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五首》2.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诗词五首2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一、学习目标:1、领悟诗词佳句,感悟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和所创设的奇妙意境2、积累诗词名句二、重点难点:重点:感悟诗词表达的真挚情感和创设的奇妙意境难点:培育良好的诵读习惯三、教学课时:(二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一篇好的文章中往往引用很多诗词名句,增加了文章的色调。我们也要驾驭一些诗词名句,这对于提高文学修养,增加写作实力是大有裨益的,因此,要养成好的诵读习惯。今日学习的古诗词五首就须要我们背诵的。(二)、诵读方法:一是有读一首背一首的习惯,学完一首立刻背诵;二是要理解诗词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三是学会断句、停顿,不破读;四是有一边诵读一边想象诗
2、中所描绘的情景的习惯,在想象中诵读。假如在今后两年的时间里切实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就可以说是极大的胜利这将给以后的诗歌鉴赏训练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并可以提高写作实力。 (三)、讲授新课:第一首:离京一、作者、背景简介:龚自珍,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庵。清代的思想家、文学家。其祖、父皆为进士,在北京做官。他目睹清王朝的昏庸腐朽,曾写到“官吏士民狼艰狈厥,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十将五六,又或餐烟草,习邪教,取诛戮或冻馁以死,终不愿治一寸之丝,一粒之饭以益人。”认为清王朝是“衰世”。他屡试不第,38岁才中进士,只做了几任小京官,后辞官。他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的腐朽和专制,要求进行社会改革,是近代改良主义
3、的先驱者;他的诗气概磅礴,具有浪漫主义色调。一八三九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眷属,在南北来回途中,写下了短诗315首,题为乙亥杂诗。本诗是第一首,写他被迫辞官,离开北京时所抒发的感想。二、范读:三、诗意讲解:“浩荡离愁白日斜”写出了诗人离开京城时的感情。诗人原委愁什么呢?诗人离京时,正是鸦片斗争的前一年,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情愿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辞官回乡;但是他仍旧为国家的命运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忧愁。“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李煜曾有词写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以李煜亡国被囚之愁自诩,可见忧愁之深。诗人为了衬托离愁,特殊把离京时间选在了傍晚
4、,马致远散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际。”用晚景衬托离愁。诗人通过喻、衬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吟鞭东指即天际”本句虽无愁字,但也能表现诗人离京之愁。天际是指诗人家乡杭州,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际,很难再回京城,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离别之愁,伤怀之意,含而不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漂亮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旧关切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四、名句观
5、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花有情,死而不已,化做春泥也护花。诗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达自己虽前途不畅也不忘报国的情怀。 五、板书设计:离京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浩荡(比方)离愁(衬托)日斜落红护花(自比)脱离官场不忘报国其次首:夜雨寄北一、作者、背景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25岁中进士,曾做过几任小官,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诗很闻名,尤其“咏史”和“无题”最闻名。本诗是客居四川时所作。 二、范读:三、诗意讲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诗人终身潦倒,四处漂泊,此时正在四川做幕僚,与亲人团聚遥遥无期,第一句就用问答的形式,表现自己对亲人的思念
6、和不能团聚的无奈。然后,以景衬情,用自然景物的描写衬托自己愁苦的心情,秋雨绵绵,以使池塘涨满,孤灯只影,更能引起对亲人的思念。李清照词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也是用夜雨抒情,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剪烛”,可见谈话时间之长;“共”,更能见关系之密切;“西窗”,西,鸟在巢上,日在西方而鸟栖,故以为东西之西,后用此指家中,并非实指西面之窗。诗人由实转虚,设想日后相逢,窗下剪烛,促膝畅谈此时的巴山夜雨、吟诗寄北的情景。以会见的欢愉,衬托客居的孤独,不仅使思念之情表达的更深刻,而且把思念转化成对将来的希望,格调更高,情味更浓。 四
7、、名句观赏:“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如今常用“剪烛西窗,共话夜雨”来表达怀念同窗老友,盼望有时再聚之情。五、板书设计:夜雨寄北李商隐唐代诗人归期难定思念剪烛西窗巴山夜雨深长共话夜雨(孤寂思念)(拟想会见)六、作业:背诵这两首诗,理解名句含义。 其次课时 第三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作者、背景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闻名诗人。青年时曾漫游全国各地,后应诏入京,三年后离开,长期游历,安史之乱时,因参与王璘幕府,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晚年漂泊。李白思想教困难,总有报国之志,但一生遭受坎坷曲折。他是继屈原之后的最宏大浪漫主义诗人。本诗是李白听到王昌龄遭贬远调时写给他的,表
8、达了对他的怜悯。 二、范读:三、讲解诗意:“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景物描写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泣血悲啼之鸟子规,渲染一种哀愁气氛,融情于景,既有漂泊之感,又有离别之恨。“杨花落尽”正是春天季节,诗人没有选取明媚春光,而是用杨花描写此时景物,可见独具匠心。“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芜,道路之遥远、艰难,诗人虽无哀思之语,哀思之意自见。“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此句为抒情:抒发了对好友的不幸遭受担忧与关怀之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随好友到龙标。诗人驰骋丰富的想象,用原来无知无情的明月作信史,代转自己的一片情意。如此寄
9、愁心与明月常相随,不仅表现牵挂友人命运之心无时不在,而且有此情此心明月可以做证的意味,感情真挚,喜闻乐见。四、名句观赏: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共有三层意思:一是自己充溢愁思,而相隔两地,只有托之于明月;二是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挚友都能望见;三是只有依靠他才能寄予,别无他法。后人常用来表达对远方挚友的慰问。 五、板书设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代诗人我月君(寄)(随)愁心相伴第四首:钱塘湖春行 一、作者、背景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29岁中进士,官左拾遗,翰林学士等,因上书言事,被贬江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后以刑部尚书致仕,晚年闲居。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提
10、倡者,主见“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大量讽喻诗,他的诗平易通俗,深化浅出,流传广泛。本诗于被贬为杭州刺史时所作。 二、范读: 三、讲解诗意:1、诗人是骑马游西湖的,所以诗里提到了“行”,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细致想想才看得出来,说说诗人的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2、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呢?早莺、新燕、乱花、浅草。3、“湖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岸平。4、为什么说“云脚低”?杜甫有诗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诗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脚,有下垂义。“云脚”,指下
11、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5、“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争暖树”?写不多;如多,当用“到处”;余寒犹在,鸟儿也想晒太阳因此争暖树。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莺燕不多,故为早春。6、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诗人在立刻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万紫千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7、浅草有什么用意?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马蹄”,也是暗切题中“行”字。8、诗人最宠爱的是什么?在白沙堤的绿杨阴里按辔徐行,开头只指出方位,“湖东”,面积太大了,为什么诗人“最爱”呢?到最终才点出白沙堤和它的景物特征。9、诗中哪句是写远景,哪句是近景?1、2句
12、是远景;其余是近景。10、哪句是仰视,哪句是俯视?3、4是仰视;5、6是俯视视察景物的。11、总结: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行”字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终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是色的感觉。诗人擅长抓特征,突出了早春特征;并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西湖早春图。 四、名句观赏:“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此句集中了几种典型事物,描绘
13、了清爽明快的早春风光。五、板书设计: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代诗人 孤山寺(起点)水面初平远云脚低垂行早莺争新燕啄高踪乱花迷近浅草没低白沙堤(终点) 第五首:清平乐、村居一、作者、背景简介: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21岁时参与义军,后投南宋,主见收复失地,为当朝统治者所忌,43岁起闲居20多年。辛弃疾是南宋宏大的爱国主义词人,他的词内容广泛,境界开阔,是豪放派的集大成者,为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本词是他闲居时所作。二、范读:三、分析诗歌构思、写法,探讨下列问题。1、开头两句写景,描会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茅舍、小溪、青草,这些农村中司空见惯的小景,将它们组合成一个画面。显得特别清爽美丽,富于田园特色的环
14、境。2、后六句写人,写了哪些人物的哪些活动?为什么这样构思?通过翁媪醉酒后打趣闲淡,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的简洁情节支配,寥寥几笔描画出一幅富于田园特色的生活景象,做到“人”与“景”的融合,表现了农村和平安静、自然朴实的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3、小结: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不事雕琢而纯用白描,写人物的活动富于改变,写白发翁媪,先闻其声:写大、中、小儿后见其人。寥寥几笔,照实描摹,写出家两老三少的活动,全词只摄取了一个很平常的生活画面,犹如一幅素描,却写得生趣盎然。四、板书设计:清平乐、村居环境:茅舍、小溪、青草清爽美丽翁媪:醉饮、吴音、媚好大儿:锄豆人物:中儿:织笼各得其所小
15、儿:剥莲生活:和平安适五、作业:课后练习1、2、3题。后记:诗歌的教学肯定要注意朗读训练,多读成诵。 诗词五首教案 诗词五首教案 长歌行-教案1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会读会写生字葵字。 情意目标:体会古诗中告知我们的惜时的道理,激发努力学习做事的情感。 技能目标:体会诗句的感情,有感情地读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板书古诗两字)同学们,看到古诗一词,你想到了什么? 生:可能想起学过的古诗,就让其背诵;或想起学诗的方法,引导学生补充,老师板书;或问本节学哪首诗,板书课题-长歌行。 师:是呀,古诗语言
16、凝练,有很多千古流传的名句,告知我们深刻的人生哲理。(假如前面没有提到,这里引出我们今日又要学习古诗了,还记得学古诗的方法吗?说自己学诗的方法,师适时板书学诗要点) 二、学习 师:请同学们各自放声读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生:读课文。(老师关注读的不好的学生) 师:谁情愿来读一读?请其他同学仔细听,评价他们读得怎样? (指名几个学生读,大家评价) 师:诗中还出现了一个我觉得不好写,不好记的生字。谁来提示大家哪里简单出错?你怎么记住这个字的?(读通) 师:能把诗句读通了,达到了最基本的要求。要想把诗读得更好,还得理解诗的意思。请同学们默读,或依据注释,或查字典,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你有哪
17、些字句的意思不明白? 生:说不懂的字句。 师:请你和同桌议议这些字句的意思。 师:这首诗写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读懂)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请和小组的同学相互探讨沟通。 生:探讨沟通。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好,诗人由看到的景象,想到一去不复的时间。我们能通过读读出这种感受吗?老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可以吗? (指名有感情读诗)(悟情) 同学们,你发觉了这首诗和我们学过的其它古诗的区分了吗?对,这是汉代的乐府民歌,是可以和曲而唱的,这些乐府民歌颂出了人民的心声,千古流传。你们想听听吗? 配乐唱。 三、总结 师:今日,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
18、么? 生:或是从中获得的道理;或是别的惜时名言诗句。 (依据状况出示今日歌和明日歌,选择你喜爱的背诵)(延长) 师:同学们的收获不少,今日,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明白了道理,你想把这首诗送给谁?为什么? 师总结:是呀,燕子去了,会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我们的日子,却是一去不复返的。“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行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希望我们少壮多努力,老大不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观赏诗词的爱好,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观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育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实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
19、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悟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育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肯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陶渊明的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欣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会了它特有的风味。今日我们接着旅行来到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漂亮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观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
20、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学们,同意吗? ?(解说:这个导语既引起学生学习的爱好,又交代了这一课的教学支配,同时引发大家的思索和想像。)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孤独,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反抗西夏侵扰。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心
21、情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将三首唐诗和一首宋词的录音听一遍,之后再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的录音各听一遍。然后给6分钟时间让学生读背这两首诗词,看谁背得既快又精确。 ?(解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快速读背的爱好,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学生一般能较快背出。) ?(2)老师范背这两首诗词(学生留意老师是否有背错的地方),然后与学生共背一遍。 ?(解说:老师作出读背的表率,既激发大家学习的爱好,又营造一种读背诗词的氛围,师
22、生共学,融为一体。让学生留意老师是否背错,是为了使学生听得更仔细。) ?(3)补充注释。 ?涵虚:指水映天空。 ?济:渡过。 ?端居:闲居不仕。 ?耻:有愧于。 ?坐观:旁观。 ?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4)让学生再结合这两首词的有关注释进行诵读、理解,形成自己的相识。 ?(5)打出课件D、E,让学生的理解与相识跟课件展示的画面相比照,看看在理解上有何不同,有什么新的相识。 ?2.课文研讨 ?(1)孟诗的三、四两句是写什么? ?明确: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云梦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广袤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气巨大。这两句写出了
23、洞庭湖的广阔与活力。 ?(2)如何理解最终四句的诗意? ?明确:最终四句由前面的写景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作者面对广袤的湖水而触发之想。其实这是对自己现状的一个比方:我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被录用进入士大夫之列却没人接引,这正如要渡过湖去却无舟船一样。为了不失自己的身份,推说自己闲居不仕是有愧于当今的圣明天子的。最终两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观别人垂钓,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鱼的心情。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个垂钓者,希望张九龄能给我解决渔具,以实现获鱼的心愿。最终两句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门径。 ?(3)如何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干谒诗是不大简单写好的,它往往会写得低三下四,露出寒气相。
24、这首干谒诗却写得得体,有分寸,不失身份,委婉含蓄又表达充分。在写洞庭湖的广袤浩大之后,奇妙化用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一古语,翻出新意,实属难得。 ?【板书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渔家傲 课前要求收集有关边塞诗词,课上沟通越多越好 一、回顾有关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简介: 1、背诵岳阳楼记体会作者的政治志向与理想: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闻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出名篇传诵于世。曾保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见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二、导入:
25、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分组竞赛沟通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学习渔家傲: 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事实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
26、西夏元昊称帝,宋廷兴师动众,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当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扰,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1、自读观赏,体会词中韵味,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2、小组赏析探讨,理解词中意境: 3、探讨: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什么? 4、创建性的赏析上阕:可进行口头描述或书面描写,将范仲淹笔下的塞外边关图扩写出来 赏析:词的上阕,呈现的是一幅边塞
27、风光图:写景 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相互补充 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 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芜,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芜,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芜,将士们条件艰苦。视觉上悲凉“塞上燕脂凝夜紫”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风掣红旗冻不翻”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咆哮,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
28、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听觉上的震撼“角声满天秋色里”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如同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惊慌气氛,可见战事惊慌,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保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芜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唯恐无心观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赏析
29、: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或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微环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忱。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简单?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冲突,使他充溢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
30、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勉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心情。 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诗词曲五首 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培育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爱好。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
31、歌所描绘的意境。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教学打算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留意读出节奏、感情。2作家作品简介。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遇贬谪表示怜悯。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
32、对刺史的称呼。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挚友。嵇康因不满当时驾驭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挚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望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
33、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孤独,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孤独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担当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惋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遇政敌打击,长期远贬
34、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4齐读这首诗。(二)赤壁。1指名朗读赤壁。2思索探究:(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争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好像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信任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3齐读背诵这首诗。(三)过零丁洋。1指名朗读过零丁洋。2四人一小组,思索探究:(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
35、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3齐读这首诗。三、布置作业1背诵今日所学的三首古诗。2品析下面的诗句。(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其次课时一、检查作业全班集体或指名背诵前三首诗。二、研读作品(一)水调歌头。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留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宫阙(que4)绮户(qi3)婵娟(c
36、han2)2解题。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知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对,“中秋”“兼怀子由”告知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什么有什么寓意呀?团聚。要点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3师生共同品读这首词。(1)阅读讲析词上片。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忧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闻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冲突心理。)
37、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情愿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主动的人生看法。)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冲突心理。(2)阅读讲析词下片。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别时团聚呢?提问:什么语气?要点提示:反诘埋怨。怀念谁?要点提示:弟弟子由。接着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犹如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备无缺的。提问:用什么语气、看法?要点提示:对离人的怜悯抚慰,更是给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最终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全部离人的祝福:只希望人人岁岁平
38、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妙的月光。提问:这样的名句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要点提示: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妙的祝愿。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二)山坡羊潼关怀古。1揭示课题:简洁了解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2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假如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3老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老
39、师发觉问题进行订正。4老师简要讲解。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调。作者心情不开心(意踌躇)的缘由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5思索探究。(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第24页 共24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