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日照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1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0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日照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1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0年).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山东日照历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截至2020年)隆虑公主子昭平君尚武帝女夷安公主。隆虑公主病困,以金千斤、钱千万为昭平君豫 赎死罪,上许之。公主卒,昭平君日骄,醉杀主傅,系狱。廷尉以公主子上请,左右人人 为言:“前又入赎,陛下许之。”上日:“吾弟老,有是一子,死,以属我。”于是为之 垂涕,叹息良久,日:“法令者,先帝所造也,因弟故而诬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 又下负万民。”乃可其奏,诛之。哀不能自止,左右尽悲。东方朔前赞日:“臣闻圣王为政, 赏不避仇罐,诛不择骨肉。书日:不偏不党,王道荡荡。此二者,五帝所重,三 王所难也,陛下行之,天下幸甚! ”上初怒朔,既而是之,以朔为中郎。(选
2、自资治通鉴 嗜四,有删改)【注】隆虑公主:汉武帝的妹妹。尚:专指娶公主为妻。豫:事先。弟, 妹妹,指隆虑公主。雕:ch6u,仇敌。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18 . (1)解释以下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死,以属我属:又下负万民负:(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上初怒朔,既而是之,以朔为中郎。19 .请简要概括文中汉武帝的形象特点。(4分)【参考答案】18. (1)属:通“嘱”,托付(嘱托)。负:辜负(对不起,对不住)。(2分。每 个1分。意思答对即可)(2)汉武帝起初对东方朔非常恼火,不久又认为他是正确的,让 他担任中郎一职。(2分。是:认为正确。以为:让担任。各1分。句意基
3、本 正确、关键词语解释恰当即可)19. (1)执法严明(严格执法、执法不徇私情)。(2)重亲情(重感情)。(3)善 于用人(知人善任)。(4分。第一个要点2分,第二、三个要点各1分。意思答对即可) 【参考译文】隆虑公主的儿子昭平君娶了汉武帝的女儿夷安公主。隆虑公主病危时,进献黄金千斤、 钱千万,请求预先为儿子昭平君赎一次死罪,汉武帝容许了她的请求。隆虑公主去世后,昭 平君日益骄纵,竟在喝醉酒之后将公主的保姆杀死,被逮捕入狱。廷尉因昭平君是公主之子 而请示武帝,汉武帝身边的人都为昭平君说话先前隆虑公主又曾出钱预先赎罪,陛下应 允了她。”汉武帝说:“我妹妹年纪很大了才生下一个儿子,临终前又将他托付
4、给我。”当时 泪流满面,叹息了很久,说法令是先帝创立的,假设是因妹妹的缘故破坏先帝之法,我还 有何脸面进高祖皇帝的祭庙!同时也对不住万民J于是批准了廷尉的请求,将昭平君处死, 但仍然悲哀难忍,周围的人也一起跟着伤感不已。待诏官东方朔上前祝贺汉武帝说我听 说圣明的君王治理国政,奖赏不回避仇人,惩罚不区分骨肉。尚书上说不偏向,不结 党、君王的大道坦荡平直。这两项原那么,古代的黄帝、颛顼、帝善、尧、舜五帝非常重视, 而夏禹、商汤、周文王三王都难以做到,如今陛下却做到了,这是天下的幸运!我东方朔捧(1)爱利以安之(2分) (2)其独以亡,何故? (2分)20. 依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吴国最终灭亡的
5、原因。(4分)【参考答案】19. (1)用爱和利使百姓安定(2分。爱利:用爱和利;安:使安定;之:百姓;每处0.5分,句意0.5分。)(2)吴国偏偏因此灭亡,什么原因呢? 2分。其:吴国;以:以(之),因此;亡: 灭亡;故:原因。每点0.5分。20. (1)吴国屡战致使百姓疲惫而生怨恨;(2)屡胜致使吴王骄傲放纵,不以仁爱治国, 最终亡国。(4分。每点2分,只答“屡战屡胜”得1分,用原文的话回答不得分。) 【参考译文】古代统治百姓的人,用仁和义来治理百姓,用爱和利来使百姓安定,用忠和信来引导百 姓,致力于为民除害,想着为民造福。这就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他们自己虽然去 世了,可是后世蒙受
6、他们的教化如同神灵一般,他们对人和事弄明白了。魏武侯当中山君的时候,向李克问道:“吴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李克回答说:“是 因为屡战屡胜。”武侯说:“屡战屡胜,这是国家的福分,吴国偏偏因此灭亡,什么原因呢? ” 李克回答说:“屡次作战百姓就疲惫,屡次胜利君主就骄傲。用骄傲的君主役使疲惫的百姓, 选样国家却不灭亡的,天下太少了。骄傲就会放纵,放纵就会用尽所欲之物,疲惫就会怨恨, 怨恨就会用尽巧诈之心。君主和百姓都到达极点,吴国灭亡还算晚了呢。这就是夫差在干隧 自杀的原因。(2016山东日照)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 寒
7、,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 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 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 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那么又请焉。故余虽愚, 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破裂而不知。至 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 *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炸然假设神 人;余那么缢
8、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假设人也。盖余之勤 且艰假设此。13.对以下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游:交往B.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质:询问*c.寓逆旅,主人日再食再:又一次D.腰白玉之环腰:腰佩14 .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J无从致书以观1属余作文以记之B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I何陋之有_4故余里愚,卒获有所闻i里杀臣篦不能绝也、pT余那么编袍敝衣处其间i复前行,欲穷其林15 .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作者写年少时家境贫寒,无力购书,只好向别人借书抄录来读,天寒手冷也不放松。B.
9、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写出了作者求学态度谦和,有自卑心理,以 至于不敢出声。C.在艰难的求学生活中,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是因为精神上的富足战 胜了物质上的贫困。D.选文从四个方面表达了作者求学艰难:抄书之辛,叩问之难,奔波之艰,住读之苦。 【参考答案】13. C (再:两次)14. A (以:均为连词,来;B.之:前句为代词,指代抄书;后句为结构助词,宾语前 置的标志。C.虽:前句为连词,虽然;后句为连词,即使。D.其:前句为代词,他们的;后句 为代词,那。)15. B (“有自卑心理”错。)(2016山东日照)【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
10、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 人.对曰:“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 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那么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斗伯
11、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必败。举趾高, 心不固矣。”遂见楚子,曰必济师。”楚子辞焉。入告夫人邓曼。邓曼曰大夫其非众之 *谓。莫敖犯于蒲骚之役,将自用也,必小罗。君假设不镇抚,其不设备乎!不然,夫岂不知 楚师之尽行也? ”楚子使赖人追之,不及。莫敖使徇于师日:“谏者有刑。”及鄢,乱次以济,遂无次。且不设备。及罗,罗与卢 戎两军之,大败之。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而听刑。楚子日:“孤之罪也J皆免之。(选自左传,有删改)【注释】莫敖:即屈瑕。举趾:抬脚。犯(niu):习以为常,不复在意。蒲骚: 地名徇(xun):对众宣示。鄢(ydn):水名,汉水支鄙:目光短浅 可以:可以凭借 济:救济军:进攻
12、,夹击13以下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遂见楚子,日:“必济师”D罗与卢戎两军之*参考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做此类题,关键是积累以及根据文意推测, 济:在此有支援的意思。14、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其乡人日 还,谓其御日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乱次以济,遂无次 C、战于长勺莫敖使徇于师日 D、公将鼓之斗伯比送之 参考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能力。A项都是代词,代人;B项分别为“按照”和“来”; C项分别为“在”和“对”;D项分别为“助词”和“代词”。15 .
13、以下对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甲文写曹刿作为平民入朝见鲁庄公献计献策,说明曹刿是一个热爱国家、关心国事、 深谋远虑、充满自信的人。B.甲文中曹刿认为战争要想取得胜利,一是在政治上要取信于民,二是在战术上要准确 及时地把握好战机。C.乙文中斗伯比预知战争的结局,提出了 “必济师”的建议,目的是希望楚王能对屈瑕 镇抚,并使他加强防范。D.乙文中楚王用人不当,不听大臣的意见。楚军败后,他虽能承当责任,但无原那么地赦 免众将,这表达了楚王治军无方、不善治政的特点。参考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理解的能力。解答此题,先审读课内文言文的内容, 检验有无错误,再分析课外文。
14、此题课内文没有问题,问题在课外文中“表达了楚王治军无 方、不善治政的特点”不妥,应为表达了楚王的善于治政。16 .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分)(2)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3分)参考答案:(1)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老实可信;(2)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斗伯比大夫又岂不知楚军已经全部开出去了?【解析】此题考查用现代汉语表述文言句子的能力。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 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
15、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1)句要注意古今异义词“牺牲”要翻译准确。(2)句要注意“然” “岂”及反问语气。17 .甲乙两文中曹刿和屈瑕在作战指挥方面表现出的特点有什么不同?(2分)参考答案:曹刿把握战机,谨慎小心,深谋远虑;屈瑕骄傲自大,专横独断,轻视罗国,。【解析】此题考查考生比照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种题型,考生要认真分析两人“在作战 指挥方面”的特点,找出相关语句进行比拟,不难看出二人智慧风格的不同。另外,此种题 型要先思考课内,再由课内分析课外。【参考译文】(鲁桓公)十三年春天,楚国的大司马屈瑕率军侵伐罗国,大夫斗伯比送他出行。斗伯 比在返回来的路上,对他的车官说大司马一定会
16、失败。(看他那样子,)脚步高抬,心飘 浮起来了。”于是去见楚武王,说必须给大司马增派军队。”楚武王没有同意。楚武王问 到宫中把斗伯比的话告诉给夫人邓曼。邓曼说:“斗伯比大夫的意思不是要众多的军队,他 的意思是让你用诚信来安抚老百姓,用仁德来训诫执政的官员,而对大司马屈瑕要用刑罚来 震慑他。大司马习惯了蒲骚战役得胜的战术,将会独断专行,一定会小看罗国。你对他如果 不进行严厉的劝告,他将会不加防范。斗伯比大夫一定是说要你训诫士众而善于镇定安抚他 们,召集各军队长官劝告他们要行善积德,召见大司马告诫他上天不会宽纵一个人的轻率行 动。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斗伯比大夫又岂不知楚军已经全部开出去了? ”楚武王
17、派一名赖国 在楚国做官的人去追屈瑕的大军,但没有追上。屈瑕使人宣令三军说:“对我进谏的人要处之以刑罚J军队到达鄢水岸边,不按次序渡 河,过河后便没有序列了。又没有设置防范工事。到达罗国后,罗国军队和卢戎的军队两面 夹击,大败了楚军。屈瑕自缢在荒山谷里。楚国所有的将领自囚在冶父等待武王的处分。楚 武王说:“这是我的罪过J对他们都免于处分。(2015山东日照)【甲】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那么名 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扶天 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
18、 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 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上,高祖因 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假设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 *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那么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 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那么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选自陈寿隆中对)【乙】亮少有逸群之才,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 再手
19、,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 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 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纸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选自陈寿进诸葛亮集表,有删改)尽:完全 著:闻名 身:亲自 破:打败A.曹操比干袁绍B.高祖因之以成帝业*c.此可以为援初r可图也D.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躬耕干野,不求闻达益州既定,以
20、亮为军师将军 *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注释】魏武帝:曹操。举州委质:氢整个荆州作为见面礼送给曹操。吴会:吴 国。8 .以下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法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利尽南海,东连吴会8 .信义署于四海C.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D.大薇其军,乘胜克捷9 .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10 .以下对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浦的一项为哪一项() A.甲文中诸葛亮分析政治形势认为刘备不可与曹操较量,也不可谋取孙权。B.甲文中诸葛亮除了分析政治、军事、地理因素外,还特别强调要爱民和用贤。C.乙文中写诸葛亮“乃建奇策“,这里的奇策就是甲文中“外结好
21、孙权,内此伏彼起 政理”。D.乙文中孙权因为一向心服刘备同,又敬重诸葛亮的奇才和儒雅,所以派兵帮助刘备。1L将两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百姓孰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译文:(2)亮少有逸群之才,容貌甚伟,时人异焉。译文:12.请结合文章内容,比拟甲乙两文刻画的诸葛亮形象的异同。(2分)答:【参考答案】8. A. 9.D 10. C评分,共30分,每题3分11. (1)老百姓谁尖摇头晃脑和箪盛饭用壶盛浆来迎接将军呢?(2)诸葛亮年轻时就表现出超群的才华,容貌非常英俊,当时的人都认为他很奇特。评分:(1)“孰“,谁;”箪食壶浆“,用箪直盛饭用壶盛汤;”敢不乎”,反 问语气。每点1
22、分,共3分。(2) “逸群”,超群;“伟”,英俊,高大;“异”,以 为异,感到奇特。每点1分,共3分。12.相同点:两文都写出了诸葛亮的政治远见与军事才能。不同点:乙文还表现了诸葛 亮淡泊名利的性格和容貌伟岸的气质。评分:相同占、不同点各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甲】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独掌大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州、郡的人数 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声望小人又少,然而曹操之所以能打败袁绍,以弱胜强的原因, 不仅依靠的是天时,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 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
23、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 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大家都 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天拿它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你 是否有占领它的意思呢?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高 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那里人民殷实富裕,物产丰富, 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声望很 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 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
24、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 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 州的军队到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 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乙】诸葛亮年轻时有超群的才能。身高八尺,面容相貌十分伟岸,当时人认为他与众 不同。遇到汉末战乱,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亲自在田间耕种,不求知名显达。 当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有特殊的才能,于是屡次到草屋去拜访诸葛亮。诸葛亮十分称道 刘备的杰出才能,于是结交了他,感情深厚。等到曹操南征,荆州刘琮把整个荆州当作
25、礼物 送给了曹操并投降曹操,而刘备失去了权势和地位,人数少没有立足之地。诸葛亮当年27 岁,就进谏奇策,亲自出使孙权,向吴国求援。孙权早就敬佩刘备,又看到诸葛亮有特别的 雅量,十分敬重他,立即派兵三万人来帮助刘备。刘备能够用兵和曹操交战,大败曹军,乘 胜攻下曹军。江南全都平定了。后来诸葛亮帮助刘备又向西攻打益州。益州充实之后,任命 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2014山东日照)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 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献公许之。虞公滥于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虞之与虢也,假设车之有辅也。 车依辅,辅亦
26、依车,虞虢之势是也。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 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假设假之道,那么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奈何其假道之道也!虞公弗听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攻虞,又克之。(节选自吕氏春秋权勋)【注】虞、虢(gu6):周代国名。垂棘、屈产:古地名,分别以产玉石和马著名。滥:贪求。 辅:车子两旁夹车的木。15 .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1)而求磔焉,必可得也假:(2)夫虢之不亡也,恃虞恃:(3)荀息伐虢,克N克:16 .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17 .选文中的宫之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的邹忌同为谋臣,善于进谏。
27、请结合 两文内容,简要回答二人进谏技巧的相同之处。(2分)【参考答案】15. (1)借(2)凭靠(3)战胜 评分:此题3分。每题1分。16.车依靠两 旁夹车的木(才能前行),两旁夹车的木也依靠车(才能存在),虞和虢两国的形势就是这 样。评分:此题3分。翻译句子意思对即可;“虞虢之势是也”,判断句式未译出,扣1 分。17.二人都运用设喻的方法,委婉地进谏。评分:此题2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从前,晋献公派苟息向虞国借路以便攻打虢国,苟息说:“请您把垂棘出产的玉壁和屈 邑出产的四匹马送给虞公,向他要求借路,一定可以得到允许J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虞公贪求宝玉和骏马,就想容许荀息。宫之奇劝谏说
28、:“不可以容许呀!虞国跟虢国, 就像车牙跟车辅,车牙依赖车辅,车辅也依赖车牙,这正是虞虢相依的形势。古人有句话说: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虢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虞国;虞国不被灭亡,靠的 是有虢国。如果我们借路给晋国,那么虢国早晨灭亡,虞国晚上也就会跟着灭亡。怎么能借 路给晋国呢? 虞公不听宫之奇的话,把路借给了晋军。荀息领兵攻打虢国,消灭了虢国。 再II军攻打虞国,又消灭了虞国。(2013山东日照)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
29、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 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假设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 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 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 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 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假设市;数月之后,
30、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8.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A.B.C.D.9.A、朝服.衣冠,窥镜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服:穿戴孰:仔细蔽:蒙蔽间:偶然B、C、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皆以美于徐公属予作文以记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10.以下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邹忌面对妻、妾、客的赞美,
31、没有沾沾自喜,而是理智判断,冷静思考,从中悟出 了直言不易的道理。8 .齐威王胸怀宽广,能虚心纳谏除弊,并且身体力行,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 诸侯国前来朝见。C.邹忌对齐威王现身说法,主要为了铲除齐威王身边的小人,从而到达广开言路,民 富国强的目的。D.本文剪裁巧妙,详略得当。比美与进谏写得详,进谏的效果写得略;详得具体生动, 略得余味无穷。【参考答案】8. C 9. D 10. C(2013山东日照)【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 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
32、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孟子)【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那么易治也,民贫那么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 那么安乡重家,安乡重家那么敬上畏罪,敬上畏罪那么易治也。民贫那么危乡轻家,危乡轻家那么敢陵 上犯禁,敢陵上犯禁那么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 然后治之。(选自管子)【注释】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犯禁: 触犯禁令。9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
33、意思。(4分)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是以善为国者() 必先富民 () 10.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得道者多助/伐无道,诛暴秦 C.然后治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民富那么安乡重家/然那么何时而乐耶 11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奚以知其然也?12 .理解填空(3分)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了,【甲】文从的角度来论述,【乙】文那么从 的角度来论述。【参考答案】9 .答案:委:放弃 域:限制 为:治理 富:使富裕评分:每题1分,共4分。10 .答案:B评分:选
34、对得2分。11 .答案: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根据什么知道这个道理呢?评分:每题2分,共4分。意思对,语句通顺即可得分。12 .答案:以民为本(或“人的重要性”)施仁政 富民。评分:每空1分,共3分。【参考答案】【乙】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 治理。凭什么这样说?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 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 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 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
35、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2012山东日照)【甲】假设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 行,橘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那么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 极而悲者矣。至假设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 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 那么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那么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那么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
36、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乙】假设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9.结合文意,解释以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春和景明景: 四时之景不同景: 而或长烟一空或: 把酒临风把: 10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微斯人,吾谁与归?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11 .以下句中“ / ”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假设夫/淫雨霏霏B.感极而/悲者矣C.其/喜
37、洋洋者矣D.四时之景/不同12 .比拟甲乙两个文段,在下面表格的空格处填上相应的内容。(3分)13.乙段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的“乐”与甲段中作者的“后天下之乐文段写景抒情甲一段淫雨霏霏二段喜乙先写山间之朝暮乐再写而乐”的“乐”,内涵有什么不同? (2分)【参考答案】9 .答案:日光景色有时持、执评分:每题1分,共4分。10 .答案:(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评分:每题2分,共4分。意思对,语句通顺即可得分。11 .答案:B评分:选对得2分。12 .答案:悲春和景明山间之四时评分:每空1分,共3分。13 .答
38、案:乙段中“乐”既抒发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又暗含作者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 苦闷情怀;甲段中的“乐”不只表示与民同乐的思想,而且表现崇高的思想境界。评分:此题2分。只答相同点不得分。(2011山东日照)【甲】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 哗者。林嗣环口技【乙】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罔不因势象形,各其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魏学海核舟记9 .填空。(4分)甲,乙两个文段都选自清代人 编选的笔记小说。甲文段以“”字
39、为核心,突出了民间艺人口技表演的高超;乙文段围绕 一词,表现了王叔远微雕技艺的精湛。10 .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一会宾客大宴会:罔不因势象形罔:*11 .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12 .甲文段除对民间艺人进行直接描写外,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请找出文段中侧 面描写的句子。(2分)【参考译文】【甲】京城里有个擅长口技的人。一天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在客厅的东 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 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一起围坐在围幕前面。过了一会儿,只
40、听到围幕 里面醒木一拍,全场安静下来,没有敢大声说话的。(2010山东日照)杯,冒死连拜两拜为陛下祝贺!”开始,汉武帝对东方朔非常恼火,接着又觉得他是对的、 将东方朔任为中郎。(2020山东日照)卖油翁欧阳修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 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 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15.以下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41、(2分)A.陈康肃公善射善:擅长*B.公亦以此自矜矜:矜持C.尔安敢轻吾射安:怎么D.康肃笑而遣之遣:打发A.尝射于家圃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C.乃取一葫芦置于地D.以钱覆其口16 .以下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2分)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亭记)其真无马邪(马说)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17 .以下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 “睨之”“但微颔之”,写出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技术不屑一顾,陈尧咨因此不满。B. “取”“置”“覆”“酌”等一系列动词,写出卖油翁倒油动作一气呵成,非常娴 熟。C.传神的对话描写是突出的写作特
42、色之一,文章通过对话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和个性特 点。D.在作者笔下,陈尧咨傲慢不逊,卖油翁内敛沉稳,人物形象生动,性格特征鲜明。 【参考答案】15. B 16. C 17. A (共6分,每题2分。答对得分)(2020山东日照)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 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旬月,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 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磬竭心力,知无不 为。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 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
43、。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甲文】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 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那么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岳阳楼记)【乙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 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不充, 日戾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节选自宋名臣言行录)注:再适,改嫁。篦(zhan)粥,稠粥;不充,缺乏,此指喝不
44、上。戾(ze), 太阳偏西。8 .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或异二者之为() 去之南都入学舍()9 .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微斯人,吾谁与归?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10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在甲、乙两文中都起 的作用;但两文 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主要运用了的表达方式,乙主要运用了 表达方式。(3分)11 .从乙文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伟大抱负的思想基础是 什么? (3分)【参考答案】8 .答案:为:心理活动,心情;去:离开,离家。评分:此题共2分,答对一个得1分。9 .答案: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有时夜里昏沉困倦,常常用
45、冷水冲头洗脸。 评分:此题共4分,译对一句得2分,意思对即可。10 .答案:揭示主题(点明文章中心)议论 记叙评分:此题共3分,答对一空得1分。11 .答案提示:从家世贫苦了解人民的疾苦,从小立志苦读大通六经之旨奠定了儒家“仁 爱”思想等方面回答。评分:此题共3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乙】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 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他发愤苦读,有时晚上困了,就用水冲头洗脸有时连 饭也吃不上,就喝粥坚持苦读。做官以后,常常情绪激昂地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 于遭受谗言诽谤而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
46、,吃饭只有一 样肉食,妻子和孩子的衣服和食物仅自给自足罢了。他经常吟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 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2006山东日照)【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 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 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 生,那么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那么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那么 生而有不用也,由是那么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 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 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选自孔 子家语)6.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故患有所不辟也()即与之化矣() 7 .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那么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8 .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作者的主要观点。(2分)甲文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