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6295880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七年级历史下册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北师大版 第十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示例课程标准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教学目标学问与实力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说出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相识历史事务的实力。在学习关于“宋夏和战”的内容时,提高发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辽、西夏、北宋建立简表”,学习采纳表格方式表述历史学问的方法,增加采纳多种方式表达观点的实力,并培育团结合作的精神。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

2、辽、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措施及其与宋的关系,相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定。通过思索课堂探讨题和“材料阅读”题,提高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的实力。情感看法与价值观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亲密交往,对奠定祖国的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合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建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主动的贡献。教学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培育学生客观相识历史事务(如宋与辽和西夏的斗争与和议等)和采纳表格方式表达观点的实力;相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

3、祖国宽阔的疆域做出了主动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建的。教学难点:正确相识宋辽、宋夏的关系;相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定。教学手段:运用地图、表格等手段。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这一课中,赵匡胤、“陈桥兵变”是学生熟识和感爱好的内容,契丹族和党项族则是学生比较生疏的民族,封建化进程对学生而言也比较难理解。因此,建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留意利用学生感爱好的内容,通过讲故事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充分利用“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让学生相识到三个政权的并立;并通过有关图片讲解和适当地补充学问来增加学生的感性相识,增加学习效果,以实现教学目标。作业支配:填充图。教学过程导入设计:出示

4、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指出中国历史在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由统一再次走向分裂。学生齐读导言,激发学习爱好,引入新课。讲解新课:一、澶渊之盟:1北宋政权的建立。老师依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简洁介绍唐亡以后的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指出由于后周世宗的改革和民心所向,统一趋势渐渐加强。接着,请学生讲解并描述并演示“陈桥兵变”的故事(课前即让学生自己打算),了解北宋王朝的建立经过,并以此熬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实力。随后,利用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说明北宋基本上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并强调指出北宋未能统一全国,同时并立的还有辽、西夏等政权,由此引出下面的学习内容。2辽政权的建立。指导学生演示课本内容,适当补充有关学

5、问介绍契丹的强大,并对课本插图进行简洁介绍,以增加学生的感性相识。组织学生探讨:“契丹矛”和“契丹文字”说明白什么?“契丹矛”反映了契丹族已会制造和运用铁器以及威猛善战;“契丹文字”是学习汉文化的重要成果。说明契丹民族的强大。3宋辽之间的和战。建议老师采纳读书指导法、谈话法指导学生学习这一内容。关于北宋的北伐,可向学生提问:“北宋为什么要对辽进行北伐?北伐的结果如何?”“为什么北宋的北伐会失败?”。以此指出当时的北宋还不具备统一的实力,统一的时机还不成熟。多次对辽斗争的失败,使北宋统治者产生了“畏辽”的心理,加之国内冲突日益尖锐,农夫起义不断发生,宋起先侧重于镇压国内人民的抗拒,对辽政策由进攻

6、转为防卫,实行了“守内虚外”:禁军有一半是驻防在京师及其旁边,其余分别戍卫国内要冲地区,只有少量的禁军屯驻在边疆上。这使得北宋御敌实力更为减弱。辽统治者则对北宋进行了大规模地进攻。学习“澶渊之盟”时,可先让一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解并描述“澶州之战”,通过故事帮助学生了解辽攻宋的目的(掠夺、扩大地)、了解寇准主战具有反掠夺的正义性以及宋真宗的软弱、妥协,知道宋朝是在有利的形势下订立了“澶渊之盟”。盟约内容学生了解即可。关于“澶渊之盟”的评价,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老师可通过组织学生探讨一些问题来得到正确相识,如:“当时辽宋为什么会议和?”(辽军事上的失败和北宋的懦弱)。“北宋政府每年送给辽的岁币是从哪儿

7、来的?”。“签订了盟约,基本不打仗了,对双方有什么好处?”等。指导学生了解课本中选自栾城集的一段引言,增加对和议主动作用的相识。二、宋夏和战:1夏政权的建立。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简介夏政权的建立。2宋夏之间的和战。本部分内容与“宋辽之间的和战”内容特别相像,组织学生探讨辽、夏政权与宋的关系的共同点。可让学生在阅读课本基础上相互提问,提高学生发觉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并活跃课堂气氛。要留意让学生弄清晰:“西夏为什么要进攻北宋?”、“西夏和北宋达成议和的缘由是什么?”、“如何相识宋夏之间的和与战?”等几个问题。老师引导分析辽、西夏统治者的掠夺性和北宋统治者的腐朽、懦弱性。三、碰撞中的融合:课本介

8、绍了辽、西夏统治者向汉族学习的措施和成果。辽统治者重视农耕,推行汉法,革除弊端,创立“胡、汉分治”的政策,使辽很快进入封建社会。西夏统治者也主动地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并最终确立了封建制度。宋与辽、西夏在碰撞中、特殊在和议后的亲密交往中,共同获得了新的发展,进行了新的融合。建议老师首先提问“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有哪些?”,让学生进行自由探讨(要提示学生留意结合前文内容)、自由发言,老师最终可归纳出以下几点:学会农耕、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仿照汉字创建文字、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等。可利用课本插图和彩图加强学生对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感性相识。(彩图“契丹王子骑射图”)。“辽马鞍、

9、铃铛”既反映了其游牧民族的本色,服饰和马鞍上精致的龙形等雕饰又反映了学习汉文化和与汉民族的融合。彩图“西夏文敕牌”反映了西夏文是学习了汉字的方块字形、采纳了汉字的笔画创制的,是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小结全课:组织学生评议自主学习成果。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课程标准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教学目标学问与实力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说出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相识历史事务的实力。在学习关于宋夏和战的内容时,提高发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过程

10、与方法通过设计辽、西夏、北宋建立简表,学习采纳表格方式表述历史学问的方法,增加采纳多种方式表达观点的实力,并培育团结合作的精神。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辽、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措施及其与宋的关系,相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定。通过思索课堂探讨题和材料阅读题,提高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的实力。情感看法与价值观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亲密交往,对奠定祖国的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合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建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主动的贡献。教学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并立的政

11、权;培育学生客观相识历史事务(如宋与辽和西夏的斗争与和议等)和采纳表格方式表达观点的实力;相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宽阔的疆域做出了主动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建的。教学难点:正确相识宋辽、宋夏的关系;相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定。教学手段:运用地图、表格等手段。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这一课中,赵匡胤、陈桥兵变是学生熟识和感爱好的内容,契丹族和党项族则是学生比较生疏的民族,封建化进程对学生而言也比较难理解。因此,建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留意利用学生感爱好的内容,通过讲故事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充分利用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让学生相识到

12、三个政权的并立;并通过有关图片讲解和适当地补充学问来增加学生的感性相识,增加学习效果,以实现教学目标。作业支配:填充图。教学过程导入设计:出示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指出中国历史在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由统一再次走向分裂。学生齐读导言,激发学习爱好,引入新课。讲解新课:一、澶渊之盟:1北宋政权的建立。老师依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简洁介绍唐亡以后的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指出由于后周世宗的改革和民心所向,统一趋势渐渐加强。接着,请学生讲解并描述并演示陈桥兵变的故事(课前即让学生自己打算),了解北宋王朝的建立经过,并以此熬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实力。随后,利用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说明北宋基本上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

13、方,并强调指出北宋未能统一全国,同时并立的还有辽、西夏等政权,由此引出下面的学习内容。2辽政权的建立。指导学生演示课本内容,适当补充有关学问介绍契丹的强大,并对课本插图进行简洁介绍,以增加学生的感性相识。组织学生探讨:契丹矛和契丹文字说明白什么?契丹矛反映了契丹族已会制造和运用铁器以及威猛善战;契丹文字是学习汉文化的重要成果。说明契丹民族的强大。3宋辽之间的和战。建议老师采纳读书指导法、谈话法指导学生学习这一内容。关于北宋的北伐,可向学生提问:北宋为什么要对辽进行北伐?北伐的结果如何?为什么北宋的北伐会失败?。以此指出当时的北宋还不具备统一的实力,统一的时机还不成熟。多次对辽斗争的失败,使北宋

14、统治者产生了畏辽的心理,加之国内冲突日益尖锐,农夫起义不断发生,宋起先侧重于镇压国内人民的抗拒,对辽政策由进攻转为防卫,实行了守内虚外:禁军有一半是驻防在京师及其旁边,其余分别戍卫国内要冲地区,只有少量的禁军屯驻在边疆上。这使得北宋御敌实力更为减弱。辽统治者则对北宋进行了大规模地进攻。学习澶渊之盟时,可先让一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解并描述澶州之战,通过故事帮助学生了解辽攻宋的目的(掠夺、扩大地)、了解寇准主战具有反掠夺的正义性以及宋真宗的软弱、妥协,知道宋朝是在有利的形势下订立了澶渊之盟。盟约内容学生了解即可。关于澶渊之盟的评价,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老师可通过组织学生探讨一些问题来得到正确相识,如:当

15、时辽宋为什么会议和?(辽军事上的失败和北宋的懦弱)。北宋政府每年送给辽的岁币是从哪儿来的?。签订了盟约,基本不打仗了,对双方有什么好处?等。指导学生了解课本中选自栾城集的一段引言,增加对和议主动作用的相识。二、宋夏和战:1夏政权的建立。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简介夏政权的建立。2宋夏之间的和战。本部分内容与宋辽之间的和战内容特别相像,组织学生探讨辽、夏政权与宋的关系的共同点。可让学生在阅读课本基础上相互提问,提高学生发觉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并活跃课堂气氛。要留意让学生弄清晰:西夏为什么要进攻北宋?、西夏和北宋达成议和的缘由是什么?、如何相识宋夏之间的和与战?等几个问题。老师引导分析辽、西夏统治

16、者的掠夺性和北宋统治者的腐朽、懦弱性。三、碰撞中的融合:课本介绍了辽、西夏统治者向汉族学习的措施和成果。辽统治者重视农耕,推行汉法,革除弊端,创立胡、汉分治的政策,使辽很快进入封建社会。西夏统治者也主动地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并最终确立了封建制度。宋与辽、西夏在碰撞中、特殊在和议后的亲密交往中,共同获得了新的发展,进行了新的融合。建议老师首先提问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有哪些?,让学生进行自由探讨(要提示学生留意结合前文内容)、自由发言,老师最终可归纳出以下几点:学会农耕、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仿照汉字创建文字、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等。可利用课本插图和彩图加强学生对这一时期民族融合

17、的感性相识。(彩图契丹王子骑射图)。辽马鞍、铃铛既反映了其游牧民族的本色,服饰和马鞍上精致的龙形等雕饰又反映了学习汉文化和与汉民族的融合。彩图西夏文敕牌反映了西夏文是学习了汉字的方块字形、采纳了汉字的笔画创制的,是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小结全课:组织学生评议自主学习成果。七年级历史下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评说七年级历史下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评说一、基于课标教材,设计教学主线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化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本课作如下规定: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乍一看课标要求特别简洁,但值得留意的是,在中国古代史板块内容设计上,

18、采纳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详细、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而要从单元的角度来解读本课课标: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都在进一步的交融与发展,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更是取得了很大成就。本课根据教材三个子目原本的依次推动教学活动。在一般的教学中,处理第一子目契丹族与党项族时,往往起源和发展都讲得着力平均、无侧重点,然而辽与西夏的重点并不在起源,而在其受到中原先进汉文化的影响之后的社会进步。本课通过两幅体现契丹、党项族游牧特征的图片,让学生简洁了解它们的起源;通过地图

19、,驾驭它们建立政权的状况,了解对峙局面的形成。而通过图说历史的方法,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辽与西夏的社会进步上。在其次、三子目北宋与辽、夏之间的和与战教学中,重点应放在北宋与辽。而北宋与西夏的关系,是可以通过学习北宋与辽的关系后同理推断的,于是做了简略处理。和与战中和是主流,因此本课教学中着重处理了澶渊之盟的内容、评价。关于澶渊之盟的评价,史学界的观点也始终在改变发展,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是否赞成某学者澶渊之盟是北宋对辽屈辱外交的开端这一观点,激励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事务,不迷信权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本课还基于单元主题设计了政权并立与民族关系发展的课时教学主线,将课时教学融入到整个单元教学中,帮助

20、学生相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相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与交融,它们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从而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二、挖掘教材资源,激趣解疑本课教材内容中共有8幅图片,教学过程中选用了其中的7幅(其中西夏货币反映的内容因与契丹货币相类似而省略),运用充分。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帮助一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图片进行合理运用,执教者还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例如契丹鸡冠壶,一般可以解读出它对中原先进制瓷技术的借鉴学习,同时还保留着游牧民族的特色。值得补充的是,早期鸡冠壶形制为扁身单孔式,稍后起先由单孔驼峰向双孔驼峰转变,晚期

21、作圆形壶身,上有管状口和多式提梁,鸡冠壶已从便于立刻携带的皮囊式演化为适用于室内运用的提梁式,由此可以解读出契丹人对汉民族生活习俗的渐渐适应。关于西夏符牌,教材做出了如下说明:用以证明持牌者身份和所负使命,一般由两个能套合在一起的圆形铜牌组成。至于上面篆刻的西夏文字,老师和学生无法识别,而这套符牌是探讨西夏文化的重要文物,现保藏于国家博物馆,因此对它的补充介绍就很有必要性。它正面写的是敕燃马牌,意为敕令驿马昼夜急驰,常用于军队中十万火急的军令传达,背面刻忍冬纹,即金银花纹。这两块符牌一块存于朝廷,一块存于驿站,见牌合符后放行。这种设计思路和我们熟识的用来兴师动众的虎符很像,我们今日的汉语符合一

22、词也正源于我国古代的符牌制度。西夏符牌正是西夏政权借鉴中原王朝对符牌的管理和运用方法而遗留下的历史见证。在辽与北宋的和战这一子目,课本插入了大幅的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辽大明塔图片,乍一看觉得两者没有关联,查阅了大明塔的相关资料后才理解了编者的深意:辽与北宋的和与战,其中和是主流,和平交往带来了双方在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民族交融。这座修建于澶渊之盟后的大明塔,借鉴了中原建筑风格、佛教文化,是我国现今保存最好、体积最大的一座古塔,它向人们呈现了契丹曾经的辉煌,体现了辽的社会文明与进步,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些文物图片的运用,也有利于师生共同提升史料实证意识。此外,教材中的一

23、些协助板块在教学中也不能忽视。例如通过展示教材相关史事中的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介绍契丹族的起源,学生能充分感受其游牧民族的特征,也能发觉图中人物服饰的改进是受到中原汉族的影响。学问拓展板块宋与辽、西夏的互市,是对教学中老师供应的反映澶渊之盟庆历和盟内容材料的补充,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可以更好地理解边界贸易带来的影响。课后活动板块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这首民谣反映出民众的什么愿望?这一问题答案很直白,让学生思索回答的价值并不大,老师可以用它作为铺垫,讲解澶州之战主和与主战背后的缘由,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签订澶渊之盟的理解。课堂小结时,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谈谈如何理解政权并立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这一观点。然而政权并立和民族关系这两个概念对于初一学生而言过于抽象,因此我将这一观点与课后活动二中的议一议: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相结合,把抽象问题详细化,学生在学习完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与和、对峙与交往后,有话可说,既能回顾课堂所学学问,又能提高辩证看待历史问题、分析历史现象的实力。第13页 共13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