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的指尖漫画被和谐的部分.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6322215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追寻的指尖漫画被和谐的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追寻的指尖漫画被和谐的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追寻的指尖漫画被和谐的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追寻的指尖漫画被和谐的部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追寻的指尖漫画被和谐的部分 鲁若迪基是从小凉山走出来的普米族诗人,以其朴实、自然、简约的风格为当代诗坛吹来了一股清爽的风。在鲁若迪基的作品当中自然诗所占比重较大。他的自然诗语言质朴,意境美丽,寓意深刻,在当代诗坛独树一帜。自成名之日起,鲁若迪基及其诗歌就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探讨他的诗作的方法和视角也在不断更新、拓宽,而探讨的宗旨始终是更好地领会鲁若迪基诗歌的独特魅力。目前,对鲁若迪基诗歌的探讨已取得了不俗成就,而20世纪90年头英美文学界生态浪潮的兴起无疑为我们全方位了解鲁若迪基的生态思想供应了契机,也为读者供应了更广袤的生态思想空间。细致研读,不难发觉,鲁若迪基的大部分诗歌都涉及到人与自

2、然和谐共生的主题,有着丰富的生态内涵。 20世纪50年头以来,人们起先意识到大工业给人类生存的环境带来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空气水源遭到污染,灾难不断,很多物种不断消亡,而这一切生态危机引起了社会学家、伦理学家、哲学家、作家等的广泛关注,于是,生态理论应运而生。到90年头,诞生了生态指责。在人类面临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的当下,生态指责借助文学这个媒体,重新谛视文学作品中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人类思想、文化、社会发展模式如何影响甚至确定人类对自然的看法和行为。中国学者王诺是这样定义生态文学的:“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和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的文学。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

3、态思想和生态预警是其突出特点。”1我们不敢也无意把鲁若迪基的全部诗歌判定为“生态文学”,但我们可以说,他的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以整体主义思想为基础,表现了酷爱自然,歌颂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 一、鲁若迪基诗歌中的自然生态思想 鲁若迪基生在小凉山,长在小凉山,他的生活及诗歌创作是和大自然密不行分的。自然中的山林草木,花鸟鱼虫便成了他的伙伴,他酷爱自然,大自然就是他的家园。他寄情山水,把自然中的全部东西都当成自己写作的对象。对鲁若迪基来说,自然是他谈论自由、爱情、快乐或悲伤的必由之路。自然不仅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也成了诗人偏爱的写作对象。我们不妨细致分析一下鲁若迪基诗歌中自然

4、是如何表述的。 在他的诗歌中,女山是较为美丽的一篇: 雪后/那些山脉/犹如刚出浴的女人/温顺地躺在/泸沽湖畔/月光下/她们妩媚而多情/高耸着乳房/仿佛天空/就是她们喂大的孩子 这里出现了一连串自然界中的意象,“雪”、“泸沽湖”、“月光”、“天空”,雪后的女山美得惊人,在月光下的女山躺在泸沽湖里,仿佛一位温顺、妩媚的女性,更让人惊羡的是连无垠的“天空”都成为了她的孩子,这里女山明显是自然母亲的象征,她孕育了自然中全部的生灵,当然也包括自视为高级动物的人类本身。所以,人类应当酷爱大自然,破坏大自然无异于损害自己的母亲。同样是写山,鲁若迪基却将其给予了不同的含义,在斯布炯神山中他写道: 小凉山上/斯

5、布炯/只是一般的一座山/然而,他护佑着/一个叫果流的村庄/它是三户普米人家的神山/每天早晨父亲会为神山/烧一炉香/每个夜晚/母亲会把供奉的净水碗/擦洗干净/在我离开家乡的那天/我虔诚地给自己家的神山/磕了三个头 诗人在小凉山生活的经验使得他对家乡的一山一水都有着深厚的感情,这座斯布炯神山不仅仅是自然的杰作,也是鲁若迪基“地方感”建立的基础,“地方感”对他的思想、信仰及创作有着确定性的影响,因此他又是鲁若迪基生态意识生成的基础。在他的许多诗作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小凉山、果流、泸沽湖这些地名的影子,而这座斯布炯神山能够让诗人找到自己的信仰,找到自己的归宿,并且是心目中的“神山”,受到人类的顶礼膜拜。

6、可以看出,鲁若迪基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人不是自然的主子,他对自然始终抱有一颗虔诚的心,正如华兹华斯所说,人类恒久是“大自然的崇拜者,精神饱满的来到这里朝拜。”2在鲁若迪基的诗歌中,这种朴实的自然生态观始终牵动着他的心灵,让他一次次给予自然纯净美妙的特性。在云南的天空中写道: 云南人太奇妙了/每天都让许多的云/擦拭着自己的天空/擦得那么干净/蓝得没话可说/干净的云南的天空/擦拭它的云/也不染一丝灰尘/那样雪白/白得让人/想起稿纸/忍不住想在上面作首诗 当许多大都市把湖填了,把山挖了,把空气污染了,天空只有灰蒙蒙一片时,行走在云南这块奇妙的土地上,昂首远望瓦蓝铮亮的天空时,透过那散发着花香的潮湿

7、空气,便看到了悠闲飘动的白云。而云南的云姿态改变万千,正是与地上的森林储量大有关的,天上的云彩与地上的绿色森林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看看云南的天空,也会让人心醉,而诗人,却想用自己的笔,在上面做首诗,记录下这令人心醉的美!怀着一颗爱自然的心,诗人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又用大自然唤醒着读者对大自然的感悟,酷爱,这正是生态指责所提倡的写作手法。 同时,诗人在漂亮广袤的大自然中追寻着属于他的那份爱情: 通往机场的路上/你打来电话/说路的两旁/开满了葵花/特别的漂亮/那么多的向日葵/把大地装扮得一片金黄/令你怦然心动/你这向阳的红花呀/或许还不知道/我就是其中那株/想用牙咬住太阳的向日葵/而现在/我只想轻

8、咬你的耳朵/祝你一路平安(一路葵花) 金黄色的向日葵,金黄的太阳,如同诗人那颗炙热的心,在这样美丽的自然中,只想轻咬恋人的耳朵,这真是美得让人窒息的人在自然中的画卷啊!置身于花的海洋中的恋人本身就是原始的华蜜,而这样淳美的爱情不就是我们始终在追寻的么?他奇妙地将爱情故事和自然景观结合在一起,像这种诗歌,这种技巧枚不胜举。 鲁若迪基自己也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人们追求与自然的和谐;普米族是个自称“木祖”(天的子民)的民族,韩规文化讲求万物有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无论是天人合一,还是木祖、万物有灵,都讲的是联系、和谐。”3正是因为普米族这种根深蒂固的自然主义生态观,鲁若迪基在面对自然中的

9、一切花草树木,甚至于爱情时,用自己的心和灵魂与自然对话。他亲近自然,在他眼中,大自然就是神性与理性的结合,而他用自己的诗句,向人们诉说着自然被破坏的那种切肤之痛,从而让我们体会到他那种以自然为中心,敬畏自然,追求回来自然的生活看法。 在包谷地中,农村地区再一般不过的包谷地成了诗人幼时成长游戏的“乐园”,青年时“搂着心爱的姑娘”编织爱情的地方,也饱含了父亲秋收时的希望和喜悦。而当包谷秆随着父亲的刀倒下时,诗人竟泪流满面,仿佛往日在包谷地中那些欢快甜蜜的时间也随着包谷秆在“飞扬”,而只能在“最终的一片落叶上”,写下这些思念与无奈。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被他给予了人的感情,他在自然中释放着他的自由与爱,

10、他在自然中倾诉着他的悲伤与无奈,在餐桌上的粮食中,他将这种心情描绘到了极致: 这些番茄/面包/这些奶酪/热狗/这些黄油/咖啡/这些牛奶/都是机器的产物/只要付了钱/你不用去思索什么/就可尽情享用/然而/小凉山上/我面对土豆/就无法回避土豆后面的/那片土地/那片土地上的耕牛/耕牛后面挥汗如雨的/农人/无法轻松地把它吃下去 当我们在餐桌上大快朵颐的时候,这些被打上了现代烙印的面包、牛奶我们早已司空见惯,无需思索它们的来源,而诗人面对这些食物时,却深深怀念起小凉山上的土豆,还有那土豆后面的土地、农人。对于一名从小吃土豆长大的人,对那片地、那些人都怀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即使身在都市,享有这些精粮,那土豆

11、,那片土地,那里自然中孕育的一切便是他身份的标记,那里才有他的“根”。 生态指责所提倡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人类应当削减自己的物质欲求。”4而亚里士多德却直言不讳地说:“植物活着是为了动物,全部动物活着是为了人类自然就是为了人而造的万物。”正是因为人类的这种贪欲本性使得人类美妙的家园遭到所谓的“现代文明”的毁灭。在泸沽湖畔的庄稼里,鲁若迪基伤心地写道: 这些庄稼/它们在湖边越长越高/在没有旅游之前/那些庄稼/在他们眼里/有时比泸沽湖还美 这首诗里,鲁若迪基透过年迈老人的视觉回到记忆中泸沽湖曾有的安静和美,也没有回避悲剧性的现实。当泸沽湖渐渐被开发成旅游胜地时,满载农人希望的庄稼地被旅游设施取代

12、了。鲁若迪基从小生活在农村,在他看来,“农夫就是那刚正不阿的神殿;农村就是那华蜜生活的最终堡垒,他们一旦消逝,整个民族就失去了希望。”5我们分明能感受到他对泸沽湖过去漂亮风光的眷恋,能感受到他亲眼见到“文明进步”及“经济发展”给乡村带来的后果,尤其是农夫,他虽特别反感,但却无能为力的悲怆之情。又如,在生气的海中,他对人类的暴行提出了控诉: 一条河/经过一座城的时候/受伤了/它捂着伤口/急迫逃离/却被阻挡在/一个个工厂/看不到向海的路/投入海的怀抱/它已奄奄一息/海生气了 工业的发展,空气和水的污染随之而来,全部的一切都失去了朝气,呈现出怪异的色调。工业文明让澄澈见底的河水散发着恶臭,带着满身伤

13、痕,流入大海,而大海只能咆哮着表达它的生气,那些关于河流的故事,已经变成往事。在诗人的笔下,河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知道难受的人。在他眼中,工业革命是破坏我们生活中诗意的罪魁祸首,工业文明带来经济旺盛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造成严峻破坏。人类中心主义已让人类看不清自己前进的方向,而诗人也对此充溢了无望,只能用自己的诗唤醒自尊自大的人类,这些诗句足以让人深思和反省。 鲁若迪基的自然诗歌以美丽的笔调描述了他所生长的小凉山以及泸沽湖畔那些乡间的自然风光,他是大自然细心的视察者,对家乡的山、水、草、木、花、农田都特别地熟识,在他的笔下,这一切都充溢了生命的灵性。而这一切也正是他写作的源泉,也表明白他对大自然

14、的崇敬与关爱,那里充溢了他的心灵,是他心灵的归宿。而同时,在讴歌田园牧歌式生活和大自然的漂亮奇妙时,诗人对工业文明对自然那种美和协调的破坏也刻画得淋漓尽致,他对自然万物充溢了怜悯和爱怜,希望人类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他剧烈指责人类对自然万物的破坏,渴望人们以慈爱之心来对待自然。 二、鲁若迪基诗歌中的自然人形象 鲁若迪基的诗歌中有一组值得关注的人物形象,这些人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往往没有文化,或者学问水平不高,故而有时具有孩子般的天真,即使有学问,也对工业机械文明保持着心灵上的距离,从而绝少受到工业文明的精神污染;他们远离人类的文明,远离文明中心的代表城市,栖居于偏远的乡村荒野过着简洁华蜜的田

15、园牧歌式生活,他们厌弃并排斥机械和工业,与此同时他们又或多或少地受到机械和工业的戕害”6这就是鲁若迪基诗歌中的“自然人”。 首先我们看看他笔下的彝家阿妈: 我从城里来到/小凉山腹地/马金子牦牛坪/一个彝家阿妈/要杀鸡款待我家里除了些洋芋/找不到其他粮食/我强忍着泪水说/阿妈你不要杀鸡了/我吃不下/她说你嫌脏吗/我说您是阿妈啊/我怎么会呢/没有比这更干净的东西了(一个彝家阿妈) “我”从城里来到小凉山偏远的山区,一个生活在这闭塞山村的孤寡老阿妈却毫不吝啬地把仅有的一只鸡杀来款待尊贵的客人,“我”却无法咽下这盛着金子般的心的鸡汤,只能尽自己微薄之力来帮助她,来抚慰自己悲凉的心。鲁若迪基没有正面勾画

16、老阿妈的形象,通过她居住的环境及她的热忱,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一个远离城市文明、居于山野中,靠着简洁的食物生活的“自然人”形象,她没有文化,是一位农夫,尽管已经很老,但老阿妈身上所散发出来的淳朴就如同这里的自然环境一样,是那样的真实,那样的质朴,感动着诗人,这正是鲁若迪基所赞美与珍爱的啊! 在长不大的村庄他写道: 长大的是孩子/老人一长大/就更老了/生死那么一些人/有人走出村庄了/再也没有回来更多的人一生下来/就长了根/到死也没有离开过 整首诗给我们塑造了“自然人”的群体形象。在这个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大山里,世世代代的人都在这里生活,有人走出去了,接触了城市文明,再也没有回来了,而多数人却照旧

17、守着这里,这里或许有诸多的不好,已然成为他们生活不行缺少的一部分,他们宁肯居住在这远离城市的地方,世界任何地方都不去,因为“更多的人一生下来/就长了根”,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能获得劝慰,获得爱护,能找到归属感。 在选择中,这种情感已得到升华,他塑造了“父母”这样的一组自然之子、自然之女形象: 河流太多了/我只选择家乡无名的那条/茫茫人海里/我只选择一个叫阿争伍斤的男人/做我的父亲/一个叫车尔拉姆的女人/做我的母亲/无论走在哪里/我只背靠一座/叫斯布炯的神山/我怀里/只揣着一个叫果流的村庄 有天空,有河流,还有山,村庄,父亲,母亲,在这样的描述中,就是一幅天人合一的和谐的自然图景。一切在他笔下都透

18、着自然的美,而生活在自然中的人已然融入自然,虽然绝少有现代文明的侵入,但他们是最接近泥土的一群;虽然地位卑微,却有着与自然和谐一样的名贵品质和善,热忱,勤劳,他们都是诗人宠爱的一群。鲁若迪基也曾说:“我父亲是茶马古道上的赶马人,幽默机灵,能南腔北调地讲许多故事。我母亲是斯布炯神山下那个叫果流的村庄里的女王,她会唱的民歌如星星一样多从母亲的脸上,我看到神的亲善与慈爱;从父亲身上,我体会到纯朴和善。”7 在光线一诗中,诗人再次塑造了一个“自然之子”的形象: 一个老人/在手上吐了口唾沫/拿起镰刀/走进田里/远远地/就那么闪了一下/便什么也看不到了/当那把镰刀再次出现/那光线就照亮了/遥远木屋漆黑的一

19、角/在那一瞬/我望见了/一张布满沧桑的/父亲的脸 诗人擅长捕获那些令人心动的瞬间细微环节,年迈的父亲拿着镰刀下地干活,这里的勤劳朴实的父亲形象只是对中国最大的农夫群体的一个生活片段的描写,是农夫,就有着割不断的土地情结,父亲一生没有离开过土地,那镰刀上闪出的光线不就是一生都在与土地打交道的父亲身上闪出的光线么? 在回家这首诗里,诗人塑造了一个渴望回来自然,回来到能找到自我的那片热土上去的想要摆脱都市文明的“自然之子”的形象: 从柏油路/回到山路/从钢筋混凝土的楼房/回到木屋/从熟识而又生疏的人群/回到父老乡亲身旁/从汉语回到母语/告知斯布炯神山/和每一个果流人/“阿金米义色”普米语,我回家了。

20、 “山路”、“木屋”、“父老乡亲”、“母语”、“斯布炯神山”、“果流人”,这一切都是他所熟识和酷爱的、烙着自己过去生活印记的人和物。鲁若迪基也说道:“我的诗歌最感动人的那部分都是写故土的。因为我的根在那里。因为我深深地爱着那片土地和那里的人们。那是须要我用一生去爱和表达的。”8他受了高等教化,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在文明社会的“柏油路”,“楼房”,“生疏的人群”,“汉语”里生存,或许一起先一切都是新颖的,当觉得一切都与自己流在血液里的某种本真的东西不相符的时候,这些现代化的东西好像成为了心灵的羁绊,而要远离那个尘嚣的世界,惟一的出路就是再次“回来自然”,回到那片充溢朝气、漂亮的土地,回到能让他感到

21、自然率真的亲人和父老乡亲身边去,回到那个能识别他自己身份的乡音中去,因为他的血脉是和泥土、自然相连的,是和他的民族连在一起的,不容分开,分开了他就会失去活力,失去灵魂,而回家,其实就是一次“心灵之旅”。 作为一位诗人,“自然”在鲁若迪基的诗歌中占着显要的位置,而他的自然场景又多在“乡村”,而“乡村经常被人们认为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的标记,人们意识深处家乡的原型和依托。乡村是一种人与自然相互渗透的特别环境。乡村总是自然地与自由悠然的生活、平和友善的气氛与人无限密切的漂亮自然联系在一起。随着岁月的消逝,它慢慢凝聚成一种乡恋溶入人的记忆,让人不能不一次次在梦中回望,这在作家和诗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22、9鲁若迪基正是遵守这一原则,他的很多诗歌创作背景都与他的故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塑造了一系列生活在乡村的如自然一样本真的“自然人”形象。 三、鲁若迪基的动物生态伦理观 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鲁若迪基酷爱自然的感情,也包括他对动物的关切。而在对待人与动物的关系上,却有两种相反的观点:创世纪中信奉上帝创建了万物:“让人类统治海洋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牛羊及全部的野生动物和地上全部的爬物,于是上帝以他自己的形象造了人,并祝愿他们说:你们要繁衍生息,遍布地球并主宰之,要统治海里的鱼及空中的飞鸟,以及地上全部能动的东西。”10这种思想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典型体现。而英国生态主义者亨利塞尔特在动物权利与社

23、会进步中指出:“假如人类拥有生存权利和自由权,那么动物也有并非只有人的生命才是可爱和神圣的,其他天真漂亮的生命也是同样神圣可爱的。”11这种思想正是生态伦理家大力提倡的敬重动物,人与动物是同等的观念。鲁若迪基作为一位有着丰富生态思想的诗人,他对动物满怀深情的刻画,都清晰无误地表明白他的生态伦理观。 在他的诗歌布谷鸟中,他描绘了动物与人的和谐画卷: 总是在春天/总是在某个早晨/布谷鸟不知从哪里飞来/唤醒沉睡的人们/督促着人们下地耕种/收获的季节/布谷鸟不知飞到哪里去了/只是来年/当她再次叫响春天的时候/人们才想起/又到播种的时间了 布谷鸟在民间是春神句芒的使者和化身,芒种前后,几乎昼夜能听到它那

24、宏亮而又多少有点凄凉的叫声,是在督促农人播种。听到布谷鸟那响亮而悠扬的叫声,令沉闷一冬的人们,倍感激昂,充溢希望,心情豁然开朗,田地里也充溢了一片朝气。好一幅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啊!它虽不是人类的家禽或宠物,但人们却酷爱它,任由它们出入,不去损害它们。而布谷鸟也知道人们不会损害它们,所以它们才年年鸣唱,提示人们耕种。 在另一首斯图加特的一只喜鹊中,诗人对一只小小的鸟儿充溢了呵护之情: 参观完汽车博物馆/一只喜鹊刚好飞来停息在屋顶上/在我看她的时候/她回头看了我一眼/风吹着/她摇摆着漂亮的身子/又看了我一眼/就这么一下/在这个遍地汽车的城市/我想成为她的食物/让她用尖而细的嘴/啄食 喜鹊是自古

25、以来深受人们宠爱的鸟类,是好运与福气的象征,离人最近的鸟,已经深化我们的生活,成为传统和文化的表达。诗人在异地望见这只能带来好运的鸟儿,禁不住满心高兴,竟想变成她的“食粮”,任她享用,这里诗人不仅将动物比方成人,而且把人降低到了动物口中的食物,可见他对这些小动物已爱到入骨。 在雪地上的鸟一诗里,鲁若迪基却为我们呈现了另一种场景: 它们的眼里/世界是那么的小啊/小得没有它们藏身的地方/雪还不停地下着/它们已听不到什么声音了/而拿着弹弓的孩子们/正静静地向它们靠近 诗中的“鸟”是自然动物的象征,而弹弓却是人类用于限制动物的工具。鸟儿在人类面前是多么弱小的动物,面对人类,尽管只是小孩,它们都无处藏身

26、!诗人安静的口吻,却透着对人类对待动物不同等看法的深深痛楚。 鲁若迪基对城市化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是很敏感的,在一群羊从县城走过一诗中,鲁若迪基用短短两节诗把这种城市文明给动物带来的损害刻画得淋漓尽致: 一群羊被叫卖着/走过县城/全部的车辆慢下来/甚至停下来/让它们走过/羊时常看看四周/再警惕地迈动步伐/好像在高楼大厦后面/隐藏着比狼更可怕的动物/它们在阳光照射下/当心翼翼地走向屠场 羊是和顺的动物,本应在草地上逍遥自在生活的动物,而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为了满意人类的欲望,却使人类对动物进行无情的杀戮,才出现另一种对羊来说的更可怕的动物,那就是为所欲为可以驾驭它们的人类!这无疑也是对虐

27、杀动物的人类的一种控诉。 “自然界最平凡最卑微之物都有灵魂,而且它们是同整个宇宙的大灵魂合为一体的。就诗人自己来说,同自然的接触,不仅能使他从人世的创伤中复原过来,使他纯净、安静,使他渐渐看清事物的内在生命,而且使他成为一个更和善、更富于怜悯心的人”12鲁若迪基在他的诗歌当中,清晰地表明白他对待动物的看法:动物和人一样,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它们也应当和人一样享有自由,即逍遥自在地生活在属于它们的王国里,只受自然的约束,而不应当受到人的束缚和损害。人把自己当做其它动物的主宰者,这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必将会受到惩处。 正如萧惊鸿指出的那样:“鲁若迪基的诗是让我惊异的。他的诗来自灵魂,来自小凉山的神,也

28、来自小凉山的不害人的鬼。我感觉,他的诗就像是一棵大树,和他一同植根在小凉山里,泸沽湖畔,和他一同生长,枝蔓哪怕伸到了地球的那一边,根,也还在小凉山的土地上。因此他看到欧洲的农夫就会想起他的父亲。无论走到哪里,他怀里揣着的都是那个叫果流的村庄,倚着的都是那个叫做斯布炯的神山。无论是写情,写景,他都怀有一颗真善之心,没有半点无病呻吟。”13鲁若迪基的诗,很少有华丽高雅的语言,他就像一位乡村里的工匠,带着简朴、明白、自然的作品从小凉山、从斯布炯神山、从果流、从泸沽湖走来,他的诗散发着泥土的芳香,那样地质朴,那样地醇厚。他的才思和灵感都来自于漂亮的大自然,他笔下的花草树木,山水都带着自然的灵气,动物就

29、如同人间的精灵,而人总是那样的淳朴和善,当人类文明没有破坏这一切的时候,大自然是那样的和谐漂亮,城里的人们一旦离开城市,到广袤的大自然中去,心情也会格外地好,在他的诗歌中,他把爱和自然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当这一切受到文明的冲击时,空气不再清爽,河水不再澄澈,田地不再翠绿,鸟儿无处藏身,老虎、狮子和狼已只是传闻,伴随着农人的声声叹息,鲁若迪基只能用自己的笔永恒着那些美,同时表达着自己的怜悯和不满。当他自己置身文明社会,却像一只失去自由的鹰,于是,他便到大自然中去找寻安慰和安静,置身自然的他忘却了尘世的苦恼,他的身心都获得了完全的自由。 在现代人与自然关系日益惊慌时,我们再次翻阅鲁若迪基的作品,能

30、更多感受到诗人对人类和自然和谐共存的呼吁。作品中体现的回来自然,返璞归真的的生态思想对今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供应了重要的参考,作品中蕴含的生态才智在当今的生态危机时代无疑给我们供应了有益的深刻的启示,也是这一点,给予了鲁若迪基作品无限的艺术张力,使他的诗歌焕发出新的光彩。 注释 1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高校出版社,2003,P11。 2转引自白杏红.从生态指责理论谈华兹华斯的诗歌J.安徽文学,2007年第9期,P65。 3萧惊鸿.诗心是一颗怎样的心与诗人鲁若迪基的对话N.丽江日报,2010年6月6日,第七版。 4苗福光.生态指责视角下的劳伦斯M.上海:上海高校出版社,2007年,

31、P35。 5弗吉尼亚.伍尔夫.论小说与小说家M.瞿世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P81。 6苗福光,生态指责视角下的劳伦斯M.上海:上海高校出版社,2007年,P77。 7鲁若迪基.没有比泪水更干净的水(序)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P2。 8萧惊鸿.诗心是一颗怎样的心与诗人鲁若迪基的对话N.丽江日报,2010年6月6日,第七版。 9侯玉芹.大地的呼喊19、20世纪英美文学中的“人与自然”D.2004年,P30。 10戴斯.贾汀斯.环境伦理学M林官明,杨爱明译,北京高校出版社,2002,P108。 11罗德里克.弗雷泽.纳什.大自然的权利M.杨通进译,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年2月,PP29-30。 12王佐良.英国文学论集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0年,P79。 13萧惊鸿.诗心是一颗怎样的心与诗人鲁若迪基的对话N.丽江日报,2010年6月6日,第七版。 (作者单位:云南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次仁罗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