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河南省豫北名校大联考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河南省豫北名校大联考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河南省豫北名校大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周人后世子孙追述周初分封情况时曾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 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这一追述说明,周初分封A.以姬姓王族子弟为主B.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C.形成了森严等级秩序D.强化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K答案H BK解 析根据材料“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皆举亲也”可知,材料内容认为周武王克商后分封的国家主要以同姓王族为主,即建立在血 缘关系基础之上,B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周初分封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不仅以 姬姓王族子弟为主,“王族子弟”的表
2、述范围相对小,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表达了周初 分封制建立血缘关系的基础上,没有涉及等级森严的秩序,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表达了 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基础和依据,没有强调分封制对加强对地方控制方面的影响,排除D项。 应选B项。1 .秦国一直存在着统治者即位后追尊逝去先祖的做法,秦始皇统一之后,保存了这一做法, 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秦始皇意在A.颂扬先皇历史功绩B.保持宗法制的延续C.赋予君权神的光环D.证明权力的正统性K答案U Dk解析D根据材料“秦始皇统一之后,保存了这一做法,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秦统一全 国建立封建王朝后保存了追尊逝去先祖的做法,并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该做法在“家国同 构”影响
3、浓厚的古代社会,有利于促进秦朝政权的合法性和正统性,D项正确;材料所述秦 始皇做法不是为了颂扬先皇的丰功伟绩,主要是为了当前的统治服务,排除A项;根据所学 知识可知,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表达 了秦统一全国后保存了追尊逝去先祖的做法,没有强调神权,无法得出赋予君权神光环的结 论,排除C项。应选D项。2 .据考古发现,陕西的西安、咸阳、礼泉、宝鸡,甘肃的泰安,江苏的肝胎,山东的邹县、 诸城,山西的左云、右玉,都先后出土过秦朝的标准衡器或量器。这一发现说明,秦朝c.促进了中国社会意识的现代化D.为民族资本主义开展创造条件K答案H CK解析工根据“许多人的
4、责任中心由原来的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家族转向社会和国家,由 原来狭隘的民族一主义转向以现代国家意识为基础的民族主义”可得出辛亥革命促进了近 现代民族意识的形成,C项正确;材料表达的是民族观念,不是民主,排除AB项;材料与 民族工业开展无关,排除D项。应选C项。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一 回避制度作为预防官吏滥用职权营私勾结的一项制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西汉武帝始,朝廷在任命地方行政长官时,不用本地人担任本地官。东汉桓帝公布“三互 法”,回避制度略具雏形。汉代以后,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宋元明清在官吏任用中都有回避 方面的规定,形成了以避亲、避籍为主的回避制度。摘编自肖杰中国
5、古代制度保廉论材料二任官回避制度是为适应人事行政管理实际需要而产生的并按人事行政管理的 需要而逐步完善。从汉武帝中叶到清末近二千年来,它在整顿吏治,防止和限制官员利用亲 情关系拉帮结派,徇情枉法,营私舞弊等方面以及在引导各级官员摆脱各种宗法关系和裙带 关系的羁绊,使之尽职尽责地进行行政管理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摘编自张长立、宋超论我国古代任官回避制度及其当代价值(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回避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回避制度的作用。K答案X (1)特点:历史悠久;不断开展完善;与人事任命与管理相结合;以维护专制统 治为目的;(2)有利于
6、完善人事任命与管理;有利于整治吏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完善行政管理;K解析Xk小问1详析特点:根据“回避制度作为预防官吏滥用职权营私勾结的一项制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得出历史悠久;根据“任官回避制度是为适应人事行政管理实际需要而产生的并按人事行政 管理的需要而逐步完善”得出不断开展完善;与人事任命与管理相结合;结合所学得出以维 护专制统治为目的;K小问2详析I根据“任官回避制度是为适应人事行政管理实际需要而产生的并按人事行政管理的需要而 逐步完善。”得出有利于完善人事任命与管理;根据“防止和限制官员利用亲情关系拉帮结 派,徇情枉法,营私舞弊等方面以及在引导各级官员摆脱各种宗法关系和裙带关
7、系的羁绊, 使之尽职尽责地进行行政管理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得出有利于整治吏治;有利于提 高行政效率,完善行政管理;26.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一 独立革命期间,许多州都建立了独立的司法组织,但立法机关可随意改变法 官的任期和薪金,干预法院的司法审判工作,司法实际上附属于立法。直到1787年宪法实 施后,美国才确立起司法独立制度。宪法规定:法官任职终身,除因违法失职经国会弹劾予 以罢免之外,总统和其他机关不得任意将其免职;法官的薪金于在职期间不得减少;法院独 立进行审判,不得受其他机关的干预。资产阶级法制在美国牢固地建立起来。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材料二 美国宪法有关司法独
8、立的规定,深受孟德斯鸠分权制衡理论的影响。在汉密 尔顿等人看来,司法部门只有不听命于立法和行政部门,才能主持正义,保护公民的生命、 财产与自由。美国的缔造者通过宪法使司法部门获得与行政和立法部门相当的权力和地位, 并在行使其职权时不受行政和立法部门的干预。希望用司法对行政和立法部门加以约束,防 止它们滥用权力。在世界法制史上,赋予司法独立原那么以完整内涵并真正付诸实践的是美国。摘编自张璇孟论美国司法独立的政党困境及其制衡之道(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司法独立制度确立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司法独立制度确立的意义。K答案I (1)背景:独立司法组织建
9、立;法官判案受立法机关干涉;分权制衡理论传播; 美国缔造者建议司法独立;1787年宪法公布实施。(2)意义:利于司法公平公正;利于司法权对立法权、行政权进行有效制约;推动了美国 法制的进步;为其他国家法制建设提供了借鉴。K解析K小问1详析I根据材料“独立革命期间,许多州都建立了独立的司法组织”可得出独立司法组织建立;根 据材料“但立法机关可随意改变法官的任期和薪金,干预法院的司法审判工作”可得出法官 判案受立法机关干涉;根据材料“直到1787年宪法实施后,美国才确立起司法独立制度” 可得出1787年宪法公布实施;根据材料“美国宪法有关司法独立的规定,深受孟德斯鸠分 权制衡理论的影响”可得出分权
10、制衡理论传播;根据材料“美国的缔造者希望用司法对 行政和立法部门加以约束,防止它们滥用权力”可得出美国缔造者建议司法独立。K小问2详析I根据材料“司法部门只有不听命于立法和行政部门,才能主持正义,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 与自由”可知,司法部门独立有利于主持正义,保护公民生命、财产与自由,即利于司法公 平公正;根据材料“用司法对行政和立法部门加以约束,防止它们滥用权力”可得出利于司 法权对立法权、行政权进行有效制约;根据材料“在世界法制史上,赋予司法独立原那么以完 整内涵并真正付诸实践的是美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赋予司法独立原 那么以完整内涵并真正付诸实践,这有利于促进美国法制建
11、设的进步和开展,同时为其他国家 法制建设提供了有意的探索和借鉴。27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 不平等条约往往是强国通过武力以及其他各种手段胁迫弱国,将本国单方面的 要求和权利逼使弱国以条约的形式予以成认,并要求弱国严格履行相关义务。因此,不平等 条约都是强国获利,弱国那么受到严重伤害,甚至丧失国家主权而沦为强国的附属国。近代中 国自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基本上都是属于这种不平等的条约,故而对中国的危害 极大。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 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K答案I论题:近代中
12、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是西方列强侵略和压迫的产物阐述:18世纪后期起,西方列强相继开展工业革命,为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列强 把侵略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 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一南京条约及其他不平等条约;1856-1860年,列强发动第二次鸦 片战争,强迫清政府又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日本经由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 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言之成理即可)总之,西方列强发动对中国的一系列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沦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R解 析根据材料“不平
13、等条约往往是强国通过武力以及其他各种手段胁迫弱国,将本国 单方面的要求和权利逼使弱国以条约的形式予以成认,并要求弱国严格履行相关义 务。”“近代中国自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基本上都是属于这种不平等的条约,故 而对中国的危害极大。”得出观点是近代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是西方列强侵略和压迫的 产物。关于阐述,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天 津条约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等 方面分析作答。最后总结,围绕社会性质方面回答即可。28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 面对内忧外患,清朝的高级官员认识到要想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必须实行改革。
14、 1901年1月,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下诏变法。设立监办政务处,主要负责和全面主持 变法工作。在其主导之下,主要集中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并位居 六部之前;增设了商务部、学部、巡警部、练兵处、财务处五个中央机构。商务部设立的目 的,在于解决清政府国库亏空、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的问题;学部的设立适应了清末教育改 革的进程,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进程。设立练兵处,以期通过练兵重振其政治统治。裁撤了 许多闲散的衙役和官吏,以精简开支,除弊安民。为适应教育制度的改革,对选官、任官制 度进行了改革,逐步废除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摘编自彭升、何秋娟论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启示(1)根据
15、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的举措。(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末新政。K答案I (1)举措:设立主持变法的机构;改革旧行政机构;增设新中央机构;裁撤闲散 官吏;改革选官任官制,废除科举制。(2)简评:出发点是维护清王朝统治;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以失败告终;未能挽救清 王朝灭亡命运。K解析UK小问1详析I根据材料“设立监办政务处,主要负责和全面主持变法工作”可得出设立主持变法的机构; 根据材料“主要集中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并位居六部之前”可得 出改革旧行政机构;根据材料“增设了商务部、学部、巡警部、练兵处、财务处五个中央机 构”可得出增设新中央机构;根据材料
16、“裁撤了许多闲散的衙役和官吏,以精简开支,除弊 安民”可得出裁撤闲散官吏;根据材料“为适应教育制度的改革,对选官、任官制度进行了 改革,逐步废除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可得出改革选官任官制,废除科举制。K小问2详析I根据材料“面对内忧外患,清朝的高级官员认识到要想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必须实行改革” 可得出出发点是维护清王朝统治;根据材料“学部的设立适应了清末教育改革的进程,促进 了教育的近代化进程”“逐步废除了八股取土的科举制度”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 清末新政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制度,适应了当时社会历史开展的潮流,这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 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最终以失败告终,没有挽救清王
17、朝灭亡的命运。29.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 魏征(580 643年)力劝唐太宗“偃革兴文”。他认为隋朝虽府库充实,兵戈 强盛,但由于“甲兵屡动,徭役不息”,最后虽富强而丧败,其原因就是“动”。在大乱之 后,百姓疲敝,人心思治,当以安静为本。他主张社会有个安定的环境,与民休养生息,以 恢复和开展社会经济。太宗采纳了魏征的建议,制定了经国治世的基本国策。太宗说:“朕 即位之初,有上书者非一,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运,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威 慑四夷,远人自服。唯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其 语,天下安宁。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驿,相望于道。凡以此事,皆魏征之力
18、也。”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征力劝唐太宗“偃革兴文”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魏征“偃革兴文”思想。K答 案(1)原因:隋朝灭亡的教训;社会上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百姓渴望社会安定; 维护唐王朝统治的需要。(2)简评:顺应了唐初国情民意;利于医治隋末战乱创伤;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开展; 使国威远扬;为贞观之治出现奠定基础;丰富了古代治国理政思想。K解析IK小问1详析力根据材料“他认为隋朝虽府库充实,兵戈强盛,但由于甲兵屡动,徭役不息,最后虽富 强而丧败,其原因就是动”可得出隋朝灭亡的教训I;根据材料“在大乱之后,百姓疲敝, 人心思治,当以安
19、静为本”可得出这时期社会上经济凋敝、百废待兴;根据材料“百姓疲敝, 人心思治,当以安静为本”可知,这时期百姓渴望社会安定;根据材料“太宗采纳了魏征的 建议,制定了经国治世的基本国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征作为唐太宗得力心腹,他代表 统治阶级利益,因此其力劝唐太宗“偃革兴文”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唐王朝统治。K小问2详析I根据材料“在大乱之后,百姓疲敝,人心思治,当以安静为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灭 亡之后,社会动乱,北方社会经济遭到破坏,因此魏征力劝唐太宗“偃革兴文”顺应了唐初 国情民意;根据材料“他认为隋朝虽府库充实,兵戈强盛,但由于甲兵屡动,徭役不息, 最后虽富强而丧败,其原因就是动”结合所学
20、知识可知,魏征总结隋朝灭亡的教训,力 劝唐太宗“偃革兴文”,这有利于医治隋末战乱创伤;根据材料“他主张社会有个安定的环 境,与民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开展社会经济”可得出魏征力劝唐太宗“偃革兴文”的主张有 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开展;根据材料“欲耀兵振武,威慑四夷,远人自服。唯有魏征 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可得出有助于使国威远扬;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魏征力劝唐太宗“偃革兴文”的主张适应了唐初恢复和开展经济的需求,为贞观 之治出现奠定基础,也丰富了古代治国理政思想。A.统一度量衡制在全国推行B.建立了广阔的统治区域C.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形成D.地区间经济交流的加强K答案H B
21、K解 析从材料信息可知,秦朝各地先后出土过秦朝 标准衡器或量器,说明秦朝建立了 广阔的统治区域,B项正确;A项“全国”太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 现中央集权,排除C项;材料不能表达交流的加强,排除D项。应选B项。4 .有学者指出,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取的这一举措,下遂诸侯子弟之愿,上获“德施” 之名,而“实分其国”。“这一举措”是A.推行分封制度B.建立中朝制度C.实行“推恩令”D.确立察举制度K答案CK解 析I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实分其国”指的是实行推恩令,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 实行推恩令,下诏允许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 国,由皇帝
22、制定封号;武帝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这加 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推恩令,而不是分封,排除A项;中朝是加强皇权 的,排除B项;D项是选官制度,不能“实分其国”,排除D项。应选C项。5 .如表晚唐至宋初科举人士中世族家庭与中等家庭和寒族出身者占比,据此可知,这一时 期世族家庭出身者占比中等家庭和寒族出身者占比晚唐肃宗至昭宣帝年间76. 4%23. 6%宋初太祖至钦宗年间12.8%87. 2%A.世家大族渐趋没落B.官员文化素质日益提升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统治集团社会基础扩大K答案H DK解 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晚唐至宋初期,世族家庭出身者比例由76.
23、4%下降到12.8%, 而中等家庭和寒门子弟的比例由23. 6%上升至87. 2%,说明这时期更多寒门子弟通过科举考 试成为统治阶层,即统治集团社会基础扩大,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初更多的寒 门子弟通过科举考试成为统治阶层,这促进统治集团社会基础扩大,但不代表世家大族没落, 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表达了晚唐至宋初科举人士中世族家庭与中等家庭和寒族出身者占 比变化,不能表达官员的文化素质相关的信息,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的 加强是通过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而实现,材料内容没有表达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问题, 排除C项。应选D项。6 .宋会要职官志记载,北宋前期,“中书令,侍中,
24、及丞、郎以上至三师同中书门 下平章事,并为正宰相”。这一记载说明,北宋前期A.君权行使受到宰相制约B.实行宰相集体领导制C.宰相制度承接唐代旧制D.政府机构臃肿局面凸显K答案H BK解析X材料中“并为正宰相”说明,北宋前期出现多个长官都是宰相的现象,这说明当 时实行宰相集体领导制,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宰相对君权限制,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 及北宋宰相制度来源,排除C项;材料表达的是相权被分割,并非政府机构臃肿,排除D 项。应选B项。7 .唐代“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有明一代虽阉党之烈 不亚于唐代,但却始终难以威胁皇权。这是因为,明代A.君主大多贤明有为B.宦官未能
25、掌握权力C.官员忠君观念严重D.内阁宦官相互牵制K答案U DK解 析I根据所学,明朝废除丞相,设置内阁,内阁大臣的权力和地位有所提升,一定程 度上牵制了宦官,因此才没有出现唐朝的局面,D项正确;明朝君主大多不贤明,排除A项; 宦官有一定的权力,排除B项;C项与之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应选D项。8 .清代军机处最初不过为临时设置,主要是处理军务,后逐渐演变成为“掌军国大政,以 赞机务”的中枢机构。这一演变反映出A.君主专制的强化B.宰相制度的重建C.行政效率的提高D.满汉势力的消长K答案X AK解 析根据材料“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可知,军机处的设置标志专制皇权开展到顶 峰,A项正确;没有重建宰
26、相制度,排除B项;材料强调军机处强化皇权,与行政效率无关, 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满汉势力的比拟,得不出满汉势力的消长的结论,排除D项。应选A 项。9 .以下图为公元前8世纪至前6世纪的希腊世界。这一时期的希腊A.奴隶制民主制较为盛行B.原始的商品经济比拟落后C.建立了众多的城市国家D.出现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K答案cK解 析D根据材料数据可知,公元前8世纪至前6世纪,在希腊国土上出现了众多的城邦,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8世纪左右,希腊人先后在各地建立了数百个城市国家,即城邦, 城邦往往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的一些村落,管辖地不过百里,人口不过数万,C项 正确;材料内容主要表达了公元前8世
27、纪至前6世纪期间希腊人所建立的众多城邦,不能看 出其民主制的开展问题,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表达了这时期希腊城市国家的建立,不能 看出其商品经济开展状态,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希腊人建立了众多的城邦,城邦 往往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的一些村落,并且始终保持着小国寡民的状态,没有出现 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排除D项。应选C项。10 .据统计,从公元前487年到公元前417年,雅典总共约有12人被放逐,考古开掘出土 的大量陶片也充分证明了上述事实。这说明,古代雅典A.积极维护城邦民主B.对公众人物要求更严苛C.鼓励公民参政议政D.直接民主存在泛滥弊端K答案H AK解析D根据“雅典总共约有12
28、人被放逐,考古开掘出土的大量陶片也充分证明了上述事 实”可得出,雅典实行陶片放逐主要是为了维护雅典的民主政治,A项正确;材料没有表达 是针对公众人物,排除B项;材料与公民参政无关,排除C项;仅从12人,不能得出泛滥,排除D项。应选A项。11 .公元前2世纪至1世纪,海外征服使罗马国土与人口成百上千倍的增长,商品经济和国 际贸易得到快速开展。这一局面推动罗马A.公布十二铜表法B.大力解除落后习惯法的束缚C.逐渐形成了万民法D.制定了调整公民关系的法律K答案U CK解 析I根据材料“公元前2世纪至1世纪,海外征服使罗马国土与人口成百上千倍 增 长,商品经济和国际贸易得到快速开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29、随着罗马帝国的建立和对外扩 张,罗马国土与人口极大增长,促进了罗马商品经济的开展,这导致罗马本邦人和外邦人之 间的矛盾和纠纷增多,为协调罗马境内各族人民的关系,罗马公民法开展为万民法,c项正 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公布于公元前5世纪中期,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 A项;大力解除落后习惯法的束缚是通过十二铜表法,而题干内容表达的是万民法的形 成,排除B项;随着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建立万民法以调整罗马境内的各族人民的关系, 而不是调整公民关系,排除D项。应选C项。12 .在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期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国王进行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斗 争。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A.资产阶级与国王相
30、互妥协B.共和政体的建立C.国王权力行使受到了限制D.议会至上确实立K答案U CK解析I根据“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国王进行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斗争”可得出,这一 长期斗争最终爆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使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王权力受到限制,C 项正确,排除B项;二者并没有妥协,排除A项;英国并不是议会至上,排除D项。应选C 项。13 . 1714年英王乔治一世继位,因不懂英语和对政治不感兴趣,自1718年后不参加内阁会 议,而指定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主持政务。乔治一世的做法A.奠定了责任内阁制的基础B.标志了君主立宪制确立C.开创了议会政党制的先河D.超出了法律赋予的职权K答案H AK解 析结合
31、所学知识,18世纪早期英王乔治一世统治时,由下院多数党领袖(当时是沃 波尔)主持内阁会议,这形成了一种政治惯例,首开了英国内阁制的先声,A项正确;1689 年权利法案标志了君主立宪制确立,排除B项;辉格党和托利党就是现代政党制度的渊 源,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表达超出了法律赋予的职权,排除D项。应选A项。14 .以下图为挖苦美国政治的漫画选谁都0K。该漫画反映出,美国A.分权制衡原那么得到贯彻B.政党交替执政局面凸显C.两大政党垄断国家选举D.公民参与政治意识下降K答案U CR解 析X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的两党制之下,哪个党派反正都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没有 区别,因此反映的是两大政党垄断国家选举
32、,选谁都一样,c项正确;材料没有表达分权, 也没有涉及到民众意识,排除AD项;材料表达是两党制的本质都一样,没有表达政党交替 执政,排除B项。应选C项。15 . 1876年初,法国众议院选举中,共和派获得360个席位,保守派获155席。1877年10 月,新众议院选举中,共和派战胜保守派。这说明,当时法国A.封建保守力量逐渐增强B.民主共和思想成为社会潮流C.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开展D.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得到巩固K答案U DK解析根据材料“1876年初,法国众议院选举中,共和派获得360个席位,保守派获155 席。1877年10月,新众议院选举中,共和派战胜保守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5年法国
33、通过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宪法中规定法国共和制形式永远不得动摇,在1877年,新 众议院选举中,共和派战胜保守派有利于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巩固,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 要表达了这时期资产阶级共和派势力强于保守派,没有表达封建保守力量的增强现象,排除 A项;材料内容主要表达了法国共和派战胜保守派,不能代表民主共和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法国共和制建立后期共和派势力增强,于1877年共和派战 胜了保守派,没有强调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展情况,排除C项。应选D项。16 .根据1871年宪法,德意志帝国按照联邦国家立法机构的模式建立两院制议会,作为全 体人民代表的帝国议会具有立法机构
34、的一切外部特征。这说明,德意志帝国A.确定实行君主立宪政体B.宪法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C.赋予全体人民选举权利D.议会掌握着国家立法大权K答案H BK解析根据“德意志帝国按照联邦国家立法机构 模式建立两院制议会,作为全体人民 代表的帝国议会具有立法机构的一切外部特征。”可得出德国的代议制机构是立法机构,体 现了民主特征,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德国的政体是君主立宪,排除A项;材料没有表达 人民有选举权,排除C项;立法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排除D项。应选B项。17 .英国商人向中国贩运鸦片始于1727年,18世纪后半期开始,英国有意识地大规模把鸦 片输入中国。英国的意图是A.掠夺生产原料B.翻开中国大
35、门C.借口对华战争D,扭转贸易逆差K答案H DK解析根据所学,18世纪后半期开始,英国有意识地大规模把鸦片输入中国,是为了扭 转贸易逆差,赚取中国大量的白银,D项正确;贩卖鸦片与掠夺原料无关,排除A项;B项 是英国侵华的意图,而不是贩卖鸦片的意图,排除B项;虎门销烟是借口,排除C项。应选 D项。18 .针对近代中国某次战争,恩格斯说:“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拟一下,就 不得不成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 这次战争A.导致中国丧失了领事裁判权B.促使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C.刺激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D.使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K答案X BK解
36、 析I根据“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可得出这是英法联军 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B项正确;A项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排除A项; C项是甲午中日战争,排除C项;D项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排除D项。应选B项。19 . 1859年,洪仁讦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大量建议,内容涉及交通运输、采矿、银行、 保险、专利、税收、邮政、新闻等业及外交、法制、社会习俗。其旨在A.维护农民阶级利益B.开展资本主义C.解决太平天国危机D.争取列强支持K答案U cK解 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56年太平天国运
37、动由盛转衰,1859年,洪仁升为振兴太平 天国而公布资政新篇,倡导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因此洪仁开公布 资政新篇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太平天国的危机,C项正确;洪仁旺公布资政新篇的首 要目的是振兴太平天国,而不是维护农民阶级利益,排除A项;洪仁讦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 主要代表人物,他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因此其公布资政新篇的主要目的不是为开展资 本主义,排除B项;洪仁讦公布资政新篇的主要目的是振兴太平天国,以解决太平天国 危机,而不是为争取列强支持,排除D项。应选C项。20 .湘军统帅胡林翼说:“自寇乱(指太平天国运动)以来,地方公事,官不能离绅士而有 为”,甚至有的地方出现“引用正士,
38、不假手官吏”的局面。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A.使官府对乡村的影响力下降B.导致地方政府腐败现象严重C.遭到了地方绅士阶层的抵抗D.未获得农民的支持遭致失败K答案AR解 析潸艮据材料“自寇乱(指太平天国运动)以来,地方公事,官不能离绅士而有为”“甚 至有的地方出现引用正士,不假手官吏的局面”等信息可知,材料所述内容认为,太平 天国促进地方士绅力量的崛起和壮大,即太平天国运动使官府对乡村的影响力下降,A项正 确;材料内容主要表达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地方官僚势力的壮大,没有涉及地方政府腐败的 现象,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地方土绅力量的壮大和活跃,没 有表达太平天国运动遭到地方审
39、视阶层的抵抗,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 动获得了农民阶级的广泛支持,排除D项。应选A项。21 .如图可以用来说明,甲午中日战争1400万两112()万两t12()万两t1000万两-80。万两-600万两-40()万两200万两I)万两北洋舰队军费 日本海军军费A.是日本蓄谋已久的结果B.中国失败具有必然性C.导致中日海军力量逆转D.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K答案H BK解 析I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876年至1893年期间,日本海军军费的投入远远高于这时 期的中国,并且在在19世纪末,日本和中国海军军费投入差距愈来愈大,说明这时期日本 积极备战,而中国消极备战,表达了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
40、战败的必然性,B项正确;侵略中 国是日本蓄谋已久的结果,但材料内容无法表达日本蓄谋已久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数据 主要表达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中日海军军费的比照,中国海军军费投入远远落后于日本, 没有导致中日海军力量逆转,排除C项;材料所述数据说明,这时期中国海军军费投入与日 本相比严重缺乏,不会导致中国人民负担的加重,排除D项。应选B项。22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分子狂叫要瓜分中国,纷纷来华争夺势力范围。20世纪初, 它们放弃直接瓜分中国罪恶企图,实行“以华治华”。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军民的强烈对抗B.列强之间矛盾的加剧C.满清政府的日益腐朽D.广大殖民地独立的开展R答案X
41、 AK解 析1根据材料可知,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迫使帝国主义国家 放弃瓜分中国的策略,从而实行“以华治华”政策,A项正确;并不是列强之间矛盾的加居U, 排除B项;满清政府的日益腐朽,促使他们想灭亡中国,排除C项;材料与殖民地的独立无 美,排除D项。应选A项。23 . 1911年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颁发刑赏令规定:“伤害外人者斩”“保护租界 者赏” “守卫教堂者赏”。其意在A.保持社会秩序稳定B.树立政府革命形象C.迫使列强保持中立D.获取国际力量支持K答案U DK解 析根据“伤害外人者斩”“保护租界者赏”“守卫教堂者赏”可得出,武昌起义后, 湖北军政府希望通过保护外国人及势力,以获得国际 支持,D项正确;AB项都不是其目的, 排除AB项;这一做法并不能迫使列强保持中立,排除C项。应选D项。24 .辛亥革命后,许多人的责任中心由原来的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家族转向社会和国家,由 原来狭隘的民族一主义转向以现代国家意识为基础的民族主义。这说明,辛亥革命A.创立了新的民主政治架构模式B.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