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340611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6.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木叶”》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说“木叶”》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说“木叶”》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木叶”》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三单元说“木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L提炼文章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感受文章的理性之美。2 .结合文中所举诗句,用图表的形式揭示相似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3 .借鉴本文的研究方法,分析其他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暗示性,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学习重难点】1 .提炼文章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感受文章的理性之美。2 结合文中所举诗句,用图表的形式揭示相似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学习方法】讲谈法、点拨法、任务驱动法。【学习过程】一、新课导入,明确目标我们从小就接触古诗词,对其已经比拟熟悉,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古诗词究竟有哪些

2、基本特质?古典诗歌的语言有何独特之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就从一个独特的角度, 对相关问题作了分析,对我们进一步学习古诗词会有所启发。同时,这也是我们高中阶段第 一次学习文艺随笔,我们要关注文章围绕核心概念阐释说明事理的方法,积累阅读这类文章 的经验。二、预习检测,夯实基础(-)作者简介林庚(19102006),诗人、学者,先后担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创作 方面,他始终致力于新诗形式建构的开拓,出版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 及其他等诗集。在学术方面,他在唐诗、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 “盛唐气象”这 一重要的学术概念,有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间论笺诗人李白 唐诗综

3、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研究成果。本文选自林庚先生的唐诗综论,是 一篇有关古典诗歌研究的文艺随笔。(-)字词积累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寒砧:寒秋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萧萧:此处形容草木摇落的声音。窸窣:拟声词。文中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歧路:岔路。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翩翩:飞舞的样子。缠绵:文中形容叶对枝情深意厚,难以解脱,是活化的拟人辞格的运用。绵密:稠密的样子。疏朗:稀疏通透,不繁密。言筌:在言辞上留下迹象。筌,捕鱼的竹器。三、说文解题,把握核心概念3 .文章标题为说“木叶今,其中“木叶

4、”二字为什么要用引号呢?目的:提示学生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锻炼语言运用能力。明确:首先,“木叶”是古诗中的一个常见意象(袁行需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意象 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作者从屈原 的九歌中提炼出这个意象加以说明,因此引号起到了引用的作用。此外,文章围绕与“木 叶”相关的论题展开,因此“木叶”也是这篇文章讨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引号可以起到突出 强调的作用。4 .除了 “木叶”之外,文章还讨论了哪些关键概念?提示: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并尝试给这些词语分类。明确:艺术形象(诗歌中的意象):木、树、叶、树叶、落叶、木叶、落木学术名词(文

5、学理论):诗歌语言、暗示性、艺术形象、艺术特征5 .请结合文章的核心概念,尝试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这篇文艺随笔主要探讨了一个文学现象一一“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艺术 形象而“树叶”在古诗中却很少见,并运用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这一文学理论, 解释说明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6 .文章如何围绕“木叶”这一概念层层展开?方法指导:通读课文,划出每个段落中与“木叶”相关的关键语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 内容,并思考其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明确:第1段:以谢庄、陆厥、王褒的诗句为例,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历 代诗人们钟爱的艺术形象,从而引出“木叶”这一

6、论述对象。关键句:“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中用“树叶”的却很少,单独使用“树” 和“叶”的也有,但似乎并不是为文字洗练的缘故,因为同样两个字用“木叶”却不少,后 来甚至开展到使用“落木”。将“树叶”与“木叶”在古诗中的使用情况进行比照,层层设问,引发思考。关键句:“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 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第3段:对前面抛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 键在“木”字。由对“木叶”的讨论聚焦到对“木”的讨论,为下文的论

7、述张本。关键句:从“木叶”开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 的不同,也正在此。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关键句: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第5段:承接上一段,说明“木”具有这一艺术特征的原因在于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关键句: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在颜色上具有暗示性,即有落叶的微黄干燥之 感,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关键句:“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 “木”所暗示的颜色性。第7段:总结全文,“木”与“树”

8、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异几乎是 一字千金。7 .请尝试以图表的形式呈现文章的结构思路。明确:第一局部(1-3)提出问题:“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关键在“木”字。第二局部(4-6)分析问题: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说明“木叶” 为什么为诗人所钟爱。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原因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木”的艺术特 征第三局部(7)总结问题:“木”与“树”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异 几乎是一字千金。第二个艺术特征: 有落叶的微黄干燥之感, 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四、辨析概念,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学习活动1: “木叶”与“树叶”在艺术形象上有何差异?请同学们阅

9、读全文,抓住核 心概念,结合文中引用的诗句,分析“树”与“木”、“落叶”与“落木”、“木叶”与“落木” 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异,完成下表。例如:核心概念引证诗句区别“树”(“叶”)与“木”后皇嘉树,橘徒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午阴嘉树清圆。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树”有繁茂的枝叶,通常呈 褐绿色,饱满,它与“叶”者R 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木”那么干燥,透着黄色,单 纯、疏朗、空阔,它本身就含 有落叶的因素。“木”的暗示性与“叶”相接 层,而“树”的暗示性与“叶” 一致,因此树叶内涵单一,

10、而 木叶内涵丰富,更具有美的 张力。“落叶”(“黄叶”)与“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木叶”有落叶的微黄干燥 之感,带来整个疏朗的清秋 的气息。“落叶”(“黄叶”)是春夏之 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与“木叶”相比,缺少飘零之忌、o“木叶”与“落木”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清楚。“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 阔,少了 “叶”便少了清秋的 绵密之意。而“木叶”是疏朗

11、 与绵密的交织,是一个迢远 而美丽的形象。学习活动2:文章第五段中,作者指出“木”的艺术特征形成的原因在于诗歌语言具有 暗示性。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解。文章第五段:“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 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发觉它的存在Q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 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 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J例如:所谓“暗示性”是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

12、的意义,构成了诗歌语言含蓄蕴藉、 意蕴丰富的特点。在生物学意义上,“树”与“木”是同一个概念,但在文学意义上,这些 概念的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联想也不同。“木”让人联想到干燥微黄的木料,而“树”那么 令人联想到水分饱满、繁茂葱郁的叶子。因此,作者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躲在概念背后的 “影子”。五、迁移运用,鉴赏古诗中的常见意象学习活动3:本文所说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在古代诗歌中其实并不罕见。品读以下 诗句,探究古代诗词中的“柳”经常出现在什么样的场景中,能引起哪些联想,具有怎样的 暗示性。1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宽封侯。(王昌龄闺 怨)2 .浦岸晴来送别频

13、,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罗隐柳)3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4,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清平乐)5.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 京华倦客?(周邦彦兰陵王)明确:“柳”在送别诗中是最常见的意象。“柳”与“留”同音,有挽留之意,加之柳枝随风飘荡,拂人衣袖,令人联想到离别时 依依不舍的样子,因此古人分别时有折柳相赠的习俗。所以,“柳”在古典诗歌中可以暗示 诗人的离愁别绪。另外,柳树多飞絮,随风飘散,因此容易引发诗人无法把握自身命运的感 慨。如罗隐的柳、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晏几道的清平

14、乐皆属此类暗示。因“柳”在春天抽芽,常常代表着浓浓的春意,而且年年复年年,总是绿意葱茏,但是 人事变迁,沧海桑田,无有定数,所以“柳”又会引发诗人对时光流逝、年华易老、盛衰无 常的感慨与伤痛,如王昌龄的闺怨中就借“柳”表达这种情感。除此之外,因“柳”常种于檐前屋后,故在古诗中又常有着故乡的意味,比方周邦彦兰 陵王由“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的场景引发了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的感 慨,蕴含着游子漂泊怀乡之思。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不仅与物象客观的外在形象或物理性质相关,还与人的主观情感、生 活常识、社会风俗、文化传统等相关,使得诗歌语言又具有多义性。总结:这篇文章对我们阅读诗歌有何启示?诗

15、歌语言的暗示性是语言形象中的潜在力量,具有感染性和启发性,是我们对诗歌进行 审美鉴赏活动时的关窍。品读诗歌就是要读出躲在概念背后的语言的暗示性,从概念层面进 入到艺术形象层面,才能读出诗歌丰富的内涵。七、批判阅读,辩证思考文章观点结论学习活动4:有人认为林庚先生在总结“木叶”艺术特征时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木” 在古典诗歌中并不一定含有落叶的因素,也不都暗示着疏朗的清秋气息。品读下面的诗句, 说说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啪黄鹤。(王维积雨辆川庄作)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

16、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明确:我们在说明事理、阐释规律的过程中,要全面地掌握材料,防止以偏概全,但也不能忽 略作者的写作意图。说“木叶”一文旨在阐释说明“木叶”为何会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艺 术形象,林庚先生在讨论“木”与“树”的艺术形象的差异时没有观照到所有相关的诗句, 但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确实是因为“木叶” 一词所具有的暗示性,“木”的疏朗与“叶”的 绵密交织,展现了秋天独有的一种极具张力的美感。瑕不掩瑜,不能因此而否认这篇文章的 价值。另一方面,这也启示我们,诗歌的语言具有多义性,在解读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时,要根 据具体的文本来作分析,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课后作业】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古典诗歌中的意象,资料,模仿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储写一 篇文艺随笔,分析这个意象在具体诗作中的含义,思考它所具有的艺术特征(暗示着什么? 使人产生哪些联想?)及其暗示性的由来,不少于800字。参考资料:袁行需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