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与实践dxjo.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与实践dxjo.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关于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与实践赵海涛(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信息中心,北京 100080)摘要:本文从实践的角度对教育信息化的投资、选型、部署、应用和制度建设各方面给出了比较实际的经验和建议,对学校信息化的管理与实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实践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教育信息化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加快教育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已经成为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2003年教育部提出了未来5年教育信息化的总体目标:继
2、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国家公共教育信息化平台,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推进多层次、多功能的资源开发、交流和共享机制的形成,提高各类社会成员的信息素养,满足人们随时随地终身学习的需求,提升现有教育质量和水平,为国家信息化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我国有2亿多中小学生,数年后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素质如何,将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未来。面向信息社会的人才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是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不仅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发展全局中的关键环节。2005年开始的普教系统的“百亿工程”,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行业信息化的最大热点,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网络化、个性化教学模式逐渐得到
3、认可,区域化教育技术协作与教育资源共享活动也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公司和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基础教育信息化这个充满潜力的欣欣向荣的市场。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系统集成项目的不断深入,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向应用系统建设转移,教育信息化向教育资源整合、统一数据平台、统一身份认证、教育信息门户等方向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项目的广度和深度也越来越大,但随之而来的管理问题也就越来越突出,如何加强教育信息化管理已经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非常现实的问题。一、关于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信息化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指多媒体教学啊?我平时就用它来代替一些板书和演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某小学教师“对我来说,计算机就是上
4、上网,找点资料备备课,写个教案做个课件,用的最多的就是WORD和PPT,别的也没什么用”某中学教师类似这样的观点在一些教师中不在少数,还有部分老教师甚至认为,信息化不但没有减轻他的工作量,反而增加了他的工作量,以前笔写手划很快就能说清楚的问题,现在却要费心思去做课件和教学设计,耽误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其实这里面包含着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那就是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和功能到底是什么?我们在做任何工作之前必须先想清楚这个问题。教育部相关部门指出教育信息化是在教育领域里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从技术层面上看,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
5、体化等特点;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又具有开放性、自主性、交互性、协作性等特征。早在2000年教育部便已启动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引发了全国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热潮。当时,全国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何克抗教授曾用路、车、货、人的比喻,形象地概括了教育信息化初期涉及的主要内容,即建网(校园网),建库(资源库),建队(教师培训)。一时间,“建网、建库、建队”成为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出现最频繁的词汇。国家持续的大规模投入,绝大多数大中城市中小学基本上解决了路、车、货的问题,但是教育信息化的目的不仅仅要解决有和无的问题,其核心和根本还在于利用多种方式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利用,深层次推动教育教学与学校管
6、理方式的变革,最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都知道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不是网络、也不是计算机,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技术领域的重要环节,信息化不是建设几个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机房,建几个校园网和网站就达到目的了。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教育与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学的最优化。如果老师们还在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和学习资源,进行传统课堂的搬家,那就说明信息化的作用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有效的发挥教育信息化的作用呢?学校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教学,教育信息化是为学校工作服务的,那么教育信息化也必须围绕教育教学来做。我们要在实践中大力倡导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为新课程改革和
7、素质教育服务。新课程体系下倡导的教学方式如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协作式学习等,都强调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的有效整合。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教师和学生开展合作式、体验式以及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尤其是WEB2.0和网格技术的发展使得以学生为主体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够得以实现。我们应该鼓励一些愿意实践敢于创新的年轻老师与信息部门合作开展一些活动,在活动中去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当然不排除一些教师特别是老教师也会对教育技术产生一些抵触情绪,这里面有行为习惯和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需要靠政策和制度推进,但有些抵触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教育技术首先要解决的是传
8、统教育教学和工作的效率问题,如果追求形式,没有提高大家的工作效率,肯定很难得到大家的认同和支持。我认为教育信息化手段要能被大家接受,产品和技术的选型很重要。一个优秀的技术手段首先必须要能提高工作者的工作效率,这里面包括领导的决策效率,行政人员的办公效率,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等等。信息部分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找到能提高工作效率的技术手段和工具,放弃那些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的一些东西(包括我们头脑中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简洁、形象、直观、高效,应该成为我们选择教育技术产品的首要标准。当然,产品好不好,能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实现管理需要,应该由使用者和用户来评价,并不仅仅是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意见。其次
9、,有了好的产品和技术,并不等于就有好的使用效果。教师和学生自身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也影响到他们对新技术的认同与接受程度。一方面,我们在选择产品和技术时,要充分考虑到使用对象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情况;另一方面,我们一定要重视对师生员工的教育技术培训。例如定期举办相应的培训班或选修课,加强教学管理,完善培训制度,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我们还可以考虑将计算机能力考核纳入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计划之中,甚至可以探索与第三方的社会培训结构合作,让老师们在学习中既提高了自己的水平,又通过了计算机职评考试,还能取得相应的计算机水平证书,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教学方式的变革
10、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教学方式的变革涉及到教育教学体制、教学评价体系等诸多环节。尤其是个人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这里面有一个认同接受、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还可以使用一些未来的教学技术、创造相应的氛围、展示相应的效果来影响大家的选择和判断。譬如组织一些优秀的新型教学模式课展示和教学观摩,举行丰富多彩的课件评比和教学资源交流,成立一些教育技术实验室供老师在教学中使用,利用区域教师研修网()和专业发展平台进行相互讨论,让大家感受到新的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方式究竟可以带来哪些好处,逐渐产生一些认同感,这样大家才会产生探索新事物新技术的愿望,才会在教学
11、实践中不断的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是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应以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应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利用信息技术,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促进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过程绝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技术与设备、硬件与软件的引入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教育教学方式和工作方式的转换过程。只有在这样的理念下指导的教育信息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信息化。二、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投资“教育经费本来就很紧张,我市去年一年在软件项目上的投资就已经过2个亿,钱
12、还不够用,还有人说我们不重视应用。”某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信息化投入简直成了无底洞,每年的预算都在增加,怎么就没见什么成效呢”某学校领导很多领导在谈到信息化建设的时候总是喜欢谈投资,用投资的多少来显示自己的实力和重视程度。计世资讯研究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教育行业IT投资总规模为304.8亿元,比前一年增长了11.8%,预计2007年中国教育行业IT投资额预计达到336.7亿元。但实际上教育教学质量并未因为教育技术方面的持续投入产生根本性的变革,教育行业信息化呈现高投入低增长态势。这里其实有一个误区,其实并非投入越大,产出就越好。在现实中我们发现很多学校特别是一些规模大的学校,信息化投资很多,
13、逐年递增,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相反一些规模较小投资少但理念很好的学校却做的有声有色。如何有效地规划和管理教育技术投资已经成为摆在各个学校面前的重要课题。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信息化建设投资的重要性,没有资金做什么都是捉襟见肘。但盲目的投入只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校有大量设备不经常使用,有点甚至从来没用过,想用的时候发现已经过时了。有的学校相互攀比,买回来一些远远超出学校实际需求的前沿产品,发挥不了产品的实际作用。还有的重投资、轻维护,不注重后期的维修和保养,使产品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如何寻找最优化的经费投入方案和应用模式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的“热点”问题之一。项目
14、建设的成功,一个良好的投资规划是前提。教育投资也要遵循一般的投资规律,至少应该包括立项和论证的过程,这里面除了领导、厂家和技术人员的参与外,用户也应该参与进来,这里的用户包括一些特定的师生员工,信息中心不应该全是技术人员。用户的参与有助于把握需求的范围和底线,采用更加经济有效的投资方案。其次,我们在做产品预算时一定要关注产品的寿命周期费用,也就是业界经常所说的TCO(总体拥有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在引进一些诸如基础操作平台、核心交换机、全网防火墙和批量采购笔记本等高端和底层设备时,尤其需要注意后期的服务质量,以及产品的寿命周期和使用成本。产品选择时一定要遵循业
15、界相应的的规范和标准,有开放的接口和可持续更新的能力,否则可能会加大后期的升级改造和维护成本。对于已经购买的产品和设备,我们需要有适当的升级和维护预算。最好能在在设备发生故障之前,使装备保持在规定状态所进行的全部活动。包括调整、润滑、定期检查、定期更换、软件升级、数据备份等。其目的是发现并消除潜在故障,或避免故障的严重后果,防患于未然。否则,如果买回来就搁在那不管了或只使用不保养,设备的有效寿命有可能大打折扣,降低投资效益。除此之外,对于信息化建设中的合作厂商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不负责任的公司不但不能帮助学校建设,反而有可能拖学校的后腿。我们可以在一些教育技术装备网站(如:)等相关媒体获得
16、最新产品咨询,我们也可以采用招投标的形式来选择我们的合作伙伴,我们尽量选择一些管理规范、服务周到、口碑较好的公司,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些有质量保障和长远规划的产品,还需要他们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和实践经验以帮助我们顺利的取得教育技术投资所期望达到的效果。另外,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甚至不同行业的信息化工作者要加强交流,抱着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去借鉴。我们应该定期举行一些有实质意义的参观和研讨活动,成立现代教育技术研讨网站加强交流与合作(如:)。在现在信息时代,交流、合作与共享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只有懂得分享的人才能最终取得成功,关起门来搞建设注定会失败。三、关于教育信息化的部署“不是我重视
17、应用,很多老师根本不愿意用新系统,上次花了很大代价引进的那套系统老师们总说不习惯、不好用,简直费力又不讨好”某信息化部门领导一直以来,很多学者和媒体都在不断的提醒教育信息化建设不要重硬轻软,不要做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要将有限的资源向软件和应用上倾斜。最近几年从教育信息化投资结构来看,硬件投资仍然占据绝对优势,份额在68%左右,但比例却在逐年下降。我们当然不能忽视硬件建设,毕竟没有先进、可靠、高效的硬件资源,软件建设也只是空中楼阁。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这个趋势,那就是软件、应用、服务的比例在教育信息化投资中的比例在逐年上升。应用效果的好坏才是衡量一项信息化建设是否成功的关键。但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都
18、明白这个道理,但真正进行应用部署的时候总是畏手畏脚,其中最大的困难不是来自技术方面的,而是来自终端用户方面的。会不会有人用?有多人用?用的效果怎么样?这些问题一直是困扰应用系统建设的一个难题。我们曾为此与一些著名的IT企业沟通过,这些IT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也碰到过类似问题,但他们解决的就很好,相比教育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他们更加追求质量和效益、更加关注用户反馈,他们以客户为中心的IT架构设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项目建设应该需求明确、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在实施项目建设前,用户对象必须要清楚,需求必须要明确。我们要明确我们信息化建设的对象是谁,系统是给谁在使用,他们真正关心的是什么。需求不
19、足的要给予启发,需求不现实的善于引导,需求太多的要即时封闭,这些都是信息化工作者的事情,但不能以我们自己的主观判断来代替用户的需求。用户的需求怎么来,我们可以借助很多渠道,譬如访谈、问卷、邮件、BBS等,如何有效的调查用户需求这本身也是一门学问。在实施一个比较大的项目前,成立专门的需求调研小组也是必须的,并且,最好有用户、领导、专家和技术人员多方的签字认可后再正式进行项目实施。很多单位还会成立一个跨越各个职能部门的信息化工作小组,建设一个信息化项目实验室,让用户先使用后实施,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其次,应用系统的建设过程中也离不开用户的参与与反馈。从铺天盖地的电视选秀和博客的火热流行来看,群
20、众的参与往往是一个新事物是否能够越办越好的重要因素,短信、网络这些现代工具极大的提高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便利性,我们应该看到这种趋势,将一些恰当的参与和反馈方式引入到我们的信息化建设中来。我们可以成立一个便捷的网络交流平台提供给师生员工,譬如成立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论坛(如:),让学校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和参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离开了用户的参与,信息化将面临重大阻力,甚至有可能随着个别人的主观臆断偏离正确方向。并且,用户的参与还会激发用户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这与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实是一个道理。另外,有人可能认为现在老师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来关心什么信息化建设。这就回到我们讨论的第
21、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信息化建设要首先能帮助老师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教学效果,让老师们感受到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好处。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开展一些积分和奖励措施鼓励大家参与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当然,我们不排除无论如何,还是会有一些人排斥信息化。就像刚开始实施全市学生电子学籍数据管理的时候,本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还是会有很多老师不理解、不接受、不配合,这时候就需要政策和制度来保障,没有一定的行政手段信息化建设也很难顺利进行。信息化本来就是面向一定大众、让大家都能受益的事情,它的建设不仅仅需要用户的参与、专业人员的服务,也离不开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绝不仅仅是某学校负责信息化的一两个部门或个人
22、的事情。所有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建设者、管理者和使用者都应该共同参与。只有大家都参与进来,信息化建设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越办越好。四、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管理“软件硬件每年都在不断更新,前年买来的机器今年就过时了。学生们总说计算机还不如家里的,老师们也在埋怨速度越来越慢,怎么办啊”某计算机机房管理人员“校园网里病毒泛滥,BT、QQ到处都是,每年十几万的流量费用大部分被无谓消耗,正常业务受到干扰。一提起上监控设备吧,大家都不太愿意,这样下去网络迟早会瘫痪。”某校园网络管理人员“设备越来越多,毛病也越来越多。我又不是三头六臂,学校又不进人,怎么管得过来啊”某教学设备维护人员这些看似问题却不不是问题的问题在
23、一些学校甚至一些教育技术示范校还被提到。在一些教育信息化的研讨会,很多人都不太愿意谈管理,有个别人甚至认为有了正确的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教育信息化就一定能做好。可实际上理论得不到贯彻执行就永远只是理论,技术得不到有效保障就永远发挥不了作用。教育信息化的管理实践面临现实的严峻挑战。教育技术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管理,管理的涵盖面很广,涉及到人员管理、硬件设备的管理、软件系统的管理、制度流程的建设等。在教育信息化实践中,无论是产品的选择、使用、升级、维护还是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活动中,都离不开信息化工作人员的支持与参与。在我们的教育技术人员中,可能有网络管理员、机房管理员、设备维护人员以及软件制
24、作人员等等,有的学校甚至还组织一个研发团队。他们在实践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候一个无法突破的技术难题,就会造成整个活动和事件的停滞,极大地影响系统的使用效果和效率。有些可能是产品和系统本身的问题,有些可能是技术人员自身水平和能力的问题,有些也可能是我们管理和制度上的问题,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信息化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技术人员由于自身知识范围的局限从而容易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譬如关于计算机机房的管理,业界有很多成熟的方案,保护卡模式、无盘模式、终端模式等等,都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管理人员的维护和升级压力;关于网络安全与客户端的管理,业界有防火墙、IDS/IPS、流量监控等诸多产品,能
25、够从很大程度降低我们的工作压力和维护成本。关于传统媒体,诸如语音教室、多媒体教室、数字化实验室等等,业界成熟的产品和方案更是层出不穷。随着社会化分工的专业化,有点学校还会尝试将学校IT管理和计算机维护等工作外包给第三方公司解决,使教育技术人员更有精力关注教育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信息化工作覆盖面越来越广,不管在技术上还是在能力上,对教育技术人员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往往工作杂任务急加班多,而且很多人无法担任班主任等教育教学职务,如果在教师职称评比等方面不进行适当倾斜,福利待遇又比社会同类水平人员低,很可能会造成人才流失,造成信息化队伍青黄不接,在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道路上形成一个人才瓶颈。设备方面,关
26、于教育装备的管理有很多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指导原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行落实。我们的设备和系统在使用过程中要有定期的进行检查维护并收集用户反馈,确实不能使用的我们要坚决予以报废淘汰,能够升级继续使用的我们要有相应的经费支持,需要增加新设备的,经过论证后就尽快购买,一拖再拖只会使问题越来越多。另外,世界上没有完全完美的技术方案,任何技术方案都有相应的管理措施相配合,过分的强调技术,忽视制度建设,将会使我们的工作走入死胡同十分被动。技术并不是万能的,没有制度方面的约束信息化将会面临很大阻力。我们需要逐步完善信息化工作制度,校园网络使用规则,机房管理规则等等,并一定要认真贯彻执行。我们要积极鼓励教育信息
27、化的实践和探索行为,坚决制止那些干扰和破坏正常信息化应用的行为。技术和制度是相辅相成的,制度要靠技术要实现,技术要靠制度来保障,两者相互发展,相互补充。制度并不是挂在墙上的条条框框,而是一定要落实在实践中的行为规范。没有一个良好的制度体系和工作规范就不可能有一个高效的信息化建设。信息中心或电教中心作为教育信息化实施的核心部门,部门自身的管理和团队建设不容忽视。一方面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信息中心或电教中心自身的信息化建设要起到表率作用,绝不能只说不做或只做表面工作。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设要尽量做到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的监督,这样才能约束我们自身的行为,使信息化建设更加高效合理。教育技
28、术发展之快,我们更需要教育技术人员能经常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自身的素质和水平。学校也应该多给基层教育技术工作者一些参观、交流和学习的机会,适当的时候可以送出去深造和培训,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带来的回报也是巨大的。总而言之,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合理的组织机构、大量资金的支持外,更需要关注信息部门内部的管理和团队建设,人才是做好一切工作最核心的资源。五、关于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我需要的资源都不在一个地方,需要我反复点击好几次,而且很多东西还是重复的。每进一个网站就要输入一次用户名和密码,真麻烦”“学校的资源总是没有互联网上更新的快,可是互联网上很多资源又要收费,
29、明天上课又要用,真麻烦”某学校老师教育过程主要是通过各种教育资源的应用予以展开和控制的,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对各种教育信息资源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应根据教育资源的特点,教育过程的需要而展开。我们知道,知识的传承是人类社会得以进步的重要工具,我们在工作上需要参考和借鉴大量知识信息,也创造了大量的知识成果,包括我们的管理制度、会议记录、教学课件、活动视频等等。知识流动起来才能创造价值,经验继承下去才有意义。用户一方面希望有一个检索知识和使用资源的开放式平台,另一方面希望保护自己创造的知识与经验成果,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但我觉得反过来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出路。现在
30、大多数教育资源网站都采取付费加广告的模式,其实,我觉得并非付费模式就是资源建设的唯一有效模式。百度的知道和百科栏目就做得很成功,他们的经验是让资源的使用者同时也成为资源的提供者,只有贡献出相应的资源和信息,才能得到知识库有效的帮助与支持,这既提高了访问者提供资源的积极性,又丰富了资源库的内容。我觉得这应该是我们在进行资源建设时应该参考的一个模式。资源建设从哪里入手?资源的来源有两种:外来资源和校本资源。我想首先应该解决的就是数据的集中存储和资源共享问题,这里面还包括资源的检索、加工、存档等等,等到发展到一定阶段再去考虑知识库的建设问题,这里面有一个过程。对于大多数单位而言,信息交换的主要方式是
31、文件共享和邮件发送,这也是资源建设初期经济有效的资源共享方式。但是随着数据的与日俱增,重复数据和垃圾数据也在不断增加,用户对有效数据的查找越来越困难。实际使用效果在逐渐下降,但是存储和管理成本却在不断在提高。如果使用市场上销售的第三方产品管理资源,又面临着这样一些问题。因为各公司的数据存储格式和标准并不统一,各公司的应用系统之间也缺乏兼容,这样又会造成一个个的数据孤岛。如学生学籍系统内的数据和教学系统内的数据无法沟通,办公系统中生成的信息和资料无法顺利的在资产管理系统内归档和调用,等等。尽管这些系统都建立在校园网上,却不能在系统内达到信息的高度共享。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国家教育技术权威部门制
32、定相关的资源交换标准文件(基础教育在校学生有2亿多,教师人数1千多万,各类基础教育学校有87万所。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们每天都在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管理、科研等,产生着大量的基础教育信息资源,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规模。但是人们目前却无法有效的查找、获取这些资源。大量的资源都是分散的、孤立的、封闭的,对大多数人而言是无法访问的,这极大的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率和所能产生的效益。国家教育部为此专门组织相关部门建设“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和成立“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www.g12a.org)”,可见基础教育资源有效利用的迫切性。目前,各地教育信息化主管部门都在筹划和成立本地区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教育资源
33、共享也是我国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手段,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借助网络媒体对教育相对落后的学校和地区开放,促进落后地区教育教学变革,提高他们的教育质量,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学校在发展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现有的资源平台,避免重复建设。只要我们抱着开放的心态,积极的参与和推动基础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我相信,一个具有统一身份认证和统一数据交换平台的教育资源共享系统和教育信息门户一定会在学校和学校之间、城市和地区之间,逐渐普及开去,这是用户的迫切需要,也是教育信息化大势所趋。六、关于教育技术产品的研发“现在学校买软件越来越挑剔了,我们辛辛苦苦开发出来的产品他们就是不接受,我们怎么说也没用”
34、某教育软件公司市场部经理面对教育信息化每年近300亿的市场规模,吸引了不少优秀的国内外厂商进军教育IT市场。但是很多公司发现这个市场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容易。一方面政府采购和招投标制度提高了市场进入的门槛,另一方面,随着用户对教育技术理解的逐渐深入,对产品的挑剔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市场上教育软件产品很丰富,但是真正能长久用下去的并不多。很多产品功能重复,抄袭或照搬企业市场的软件,对教育行业没有做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以致于不能给用户在教学和管理上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另外有一些比较优秀的产品,但是却自成体系,自我封闭,不能与其它系统共享数据,使得使用范围大大缩小。还有的公司规模小、服务支持能力不强,使得
35、用户对公司的信任程度降低。用户不仅仅需要一个开放的、安全的、稳定的、有实际用途的产品,更看重系统的扩展性、数据的兼容性和产品的使用成本。所以,我觉得公司研发的产品要想受到大家的欢迎,至少要做到如下几点:1、遵循开放的技术标准和行业标准。2001年,教育部成立了“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简称标委会)”,专门负责制定、推广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技术标准。一方面我们的产品要符合业界的IT标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符合国家标委会的相关标准。这样的产品才会有长远市场。2、对教育市场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公司的产品要有市场,首先就要对我们的用户和使用环境做深入调查,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了
36、解产品在使用中会碰到的各种问题。最好还能根据用户的需求和遇到的问题做适当的调整和开发,进行个性化定制,使产品更适合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3、保持开放的数据架构。任何系统都不应该是封闭的,如果不能与其它系统共享数据,这样的产品就只能在局部的小范围使用。在学校内部以及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上级部门之间,数据交换十分频繁,如果产品没有一个开放的数据架构,最终可能会被市场逐渐淘汰。4、加强服务支持。很多学校缺少专业的教育技术人员,技术能力十分薄弱,在他们购买产品时一般对公司的实力和服务能力比较看重,如果要在教育市场长期发展,最好建设一支优秀的服务团队,来解决用户在产品使用中随时碰到的各种难题。当
37、然,有一些有实力的学校也会自己成立公司开发软件,把自身教育的品牌和优势资源作为运营成本,积极探索附着在教育信息化上的商务运营模式,寻求体制创新,这也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但是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这种建设方式也面临一些问题:公司的管理是否能够与市场接轨,软件开发的流程是否规范,开发周期是否偏长,学校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持续投入等等。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更多的学校倾向于采用第三方的产品来降低投资成本和规避风险。IT界有句名言:一流的公司卖服务,二流的公司卖技术,三流的公司卖产品。但对于教育信息化领域,缺少的就是真正好的服务,真正愿意和教育单位合作的服务。如果大家能够坐下来,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踏实、严谨、
38、认真的做一点对教育信息化有益的事,对公司对学校都会大有好处。学校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单位,不是一个个独立的公司,它的发展建设要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包括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公司在与学校合作的时候最好能了解相关政策,得到信息化主管部门的支持。同时,作为教育软件公司,还应注意到这样一种趋势,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聚焦效应越来越明显。很多地区的教育软件由政府统一采购然后下发客户端给学校使用,或者由区教育信息中心集中建设一个本地区的办公网、教研网、和教学资源库,让成员单位免费使用,共享本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成果。所以,选择与地区信息中心合作建设教育城域网会获得更大的市场。广域网的远程教学、分布式资源库建设和移
39、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城域网的三大热点。教育城域网建设优势也被各地相继认同,建设热潮已从经济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延伸发展。作为学校信息部门,我们应该关注这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模式,调整教育信息化投资的市场策略,利用区域信息化成果,改进学校信息化系统结构。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正在加速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这场历史变革,丰富基础教育的选课模式和教学模式,倡导教育的个性化学习和素质教育,完成将教育领域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向知识密集型行业的转变。这场技术性的变革将彻底改变千百年来以教师自身知识结构、课堂传授为主、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彻底释放教师的生产力和学生的创造力,并使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溶为一体,实现教育中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与合理配置。教育信息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教育信息化大有可为,前景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