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能源新模式新业态发展行动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支持能源新模式新业态发展行动计划.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支持能源新模式新业态开展行动计划“十三五”时期,能源惠民利民成果丰硕,能源普遍服务水平显 著提升,“人人享有电力”得到有力保障,全面完成新一轮农网改造 升级,大电网覆盖范围内贫困村通动力电比例到达100%,农网供电可 靠率总体到达99. 8%,建成光伏扶贫电站装机约2600万千瓦,”获得 电力”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用能本钱持续降低,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到达65%以上。但同时,能源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 的城乡差距依然明显,供能品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要聚焦更好满足人 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 有效衔接,进一步提升能源开展共享水平。一、支持新模式新业态
2、开展健全分布式电源开展新机制,推动电网公平接入。培育壮大综合 能源服务商、电储能企业、负荷集成商等新兴市场主体。破除能源新 模式新业态在市场准入、投资运营、参与市场交易等方面存在的体制 机制壁垒。创新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工程规划建设管理机 制,推动工程规划、建设实施、运行调节和管理一体化。培育开展二 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新模式。二、基本原那么天然气使用方向,新增天然气量优先保障居民生活需要和北方地区冬 季清洁取暖。到2025年,全国集约布局的储气能力到达550亿600 亿立方米,占天然气消费量的比重约13%。维护能源基础设施平安。加强重要能源设施平安防护和保护,完 善联防联控机制,重点
3、确保核电站、水电站、枢纽变电站、重要换流 站、重要输电通道、大型能源化工工程等设施平安,加强油气管道保 护。全面加强核电平安管理,实行最严格的平安标准和最严格的监管, 始终把“平安第一、质量第一”的方针贯穿于核电建设、运行、退役 的各个环节,将全链条平安责任落实到人,持续提升在运在建机组安 全水平,确保万无一失。继续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支持煤矿平安 改造,提升煤矿平安保障能力。(三)加强应急平安管控强化重点区域电力平安保障。按照“重点保障、局部坚韧、快速 恢复”的原那么,以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为重点,提升电力 应急供应和事故恢复能力。统筹本地电网结构优化和互联输电通道建 设,合理提高
4、核心区域和重要用户的相关线路、变电站建设标准,加 强事故状态下的电网互济支撑。推进本地应急保障电源建设,鼓励具 备条件的重要用户开展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完善用户应急自备电源配置,统筹安排城市黑启动电源和公用应急移动电源建设。“十四五” 期间,在重点城市布局一批坚强局部电网。提升能源网络平安管控水平。完善电力监控系统平安防控体系, 加强电力、油气行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平安保护能力建设。推进北斗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等在能源行业的应用。加强网络平安关键技术研究, 推动建立能源行业、企业网络平安态势感知和监测预警平台,提高风 险分析研判和预警能力。加强风险隐患治理和应急管控。开展重要设施、重点环节隐患排
5、查治理,强化设备监测和巡视维护,提高对地震地质灾害、极端天气、 火灾等平安风险的预测预警和防御应对能力。推进电力应急体系建设, 强化地方政府、企业的主体责任,建立电力平安应急指挥平台、培训 演练基地、抢险救援队伍和专家库。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编制紧急情 况下应急处置方案,开展实战型应急演练,提高快速响应能力。建立 健全电化学储能、氢能等建设标准,强化重点监管,提升产品本质安 全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合理提升能源领域平安防御标准,健全电力 设施保护、平安防护和反恐怖防范等制度标准。资料整理来源:“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保障平安,绿色低碳。统筹开展和平安,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 划,以保障平安为前提构
6、建现代能源体系,不断增强风险应对能力, 确保国家能源平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生态优 先、绿色低碳的开展道路,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协同推进能源供给保 障与低碳转型。创新驱动,智能高效。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开展的第一动力,着 力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加快能源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推动 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进产业链现代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制约能源高质量开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 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开拓能源国际合作 新局面。民生优先,共享开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开展思想,持续提升 能源
7、普遍服务水平,强化民生领域能源需求保障,推动能源开展成果 更多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坚强 能源保障。三、开展目标“十四五”时期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是:能源保障更加平安有力。到2025年,国内能源年综合生产能 力到达46亿吨标准煤以上,原油年产量回升并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 然气年产量到达2300亿立方米以上,发电装机总容量到达约30亿千 瓦,能源储藏体系更加完善,能源自主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重点城 市、核心区域、重要用户电力应急平安保障能力明显提升。能源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五年累计下 降18%。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
8、右,非化石能 源发电量比重到达39%左右,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电能占终端用能比 重到达30%左右。能源系统效率大幅提高。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单位GDP能耗 五年累计下降13.5%。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就近高效开发利用规模 进一步扩大,输配效率明显提升。电力协调运行能力不断加强,到 2025年,灵活调节电源占比到达24%左右,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到达 最大用电负荷的3%-5%o创新开展能力显著增强。新能源技术水平持续提升,新型电 力系统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平安高效储能、氢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 提高,减污降碳技术加快推广应用。能源产业数字化初具成效,智慧 能源系统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十四五”期间能源研
9、发经费投入年均 增长7%以上,新增关键技术突破领域到达50个左右。普遍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人民生产生活用能便利度和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电、气、冷、热等多样化清洁能源可获得率显著提升, 人均年生活用电量到达1000千瓦时左右,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进一步 扩大。城乡供能基础设施均衡开展,乡村清洁能源供应能力不断增强, 城乡供电质量差距明显缩小。展望2035年,能源高质量开展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建成现代能 源体系。能源平安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绿色生产和消费模式广泛形成,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在2030年到达25%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幅提高,可 再生能源发电成为主体电源,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碳 排放总
10、量达峰后稳中有降。四、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能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攻关,推动绿色低碳技术重大 突破,加快能源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统筹推进补短板和锻长 板,加快构筑支撑能源转型变革的先发优势。(一)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锻造能源创新优势长板。巩固非化石能源领域技术装备优势,持 续提升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开发利用的 技术水平和经济性,开展三代核电技术优化研究,加强高比例可再生 能源系统技术创新和应用。立足绿色低碳技术开展基础和优势,加快推动新型电力系统、新一代先进核能等方面技术突破。提高化石能源 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水平,加强煤炭智能绿色开采、灵活高效燃煤发电、
11、现代煤化工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实施陆上常规油气高效勘探开 发和炼化技术攻关。强化储能、氢能等前沿科技攻关。开展新型储能关键技术集中攻 关,加快实现储能核心技术自主化,推动储能本钱持续下降和规模化 应用,完善储能技术标准和管理体系,提升平安运行水平。适度超前 部署一批氢能工程,着力攻克可再生能源制氢和氢能储运、应用及燃 料电池等核心技术,力争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推动氢能 技术开展和示范应用。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 术。实施科技创新示范工程。依托我国能源市场空间大、工程实践机 会多等优势,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在先进可再生能源发电 和综合利用、小堆及核能综合利
12、用、陆上常规和非常规及海洋油气高 效勘探开发、燃气轮机、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 建设一批创新示范工程。瞄准新型电力系统、平安高效储能、氢能、 新一代核能体系、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天然气水合物等前沿领 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示范工程。(二)加快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推动能源基础设施数字化。加快信息技术和能源产业融合开展, 推动能源产业数字化升级,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 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能源领域的推广应用。积极开展 电厂、电网、油气田、油气管网、油气储藏库、煤矿、终端用能等领 域设备设施、工艺流程的智能化升级,提高能源系统
13、灵活感知和高效 生产运行能力。适应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能源基础设施开展要求, 建设智能调度体系,实现源网荷储互动、多能协同互补及用能需求智 能调控。建设智慧能源平台和数据中心。面向能源供需衔接、生产服务等 业务,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开展企业级平台,因地制宜推进园区级、城 市级、行业级平台建设,强化共性技术的平台化服务及商业模式创新, 促进各级各类平台融合开展。鼓励建设各级各类能源数据中心,制定 数据资源确权、开放、流通、交易相关制度,完善数据产权保护制度, 加强能源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发挥能源大数据在行业管理和社会治理 中的服务支撑作用。实施智慧能源示范工程。以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源网荷储 一
14、体化工程、综合能源服务、智能微网、虚拟电厂等新模式新业态为 依托,开展智能调度、能效管理、负荷智能调控等智慧能源系统技术 示范。推广电力设备状态检修、厂站智能运行、作业机器人替代、大数据辅助决策等技术应用,加快“智能风机”、“智能光优”等产业 创新升级和行业特色应用,推进“智慧风电”、“智慧光伏”建设, 推进电站数字化与无人化管理,开展新一代调度自动化系统示范。实 施煤矿系统优化工程,因地制宜开展煤矿智能化示范工程建设,建设 一批少人、无人示范煤矿。加强油气智能完井工艺攻关,加快智能地 震解释、智能地质建模与油藏模拟等关键场景核心技术开发与应用示 范。建设能源大数据、数字化管理示范平台。(三)
15、完善能源科技和产业创新体系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体系 优化组合,加强能源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构建能源领域国家实验 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建设管理。推 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深化军 民科技协同创新。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 优势,深入落实攻关任务“揭榜挂帅”等机制。提升能源核心关键技 术产品产业化能力,完善技术要素市场,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 完善重大自主可控核心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机制,推动首台(套)重大 技术装备示范和推广,促进能源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五、增强能源供应链稳定性和平安
16、性强化底线思维,坚持立足国内、补齐短板、多元保障、强化储藏, 完善产供储销体系,不断增强风险应对能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和经济平稳开展。(一)强化战略平安保障增强油气供应能力。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坚持常非并举、海 陆并重,强化重点盆地和海域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和勘探,夯实资源接 续基础。加快推进储量动用,抓好已开发油田“控递减”和“提高采 收率”,推动老油气田稳产,加大新区产能建设力度,保障持续稳产 增产。积极扩大非常规资源勘探开发,加快页岩油、页岩气、煤层气 开发力度。石油产量稳中有升,力争2022年回升到2亿吨水平并较长 时期稳产。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力争2025年到达2300亿立方米以
17、 上。加强平安战略技术储藏。做好煤制油气战略基地规划布局和管控, 在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等前提下,稳妥推进已列入规划工程有序实 施,建立产能和技术储藏,研究推进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山 西晋北、新疆准东、新疆哈密等煤制油气战略基地建设。按照不与粮 争地、不与人争粮的原那么,提升燃料乙醇综合效益,大力开展纤维素 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航空煤油等非粮生物燃料。(二)提升运行平安水平加强煤炭平安托底保障。优化煤炭产能布局,建设山西、蒙西、蒙东、陕北、新疆五大煤炭供应保障基地,完善煤炭跨区域运输通道 和集疏运体系,增强煤炭跨区域供应保障能力。持续优化煤炭生产结 构,以开展先进产能为重点,布局一批
18、资源条件好、竞争能力强、安 全保障程度高的大型现代化煤矿,强化智能化和平安高效矿井建设, 禁止建设高危矿井,加快推动落后产能、无效产能和不具备平安生产 条件的煤矿关闭退出。建立健全以企业社会责任储藏为主体、地方政 府储藏为补充、产品储藏与产能储藏有机结合的煤炭储藏体系。发挥煤电支撑性调节性作用。统筹电力保供和减污降碳,根据发 展需要合理建设先进煤电,保持系统平安稳定运行必需的合理裕度, 加快推进煤电由主体性电源向提供可靠容量、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的 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转型,充分发挥现有煤电机组应急调峰 能力,有序推进支撑性、调节性电源建设。提升天然气储藏和调节能力。统筹推进地下储气库、液化天然气 (LNG)接收站等储气设施建设。构建供气企业、国家管网、城镇燃气企业和地方政府四方协同履约新机制,推动各方落实储气责任。同步 提高管存调节能力、地下储气库采气调节能力和LNG气化外输调节能 力,提升天然气管网保供季调峰水平。全面实行天然气购销合同管理, 坚持合同化保供,加强供需市场调节,强化居民用气保障力度,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