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应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教育应用.ppt(3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信息技术教育应用1 1第八章第八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本章主要知识点本章主要知识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背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要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和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和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实录剖析2 2第八章第八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参考资料参考资料参考资料参考资料1.信息技术的原理与方法信息技术的原理与方法网络课程网络课程http:/http:/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网络课程网络课程3.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信息技
2、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李克李克东教授东教授,电化教育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12001年第年第8 8、9 9期期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方法,李克东教授李克东教授,改善学习改善学习(吉林教育出版社),(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82001.83 3第八章第八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8.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时代背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时代背景8.1.1 信息时代课程学习的特点信息时代课程学习的特点课程学习内容和资源的获取具有自主性:不受教师与课本的限制、不受传统表现形式的限制课程学习内容具有时效性、实效性:这种以现实为基础的信息利用,将有助于
3、学生学会发现知识和加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课程学习内容探究具有多层次性:丰富的资料,可表现处于不同状态的知识课程学习内容具有开放性:允许学生和教师用多种先进的数字信息处理方式对它进行运用和再创造。课程学习内容具有可再生性:学生可积极参与到学习内容的重新组织与构建4 4第八章第八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8.1.2 当前教学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教学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不重视能力和全面素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不重视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质的培养教师中心论的影响,忽视发挥学生学习主教师中心论的影响,忽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体的作用行为主义的影响,忽视对学生进行认知信行为主义
4、的影响,忽视对学生进行认知信息加工和意义建构的指导息加工和意义建构的指导5 5第八章第八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8.1.3 教育部政策教育部政策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中指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求广大教师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求广大教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并把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融合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积极创造条件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
5、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6 6第八章第八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文件解读、文件解读广泛应用: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求广大教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融合:融合:这种应用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把电脑为核心的
6、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来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创造条件: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7 7第八章第八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8.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目标与要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信
7、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基本实现包括:的教学方式。基本实现包括:1 1、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实施课、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实施课程教学活动程教学活动;信息化环境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课堂网络、信息化环境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课堂网络、校园网络和互联网络等,学与教活动包括在网上实施讲授、校园网络和互联网络等,学与教活动包括在网上实施讲授、演示、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协商学习、虚拟实验、创作演示、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协商学习、虚拟实验、创作实践等
8、环节。实践等环节。8 8第八章第八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 2、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习资源;(1 1)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把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为信息化的学)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把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为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不仅仅是教师用来演示)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不仅仅是教师用来演示)即可以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即可以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教师用来进行讲授或作为学生学习资源。等,教师用来进行讲授或作为学生学习资源。(2 2)充分
9、利用全球性的,可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充分利用全球性的,可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的素材资源,如数字处理的视频资料、图像资料、文本资料的素材资源,如数字处理的视频资料、图像资料、文本资料等作为教师开发或学习创作的素材,整合到课程内容相关的等作为教师开发或学习创作的素材,整合到课程内容相关的电子文稿、课件之中,整合到学习者的课程学习中;电子文稿、课件之中,整合到学习者的课程学习中;(3)利用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与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直接作为学习对象,供学生进行评议、分析、讨论。9 9第八章第八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3 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利用信息加工工
10、具让学生知识重构。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使信化工具,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让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创造。1010第八章第八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8.2.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1.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2.终身学习就是要求学习者能根据社会和工作的需求,确定继续学习的目标,并有意识地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主努力通过
11、多种途径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11111.第八章第八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有学者认为信息素养是指“能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纽约州立大学图书馆馆长理事会,1997/9);我们认为,信息素养应包含着三个最基本的要点: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运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1212第八章第八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数字化学习方式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学习;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
12、的学习;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1313第八章第八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8.2.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能满 足个体需要的;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学习过程是进行通讯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 商的、合作的;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1414第八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8.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情境),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社会、自然和与其他人员(教师和学习伙伴)的相互作用
13、中获得,并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使认识得到发展。1515第八章第八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8.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与方式8.4.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1.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包括自然、社会、文化、各种问题情境以及虚拟实验环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2.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 自主发现、探索学习能力。1616第八章第八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3.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精神和科学的研究的方法;4.利用信
14、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5.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1717第八章第八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6.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7.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通过形成性练习、作品评价方式获得学习反馈,调整学习的起点和路径。1818第八章第八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8.4.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三种基本方式L-aboutIT把IT作为学习对象在IT课程教学中引入其他学科课程知识
15、;L-fromIT把IT作为教学辅助工具“情境探究”模式L-withIT把IT作为学习认知工具“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小组合作远程协商模式专题网站开发的创新学习模式1919第八章第八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8.4.3 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人们将计算机看作是一种独特的对象,和物理、化学一样,专门开设一门计算机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素养;在第二阶段,人们要求计算机能辅助学校的传统教学,作教学演示或个别化教学,或者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管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现有的教学效果;在第三阶段,人们要求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课程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模式
16、、甚至连学校结构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不同的阶段,技术投入与学生学习投入是不同的2020第八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8.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与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与方法8.5.1 “情境探究”模式8.5.2“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模式8.5.3“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8.5.4 “小组合作-远程协商“模式2121情境情境资源资源共享共享意见意见表达表达工具工具情境情境资源资源展示展示信息信息加工加工工具工具自我自我评测评测工具工具情情境境探探究究教教学学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应用创设创设情境情境思考思考讨论讨论实践实践探索探索意义意义建构建构自我自我评价评价课程教学过程课程教学过
17、程目目标标“情境情境探究探究”学习模式学习模式2222主题主题/目标目标网站网站资源资源课件课件资源资源素材素材资源资源网络环境网络环境/资源共享资源共享/创作工具创作工具调查调查分组活动(角色扮演、竞争、设计分组活动(角色扮演、竞争、设计等)等)形成形成/展示作品展示作品意义建构意义建构“资源利用资源利用主题探究主题探究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模模式式2323适用环境:校园网络(或与外部因特网相连)适用环境:校园网络(或与外部因特网相连)课程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可供学习的主题;利用因特网检索作为社会调查其中一种方式;根据课程学习需要,选择和确定学习主题,并制
18、订主题学习计划(包括确定目标、小组分工、计划进度);利用计算机文字处理工具,写出主题学习计划;组织合作学习小组,设计合作活动方式,包括:角色扮演、竞争、辩论、设计、问题解决、评价;学习小组各成员交换电子邮件地址和网上通讯代码;教师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网址和资料收集方法和途径(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网络资源的收集);学生在网络环境中,通过浏览器浏览相关网页和资源;指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信息和资源进行去伪存真、选优除劣的分析;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思考、分析,去伪存真、选优除劣;根据需要组织有关协作学习活动(如竞争、辩论、设计、问题解决或角色扮演等);借助NetMeeting、Internet
19、 Phone、ICQ、Email、ChatRoom、BBS等网络通讯工具,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参加各种类型的对话、协商、讨论活动;要求学生以所找到的资料为基础,做一个与主题相关的研究报告(形式可以是文本、电子文稿、网页等),并向全体同学展示;利用汉字输入和编辑排版工具、利用“几何画板”、“作图”、“作曲”工具、电子文稿制作或网页开发等信息“集成”工具创作作品,并向全体同学展示;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评价作品,形成观点意见,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根据评价意见,修改并正式发布完成的作品,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2424小组合作小组合作远程协商模式远程协商模式网页网页1网页网页2网页网页3地区成员的活动地区成员
20、的活动环绕主题,收集资料,制作网页,环绕主题,收集资料,制作网页,互相观看,发表意见,总结体会,互相观看,发表意见,总结体会,成员成员1成员成员3网页评比网页评比成员成员22525适用环境:因特网络环境适用环境:因特网络环境 课程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在不同国度、地区或城市,各自选择几所学校作为地区成员实验学校,并协商确定一个共同的学习主题;利用因特网进行协商,确定共同学习主题;在各地区实验学校内,各自组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各合作学习小组同学内部分工,分别进行问题探索;根据学习主题,学习小组各成员进行分工,并彼此交换电子邮件地址和网上通讯代码;不同地区的实验学校,围绕主题,通过因特网,寻找与主
21、题相关的网页并通过下载,获取相关信息;通过因特网,搜索并下载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料;不同地区的实验学校,围绕主题,建立小组网页;利用所得资料,进行素材加工,利用网页制作工具制作小组网页;各合作学习小组相互浏览其他合作学校的网页并进行讨论;各合作学习小组定期浏览其他合作学校 的 网 页 并 利 用 借 助 NetMeeting、InternetPhone、ICQ、Email、ChatRoom、BBS等网络通讯工具,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进行讨论;对其他合作学校的网页发表意见,互相交流;经过一段时间后,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总结,对综合课程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进行自我评价并进行网页评比。利用文字处理工具、电
22、子文稿编辑工具和网页制作工具进行学习总结知识重构。2626基于专题网站开发的探索创新学习基于专题网站开发的探索创新学习专专题题网网站站结构化知识展示结构化知识展示扩展性学习资源扩展性学习资源网上协商讨论网上协商讨论网上自我评价网上自我评价把教材内容相关文本、图把教材内容相关文本、图形、动态资料结构化处理形、动态资料结构化处理扩展性学习素材扩展性学习素材/相关资源相关资源网站的链接网站的链接/学习工具(字学习工具(字典、辞典、仿真实验等)典、辞典、仿真实验等)答疑和指导答疑和指导/远程讨论远程讨论区域区域思考性问题思考性问题/形成性练习形成性练习/总结性考查总结性考查2727适用环境:网站开发环
23、境适用环境:网站开发环境课程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组织学生对某一重要专题进行较广泛、深入的研究;利用搜索引擎、权威网站、专题网站、专业网站和资源库等进行深入研究;广泛收集与专题学习内容相关的文本、图形、图像、动态资料并加以整理;利用网站、各类型的电子出版物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并分类整理;把收集到的素材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并根据深入研究的结果,按照一定的结构进行知识结构化重组,形成专题学习网站。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进行素材加工,利用网站制作工具制作专题网站;把所建立的专题学习网站向全校或社会发布;利用信息发布技术发布网站;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课堂教学或自主讨论学习,学习者可以在网站上充分发表意见和进行提问质
24、疑;利用一发布的网站中的信息交流平台进行讨论,发表意见;对本专题学习内容可以有兴趣的师生,可以把相关资料上传到网站上,使专题学习网站得到扩充和完善。利用FTP等网页上传工具把新成果加入专题网站中,扩充专题网站资源。2828第八章第八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8.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推进与实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推进与实施步骤1、数字化硬件环境建设:数字教室、数字校园、城域教育网2、应用平台建设:教学平台、管理平台、通讯平台、资源平台3、教育资源建设:管理信息资源、教学资源4、师资培训:思想理论、方法、技术、模式5、政策与机构建设:出台相关鼓励政策、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会促进
25、管理机构的逐步转变。2929第八章第八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6、建立应用(教学应用为主)示范区,通过示范学校带动周边地区,推动整个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7、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全面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与管理的必备工具。8、走出与引进,加强交流,跟踪发展潮流3030第八章第八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日、美、加三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推进行动日、美、加三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推进行动1.日本2.美国3.加拿大3131第八章第八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日本:、日本:1998年7月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发表的“关于改善教育课程基准的基本方向”的咨
26、询报告中,就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首先是在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各个学科中都要积极利用计算机等信息设备进行教学(即将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课程整合);与此同时,要求在小学阶段的“综合学习”课上要适当运用计算机等信息手段,在初中阶段则要把现行的“信息基础”选修课改为必修课,在高中阶段则开设必修的“信息”课(主要内容讲授如何运用计算机去获取、分析、利用信息的有关知识与技能)。3232第八章第八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美国 从从19851985年开始,从国内外聘请年开始,从国内外聘请400400余位专家、教授、中余位专家、教授、中小学教师和部分教育、科研机构的负责人,
27、历经小学教师和部分教育、科研机构的负责人,历经4 4年时年时间通过多次讨论、修改终于完成了一份很有价值的报告间通过多次讨论、修改终于完成了一份很有价值的报告“2061“2061计划:计划:“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并于并于19891989年正式发年正式发表。表。这项计划的目标是要大力提升全体美国人民的科学文化这项计划的目标是要大力提升全体美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按照该报告所给出的定义,这里所说的科学文化素质,按照该报告所给出的定义,这里所说的科学文化素质特别强调应具有善于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素质特别强调应具有善于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思想与能力。技术三者
28、结合在一起的思想与能力。3333第八章第八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按照着重培养这种能力素质的要求,按照着重培养这种能力素质的要求,“2061“2061计划计划”将将现行中小学现行中小学1212年应学会的科学文化知识重新归纳为年应学会的科学文化知识重新归纳为“科学本质科学本质”、“数学本质数学本质”、“技术本质技术本质”、“自然自然环境环境”、“生活环境生活环境”、“人体结构人体结构”、“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技术世界技术世界”、“数学世界数学世界”、“科学史观科学史观”、“综合概念综合概念”、“智力技能智力技能”等等1212类。类。在这每一种新的学科分类中,都力图渗透上述将自
29、然在这每一种新的学科分类中,都力图渗透上述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的思想,因而在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的思想,因而在这样的分类中,你看不到纯粹的物理学、化学、计算这样的分类中,你看不到纯粹的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地理和历史这类传统的学科分类。机科学以及地理和历史这类传统的学科分类。3434第八章第八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3、加拿大、加拿大1998年2月温哥华学区的“信息技术报告”指出:“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并与广泛的社区相联系的学习环境。”该报告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有效地改进对课程的教学,即能实现下述目标:增强学生的
30、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等技能;不仅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而且还促进了本校学生与全球性学习社区的合作交流,从而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3535第八章第八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8.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观察与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观察与分析观看观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系列光盘中的教系列光盘中的教学实录学实录分析课堂实录分析课堂实录3636作业作业在中学教材中选择一个内容设计一个教案,要求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数字化学习能力。3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