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学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学案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全册第一单元教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所在第一单元二、授课学时3课时三、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详细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2、理解并学习本文按空间依次记叙事务;3、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了对两种不同生活的酷爱留恋与厌恶;学习鲁迅先生从小酷爱大自然,酷爱自由生活;相识封建教化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教学重难点重点:1、要求学生驾驭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难点1、是对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驾驭难解的词语。四、教学手段与方法:讲读法五、教学打算:1解决生字
2、词2驾驭写作手法,理解文意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简介作者和作品鲁迅(18811936)是我国宏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从19071936年他所写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翻译、日记、书信等共800多万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的珍贵的财宝,也是极其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高校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2扫除文字障碍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提出不相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引导学生注字音,说明课本未注释的词)缠络chn相互缠绕在一起豁hu此处状声觅食m找食渊博yun学识深广确凿zo菜畦q桑椹shn油蛉lng攒cun斑蝥mo珊瑚shn蟋蟀shui敛lin脑髓su陌m人迹罕至hn竹筛Shi秕谷b系j传授shu书塾sh宿儒r蝉蜕tu人声鼎沸dn窦du厥士ju拗o倜傥ttng金叵罗p盔甲ku绣像xi锡箔xb3指定学生朗读全文。4让学生思索以下问题: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小结:课文第1至第9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
4、生活;第10至第22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5布置作业生字生词在作业本上抄写三遍。熟读全文三遍,并反复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其次课时教学重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诸多乐趣,恋恋不会百草园的感情。1由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导入新课。提问: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学生回答,老师小结)明确:作者认为在百草园中有无穷的乐趣;三昧书屋的生活则是枯燥乏味的。文章先后写了两种生活,第一部分(1至9段)写的是“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其次部分(10至24段)写的是“我”在三味书屋中枯燥的读书生活。这就是本文的大体结构。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引导学生
5、进行分析。提问:课文的第1段写出百草园的什么状况?这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明确:写出百草园曾是“我”的乐园,点出了忆写百草园的缘由。理解:“好像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是“夕拾”,是从成人的眼光看当年的百草园。“确凿只有”,断定百草园没有什么动人之处;“好像”又是对上面断定内容的迟疑与踌躇。这一方面表明由于“时间的流驶”,一些景致是否能够清晰的记得,不敢妄下结论;另一方面,也是为下文甩出一个“线头”“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课文的第1段是全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写出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引起下文回忆描写百草园。请学生朗读第2段,引导学生迸行分析。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
6、什么?明确: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明确:莱畦,石井栏。提问: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更加生动、美妙呢?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详细、生动、真实?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明确:不被大人看得起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好玩的事物供新奇心盛的孩子欣赏、玩耍并探究大自然的奇妙。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这里的草木虫鸟曾吸引着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视察、玩味,引起了他的新奇心与求知欲。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鲁迅先生就用充溢
7、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提问: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人?明确:鲁迅先生用色调绚烂的语言,生动的文笔描绘了百草园的可人。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棋,写的是春季;鸣蝉,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写的是夏季;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的是秋季。这样写了春、夏、冬三季的百草园,而且还写了那么多、那么生动、形象的动、植物,错综交织,而又井井有条,描写出了百草园的可人。提问: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持点?明确: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方”、“拟人”的修辞手法。比方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假如
8、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态颜色的漂亮。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提问: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祥精彩?明确: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地视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酷爱之情。因而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小结:第2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其次层,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到处表现了儿童新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酷爱。让学生轻声齐读第2段,加深体会,加强记忆。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3至3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提问:文章的第
9、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闻的叙述上去。提问: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明确: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带有神怪色调,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这个故事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呢?明确:其一,故事的内容符合儿童新奇、爱惊险的心理。这也是儿时的一种乐趣;其二,听长妈妈的故事后,“长草”是不去的,这就限制了“我”在百草园中活动的范围,极想得到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在百草园草丛旁边时,也经常这样想”,这也符合儿童的探险猎奇、战胜邪恶的心理。这就为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奇的纱,诱导着儿童去涉足相识、了解
10、它。其三,百草园丰富的生活内容和赤链蛇的传闻,对儿时的作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所以这个传闻,增加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因素。让学生齐读课丈第7、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两段写了什么?明确: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让学生默读课文第7段,同时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运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气。明确: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楚、精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明确:第8段写出了一位和善、沉静、有丰富捕鸟阅历的农夫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才智、阅历的敬佩
11、之情。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颖、兴奋,对闰土父亲的敬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实在、详细。指定学生朗读第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三个“或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明确:这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其内容都是在百草园中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以此来推想离开百草园的缘由。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处的心理。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明确:这一段用揣测、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迅告辞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感情。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能够自由地欣赏自然景物;这里能够听到奇妙的故事,而
12、且又能经常被这种猎奇的心理驱使,想在百草园中寻得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里还可以学到捕鸟这种本事;这里还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决不能做的把戏毁墙根、投砖头、跳栏杆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颖的、活泼的、带有探险意味的,这怎能不是儿童的乐园呢?离开它又怎能不恋恋不舍呢?这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种种乐趣。布置作业背诵默写课文第2自然段。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预习后文,打算下节课进行分析。第三课时教学重点三味书屋的单调陈设、枯燥生活、失败教化;和百草图中情景构成的显明对比。1检查背诵、默写第2段。2进行新课。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11、12两段,边读过考虑: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
13、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我”对三味书屋和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学生探讨、回答,老师引导)明确:三味书屋的陈设单调、沉闷。三味书屋给作者的第一个印象就是“黑油的竹门”,多么沉重、压抑的颜色,它与百草园中的“碧绿”“紫红”形成了显明的对比。屋里的陈设就更单调了,只有匾和画儿,不象百草园中的生气勃勃。鲁迅先生对这里极为熟识。寥寥几笔,三味书屋的环境、陈设,使读者有如目睹。“我”对三味书屋的主子寿镜吾先生是很敬重的,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由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12段至末尾。(一人读“我”的语言,一个读先生的语言,一人读叙述部分)老师提示:对19段,要留意引号里的句子句逗应当是这
14、样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上九,潜龙,勿用。”“厥土,下、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朗读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在此文中写出了几个方面的学习生活状况?(学生探讨,回答。)明确:写出了五个方面的学习生活状况:问“怪哉”虫这是不行以的;单调的学习生活,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去被先生指责;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课上的意外收获画的成果却不少了。在这五个方面中最使作者反感的是什么?(学生探讨,回答。)小结:第一个是问“怪哉”是怎么回事。先生说“不知道”,而且脸上有些怒色了。“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当问这些事的(他)决不至于不知道乃是不情愿说。”这是对压制
15、学生求知欲的非常不满。进了三味书屋就要非礼勿言、非礼勿视,要一心只读圣贤书。可是少年鲁迅却问了读经以外的“怪哉虫”,这在老师的眼里简直是左道旁门,所以不予回答,而且有怒色了。其次个是读书的内容和形式。老师“大声道。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这书读得多没劲呀,是在老师的压力或吩咐下读的。读的又是什么内容呢?有的宣扬“仁”这个虚伪的封建道德。有的低级趣昧地取笑别人;有的宣扬迷信风水;有的拼凑起讲古代税法的话;这些令人难懂而又无用的书,读不成句,读错了也没有人订正,只有死记硬背。学生怎能感爱好呢?这和百草园中生动活泼的生活真是大相径庭!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
16、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是什么看法?(学生探讨,回答。)小结:当鲁迅提出“怪哉虫”的问题时,老先生有些“怒色”了,答以“不知道”!当孩子们到三味书屋后的小园中去玩而被老先生发觉时,只不过是“瞪几限”,大声道:“读书!”当学生惹他生气时,他有戒尺,但不常用;他可以让学生罚跪,但他也不常用。当他自己读书读到得意处时,他就微笑起来,将头仰起,“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些都可以看出来,寿镜吾老先生秉性慈爱,酷爱读书,鲁迅先生是敬重的。可是他不自觉地为旧制度效劳,是旧教化制度的忠实执行者。他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他没有象长妈妈那样能够抓住儿童的心,饱也没有象闰土的父亲那样耐性恳切地回答儿童提出的问题,而
17、是不看教化对象的心理特点,拒绝学生的提问,泯灭他们的求知欲,这些都是错误的教学看法与教学方法。尽管如此,他在塾师中是比较好的,对学生还“亲善”,不常用戒尺与罚规,也正囚为他是比较慈爱的。他尚且如此严格遵守封建教化制度,更何况其他人了!所以鲁迅先生在“尊敬”的同时,也赐予了恰如其分的批判与否定,以此来否定三味书屋的生活,否定旧教化的制度,寓意是非常深刻的。三味书屋的教化是胜利还是失败呢?(学生探讨,回答。)小结:结论是确定的,三味书屋的教化是失败的。首先学生不喜爱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再有“书没有读成,画的成果却不少了”作者从自己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化;还有“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
18、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自己也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土地位了”从同学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化,它培育出来的人,正是这种逐利趋势之徒,旧制度的维护者与社会基础。这样的批判是很深刻有力的。其次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什么特点?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小结:其次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括的味同嚼蜡,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显明的对比。引导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愿思(总结)提问:作者把情趣盎然的百草园和味同嚼蜡的三昧书屋对比着写,表达了什么祥的中心愿思?(学生探讨,回答。)小结:作者用百草园自由欢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味同嚼蜡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酷爱大自然,喜
19、爱自由欢乐生活的心理,也表现了儿童对学问的追求,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化表示不满。作业布置1、完成两本练习,本课生字词抄写两遍;2、预习最终一课,先完成课后练习一、二。板书:音:长吟低唱弹琴百草园漂亮状:光滑高大描写精确生活味:又酸又甜景色迷人(趣味由何首乌联想到成仙从无穷)神奇由赤练蛇联想到美女蛇联想丰富百又捕鸟联想到闰土的父亲色调神奇草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园鲜活(详写):扫露支撒动词精当到系牵看拉罩(生生动形象三动逼真)味三味书入学礼节令人生畏书屋生活教书先生学问渊博教学仔细,屋(枯燥看法严厉不乏亲善记忆犹新无味但教学内容似懂非懂,感到枯燥历历在目也有快同窗学友敬慕先生,新奇多问
20、,乐)寻机取乐 2.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所在第一单元二、授课学时2课时三、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教学重难点重点: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难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四、教学手段与方法:讲读法五、教学打算: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可是今日我们要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他们同
21、样值得我们夸赞。现在我们就一同去相识一位可敬又可爱的父亲吧!二、整体感悟:1、检查预习状况。2、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索问题: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c、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速读课文后,四人小组探讨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a.爸爸表面上很严厉,事实上却充溢爱心。激励孩子要坚毅,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特殊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b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
22、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c.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三、研读与赏析1、老师导学: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则点出了爸爸的离开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原委起了怎样的作用呢?同学们可以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化提出问题进行探讨,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2、自主探究;确定思索题,老师引导学生渐渐将思索题集中到以下几方面,大屏幕出示问题组:a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呈怎样引出的?b文中是如何示意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23、c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老师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四、小组探讨回答,老师补充归纳。a.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的一番话,特殊是叮嘱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处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许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终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
24、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醒悟地意识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b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怀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示意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似乎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连忙忙赶回家去,这唯恐是一种预感。至于写他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c是说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时,最终体会到自
25、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四、作业1、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2、思索“研讨与练习”一。3、进一步阅读文章,思索“研讨与练习”:4、打算说说自己的爸爸。 其次课时一、研读与赏析老师导学上节课我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已经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节课我们就文章的重点进一步学习和探讨,使自己的相识达到新的高度。请同学们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可就下面的问题绽开探讨。a.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白爸爸怎样的看法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b.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呢?c.“我”是不是真正
26、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老师引导学生再读有关内容,然后进行探讨,共同解决问题。明确: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无限的关爱,关切自己的冷温煦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散,要到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弟弟妹妹们只是自顾自地玩着;爸爸种的夹竹桃垂下了好几枝,很不像样子;小青石榴从树上掉下来,老高急匆忙地告知医院来了电话,等等,这些都预示着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将不久于人世。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静,这样的宁静”
27、,最终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二、体验与反思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探讨“我们”为什么很喜爱、又胆怯变成大人?老师应给学生自由说话的机会,使学生畅所欲言,并且明确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苦恼,但只要正确对待就肯定会解除苦恼,迎接新的挑战。进一步提问:1、课文中还有什么情节会引起你的阅读爱好?谈谈体会。2、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验,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三、拓展延长有首歌说;世上只有妈妈好。今日的文章让大家重新相识了父亲,那深厚的爱,那感人的爱,让我们说真话,诉真情,用自己的心声说说,“世上还有爸爸好”。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总结,作者的文章和同学们的发言合成了一首感人肺腑的
28、父爱的乐章,让我们把这些内容记在本子上,印在脑海里,留在我们成长的记忆长河中。四、作业小作文:世上还有爸爸好板书设计:子爸爸的花儿落了 爸爸关眷 3.丑小鸭一、所在第一单元二、授课学时1课时三、教学目标1、积累本文中的生字词语;2、相识丑小鸭这一部童话作品的自传色调。理解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培育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观赏实力;3、丑小鸭之所以能成为白天鹅,是因为心中有梦,并向着幻想翱翔,让学生懂得命运其实没有轨道,关键在于要有对美妙境界、美妙志向的追求。教学重难点重点:1、介绍安徒生的生活经验,理解丑小鸭的形象就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写照。2、通过丑小鸭的经验,相识到要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
29、的是要有天鹅一般名贵的灵魂”;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感想,体会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四、教学手段与方法:自读法五、教学打算:了解课文大意六、教学过程:一、导入:童年的记忆里,有很多漂亮动人的故事,和善的白雪公主,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孤独的嫦娥,慷慨无私的欢乐王子。有过一只可爱的丑小鸭吗?丑小鸭(板书课题)二、了解作者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状况,老师作适当的补充(安徒生的生平可具体一些)。三、清除阅读障碍:(指名完成后齐读识记)注音:讪笑吐绶鸡灯芯草铰链迸出听写:沼泽地嫉妒木屐飕飕讪笑释义:排挤来势汹汹充满四、你喜爱这篇童话吗?请谈谈你的理由。丑小鸭“丑”在什么地方?它刚诞生时的境况是怎样的?
30、请联系书中的语句来回答。(见彩图)五、学生跳动阅读全文后,进行探讨性学习。1、你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吗?(指名回答)(理线索)以丑小鸭的流浪踪迹为线索2、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请分别找出来(明结构)沼泽地老太婆灌木林里老农家花园里3、并简要概括它在各个地方所发生的故事。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丑小鸭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的?请联系详细的语句来回答。(知内容)沼泽地:(怜悯、卑视)老太婆家:(被讪笑)灌木林里:(憧憬美与华蜜)老农家:(被追打)花园里:(被赞美)4、找出童话中的若干人物(动物)形象,结合详细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辨形象)启发:老师看到了仁爱的农夫,是他在冰天雪地里
31、救回了丑小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和善慈爱乐意帮助别人的人。(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可悲的、可笑的、可鄙的、漂亮的可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相识猫绅士与鸡太太)结合此题让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理解本文童话的自传色调。5、你知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缘由是什么吗?在文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分析(悟主题)关键句子:A、想我还是走到广阔的世界里去才好。B、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名贵的鸟儿在冬天里受苦要好得多。C、只要你是一只天鹅,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D、他到特别难为情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恒久也不会傲慢的。探讨探讨:有人说,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它是自己追求和努力的结果;有人说,他假如不被和善而又懦弱的鸭妈妈赶走
32、,就是最初生活的地方,也会变成白天鹅。你同意哪种看法呢?(此题的设置,是让学生争论,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化理解作品的主题。)剖析:1、丑小鸭之所以“丑”,是用鸭氏家族的审美标准来评价的;之所以在猫绅士和鸡太太眼里是无能的,也是用猫族及鸡族的实力标准来衡量的。所以人们恒久也不行能承认它的漂亮。2、丑小鸭假如不离开老太婆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从而在灌木林中相识白天鹅的话,他恒久也不能正确相识自己。六、丑小鸭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可板书学生的精彩发言)1、能够英勇地离开那个让他饱受欺凌的诞生之地,走向一个未知的世界。2、能够舍弃所谓的暖和舒适的生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3、它对自己的相识发觉
33、过程说明,没有对美妙境界、志向生活的追求,不经验那么多的磨练,就不会发觉自己其实也可以成为生活的一个奇迹。拓展引申1、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丑小鸭,他们经过自己的拼搏奋斗,最终也成为了一只漂亮的白天鹅,观赏文章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命运无轨道2、请学生谈谈自己听了两篇文章的感受。作业布置从以下作文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作文A命运无轨道B丑小鸭的梦板书设计:丑小鸭白天鹅要有一颗好的心:和善、宽厚、有志向、英勇地追求美与华蜜丑小鸭告知我们:1、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名贵的灵魂。”2、命运无轨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自己。3、在拼搏中才能真正相识自己原来也可以变成“白天
34、鹅”。 4.诗两首 一、所在第一单元二、授课学时2课时三、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育学生鉴赏诗歌的实力;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育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实力。教学重难点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难点:1、理解两首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主动看法;2、理解象征与比方的区分。四、教学手段与方法:自读法五、教学打算: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大家已经接触到了很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说明是“文学体
35、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尝来感知这种美。假如生活欺瞒了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
36、?(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学生自由回答三、简介作者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状况?明确:普希金,俄罗斯宏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诞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恒久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
37、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闻名的文学理论指责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气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软、美丽,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显明,像水晶一样透亮、洁静,像春天一样芳香,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老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四、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境况下,诗人却没有丢失希望与斗志,他酷爱生活,执着地追求志向,信任光明必来,正义必胜。五、听、读诗篇1、听课
38、文录音。2、划分朗读节拍。3、自由朗读:由老师范读,再由学生读。六、结合体验,研讨问题1、问:诗人在诗中阐明白怎样的人生看法?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明确:诗中阐明白这样一种主动乐观的人生看法当生活欺瞒了你时,不要哀痛,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擅长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肯定要永葆主动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行能没有苦痛与哀痛,快乐不会恒久被悲伤所掩盖,欢乐的日子终会到来。2、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明确:参见教参。3、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胜利,品尝全诗,想想缘由何
39、在?学生探讨,言之有理即可。4、这是一首喜闻乐见的名篇,很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爱这首诗吗?为什么?学生自由探讨,各持己见。(老师引导学生留意联系实际)七、迁移积累1、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瞒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假如生活戏弄了你,不要,不要!。2、背诵全诗。 其次课时未选择的路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背诵假如生活欺瞒了你二、导入新课: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瞒了你一诗中的吩咐与叮嘱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主动乐观的人生看法。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受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
40、思索。三、介绍诗人: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很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夫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四、朗读诗篇五、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索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索。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2、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并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先朗读再由学生单独回答)明确:伫立(思索)确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
41、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白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明确:参见教参“问题研讨”。六、感悟哲理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明确:答案不求一样,言之有理即可。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需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同流合污,而要经过自己的思索,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七、分清象征与比方的概念。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方有什么区分?象征:用详细的事物表示某种特别的意义。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示意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详细形象,也要求赐予充分留意。比方,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显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
42、法,比方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方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八、作业积累联想古今中外很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依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5.伤仲永一、所在第一单元二、授课学时2课时三、教学目标1、培育学生的自学实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3、留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驾驭文言实词、虚词;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难点:留意本文详
43、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四、教学手段与方法:讲读法五、教学打算: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解决生字词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知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假如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化,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消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子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二、检查预习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可能出
44、现的句子停顿依据须要投影: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7、余闻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老师随时指正。全班齐读全文。三、作者作品简介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学生讲解并描述)投影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四、题解本文是一篇随笔。投影:随笔,即顺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
45、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五、自读课文,驾驭大意问: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由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一遍。(一)、学生自由诵读。(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驾驭大意。老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投影(1)理解几个用法特别的词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异。4、“稍稍来宾其父”来宾: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来宾款待。5、“父
46、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2)理解几个词语1、“养父母”养:赡养。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4、邑人:同县的人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一般。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9、“且为众人”且:尚且。10、“固众人”固:原来。(3)理解下列句式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给予的。(学生质疑,
47、老师点拨。)(三)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投影(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2)说明下列加点的词语1、父异焉5、环谒于邑人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6、泯然众人矣3、稍稍来宾其父7、贤于材人远矣4、或以钱币乞之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留意词义正确(五)初步感知课文:驾驭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七、老师小结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
48、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八、作业1、抄写文下注释一遍2、熟读课文,背诵最终一段 其次课时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投影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2、方仲永的改变经验了哪几个阶段?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缘由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4、最终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明确: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其次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凡之人3、从方仲永个人状况来看,缘由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缘由是“其受于人者不至”。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化,尚且变成一般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化,连一般人都赶不上了。二、揣摩语言讲解并描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缘由,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例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