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复习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复习学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一地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复习学案高一地理导学案教学设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高一地理导学案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时间总学时课程目标:1.说明昼夜长短的分布和改变的规律。 2.知道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学习重点:昼夜长短的改变的规律。 学习难点:昼夜长短的分布。 学习流程: 前置补偿: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情景导入: 人们常说“东升西落”而且习惯以日出地平线的一点代表东方,日落地平线的一点代表西方,在人们心中,太阳的出没点是推断地面东西方向的标记,那么人们以这种标准来推断东西方向正确吗?你细致视察了吗?我们这儿夏季和冬季太阳东升西落的方向一样吗? 预习沟通: 1.
2、看课本说出晨昏线、昼弧、夜弧的含义,并说明昼弧、夜弧的长短与昼夜长短有什么关系。 _. 2.看课本说出四季更替的缘由是什么? _. 自学研度及探究: 探究一:1.北半球的夏半年和冬半年昼夜长短一览表 时间 太阳直射的范围 北半球各地昼夜长短状况 北极旁边极昼极夜状况 北半球昼夜最大值出现的时间 夏半年冬半年二分时2二分的时候,晨昏线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几点? _. 不管什么时间,赤道与晨线的交点为几点?赤道与昏线的交点为几点? _. 探究二:1.产生四季更替最根本的缘由是什么?请填以下内容 四季的改变 3.中、低、高纬各地区的季节改变状况一样吗?为什么? _. 探究三: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及我国的
3、四季和西方国家的四季有什么区分? _. 延长拓展: 1.当黄赤交角为0时,会出现什么状况? _. 2.当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时,五带的范围会怎样改变? _. 生成结构: 昼夜长短的改变 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 课堂练习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 (1)图中四点所示日期:ABD CD (2)图中点地球公转速度较快,因为 。 (3)由A到B点北半球昼夜 长短如何改变?AC (4)由B点到C点太阳 直射点如何移动? 。B (5)当地球处于A点时,全球 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区域为:。 (6)当地球处于C点时,全球正午太阳 高度角随纬度改变规律是: 课后反思 我的疑问 问题解答高一地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4、教案 高一地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昼夜的产生,理解昼夜交替形成的缘由2、理解地方时与地球自转的必定联系,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分3、记住地球自转对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影响 教学建议 关于地方时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老师首先要讲清地方时的概念和地方时的早晚,并强调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为讲时区和区时的学问做好铺垫。然后,由地方时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麻烦,引出时区划分和区时计算的教学。 关于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教学建议 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可以从现象入手,运用课本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讲明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
5、。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作南北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缘由可以从凹凸纬度间线速度不同加以说明;而对于作东西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缘由较为困难,应予以回避,待学生到物理课中去解决,重点放在地转偏向力作用规律的运用上。 关于昼夜交替的教学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运用地球仪讲解,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亮的球体,引出昼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线等概念,并且要求学生在赤道投影和极投影地图上学会如何辨别晨线和昏线。接下来要说明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以及一天之中太阳高度的改变状况。随着地球自转,太阳高度的日改变周期为24小时,也就是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最终,联系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是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
6、起居作息,二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不长,使地球表面温度改变不致过分猛烈,保证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新课 1提问方式: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2演示方式: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并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昼夜交替的教学 1演示: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2讲解:昼半球和夜半球、晨线和昏线、太阳高度的概念,一日之内太阳高度的改变。强调:晨昏圈平面与太阳光线保持垂直的关系;晨昏圈上太阳高度为0度;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地球上昼夜交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板书: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太阳高度(角):太
7、阳光线对某点地平面的倾角(一天中,正午最大,早晨和黄昏为0度) 昼夜交替周期:24小时 地方时的教学 1板图:在北极投影上每隔45划一条经线,并划出由一侧照耀的太阳平行光线,由学生说出各条经线的时间。 2讲解:在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就不同。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在同纬度地区,东边总比西边先看到日出,时刻来得要早些。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一个小时,也就是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这将给交通和通信带来很大的麻烦。1884年,国际上实行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方法。按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
8、中心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一小时。事实上,世界各国依据本土的详细状况,在区时的基础上,还采纳一些特殊的计时方法,如半区时等。 3板图:世界时区划分图 4练习:已知某时区的区时,计算另一个时区的区时。 5板书: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时区:经度间隔15的区域 区时:本区中心经线上的地方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教学 1.读图:长江三角洲的发育 2.讲解:由于海潮的顶托作用,长江入海口处形成众多的沙洲,将长江口水道分为南、北两支。长期以来,人们发觉北支水道不断淤塞,沙洲渐渐与长江北岸相连,而南支水道则出现向南的侧移。江北由于泥沙不断的淤积,发育成广袤的三角洲。长江
9、三角洲的形成,地球自转偏向力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会发生肯定的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明显偏向。越向高纬,受地转偏向力越大,偏移越明显。这种现象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气流和水流的旋涡。 探究活动 自行设计模型展示地转偏向力的产生缘由 一、理解地转偏向力的产生缘由二、观看本期的媒体素材中关于地转偏向力的视频片断,留意弄清晰这样几个问题: (1)当摄像机在转盘外面时,小球的运动线路是怎样的?(是直线,说明水平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其运行方向的惯性,以外空为参照物,小球事实上没有变更方向)。(2)当摄
10、像机在转盘上时,小球的运动线路是怎样的?(转盘顺时针转动时,以转盘上的物体小孩为参照,则看到小球沿着其原来的方向向左偏转了,正好与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相像)。(3)当转盘中的小孩水平抛球时,小球的方向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以转盘上的物体为参照,小球运动方向也发生同样的偏转)。(4)当水平运动物体的速度发生变更时,偏转有何新改变?三、除了本录像看到这种模型,还可以设计怎样的模型可以展示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请学生自己动脑筋。地转偏向力对地球上的什么现象有重要影响? 可以通过自制的实物模型或者自制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地转偏向力是怎样产生的。 高一地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教案 高一地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1、(二)教案 学问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改变、纬度改变及其成因。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划分。3、了解24节气划分及对农业的意义。4、理解地球上五带的形成。 德育目标 通过理解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学习过程中,通过老师引导思维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获得学习学问的进取精神。教学建议 关于四季的划分的教学建议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划分四季的依据,既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改变,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改变的规律。这里须要强调季节的改变与日地距离无关。然后,引导学生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图,明确我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最终,
12、指出我国以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关于五带的划分的教学建议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从读五带的划分示意图引入。要求学生明确五带划分的界限和依据,驾驭地球上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削减的规律。最终,老师指出五带划分的地理意义。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的教学建议正午太阳高度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改变,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改变。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是产生正午太阳高度随空间和时间改变的干脆缘由。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视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改变,然后找出改变规律。须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来线之间的区域,一年
13、内可获得两次太阳直射,其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现,要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而定。老师在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关于昼夜长短的改变的教学建议 昼夜长短的改变,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改变,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改变。在教学中,可利用课本中二分二至昼夜长短改变示意图,从晨昏线的位置改变入手,分析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对比,找出昼夜长短的改变规律。须要强调的是,昼夜长短的改变是一个渐变过程,其中有量变也有质变。不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夜长随纬度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昼现象;昼长随纬度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夜现象。从赤道到两极的任何地点,昼夜长短都会出现由极大值到微小值的周期性改变。只有赤道上无昼夜
14、长短的改变,全年昼夜平分。教学设计方案 导入新课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中有关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学问,引出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的教学1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2提问:分别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说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3讲解: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来线,南回来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来线,北回来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4板书: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冬
15、至日南回来线最大,向两极递减。夏至日北回来线最大,向两极递减。春、秋分日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昼夜长短改变的教学1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2提问:结合生活实践,说明北京冬、夏季昼夜长短的改变状况。分析说明在二分二至时北半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改变状况。3讲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夏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
16、球的冬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渐长昼渐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渐短昼渐长;冬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北半球各地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圈)经过南北极点,与某条经线圈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 4板书:北半球昼夜长短的改变: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极昼)冬至日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极夜)四季划分的教学1读图:二十四节气与四季2提问: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
17、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3讲解: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改变;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详细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起先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4板书:四季的划分:我国以“四立”划分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五带划分的教
18、学1读图:五带的划分2提问:说出五带的划分界线和划分的依据。3讲解:在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纬度而改变,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以南北回来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削减的规律,它是人们探讨地球表面各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基础。4板书:五带的划分:名称和界限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昼夜的产生,理解昼夜交替形成的缘由 2、理解地方时与地球自转的必定联系,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分 3、记住地球自转对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方
19、向偏移的影响 教学建议 关于地方时的 教学建议 在 教学中, 老师首先要讲清地方时的概念和地方时的早晚,并强调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为讲时区和区时的学问做好铺垫。然后,由地方时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麻烦,引出时区划分和区时计算的 教学。 关于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 教学建议 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一个难点。在 教学中,可以从现象入手,运用课本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讲明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在课堂 教学中,对于作南北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缘由可以从凹凸纬度间线速度不同加以说明;而对于作东西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缘由较为困难,应予以回避,待学生到物理课中去解决,重
20、点放在地转偏向力作用规律的运用上。 关于昼夜交替的 教学建议 在课堂 教学中, 老师可运用地球仪讲解,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亮的球体,引出昼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线等概念,并且要求学生在赤道投影和极投影地图上学会如何辨别晨线和昏线。接下来要说明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以及一天之中太阳高度的改变状况。随着地球自转,太阳高度的日改变周期为24小时,也就是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最终,联系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是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二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不长,使地球表面温度改变不致过分猛烈,保证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新课 1. 提问方式: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
21、期。 2. 演示方式: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并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昼夜交替的 教学 1. 演示: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2. 讲解:昼半球和夜半球、晨线和昏线、太阳高度的概念,一日之内太阳高度的改变。强调:晨昏圈平面与太阳光线保持垂直的关系;晨昏圈上太阳高度为0度;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地球上昼夜交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板书: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对某点地平面的倾角(一天中,正午最大,早晨和黄昏为0度) 昼夜交替周期:24小时 地方时的 教学 1. 板图:在北极投影上每隔45划一条经线,并
22、划出由一侧照耀的太阳平行光线,由学生说出各条经线的时间。 2. 讲解:在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就不同。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在同纬度地区,东边总比西边先看到日出,时刻来得要早些。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一个小时,也就是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这将给交通和通信带来很大的麻烦。1884年,国际上实行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方法。按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心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一小时。事实上,世界各国依据本土的详细状况,在区时的基础上,还采纳一些特殊的计时方法,如
23、半区时等。 3. 板图:世界时区划分图 4. 练习:已知某时区的区时,计算另一个时区的区时。 5. 板书: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时区:经度间隔15的区域 区时:本区中心经线上的地方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 教学 1. 读图:长江三角洲的发育 2. 讲解:由于海潮的顶托作用,长江入海口处形成众多的沙洲,将长江口水道分为南、北两支。长期以来,人们发觉北支水道不断淤塞,沙洲渐渐与长江北岸相连,而南支水道则出现向南的侧移。江北由于泥沙不断的淤积,发育成广袤的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地球自转偏向力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会发生肯定的偏转。在北
24、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明显偏向。越向高纬,受地转偏向力越大,偏移越明显。这种现象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气流和水流的旋涡。 探究活动 【活动主题】 自行设计模型展示地转偏向力的产生缘由 【活动步骤】 一、理解地转偏向力的产生缘由 二、观看本期的媒体素材中关于地转偏向力的视频片断,留意弄清晰这样几个问题: (1)当摄像机在转盘外面时,小球的运动线路是怎样的?(是直线,说明水平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其运行方向的惯性,以外空为参照物,小球事实上没有变更方向)。 (2)当摄像机在转盘上时,小球的运动线路是怎样的?(转盘顺时针转动时,以转盘上的物体小孩为参照,则看
25、到小球沿着其原来的方向向左偏转了,正好与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相像)。 (3)当转盘中的小孩水平抛球时,小球的方向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以转盘上的物体为参照,小球运动方向也发生同样的偏转)。 (4)当水平运动物体的速度发生变更时,偏转有何新改变? 三、除了本录像看到这种模型,还可以设计怎样的模型可以展示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请学生自己动脑筋。地转偏向力对地球上的什么现象有重要影响? 【成果展示】 可以通过自制的实物模型或者自制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地转偏向力是怎样产生的。 第17页 共17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