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教案第四单元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教案第四单元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教材分析本文是丁肇中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作者 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传统的中国教育状况,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并联 系现实和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观点:我们应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教学目标.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格物致知精神内涵和现实意义。1 .理清演讲者的演讲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2 .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3 .引导学生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教学重难点1 .重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梳理演讲者的思路。(2)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2 .难点:正
2、确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许多同学往往只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能力。一旦要自己动手,自己 拿主意时,就会手足无措。这是什么原因呢?怎样才能克服这个缺点呢?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先生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 .检测生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丁肇中(zhdo) 瞭望(lido)缅怀(midn) 朱熹(xi)测量(lidng)彷徨(pdng) 儒家(也)格物致知(zhi)埋没(mb) 不知所措(cub)袖手旁观(xii)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缅怀:怀念;追想(已往
3、的人或事,含崇敬意)。诚意:文中指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粹,不欺骗自己。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现指修养身心。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地谈论。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也表示坐立不安,心神不定。激变:急剧变化。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那么而总结为理性知识。袖手旁观:手藏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文中指不做任何探究 实验的消极观察。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2 .了解作者丁肇中,1936年生,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1962年获得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 博士,1969
4、年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 验中发现新粒子,后来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开展阶段。 1976年与伯顿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3 .背景链接1990年5月,瞭望周刊等单位组织“情系中华”征文活动,丁肇中的怀念荣获特别荣 誉奖。1991年10月18日,征文活动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丁肇中在会上发表了这篇 演讲。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学习,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已不能适应时代开展的需要,鉴于此,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开展和个 人实际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
5、和我国的教育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建议: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三 学习新课步骤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速读课文,结合课文批注,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 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明确:作者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一局部(第1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局部(第212段):分析问题。第一层(第25段):指出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并举了王阳明的事例。第二层(第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层(第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揭露传统教育的弊病并举自 己的亲身经历为证。第三局部(第13段):解决问题。说明格物致知精
6、神在今天的重要性,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 义,提出希望。步骤二:再读课文,理解观点1 .请阅读第25段,思考: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 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明确: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 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到达诚 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格物致知的真正 意义便被埋没了。2 .请阅读第13段,思考:“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明确:“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
7、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 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原因: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这 是科学开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梳理了文章的思路。本文的题目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首先,作者由 大学引出“格物致知”的观点,阐述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重视的原 因,纠正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 亲身经验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 意义,并发出号召。整篇演讲词逐层深入
8、说理,思路十分清晰。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这篇演讲词简短精要,深入浅出,朴实通俗,读来亲切有味。这种风格也是漫谈式论说文的一 个特点。这种风格的形成除了语言的明白通俗外,与行文的灵活和说理方法的多种多样也是分 不开的。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品味本文的语言,分析作者的演讲技巧。二 学习新课步骤一:品味语言,探究问题1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中“眼光”“勇气”“毅力”这三个词语的位置 可以互换吗?为什么?明确:不可以。因为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要有眼光,选择正确的目标,中选好目标后,要想使实 验取得成功,勇气和毅力是必不可少的。这三个词语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先后关系,因此它们的 位置不能
9、互换。2 .“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中“唯一”一词为什么不能删去?明确:“唯一”表范围限制,指出要想寻求真理,除了对事物进行客观地探索,别无他路,强调了 实践和探索的重要意义。步骤二:分析课文,掌握论证方法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找出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小组交流讨论后,教师总结。明确:引用论证:第2段引用大学中的语句,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3段 引用大学中对“格物致知目的的介绍,解释“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2)举例论证:借王阳明“格”竹苦思,结果因头痛而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 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是
10、消极的 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借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时却束手无策的事例,论述了 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的现状;借作者的亲身经历论述 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以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的重要性。(3)道理论证:第13段从理论上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揭示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 义。(4)比照论证:将王阳明“格”竹苦思的失败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例子进行对 比,突出新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3.作者在演讲过程中举自己亲身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明确:(1)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之间的距离,
11、取得更好的 演讲效果;(2)作者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具 有很大的示范和参考意义。步骤三:学以致用,升华拓展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了解了真正的“格物致知是要通 过自己亲身的实地实验才能获得,这种精神在自然科学领域极其重要。同学们,你们已经开始了物理、生物等自然学科的学习,请说说你们在这些自然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是如何表达“格物致知” 精神的。明确:比方做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实验时,把乒乓球放在漏斗下,从漏斗颈向下吹气。而有 一位同学做完此实验后,联想到把乒乓球放到漏斗颈上并向上吹气,这时乒乓球就悬浮于空中, 使实验更具有挑战
12、性。这位同学正是通过动手实验,发扬了“格物致知精神,深刻理解流体压强 与流速有关的物理现象,获取到真正的自然学科知识。三、课堂小结“不管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存一个怀疑求真的态 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是丁肇中先生给我们的期望和忠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就存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头脑中究竟有无这种意识、观念。 只有坚持了这种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思维才是开阔的。我们要立足于实际,努力探索, 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四 布置作业以“如何才能防止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演讲稿。附:【板书设计】应有格物致知提出问题: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仔旨出传统教育的弊端精神 分析问题分析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指出当今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解决问题: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课后反思本文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论证了“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格物致知 精神。作者在文中列举了中国古代大哲学家王阳明和自己求学中的真实经历,对学生理解文章 有很大帮助。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讨论,同学们都积极参与,热烈讨论。文中还有 一些涉及传统教育弊端的问题,同学们也都感同身受,文章对他们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