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3986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39861.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 小学2、学科:语文3、课时:第1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2)搜索有关资料二、教学课题1、认识、会写本课生字、生词。2、有感情朗读课文,按照每段内容,划分意义段。3、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三、教材分析教学内容: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组教材是围绕着“异国风情”这个专题编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讲的是“我”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
2、国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邻街窗户外,他们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现变化很大的德国,“美丽”依旧没有改变。由此,我体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境界。内容分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学情分析: 德国对我们来说很陌生。因此,在学生自读自悟的情
3、况下理解课文内容,将视听和语言文字有机结合,使学生体会到德国的异域风情。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3概括段意。4学习第一段。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2、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教学准备:1.德国风光片、教学课件。2.学生搜集有关德国风情的资料教学方法:根据课标精神和本课的课型特点,针高年级的年龄特征,教者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和自读自悟法。教学时,以朗读作为重点,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学
4、生朗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四、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既有让我们引以为荣的祖国的锦绣河山、优秀的中华文化,也有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本组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就让我们同作者一道,到世界上的一些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第一站德国。百度搜索学生谈感受简介作者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那棵大树还记得是谁吗?对,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爷爷。本文的作者季羡林先生,曾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年,1945年才回国。1980年,也就是时隔三十五年后,当他再次踏上德国这片土地感慨万千
5、,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今天,我们要同季爷爷一起去德国,去看看德国的花。(板书课题)师;看到题目,你想到了什么?(二)、检查预习情况 轻声读课文,不会读的字或句子,多读几遍 读完第一遍,站起来,读第二遍在学习的过程中,你有哪些知识可以和大家分享?教师出示字卡,理解生字(字义,组词,多音字,造句) 大屏幕出示新词,学生读,并理解词义。宇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三)、检查读课文小组内练习读,一会比一比看看那个小组读得最好读后,每组选一个同学读一个自然段(学生读后,小组内同学马上评价、纠错、点评,用这样的开场白:我认为应该这样读)教师引导: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再次朗读,加深
6、感悟。(四)、理清脉络学生快速读课文,思考:每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学生划分意义段。(五)、小结每一段都蕴含着德国人对花的真挚情感,选一句作者情感最真挚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五、教学反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多读多想,整体感知课文。在检查预习情况时,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组内学生分工明确,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各个学习小组之间注意倾听,评价,补充。课前,组织学生收集有季羡林先生的情况和德国的文字、图片,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