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听书《真理与方法》导读.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329562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5.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每日听书《真理与方法》导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每日听书《真理与方法》导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每日听书《真理与方法》导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每日听书《真理与方法》导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每日听书I真理与方法真理与方法刘玮解读,千钙静思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艺术、历史和语言?这就是真理与方法的第三个要点。阐释学对于理解的分析,在最基础的层面上表达 在人们对语言的使用之中。不管是日常交谈还是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说到底都是人和人在 阐释学层面上达成相互理解。这种理解不会是绝对完美的,世上并不存在一本完美的互译词 典,帮我们完成绝对的沟通和共识,但我们可以不断努力,在对话中推进双方的沟通和共识。结语到这里,真理与方法的主要内容就为你解读完了。我们再来总结一下这期音频的几 个要点。第一,伽达默尔继承了海德格尔的生存阐释学,强调理解是一种独特的人类认知 和生存方式。第二,理解在艺术审美领域格外

2、突出,对艺术的真正理解要求我们把自我迷 失沉浸在艺术作品之中,消除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之间的主客对立,实现它们之间的游戏互 动。第三,同样的交互关系也适用于对历史的解读和理解。我们每个人都因为身处的历史处 境形成了独有的偏见,这种偏见就是我们理解其他历史事件的前见或视域。我们理解历史, 就是在尽力实现不同历史视域之间的融合。第四,视域融合”的最广泛形式表达在人类的语 言中。每一种语言都伴随着一种独特的对世界的理解方式,每一次真正成功的对话和沟通, 尤其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都是一次阐释学的实践。在这期音频的最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这本书的标题真理与方法。整本书通篇讨 论的就是二者之间的关系。伽达

3、默尔反对僵化的、单一的、统摄各个领域的普适性方法,尤 其是那种认为可以用自然科学或者社会科学方法来处理人文学科的傲慢态度。要理解人文学 科的真理,需要恰当的方法,那就是阐释学的方法。阐释学是理解人类整个生存经验的尝试。 在阐释学的帮助下,不仅被理解的对象得到了理解,而且理解本身也得到了理解,这就是阐 释学方法提供的最重要的真理。阐释学赋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理论、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它给我们带来了一种 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态度。它告诫我们,认识世界不是靠某些天才一次性的发现完成的, 也不是靠一个固定的认知模式完成的。要真正理解世界,人类必须抱着友善、开放、合作态 度,彼此对话、提供、调整,共

4、同构建出对于世界的认识,并让这种认识继续生长。原书亮点1、本书作者伽达默尔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当代哲学阐释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先后担任马 尔堡大学、莱比锡大学、海德堡大学教授,出版了真理与方法哲学阐释学对话与 辩证法等哲学名著。2、真理与方法是当代哲学阐释学的奠基之作,深刻描绘了人类理解事物的过程。伽达 默尔认为,要想实现理解,我们需要从自身既有的概念框架出发,在交互沟通中实现视域 融合。听书亮点1、本期听书的解读人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教授,得到课程存在主义哲学20讲的 主理人刘玮,在本书涉及的知识领域具备充分的专业性。2、在本期听书中,你将了解作者伽达默尔如何用艺术、历史和语言这三个典型场景

5、,来说 明理解的本质:艺术审美如何可能?理解历史如何做到?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如何实现?这 三者背后有一个共通的逻辑:视域融合。书籍信息:书名:真理与方法 【德】H. G.伽达默尔译者:洪汉鼎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年:2011-6页数:1558定价:165.00元装帧:平装丛书: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分科本)哲学ISBN : 9787100078726内容简介真理与方法是伽达默尔的代表作,出版于1960年,先后再版了五次,1972年以 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发行。自它问世以来不仅西方哲学和美学受到它的重大影响, 而且这种影响迅速涉及到西方的文艺批评理论、历史学、法学和神学等人文科学领域。在当

6、 代西方哲学的开展中,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可以说是继胡塞尔德逻辑研究(1900 )、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1927 )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经典哲学著作。真理与方法 共分为两卷,第一卷为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第二卷为补充与索引。作者简介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1900-2002 ),德国著名哲学家、现代哲学诠释学的代表人 物。真理与方法这部巨著是加达默尔的代表作,被称为现代诠释学的经典。真理与方法伽达默尔 1900年出生 1923年,结识海德格尔一继承海德格尔的生存阐释学“理解”是一种独特的 人类认知和生存方式 1960年出版真理与方法J艺术审美阐释学方法VS 科学方法,理解,“知道,I把自己放

7、在和艺术品的万动中去说明游戏 把自我迷失沉浸在艺术作品中消除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之间 的主客对立理解历史偏见I(构成了我们认识世界的必要框架偏见本身可以被进一步敞开,得到 改善,将我们引向知识前见借助已有的概念、经验、信念和认识来达成理解阐释学循环修正整体意义框架 f新事物理解视域融合自己当下生存视域、 试图理解历史视域/动态理解框架语言翻译对话 语言最重要的运作方式 把陌生的内容翻译成熟悉的语言共融摆出自己观点,且在对话中转化翻译以阐释的方式创造了一个文本 是两个语言视域之间的妥协要真正理解世界,人类必须抱着友 善、开放、合作的态度,彼此对话、提供、调整,共同构建出对于世界的 认识,并让这种认

8、识继续生长。mo 3、二丁日激总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这期要为你解读的书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的真 理与方法,这本书是当代阐释学最重要的著作。本期听书的解读人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的教授,刘玮。在正式解读之前,我得先给你说说阐释学是什么意思。阐释学”这个词的英文是 Hermeneutics ,它的词根是希腊神话里的信使神赫尔墨斯(Hermes )。赫尔墨斯神的一 个主要职责就是把诸神的信息传递给人类,所以阐释学”的意思就是带来信息,把一个本来 不好理解的东西说清楚。这个词在中文里有好几种不同的翻译:诠释学、解释学、阐释学, 都是一个意思,我比拟倾向于阐释学”这个翻译。把不好理解的东西说清

9、楚,这件事对人类来说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所以阐释学 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最早的阐释学是对宗教文本进行解读,这些宗教文本往往看似用词浅 显易懂,但是意涵隐晦深刻,阐释学的工作就是透过字面意思去参透神意。后来,这种研究 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哲学、法律、历史等文本的阐释,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到对文化传统 的阐释。比方我们说中华文明五千年是一个连续的传统,这里面就有很多基于文字、文本、 历史实物的阐释学工作要做。我们要解读的这本真理与方法,就对人类进行阐释的本质和有效性做出了系统的分 析,为当代的阐释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了解了这本书,你也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生 活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文化、说着不同

10、语言的人们是如何实现相互理解的,并且帮助我们 获得一种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强调对话性的思维方式。在这期音频里,我先给你介绍一下伽达默尔和他写这本书的背景,然后带你了解阐释学 在三个领域中的应用:艺术、历史和语言,这也对应着真理与方法这本书的三个局部。 我们要依次回答三个问题:艺术审美是怎么可能的?理解历史是怎么做到的?不同语言之间 的翻译又是怎么实现的?我们会发现,这三个看似没有什么关系的问题,可以从阐释学的角 度统一起来,它们都要求我们抛弃古板的主客二分、接受视角的交互贯通。第一局部好,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伽达默尔相当传奇的一生。伽达默尔出生在1900年,2002年 去世,完整地跨过了整个20

11、世纪。他和很多哲学、文学、政治名人都打过交道,在晚年还 保持了高质量的生活状态。101岁的时候,伽达默尔还在参加学术会议,不能不让人叹服他 的百岁人生!伽达默尔年轻的时候是个非常优秀的学生,22岁就拿到了博士学位。但是博士毕业第 二年,他遇到了比自己大11岁的海德格尔。一个好学生遇到了一个天才的哲学家。海德格 尔的哲学思考非常深刻,视角也非常独特,还充满了诗意和能量。这些东西都是伽达默尔在 之前的求学道路上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让他之前学到的一切都黯然失色。之后的五年,伽达 默尔给海德格尔当助手,在他的指导下完成了教职资格论文。海德格尔在很多方面都对伽达默尔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其中一个就是海德格尔

12、提出了 生存阐释学,要把人的生存处境中那些原本隐而不显、容易被忽略的东西用哲学的方式阐 释出来。比方,我们都知道自己生活在这个世界之中,但是海德格尔会强调,我们是被抛 入世界的,这一个抛字,就把我们进入生存时的那种被动性和无奈感特别形象地阐释了出 来。确实,我们的父母是谁、出生在什么时间、哪个国家,这些都是我们无法选择的,却又 对我们的一生至关重要。海德格尔特别善于观察和阐释类似这样的现象,但是他并没有对阐 释学”本身做很多论述。于是,这成了伽达默尔一生的哲学事业。他要把阐释学解释清楚, 说明人的理解到底是如何发生的。不过伽达默尔的前半生只能算是一个中规中矩的优秀学者,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教学

13、 和行政工作,也进行了一些哲学史的研究,直到60岁的时候,才完成了夙愿,出版了这本 从整体上讨论阐释学的真理与方法,比康德在57岁的时候出版纯粹理性批判还晚 了 3年,绝对算是大器晚成的典范了。从结识海德格尔到真理与方法出版,伽达默尔 前后用了将近40年的时间才磨出了这把利剑!伽达默尔本以为,他在接近退休的年纪写完 这本书,自己的学术生涯就可以圆满结束了。但出乎他意料的是,在这以后,他居然还有 40多年的时间去继续打磨、开展和捍卫自己的理论。因为对阐释学的贡献,伽达默尔赢得 了全世界的赞誉。接下来,我们就进入真理与方法,看看伽达默尔如何利用阐释学的方法,理解审美、 历史和语言这些人类活动。第二

14、局部我们要问的第一个问题是:艺术审美是如何可能的?伽达默尔的阐释学为什么要从讨论艺术鉴赏和审美行为开始呢?这和伽达默尔所处的 时代背景密不可分。进入20世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了长足的开展,给人类的知识 体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于是很多人认为,只有按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实证方法获得的 知识才算是真理。然而,在伽达默尔看来,像哲学、文学、历史、艺术这些人文领域的真 理,并不能用单纯的实证方法来获得。换句话说,科学实证的方法不能独占真理,其他形式 的探索同样有效,甚至更加合适。阐释学就是更适合人文学科的方法。我们可以用两种认知方式的差异来理解阐释学方法和科学方法之间的不同。对于自然科 学领域的

15、知识,我们更多会用知道这个动词来表达,比方我们知道地球绕太阳公转,或 者知道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但是人文学科的内容,光是知道一个事实还缺乏以构成 完整的知识,我们还需要理解。比方说,我们知道古埃及人建造了金字塔,知道了它是 什么时候建的、由什么人建的、使用了什么工具等等。然而,知道这些信息并不意味着我们 理解”了埃及人建造金字塔这个事实。要理解它,我们必须明白当时的文化、社会、宗教、 习俗,要在某种程度上提供古埃及人的信念、思想和感情,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古埃及人建 造金字塔这件事。阐释学和科学的差异就在这里:科学带来的知识和真理大多是我们知道 的对象,而阐释学中的真理要求我们理解它。理解作为一

16、种认知方式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在艺术鉴赏活动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所 以,真理与方法要从审美说起。我们如何审美,如何品鉴一个艺术品?艺术品里有没有 包含真理?如果有,我们又如何把握这个真理?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客 观主义和主观主义。客观主义者认为审美价值本身是一个事实,它可以是作品的结构、色彩、 表现的内容,等等。因此,鉴赏艺术在某种意义上就像认识自然现象一样。我们要仔细观察, 知道这个作品的相关信息,采用正确的视角和标准,从而客观地认识艺术品包含的价值。而 主观主义者认为,艺术价值本身是一个主观判断的结果,它最终取决于鉴赏者本身的偏好、 判断和品味。因此在一个艺术作品是否具有审美

17、价值这个问题上,谈不上有什么真理或者真 相。在伽达默尔看来,无论是客观主义还是主观主义都犯了同一种错误,那就是把艺术品当 作一个可以对象化的东西,误以为在审美活动中,艺术品是一个外在于我们的独立个体,任 由我们对它进行审视和判断,它的美学价值要么客观存在于艺术品本身的特征上,要么主观 地内在于审美者心中。然而,这不是理解艺术品的正确方式。伽达默尔指出,没有单纯的、 仅仅存在于感官中的观看,我们理解一个艺术品,靠的不是对象化的客观观察,而是要把 自己放在和艺术品的互动中去说明它。要真正理解一件艺术品,我们不能仅仅通过视觉感受 体验它,还要从艺术品的角度来理解它的意义,从自己对艺术品的体验中找到它

18、的存在。我 们需要做的不是简单的主客观相结合,主观和客观的二分,本身就是一种误解,因为二者的 别离是不可能的。为了解释这种互动关系,伽达默尔使用了游戏”的比喻。他指出,在一场游戏中,游戏 者和游戏本身之间有一种微妙的关系。首先,游戏对于游戏者而言不一定有重要的意义,但 是同时,游戏者又对游戏的规那么和目的抱有一种严肃的态度。要玩好一个游戏,游戏者必须 遵从游戏本身的目的,认认真真地对待游戏。只有当游戏者全神贯注于游戏时,游戏活动才 会实现它的目的,否那么他就成了游戏的破坏者。游戏的存在方式不允许游戏者像对待一个科 学对象那样去对待游戏。游戏的真正主体不是进行游戏的人,而是游戏本身。比方一场足球

19、 比赛,需要运发动去努力进球,同时防止对方进球,如果他们不是全身心地拥抱这个目标, 那么22个人围着一个球乱跑90分钟,这本身就是件滑稽可笑的事情。足球比赛的主体是 球赛这个互动活动本身,只有参与其中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和理解它,这就是足球比赛中的真 理。伽达默尔说:游戏只有在游戏者失去自我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它的目的。这话确实很 精彩地概括了游戏的本质,游戏者不是用主客二分的视角去审视,而是要真正进入游戏、参 与互动。在伽达默尔看来,审美活动和游戏非常相似。它是鉴赏者和艺术品之间的一场游戏。要 真正理解一件艺术品,我们不能仅仅出于好奇而客观地凝视它,而是要在艺术中迷失自己, 把自己完全交给艺术的游戏

20、,就像运发动迷失在足球比赛里一样。比方,当我们观看莎士比 亚的悲剧哈姆雷特的时候,主角的遭遇和命运会让我们的心情随之跌宕起伏,唏嘘不已。 那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的感受交给了这个审美体验,去拥抱它的真实,让自己沉浸其中。如果 这时候我们从中跳脱出来,客观地认识到,我们在看的不过是现代人在舞台上表演的一个虚 构的故事,转而开始清醒冷静地用凝视和检验的态度去审视表演和布景,甚至开始寻找穿帮 细节,此时,观看这场表演的性质就变了,不再是一种审美体验,而是变成了一项调查研究, 这场演出也就无法达成它的艺术目的,给我们带来审美感受。欣赏其他形式的艺术也是一样, 都需要我们以一种互动的方式进入到作品营造的世界之

21、中,体会到艺术品传达的“真实或 真理。第三局部你可能觉得,审美本身就是一种带有几分玄妙的活动,可能只有在这种特殊的领域,我 们的理解才需要通过迷失自我、游戏互动”的方式来达成,而在大多数领域并非如此。伽 达默尔指出,阐释学的应用范围远远不止审美活动。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怎么把阐释学用在 理解历史上。伽达默尔认为,所有人类的理解都受到历史的影响,我们永远无法穿越这些影响。这样 看来,所有的理解都涉及某种偏见。一说到偏见,我们的第一反响肯定觉得那是一个贬 义词,是一些没有经过审视的、轻易下的判断。确实,从启蒙运动开始,人类对于自己的能 力抱有一种理想化的自信,认为人们可以通过理性的自主能力,摆脱那些

22、我们无法控制的历 史因素。这种思路往往把历史中出现过的思想当作偏见和局限,把人类思想的开展史当作一 个不断摆脱偏见、去除糟粕的进步史。比方古代人认为地球是平的,现代人认识到地球是球 形的;古代人认识不到男女平等,而现代人可以。伽达默尔认为,启蒙运动的这种自信本身就是一种偏见!忽略了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特 征,那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被抛进了一个特殊的、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我们没有方法逃避这 一点。每个人拥有的“偏见”构成了他的视域,视觉的视,领域的域,也就是一个人 所能看到的全部范围。然而,和启蒙思想家不同的是,伽达默尔认为,我们不应该因为历史 情境带来的偏见而感到焦虑,我们不应该也不能逃避它们。相反,

23、我们的偏见构成了我们认 识世界的必要框架,而且这些偏见本身也可以被进一步敞开,得到改善,将我们引向知识。在这个意义上,偏见不仅仅是偏见,而是一种前见,前方的前,见解的见。这 是一种我们借以认识和理解世界的预先存在的框架。达成理解,我们必须借助我们已有的概 念、经验、信念和认识来完成。如果没有这些前见,理解就无从开始,因为那就意味着这个 世界从一开始就没有能被理解的内容。就像无中不能生有,我们的理解也不可能从彻底的虚 无开始。我们能够理解新事物和新经验,就意味着它们能够被我们的前见,或者说偏见框架 容纳进来,并且最终可以和这个框架结合,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反过来,这些新事物和 新经验在被容纳进

24、来的同时,也扩大、修正和开展了我们原有的框架。我们可以发现,在理解的过程中,有两个组成局部:我们用来理解的整体意义框架和我 们要去理解的事物。这二者之间存在一个循环关系,我们用前见构成的框架去理解新事物, 而新事物又反过来修正原有的框架。这就是著名的阐释学循环。这种循环在理解中随处 可见。我们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要理解一句话,这句话的意义要通过句子中的每个词 来表达,同时句子中每个词确实切意义又取决于整个句子的意义。那么,我们是如何理解这 个句子的意义和其中每个词的意义的呢?按照阐释学循环,我们对句子有一个先在框架。我 们用这个框架来理解读到的字词,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又根据读到的字词来

25、不断调整这 个框架,调整对字词的理解,直到读完以后,我们才对整个句子有了新的,确切的理解。通 过先在的整体来理解个体,然后在纳入个体的同时调整先在的整体,这就是阐释学循环”。 比方,当我们读到我本将心向明月”的时候,可能以为自己在读一首赞颂月亮的诗,而继续 读到奈何明月照沟渠时,才隐隐觉出这里的哀怨之情。这时再回头,两句一起读,就能领 悟到这是一句托物寄情的感叹,和月亮本身以及月亮下的景物都没有什么关系。我们对于历史的理解就是阐释学循环的完美应用。我们在理解历史的时候,就是把我 们自己置入历史的处境之中,试图重建历史给我们的理解框架。这个时候,我们处在两个不 同的视域之中。一个是自己生存在其中

26、的当下视域,另一个是我们要去理解的历史视域。认 为当下的视域只会干扰我们忠实地理解历史,试图抛弃当下的视域,完全进入历史视域,是 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同样,放弃历史的视域,只接受当下的视域,认为我们不可能真 正理解过去,历史只不过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是错误的。在伽达默尔看来,这两种做 法,都误以为历史处境给我们带来的视域框架是封闭的,每一个历史框架都是一个孤立的荒 岛,不能彼此通达。但其实,理解框架和认知视域对于活动的人而言总是变化的,我们从历 史中得到的意识和偏见也是变化的。当我们用自己当下的框架去理解历史的时候,这不意味 着我们走进了一个与我们的世界毫无关系的世界,而是用我们自己的视

27、域和历史的视域一起 构成了一个动态的理解框架。这就是伽达默尔提出的“视域融合在“视域融合”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丢弃自己当下的视域。相反,我们要在历史中置入自 身。就好像我们把自己置身于某个他人的处境中,我们才能理解他。这种自身植入,既不是 用一个视域替换另一个视域,也不是让一个视域受制于另一个视域,而是要达成一种更高的 提升,克服视域的个别性和特殊性。当视域融合发生时,我们不断检验自己所有的前见, 不断与不同于我们当下视域的框架遭遇,不断修正,由此学会在更大的整体中更好地审视、 观看和理解历史。我们来试着用阐释学的建议理解一个贯穿人类历史的现象:纹身。在如今,纹身通常都 被当作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

28、式,展现了我的身体我做主”的个性。但是,在人类漫长的历史 中,纹身在不同视域中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比方古代因纽特人会在成年女子的身体和脸 部纹上图案,说明她们已经成人,纹身被看作是女性美丽、成熟和健美的表现。萨摩亚人的 酋长在即位的时候也要经历纹身仪式,这些纹身的图案十分复杂,纹身的过程痛苦漫长,很 多人会因为纹身感染而死去,但是那些挺过了纹身仪式的人就会被认为是强壮和勇敢的,获 得部落的尊重。在古代的中国和日本,人们也会纹身,但是往往是在军人和囚徒的脸上纹身, 以此来防止逃兵和越狱行为,所以纹身背后又带着一种蔑视和羞辱。假如我们只是用今天的 视域去看纹身这个现象,就无法理解它在各个历史时期

29、和社会里发挥的截然不同的作用。而 当我们通过视域融合”获得了更加完整和全面的理解之后,就能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 和它的意义框架。这就是真理与方法第二局部的要点,伽达默尔把阐释学从艺术审美拓展到了历史理 解。他指出每一个人都持有独特的历史境况所带来的偏见偏见不一定是一个贬义词, 它构成了我们理解历史的先在框架。想要真正理解历史,我们必须达成自己当下的视域和历 史视域之间的融合与交互。第四局部在真理与方法的第三局部,伽达默尔又把阐释学的方法从历史理解进一步扩大到了 更基本的人类活动上,也就是语言。语言是什么,这是人类最有趣也最神秘的问题之一。伽达默尔指出,语言是我们和世界 发生关系的方式,也是

30、这种关系的媒介,正是通过语言,我们对世界的全部经验得以展开, 语言就是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根本方式。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需要语言,人们的交流沟 通需要语言,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也需要语言。语言最重要的运作方式就是对话。任何一场对话都涉及对话双方就某一个主题达成一定 的共识 这也就意味着一场对话不可能完全受到某一方的控制而最终要靠对话本身来决定。 对话总是会使用语言,特别是对话双方都可以理解的语言。对话的过程就是我们用一些熟悉 的语言去把握一些陌生的内容,把陌生的内容翻译成我们熟悉的语言。所以,对话本身就是 一种理解。在对话中达成理解,不仅仅是把自己主张的观点成功地摆出来,而是在对话中被 转化,形成

31、一种共融。在这种共融中,我们的语言不再是原来的仅仅属于我们的语言。语 言只有在对话中、在达成理解中才获得了真正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达成理解是一个生命 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命的共同体得到了表达。在语言交流中,世界以一种可以被我们 共同理解的方式展开。我们用语言来确认彼此认识到的世界之间共通的局部。所有类型的人 类共同体说到底都是语言共同体。阐释学在语言中的应用,很突出地表达在翻译”这种活动上。翻译是如何可能的?翻译 的本质和局限又是什么?我们前面说到,在任何对话中,双方都有一个向对方开放的互动过程。翻译就是这样一 种对话的过程,翻译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互动对话的可能。翻

32、译者 需要深入到被翻译的文本或语言表达之中,从而把要翻译的原文和翻译成的目标语言联系起 来,在目标语言中找到一个表达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转化,让读者正确地理解原文。 这也就意味着,译者必须将他自己的视域和要翻译的语言的视域融合起来。所以,任何翻译 者最终都是一个阐释者,翻译是一项特殊的阐释学任务,翻译者让原文的内容在另一个视域 中重新焕发活力。翻译作为一种语言行为,意味着一个人试图用两种不同的语言就同一个内 容进行交流转化。译者是在用他自己的经验、想法和思想来丰富文本的内容。翻译不是通过 镜像对应的方式复制一个文本,而是以阐释的方式创造了一个文本。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认 识到原文和译文之间

33、的距离最终是无法彻底消除的。就像在一场谈话中,当不同的视域之间 存在无法弥合的分歧时,我们只能在对话的来回往复中实现妥协。在权衡各种可能性之后, 译者努力寻求最正确的翻译方案,而这个最正确方案就是两个语言视域之间的妥协。我们可以尝试着翻译一下中文武侠小说里的江湖”这个词,来体会一下伽达默尔的说 法。如果按照字面把“江湖翻译成river and lake ,那肯定是对江湖这个词巨大的误解。 生活在中文环境里读着武侠小说长大的人读到江湖”这个词,脑海中浮现的是一整套生活方 式和社会环境,这种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似乎并不存在于英语世界之中。如果把江湖翻译 成underworld (黑社会),似乎贬义太重了 ;如果翻译成brotherhood (兄弟关系), 好像缺少了那种浩荡的感觉;如果就用汉语拼音jianghu ,又感觉什么都没有翻译。反正无 论我们如何尝试,对江湖”的翻译都只能是在两个视域的夹缝之间寻求妥协。在翻译中,这 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也最能体会翻译者作为阐释者的难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