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教育的本质——《每个教师都想学——传奇教师的经典教育故事》之阅读感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追寻教育的本质——《每个教师都想学——传奇教师的经典教育故事》之阅读感悟.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追寻教育的本质每个教师都想学一一传奇教师的经典教育故事之阅读感悟岳西县店前中学 王焰明本学期教育局推动全县教师看教育专著,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要求写读书笔记及读后 感,意在将行动落到实处,防止形式主义走过场。对于抄摘专著要点笔而记之,我就不为了, 这里谈点对于这本专著的一点浅薄的感受吧。什么是教育?说法甚多。先不考其初义,广义来说,我比拟认同中国大百科全书教 育卷(1985年版)的定义:但凡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都是教育。但我感觉还是少了点什么,比方规那么意识的培养,亦是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呢。那么,教育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这儿懒得去关注那些个不同的观点,我的理解,毫无
2、疑 问,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从个体成长到相应的社会需要来看,窃见以为教育的本质(可以 理解为狭义的教育吧)最主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包括优良品行之养成(做一个向善而有爱 心、有孝心、有感恩心、有同情心、有责任心的人)和规矩法纪意识之树立,培养学生的健 全人格。只有在此基础上,更广义的教育(包括诸如知识技能类)才有意义。教育局推介的这本专著每个教师都想学一一传奇教师的经典教育故事在教育的本质 上确实做了不少的探索,甚至可以说是这本专著的核心思想理念,那就在接下来的阅读感受 中兼做一点挖掘,期望有所悟。前言苏论有所思前言开头苏霍姆林斯基所论与当下中国教育在中高考指挥棒下的大一统教育体制有着 冲突的一
3、面。苏氏所言当然有其道理:(一)“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很对,但应理解为 人才用对了(正确的时间空间)的情况下才对,否那么,才不堪用矣。显然,任何东西是相对 的,苏氏这句话有点绝对,但其所谓“才能”未下定义,才能有大小,里面已蕴含相对之义, 因此,就当这句话非常正确,“天赋其才必有用”。有此前提条件,再看接下来的话如何。 (二)“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点,为他们的表现和 开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完全认同这句话,已经局部触及到教育的本质。才者, 材也,姑且以“材”代“才”论之即明,“材”有良劣,优质直木可造家具器物及楼房建造 之用,此乃良木良材.(
4、才);一般之弯曲之木亦或无人问津乃至成千年古木之自然风光之不 可或缺,亦或经雕琢可能成就上佳之艺术品;即便不能成就以上之用,亦可充茯苓、食用菌 等之材料之用,甚至碎木屑亦可为压缩板之材料乃至朽木之为柴火之用呢。足见无无用之材 (才)。而当下教育不用多论,人尽皆知是一个什么状况,即将具有不同材”(才)用之对象(学 生)按一个模子范式去统一打造,那么前述苏氏之“(二)”论不就就成了一句空话。学生由 无兴趣而厌学,岂可塑成才(统一范式之材.)。再比方说,黄金与泥土各有其用(材),但一 堆黄金种不出禾稼果实,其稀贵之处使其“无用”充当了大用一一装饰之物及曾经的一般等 价物(通货之用);而远无黄金那种高
5、高在上的尊贵地位之泥土,虽卑下而有其无上之“实 用”,乃人类生存之基一一食物生产之不可离缺也。可见,不能做到如夫子所主张的“因材 施教”之巨大危害,岂不甚明。虽然高中阶段一直有文理分科及后来艺体特长招生,而正在施行的新高考下学生增加了 一些自主选择的组合,但是这些调整改变都是远远不够的,根本满足不了现实的诸多需求, 本质上也不可能改变应试教育固有模式的弊端,而且学生的所谓自主选择还是要屈服于如何 考取大学、考取好大学、考取名牌大学等等现实功利的需要,而不是立足于长远而去考虑到 自身兴趣、天赋、真正的需要与开展潜能到底是什么。记得著名学者秦晖说过:“当一种价值、一种规那么普遍的被认为是常识时,人
6、们不需要 为它进行论证和辩护。”老子云:“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当下教育背离教育的本质,令人堪忧矣!怎么办?迫切需要好好反 思反思一下了,我想,这应该是本次教育局推介阅读此著的意图与意义所在,值得点赞。专题一之一点感受“有爱,就有奇迹”,诚然,爱能释放力量感化人心,教师的爱能翻开学生美好心灵之 窗户,能点燃唤醒学生向善的灵魂。毫无疑问,有爱心的教育直指教育的本质。霍懋征这位“一生最喜欢小孩子”的著名特级教师的几个传奇故事及教育人生很好地诠 释了其师爱无疆。不过其理想的教师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仅仅是 孤立地看教育,而现实情况
7、要复杂得多,当家庭及社会这两个一小一大的环境不能很好的配 合的话,特别是这两个教育环境存在问题的话,再好的学校教育也是苍白无力的。海梅斯埃斯卡兰特这位创造奇迹的美国教师将四百多名不学无术的“坏学生”送进世 界顶尖学府,确实令人敬佩,真正的教育就应该是唤醒学生的灵魂,“让学生看到希望” “决 定命运的不是我们的遭遇,而是我们怎么看待自己的遭遇”,诚哉斯论。非裔美国教师马文柯林斯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拒绝高官厚禄,“我只属于教室”,难 得难得,其传奇故事和教育人生生动诠释了其伟大的灵魂一一“没有孩子是不可救药的”, “教师说学生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学生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没有耐心、爱和时间不能 解决
8、的问题”,等等。斯霞这位中国当代著名基础教育专家的传奇故事和教育人生诠释的是其“童心母爱”的 教育理念,让学生找到自我生命的尊严与作为儿童存在的幸福感,“在严肃紧张的环境里学 习,效果远不如在活泼愉快的环境里学习”,确乎如此!专题二之一点感想本专题主题“没有失败的学生,只有失败的教育”,这是就真正的理想状态的教育即教 育的本质而言,从现实情形来看,只能说大致如此,可能要打上一些折扣的,甚至不容乐观。“真正的教育”与当下的中国现实环境下的以就业为导向的中高考指挥棒下的“教育” 现状完全不在一个调门上。“真正的教育”在于唤醒灵魂,苏格拉底这位西哲有言“教育不 是灌输而是点燃,一万次灌输不如一次真正
9、的唤醒”。孔子教育思想,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 使学生“成人”,进一步的目标那么是使学生成为“君子”,而不是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当下 中国的“教育”恰恰是满足于围绕应试教育下的答题技能的培训而已,甚至连专业技能的培 养都谈不上,所谓素质教育、学科素养等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只不过在一片喝彩、口号的鼓噪 过后统统靠边站。即使从职业方向上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上,现行的学科应试技能(巧)千篇 一律,相当一局部学生的天赋可能不在这个方面,这种背景下的教育对这局部学生必然是无 能为力而难有成就的。所谓“大致如此”,即专题一所思考的,教育不是学校孤立的环境下所能造就的,尤其 是中小学生年龄偏小,处于可塑造阶段,学校积日累
10、月经年之大功可能毁于家庭、社会的不 良影响甚至失败教育于一旦,孩子的教育需方方面面的紧密配合方可。可见,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可能不那么令人乐观。当然,本专题主题应作为我们教师的理想追求目标,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前行,千万不可 庸碌为之。至于桥本武、于永正、魏书生和李镇西之传奇故事与教育人生,就不去做过多评论了。专题三之一点感触“为了心中的梦想”,此乃目标定位,心中有了梦想,有了目标,然后放飞梦想的翅膀 奔向既定的目标。如此,正如本专题序言所论及“当教师意识到自己并非碌碌无为为现实奔 忙的时候,就能支持下去,矢志不渝地追求,为教育的本真目标而努力。”结合本人致力教育三十三年,虽有最初几年有过考研
11、之躁动想法而基于现实考虑(经济 条件有限并喜欢热爱上了教育事业)未能践行外,接下来几十年便安心静虑,矢志教育,无 怨无悔,不受外在各种诱惑与刺激,坚守店前中学这方平台,在三尺讲坛上默默耕耘,为心 中所喜之事情而努力工作。我想,唯其如此,正如大学所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 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方能如本专题案例中所言及,才有可能进而做到“走进学生心理” (于漪),“让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孙维刚),“我的脚下永远是起点”(钱梦龙), “世上没有问题孩子”(李圣珍)。当然,对于李圣珍老师的“世上没有问题的孩子”,应该理解为,只有走进学生心中, 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有问题的孩子也
12、能得到很好的教育,从而变成没有问题的孩子。其 20条“教育圣经”确实是很独到的见解,是其切身经验的总结,尤其是第20条“教育必先 教学做人,只有人做好了,升大学、搞创造、有所建树,不就水到渠成了吗? ”而这恰恰是 当下应试教育下学校所忽视的教育本质方面。记得有划分人才四个等级之论,一等人才有德 有才,二等人才有德无才,三等人才无德无才,四等人才无德有才。毋庸置疑,德才兼备之 圣贤者方能成就一番伟业,才能大贡献于民族国家、造福祉于天下苍生;有德无才虽成不了 大事,亦可为君子;无德无才者,虽为庸愚之人,但也坏不到哪里去,产生不了多大社会危 害;无德有才者才是最可怕的小人,能败坏事情,能败坏大事情,
13、而且其才具能力越大对社 会的危害也就越大,一旦窃居高位那么必定祸乱天下、涂炭生灵。所以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 氓有文化啥。可见,育人育人,教会学生做人,唤醒学生向善的灵魂,去紧紧抓住教育的本 质是多么的重要。专题四之一点异议本专题名称“倾听上帝的声音”,乍一看,仿佛西洋基督宗教之教化宣讲,翻其内容而 阅之,方知意在表达“倾听学生的声音”,那么其意之谓,学生即上帝也。窃见以为此论甚是不妥也。我想,此提法大概套用通常谓之“顾客即上帝”之普遍说法。所谓服务对象为服务者的 上帝,乃服务者之衣食父母,依纯物质(经济)层面意义上言之,将服务对象视之为上帝未 有不妥。比之教育,初看起来,没有学生,教师失去教学
14、(服务)对象,教师职业(饭碗)难以 保障,从经济视角来说,学生乃是教师的衣食父母,学生成了教师的上帝,好象如上之理, 仿佛是那么一回事。但深而思之,大谬不然矣,不仅仅是其有悖伦常之理,听闻起来怪别扭 的,这还不打紧,更重要的是,如此那般的话,视教育为职业(饭碗)而非事业,背离了教育 之本质,极其有害,很是要不得的。就伦常方面来说,显然,如此认识师生关系,于中国传统文化尊师重教之理念背道而驰。 师生关系绝不可以简单地以市场商场类买卖场所之“买卖关系”来认识、定位和处理,师生 关系也绝非顾主与顾客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教师承当着启发学生觉 悟、唤醒灵魂的神圣职责。教师的教育工作既
15、是职业(授业解惑层面)更是事业(即传道层 面)。假如学生是上帝,上帝乃是无所不能的,让教师情何以堪、理何以容,让教师如何扮 演其角色,教师岂不成为了多余的存在。当然,作为教师,竭尽全力地履行好为师之责,认真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培养学生一 定的技能(特别是中国现实下的解题技能),多多关心保护学生,帮助解决学生生活及学习 上面临的一些困感。这不仅是现实需要,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所在。但是,就教育事业来说,教师自有其传道的神圣使命,将学生视为上帝的思想,是极其 荒谬不可取的。记得给教师的那顶高大上的漂亮花帽子“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近些 年因为教育环境发生的一些变化,喊得少了、销声匿迹了,漂亮花帽
16、子好像摘掉了,不仅社 会的声音而且教师本身亦认为这顶帽子是不合适宜的了一一这本身就充分折射出中国当下 教育面临的严重问题及教师面临的尴尬一一谁都可以对教育及教育者说三道四、指手画脚。 显然,教师作教育者,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其本质在唤醒学生向善的灵魂,在点燃学生前行 的明灯而不致步入迷途,浅言之,即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 的人,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与良好品质,塑造学生美好向善求真的灵魂,使学生能够健康快 乐的成长与开展,这样子的话,教师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教师是完全般 配得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社会对教师的崇高赞誉的称号,教师也应该努力追求这一 境界,
17、好自为之,千万不可妄自菲薄。认可教师有这一崇高定位,学生就不可以是上帝了, 我们的社会就应该对教育及其教育者保持应有的尊重,这才有希望。当然,教师也不是上帝, 也是食人间烟火的而非无所不能之人(神),先干好本职之职业(端好饭碗),再进而努力 追求并践行教育事业,不可以端稳饭碗吃饱喝足而够了够了的无所追求,要“饭饱”而后有 所静思以致远,才无愧于教师一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号。当然喽,本“论题”存疑义,并不阻碍专题下的文本内容之独到见解,读后深以为然, 感触多多,不免想浅薄几句:首先,题序所言甚妙:师生相互倾听乃教育的过程,特别突出教师要努力倾听学生,了 解其内心,这本是教育的初义,也是其
18、本质所在。前及教育的本质在于点燃、在于唤醒,只 有认真倾听学生,走进其内心,方知如何去点燃与唤醒,从而才能引起学生认真倾听教师而 产生共鸣,而不可以视学生为机械容器而去不断的灌输填装。次之,所例蔡元培、张伯苓、李吉林和孙双金这些教育大家与著名教育工作者的传奇故 事与教育人生,是对以上之理念的很好的诠释,是弥足珍贵的实践经验。专题五读后颇认同本专题“阳光下的绽放”,直指教育的本质,题序之谓“一个优秀教师对于学生真诚的 爱,能够唤醒枯萎的心灵。教师要用细致和耐心,让学生在阳光下绽放。”虽然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等也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内容,但决不是教育的本质。从“教育” 二字来看,“教”应为手段,考其本义
19、为教导、催促、引导学习,特指传授某种知识或技能, 另有使、命令之义。“育”才是目的,“育”者,育人也,考其义,说文解字:“育, 养子使作善也。,“教育,之义,教会、启发,点燃、唤醒,使学生具有向善的灵魂,使 学生成为具有美德的真正的人。堪忧的是,时下教育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中高考指挥棒下,注重的是手段“教”,忽 视“育”这一目的,将学生培养训练成擅长考试的机器,一切围绕应试能力与技巧而展开, 造成的问题有目共睹。本专题的意义恰在于此,呼吁回归教育之本质,这样就能如冰心所言“世界上没有一朵 鲜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丰富美好的世界,这是学生的 潜能。”否那么,按中高考
20、应试教育下的教学,忽视学生的天赋与差异,必然造成越来越多的 失败的教育对象。专题所例之梅贻琦、李希贵、刘彭芝、窦桂梅,在“育人”这方面的典范作用值得学习, 很好的践行了教育的本质要求。可见,真正的教育家莫不是在教育的本质上的不懈追求、探 索而取得的一定成果。只是在当下现实环境下,这种呼吁与呐喊有多少认真倾听与践行,恐怕不容乐观,令人 不免忧虑深深。专题六读后感触深从教已三十有三载,对此篇感触尤深一些,”教师获得的幸福和财富就是从学生一点一 滴的成长中而来的,而这需要教师心血的浇灌。”(题序)。本专题名“无悔生命的追求”, 所例“守诚之心做教研”(顾泠沅)、“来生仍愿为教师”(陈鹤琴)、“甘为骆
21、驼苦从教” (陶行知)、“第56号教室的奇迹”(雷夫)的这些传奇故事与教育人生,令人感动而肃 然起敬。正是以他们为代表的无数教师的付出,才有了教育的不断开展及其取得的成就,“无 数为师者终身无悔于自己的职业,如春蚕,如蜡烛,如孺子牛般奉献。”(题序)回首我的从教经历,虽然当初亦有一点犹疑一一短暂的考研之想法,但很快坚定了对教 育的坚守,几十年如一日的守护在这个当年我高中就读过的店前中学的这方讲台上,全身心 扑在教育事业上,讲高大上的话没有意义,问心无愧的是,始终如一做着极其平凡普通的工 作一一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工作,并以此为乐趣。几十年来,对于名气利益地位这些个外在的 东西始终能够淡然处之,对于
22、改行、调动、行政职位也从不去奔波折腾营求,对于学校安排 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那么是尽其所能承当,认认真真、不折不扣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从不以 物质利益考虑所带班级之带有竞争性的多寡与选择,一切围绕尽心尽力把所带的班级历史课 上得更令自己满意一些。回顾自己这几十年从教生涯,“无悔生命的追求”,在致力于几十年的应试教育背景下, 也有过一些对于教育本质的思考与追求,虽然能力有限而未取得什么成果,但自我感觉确实 做到了无愧于心!显然,人之为人,毕竟是有感情、有思考、有情绪的动物。这几十年下来,也有过一些 对于教育现状的主动以及被动(诸如远程培训类的作业题)的一些思考,其中难免有些牢骚, 主要是近一二十年
23、来,针对我们教师的非教育教学方面的事情很多,让我们不胜其扰,疲于 应对,有时甚至影响到正常的教育教学;不过更多一些的想法还是针对所从事的围绕中高考 的应试教育的教育教学而发的一些理性思考,特别是从高二下学期以后的高中一年多的复习 教学,主要是反复进行试题的训练与评讲,枯燥乏味,一点意思没有,完全背离教育的本质 与初衷,但现行教育体制及教育之内卷又使我们无能为力,无法改变,因此我们每一所学校、 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学生必须面对这种残酷现实,因为中高考成绩决定了学生的命运,也决 定了学校的生存,是谁都不敢掉以轻心,马虎半点都是不可以的,再怎么无耐也必须认真对 待、倾全力应对这种枯燥乏味的考练。有针于
24、此,我的做法,要么非正常的高三课程(本来 高三教学较之高一高二轻松得多且奖金等收益颇丰)非不得已不接,要么正常带上来的高三 的枯燥乏味的教学那么倾全力以赴之偶尔牢骚过后便是适应形势、与时偕行,继续努力干,无 怨无悔积极备战高考。记得2013年远程培训作业题时还整个一篇这类文字高三历史很无 奈,仍需认真去面对呢。值得点赞之举不管怎么说,教育局推动广大教师看看书这一举措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作为教育工作者, 尤其是我们广大教师群体,多多阅读其实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我们教师中间真正能够静下心 来一年看上几本书的实属不多见,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姑且不管此次教育局推介阅读的这本书对我们教师有多大效果,也许大多
25、是敷衍应对一 下,也许翻看了一下而压根不当回事从而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未能产生任何积极影响。但是, 从这件事本身来看,是一件具有积极意义的大好事,希望是一个开始,能够坚持下去,最好 是软性要求而非硬性规定,这样逐渐引导广大教师喜欢上阅读,把阅读变成一种习惯、一种 自觉的行为;能够提供一批书目供参考选择,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获得阅读的体验与收获;亦 或鼓励每年不得少于几本书的阅读,只要是正规书店购买的书即可,这样子的多一些自由度 的阅读效果可能会更好些子。就我自身来说,一二十年前曾经的一些棋牌篮球音乐阅读等等的爱好,现如今仅剩一点 点偶尔看看书的爱好了,谈不上习惯了,看得太少了,尤其这两年来因面临变动颇
26、大的部编 新课程历史教材的教学,花费了大把大把的时间应对新教材的备课特别是课前课件的制作及 课后作业的处理上,虽然这里头也涉及到一些阅读,但没有了我所理解的那种文字的阅读, 仅存的这么一点阅读的爱好有丧失的危险。本学期教育局的这一举措,无疑对我是一个提醒, 所以5月中旬结束新教材新课教学任务后,赶忙重拾这一爱好,一个多月下来,看了两三本 书。对于教育局推介的这本书谈不上精读、也空泛了一些文字,这里就不再过多的述评了。 我想,仅就这本书来说,虽然一定的阅读是前提,但是关键不在于阅读与否或多少,而在于 阅读后或多或少对于我们广大教师的教学所施加的积极影响,这才有意义,恐怕亦是教育局 的初衷吧。其实
27、,多多阅读,多从别人的人生经历与思考所形成的文字中汲取营养,会变得更智慧 一些,会潜移默化地对我们教师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尤其对我们文科教师的教育教学所产 生的影响会更突出一些。人性本相通,书籍的创作者与我们自有共鸣之处,其经验阅历与人 生智慧肯定会对我们起到一定的正面引导作用,这不仅仅表达在知识面方面,更主要的是由 此会获得一些特别的收获,可能使我们的眼界、境界变得不一样,我们一旦开悟,对生活中、 工作中、文本中(包括学科教育教学内容)等的理解会更深刻一些,我们会通透、通达许多, 从而变得更成熟、更理性、更睿智一些。就拿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来说,刚参加工作一段时间,上课时的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很短
28、 的时间就干掉了,没有多少延伸、拓展与递进的内容阐述,往后那么是愈来愈觉得每一节课的 教学内容总是上不完,尤其是没有提前撰写备课笔记(后来逐渐可以事先制作成多媒体教学 课件)来约束一下的话,往往一节课讲不到一点点课文内容,规定的教学任务完成不了,因 为可能就某个知识点的讲解因自己的相关知识储藏愈来愈丰富与理解的越来越深刻,可能滔 滔不绝的讲授而影响课堂整体内容的完成。这也是我们几十年教学下来,在备课方面经历的 深刻变化,即由最初备课是为了充实课堂内容以防课堂上照本宣科(念或背)外没有什么可 讲,开展到往后的备课愈来愈是为了防止课堂漫延太远而约束一下自己的过分发挥以保证课 堂教学任务的完成。我想
29、,这种变化折射的是一种进步,不外是通过不断的阅读一一包括对教材及其相关教 学用书的教学处理以及对其他各类书籍的阅读,还有对人生、对社会的阅历之日益丰富,这 也是一种阅读一一而造成的。其实,我们无时不在阅读,但是感觉我们对于纸质文本书籍的阅读太缺乏了,而这是不 可替代的阅读局部,尤其是对于我们广大教师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的。当下信息时代,是最 好的时代一一获取信息极其便捷,也是最坏的时代一一巨量信息令人无所适从,相应地流行 快餐文化,手机网络碎片化的无用而令人上瘾的信息阅读,不但没有任何积极意义,而且严 重影响到我们的身心健康。即使理性地选择一些有意义的网络阅读,也远不及纸质阅读那种 不一样的体验
30、和韵味、激情与乐趣。纸质阅读能使我们浮躁不安的心灵变得沉稳而安静、沉 思而畅想,在浓浓的白纸黑字之中感受阅读所带来的审美享受和愉悦乐趣、感悟与成长当然,只有静下心来的阅读才能真正使我们感觉得到如上之好处。就本次教育局推介的这本纸质油墨书的阅读来说,如果不能静下心来去认真阅读、品味、 思考与探索,那么其意义也就无从谈起。有针于此,这儿还想谈一些感受。该书6个专题所列24位名师,无疑都有其独特的成名之路,这些成长之经验对于我们 广大教师来说弥足珍贵,有些东西我们可完全以践行尝试,有些方面那么是我们难以企及做不 到的地方,但我们要学习他们的那种对于教育本质的苦苦追寻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 不懈探
31、索与跋涉前行的精神。回首自己三十三年从教经历,虽然一直未曾懈怠,始终忠诚、热心教育事业,做到了问 心无愧,但与以上24位名师大家相比,还是差得太远太远,感觉到这几十年做的还是很不 够的。一那么,我想,问题出在我的阅读上,杂七杂八,泛而读之,随性而读,只是一种兴趣 爱好而已,缺失精读,缺乏研究性的阅读,特别是阅读没有专业方向性,没有紧扣教育教学 的持续性的专业性阅读,没有专业方面的深度思考与探索,仅仅偶尔有一些触及教育本质的 现行教育现状的忧思杂虑,更多一些的是围绕高考应试教育的一些思考;因此,二那么,一个 很残酷的绕不过去的现实,关乎学生个体的前途命运,尤其象我们农村普通高中的孩子最现 实的问
32、题就是升学一一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只能在此基础上去偶尔抬头仰望一下星空、去 阅读去思考一些关乎长远的触及教育本质的东西,过不一会会就要重新回到现实跟前,因此, 儿十年下来,自己虽然有一些成长,教学经验也积累了一些,但始终停留在一个教书匠(教 授学生知识技能特别是学习方法与解题技巧等方面)的层面,勉勉强强算得上一个现实应试 教育背景下的合格的普通教师而已,远远没有在这三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完成这一质的 变化与飞跃。回首往昔岁月,感觉有愧有愧,十分的惭愧!在即将退休的这四五年时间,继续追寻、践行教育的本质,显然心有余而力缺乏,但做 为追求还是有必要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勉而行之,少空言,多多阅读、多多思考、多多践行,诚如夫子所言“吾欲托之空言, 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名也。”于是乎,对教育局此举再次点个赞后,就此搁笔一一放下鼠标离开键盘,出去散散步后 回来看看书要紧。2022. 7.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