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期末】年广西桂林市某校初二(下)春季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期中期末】年广西桂林市某校初二(下)春季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及解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年广西桂林市某校初二(下)春季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词语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行(xing)辈缄(jian)默糜(m6i)子挑拨离间(jian)B.寒噤(jTn)棱(leng)角亢(kang)奋强(qiAng)词夺理C.雾霭(ai) 褶(zh6)皱归省(sheng) 相辅(pu)相成D.龟(jun)裂蓦(mo)然抉(ju6)择纷至沓(ta)来.以下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眼眶帷幕海枯石滥人情事故B.乌柏恬静震耳欲聋销声匿迹C.浮燥萦绕川流不息不知所措D.燎原皎洁前呼后拥名副其实.以下语句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尽管霍金被疾病困在
2、轮椅上,但他仍锲而不舍,创作了一系列科学著作。B.这伙人伪装成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到处招摇撞骗,手段卑劣,无所不用其极。C.这部电影,以场面的气势恢宏,情节的抑扬顿挫和风格的奇异独特,赢得了广大观 众的一致好评。D.6月14号,世界杯的光芒照耀俄罗斯大地,世界各地的球迷们纷至沓来,在感受俄 罗斯风情的同时,尽享四年一度的足球狂欢盛宴。4.以下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A.能否落实农村中小学营养餐,是减轻农民负担的一大举措。B.关于摔跤吧,爸爸,看似简单的励志故事,实那么深刻反映出印度社会的现实问 题。C.乡村游的魅力在于徜徉漫步在田野间的小路上,让人感觉到一份自然轻松。D.为提高节目的文化特
3、色,朗读者邀请文化艺术届重量级专家参与节目的筹划和 制作。5.以下表述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二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著名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B.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了“永州八记 C核舟记是魏学海所写的说明文言文,出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本文 使用从中间到两头,先整体后局部,从正面到反面的空间顺序和总一分的表达顺序介 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D.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到了 汉代,儒
4、家奉之为经典,始称诗经。二、现代文阅读【考点】病句辨析【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A项,两面对一面,可去掉“能否二B项,主语缺失,可去掉“关于”。C项,句式杂糅,可将“让人”置于“在于”后;语义重复,可去掉“漫步二应选Do5.【答案】C【考点】核舟记(魏学洲)桃花源记(陶渊明)文学常识【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C项,”总一分的表达顺序”有误,核舟记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表达顺序。二、现代文阅读【答案】DBAC【考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议论文内容理解与分析补充论据(或选择合适论据)文学常识论证方法【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1)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这“四书”指的是大学
5、论语中庸孟子。应选Do(2)文章举出王阳明“格”竹子的例子,进一步论证了传统教育没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 神。这一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应选B。(3)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细读文章。文章举出王阳明“格”竹子的例子,是作为自己的一 个论据,进一步论证了传统教育没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王阳明坐在院子里“格”竹试卷第10页,总16页 子的行为,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故此判断c、D两项错误。作者对王阳明的 行为没有大加指责,王阳明是明朝的大理论家,他的思想在当时具有弓I领的作用,由 此判断A项正确,B项错误。应选Ao(4)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据的作用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论点和论据必须高 度统一。文章的论
6、点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由此分析各选项,只有C项与本文观点相 近。应选C。三、文言文阅读【答案】DBC(4)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5) “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 同”社会的生活风貌。两者都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人人 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丰衣足食的理想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中可 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 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呦有所养”了。【考点】大道之行也(礼记)文言文内容理解与分析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文言文)文言翻译课内文
7、言文阅读文言虚词文言实词【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1) A项,句意是:男人有职分。分:职分,职守。B项,句意是: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修:培 养。C项,句意是: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恶:厌恶。D项,句意是: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做理想社会。大同:指理 想社会。(2) A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代词,指渔人发现桃花源这件事。B项,表顺承,不译。C项,是,表判断/作为。D项,代词,代指力气/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应选B。(3) C项,“指出这种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理想社会不可能实现”说法有误,第三层 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黑
8、暗现象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外户而 不闭的和平、安定的美好前景。(4)亲:第一个“亲”用作动词,以为亲;第二个“亲嘴父母。子:第一个“子”用 作动词,以为子;第二个“子”指子女。(5)大同社会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 人尽其力。找出桃花源记中与之相对应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如桃花源记中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等内容就表达出“大同” 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养”的理想生活。【答案】DBC(4)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5) “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
9、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 同”社会的生活风貌。两者都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人人 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丰衣足食的理想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中可 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 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了。【考点】大道之行也(礼记)文言文内容理解与分析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文言文)文言翻译课内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文言实词【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1) A项,句意是:男人有职分。分:职分,职守。B项,句意是: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修:培 养。C项,句意是:力气,厌恶它
10、不出于自己。恶:厌恶。D项,句意是: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做理想社会。大同:指理 想社会。(2) A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代词,指渔人发现桃花源这件事。B项,表顺承,不译。C项,是,表判断/作为。D项,代词,代指力气/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二 应选Bo试卷第12页,总16页(3) C项,“指出这种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理想社会不可能实现”说法有误,第三层 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外户而 不闭的和平、安定的美好前景。(4)亲:第一个“亲”用作动词,以为亲;第二个“亲嘴父母。子:第一个“子”用 作动词,以为子;第二
11、个“子”指子女。(5)大同社会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 人尽其力。找出桃花源记中与之相对应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如桃花源记中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等内容就表达出“大同” 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养”的理想生活。四、古诗词鉴赏【答案】(1)时间,地点(2)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 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考点】古诗词曲内容理解与分析石壕吏(杜甫)赏析关键诗句课内古诗词曲阅读【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暮投石壕村
12、”即日暮时投宿石壕村。“日暮”交代了时间,“石壕村”交代了地点。(2)原句中一个独字说明一夜之间只剩老翁一人,暗示了老妇在危急之下,挺身而 出,主动参军,表现了她敢于承当苦难的精神。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 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 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改后的“挥手”略显单调,表现不出原句中所表达的 情感。五、默写题【答案】(1)君子好逑(2)蓊葭苍苍(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青青子衿(5)徒有羡鱼情(6)教然后知困(7)城阙辅三秦【考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子衿(诗经郑风)关雎(诗经)
13、虽有嘉肴(礼记)兼葭(诗经)桃花源记(陶渊明)名篇名句默写【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1)注意“逑”的书写。(2)注意“兼葭”的书写。(3)注意“属的书写。(4)注意“衿的书写。(5)注意“羡的书写。(6)注意“教的书写。(7)注意“阙”的书写。六、名著阅读【答案】傅雷家书,莫扎特,傅聪,干净【考点】情节内容作家作品傅雷家书课内名著阅读【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根据文段中的“信”“父亲”“艺术家要有一颗赤子之心”等重要信息点可知该文段选自傅 雷家书。该书是现代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 一本家信集。在这封信中,傅雷由莫扎特乐曲的特点写起,告诉儿子作为艺术家最需
14、要的是理智、真诚和赤子之心,还要求傅聪把日常琐事做得干净,这对艺术无形中也 有好处。据此作答即可。七、综合读写【答案】(I)例如:声情并茂诵古诗/别出心裁品古诗,妙笔生花改写诗/走马观花探词牌(2)无可奈何/似曾相识,折戟沉沙(3)【考点】成语的使用活动规划综合读写【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试卷第14页,总16页(1)为某个主题设计活动时,活动内容一定要与活动主题紧密相关,内容要有可行性, 不能是空洞的口号,活动名称要与已有名称一致。(2)根据平常的知识积累,写出诗中所含成语即可。(3)写的是初春,写的是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写的是雪景,写暮春景 物,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了自己积极向
15、上的人生态度,描写赞美了深秋 山林景色。故填。【答案】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考点】汉字临摹【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注意用正楷字体书写,书写规范、工整,无错字漏字。注意“疏”“浮”的正确书写。八、现代文阅读【答案】(1)夜归路上被轻呼“小飞鱼”,生气、委屈,激动、兴奋(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哄笑声比作潮水,形象地写出了学生哄笑声之大,表 现学生活泼、淘气的特征。环境描写渲染了村庄夜晚的冷清、僻静,为下文孩子们给老师照明埋下伏笔。(3)插叙,补充交代于小菲实习老师的身份以及温柔易受欺负的性格,为下文写于小 菲和学生关系的变化作铺垫。(4)孩子们的温暖和爱,让于小菲更坚定了“成为
16、好老师,带着孩子快乐成长”的梦想。 它照应了文章题目,揭示了中心,升华了主题。【考点】环境描写方法及作用记叙文中间段的作用理解记叙文中句子含意或作用分析文章中人物情感梳理故事情节小说阅读【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1)解答此题,按题干中所给出的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结合人物语言、动作描写 等语句,分析或找出表现人物情感变化的词语即可,注意尽量用原句原词回答。第 段写学生们课堂上公然叫老师“小飞鱼”,所以于小菲感到生气、委屈;第段写于小 菲夜归路上被学生轻呼“小飞鱼;并为她照亮前行的路,她很是感动;第段写于小 菲重新介绍自己是“小飞鱼二表现了她的激动与兴奋。(2)解答此题,按题干要求,判断所用
17、的修辞手法,再分析作用、情感即可。结合 语句内容可知,将哄笑比作潮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学生的 哄笑声很大,同时也表现了学生的活泼与淘气。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然后结合语境来分析。阅读所给的句 子,作者对当时于小菲所处的环境进行了具体的描写,表现了村庄夜晚的冷清,以及 于小菲所处地方的僻静。也正是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所以才会有下文孩子们照明的 情节,所以这句话还为后文埋下了伏笔。(3)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记叙顺序的分类与作用。从记叙的顺序来看,文章第段 属于插叙,补充交代了于小菲当时的身份与性格,正是因为她一是实习老师,二性格 温柔,所以才会出现今天课堂上
18、学生嘲弄她的事,既解开了前文的谜,又为下文的内 容作了适当的铺垫。(4)结尾语句的作用有:语意双关,以富有哲理的警句结尾,给人以人生的思考,深 化了文章的主题;回应标题和上文,使文章结构严密;回答文章开始提到的悬念;画 龙点睛,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此题中,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可以看出这句话的意 思是说孩子们的关爱与信任,让于小菲坚定了自己的梦想,她决心与学生们融为一体, 带着他们一起努力学习,向着各自的理想与目标奋进。在文末揭示中心,升华主题, 同时起到篇末点题的作用。九、写作【答案】略。【考点】全命题作文【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略。试卷第16页,总16页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以下各题。在中国
19、传统的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 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 现代学术开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 所谓的实验。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 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 是使人能到达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一一 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 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
20、,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 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 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 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 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 用于现在的世界的。(选自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在中国传统的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一句中“四书”指的是(A.诗经A.诗经尚书礼记易经B.老子列子孟子C.春秋论语孟子庄子礼记D.大学中庸论语孟子(2)对文中王阳明
21、“格”竹运用的论证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比喻论证B.举例论证C.道理论证D.比照论证(3)选文中作者对王阳明的态度概括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作者对王阳明的行为并不只持批判态度,而主要是以他的行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B.作者认为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和现在都是错误的,不可以理解的。C.作者认为王阳明的观点符合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D.王阳明的做法是真正的格物致知。(4)以下观点与选文作者的观点相近的一项为哪一项()A.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B.学我者生,似我者死。C为了作真实和正确的判断,必须使自己的思想摆脱任何成见和偏执的束
22、缚。D.大胆的见解就好比下棋时移动的一颗棋子,它可能被吃掉,但它却是胜局的起点。 三、文言文阅读试卷第2页,总16页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以下各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 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 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以下句子中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男有分(分:职分,职守)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修:培养)C.力延其不出于身也(恶:厌恶)D.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大家一样)(
23、2)以下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大道之行也闻之,欣然规往B.谋闭应不兴外户应不闭C.天下为公全石以为底D.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其正色耶?甚远而无所至极耶?(3)以下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那么二”天下为公、是说政权(包括社会财富) 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前四句为第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 性说明。B.“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为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即:人人 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C.”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为第三层,作者将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 比
24、照,指出这种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理想社会不可能实现。D.两千多年来,本文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例如洪秀全、 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都曾受过它的启发。它是我国的一份珍贵的社会思想财富。(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5)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以下各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 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 窃乱
25、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以下句子中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男有分(分:职分,职守)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修:培养)C力恶其不出于身也(恶:厌恶)D.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大家一样)(2)以下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大道之行也闻之,欣然规往B.谋闭画不兴外户血不闭C.天下为公全石以为底D.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耶?(3)以下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那么二天下为公 是说政权(包括社会财富) 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前四句为第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 性说明
26、。B.“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为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即:人人 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C.“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为第三层,作者将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 比照,指出这种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理想社会不可能实现。D.两千多年来,本文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例如洪秀全、 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都曾受过它的启发。它是我国的一份珍贵的社会思想财富。(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5)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四、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以下各
27、题。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 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 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暮投石壕村”简洁地交代了诗人投宿的 和。(2) “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五、默写题试卷第4页,总16页补写出以下句子中的空缺局部。(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o (诗经二首)(2)白露为霜。(诗经二首)(3)屋舍俨然,o (陶渊明桃花源记)(4) ,悠悠我心。
28、(诗经郑风)(5)坐观垂钓者,o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6)是故学然后知缺乏,o (礼记二那么)(7)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六、名著阅读运用课外阅读积累,完成题目。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真诚的”不懂,比不真诚的懂, 还叫人好受些。最可厌的莫如自以为是,自作解人。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 己去了解别人,也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建立在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上面 的爱,才不是盲目的爱。文段选自(书名)。这封信的内容由(人名)乐 曲的特点谈起,论及了艺术家要有一颗赤子之心,要真诚。信中父亲还要求(人名)在做一切小事时,要养成一种 的习
29、惯。七、综合读写课外阅读。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特别是古典诗歌,源远流长。现在,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参 加下面的活动。(I)班级筹划一次“古诗苑漫步”活动,为使活动丰富多彩,请你再设计两种活动形式。分门别类辑古诗 满腹诗书用古诗(2)仿照例如,写出诗中的成语。例如: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成语:柳暗花明诗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成语:(3)春天是四季中惹人情思的季节。走进古诗苑,你会收获许多咏春的佳句。请你在以下诗句中,选出两组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 (填序号)天街小雨润如酥 黄梅时节家家雨 忽如一夜春风来 独怜幽草涧边生 落红不是无情物 停
30、车坐爱枫林晚草色遥看近却无。 青草池塘处处蛙。 千树万树梨花开。 上有黄鹏深树鸣。 化作春泥更护花。 霜叶红于二月花。请在格子内用正梢字抄写下面句子。要求字形正确、书写规范美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11111 111 11 11111 1 11 i1 11111111111 A11 .1 111111 11 1( 1 A 1 1I11 iI I1 1 A1 11111八、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以下各题。寒夜里的那束灯光王桂秀于小菲走进教室,发现今天的课堂出奇的安静。她放下课本,转身去黑板写这节课 的课题,却见黑板上密密麻麻画满了图案:大大小小姿态各异的鱼儿。小飞鱼! 不知谁低
31、低地喊了一句,整个教室就像听到口令似的,响起潮水般的哄 笑声。面对这阵阵潮声,于小菲这条小鱼却像被搁浅在沙滩上,呼呼地喘着粗气。于小菲是开学初新来的实习老师,高挑,白净,浑身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于小菲打 扮入时,性格却温柔得有些绵软,那些淘气的男生早就练就了火眼金睛,几堂课下来, 就把年轻的于老师揣摩得透透的。他们就喜欢在课堂上制造出一些小意外,看到年轻 的于老师小脸通红,窘迫得长长的睫毛扑闪闪无处安放的样子,就莫名地高兴。小飞鱼这个绰号无伤大雅,于小菲也早就听同事说了,但她没想到他们竟公然在 课堂上大刺剌展示。年轻的于小菲很生气,拿着粉笔的手有些抖,她才刚刚走上讲 台没几天,还没有从学生身份真
32、正过渡到教师这一角色。此刻,面对一片哄笑声,她 不想在学生们面前暴露自己的软弱,可她又拿不出老教师的力度给予他们痛击。于小 菲咬住嘴唇,扭头看向窗外,竭力让委屈的眼泪转回眼眶。孩子们的笑声戛然而止,班长小心翼翼地走上讲台,轻轻地擦起了黑板。于小菲轻 声说了句谢谢,她没有追究黑板上是谁的杰作。这堂课上得很安静,除了于小菲的 讲课声,就是孩子们刷刷记笔记的声音。午后的阳光斜斜地投进窗口,于小菲感觉自 己此时还真像一尾小鱼,一尾急于游出去的小鱼。早春的天很短,日子似乎还没真正从寒冬里挣脱,放学后不久,天色就迅速暗了下试卷第6页,总16页 来。风依然很凉,暮色四合的村庄静静的,偶尔传来一两声犬吠。于小
33、菲单独行走在 回家的路上,年久失修的路坑坑洼洼,她只好放慢单车的速度,在夜色中摸索前行。 突然后面传来一阵嘈杂的声音,几束灯光胡乱闪过,笑闹声中传来小飞鱼的轻呼。又是这群孩子。于小菲心中一紧,不由加快了车速。这时,几束灯光整齐地投到 她前行的路上,她快,光束跟着快,她慢,光束也跟着慢。于小菲不动声色,循着灯 光暗暗加速。还好前方路口她就要转弯了,要拐进一条更僻静的小路,她下意识地握 紧车把,极力睁大眼睛辨识前方的路。于小菲蹬车的脚突然顿住了,她清楚感受到那几束灯光停驻在路口,齐刷刷地照向 小路的尽头。桔黄色的光线铺就一条温暖的路,穿透夜的黑暗,驱散夜的寒冷。于小 菲鼻子发酸,心里软软的,她没有
34、回头,就在这片暖意中稳稳前行。第二天,于小菲走进教室,郑重地自我介绍,就像第一次见到同学们一样:亲爱 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于小菲,她停顿了一下,脸色有些红,激动地说,“我想做 一条小飞鱼。孩子们惊奇地看着她,眼里满是惶惑。我想做一条会飞的鱼! 于小菲 兴奋得眼睛亮晶晶的,她大声说:我要带着你们一起飞!教室里沉默了片刻,不知 谁鼓起了掌,紧接着掌声越来越热烈,又夹杂着小飞鱼万罗的欢呼声于小菲真正像融入水中的鱼儿一样了,她知道,那晚的灯光才是真正让她飞起来的 翅膀。此时,她的双翼满载着孩子们的爱和追随,在暖暖的灯光中,稳稳飞翔。(1)通读全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及于小菲的心理变化过程。情节心理课
35、堂上公然被叫“小飞鱼”感动、温暖重新介绍自己是“小飞鱼”(2)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以下问题。小小飞鱼!,不知谁低低地喊了一句,整个教室就像听到口令似的,响起潮水般的哄 笑声”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此句。“风依然很凉,暮色四合的村庄静静的,偶尔传来一两声犬吠”这一句环境描写有什 么作用?(3)文章第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九、写作作文。爱自己,接受自己,展示自我,绽放本色做真实的自己,行走在自己的风景里,一 切美好,都随之而来。请以做真实的自己为题作文。要求:内容具体,情感真挚,积极向上。除诗歌、戏剧外,不限文体。不少于600字。文中假设出
36、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请用XX代替。试卷第8页,总16页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年广西桂林市某校初二(下)春季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D【考点】易误读常见字【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A项,“行辈”的“行”应读作“hng”,“挑拨离间”的“间”应读作jiM”。B项,“寒噤”的“噤”应读作“jin”,“强词夺理,的“强”应读作“qiMg”。C项,“归省”的“省”应读作“xing”,“相辅相成”的“辅”应读作口。应选D。2.【答案】B【考点】常见易错字【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A项,“海枯石滥,应写作“海枯石烂”,人情事故”应写作“人情世故”。C项,“浮燥”应写作“浮躁”。D项,“名幅其实”应写作“名副其实工 应选B。3.【答案】C【考点】成语的使用【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A项,锲而不舍:不断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符合语境,使用正确。B项,招摇撞骗:假借名义,到处炫耀,进行欺诈蒙骗。符合语境,使用正确。C项,抑扬顿挫: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不能用来形容电影“情节”。D项,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应选C。4.【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