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兮归来——乡村教育录在何方.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336964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3.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魂兮归来——乡村教育录在何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魂兮归来——乡村教育录在何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魂兮归来——乡村教育录在何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魂兮归来——乡村教育录在何方.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魂兮归来,乡村教育在中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以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刘百川等为代表的教育精英, 就针对近代中国教育制度不适合中国农村社会现实的问题,如教育内容和模式与乡村实际不 符、乡村教育与乡村需求相背离、乡村教师的都市化使其难以融入乡村等,主张教育工作者 “到乡村去”,“到民间去”,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落后凋敝的乡村教育状况,从而兴起了一 场颇具影响的“乡村教育运动”,此运动一直不断到40年代中后期。那么,在日趋现代化、城镇化的今天,中国的乡村教育,路在何方?是完全抛却老一代教 育者的探索另辟蹊径,还是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探寻更为适合当下时代特征的路径?似 乎我们都很迷茫。尽管有像刘

2、铁芳教授那样对乡村教育魂牵梦萦的学者贤人,但似乎应者不 多。为唤起更多同仁对当下日趋消逝的乡村教育的注重,我们筹划本次专题讨论,邀请了乡村 教师、新闻记者、大学教授等,请他们分别谈谈关于乡村教育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希望 能够触发大家更多的思考与探索。逐渐凋敝的乡村教育对于乡村教育的现状,本想用“陷落”一词来形容,但有点于心不忍,毕竟这960万平方 公里之上还有许多“让梦想扎根”的人。这土地是炎黄子孙们的家园,她假设真的陷落了,谁 也无法逃离其中的责任。与其逃离,不如回归。如今,城市被“实利主义”裹挟,乡村也未能幸免。每个家庭都或多或少地陷入其中,尤 其是在乡村,父母外出务工,产生了人数庞大的

3、留守儿童。我调查了所在学校的一个班级, 仅有25.6%父母亲常年生活在身边,48.8%的孩子均有父亲或母亲常年在外,20.9%自己跟 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父母长期不在家,4.7%属于家庭情况特殊的-或有离世的, 或有离异的。让人担忧的是,许多农村家庭并没有意识到亲子关系的疏远和不良会对孩子的 个性开展、生命成长造成巨大的消极影响。尽管是父母全在家的孩子,对于学习的热情也在缩减。乡村里有许多初中毕业就出来工作 的,或者有中途辍学的,他们过上几年徒工的生活,就能获取比拟丰厚的报酬,有的比教师 工资还高。更何况乡村的教育环境已经发生质的变化-乡村那种自然、淳朴而独到的文化品格,正逐 渐被城

4、市化、世俗化等外在因素所遮蔽。早先的那一幕幕孩童围绕在年长者面前,听“水浒” “三国”或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的场景消失殆尽了,取而代之的是上至七八十岁,下至十几 岁的人都上“麻将场” “牌九场”,余下的那么带着小孩围着电视转圈。童年正在消逝,从咿咿 呀呀地学着说“韩话”“闽南语”的那一天起。原来在家乡本原文化中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 间的淡然、和谐、温馨,转而变为冷漠、陌生、拒斥,以致祖孙三代同居一村一日之中也没 一个眼神的交流。殊不知“最好的教育永远只能是由家庭提供,家庭是最好的学校,家是最 好的教育场”,那一家团圆共进晚餐其乐融融的情境不见了,那户户纳凉儿孙绕膝故事连连 的场域消失了乡村教育的陷

5、落还会远吗?不但如此,除了家庭的忽视,乡村教育还受到教育不均衡开展的冲击。无论是硬件,还是 软件。从硬件上来说,乡村教育的投入真是少之又少。如果装了个多媒体教室,还不能自由 地使用,由于这些硬件常常是为上级验收准备的。一旦坏了,也不知道会在哪个猴年马月来 修理。至于软件就更不要说了,我所在的学校有三分之一教师是聘用教师。这样说,不是说 聘用教师对教育的贡献少,而是社会对教育的投入过少,这些聘用教师薪酬过低会减弱他们 对教育教学的热情。更何况,乡村教育成了某些社会利益的跳板,先入个编制,然后调动到 兴旺地区。乡村教育成了永恒的乡愁,三生的乡恋。然而,对于乡村教育来说,看似优秀的 师资逃离了,其实

6、反而好了,由于负能量少了。这些师资并非真爱这块贫瘠的土地,唯有质 朴的坚守者,才会在乡村教育无论沉沦到何种地步都能挺住。整座校园干净整洁有序,在学生宿舍,我们看到一个个床铺上被褥叠放整齐,毛巾、牙 刷和生活用品摆放有序。学校每周坚持国旗下的讲话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充分 发挥学校广播站的宣传作用,开展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明辨是非,懂得真、善、美;针对 当下社会环境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学校开展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树立“诚 信为荣、失信为耻” “热爱生活、尊敬老师、孝敬父母、感恩社会和自然”的理念。每月, 学校会对学生在“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等方面的表现进行

7、一次评比。 从西湖中学走出去的学生,总带有与别校孩子不一样的气息,有人称之为“淳朴”,有人称 之为“端正”。一些农村中学为了追求高分率,靠题海战术等“魔鬼训练”,拼命追加时间本钱,导致 学生高分低能,进了高中、大学才发现自己除了分数,什么都不如城里学生,思维不够灵活, 创新能力匮乏,动手能力欠缺,兴趣不够广泛。西湖中学不甘于培养这样的学生,教师们创 新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生活,颐养性情,增强修养。每个班级每周都要举行一次集体性的文 化活动,每天下午第四节课班主任都会组织学生开展棋类比赛、朗诵比赛等有益学生身心的 活动养成教育,让学生有了良好的行为举止,也助推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2007年,西湖

8、中学从以前总评成绩落后一变为全浮梁县第四名,这让师生为之一振; 2008年,西湖中学再度跃升,不但中考成绩总评全县第一,优秀率全县第一,600分以上人 数比例也是全县第一,一个学生还夺得了浮梁县中考状元;2010年,西湖中学的中考成绩 就跃居景德镇市第一了。2008至2012年,西湖中学连续五年中考总评、优秀率、及格率都 居全县第一,后三年更是稳居中考总评全市第一。名声越来越响的西湖中学,成了景德镇市 很多家长争相把孩子送来的“放心学校二几年来,这所浮梁县最偏远的乡镇中学,不仅代表浮梁县接受了省教育督导评估、国家 “两基”检查,还荣获了 “师德示范学校”“人民群众满意学校” “全县综合评比先进

9、集体” 等殊荣。在网上的“浮梁县西湖中学吧”里,有个叫杨清的学生发了一帖:“中学时代是人生的 花季雨季,在这浪漫的季节什么是最值得我们留恋的呢?单纯的初恋,珍贵的友情,为了学 习忘乎一切的那种气氛? ” 一个姓姚的学生跟帖回答:“洒满阳光的操场,是我们永远的回 忆。那里曾经留下了我们追逐的足迹”如果一个个学生在一所学校里收获的,不仅仅是枯燥的分数和在教室里苦读煎熬的不堪 回首的经历,还有让他终身难忘与受益的种种美好回忆,这所学校也将成为他们人生中一个 重要的站点,其意义等待时间去揭晓。学校的管理体制也决定了教育教学理念的狭隘。就拿图书室来说吧,众所周知,个人阅读 史是自我精神的发育史,也是学校

10、创造力的始发地。不过许多学校皆将图书束之高阁,唯教 材是用。教师们也省却了许多烦心事:大环境是“你要成绩,我就以成绩的方式给你”,应试 是如此深入人心。孩子们就是学习的工具,至于对他们生命个体的注重,早已不是教师们心 目中的问题了。许多教师还等着单位绩效考核之后的奖金呢!教师不读书、学生不读书的乡 村教育生活正在眼前蔓延。教育情怀就这样被“实利主义”遮蔽了。书不读了,那么是什么充满着孩子们的校外生活呢?不再是钓鱼捉虾,也不再是踢健子跳 皮筋等,更多的是信息化社会带来的电视、网络游戏等等。电视里有什么?网络里有什么? 刺激、暴力、色情等等,不一而足,他们正在接受这个年龄不该过早接触的信息。不过家

11、庭 教育漠视了,学校教育缺失了,社会教育忽视了固有的乡村文化在时代前进的脚步声里 解体了,甚至是一夜之间,完全不给乡村社会一个准备和迎接的时间。在这样的社会里不但 谈不上智慧的润泽,连知识和技能也逐渐萎缩了。孩子们身在农村,过的好似城里的生活。 假设干年后,他们将会成为远离了大自然,也不会很好地融入城市的边缘人,像悬浮在半空中 的生物。其实,许多教师已经先行过上了这种生活。如今系于他们身上的所谓乡村教育,也 不过是他们城市生活的补充和点缀。其实,我们也为乡村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索,譬如准备乡土教材;以弥补统编教材的缺乏。 所谓乡土教材,不是那种走形式评职称做课题类的教材,而一定要是为乡村孩子们着想

12、而编 的教材,一定如同钱理群先生所编著的教材那样,是可以带给孩子们幸福与成长的。一些老 人们的乡村话语的抢救,一些乡村孩子们游戏方式的重拾,就是对乡村遗产的一种尊重,对 乡村文化的一种继承。当听到“什么叫老百姓,老百姓就是有一百种姓根”的说法,你不会 觉得遥远,那是泥腿子的话语,是真实的、可亲的。这样的话语切入课堂,建构出有真实的 乡村生活气息的教育,才可能有属于乡村孩子们的课程和教学。反观自己,让每一个乡村教育者引领孩子们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和 方向,也许能更好地拥抱乡村教育。来源于远方的培训、待遇、硬件、师资、低学费、美好 的午餐等等是非常需要的,也需要NGO组织里那一群群

13、乡村教育的志愿者,但更需要在乡 村教育之路上坚定行走的教育者和学习者,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头上会有根线拽着, 始终如此,这便是修行、信仰、爱让自己成为乡村教育的推进者江苏殷国雄当下乡村教育现状严苛。作为并未麻木的个人,内心沉郁悲观在所难免。不过,如果我 们只把变革之希望寄于制度改进,相信制度的改进必然带来教育全新气象,我觉得这更多是 一种美好的愿望,而未必是光明的事实。制度的改进在很大程度上是约束人不做什么,激发 人做点什么,但不能保证人们一定会做什么。好的制度通常是底线守护使,而不是道德和美 好的强迫者。只相信顶层的制度设计和变革才可以一揽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很是流行,不过,这 种思

14、维方式折射的却是弱势的心态-不敢担当自己应尽之责任,自我定位为制度的执行者。 很多人一面痛心于乡村教育的现状,但在个人能力范围内又不做任何变革,甚至为求个人功 利,推波助澜,加剧乡村教育生态的恶化。假设论究责任,又统统归于体制之弊,无丝毫痛感 与反思。教师博览编辑余华言及当下教育的困境,曾说:“有些事不能等,要先做起来。我 们每个人,都应该想想,我们可以为当下的乡村教育做些什么,可以改变什么。我们每个人 都不要轻视自己的努力,乡村教育的改变是由那些微小的变革共同推进的。让人略感抚慰的是,有些经济比拟好的省份在教育均衡化方面已经开始了行动。以自己 的经历来说,我在城区的一个民办学校待了六年,20

15、11年调到了一所乡镇中学。抛开个人 原因,我所在的苏南小城,城乡教师的财政工资没有差异也是我敢于回乡镇任教的关键所在。其实,只要我们留意,那些努力改善乡村、改变乡村教育的人们早已从力所能及的做起, 从可以改变的开始;只要留意,我们自会发现,乡村从未远离人们的视线,改进乡村教育, 很多人一直在努力。德国志愿者卢安克,曾经在广西最贫苦的板烈支教,他践行自己的教育主张,重建留守 儿童的内心秩序;北大硕士李英强,回归故土,创办立人乡村图书馆,希望帮助孩子们成为 “独立的个人”;来超,1986年出生的年轻妈妈,供职于“西部阳光基金会”,和她的同事 们一起,用关爱和希望抚慰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央视名嘴崔永

16、元,2006年发起和组织“爱 飞翔乡村教师培训工程”,一路走到今天乡村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寻求合力,推进乡村教育已是共识。但是,外部驱动缺乏以 从根本改变乡村教育。罗伯特议事规那么在安徽南塘乡的成功践行已经证明,只有激发乡 村内部的生长驱动,才能焕发乡村的活力与生机,乡村本身才是乡村教育改进最坚实的依靠。 我们每个乡村教师,每个乡村居民,每个乡村行政工作者都应该想一想,我们这些和乡 村密切相关的人,可以为它的改进做些什么。就我目力所及,就有这样的践行者:50岁做上乡镇中学校长的凌宗伟,用五年的时间, 关注通州二甲中学师生的行为文化,尽最大可能关注师生的生命需求。被教育局领导戏称为 “爱哭的孩子

17、有奶吃”的凌宗伟,使得二甲的硬件设施有了极大改进。我的现任校长李惠忠, 一个默默无闻的乡镇中学校长,尽最大可能给师生的生命松绑,让学生每个月都看上一部电 影,每周给非毕业班学生划出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不干涉教师的教学自主,鼓励教师自我 创造;他到镇上主管部门争取经费,使得一个教学设施极为落后的乡镇中学办学条件一点点 改进但是,必须成认,江苏相对较好的经济基础使得这两位校长的坚守与变革有了相对坚实 的物质条件。从整体而言,乡村教育投入缺乏,很多地方的乡村教师缺乏基本的生存体面, 这是不争的事实。不过,我们“不能等,要先做起来”。我们面对的就是这个现状,我们生存的就是这个 土壤,我们必须寻求突破,

18、寻求变革。所有的乡村教师,只要我们还站在讲台,我们就必须 承受外部的一切,守卫和呵护教育的价值。是的,我觉得这对教师太残忍,如果你没有方法 承受,就勇敢地离开吧,否那么就要接受教师这个职业的一切赠与。所有的乡村学校,不应该 只是教育行政系统下的单位,它应该由封闭走向开放,整合乡村的各种资源,让有志于乡村 教育的人们参与乡村学校的重建,使得学校成为乡村文化的承载者,凝聚乡村的价值共识。 乡村的本土精英,在现有空间之下,应该主动寻求外部帮助,根据本土实际,驱动乡村教育 的内部生长。乡村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很多问题也不是乡村教育本身的问题。但希望这个土地变得 更好的人们,必须一起勇毅践行,让我们自己

19、首先成为乡村教育的推进者,短期内也许无法 见证繁荣,但最起码多了一个愿意改变乡村教育并为之努力实践的人。正如史金霞老师所说: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勇敢走下去!乡村学校的“撤”与“留”江苏吉波人但凡在乡村接受过教育的人,对自己年少时代的乡村学习生活不会忘记。我是在农村出 生长大的,在乡村度过七年时光。当时幼儿园只有一名幼儿教师,她教我们唱歌跳舞。每到 春天,她带着我们去乡村充满生机的田野上摘花、踏春;到了秋天收获的季节,她带着我们 到田地里拾麦穗,教我们要懂得珍惜父辈的劳动成果。周末不用上辅导班,所以我觉得我们 这代农村娃享受到真正的童趣。村小的教师其实是亦农亦师的民办教师。正是有这样的一群

20、教师在农村的教育田野上默默无私地奉献与付出,满足了农村人对教育的渴望。下午两节课 后,教师教学生打乒乓球、羽毛球、篮球,到田地里割草喂小兔子,制作简易手工,教男学 生做木工,教女学生绣花。不知哪一日,我热恋的乡村学校悄无声息地离我而去,带给我的是无限的思念。现在的 村小只留下旧舍,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近日,我也在不停地追问自己,乡村小学该何 去何从?一、乡村学校要“撤”1 .乡村学校要适当撤销合并乡村学校要适当撤销合并是社会开展的必然趋势,符合社会开展的方向。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城市经济开展较快,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很多地方政府逐步对打工子女的入学政策 放宽,开始接纳这些孩子进当地的公办

21、学校,同当地学生享有一样的教育权利和教育资源, 父母也能在工作之余照顾子女的学习和生活,这样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入城 市。再加上农村人口出生率持续降低,农村学龄人口不断下降,对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进行适 当合并是必然的。国家对农村义务学校布局进行调整,整合了农村教育资源,改善了办学条 件,优化了教师配置,提高了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2 .乡村学校要“撤”亦农亦师的民办教师教师应该在高等师范院校接受专门知识和技能学习,并且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进行教育实 践、学习与思考,并且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乡村学校 应该需要而且必须有这样的教师队伍,而不是民办教师,这样乡村教

22、育的质量才能根本得到 保证。政府要实实在在关心乡村教师。国家开始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通过 创新培训机制,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另外,国家也开始落实以中西 部地区“两基”攻坚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的特岗教师政策,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农 村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开展。乡村学校还要“撤”下一些陈旧的教育教学理念,主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二、乡村学校也要“留”1 .乡村学校规模要适度保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明确指出农村义务教育学 校大幅减少,导致局部学生上学路途

23、变远、交通平安隐患增加,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并 带来农村寄宿制学校缺乏、一些城镇学校班额过大等问题。有的地方甚至在学校撤并过程中, 规划方案不完善,操作程序不规范,保障措施不到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健康开展。该意见 指出要对保存和恢复的村小学和教学点,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办学条件,着力提高教学质量。 适度恢复和建设乡村学校不仅可以实现就近上学,也能上好学,还有助于降低交通风险、节 约教育经费,可谓一举多得。江苏省徐州市从2011年开始,针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重心 已经转到优化而不是撤并,通过优化来保证儿童就近上学的权利。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有勇 气下决心恢复和改扩建农村学校,意味着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

24、再认识的成熟和实践理性化水 平的提高,并非简单的撤与合。2,乡村学校寓教于乐的教学要“留”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 合一”。“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何谓“生活教育” ?他指出:“生活教育 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J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 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源于生活,生活成就教育。农村地区的风俗人情、经济社会开展现状,决定了乡村 学校既要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又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实用型生活化校 本教学。以前乡村学校也要经常参加县乡统考,各校也看重学校和学生的

25、成绩,老师和学生 也有压力。当时的情况与现在的中小学处境是一样的。乡村学校不因为有这样那样的统考, 就不开展各类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就不进行下午两节课后真正意义上的课外活动。当时开 设的课外活动与当地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劳技课上,教师亲自动手教男学生制作简 易手工,做木工更是家常便饭,教女学生绣花,学中国传统剪纸;在地方戏剧课上,教师教 学生唱地方戏曲;在栽培课上,教学生插秧、培土;在养殖课上,教师利用学校空地教学生 养殖鸡鸭鹅等。学生在这样寓教于乐的教学课中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真实感受到知识在日 常生活中是有用的,也能学到一技之长。学生在作文中也有了鲜活真实的素材,而不是干巴 巴甚至虚

26、假的材料,学习成绩也不会受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乡村学校寓教于乐的教学与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脉相承的。3.乡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要“留”以前在乡村上过学的人有农忙假,其实农忙假一直都有。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明确指出一个学年的假期就有农忙假。随着农村的收种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学生的学习越 来越紧张,家长很少让孩子干农活,农忙假已失去原来的意义,很多农村学校干脆取消农忙 假。其实,农忙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劳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 确实值得倡导。农忙假让农村学生积极参与生产劳动,可培养一种进取心。在紧张繁忙的学 习之外,多一些与父母交流的机会,深刻理解父母

27、农田劳作的艰辛,可培养一种责任感。对 于城里的学生,也可走出课堂,在生产生活中动手创造劳动成果,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在 劳动中学到新知识,做到学以致用。这是新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所倡导的。综合实践活动是目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确定的八个学习领域之一,其内容 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课、社区服务课和社会实践课,共占23个必修学分。江苏省普通高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将农忙假期作为特色 社区服务实践课呈现出来,也是希望农村学校能够因地制宜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如北师大基础教育学院陈锁明院长说:“真正的减负不是做减法,而是做加法, 不只强调减轻学生的负担,而是让孩

28、子在更多的丰富的活动课程当中体验学习实践。”这可 能就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素质教育的真谛吧。素质教育能使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真正养成良 好习惯,学会基本技能,学会交友,学会生活。如果这些都能在基础教育阶段得到实现,那 么学校就真正做到了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乡村学校教学生要“留”乡土感情。学者刘铁芳曾指出,农村教育的目标应该是“立足 乡土,培育乡村少年对乡村社会良好的情感依恋与乡村生活的基本自信;同时又不拘泥于乡 土,有开阔的胸襟,能积极接纳外来文明的冲击二乡村学校该留下的东西其实很多,最值得留的还是“劳”的理念和“劳”的方式。在劳 中学,在学中劳,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知识,从

29、而运用所学的知识,也才 能真正驳斥“知识无用论”的谬论。期待乡村教育“留”下来的能够发扬光大,成为全社会 真正的共识。城镇化不是乡村教育的“解药”北京张以瑾写下这个题目,是想表达两层意思:一是中国农村教育病得太久、太深,须有对症之药; 二是当前跃跃欲试的医家不在少数,而不少人错把城镇化作为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解药”。中国乡村教育有什么病?病因何在?如何治病?对于这些问题,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就 尝试回答过,且不乏真知灼见和身体力行。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晏阳初的“平民教育”、 梁漱溟的“乡农学校”等为代表的“乡村建设运动”,虽然思想资源、行动纲领、实施路径 各不相同,但目标指向基本一致,即以乡

30、村学校和乡村教育为载体和途径,改善乡村人的生 活和精神,改变乡村日趋边缘化的境遇。事实上,自现代学校制度进入乡村的那天起,乡村教育的问题就产生了。所谓“现代”, 最明显的两个表征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当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解决人类命运问题上日 显疲态,我们对“现代”的理解也正在发生变化),而以此为价值观照的现代教育,自然要 背离农业社会孕育的、以乡土和人格养成为本位的传统教育。陶行知对此曾有令人印象深刻 的总结:“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 种棉,造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 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

31、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更弱看似是现象描述,但陶行知表达了几个重要观点:一、乡村教育背离了乡村本位,而是 “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二、乡村教育贬抑甚至屏蔽了乡村生产与生活知识,如“教人 吃饭不种稻” “看不起务农”等;三、乡村教育缺乏反哺乡村的功能,反而“教富的变穷, 穷的变得格外穷”,“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更弱”。这也是中国乡村教育持续至今的问题。上世纪50年代肇始的城乡二元的社会格局,改 革开放后以城市为主导的市场经济,又进一步加剧了乡村和乡村教育的依附性。面对处于劣 势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读书成了乡村人改变命运的最大希望所在。亿万国民不是至今还深信 “读书改变命运,知识成就未来

32、”吗?成就这一神话的,是一代代读书人所演绎的“社会点 金术”。但是,除了改变一局部乡村人的命运,除了筛选乡村自然人并源源不断地为城市供 应人才,乡村教育并没有惠及乡土。作为通过读书“走出来”的乡村人,笔者多年前即发现自己的人生存在某种悖论:老家 并不是我讨厌的地方,但当初为何要急急地离开她?等到如愿以偿地成了 “城里人”,为何 内心会有深深的不适应感?这种发现以及对同此经历者的观察,让我开始怀疑并且深思自己 所受的教育。我曾在一篇博文里写道:“从小到大,我接受的教育就是外面的世界好,无论 是父母还是老师,都要我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到城里去。于是,读书就是为了远走高飞,读 书就是为了脱离乡村的意识

33、在我头脑里生了根。当我站在讲台上的时候,也把这样的意识输 送给我的学生。其实,这就是一直以来的乡村教育:把乡村少年从乡村中剥离出来,让他们 对乡村毫无认同感和亲近感,让他们高扬着背叛的情绪匆匆逃离,让他们无根地行走在别处, 让他们徒劳地在城市扎根。”不少教育研究者提出,现代乡村学校更多的是作为“国家的力量”,“嵌入”在乡土之上, 实施的是以城市文明为中心的教育,其根本价值观照不在于乡村,也不在于乡村人,而是以 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取向的国家开展需求。因而,我们就不难理解,乡村学校所教授的“法定 知识”与农村师生所熟悉的环境和知识并无联系;乡村教育培养出来的年轻一代对乡土缺乏 认同感;规模庞大的乡村

34、教育因为内生动力缺乏而始终需要国家救济一言以蔽之,乡村教育实那么加剧了乡村的落寞和凋敝。那么,城镇化为什么不能作为乡 村教育的“解药”?原因很简单-无论是从理念,还是实践观之,由国家力量推动的城镇化 依然沿袭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逻辑。对于大多数权力精英和知识精英来说,城镇化最大的效 用在于拉动经济开展的引擎,一方面是通过集中人口,形成市场消费的规模效应,扩大内需, 刺激产业;另一方面是置换出农民手中的土地,满足现代产业的集约化用地需求。在城镇化 急剧推进的过程中,乡村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知识、风俗文化、人情伦理等都会遭到结构 性的摧毁。如果站在“城镇化”一方考虑,这些确实无足轻重,但城镇化不是简

35、单地圈地造 城,而要更多地定位在“人的城镇化”。绝大多数乡村人确实渴望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但 要看到,他们渴望的只是城镇所能提供的开展机遇(尤其是子女教育)、舒适便捷和娱乐时 尚等,这些并非意味着乡村人在骨子里都想“逃离乡村”。长久以来,之所以存在中国农民大规模逃离乡村的现象,除了经济的诱因,还有就是教 育的推手(前文笔者的经历和体验可佐证这一点)。在这个联动格局下,有关乡村教育的诸 多悖论显然不仅仅是教育自身问题,因而教育决策者、研究者以及一切从教者都需要跳出“小 圈子”,站在社会开展乃至国家战略的层面反观乡村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基于不同层面进行 反思和调整,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否那么,哪怕

36、祭出“新型城镇化”这样的概念,也无法改 变乡村教育“鬼打墙”似的开展困局。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并非要否认城镇化,而是担忧本已过度国家化的乡村教育再以城镇 化为主导思想,从而愈加偏离乡村本位。强调乡村本位主要基于两个事实:一、尽管我国城 镇化开展势头强劲(2011年,全国城镇人口 6.9亿,数量第一次超过了农村人口,到2020 年城镇人口将超8亿),但未来乡村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域格局,城镇化开展不能取代乡村 开展。二、在城乡并存的格局下,两者开展的方向同为“现代化”,而现代化绝不等同于工 业化和城市化-当城市人集体性地渴望回归乡村生活时,乡土价值正在被赋予其应有的现代 意义。言至此,我们不难看出,

37、“乡土”与“现代”之间存在巨大的对话空间以及融合的可能, 而最能促成两者对话和融合的,正是乡村教育!当然,我们需要对长久以来以国家为本位的 乡村教育进行适当调整,以“乡村”为根基,以“现代”为落点,重构乡村教育的指导思想 和实施方式。在这个事业上,致力于乡村建设的民国诸公为我们积累了珍贵的思想资源和实 践经验。有先驱者,必然有后来者。今天,我们要做的,就是立足现时代特点,激活乡村教 育的内生动力,使之为乡村人的生活与精神、为乡村前途与命运、为现代社会健康开展持续 发力。救赎心灵,方能拯救乡村教育河南崔振成前几日走访了家乡的几所中小学,听课访谈,行走在乡村教育原汁原味的现场,经历着, 洗礼着,沉

38、思着,震撼着。雾霾浸淫,寒气逼人,农村质朴的孩子与教师们,在几乎没有任 何取暖设施的条件下,坚守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知识传播的热情。我被深刻感动着,又被深 深刺痛着。困惑袭来,缭绕于心:在乡村教育资源投入有限的客观背景下,学校基础设施的 “硬实力”建设与学校教师综合素养提升的“软实力”建设,二者之间究竟何为重点?或者, 如何找到合理的张力空间呢?走访中发现,家乡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有可喜的改观,与当年自己上学时的景象相 比,不可同日而语。学校教学楼、操场、校园绿化以及多媒体、校园广播、教室格局布置等, 已经充盈着现代化的气息。明显感觉到,这儿年,乡村教育的硬件投入,确实是成绩斐然的。与之形成鲜

39、明比照的是另一个方面,即学校“软实力”的滞后、缺失乃至颓废、失落。 何以佐证呢?第一,“培训”不是乡村教育投入的重点。正如一位中心校(相当于原来的乡 教办室)副主任所言,县教育局几乎没有教师培训相关资金的系统安排,校长们热衷于看得 见的政绩性硬件投资,对培训之类的软实力投资基本不感兴趣,教师们因为培训占据了自己 难得的休息时间对培训敬而远之。第二,“文化”没有生成为一种厚重的气氛。文化不仅存 在于物质形态,更存在于制度形态和观念形态。我仔细观察了学校的制度文化和从校长到教 师的观念文化,其形其势皆不容乐观。第三,“抱怨”成为不少教师的“流行心态:不少教 师抱怨条件落后,抱怨工资待遇太低,抱怨职

40、称不好评,抱怨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抱怨农 村的孩子不好教,抱怨农村家长不配合,抱怨留守儿童太多,抱怨农村没有各种补习班,抱 怨教材变动性大,抱怨教育改革太盲动,等等。第四,“学习”没有成为大多数教师的生活 方式。有位校长说,不少老师连“十桶水”对“一桶水”都谈不上,根本就是一桶水用一辈 子,置身于教育改革大潮之中,教育理念、课程意识、教学方式都在日新月异地变迁,不学 习会显得力不从心,何以不自主学习呢?第五,“教育信仰”与“教育爱”被不少教师指责 和嘲笑为某种程度的虚妄。当我问及“教育信仰”时,有人不屑地说,那是你们理论研究者 的词汇,一个月一千多一点的工资,谈信仰能解决生活的困境吗?还有人说

41、,我们不是不爱 学生,不爱教育,学生很可爱,教育很崇高,但是,一个月那么点工资,对得起教育的神圣 吗?提这么高的要求,对我们公平吗? “软实力”的滞后与失衡,至此可见一斑矣。一个不证自明的道理在于,没有学校软实力的真正提升,一切外在的硬件投入,都必然 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因为,教育最根本的使命在于丰富人的精神、造就人的个性,学校 最本质的属性在于其人文性与伦理性,通过自身人文性与伦理性建设,来实现“文以化人” “文以化成天下”的本体担当。我们暂且不管上述乡村教育软实力下降之是非褒贬,因为, 面对广大教师虽然抱怨仍旧孜孜坚守,面对广大校长虽然无奈仍旧坚毅追求,我没有资格对 他们做出评价。那么,

42、我们要追问的是,是什么导致了乡村教育软实力的滞后与失衡呢?笔者以为,首先,是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理念的制衡,在乡村学校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之 间没有把握好适切的张力,如果宁肯少盖几栋楼(危房除外)也要提升教师的工资待遇成为 一种教育执政理念,是不是有利于教师积极性的激活与提升呢?其次,是以功利心办教育的 思想作祟,认为乡村教育硬件建设才是可观可感的,而软实力建设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第 三,是教育思想引导的阙如。教师毕竟是奉献型职业,“待遇低下”与“激情阙如”之间不 应该成为必然的逻辑。如果有必要的思想引导和教育,唤醒广大教师的奉献意识和守道精神, 也许在当下资源有限的客观境遇下,会有利于学校软实力的

43、提升。第四,是乡村教育中教师 缺乏学习的热情与激励学习的长效机制。学习走向自觉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的养成往往不 是自发的,需要一定的外在压力和内在激活。而乡村教育中,没有将学习作为基本的存在形 态和生命样态,这无疑会造成竭泽而渔的尴尬之境,教师没有成就优秀的动力和气氛。第五, 是缺乏乡村学校文化培育的气氛。乡土文化在以城市文化为参照和标准的风潮中,日渐凋敝。 学校缺乏有意的与之办学特色相对称的文化创设。没有文化的熏染,即使是教师,也会陷入 文化自觉的惰性。因此,在中国教育改革主战场日渐向乡村教育改革转移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在乡 村教育硬实力投入和软实力投入之间找到恰切的平衡点。没有乡村教育

44、软实力的有效投入, 乡村教育改革的瓶颈恐很难突破。教师的精神是失落颓废的还是朝气蓬勃的,直接关切着孩 子们的精神气质,关系着教育改革的效果。如果把教育硬实力比作肢体,那么教育软实力那么 为心灵,只有救赎心灵,方能拯救乡村教育。然而,何以救赎心灵呢?第一,教育行政部门要更新教育执政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立人为本的教育执政理念。 教育行政人员要多聆听一线教师的心声,多理解一线教师的处境,多体谅一线教师的难处。 第二,必须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在物质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已经成为社会事实的时 代背景下,没有物质需要的前提满足,确实很难让广大乡村教师甘守清贫,提升境界。第三, 完善对乡村教师进行再教育

45、的机制体制。教育培训投资是始终不会贬值的战略性投资,理应 将教育培训作为长效机制,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系统安排。第四,要创设学习自觉的 气氛,激起乡村教师学习的热情。只有在不断学习中,才能不断感悟,不断省思,不断理解 和接纳新的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第五,教育行政部门要敢于不拘一格用人才,选拔 任用一些钟爱教育、懂得教育、有教育信仰并愿意献身教育事业的教师充实到学校领导层来。 我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只有让有智慧、有境界的人作为学校的领导者,才 能风清气正,开拓前进。第六,要保护青年教师的教育热情与教育信仰,创设青年教师职称 评定等多方面奖励激励机制,保护和引领青年教师脱颖

46、而出,走向优秀。总之,乡村教育的软实力建设,虽不可视其形,却不可略其功,理应高度重视之!(插图:知止)本组专题文字,有从具体的乡村学校教育看问题的,有从个人的从教经历谈感受的,有 从城镇化建设大背景思考的,还有从乡村教育的硬实力与软实力的角度来出谋划策的,也许 他们的思考、感慨和建议不是那么全面,不是那么深刻,但是,从他们的文字中,历历可见 他们对中国乡村教育乃至中国教育的眷眷之情。我想,我们的教育所缺乏的,恐怕也就在此。教育的意义等待时间去揭晓-江西省浮梁县西湖中学调研小记本刊记者松风满令怡过景德镇,出浮梁县,往北,穿过一条长长的隧道,就可见连绵的山影。虽是深冬,却 是满目的绿,空气也仿佛水

47、洗过一样,散发着清冽的气息。西湖中学就在大山的环抱中。西湖中学并不大,也仿佛没有传说中的神奇,整个校园一览在目,有着如山里空气一般 的清爽质感。随着调研的逐步深入,我们方领略到了这所乡镇中学的内在魅力。从“三心”入手一个人的优秀靠教育,一所学校的优秀靠管理。曾经,西湖中学也有过管理混乱、学生 素质良莠不齐的开展阶段,校园里学生斗殴、抽烟、谩骂老师等现象时有发生,教学成绩在 全县“甩尾巴”。这样的学校自然不是教师的家园、学生的乐园。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分数,不是为了名次,而是为了学生本身。西湖中学的领 导者经过痛苦的反思,借鉴他山之石再自我消化,从“三心”入手-将“学生开心,教师舒 心,家

48、长放心”明确作为西湖中学的办学宗旨。“三心”宗旨的根柢,其实就是以人为本。曾任西湖中学校长的叶平生老师,说过这样 一句话:官本和民本,我选择民本;物本和人本,我选择人本。这一办学宗旨,又被新任校 长王震平与学校领导班子接续并发扬,正是人本思想的坚持不变,才让西湖中学有了焕然一 新的改变。师资是一所学校开展的基础,但一所乡镇中学想要留住优秀教师,却不是那么容易。尽 可能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为他们创设安心生活与教学的环境,留住教师的心,是西湖中学 让“教师舒心”的一项具体措施。2010年暑假,张爱华等6名骨干教师搬进了崭新的校教 师公寓,住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新房,这让周边很多县市学校的教师羡慕不已

49、。西湖中学现有教师25人,高级和一级教师20人,本科学历教师16人。见到教师汪飞 时,他正在学校洒满阳光的图书室备课。2003年他参加县里的公开招考,拿了全县第一名, 被调到浮梁县一中,可没过多久他又自愿回到了西湖中学,这里有他的家是一个方面,更重 要的是西湖中学的良好校风、淳朴思进的学生、舒心的教学环境,都让他留恋。2010年的 新进教师江岚告诉我们,她在这里工作很安心,学校气氛很好,每周都会举办一次文体活动, 每位教师都配备有笔记本电脑,生病了学校会派人探望。学校给年轻教师展示的机会也多, 每个学期新教师要上两节公开课,校领导和骨干教师都会来听课,这些行家里手的一番点拨, 对新教师的成长助力不小。为了让学生有怡情悦心的学习环境,西湖中学用几年时间建造起新停车棚,改造校园路 面,购置新课桌,添置教学仪器,建设塑胶篮球场,校园铺绿美化,建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