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建构对话式语文课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建构对话式语文课堂.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建构对话式语文课堂摘要:语文课堂应当是一个对话场,它以文本为媒介,老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相互形成对话,和谐互动,共同促生一个具有陶冶功能的教化情景,使师生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其中,从而获得阅历的拓展、精神的陶冶,达到促进思维发展,提升学生实力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课堂;对话式教学;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22)11-0232-02 1、案例背景 庄暴见孟子是高二语文下学期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的讲读课文之一,选自孟子?梁惠王下第一章,可以作为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文来学习本文,充分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庄暴见孟子是一篇对话体的议论
2、文,文章先通过庄暴和孟子的问答引出话题:“好乐何如”,然后叙述孟子如何就这个话题因势利导地劝告齐王要“与民同乐”。阐明不“与民同乐”就会失去民心,而“与民同乐”就会得到民心、统一天下的“王道”思想。在字词的理解上不会给学生造成太大的困难,主要是在于让学生明白孟子的论辩艺术。最终由文及人,让学生相识到孟文雄辩、雄伟的风格缘于孟子的大丈夫的人格精神底蕴。庄暴见孟子让学生把握这种论辩艺术,对于他们的思维实力是一次很好的熬炼。本文的语言不太深邃,语句多有重复之处,学生理解的难度不大,但考虑到理科班学生对自己动手查找资料解决字词等问题的主动性不高,因此,在教学中采纳对话式教学来学习本文。 学习本课,要求
3、学生对文章要反复朗读,力求做到熟读成诵,在反复朗读中对文中的一些文言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特别句式等以及常见虚实词,古今异义现象等加以摘录整理,做到能理解其含义,辨析其用法,以加强文言学问和语感的积累。 2、案例主旨 传统语文教学是一言堂的教学,老师的讲解和灌输替代了学生的思索和发言,所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缺少主动性和自主性,完全是被动式接受和机械式记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要求建构对话式语文课堂。在“对话式”语文课堂中,教学模式不再是填鸭式的,而是进行对话沟通,进行思想和对文本的理解上的碰撞。在课堂对话的氛围中,老师和学生都处于自由开放的精神状态,可以不受老师预设问题和固有概念的束缚,
4、充分表达各自的看法,在沟通看法的同时,提升自己已有的感受和相识,从而达到一个更高更深层次的理解。而文言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在学生自主解决文章字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对话式沟通和探讨是本案例思索的核心问题。 3、案例描述(部分) 老师:学习古文,我们总是要从正音读起先,下面请一位同学把课文朗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分清句读。 学生读。 老师:读得不错,但还有些值得留意的地方,能指出来吗? 学生1:我觉得“王尝语庄子以好乐”中“语”不读y应读y,这里是“告知”的意思,作动词。 学生2:“独乐乐”两个乐字的读法没分清晰。 学生3:没有逼真的读出人物的语气。 老师:同学们
5、评述得很好。本篇课文中的确有些字词较难读准字音。请一位同学再次朗读课文。 学生读 。 老师:很好,刚才这位同学提到逼真地读出人物的语气的问题,这要求我们深化地了解课文内容,尤其要把握人物对话的心理,这样才能读出效果。下面请同学们参照书下注释,边读边翻译全文,同时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理,遇到疑难处可圈点,也可探讨。 学生自读探讨 老师:同学们在阅读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有什么疑难问题吗? 学生1:庄暴见齐王,王语暴以好乐,暴为何未有以对也? 老师:哪位同学能说明一下。 众生默然 老师:这关键在于对“乐”的理解,本文中提到了两种音乐,一为(拖长字音) 众生齐答:今之乐,古之乐。 老师:对,这是孟子提到的两
6、种音乐,但齐王提到了两种音乐是 众生齐答:先王之乐,世俗之乐。 老师:问题即在于此。我先给大家说说儒家对音乐的看法。古代历史重视礼乐,儒家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从音乐可以考察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并反对把音乐作为单纯的消遣活动。 先王之乐:乃古代圣王制作之乐,是高尚之乐,能鼓舞人之斗志,有利于治国,是用来教化百姓,安定民心,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的手段。 世俗之乐:犹今之流行乐曲,世人眼中,此乃靡靡之音,乃庸俗之乐,是乱世之音,黄色小调,最为儒家所不齿。 作为臣子的庄暴,在君王面前明知君王之爱好不好,却也不好明说,故“未有以对也”。 学生2:孟子所说的两种“乐”与齐王所说的两种“乐”为何不
7、一样? 老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谁能解答? 学生1:这是孟子的超群之处,他偷换了概念,今之乐中有好有坏,并不完全等同于“世俗之乐”,且能引起齐王的爱好。 学生2:这是孟子有意吊胃口。因为孟子一谈“乐”王“变乎色”,而孟子又不好说世俗之乐很好,以今之乐言之,既能释之,同时又能为孟子自释“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作铺垫。 老师:回答得很好。孟子初见齐王,两人谈话并不投机,为了使齐王能够耐性地听下去,孟子引入了一个齐王感爱好的话题,即“好乐甚”,有利于治国。作为一国之君的齐王,本以为自己所好不好,却听孟子说“则齐其庶几乎”,当然想听下去了。这是孟子投其所好,以利于谈话,这正体现了孟子的超群的说理
8、艺术。 老师:提问 在论辩当中有这样两种状况,一种状况就是双方在一些枝节的问题上纠缠不休。还有一种状况就是快速的指明对方的要害,抓住这个问题一攻究竟,孟子见齐王,他采纳的是前者还是后者?(后者)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 孟子见齐王的第一句话就是“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干脆就把论题提到齐王的面前。 老师: 孟子一见齐王的第一句话就把庄暴见齐王讲的话拿过来问齐王。并且齐王一听到孟子这个回话,他的看法怎么样?(变色)变成什么色?为什么变色? 学生:心虚、惭愧。以惭愧为主。 老师: 为什么惭愧呢? 学生: 因为他好的不是一种治国之乐,而好的是一种世俗之乐。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是不一样的。先王之乐比如
9、尧舜时候的音乐,政通人和,治世之乐。而世俗之乐是乱世之音,黄色小调,流行歌曲,最为儒家所不齿。 老师:所以孟子跟齐王的对话,一问一答,从辩论的艺术来讲是一种攻其要害的方法(板书:攻其要害)。辩论有两种状况,一种状况是避实就虚,比如你对人家提出的问题无法回答的时候就奇妙的这么做。但是更多的时候却要避虚就实,避轻就重,志在必胜。那么孟子见齐王采纳的就是这样一种攻其要害的方法或者叫做避虚就实法(板书:避虚就实法) 老师: 齐王的表情说明他懂得两者的区分,所以他恼羞成怒,在这种状况下假如孟子正面的说理有没有效果?那他怎么办呢?我们看看孟子采纳了一种什么样的说理艺术。他能不能让齐王感到尴尬?不能,不能尴尬,他要挽回尴尬的气氛,那么就反过来,不说你不好,反过来还要对齐王恭维一番。他是如何恭维他的呢? 学生: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老师: 但我们看一下孟子在这里表扬齐王的这句话,今之乐犹古之乐也,他所运用的概念和齐王运用的概念同不同? 学生: 不同。齐王的概念是“先王之乐”、“世俗之乐”,是从性质和内容来分的。孟子说的“古今之乐”是从时间上来分的。貌相像,实不同。“今之乐”也好,“古之乐”也好,它都有庄重肃穆,和庸俗轻佻之分。在逻辑上事实上孟子运用了一个偷换概念的方法。(板书:偷换概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