目的:政务为社会公众以及自身提供一体化的高

7、效、优质、廉洁的管理和服务u过程:政务精简、优化、整合、重组u原因:电子/政务打破时间、空间以及条块的制约与电子政务相关的部分概念u办公自动化u政府上网u电子政府1、什么是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u办公自动化(OA,Office Automation),主要是指利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来代替办公人员的手工作业,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办公效率。起源于国外70年代,80年代中期引进我国,90年代末逐渐成熟u办公自动化包含的内容:信息处理、实时办公、公文流转、文档管理、决策支持u办公自动化的目标:实现日常工作无纸化、事务处理自动化、咨讯决策智能化的现代化办公,从而大幅度提高办公效率。1、什么是

8、电子政务电子政务 VS.办公自动化u区别 1、定位不同。电子政务侧重于政府部门内部以及跨部门、系统和地区的应用,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重点一般是在部门内部,并且集中于办公人员的个人层面。2、应用主体不同。办公自动化广泛地应用于几乎所有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而电子政务的应用主体主要是各级政府部门。3、系统用户不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用户多为办公人员,而电子政务系统的用户范围要广得多,除了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之外,还包括与这些部门相关的企业和公众等。u联系 1、办公自动化是电子政务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电子政务的基础条件;电子政务是办公自动化的必然趋势。2、可以把电子政务看作是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功能上的

9、对外延伸,是面向全社会的政府办公自动化。1、什么是电子政务政府上网u政府上网源于1999年启动的“政府上网工程”。当年1月,中国电信联合40多家部委(办、局)的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旨在推动各级政府部门开通自己的互联网站,并推出政务公开、领导人电子信箱、电子报税等服务,从而为政府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u1998年4月,青岛开通我国第一个政府网站u到2003年,的域名突破10000u2006年1月1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开通1、什么是电子政务电子政务 VS.政府上网u“政府上网”侧重G2B和G2C,其重点在于通过开通政府网站来推动政府部门与民众之间的电子政务活动,而完

10、整意义上的电子政务则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还包括了政府部门内部(G2E)以及部门之间(G2G)的电子政务活动。u随着“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深入,政府门户网站与政府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的办公系统联系越来越密切,因此,“政府上网”也越来越接近“电子政务”,但从词源角度,“政府上网”和“电子政务”不能划等号。1、什么是电子政务电子政府u1993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受克林顿委托,研究如何才能够重塑美国的政府系统,使它的运行变得更为合理和高效,同时使其能够为民众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提出“电子政府”概念。同年揭开“国家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序幕。u电子政府(Electronic Government)是以提高效

11、率和服务水平为目标,透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实现政府与个人、企业之间相互交流的电子化与网络化,从而减少政府与个人、企业之间烦琐的行政程序,实现政府内务的高效化,构建一个高效、高服务水平的政府。u电子政府的原意是利用网络技术来构建一个“虚拟政府”。1、什么是电子政务电子政务 VS.电子政府u电子政府构想集中于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电子政务,而电子政务则同时包含了政府部门内部、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电子政务。u电子政府是一个实体概念,电子政务是一个程序概念。电子政府主要是建立一个新的政府管理形态(虚拟政府),是一个理想化的目标;电子政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实体政府利用信息和技术以提高政府效率的

12、一种方式。u电子政府是现有政府机构在开展电子政务的过程中对现有的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进行优化重组之后所重新构成的新的政府管理组织。电子政府是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电子政务是架构在现实政府与电子政府的一座桥梁,是实现电子政府的前奏和基础。1、什么是电子政务为什么要电子政务u宏观上看: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 实现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需要 行政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 以政府信息化带动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1、什么是电子政务为什么要电子政务(续)u具体来说: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降低办公费用,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腐败,建设廉洁政府 创造巨大市场,扶持国内IT企业1、什么是电

13、子政务从不同人员角度看电子政务u政府领导:时髦、政绩、权力消涨、恐惧u政府工作人员:工作方式变化、透明度增加、被监控、权力消涨、恐惧、抵触u企业、公众:办事方便、皇帝的新装uIT企业:巨大的蛋糕、发展的机遇u专家学者:新的领域、新的学科u行政管理:政府变革、管理创新、电子治理1、什么是电子政务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历程u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提出,在全国政府系统推行办公自动化。u1993年12月,成立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确立“实施信息化工程,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启动“金卡”、“金桥”、“金关”等重大信息化工程,拉开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序幕。u1998年4月,青岛市在互联网上建立了我

14、国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政府网站“青岛政务公众网”。u1999年起,在全国普遍实行了“政府上网工程”。1999年也因此被称为“政府上网”年。u1999年底,我国启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使转变政府职能有了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u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方针。1、什么是电子政务1、什么是电子政务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历程(续)u2001年8月,重新组建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并分别在2001年12月和2002年7月,召开第一次和第二次全体会议,提出了第一个全国信息化专项规划,主张大力推进电子政务作为全国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作。u2002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信

15、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0217号),提出“一站两网四库十二金”。u2001-2002年,中央编办确定深圳、顺德、晋江、上虞和青岛的阳城5个市(区)作为全国深化公共行政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的试点u2002年5月,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第一版)正式出版发行。u2002年9月,北京市电子政务网上审批在线服务平台正式开通。u2002年11月,党的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明确“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方针策略,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u2002起开展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历程(续)u2003年2月,深圳市第一份通过网上注册办理的营业执照

16、发出;同月,深圳市党政机关电子公文交换系统正式开通。u2003年6月,计世资讯预计,2003年中国各级政府机构的IT投入将为350亿人民币,增长率达17%。u2003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u2003年9月,北京地区数字电视频道正式试播;同月,北京大学电子政务研究院成立。u2003年被称为“电子政务年”。u2004年8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u2004年11月,深圳市行政许可电子监察系统试运行。1、什么是电子政务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历程(续)u2005年1月,首届“信息化与信

17、息资源利用座谈会”在京召开。u2005年9月,召开2005年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以“推进农业信息化、构建和谐社”为主题。u2005年4月,我国上网用户达到1.003亿人,中国网民首次突破1亿。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u2005年4月,电子签名法正式实施。u200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537号)。u2005年10月,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正式运行。1、什么是电子政务1、什么是电子政务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历程(续)u2006年1月,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正式运行。u2006年3月,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颁布u2006

18、年5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颁布u2006年6月,第一次“全国电子政务工作座谈会”召开,国家电子政务建设“十一五”规划出台;座谈会上明确,到2010年,50%审批事项在线处理u2006年8月,深圳成为全国首个电子政务试点市。u2006年11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起草完毕u2006年12月,“全国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研讨会”召开;同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 颁布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历程(续)u作为全国电子政务试点城市,深圳“十一五”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是 完成国家电子政务综合试点工作任务,提前全面达到国家电子政务总体目标的要求 到

19、2008年,100的要求公开的政务信息可在网上查询,100的行政审批项目可在网上申请及查询结果,100的政府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纳入电子监察范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历程(续)u2007年4月20日,全国第一个省级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广东省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正式开通运行。系统具有实时监控、预警纠错、绩效测评、信息服务、投诉处理五大功能,可实现对行政审批事项事前的公开、事中的实时监控和预警纠错、事后的责任追究以及对审批全过程的绩效评估。该系统通过高科技手段,将行政审批的规则、实施的步骤环节、审批时限等内置于系统之中,一旦审批事项在法定时限内未能办结或违规办结,系统会自动预警、亮出黄牌或红牌

20、并留下相关记录,监察机关将据此进行责任追究。我国电子政务的外部环境特点u首先,中国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迎来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化浪潮的,部分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还没有完成,这就使中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环境具有“半农业、半工业、半信息化”的复杂特点。u其次,历史上长期高度集权的政府治理模式的惯性作用使政府职能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面临诸多问题,在政府服务职能还没有得到的充分强化的时候面临公共服务电子化的问题。u再次,中国政府内部的信息化基础条件普遍比较差,公务员队伍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还比较弱。在办公自动化还没有完全实现的时候就面临办公电子化的要求。1、什么是电子政务2、电子政务业务分析电子政

21、务用户分析u群众u企业u社团u政府一般工作人员u政府业务监管人员u政府领导u系统管理、维护人员2、电子政务业务分析业务管理u纵向u横向2、电子政务业务分析电子政务的网络结构u按保密性 政务内网 政务内网是联接国务院办公厅内部、国务院各部门、副省级以上政务部门,并与党委、人大、政协等系统建立联接的办公网。政务内网与政务外网以及副省级以下政务部门的办公网物理隔离。政务外网 政务外网是政府的业务专网,主要运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性服务业务和不需在内网上运行的业务。政政务务外外网与政务内网物理隔离,与互联网逻辑隔离。网与政务内网物理隔离,与互联网逻辑隔离。互联网2、电子政务业务分析电子政务的网络结构

22、政务内网政务外网互联网网闸电子政务的网络结构u按业务管理 纵向网络 横向网络2、电子政务业务分析国家省市县(区)公安工商税务电子政务信息生命周期分析生成管理处理利用 按来源:外部收集、内部形成、内外交互 按方式:录入、扫描、摄像、录音流程处理:包括加工、审核、审批等各类环节处理方式:编辑、批注、签章、打印、版本控制分类、编目、存储、授权、索引、备份、恢复检索、评估、查阅、统计、分析、交换、发布2、电子政务业务分析电子政务信息类型分析文档型数据型矢量型举例Word、WPS、PDF、图片、视频、音频、HTML经济数据人口数据企业数据地图特点信息自身结构化,但整体离散信息自身非结构化,但整体结构化矢

23、量化技术Metadata、LDAP、RDBMS、XML、全文检索RDBMS、XMLGIS2、电子政务业务分析电子政务系统u按系统在电子政务框架中的位置划分 综合类、全局性系统应急指挥系统、社会援助系统、网络会议、呼叫中心、征信系统、决策支持系统 专业性系统“金”字工程、GIS系统 公共性系统政务门户、电子公文交换、办公自动化系统、网上审批系统、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 基础性系统统一用户管理、工作流管理系统、应用集成系统、信息资源库2、电子政务业务分析电子政务系统u按系统服务的主要对象 G2E: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如OA G2G: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而进行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如

24、电子公文交换、并联审批、“金”字工程 G2B/G2C: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企业和民众之间进行的双向的信息交流,如政府门户网站2、电子政务业务分析电子政务建设内容u规划u网络u硬件u机房u软件 操作系统 数据库 应用系统 其它软件u政务改革u管理、制度、维护u培训、考核、评估u2、电子政务业务分析3、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问题不同角度,不同总结u存在认识误区,服务意识薄弱u缺乏整体规划,或规划脱离实际,或建设脱离规划u重硬轻软,重新建轻整合,重建设轻管理u重电子轻政务,没有配套的组织重组和流程再造u缺乏统一的标准u缺乏系统的法律法规信息黑洞u系统缺乏弹性,当业务改变时,只能修改系统甚至推倒重来,如此

25、循环形成无底黑洞;不仅增加费用而且延长工期,无法跟上需求变化的步伐3、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问题信息孤岛u系统封闭,信息不共享u应用独立,业务不协同u重复建设,重复投资3、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问题信息资源开发滞后u政府掌握全社会信息总量的80%的信息u政府掌握的信息资源处于分散、无序状态u政府掌握的信息资源没有及时公开3、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问题重电子轻政务u战略目标不明确,需求边界不清晰u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u为建设而建设,没有配套的管理体制改革或者建设脱离改革实际3、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问题标准与规范建设缓慢u标准缺乏支撑工具、可操作性弱u法律法规滞后于建设需求3、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

26、问题4、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趋势分析系统互联互通,消除信息孤岛u信息交换与共享u条条与块块整合u跨部门、跨系统协同应用4、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趋势分析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u建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u信息资源数字化,推动信息公开u建设基本信息资源库4、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趋势分析“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深入人心u为公众提供丰富、实用、好用的信息和服务u强调公众需求的个性化,围绕公众需求组织信息和服务u服务手段多样化4、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趋势分析“大统一、大协同”建设模式u统一规划、统一网络、统一平台、统一门户网站建设,走集约化、低成本的发展道路u县级统一系统、地级市统一平台u跨部门业务和流程协同u条条和块块

27、协同4、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趋势分析标准与规范u在重视电子技术标准的同时,政务本身的标准,也将被提上重要日程u有关电子政务的法律环境将进一步改善,包括电子政务法、信息公开条例等立法的要求4、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趋势分析电子政务的项目外包u政企合作,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与运营维护的市场化u以电子政务建设带动我国信息产业发展4、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趋势分析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u构建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目标是:到2010年,覆盖全国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基本建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初步建立,重点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政务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机制初步建立,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形成,标准化体系基本满足业务发

28、展需求,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5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能够实现在线处理,电子政务公众认知度和公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监管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4、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趋势分析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u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构成包括:服务与应用系统、信息资源、基础设施、法律法规与标准化体系、管理体制。u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服务是宗旨,应用是关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主线,基础设施是支撑,法律法规、标准化体系、管理体制是保障。u框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具体内涵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动态变化。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在国家

29、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指导下,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分工协作,共同推进电子政务建设。4、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趋势分析5、电子政务主要技术分析Java VS.NETuJava优点:平台无关性、获得很多厂商的支持;缺点:语言单一、开发效率低、技术人才少。u.NET优点:架构先进、语言无关性、开发效率高、技术人才多;缺点:虽然有Mono、DotGUN等跨平台项目,但.NET目前主要还是运行在Windows平台之上。u误区Java因其优点而受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亲睐,从而形成Java至高无上论,这是典型“电子”决定“政务”的思维。电子政务建设不应在Java或.NET的选择上做无谓的论战,而应该把重点放在应用和内容建

30、设上。5、电子政务主要技术分析B/S VS.C/SuB/S优点:零客户端部署,系统维护方便;缺点:界面互动性不够、因不能充分利用客户端计算能力而执行效率低。uC/S优点:界面丰富、充分利用客户端资源而执行效率高;缺点:客户端部署、升级成本高。u误区B/S因其优点而经常被用户要求为唯一的选择。但是对于界面操作复杂的应用来说,C/S优势更明显。虽然AJAX技术的推广使Web页面的交互性得到很大改观,但和C/S界面给用户带来的操作体验比较仍然差距甚远;而且通过运用自动升级、智能客户端等技术,C/S的缺点被逐渐弥补。因此,到底是选择B/S还是C/S,要依需求而定。5、电子政务主要技术分析RDBMS V

31、S.LDAPuRDBMS作为数据永久存储系统,是实现企业关键业务的最重要部件之一。uLDAP可以被看作一种特殊的数据库。与RDBMS比较,LDAP只支持比较简单的数据类型,不支持SQL,不支持事务,数据更新效率低,但LDAP的查询效率高;而且LDAP还提供了容易实现的分布式目录体系;另外,LDAP是标准的目录访问协议,而不同的RDBMS厂商则提供有差异的功能和接口。因此,LDAP适合管理变化少、查询速度快、分布要求高的数据,如网络资源、CA证书、用户身份库、信息资源目录体系。5、电子政务主要技术分析XML&Web ServicesuXML和Web Services是当前最炙手可热的技术。由于X

32、ML和Web Services的中立性,特别适合异构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是支持SOA、EAI的理想平台,对消除电子政务领域广泛存在的信息孤岛有巨大帮助。u随着WS-BPEL、可靠消息传递、安全、事务处理、元数据管理以及服务编制(orchestration)等方面的Web服务规范的标准化,XML和Web服务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u问题:目前许多Web Services的规范由不同的组织或团体制定,存在重复和不兼容问题,从而阻碍规范的标准化,使人们在选择规范时充满迷惑。5、电子政务主要技术分析消息中间件u消息中间件为构造以同步或异步方式实现的分布式应用提供了松耦合方法。它简化了应用之间数据的传输,

33、屏蔽底层异构操作系统和网络平台,提供一致的通讯标准和应用开发,确保分布式计算网络环境下可靠的、跨平台的信息传输和数据交换。u消息中间件是实现EAI、数据交换与共享的核心部件。5、电子政务主要技术分析工作流技术u工作流系统以规格化的流程描述作为输入的软件组件,它维护流程的运行状态,并在人和应用之间分派活动。工作流解耦了应用和流程之间的耦合关系。我国电子政务面对的是变化剧烈的组织改革、流程重组的动态环境,工作流技术对电子政务系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u工作流标准很多,按采用的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别:以XPDL为代表的纯XML技术派和以BPEL为代表的Web服务派。有人预测,随着Web服务逐渐被广泛接纳

34、BPEL将取代XPDL。事实情况是,XPDL作为传统工作流标准,适合人机交互领域,而BPEL更适合应用与应用之间整合(EAI)的过程流领域,两者共存并互相借鉴最终彼此融合。5、电子政务主要技术分析单点登录u单点登录实现一次身份认证,全网应用漫游。单点登录不仅仅卸载了用户分别记忆各个系统用户名、密码的负担,分别登录各个系统的繁琐操作,而且可以采用数字证书认证、Kerberos认证等更高强度的身份认证机制,实现更高级别的安全。u单点登录能够有效消除电子政务信息孤岛中的用户孤岛。5、电子政务主要技术分析门户技术u门户为用户提供单一入口,使用户能够按照个性化需求,提取存储在各类系统中的信息。uPort

35、let、Web partu门户建立在单点登录、EAI、工作流等技术基础之上。5、电子政务主要技术分析元数据(Metdata)技术u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而不是数据本身。u元数据用于描述、定位、管理、定位、评估和选择信息资源,是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核心技术。u元数据有多种标准,其中DC、GILS是政务信息资源主要使用的标准。uXML/RDF是元数据置标语言的最佳选择。uZ39.50、LDAP、WHOIS+是检索元数据的3个重要协议。5、电子政务主要技术分析PKI技术u随着电子政务贯彻执行“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电子政务系统越来越多地暴露,面临假冒、截取、篡改、否认等多方面的安全问题。uP

36、KI(公开钥基础设施)为电子政务提供用户身份认证、数字签名、加密/解密等信息安全服务。uPKI宜由国家或省统一建设,县级或地市级不适合建立独立的PKI/CA系统。5、电子政务主要技术分析6、电子政务项目实施与管理电子政务项目的特点u建设主体与用户主体往往不同,各地各具特色u政治色彩浓厚u需求不清u责任不明u协调不力u沟通不畅6、电子政务项目实施与管理项目过程售前实施售后6、电子政务项目实施与管理售前的目的u建立并维护良好的客户关系u让用户充分信任公司的技术力量u就建设方案与预算达成共识u成为客户的合作伙伴6、电子政务项目实施与管理售前的活动客户关系撰写方案投标费用估算需求开发签定合同讲解演示6

37、、电子政务项目实施与管理实施的目的u按时、按质、按预算完成合同标的u完善公司产品6、电子政务项目实施与管理实施的活动需求需求 需求调研 需求分析 需求确认 需求变更设计设计 概要 详细编码编码 编码 单元测试测试测试 模块测试 集成测试 系统测试实施实施 安装调试 试运行 终验计划管理配置管理周报例会评审缺陷管理6、电子政务项目实施与管理售后的目的u保证交付给客户的系统正常运行u为获得未来项目树立形象u收集问题,为产品研发提供依据6、电子政务项目实施与管理售后的活动问题跟踪补丁升级培训维护6、电子政务项目实施与管理总结u电子政务的核心是政务,电子是手段u电子政务的目地是为企业和公众提供优质服务

38、u电子政务的建设,应该配套机构改革、流程重组,但现实情况并不乐观u信息孤岛、政务资源开发利用落后是当前主要问题u以公众为中心、协同政务、政务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未来电子政务的方向u创新是提供电子政务服务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参考资料u中央政府门户http:/u电子政务标准化信息网http:/u中国电子政务网http:/www.e-u中国电子政务信息网http:/u电子政务工程服务网http:/u中国电子政务咨讯网络http:/u北大电子政务知识网http:/www.egkc.orgu中国电子政务研究中心http:/www.cegov.orgu北京在线服务平台http:/u美国国家政府门户http:/www.usa.gov谢谢!Think before action!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