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6. 文言文阅读技巧(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6. 文言文阅读技巧(教师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技巧考点突破例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回答问题。(1)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2,以箸刺3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跟之, 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4 口中,啮5破即吐之。谢无奕性粗强,以事不相得,自往数王蓝田,肆言极骂。王正色面壁不敢动。半日,谢去,良久,转头问左右 小吏曰:“去未?”答云:“已去。”然后复坐。时人叹其性急而能有所容。王述转尚书令,事行便拜6。文度曰:“故应让杜、许7。”蓝田云:“汝谓我堪8此不?文度曰:“何为不堪!但克让自是美事,恐不可阙。”蓝田慨然曰:“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9不如我。”(选自世说新语)注王蓝田:名述,袭爵蓝田
2、侯。后文的“文度”为其子。鸡子:鸡蛋。箸(zhu):筷子。内:通“纳” O 啮(nie):咬。事行便拜:授官的诏书一下达就立即接受。故,或许。杜、许,不详何人,应为当时有名 望的两人。堪:能够胜任。定:到底。考点1文言断句.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复于地取内/口中B啮破/即吐之C.谢无奕/性粗强D事行/便拜问题探究(1)文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其中哪条是主耍的?为什么?答案 三条建议:开张圣听;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其中 “亲贤臣,远小人”最重要。因为这一条是前两条的基础,没有这一条,前两条就无法做到。陆游有诗云: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向刘禅上表,但“陛下”只提到不过七次,而 “先帝”却提到十三次,为什么?答案诸葛亮处处以先帝之意为据,句句借先帝之口说出,使所进忠言“直而不肆”,得体而恳切。目的在于以 此激励后主刘禅深追先帝遗诏,“以光先帝遗德”,完成先帝刘备未竟的统一大业。中心概括建兴五年,蜀汉已从刘备崩殂的震荡中恢复过来,外结孙吴,内定南中,肃清吏政,兵精粮足。诸葛亮认为已有(选自纪的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注经年:很长的时间。土寇:土匪。角:战斗。辿(xi):沟渠。甫:刚。1.甲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借书和的学习经历;乙文中刘羽冲最终抑郁而死的原因是打仗失败和.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4、嗜:走:会:(1)余幼时即嗜学 (2)走送之自谓可将兵十万将:(4)会有土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 ”.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乙文中的刘羽冲是一个怎样的人。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甲】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 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 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鳏鱼。又北曲行纤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 列坐而麻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5、视之既静,其听始远。(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源I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 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此为抵,为屿,为峨,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注渴:地名,指袁家渴(一条小溪的名字)。箭渴、竹。麻(xiU):同“休” o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民桥其上桥:(2)逾石而往有石泓 逾:北堕小潭堕:(4)卷石底以出卷: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有泉幽幽然然胡不己乎有泉幽幽然然胡不己乎其侧皆诡石怪木安陵君其许寡人然卒入于渴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自非亭
6、午夜分,不见曦月.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长可十许步。风摇其巅,韵动崖谷。3 .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一、1.(1)爱好,喜好(2)杀死.参考答案他身高不足七尺,为人滑稽,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之国,从未使国家受过屈辱。齐王身边近臣都不敢进谏。解析第句省略了主语“他”,应补出来;另外“数”是多义词,这里应译为“多次”。第句“左右”指 跟在齐王身边的近臣。2 .参考答案滑稽多辩解析该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特征的归纳概括。由题目可知,该四字短语须出自原文且能概括“淳于髡的智慧”。 读全文提取出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四字短语即可。3 .参考答案齐威王曾沉迷于酒色之中,朝政荒
7、芜,百官没有谁敢劝谏。但齐威王善听忠告,勇于改过,奋发有 为,这一点是值得称道的。解析应结合齐威王的所作所为,既指出其缺点,又肯定其优点。二、LB B项,应为“孟氏之一子/之秦”。2 .安抚,抚慰(2)同“返返回 生气,发怒.他的(另一个)儿子前往卫国,用兵法劝说卫侯。现在放弃的,以后也许会用到。3 . (1)天下没有永远不变的道理,处理事情要随机应变。(2)他人的成功经验不能盲目照搬。(3)做事应适应 形势,抓住机遇。(4)劝说他人时要了解对方的需要。三、1.(1)味美(2)反思(3)喜欢,喜爱(4)放弃,舍弃.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2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
8、知道它的好处。喜欢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能好学。3 .甲:教学相长也。乙:君子之学必好问。4 . (1)两段文字都用道理论证,层层推进,有很强的逻辑性;(2)两段文字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四、1.(1)逆流而上(2)延长(3)看,回头看(4)就是A2. (1)这(白帝和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驭着长风,也没有这么快。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3. 第一问:夏水大而湍急,春冬水清而透明,秋水小而清冷。第二问:危壁出泉,疏竹掩映。五、1 .抄书治水失败.特别爱好(或“喜欢”,或“爱好”)(2)跑 率领(4)适逢,正赶上2 . (1)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
9、借给我,我于是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常常独自在庭院散步,说:“古人难道在欺骗我吗! ”.示例刘羽冲是一个喜欢读书但做事不切实际的人。他虽然潜心研读古代的兵书和水利书,但不能将所学知 识灵活地运用于实践之中,结果屡遭失败,抑郁而死。六、1.(1)搭桥,架桥(2)越过,经过(3)落入(4)翻卷.C C项,介词,至I。A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连词,表转折;B项,代词,它的/副词,表期望;D项,介词, 从/连词,假如。3 . (1)它的长度大约十来步。山风吹动树梢,悦耳的声音响动山谷。4 .甲文:清澈幽深,鸣声多变。乙文:潭水清冽,水声悦耳。能力北伐中原,实现刘备匡复汉室的遗愿了。于是,决意率军北
10、进,准备征伐曹魏。临行前上表后主刘禅,强 调自己为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和临终托付,以“讨贼兴复”作为自己的职责,并规劝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使自己能专心致力于北伐大业。写作特点以议论为主而辅以叙事,议论、叙事都带有深厚的抒情色彩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解析句子中的“取” “内”是两个动词,应分属两个停顿单位,应在它们的中间断开,即“复于地取/内口中”。答案A【方法指导】(1)读文段,通大意。通读文段,了解文章内容,凭借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 易后难的原则。(2)标名(代)词,定主宾。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
11、行断句。(3)看虚词,找位置。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今、且、惟、斯等。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句中的虚词有:于、为、贝!I、而、以等。在它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前面要断开)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比如且夫、若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 纵使、然则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其他:文言文中的对话、引文常常以“日”“云”为标志,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日”, 而省略主语。遇到对话,要根据对话双方来断句 (4)明语法,辨句式。文言文
12、句式整齐,四六句居多,利用这个特点,可以断句。同时利用文言文的特殊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 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表判断:如“也” “为、乃、即则”等表反问:“不亦乎” “孰与乎” “其乎”“安哉”何为”等表被动:“为所见”“于”等是被动句式。固定句式:“如何” ”况乎”“何(以)为等这些都是断句时很好的帮手以特殊词语为标志的断句小 口诀:“日”后冒号(:)“哉”后叹(!),“盖” “夫”大多在句首,“于” “而” “则” “以” 一般在中间, “耶” “乎”经常表疑问(?),“矣” “耳”后边加圆圈(。)考点2文言实词的意义2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以()瞋()数()阙()解析中考以考查实词
13、为主,虚词次之。(1) “以”字也是常见的文言虚词,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用”。(2)可 以结合语境解释。“瞋甚”出现在第一则短文中,第一则短文着重讲“王蓝田性急“瞋”体现了他的性 急、暴躁,是生气的意思。(3)可以结合语境解释。“自往数王蓝田,肆言极骂”中的“数”是数落、责骂的 意思。(4)可以用知识迁移的方法。“略无阙处”中的“阙”同“缺”,此处同“略无阙处”中“阙”的意 思。答案用生气(发怒)(3)数落(责骂)(4)同“缺”【方法指导】课内迁移法。即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此法适用于课外文言阅读。(2)语境推断法。因文定义,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14、如:“行者服而退”中“退” 字联系上文是“离开,走了 ”的意思古今对照法。即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如:“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中“感激”是“感动 奋激”之意。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 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对句判断法。即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如“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中,因“腰” 与“戴”对应,我们可判断“腰”在此处应为动词。对于文言实词意义的考查,常以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形式出现。考点3文言虚词的用法【方法指导】虚词的考查大多融合到断句题和翻译题中,或者与语句的理解相结合考
15、查。应弄懂其意义,以辅助语句的理 解。答题时,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判断词性,推断意义。一是词性界定。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 么也就知晓其用法的不同。如“渔人甚异之”的“之”是名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之”是动词。二是语境推断。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来进行判断。如“受地于先王”的“于”,与后文的“先王”结合,表明 从谁处接受的土地,意思便很清楚了; “所欲有甚于生者”的“于”,连接“所欲”(所想要的)和“生者(生 命)”,“甚”字意思是“更重耍”,表比较,“于”的意思就应该是“比”。三是标志识别。记住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也有助于
16、快速答题。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 所”等,表示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唯利是图”)等。同时识记一些含有虚词的固 定格式,如“是以”为“以是”的倒装,译为“因为这。“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等。考点4句子翻译.(1)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跟之,又不得(2)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不如我。解析 根据文言文翻译“留、换、调、弓I、增、册V的办法,用现代汉语逐字逐词地落实。(1)止:停。跟:踩 堪:胜任。让:谦让。另外,翻译的时候需要补上省略的成分。两个句子翻译如下:答案鸡蛋在地上不停地转圈,(他)又下地用木鞋的齿去踩它,又没有踩到。(2)既然说(我
17、)能胜任,为什么又要谦让呢?别人说你超过了我,(现在看来你)到底比不上我。【方法指导】根据对所翻译句子前后语境大意的理解,推断句子的大致意思,然后用现代汉语逐字翻译。文言翻译标准信:忠实于原文、不误解、不遗漏、不增译。达:无语病、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雅:力求体现原文语言特色,文笔生动、有表现力。对初中生而言,主要在“信” “达”二字。文言翻译类型(1)直译。即按原文的词义和词序进行翻译,在译文中做到字字有着落。(2)意译。如直译后语言不顺,意思不明确,或内容表达得不透彻,就采用意译,译出原文的大意。文言翻译五技巧(1)补:要注意补充省略成分,使语言通顺流畅。(2)换:把古词中
18、如典故以及现已不用的词等按照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替换。留:如年号、人名、地名、国号、帝王的称号、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在翻译时直接保留下来。调。对古文中的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等的语法现象进行调整翻译。册h有的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文言翻译得分点(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重点词语要译好。语句通顺。考点5感知人物形象.结合三则短文内容,说说王蓝田是一个怎样的人。解析第一则短文仅用五十余字便将王蓝田急躁无比的性格刻画了出来,使人过目难忘。首句以“王蓝田性急” 点明中心。文中选取的只是生活中吃鸡蛋的一件小事,但极为典型。吃鸡蛋如此,做其他事可想而知。作者 妙用
19、动词“刺”“掷”“跟”“啮”“吐”描写动作,用“怒”“瞋”刻画神态,使读者如见其状,如闻其声, 如睹其人,而终得其神,留下极其鲜明而深刻的印象。答案王蓝田吃鸡蛋着急生气,可见他是个性急、暴躁的人;他能忍让谢无奕的辱骂,可见他是个宽容的人;他 受任尚书令而不谦让,可见他是个率真、不虚伪的人。【方法指导】画在文中找出表现人物形象、性格的词句以及人物描写的句子。析根据所找出的句子,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答分点写出答案。题目直接发问:“文中是个怎样的人?”这一类题目只要答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即可。这类题目还要求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时的答题格式是“思想性格+阐述(在文中找)”。考点6理解文章的内容.这三则短
20、文都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刻画人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不乏思想的光芒,谈谈你的感受。 解析感悟类题目考查的重点是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创意解读,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和感悟。感悟 一定要独特、有新意,要善于换个角度看问题,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答案(1)心急吃不了热豆腐。(2)欲速则不达。(3)做事不能过于性急。(4)凡事都要三思而后行。【方法指导】理解文章内容,考查角度包括:理解关键语句、归纳信息要点、概括文段内容、畅谈感悟启示等。【答题技巧】(1)通读全文,把握文段大意;根据题意,确定信息范围;深入阅读,提取关键信息。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广4题。淳于髡者,齐之赘
21、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 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日: “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日:“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 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删改) 注淳于髡(kiln):人名。赘婿:泛指微贱之人。喜隐:喜好说谜语。沉湎不治:陶醉其中,不管政事。 诸县令长七十二人:全国七十二个县的长官。L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好为淫乐长夜之饮好:诛一人诛:*.把文中画线
22、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左右莫敢谏。2 .如果用文中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淳于髡的智慧,应为 o.怎样全面评价齐威王这个人?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04题。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千齐侯,齐侯纳之,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 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 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 乎大国之间。大
23、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 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诸鲁。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 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 用之。此用与不用,非定是非也。”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节选自列子说符)注干:这里是“劝说”的意思。宫:酷刑的一种。卜文的“刖”也是酷刑的一种。让:责问,责备。1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羡/施氏之有B.孟氏/之一子之秦C.当今/诸侯力争D.遂/宫而放之.解释文中加
24、点词的含义。抚:(2)反:愠: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今之所弃,后或用之。3 .选文告诉我们哪些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课内外比较阅读三、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第15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 *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节选自刘开问说)注奚:怎么
25、。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不知其旨也旨:然后能自反也反:君子之学必好问好: *舍问,其奚决焉舍:2 .请用给乙文中的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限两处。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4 .甲、乙两段文字的中心论点分别是什么?(用原文作答).甲、乙两段文字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相同之处?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题。【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
26、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 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此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 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 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注三姑:地名。幔亭峰:山峰名。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沿溯阻绝属引凄异不及返顾(4)岩即幔亭峰后崖也溯:引:顾:即: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
27、一项是()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A. 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B. 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3 .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 “佳致”?请简要概括。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04题。【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刘羽冲偶得占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兵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马之角,全队溃覆,几为 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州官使试于一村,沟湖甫成,水大至,人几为鱼。由 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日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