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docx(5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 平行四边形与梯形 1、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 相互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同一平面内,两条直 线不平行就相交)假如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2、 画平行线应先放三角尺,再放直尺,平移三角尺。(一贴,二靠,三移,四画) 3、 假如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假如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
2、两条直线也(相互垂直)。 4、 画垂线应先放直尺,再放三角尺,平移三角尺。(一对,二移,三画) 5、 点到直线之间垂直线段最短。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6、 两条平行线之间全部的垂直线段的长度相等。(平行线间的距离到处相等) 7、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行叫做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1)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平行四边形相对的角(对角)度数相等,相邻的角(邻角)度数和是180度,四个角的度数和是360度。 平行四边形简单变形,具有不稳定的特性。 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
3、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平行四边形有多数条高,同一底上的高长度都相等。 (2)梯形 在梯形中,平行的两条边分别叫做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其中短的叫上底,长的叫下底)。不平行的两条边叫做梯形的腰。从梯形上底的一点到下底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梯形有多数条高,全部的高长度都相等。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等腰梯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7、 正方形是特别的长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别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对边相互平行,邻边相互垂直。可以用画垂线或平
4、行线的方法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8、用集合图表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9、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10、梯形的各部分名称. 11、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有两个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12、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0。 13、平行四边形相对的角完全相等,相对的边平行且相等。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其次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其次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 其次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 一、常用的长度和面积单位及进率 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 进率: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5、1分米=10厘米 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进率:1平方千米=100公顷 =1000000平方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二、单位之间互化的方法 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要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要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三、带合适的单位 带面积单位时,先考虑面积的大小,再看括号前面数的大小。果园、广场、体育馆一般带公顷,如: 一个足球场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 一个果园的面积是3(公顷)。 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大约是44(公顷)。 较大的面积如一个区、一个城市、一个省、一个国家都用平方千米
6、做单位,如: 洛阳市的面积约是15230(平方千米)。 河南省的面积约是17万(平方千米)。 上海市的面积约是6364(平方千米)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 第六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法则: (1)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2)假如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3)余下的数必需比除数小。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般把除数用“四舍五入法”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试商大了要调小,试商小了要调大。(四舍商大舍去1,五入商小加上3、除数是两
7、位数的除法法则: (1)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假如前两位数比除数小,再除前三位数。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 (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需比除数小。 4、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被除数的前两位数比除数小,商是一位数;被除数的前两位数比除数大,商是两位数。 5、商的改变规律(一),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一个非0的数,商就乘(或除以)同一个数。 6、商的改变规律(二),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一个非0的数,商反而除以(或乘)同一个数。 7、商的改变规律(三),被除数和除数都乘(或除以)一个非0的数,商不变。 8、解决问题 :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8、总价单价=数量 9、在有余数的除法中: 被除数 除数 = 商余数; 被除数 = 商 除数 + 余数。 商 =(被除数 - 余数) 除数; 除数 =(被除数 - 余数)商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大数的相识 1、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2、10个一千万是一亿,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3、根据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 4、数位依次表 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是数位,一(个)、十、百、千、万是计数单位。从右往左
9、每四个数位分一级,数级包括:个级、万级、亿级。 5、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6、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7、读数时,只是在每一级的末尾加上“万”或“亿”字;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8、写数:万级和亿级上的数都是根据个级上数的方法来写,哪一位不够用0补足。 9、改写和省略 (1)改写 去掉末尾的四个0,将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如:450000=45万 去掉末尾的八
10、个0,将数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如:200000000=2亿 (2)省略 去掉末尾的四位数字,将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3) 去掉末尾的八位数字,将数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用“四舍五入”法,要留意看清去掉部分的最高位,假如是5或比5大,要向前一位进一。) 如:543405万 560706万 7202230007亿 4598000005亿 改写和省略的区分 :改写 不变更数的大小 用 = 连接 如:450000=45万 200000000=2亿 省略 变更了数的大小 用 连接 如:543405万 7202230007亿 10、计算工具的相识: 1、由我国古代独创的,沿用至今的计算工具是(算盘)
11、。 2、算盘的上珠代表5,下珠代表1。 3、计算器上的按键:ON/C 开关及清除屏键 OFF 关机键 AC 清除键 CE 清除键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 1、烙饼类问题策略:在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的状况下: 烙3张饼:先烙1,2号饼的正面,接着烙1号饼的反面和3号饼的正面,最终烙2,3号饼的反面。 烙多张饼:假如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的烙就可以了,假如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个2个的烙,最终3张饼按上面的最优方法烙,最节约时间。 烙饼的时间 = 饼的张数 烙一面的时间 2、沏茶类问题策
12、略:首先要明确沏茶的大致依次,也就是说哪些事情要先做,然后再考虑还有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能同时做的事尽量同时做,这样才能节约时间。 3、排队问题策略: 依次从等候时间较少的事情做起,就能使总的等候时间最少。 4、“田忌赛马”问题策略:田忌用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三场两胜,田忌胜出。 数字编码要求知道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的排列规律。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教材分析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教材分析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 角的度量 一、教学内容 1相识线段、直线、射线。 2角的度量。 二、与试验教材的主要区分 (4点) 三、详细内容 1线段
13、、直线、射线。 有的教材是先讲直线、再讲线段和射线,这里的编排是从学生已有的关于线段的认知阅历动身,先讲线段,在相识线段的基础上,再相识直线和射线。关于线段的编排,先直观呈现拉直的线、绷紧的弦等,再语言描述、最终给出符号表示。虽然直线和射线的概念比较抽象,还是结合了一些学生生活中的事例来体会“无限”“延长”等特点。如手电光、汽车灯光、探照灯光等,丰富学生的感性阅历。最终,教材提示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直线、射线与线段的区分。清晰地呈现了比较的3个维度。 2角 教材从学生直观相识锐角、直角、钝角动身,结合刚刚所学射线特征说明角的含义,既是“角”的概念归纳,又是角的特征的进一步相识。 3角的度量。
14、 角的度量编排的重点是引出角的单位,因为量角的本质就是要找出一个角里包含了多少个角的单位。也就是角的单位的产生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给出了1的概念,也就是角的单位,利用角的单位就介绍了量角的工具-量角器,从而也说明白量角器的制作原理, 为学生在运用量角器量角时,更好驾驭操作方法供应了帮助。 4量角。 与试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不但给出了量角的直观图,而且还强调对操作步骤的梳理。后面“做一做”第1题两个角的开口方向不同,须要依据起始边认读角的度数,是正确读出角的度数的技能训练;第2题则意在引导学生深化相识“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的道理,强化对角的特征的理解。 5角的分类。
15、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相识了直角,通过测量,让学生发觉直角等于90。关于“平角”和“周角”的相识,从角的动态定义引出的,有两个优势,一是通过动态的角度就简单看出它们的形成过程,平角的两条边在同始终线上,而周角的两条边重合了,让学生理解“平角”和“周角”的概念;二是可以更清晰地看出它们的度数,也与角的单位是把一个圆周平均分成360份这肯定义相呼应。与此同时,对锐角、钝角的相识,同样须要从角的单位动身,利用度数范围来重新定义这两种角。 后面的例5则教学5种角之间的关系。这里的核心是从度数动身,从大小排序和倍数这两个角度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6画角。 与量角一样,教材仍旧关注画角的步骤的整理,分三步:
16、第一步,定线;其次步,定点;第三步,连线。并且,图示与文字对应,有利于学生较快地驾驭画角技能。 练习 五、 教学建议 1精确把握学习起点,恰当定位教学目标。 二年级上册已经涉及到“角的相识”的一些基本内容,已经知道的直角、钝角、锐角的大小关系,如关于“线段”的相识,以此为基础,进行直线、射线的特征相识教学。只有恰当定位教学目标,才能引导学生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学习有新的收获。 2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关注方法的适度提炼。 本单元内容的一大特点是操作活动多,也可先让学生尝试,当学生积累了肯定的直观阅历之后,再引导学生对操作过程进行归纳,提炼出一般的操作要点,形成肯定的操作程序。 3结合相关学问的学习,
17、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 如在理解直线、射线的特性时,“经过一点可以画多数条直线”“从一点动身可以画多数条射线”等,便隐含了极限的思想。 4强调基本内容的驾驭,适度拓展提升。 比如在“画指定度数的角”的学习中,除了引导学生驾驭用量角器画出指定度数的角(这是画角的一般方法)之外,可适时引导学生用三角尺画一些特定度数的角,比如画30、45、60、90、120等。这样处理已不仅仅停留在画角的层面上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体验特别三角形间角的关系。此外,还可引导学生量一些超过180的角的度数,拓展对“角”的相识(例如教材第46页第14题)。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
18、三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 1、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如:0.60.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0.6与其中的一个因数0.3,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假如有余数,要添0再除。 3、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先将除数和被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留意:假如被除数的位数不够,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 4、在实际应用中,小数除法所得的商也可以依据须要用“四
19、舍五入”法保留肯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 5、除法中的改变规律: 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 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6、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如6.3232的循环节是32. 7、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三)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三)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体会
20、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相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找寻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培育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教学难点:找寻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力。 教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你们听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吗?田忌是怎样赢了齐王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2、问:田忌的马都不如齐王的马,但他却赢了?这是为什么呢? 3、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探讨。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1、把田忌在赛马中运用的方法在给出的表格中补充完整。出示表格 齐王田忌本场输赢第一场上等马下等马齐王其次场中等立刻
21、等马田忌第三场下等马中等马田忌 2、思索:田忌所用的这种策略是不是唯一能赢秦王的方法?探讨 3、引导学生:看一看田忌一共有多少种可采纳的应对策略?把田忌全部的可以采纳的策略都找出来,填如表中。 4、展示各组汇报的结果 田忌可采纳的策略一共有6种,但只有一种是唯一可以获胜的。 5、说一说:田忌的这种策略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结合实际说一说。 三、巩固新知 1、数学嬉戏: 1、两人轮番报数,每次只能报1或2,把两人报的全部数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谁就获胜。 想一想:假如让你先报数,为了确保获胜,你第一次应当报几?接下来应当怎么报? 说明嬉戏规则 2、两人轮番报数,必需报不大于5的自然数,把两人
22、报的数依次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0,谁获胜。:假如让你先报数,为了获胜,你第一次报几?以后怎么报?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写一篇数学日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 教材分析: 1、有关运算定律的学问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敏捷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单元 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安排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育学生
23、依据详细状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实力,发展思维的敏捷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学问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重点 : 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安排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探究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课题: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17、18页例1,2.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结合详细的情境,引导学生相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体验自主
24、探究、合作沟通,感受胜利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念,发展对数学的主动情感。培育学生视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实力。 教学重点:相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 课 1.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同桌沟通,然后全班汇报。) 问题是什么? 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
25、、探究规律 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 依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沟通。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把加数换成其他随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怎样表示随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沟通) 沟通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挚友是怎么说的。 依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26、师:25+65=_ 78+64=_ 完成课本第18页下面的“做一做”1 2.加法结合律。 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沟通。 展示线段图:依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觉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探讨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
27、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视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觉了什么隐私?(激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 (a+b)+c=_+(_+_) (5)问: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6)完成P18做一做2 三、练习巩固 1.练习五第1题。 (1)验算:(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2)用“凑十法”7+9=6+(1+9)(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四
28、、小结 1.今日我们发觉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觉、归纳的? 3.对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应用,我们已经知道的有哪些? 五、作业 教材练习五1.2题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0+56=56+40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字母表示:a+b= b+a (88+104)+96=88+(104+96)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字母表示:(a+b)+c=a+(b+c) 课题: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教学内容:教科书20页例3,练习六第1-2题。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
29、、过程与方法:培育学生依据详细状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实力,发展思维的敏捷性。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学问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设计 一、目标导学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你能说出是哪两个吗?你能举出例子说说吗? 2、导入新课(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自学课本20页例3。) (一)自学提纲 1、例3中都给出了哪些已知条件?求的问题是什么? 2、你能列出算式吗? 3、你能很快算出此题的答案吗?你是怎样计算的?与同桌沟通。 4、在此题中,你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二)学生自学(老师巡
30、回指导,并告知学生在看不懂的地方要做上标记)。 (三)自学检测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425+14+186 75+168+25 三、合作探究 1、小组互探(把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在小组内沟通探究)。 2、师生互探(师生共同探究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及经小组探讨后还未能解决的问题) 3、在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应留意什么? 四、达标训练 1、依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6+( )=75+( ) ( )+38=( )+59 24+19=( )+( ) a+57=( )+( ) 要求学生说出依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
31、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 a+400=400+a 3、P20做一做1、2 五、全课总结 六、作业:练习六第1-2题。 课题:减法的性质 教学内容:教科书21页例4,练习六第3-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视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经验探究发觉减法的特别规律并选择运用进行简算的过程。 2、让学生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学问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的道理。 教学难点:敏捷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一
32、、激趣生疑 1、竞赛 出示两组题,分组计算,竞赛看哪组同学即对又快? 第一组 其次组 72-6-4 72-(6+4) 85-8-2 85-(8+2) 126-70-30 126-(70+30) 依据竞赛的结果提问:男同学输了,服不服气呀?你们就不想知道女同学为什么能算得又对又快吗? 2、发觉:让学生通过视察、比较发觉了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的发觉) 3、猜想:视察三个等式,激励学生大胆揣测: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发表自己的说法) 4、师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5、师提问:是不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都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呢?(在猜想后打
33、上?号) 6、举例验证 7、师小结:大家擅长视察,擅长动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刚才大家通过视察发觉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板书:简便) 二、自主探究,探究新知 (创设情景引出例题) 师:“同学们喜爱旅游吗?(喜爱)假如让你自己去旅行,你能行吗?不要焦急,李叔叔给大家介绍了一个旅行法宝自助旅行指南。这本书可以告知我们旅行时应做的打算和留意事项。” 1.出示情境图 师:李叔叔在外出旅行前,他就细致的查阅了这本书的资料。从图上,你能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 (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日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师:依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 尝
34、试各种算法 师:“还剩多少页?”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自己先列式算算看,计算好后把你的思路跟小组内的同学沟通一下,看谁的算法最多。 3.全班汇报沟通 师:你们都是怎么计算的?把你的思路跟大家共享一下。 指名上黑板板演算法: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 2343466 =16834 =234100 =20066 =134 =134 =134 思路1: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日看的34页,就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即234-66-34 思路2: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日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66
35、+34) 思路3:总页数里减去今日的页数,再减去昨天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34-66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讲得都很有道理,你更喜爱哪一种?把你的理由讲给同桌听一听。 4、引导学生理解:至于哪一种方法更简便,要看详细的数据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5、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视察、比较发觉了要想使计算简便,要看详细的数据特点,才选择详细的算法来计算,我想下面的这道题你们也一样能依据详细状况详细解决。 如:将例4的总页数改为266页,让学生自己选择算法,使计算更简便。 6、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7、那“145-34-86”这道算式可以简便计算吗?看来,在今后计算时,我们要视察算式数据
36、有什么特点,然后运用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三、巩固练习:P21做一做1、2 四、小结 : 今日利用我们擅长视察的眼睛发觉了什么数学规律?这些规律可以使计算怎样?但在计算的过程中我们还要留意什么? 五、作业 练习六第3、4题。 板书设计 减法的性质 2346634 =234(66+34 ) =234100 =134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课题: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24页、25页,例5、6.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育学生依据详细状况,选择算法的意识
37、与实力,发展思维的敏捷性。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学问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1、能敏捷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提高计算实力。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旧知复习: (1)我们刚刚学习了两条加法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应当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 (2)学习加法运算定律时采纳的教学思路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思索、回答,老师板书:加法交换律:a+b
38、=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2、引入新课:回答的真不错!今日我们来学习新的运算定律 3、老师谈话引出情景:为爱护环境,光明小学开展了植树活动(出示主题图),这就是植树活动的现场,我们来看看。从图上你发觉了哪些数学信息?依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言,依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3个问题: 4、(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3)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与了这次植树活动? 老师说明: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前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看第一个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应当怎样列式? 指名列式,并说明列式依据。老师板书:45和254
39、 二、探究沟通,解决问题 1、教学乘法交换律: (1)探究、发觉问题: 老师提问:425和254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引导学生回答,明确:425=254) (2)举例验证: 老师问: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指名举例,老师板书:如,352=235 6030=3060) (3)概括规律: a、总结定律: 老师提问:从以上几组算式中你能发觉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觉的规律吗? 提示学生由加法交换律的总结思路想,总结好后说给同桌听。 汇报得出结论,板书定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b、定律命名: 老师提问:这个规律叫什么名字呢? 学生可能立刻说出:乘法
40、交换律,再让学生说是怎么想到的。 c、用字母表示定律: 老师谈话:请用你喜爱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看谁的方法既简洁又清晰。 学生很简单想到:用字母表示:ab=ba,对学生的表现赐予确定, 板书公式:ab=ba 让学生推断:这里的a 与b可以是哪些数?(随意数) (4)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老师提问:以前我们什么时候用过乘法交换律? 引导学生回忆:做乘法验算时。 完成“做一做”前两道,指名板演,订正。 老师谈话:用这个定律时该留意什么?(数不能改变,运算符号不能错) 2、教学乘法结合律: (1)发觉问题:老师谈话引出:我们再来看其次个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让学生视察主题图,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
41、必需先求什么?要几步?怎样列算式?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小组探讨:小组同学之间相互比较选择的算法是否相同,组长作好不同算法记录。 汇报沟通,依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两种算法: (255)2 25(52) 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明确(255)2=25(52) (2)举例验证: 让学生自己再举几个例子填到课本25页,汇报板书学生举的例子。 老师出示:视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 (154)10 15(410) (1258)5 125(85) 学生计算后,指名回答,明确是相等关系。 (3)小组合作学习,概括规律: 让学生视察以上全部算式,回忆加法结合律的总结思路,小组同学之间探讨:你发觉了什么规律? 探讨这个规律的命名和字母表示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