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亭集序》教案设计.docx(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兰亭集序教案设计兰亭集序教案 8兰亭集序 教学目标1积累整合文言学问,驾驭文言文阅读的方法。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相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酷爱之情。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改变。教学难点相识作者深厚感叹中所蕴涵的主动心情。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兰亭集序摹本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整体感知,熟读课文,理清思路研习1、2自然段,探究乐在何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据历史记载,唐太宗想方设法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
2、临摹之,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恒久失踪,成为千古恨事。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摹本。(让学生看教材中兰亭集序书法作品)从摹本可以推断“书中极品”的评价绝非妄言。而此文为什么又被称为“文中上品”呢?它为什么跨越千年依旧动人呢?今日我们就来观赏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的魅力所在。二、王羲之其人其书其事王羲之其人王羲之(303361),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后就从当时闻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
3、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2羲之其书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法圆转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后代尊为“书圣”。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3羲之其事(1)袒腹东床晋代的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视察他的子侄。门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
4、吃东西,似乎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2)鹅池晋书王羲之传登记了这样一件事:“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王羲之为之感动,边派人去集市买来几把扇子,取出随身带的笔墨在扇上挥毫,一一题款落印。然后对老婆婆说:“老人家,你为我斩杀了心爱的大白鹅,我很是过意不去,请把这几把扇子拿到市上,卖上几串钱,算是我对你的补偿吧。”(3)以书换鹅王羲之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
5、养了十几只好鹅,就特地跑到道观去观赏,并且不惜重金,希望道士把鹅卖给他。但是无论王羲之如何恳求,道士就是不愿。后来道士说:“若你帮我写一部道德经,我就把鹅送给你。”王羲之听了,特别兴奋,说:“这有什么困难,你为何不早说?”立即进道观写字,完成后才欢高兴喜地赶着这群鹅回家。三、背景介绍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相互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困难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躲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
6、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实自然的美丽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实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与的名士,有“卷土重来”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四、文体学问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
7、“序”,也叫前言,属好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举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五、整体感知1放录音,辨识字词癸gu丑修禊x流觞shng激湍tun形骸hi游目骋chng怀齐彭殇shng嗟悼jido会kui稽j感慨系x之通假字:趣舍万殊悟言一室之内听录音,请学生分别划出三个段落中表达作者情感的词来(“乐”“痛”“悲”),划出不懂的字词句来。感知作品,理清思路老师明确:第一部
8、分(1、2自然段):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美丽的自然环境。其次部分(3、4自然段):抒情、争论,由观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六、研习第一部分(1、2自然段)1快速阅读课文,然后合上课本,凭记忆按提示查找内容要点如:时间:“永和癸丑暮春”地点:“兰亭”人物:“群贤少长”环境:“此地有,又有”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感受:“信可乐也”2摘录本段写景句,体会作者写景状物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欢乐的心境。学生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3课堂练习:模拟想象你便是其中一文士,请你用散文化的语
9、言将景物和你的感受诉诸笔端。老师点拨:本段中作者无论“摹”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极其简约。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该是鲜花吐芳,万紫千红。此段中作者却只选山、水、林、竹、天。写山岭,从高耸、横亘状其势;写竹林,从茂密、参天绘其形;写溪水,着眼于水清流急,回环相映之态;写晴天,写煦风,仿佛景物皆着感情色调。如此美景,在良辰、乐事的氛围中,给人带来的是愉悦,是欢欣,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和游人如织的欢乐场面。4提示学生朗诵时留意语调要清爽明快,充溢欢欣,优雅之情调。根据提示每组选代表朗读。5学生探讨、沟通(1)有人将本段之“乐”总结为“五乐”,你能找出来并加以总结说明吗?(作者依据什
10、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在第1部分中起到什么作用?)明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这次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是一乐;而聚会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情真,是为四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是为五乐。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一句是对聚会情景的总结,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2)本段末句“信可乐也”能否改成“信可乐矣”?请阐述理由。明
11、确:“信可乐也”不行改为“信可乐矣”。因为用“也”语气平缓,笔势沉稳;而用“矣”语气激越,笔端情感外露。细致揣摩第1段中描述景物只在山、水、林、竹,而舍鲜花吐芳;就是写林写竹,只言“茂”“修”,而弃其绿、碧、翠,极力营造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集会本是赏心乐事,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并不过分显露,这是他气节高爽、性格沉稳的表现。(3)探讨: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老师明确: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晰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超群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美丽,朴实清爽。七、当堂训练尝试着背诵第一、二自然段八、课堂小结暮春三月,莺飞草长,天气晴朗,春风和煦,不行不谓
12、之“良时”;会稽山阴,清幽兰亭,茂林修竹,山环水绕,不行不谓之“美景”;时贤名流,志趣相投,不行不谓之“贤人”;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不行不谓之“雅事”;仰观俯察,游目骋怀,不行不谓之“乐心”:这实在是人生之乐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沉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这种美妙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美谈佳话。千年以降,我们依旧能感受到这些文人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九、预习作业1预习第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为何而“痛”?又为何而“悲”?2如何理解“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其次课时 教学要点研习3、4自然段,理解作者的生死观。整理本课文言学问。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检测1、2自然段的文言学问(
13、略)。二、研习第3自然段1全班齐读第3自然段,理清文章思路提问一:请合上课本串讲本段大意提问二:这段话作者围绕什么主题绽开探讨的?明确: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提问三:作者为何而痛?一痛惜情随事迁,美妙消逝;二痛生命有限,终期于尽。2诵读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概稍稍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究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以理论为主,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中的“痛”。末句以降调慨叹语气收束。请根据上述提示,每组选代表诵读三、研习第4自然段(第三部分)1熟读课文,理清背诵思路这段争论中包含感情,请理清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问题(
14、1)当前士大夫的人生观是怎样的?(2)你认为作者赞同他们的人生观吗?为什么?明确:由读昔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世事的深化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作者抗拒人生虚幻的执着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一份对人生特殊的酷爱和执着,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改变如此迅疾,此次宴会的状况就该记录下来,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慨。随着感情改变的步步推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酷爱。2朗读语调提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
15、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选择学生根据以上提示朗诵四、合作探究1谈谈你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的相识。明确: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行一视同仁。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2第自然段,作者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那么作者原委为何而“悲”呢?明确: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二悲今人一死生齐彭
16、殇的虚妄;三悲后人叩问今人,可谓千古一悲!文章由“我”的个体之“痛”和“悲”,推己及人更加深刻感人。人类社会从古到今,迈进了多少年,然而人类对生命本质的体验何其相像!真是古今同痛,千古同悲!五、探究性阅读训练有人认为作者在文中阐述了他的生死观,是他的旷达性格使然;但他终归生活在国事日衰的东晋时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讲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毫无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你如何理解呢?请发表你的观点背景介绍: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相互倾轧,残杀屡屡发生。士大夫自危而无奈,寄情山水,啸傲山野,思想消极,行动无为,感觉生命就像浮萍之于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是哪
17、里,生死无常。于是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所谓“一死生”“齐彭殇”,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即玄理之一。受社会思潮影响,东晋文学创作内容消沉,躲避现实、出世入仙的情调很浓,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在这种背景下,王羲之在文中描绘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还能批判当时盛行的虚无思想,事实上就是眷念人生、酷爱生命的表现。他在书法上的执著努力和卓越成就也是对抗人生虚无的体现。诚所谓“消极其表,执著其里”,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小结: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利器。六、归纳整理文言学问1通假字趣舍万殊(“趣”通“趋”,趋向,取向)悟言一室之内(“悟”通
18、“晤”,面对面)2一词多义修:茂林修竹(高)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乃重修岳阳楼(修建)修守战之具(整治)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期年之后(周,期年:一周年)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情致辞)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临: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引申为阅读)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迎)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面对)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按次序)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行军途中的驻地)3词类
19、活用映带左右(环绕,名作动)流觞曲水(使动用法,使流;使(水)弯曲)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所以游目骋怀(使游,使骋,动词作使动)固知一死生(看作一样,数量词意动)齐彭殇为妄作(齐:形容词意动,看作相等。)一觞一咏(名作动,喝酒)4古今异义列坐其次古义:这个地方今义:次一等的。俯察品类之盛古义: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或取诸怀抱古义:思想理想今义:怀里抱着所以游目骋怀古义:用来的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夫人”古义:“夫”用在段首引发争论,是发语词,可不译。“人”,人们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俯仰”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后之览
20、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这篇文章今义:文静;文化或文人5特别句式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会于会稽山兰亭(介词结构后置句)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句)亦将有感于斯文(介词结构后置句)晤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引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介词宾语“之”)死生亦大矣(推断句)七、课堂小结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登记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语言清爽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珍贵。八、布
21、置作业背诵全文九、相关资料:兰亭集序真伪大辩论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出自唐代房玄龄编撰的晋书,而此前收录晋文最完备的文选竟未见此文,这与兰文的历史地位很不相称。同时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梁代刘孝标注引的王羲之临河序与兰亭集序文字上有出入。于是就此引发了一场兰亭集序真伪大辩论。(1)文章作者之真伪观点一:作者不是王羲之。清人李文田首先提出这一观点,并阐述了几点理由。郭沫若也赞同此说,并就“夫人之相与”之增段补充论据,然后进一步考证说,兰亭序是王羲之七代孙、陈代永兴寺僧人智永所为。观点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适引用证据反对郭沫若的观点,章士钊也引用资料来证明兰亭集序的作者就是王羲之。(2)书法作者之真伪
22、观点一:作者不是王羲之。南宋姜夔领先质疑,李文田则从书体上否定定武本兰亭为王羲之笔迹,郭沫若更是斩钉截铁地断定是假的,并进一步推断,“这个墨迹本应当就是智永所写的稿本”。观点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适等人著文反对,认为郭沫若以两块刚出土的石碑而断定东晋只有隶书一种字体,是“孤证不立,偏难概全”。详情请看语文学习2000年第8期陆精康先生的兰亭序疑案录。十、课文及翻译1、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
23、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2、参考译文永和九年,这年是癸丑年,三月初
24、,(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很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漂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爽,和风吹来心情安逸。向上看,天空广阔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视力,开阔胸怀,尽视和听的乐趣,实在欢乐啊!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喜爱讲自己的理想志趣,(与挚友)在
25、一室之内面对面交谈;有的人随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予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各人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各不相同,但当他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兴奋,一时很自得,欢乐而满意,竟不觉得苍老将要到来;等到他对自己宠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事物的改变而改变,感慨也就随着产生了。从前感爱好的事,转瞬之间,已成为陈迹了,还不能不因此而引起心中的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终归于尽。古人说:“死和生是一件大事啊。”这怎么不叫人哀思万分呢?每当我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缘由,(跟我所感慨的)犹如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原来知道,把生和
26、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日,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登记参与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怜悯况不同,但人们的思想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命这件大事吧。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文言字、词、句教学,读懂文章内容,并能成诵。 2、领悟作者“乐”、“痛”、“悲”心情改变后面的生命感慨。 3、把握文章融叙事、描写、抒情、争论为一炉的写法。 【教材分析】 1、本单元所选皆山水游记散文,此类文章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与说理的成分。 详细到本文,作者借由眼前“
27、乐”事,想到生命短暂,故而有了“痛”感,并进一步想到“前人”、“后人”对“生死”的共同感慨,由此生出了“万古同悲”之叹(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人的生命终将归于寂灭,此乃亘古不变之规律,故悲)。当然,教学本文也不能忽视作者表达的主动心情。 这是本文教学难点(不是重点),不行不引导学生体会。 2、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部分载有“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的说法,字、词、句教学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3、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载有“古代诗文老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爱好,培育学生诵读的习惯”的说法,激励学生多读是本文教学的另一个重点。 【教学重点】 1、字、词、句教学,如“岁、虽、所以
28、、引、信、相与、兴、或、向”等,帮助学生读懂文章。 2、诵读教学,提示学生抓住文中表示感情改变的关键词语,如“乐、痛、悲”,以此带动对全文的理解背诵。 【教学难点】 1、领悟作者“乐”、“痛”、“悲”心情改变后面的生命感慨。 2、把握本文融叙事、描写、抒情、争论于一炉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音频朗读、集体朗读、老师范读。 2、字、词、句等文言学问教学以学生质疑、师生解疑方式绽开。 3、以“探讨法”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在文章中的心情改变。 【教学打算】 1、音频朗读材料、视频介绍材料、课件。 2、预习作业 了解作者、作品,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作品。 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教辅),
29、读懂文章内容,翻译文章一遍。 找出文章表示作者情感改变的关键词,尝试体会作者情感改变的内在缘由。 【课时支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一则新闻(视频),王羲之妹至帖仅17个字,拍出2400万元。 一则典故(幻灯片),兰亭序作了唐太宗的随葬品。 足证王羲之无愧“书圣”称号。 *二、常识简介:作者、作品 1、请1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作者。 2、用幻灯片展示王羲之书法艺术,点到即止。 3、视频短片拓展视野,学生更好理解本文写作的来龙去脉。 *三、听音频范读(正音) 1、要求学生标诞生字词的读音。 2、生字词注音。 癸(gu)丑修楔(x)事清流激湍(tun) 流觞(shng
30、)曲水形骸(hi)游目骋(chng)怀 趣(q)舍万殊若合一契(q)齐彭殇(shng) *四、配乐集体朗读(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情感) 1、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表示作者情感改变的三个关键词,领悟作者情感的改变,并思索作者情感改变的脉络与缘由。 2、合作学习,探讨并领悟作者情感的改变。 (1)邻桌探讨。 (2)学生展示。 (3)老师明确: 情感改变:乐痛悲 因时、地、景、人、物、事而乐; 因生命短暂、人生易老而痛; 因“前人”、“后人”对“生死”的感慨相同,故生“万古同悲”之叹(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人的生命终将归于寂灭,此乃亘古不变之规律,故悲)。 *五、老师示范朗读(详解1、2语段字、词、句) 1、
31、同学指出1、2段不解的字、词、句。 2、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字、词、句问题。 3、老师幻灯片展示重点字、词、句。 重点实词(黑体字): 岁在癸丑 茂林修竹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足以畅叙幽情 足以极视听之娱 重点虚词(黑体字): 信可乐也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词类活用(黑体字): 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 所以游目骋怀(动词的使动用法) 特别句式: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推断句,推断目的) 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句,省略介词的宾语) 列坐其次(省略句,省略介词) *六、学生再次齐读全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说明:假如时间不够,本环节略去。
32、 *七、小结本课时 1、同学们大体知道了王羲之其人其事和本文写作的来龙去脉。 2、同学们初步领悟了作者“乐”、“痛”、“悲”心情改变后面的生命感慨。 3、我们具体解读了1、2自然段,读懂了这两个语段的内容。 *八、布置作业 1、以文中三个关键词为纽带,背诵全文。 2、借助课下注释,读懂文章3、4段内容。 3、思索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动情感。 *附1、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王羲之 乐时、地、人、物、事 痛生命短暂、人生易老 悲亘古不变的规律*附2:其次课时主要内容 1、反复诵读文章。 2、解析3、4自然段的字、词、句,读懂语段内容。 3、完整领悟作者“乐”、“痛”、“悲”心情改变后面的生命哲思。 3
33、、理解文章融叙事、描写、抒情、争论于一体的写法。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学习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相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缘由以及在深厚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酷爱之情。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重点难点1、相识作者深厚感叹中所蕴含的主动心情。2、对文中多义词详细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案例剖析这是一篇书序文中有些话说明诗集的由来,有些话说明编辑的目的,请一一指出并体会作者行文的妙处。这一题目的考查目的是要求
34、同学们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精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写作技巧。说明诗集由来的话:“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事实上说明做诗的缘由。“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指明白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即即席之作。“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经过。说明编辑的目的:全文最终一段。“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学法导引1、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2、反复阅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把握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
35、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颂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擅长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1、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改变?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详细体现为第一部分:点叙宴集盛况(乐);其次部分:抒发人生感慨(痛);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巩固发展1、说明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列坐其次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故列叙时
36、人,录其所述2、以下各组句子,加点字意思分别相同的一组是A、群贤毕至此印者才毕,则其次板已具B、少长咸集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死、茂林修竹务耕织,修守战之具D、畅叙幽情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A、俯察品类之盛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B、信可乐也宁信度,无自信也C、夫人之相与玉斗一双,欲与亚父D、不能喻之于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A、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B、极视听之娱初极狭,才通人C、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D、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此人可就见,不行屈致也A、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每览昔人兴感之由B、若合一契若入前卫寿C、列坐
37、其次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D、未尝不临文嗟的悼先帝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3、指出下列加点的代词指代的详细内容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其: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其: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之: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之:4、“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与“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中的两个“其”所指的内容是否一样?从原文中找出它们的详细内容。答:5、依据课文天空。全文分两层意思,第一层叙事写景,其次层争论抒情。第一层中,作者用“,”来写人;用“,”来写兰亭地理位置及景色;用“,“写出兰亭之会的高
38、雅。6、原文中,作者写江南三月浓艳之物又不见其妖冶,用“”绘竹,只言其而弃其;用“,”来写水的而弃其。写山不见山,“竹”与“水”给山以无限朝气,耐人寻味。7、细读课文,品尝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分析作者对死生意义的论述。8、熟读课文,全文背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
39、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9、课文第一段作者写相聚之乐,这里选的两段则写筵散之。原文第一段是实写,这两段则是写。10、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写本文心境的一句话。拓展创新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1-15题。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人,劬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往夜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
40、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于是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之为也。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惄然愧以意自闵也,告吏曰:“微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注)梁,即战国时的魏国。劬(q):勤劳。窳(y):懒散。惄(n):忧思。11、说明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因往夜窃搔梁
41、亭之瓜窃:楚亭怪而察之怪:因具以闻楚王闻:梁王以为信信:1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其”相同,两个“以”不同B、两个“其”相同,两个“以”相同C、两个“其”不同,两个“以”相同D、两个“其”不同,两个“以”不同13、“楚令闻之”一句中“之”指代的内容是14、翻译下列语句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译文:此梁之阴让也译文:楚王时则称说译文:15、用简洁的话语概括本能文的中心思想。(30字以内)分小组合作沟通完成以下随意一题。16、通过字帖或有关手段,搜寻王羲之的书法名作兰亭集序,分析鉴赏其超群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充分探讨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写一篇艺术鉴赏文章,在班
42、内沟通。17、有组织的细心一次室外活动,形式不限,体会群聚而谈的的意趣,事就某一个问题座谈探讨,而后写一篇精短的感悟文章。18、组织一次以“感悟生命意义”的演讲竞赛。参考答案1、聚会排列实在不同,差别造化一一列举2、BDAC3、曲水“取舍万殊,静躁不同”的人们“已为陈迹”的“向之所欣”古人对死生发出感慨的文章4、一样,指人,即文中的两个“或”(有的人)5、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6、茂林修竹修绿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清碧7、(略)8、(略)9、悲虚10、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11、偷偷地感到惊奇禀告的确12、B13、
43、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14、人家做可恶的事,你也跟着做可恶的事,为什么心胸狭窄得这样厉害呢这是梁暗中对我们的礼让啊楚王时常称道这件事15、通过梁人浇灌楚瓜的故事,赞美了以德报怨的美妙情操。 兰亭集序 (苏教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学问,记诵全文。 2驾驭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特点,体会行文之妙。 3正确相识作者对人生无常、终归于尽之慨,感叹中含主动之情。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美文,必需加强诵读。要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抓住序的特点和本文行文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支配2课时。 第一课时 要点:介绍有关常识,整体感知文意。 一导语。人们早就起先了对生死的思索。司马迁:或重
44、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一代书圣王羲之也为我们献上了对生死的哲理思索。 二介绍。王羲之,书圣,行草兰亭集序誉为行书第一。其人曾一度为官,主动用世,后辞官归田,娱情山水,胸怀旷达。 序,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文字。多介绍成书经过,意旨,作者状况等,亦可评论。古人宴集,常一同赋诗,推一人作序。 三感知全文。 1听录音。正音。gu癸x禊shng觞chng骋shng殇 2初步品尝本文骈散的特征。 3比照书序,感知内容。: 作诗缘由(修禊事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情形(一觞一咏) 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 意义(后之览者,将有感于斯文) 借题发挥(论生死)这是
45、不同于一般序文之处 形成以下状况1。记盛况 2抒感慨 3交代作序目的 四学生比照注解,疏通全文。 共同解决练习。积累文言学问。 五作业。翻译全文。 其次课时 内容:分析与诵读 一。复习。诵读。 二分析。 1学习第一节。 l如何记叙盛况? 时间:永和九年,暮春地点:兰亭目的:修禊事人物:群贤少长 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气:惠风和畅 活动:流觞曲水感受:信可乐也 l“信可乐也”究竟有几乐?(良辰1乐;美景2乐;赏心3乐;乐事4乐;人贤5乐) l结合上述内容诵读。 l鉴赏:体会作者状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感受作者欢乐的心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想象这一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游
46、人如织的欢乐之景) l用清爽明快的调子朗读。 2学习其次节。 l这节是围绕什么问题绽开争论的?如何绽开逐步? 承接上文之“乐”而来,由乐而忧,又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由现今人们相处,处世各异,静躁不同,但忧患之源相同。A永不满意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而快然自足,所之即倦,感慨系之B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向之所欣,转瞬之间以成陈迹C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故死生亦大矣。 欣于所遇及所之既倦 叹死生亦大矣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小结:本段以争论为主,探讨人生哲理,朗读宜用和缓语气读之。 3研习第三节。 理清文脉:昔人兴感,若合一契古人也有感于生死 指责:一生死,齐彭殇 后之视今亦如今之视昔记此文以免不彰 三探究。 l品本文行文之妙:由昔人兴感说起,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这样把昔人、昔人,今人、今文,后人串连起来,奇妙交代了编集之由。 l谈对一生死,齐彭殇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