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神奇的丝瓜》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神奇的丝瓜》教学设计.docx(6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神奇的丝瓜教学设计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数学教案 一、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化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一版)六年级第十二册其次单元。 二、 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这是本单元试验探究性较强的学问点,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理解并驾驭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且能加以运用。 2、教学重点: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学会解决与计算圆锥形物体有关的实际问题。 3、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三、 教学目标 1、学问教学点:让学生通过视察、亲自动手做对比试验、分析、验证等活动,初步感知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由来,能理解并加以运用。 2、实力训练
2、点:培育学生的视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以及初步的自主探究的实力。 3、思想渗透点: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和学习数学的欲望。 四、 教、学具打算 1、教具:量筒(2只)、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可装水)、红颜色的水、不规则的石块。 2、学具:老师指导用硬塑料纸做3组可盛水的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 等底不等高 等高不等底)、适量的水。 五、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探究情景,激趣引思 1、老师行为 (1) 谈话:同学们探究了计算圆柱体积的方法。想不想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呢?今日我们用打算好的学具试一试! (2) 演示试验:先出示试验器材,让学生细心视察比较;在空圆柱里装满红颜色的水,然后倒入一只量筒
3、里;在空圆锥里装满红颜色的水,倒入另一只量筒里,像这样倒三次。 (3) 质疑: 通过老师做试验,同学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发觉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2、学生活动 (1) 听谈话,明确主题。 (2) 细致入微地视察演示试验。 (3) 四人小组合作探讨沟通,看到的、想到的。并分组汇报探讨结果。(两只一样的量筒里水面高度一样,用空圆锥倒了三次水,空圆柱倒了一次,它们的底面大小及高度一样,两只量筒里水的体积相等、空圆锥装三次的水与空圆柱装一次的水一样多等)。 (4) 亲自用老师演示用具验证探讨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试验激发学生的探究爱好,激活学生思维。) (二) 提出探究假想,实践验证 1、
4、老师行为 (!)启迪:老师做的试验对我们今日的探究活动有什么启发?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设想,并赐予各组学生必要的指导,进行小组探讨。 (2)综述探讨结果,提问:全部圆柱的体积都等于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体积都等于圆柱体积的13,是否正确,为什么?有什么条件限制?再让学生视察老师用的试验器具思索。 (3)促思:同学们设想的条件哪一种正确?大家没有量筒,用你们打算的 学具怎样才能验证假设? (4)合作探究:创新验证方案,怎样让它具有可操作性,老师适当点拨。 (5)组织学生用确定的方案进行合作探究,实践验证。 (6)诱导:修正假设,反思结果,得出结论,层层深化。 2、学生活动 (1)小组探讨,主动沟通,
5、达成共识。 (2)分组汇报探讨结果:对今日的学习有帮助,假设空圆柱和空圆锥里装水的体积近似等于它们的体积;则老师所用的空圆柱的体积将等于空圆锥体积的3倍,空圆锥的体积就等于空圆柱体积的13。 (3)依据问题设想条件: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 (4)沟通确定验证方案:分别用三组打算好的空圆锥装满水倒入空圆柱里,看哪一组装3次刚好装满。 (5)分组试验。 (6)汇报探究状况:等底等高的一组空圆柱和空圆锥才符合原先假设。 (7)小结:圆柱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即 V柱=13 V锥=13 sh=13 r2h (设计意图:
6、培育学生的分析实力和自主探究学习的实力。) (三)巩固探究成果,深化理解 1、老师行为 (1) 巩固新知:让学生计算课本例1、例2、做一做,然后集体订正。 (2) 强调:计算圆锥体积时,最简单出现的错误是什么? (3) 引申练习:一个圆锥形零件,已知下列条件,分别求其体积 底面半径3厘米,高15厘米; 底面直径5厘米,高10厘米; 底面周长12.56厘米,高10厘米; 底面半径3厘米,比高少70%。 2、学生活动 (1)自主训练,多思多问。 (2)总结:计算时,不能遗忘特别数字“13” (3)敏捷运用公式,找出自己学问的不足。 (设计意图:运用探究成果进行强化练习,加深对学问的理解,培育学生综
7、合运用实力。) (四) 拓展探究思维,迈向生活 1、老师行为 质疑: (1)出示一个不规则滑石块,怎样求其体积?(老师作指导) (2)学校食堂买来一车煤炭,倒堆成圆锥体,量得其底面周长和高分别为12.56米,每立方米煤200元,结果付了1300元,问学校有没有多花钱? 2、学生活动 (1)分组探讨,引导得出求其体积的方法:把不规则的物体(不吸水)放进盛水的容器里,求出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也就等于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合作探讨明确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实力。) 教学反思: 立
8、足教材,依据本地区挖掘学生较熟识的、乐于接受的、具有多方面教化价值,能引起学生思索的素材,真正实现用教材,并加以创新,让探究胜利率提高,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爱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构建了“激趣引思实践验证深化理解迈向生活”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评析: 老师充分利用教学用具,开发数学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应用数学的实力,实现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愿望。 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主动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学问与培育实力的关系,注意培育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视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
9、富有特性的学习,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以试验探究为主要手段,以探讨为沟通方式,以陈述观点及依据为要求,把学生推到了探究性学习的前台,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自我评价、去体会科学学问的真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奇妙的丝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尝语言,通过抓关键句和关键字来感受丝瓜的奇妙; 2、启发学生获得一种主动的人生看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说出丝瓜的奇妙之处 2、通过本文的学习,培育学生不怕困难,微笑面对生活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品读课文,感悟丝瓜所呈现出来的品行,启发学生感悟生活。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采纳:预习展示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预习中明确学习目标,
10、在展示中沟通学习的成果,在反馈中对学习目标进行检测。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预习展示课) 第一环节:出示预习目标绽开预习 一、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词 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自主探究课文内容: 1、我对丝瓜惊异的缘由是什么 2、丝瓜的奇妙之处是什么? 3、讲解并描述丝瓜的生长过程。 4、文中几次提到作者担忧?他分别担忧什么? 5、从丝瓜的生长过程你悟出了一种什么样的人生看法? 四、搜集季羡林的资料,加深对季老的了解。 五、课堂延长: 1、抓住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让学生绽开想象:假如我能和丝瓜对话,想象会说些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有奇妙之处的植物? (学习模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老师巡回指导帮
11、助处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激励他们深化文本,并提出一些新的想法或问题。这些想法或问题由各组组长汇合在一起,共同探讨,解决不了的在展示反馈课上集体探讨。充分调动每一个小组成员学习的主动性、主动性。) 其次环节:展示反馈 一、设置情境朗读课题:奇妙的丝瓜 读过课题后你能提出什么疑问呢? 丝瓜是什么样子的? 丝瓜能吃吗? 丝瓜有药用价值吗? 丝瓜有何奇妙之处? 多媒体:看一个短片,简要了解丝瓜 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看看丝瓜原委有何奇妙之处板书课题 二、生字词展示 老师随机抽取各组同学到黑板上默写,依据默写状况评价各组表现 多媒体显示生字词: 读一读:l b t y 篱 笆 凸出 怡然 词语说明
12、: 车水马龙:形容车辆许多来往不断。 百思不得其解:反复思索,仍旧不能理解。 庸人自扰:传闻齐国有个人怕天会塌下来,吃饭睡觉都感到担心。比方不必要的的忧虑。 随机抽取词语让同学们造句 三、朗读展示,走进文本 老师配乐范读(多媒体播放音乐和丝瓜的生长图片) 提示:要用什么样的感情朗读课文?(充溢新奇,惊异,喜悦) 各组派代表展示朗读 班级评论员重点点评 四、自主探究深化文本 (一)、品读丝瓜的奇妙 从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丝瓜的奇妙? 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代表展示本组预习的成果,其他人赐予补充。 老师归纳:作者通过写丝瓜籽、丝瓜秧、丝瓜的瓜的奇妙来体现丝瓜的奇妙。重点描写了丝瓜的瓜的奇妙,这种奇妙详细体
13、现在哪里呢? 多媒体展示: 第一处: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仿佛得到吩咐停止了生长(为什么停止了生长?不停止生长结果会怎样?) 其次处: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突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窗台上。(重读:弯了、把躯体、放在。丝瓜的主动性,像人一样有思想,有才智。) 第三处: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紧靠楼墙凸出一个台子上。(原来是怎样生长的?这个样子的变更是人为的吗?平着身子躺在那儿一般是指人在什么样的心情下做的?) 品读感悟:读出丝瓜的奇妙,读出作者的惊异。以上配有制作的丝瓜插图精彩展示:你还了解哪些有奇妙之处的动植物呢? 小组派代表展示 老师补充: 1、瓶子草是一类闻名的食虫植物,为多年生
14、草本植物,一般生长在沼泽地、潮湿的田野或湖滨,属被动捕获型食虫植物. 瓶子草的这些瓶状叶便是捕获昆虫的诱捕器。 2、在印度有一种奇妙的电树,假如人们从树旁经过,一不当心遇到了它的枝条,便会被电打得很难过。经科学家探讨发觉,原来这种树具有发电和蓄电的本事。 3、大象的鼻子特别灵敏,假如须要,它能捡起一根缝衣针. (二)、讲解并描述丝瓜的生长过程 绽开想象用第一人称讲解并描述丝瓜的生长过程丝瓜成长记:我是一粒小小的丝瓜籽被主子随意点在了房前的空地上. (以充溢童真童趣的讲解并描述形式,调动起学生再创作课文的主动性) 五、课堂总结 丝瓜的生长过程充溢了奇妙的色调,在作者的眼中丝瓜是有思想的,面对丝瓜
15、奇妙的生长过程,作者的情感又是如何改变的呢?下节课我们再接着探秘奇妙的丝瓜背后作者的心情改变。 作业:把文中你观赏的词语或句子抄一抄,品一品。 预习目标没完成的接着预习 其次课时(展示反馈课) 一、回顾旧课,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同感受了丝瓜的奇妙,下面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丝瓜的奇妙之处是什么? 丝瓜能让无法担当重量的瓜停止生长;能给处在有力地形的大瓜找到担当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别待遇,让他门疯狂的长;能让悬垂的瓜平神躺下。 面对丝瓜生长过程中奇妙的的改变,作者的心灵感受又是怎样的呢? 二、深化文本,感悟作者的担忧 文中几次写到作者的担忧?他分别担忧什么? 小组派代表展示并有感情的朗读相关句
16、子,说出自己的感受。 多媒体: (1)第一次担忧 A:瓜越长越大,重量当然也越来越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 B:我真替它担忧,(重读真和担忧) (2)其次次担忧 A:这两个瓜青出于蓝,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这两个瓜加起来唯恐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担当得住呢? B:我又担忧起来。(重读又) (3)第三次担忧 A: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瓜,垂直地悬在那里。 B:我又犯了担忧病。(重读担忧病) 分角色朗读,感悟担忧衬奇妙。作者越担忧,衬托了丝瓜越奇妙。 过渡:丝瓜在生长过程中遇
17、到的问题,作者表现的担忧以及丝瓜打破作者的担忧呈现其奇妙之处,都让作者仿佛感觉到丝瓜好像是有思想的,假如丝瓜真的有思想,它会想些什么? 三、体会丝瓜品行、感悟人生看法 读课文9、10自然段: 丝瓜有思想,这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它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我无法同丝瓜对话。大家不妨满意一下作者的愿望绽开想象的翅膀让丝瓜会说话。 多媒体出示: 作者和丝瓜的对话 细细的瓜秧,浓绿的瓜叶下突然一个翠绿色的丝瓜探出头来,它轻轻的用头蹭了一下正在深思中的老人:嗨,你在想什么呢?大胆想象接下来会怎么样呢?想象作者和丝瓜会有什么样的对白呢? 小组合作,编排场景对话 再读课文9、10自然段 思
18、索:怡然泰然悠闲坦然指什么?含笑面对秋阳是什么意思?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一种人生看法? 小组派代表发 老师点评:丝瓜生长的才智在于它适应环境坚韧的生存,甘心牺牲部分发展整体,也在于它毫不张扬的静默与自我约束的自由。而我们人的生存却你争我逐地沉浮在繁华的商品与利益的纠葛中,于是生命中很多精彩的细微环节被现代生活所掩盖与遮挡。怡然泰然悠闲坦然含笑面对秋阳该是我们追求的生活境界。 四、走近作者 小组展示搜集到的关于作者季羡林的资料 多媒体播放:1.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22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中国闻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化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
19、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高校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探讨所所长。2022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 2、2022年感动中国颁奖辞(季羡林) 【颁奖辞】智者乐,仁者寿,长者为所欲为。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 3、小故事 上世纪80年头,北京高校新生入校时,曾发生过这样一件趣事:有一名新生刚走进北大校内,带了不少行李,他想先到其他几个系找他的几位老乡同学,因行李太多在北大未名湖旁犯愁。他望见有一位身穿旧中山装的老头,便把行李往他身边一放,喊
20、道师傅,请帮我照看一下行李,我去办点事。过了好长时间这位青年才回来,他发觉那位工友依旧为他守着行囊,寸步未离。3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学子才惊异的发觉原来那天帮他看行李的工友老头竟然就是副校长季羡林教授。 (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是那位高校新生,此时你会怎么想?) 五、沟通收获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点拨:学问的收获,人格的熏陶,课堂探究过程中收获的友情哪怕一个生字词的理解,都算有收获,每课一总结,一步一个脚印,一天一个进步,学习才会其乐无穷。 六、布置作业 多媒体出示相关习题 1、看拼音写词语 t ch q rn yu tin l b ()()() 2、依据意思写词语
21、 (1)比方不必要的忧虑和担忧() (2)车如流水,马如游龙.形容车马极多,往来不断。() (3)形容喜悦的样子() (4)难以让人信任() 3、选词填空 悠闲 怡然 泰然 坦然 (1)张扬以()的心情面对自己失败的考试的成果。 (2)淡淡的白云()地漂移在蔚蓝的天空中。 (3)陶渊明在南山下()自得的过着躬耕自给的生活。 4、读句子,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1)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了吩咐停止了生长。 (2)这两个瓜青出于蓝,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子胳膊一般粗了。 (3)这样细的一根样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么多的水分和养料。 5、思索题 本文的两条线索是什么? 这是一个缄默的奇
22、迹是什么意思? 板书设计: 生长:瓜籽瓜秧丝瓜 适应环境 坚韧生存 一般:生长环境 奇妙的丝瓜 奇妙:限制自身生长 怡然 泰然 悠闲 坦然 教学探讨与反思:我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发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我信任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束要被点燃的火把,语文课心动比行动更重要。如何让学生喜爱语文,是我们教学的重心。这就要老师很好的发挥主导作用,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这些孩子们人人有事做,事事情愿做。敬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欢乐的享受课堂,享受合作学习带给他的欢乐。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算利息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算利息数学教案 活动目的: 1
23、、结合百分数的学问,通过运用调查、试验、视察、估算、探讨等方式,培育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学问、技能和思想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增加数学应用意识。 2、通过多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经验走进生活、材料收集、整理沟通和表达,培育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实力。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有关储蓄学问,相识储蓄的重要意义。 活动打算: 1、分小组调查银行存款利率、国债利率。 2、了解银行的各种储蓄方式及服务特色。 3、结合自已所调查的,总结收获、提出质疑。 4、每小组打算一个计算器。 活动过程: 一、通过预习,沟通收获 1、让学生沟通课前调查 师: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充分的调查,说一说你们有什么收获?你是通过什么
24、途径获得的? 2、出示整存整取,国债年利率。(结合学生回答出示) 二、小组合作,汇报沟通 1、出示例题: 小东的爸爸有5000元人民币,请大家帮他算一算购买三年期国债和整存整取三年存款的收益哪个大?相差多少元? (1) 估算 师:先请同学们猜一猜,买哪一种收益大呢?为什么? (2) 论证 师:请同学们动笔算一算,原委是哪种收益大? (3)沟通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哪种收益大?大多少? 整存整取50002.54%380%302.4(元) 国债50002.54%32348(元) 348302.445.6(元) (4)探讨 师:相对来说,国债的利益比较大,请同学们说说国债和整存整取各自
25、有什么优点? 2、出示情境题 王刚的爸爸说:“我在国外辛辛苦苦地挣到了20000元,现在这笔钱该用在什么地方呢?”请你们四人一组帮五刚的爸爸设计一个方案。 (1) 小组合作,探讨方案 (2) 小组沟通,共同探讨 师:小组内选一个代表,说一说,你们帮王刚的爸爸设计了什么方案? (3) 选择方案,说明理由 师:假如你作为王刚的爸爸,你会选择哪个方案?为什么?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长 1、议一议 (1) 联系实际,说出想法 师:假如作为你自已有1000元,依据你及你家的实际状况,你准备怎样投资呢?你是怎么想的呢? (2) 小结:我们实际存钱时,不肯定看收益,哪一种适合就选哪种,即标准不同,选择也不同
26、。 2、问一问 (1) 联系实际,提出质疑。 师:在生活中,存钱取钱时,会遇到许多特别状况?你家遇到过什么特别状况?或者,你有什么新问题? (2)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师:对于这样的特别状况,你知道怎么办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四、总结本课 师:那通过今日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呢? 总结:通过今日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很多新学问,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留意发觉问题,并学会用所学的学问解决问题,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教学设想: 本次活动从学生已有的数学阅历和生活经验动身,关注学生的潜能,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大众数学”思想。 为了体现活动的好用性、实践性、综合性、
27、趣味性,老师引导学生围绕“调查利率,计算利息”这个主题,做了大量的打算工作: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相识圆柱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相识圆柱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底面及其直径和半径,圆柱的高,圆柱的侧面积及它的绽开图; 2、学生经验圆柱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建立空间观念; 3、过视察、操作、思索、探讨等活动,培育学生主动自学、合作学习的良好品质,逐步达到善学、乐学、会学的目的。 教学重点: 理解驾驭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1、立空间观念; 2、 清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教学打算: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
28、自学 预习提示: 1、你都相识哪些立体图形? 2、说说你见过的圆柱。 3、自学课本28页,说说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4、视察你手中的圆柱实物,你发觉了什么? 5、把一个圆柱的侧面绽开,看看你发觉了什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看过幸运52吗?(看过)现在,请依据下面的提示语猜一个数学名词。(出示课件)提示语 1、墙壁; 2、安静的湖面; 3、镜子。 生:平面。 师:你真聪慧!那请同学们看老师(师将一张纸卷起来),同学们看,现在的这个面还是平面吗?(不是),那我们就叫它曲面。 师出示四个物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 生:将物体分类(曲面和平面两大类) 师:今日这节课我们就
29、来学习圆柱。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生:举例。 师:同学们都是有心人,那么擅长视察生活。同学们刚刚说的都是直直的,而且上下同样粗。像这样的圆柱就叫做直圆柱。我们小学阶段学习的都是直圆柱。 二、探究新知自学课本相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师:你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吗?请打开课本31页看一看,然后在小组内沟通一下。 生小组探讨沟通。 师:好,谁来说一说。 生:底面、侧面、高。 探究圆柱的特征。 A、圆柱的面。 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它的面; 2、相互沟通,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试验 (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 (3)用双手摸
30、侧面、 3、老师明确: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B、圆柱的高。 师:(出示两个圆柱)哪个圆柱比较高,哪个比较低,为什么? 引导学生发觉:圆柱的凹凸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 师:那你量出圆柱的高吗? 引导学生视察圆柱的纵切模型,(师出示圆柱纵切模型图)感知两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媒体演示:圆柱的高可以在圆柱的侧面上来表示。(师在立体图上表示出高,学生在自己的圆柱上画高。 生小组探讨发觉 圆柱可以有多数个纵切面,每个纵切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长方形对边平行,说明圆柱纵切面可以有多数条高,长度都相等; 侧面上可以作多数条高;在
31、两底面之间只要量出垂直于底面的线段的长度都是圆柱体的高)(师板书:有多数条高,长度都相等) 生:练习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C、圆柱的侧面绽开图。 师:圆柱的两个底面都与侧面相交,视察一下,两个底面与侧面相交的线是底面的什么? 生:底面周长 师:侧面是一个曲面,假如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再绽开,你能想象出侧面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吗?(长方形或者正方形) 生:动手操作。 师:探讨这个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生小组探讨发觉: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 师:画一画、议一议绽开图可以是一个其它图形吗?假如不沿着高绽开,侧面剪开可能是什么形态? 生:尝试。 师:想一想,在
32、什么状况下侧面绽开图是正方形? 生思索回答(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侧面绽开图是正方形) 三、课堂小节、质疑 (老师结合板书过程组织学生回顾、争论,总结学到的学问,理解学习的过程。) 生:通过学习,我懂得了 师:知道了这么多,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质疑。 你觉得你这节课学的怎么样?(评价) 四、巩固练习 1、巩固性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 (课本) 2、针对性练习(老师补充设计) (1)一张长方形纸,长30厘米,宽20厘米,假如把它围成圆柱状, 围成后的圆柱侧面与长方形有什么关系?这个圆柱底面周长和高各是多少。 (2)一张正方形纸边长20厘米,围成一个圆柱。 这个圆柱底面周长和高各是
33、多少厘米?(以上各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索方法和计算结果。) (3)算一算:能不能做成圆柱 已知底面直径6厘米,长方形长25.12厘米、宽18.84厘米。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侧面积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侧面积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在视察、沟通、操作等活动中,经验相识圆柱和圆柱侧面绽开图的过程。 2、相识圆柱和圆柱侧面绽开图,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3、主动参加学习活动,情愿与他人沟通自己的想法,获得学习的开心体验。 课前打算: 老师打算一个带商标纸的罐头盒,一个圆柱图,小鼓、卫生纸、小木头段、圆台形物品。学生每人打算一个圆柱体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让学生沟通自
34、己带来的物品,说出它的名字和形态。 2、提出:想一想,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形态是圆柱的物体?激励学生大胆发言,并引出今日的课题。 二、相识圆柱 1、让学生先视察自己带来的圆柱体物品,再闭着眼睛摸一摸表面。然后沟通摸的感受。 2、探讨:圆柱有几个面?各有什么特点?重点使学生了解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在学生沟通的基础上,老师介绍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并在图上标出来。 4、让学生拿一个圆柱形实物,指出它的底面、侧面和高。 5、提出: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圆柱上下两个圆的大小相等呢?给学生充分发表不同看法的机会。 6、分别拿出圆柱体小木棒、卫生纸卷、瓶子、小鼓等物品,让学生推断是不是圆柱体。 三、圆柱侧面积
35、 1、拿出一个带包装纸的罐头盒,让学生想象一下:假如沿着侧面的一条高把包装纸剪开,再绽开,会是什么形态? 2、老师照教材的样子,把罐头盒的商标纸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然后展示并把商标纸贴在黑板上。 3、分别提出教材中说一说的两个问题,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 4、提出“议一议”的问题,让学生探讨,由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四、尝试应用 1、师生共同测量出罐头盒的周长和高。 2、让学生依据测量的数据尝试计算出它的侧面积,并全班沟通计算方法和结果。 五、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读题,并推断用哪张纸比较合适。沟通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推断的。 2、
36、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自己计算罐头盒包装纸的面积,然后沟通学生的计算方法和结果。 3、第3题,用字母给出圆柱的半径或直径和高,求圆柱的侧面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订正。 六、布置作业: 练一练 板书设计: 圆柱的侧面积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与代数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与代数数学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经验自主回顾和整理“数的相识”的过程。 2、能对学过的数进行较系统的整理,进一步驾驭数的学问,发展数感。 3、主动参与自主整理的活动,获得胜利的学习体验。 课前预习: 小组合作,沟通整理: 回顾以前学过那些数,各举五例。分析不同类数之间有何关系。 教学过程: 一、结合实例,引导
37、学生回忆数的相识 1、回顾数的意义。 师:你学过那些数? (生回答) 师出示卡片,生齐读。师:举例说明这些数可表示什么? (生回答) 2、数的分类。 完成问题(1)。 师:把上面的数填到合适的位置 (生回答) 师:每种类型的数,除了上面几种类型,你还能举出其它的吗? (生回答) 3、数的互化 师出示问题(2) 呈现表格,完成数的互化,沟通做法。 4、数的大小比较。 师出示问题(3) 学生自主完成。 5、适时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复习到数的哪些学问? (生回答) 二、整理回顾有关倍数和因数的学问 1、引出问题。 师:小明的爸爸年龄数的十位上是最小的合数,个位上的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38、且年龄是小明的五倍,同学们能猜出小明和他爸爸的年龄吗? (生回答) 以上问题,我们运用了哪些数学学问呢?(倍数和因数) 明确:我们一起回顾和整理倍数和因数。 2、小组合作,梳理学问。 师:以小组为单位,将学过的“倍数和因数”学问整理下来。同学们仔细探讨,由组长记录,一会儿我们要比一比,看一看哪一个小组整理的更加完整、科学合理。全班沟通。 整理完善学问结构。 师: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为什么先学因数和倍数? 组织学生探讨和沟通 师:倍数和因数是基础,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今日整理出来的倍数和因数脉络图使这部分学问更加条理化和系统化。 三、复习正数和负数 师出示亮亮家4月份收支状况记录。 学生阅读题目内
39、容。 出示问题(1)。 提示学生估算时要留意的问题。(生回答)师:(生回答)师:(生回答) 出示问题(2)。 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学生自主完成问题(2)。 全班沟通。 沟通时重点关注怎样用正负号表示收支状况,以及怎样基数按每次结余。 四、人民币上的号码 1、让学生拿出自己身上的人民币。 2、提出兔博士的问题,激励学生依据自己你的阅历大胆回答。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想提示大家留意哪些问题? 六、课堂作业 教材第62页1、2、3、4题。 其次课时 教学目标 1、 经验自主回顾和整理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过程。 2、 能对四则运算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运算定律进行归纳和整理,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3、 体验自主整理数学学问的乐趣,提高计算实力。 课前回顾: 我们学过那些计算?分别写出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的算式各一道,并计算出结果。小组内沟通计算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四则运算 1、师:回想一下我们学过哪些计算? 生回答。 小组长汇报 本组在课前练习中出现的问题。 2、议一议 出示问题(1)生归纳整理。 出示问题(2)生举例说明0和1在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别状况。 生整理汇报。(留意提示0不能做除数) 3、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加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 生回答。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归纳出加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