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湘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湘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教学设计.docx(4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单元 探秘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第一课神奇的显微镜一、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知道自然水域中的水里有微小生物。了解显微镜创造与开展的历程。知道显微镜的各局部名称及用途。2 .科学探究针对“自然水域中的水里有没有微小生物”进行猜测,能采集水样并先后通 过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进行观察比照,感受显微镜观察微小生物的便利。从采自任一自然水域的水样中发现微小生物的事实,能推测出自然界一般水 体中都含有微小生物。3 .科学态度、STSE对于探索微小生物有兴趣,乐意了解显微镜创造开展的历程,认识到显微镜 的开展促进了新的科学发现,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的联系。懂得显微镜是探索微观世界的重要创造,积极了解显微镜的
2、构造及用途。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池塘水、载玻片、滴管、放大镜、显微镜,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 1)看单元页画面,读小诗:大树下面小草立,大象脚边小蚂蚁,生命纷 繁又复杂,基本结构无大异?显微镜下瞧仔细,深入观察来学习。2 2)引入新课并提问: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探究生物体的基本结构。 首先,从自然水域中的水开始,如果从江河湖海池塘等这些自然水域中取一滴水, 猜一猜,这一滴水里有什么?3 .观察霉的玻片标本(1)观察:用显微镜观察霉的玻片标本(橘皮上的霉、馒头上的霉)(2)交流: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3)再次观察:看似不同的霉
3、,在显微镜下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将霉菌的 样子记录在活动手册上。(4)课件展示:教材P17下方霉菌的结构图。(5)小结:食物上的霉,是一种微小的生物,叫霉菌。利用普通光学显微 镜,可以看清它们的结构。食物等物品的发霉,就是霉菌在其上生长发育的结果。4 .观察酵母(1)明确观察任务:a.用肉眼、放大镜观察少量酵母与温糖水的混合液,有什么发现?b.取一滴混合液,制成临时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有什么发现?c.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永久玻片标本,有什么发现?将酵母菌的样子记录 在活动手册上。(2)学生实验观察,然后进行汇报交流。(3)小结:将酵母与温糖水混合,静置一段时间,会出现少量气泡,这是 酵母菌在
4、大量繁殖,分解糖,产生了二氧化碳。将混合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如 果看到有的酵母菌细胞上长出几个大小不同的突起,这是酵母在进行出芽生殖。还记得猿猴造酒吗?那就是看不见的酵母菌对水果的发酵作用。5 . “与人共舞”的微生物(1)讲述:在我们身体的里里外外,生活着不计其数的微小生物,当人类 创造了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的光学显微镜后,才得以看清了它们的真面目。(2)课件展示教材P18下方的两幅图。(3)交流:说一说,从这两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4)自主阅读材料:1683年,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制光学显微镜(可放大 300倍)观察人的牙垢,发现人的口腔中竟然生活着许多“小动物”,他惊叹道: “在牙垢中生活的动
5、物,比整个荷兰王国的居民还要多!”这是人类第一次观察 到细菌时发出的惊叹。(5)交流:看了这那么材料,你有什么感受?(6)思考:当人类创造了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的光学显微镜后,人们发现了 细菌。如果创造了上万倍的显微镜,猜一猜,我们会发现什么?(7)学生自由猜测。(8)小结:当可放大上万倍的电子显微镜问世后,人们发现了比细菌还要 小很多的生物病毒。(9)课件展示教材P19下方的四幅图。(10)交流:说一说,从这四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11)总结:随着显微镜的问世,人们探索微小生物的步伐从未停歇,先是 发现了酵母菌、霉菌等,随后是细菌,然后是更微小的病毒。在自然界中存在着 像酵母菌、霉菌、细菌和病
6、毒等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4.认识微生物中的“巨人(1)讲述:在“微生物王国”中也有特殊的“公民”,如蘑菇和木耳,它们 是“微生物王国中的巨人二 用肉眼就可以清晰看到。(2)课件展示教材P20上方的三幅图。(3)交流:根据这三幅图,谈谈你的看法。(4)教师提醒:在野外不要随意采摘、食用蘑菇,有些蘑菇含有剧毒!(5)讲解种蘑菇的方法:作为课后任务布置。a.翻开菌包的袋口,留出一个小口。b. 315天,菌包上面会长出菇蕾。勤喷少量水,保持外表潮湿。c.欣赏我们的劳动成果!(三)整理,下课。第二单元微生物第三课微生物和我们一、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知道微生物与我们密切相关。有的微生
7、物对人类有益,可以帮助人们消化食 物、治疗疾病;有的微生物对人类有害,感冒、痢疾是由肉眼难以观察到的有害 微生物引起的。因此,微生物对人类有利有弊。知道人们通过控制霉菌的生长条件来防霉。2 .科学探究针对微生物与我们的关系,能根据已有知识进行推测,制定调查计划,根据 调查报告进一步理解微生物对人类有利有弊。根据玉米防霉的方法,能够归纳并列举防霉技术的应用。通过阅读材料,了解青霉素的发现历程,能够初步理解药物的治疗原理。通过阅读材料,知道少年儿童应该如何保证用药安全。3,科学态度、STSE积极了解并辩证看待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懂得有利的方面要加以应用,不 利的方面要注意防止,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习
8、惯。初步认识到人们研究微生物取得开展和成果后,可以对微生物加以防控与利 用。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复习:什么是微生物?(2)学生汇报: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像酵母菌、霉菌、细菌和病毒等体形微 小、结构简单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3)交流:2020年年初,受新型冠状病毒的侵袭,我们国家经历了 一场疫 情防御战,说一说,你对这次疫情的感受?在疫情期间,有哪些事让你印象深刻?(4)学生自由发言。(5)思考:从这次疫情我们可以看出,病毒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影响的。想 一想,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二)新课学习3 .调
9、查微生物对人类的影响(1)分组,确定调查题目,制定调查计划。(2)教师例如讲解“第五组 微生物和我们的关系调查计划(3)各小组调整修改调查计划。(4)调查并记录:根据调查计划各自分工协作,并将调查结果记录在学生活 动手册中。(5)交流:各小组根据调查报告,交流对微生物的认识。(6)汇报:教师可适当引导归纳。并展示教材P22上方的微生物利弊归纳 图。微生物对人类有益,例如:在食品制造方面,人们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面包、 酿酒、制作腐乳、生产酱油和醋等;制作药品,青霉素和头疱治疗疾病;大肠杆 菌和双歧杆菌可促进人体消化;微生物还可以促使动植物腐烂,使其变成腐殖质。微生物对人类有害,例如:微生物引起食
10、物腐烂,霉菌可使粮食、水果发霉。 酵母菌可使饭菜变馍;细菌可引发疾病,像新冠肺炎、感冒、肠炎等,引起健康 问题;微生物还可以引起霉变,使衣物和家具发霉。(7)小结:微生物对人类有利有弊。随着关于“微观生命世界”的科学和 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生产生活也有了极大的改变。4 . 了解玉米的防霉技术(1)讨论:生活中,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防止玉米发霉?(2)学生自由发言。(3)交流:a.这四幅图,分别用的是什么防霉方法?b.这些防霉方法的原理是什么?(4)小结:晾晒、真空包装、做成罐头、冷冻,分别应用了减少含水量、 隔绝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杀菌后密封、降低温度等破坏霉菌的生长条件。不断 开展的防霉技术,
11、让食物更好地保存下来。(5)思考: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使用了防霉方法?食物的保 存对我们有什么影响?5 .青霉素的发现(1)自主阅读材料:教材P23青霉素的发现。(2)交流:阅读材料后,你知道了什么?(3)讲述:少年儿童用药安全a.如有过敏史,要提前告诉医生;b.遵医嘱,用法用量要精确;c.服药如不适,要立刻告知大人;d.注意保质期,不吃过期药;e.过期药品应通过正确的垃圾分类方法处理。(三)整理,下课。第二单元微生物第四课传染病的防控一、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知道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 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大局部来自于微生物。知道防控传染病
12、的三条基本原那么: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 群。知道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2 .科学探究通过阅读“1918年世纪大流感”材料,知道传染病的威力,意识到传染病的 危害。通过折纸活动,将此过程类比传染病的传播,从而推测出传染病的传播路线。在了解传染病的传播路线基础上,能够分析出新冠肺炎的传染路线。以及通 过我国成功防控新冠肺炎的案例,知道防控传染病的三条基本原那么。3 .科学态度、STSE初步意识到传染病的危害后,知道讲究环境卫生的重要性,从而养成良好的 卫生习惯。增强自身预防疾病的意识,能够做到在传染病发生的时候,知道如何防控。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纸、教学课件。学生准备:
13、纸、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微生物与我们的关系,请说一说微生物对人 类的利与弊。(2)学生自由发言。(3)思考:同学们知道传染病吗?它和微生物有什么关系呢?(4)讲述: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 动物之间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大局部来自于微生物。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探究 传染病的防控。(二)新课学习1 . 1918年世纪大流感(1)自主阅读教材P24 “1918年世纪大流感”材料(2)讨论并汇报:从材料中,你知道了什么?(3)思考:想一想,传染病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威力”呢?2 .疯狂增长的传染病(1)动手
14、操作:拿出一张纸,将纸对折1次、2次、3次试试看,你最 多能对折几次?(2)交流:a.这样对折,纸的层数变化有什么规律?b.假如还能一直这样折下去,算一算对折30次,纸会变成多少层?c.从折纸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3)学生汇报发言。(4)讲述:如果把这个过程比作传染病在人际间的传播,假设每传染一次 用时1天,如果这个过程不受控制,从最初只有1个人感染,到让全球76亿人 全部被传染,仅需33天的时间!实际传播会更复杂多变。也许1人会传染很多 人,成为病毒“超级传播者”(5)探究:根据我们描述的传染病的传播方式,试着画一画传染线路图, 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6)成果展示。3.阻止传染病的传播(
15、1)讲述:在2020年开始肆虐的新冠肺炎传染病的防控过程中,相对于 全球的疫情扩散凶猛程度而言,我国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取得了很好的防控 效果,赢得了国际上广泛的赞誉。(2)分组交流:结合你了解的事例和自己画的传染路线图,说一说我国是 如何成功防控此次新冠肺炎传染病的。(3)汇报:(汇报时,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归纳)将病人隔离起来,是为了 隔离传染源;公共场合佩戴口罩,是为了切断传播途径;提倡科学饮食、加强锻 炼,是为了增强个人体质,降低感染的几率。(4)小结:防控传染病有三条基本原那么:a.隔离传染源;b.切断传播途 径;c.保护易感人群。(5)多媒体课件展示教材P26的五幅图片。(6)分组讨论
16、并汇报:上面图中的做法,是针对新冠肺炎是针对新冠肺炎 传染过程中的哪条防控基本原那么?作用是什么?(7)小结:感觉不适,及时就医,请假休息是为了隔离传染源;公共环境 按时消杀、勤洗手、不聚集,保持1米距离、使用公筷公勺都是为了切断传播途 径。(8)讲述:防控传染病除了上述的三条基本原那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措施 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能够快速、显著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 力。我们应该按照国家的免疫规划,及时配合打预防针(疫苗)。(9)思考: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传播机制,像细菌性痢疾是通过人体消 化道传染的。如何防控这样的传染病?(10)自主阅读学生活动手册P8的案例。说一说,从材料中,你
17、学到了什 么?(11)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活动手册P8的五幅图片。想一想,请用防控传 染病的三条基本原那么来分析如何预防肠道传染病,说说下面的做法哪些是正确 的,哪些是错误的?(12)小结:喝生水、生吃不净瓜果是不正确的,生水和不净的瓜果容易携 带病毒,预防肠道传染病应该防止病毒从饮食进入人体;生食熟食分开是正确的 做法,也是防止病毒通过食物进入人体;饭前便后洗手是正确的做法,防止病毒 通过接触进入人体;保持环境卫生是正确的做法,防止病毒从呼吸道进入人体。(三)整理,下课。第三单元光第一课光源一、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知道能自行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是光源。知道光源可以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知道
18、人们创造制造了多种多样的光源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2 .科学探究观察发光、反光、能发光但未处于发光状态3种物体,在比拟中建立光源的 概念,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和物体反射的光,并能依据光源的概念动手制造人造 光源。、阅读资料了解光源适应人们需求开展的科技史,调查身边的光源是否 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并进行分析。3 .科学态度、STSE对光源有探究兴趣,正确表达自己的观念,尊重事实。了解光源的开展与应用是与人类需求相关的。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火柴,纸张、手电筒、电池,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看单元页画面,读小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
19、半江红;穿云透 雾显原形,雨过天晴挂彩虹。(2)提问:读这首诗之后,你获得了什么信息?(3)学生自由发言。(4)讲述: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光的学习。我们的生活离不开 光。想一想,光从哪里来?(二)新课学习1 .识别光源(1)课件展示教材P28上方五幅图。(2)交流:这些物体中,哪些在发光?(3)小结:像太阳、燃烧的蜡烛、点亮的小灯泡这样,自身发光的物体, 叫光源。(4)思考:想一想,我们可以制造光源吗?(5)学生动手制造光源。(6)小结:光源有天然和人造之分。像太阳、发光的萤火虫等是天然光源; 像燃烧的纸张、发光的手电筒等是人造光源。2 . 了解人们对光源的利用(1)讲述:以前,人们只能利
20、用天然光源。随着科技的开展,人们创造制 造出多种多样的光源,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2)课件展示教材P29下方四幅图。(3)交流:说一说,从古代到现代,人们是如何利用光源的呢?(4)学生汇报。(5)小结:古代的人们用火把照明,慢慢地人们开始使用煤油灯。随后, 爱迪生创造了用电的碳丝白炽灯,从此白炽灯作为常用的光源存在于人们的生活 中。现在,随着社会的开展,人们开始使用LED灯,更节能。(6)自主阅读材料:教材P30电光源的开展与应用。(7)交流:阅读材料后,你学到了什么?(8)布置任务:调查身边的光源是否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9)分组交流,编写调查计划。(10)案例示范讲解:第2小组光源调查计
21、划调查目的:了解身边的光源是否完全满足我们的需要。调查场所:学校。调查内容:光源的数量、人们的感受。调查方法:1 .选择教室、图书馆等场所进行调查。2 .调查光源的种类及数量并记录。3 .调查使用者对光源情况的满意度并记录。(11)各组完善调查计划。(12)完成实践调查任务。(13)数据统计、分析与汇报a.统计数据并进行分析,将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b.统计、分析调查的结果,写出你的发现。(三)整理,下课。第三单元光第二课光的传播一、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知道小孔成像现象也是光的直线传播的例证。2 .科学探究观察生活中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提出光的传播路线问题并作出假
22、设,设计实 验方案并进行验证,综合不同实验中的相同现象归纳出光的直线传播性质。能根据制作说明制作小孔成像盒,并能解释看到的现象。3 .科学态度、STSE能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光传播路线的思路,愿意沟通交流形成集体观点。(3)学生进行预测。(如果预测中有微小生物,后续教学那么是寻找证据。反之,那么按教材呈现的方式进行发现式教学)(二)新课学习1.观察自然水域中的一滴水(1)明确任务:分组观察自然水域中的一滴水。(2)介绍材料:课前采集的自然水域中的水样、滴管、载玻片、放大镜、 显微镜(考虑到学生还没学习使用显微镜,教师事先调好显微镜,供学生使用, 或由教师演示)。再次强调安全采集水样的重要性。(3
23、)交待实验步骤:a.用滴管在水样中取一滴水,然后将这滴水放置于载玻片上。b.分别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这滴水,将观察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c.用教师课前初步调好的显微镜观察这滴水。将观察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 上。(也可以采取教师演示、投影的方式进行)(4)交流:从使用肉眼到放大镜,再到显微镜,我们的观察结果有变化吗? 有什么不一样吗?说一说我们的想法和感受。1. )小结:自然水域中水样里有微小生物。从采自任一自然水域的水样中 发现微小生物的事实,可以推测自然界一般水体中都含有微小生物。放大镜将观察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到了一些细节。显微镜能让我们看 到在肉眼和放大镜下看不到的事物。2. 了解显微镜
24、的创造与开展(1)自主阅读材料:教材P3-P4的显微镜的开展史。将所得的信息填写在 活动手册上。(2)交流:说一说,阅读了这段材料,你有什么感受?(3)复述显微镜的开展与创造历程:学生采取接龙的方式呈现。(4)小结:显微镜的创造,翻开了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新窗口。正是人类 对微小世界不断追寻的好奇心,推动了显微镜的开展进步,更推动了人类对微观 世界的科学认识!3. 了解显微镜的构造(1)实物展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J显微镜能帮助我们观察到用乐于参加制作活动,对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小孔成像的现象产生敬意。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中央打孔的屏、手电筒;蚊香、一面透明相邻侧面有孔的长方体 盒子;纸盒、
25、简单电路、可以弯折的吸管;制作小孔成像盒的材料等。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复习:什么是光源?如何区分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2)学生自由发言: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像太阳、发光的萤火虫 等是天然光源;像燃烧的纸张、发光的手电筒等是人造光源。(3)课件展示教材P31上方的两幅图。(4)思考:这两幅图中,光源分别是什么?(5)学生回答:太阳和舞台灯。(6)提问:观察图中的光,你认为光是沿什么路线传播的?(二)新课学习1.寻找光的传播路线(1)明确任务:探究光是沿什么路线前进的。(2)学生预测,作出猜测。(3)交流:如何设计实验验证我
26、们的猜测?(4)讨论、构想实验计划,并将计划记录在活动手册上。(5)学生汇报实验计划。(6)教师例如讲解:教材P32的三种实验方案。a.第1小组和第3小组的实验方案(用简图呈现)。b.第4小组实验方案(图文结合)。在纸箱的侧面开一个小孔,将可弯折的吸管插入小孔,并用橡皮泥封住; 在纸箱内,用电池、开关、导线点亮一只小灯泡;拉直、弯折吸管,看是否有亮 光透出来。(7)完善实验计划:根据上述三个例如,优化自己的实验计划。(8)动手实验:根据实验计划,开展实验。将实验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中。(9)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10)小结:通过实验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1)继续交流:在上述几个
27、不同的实验中,我们发现了什么共同点?回想 影子的形成条件,我们能用光的传播路线解释影子的形成吗?(12)小结:上述实验的共同点:当光被遮挡时,我们就看不到光源发出的 光;当光没有被遮挡时,我们就可以看到光源发出的光。影子的形成,是因为光 在传播过程中,被物体挡住了,形成了物体的影子。它们都验证了光的直线传播。(13)自主阅读:教材P33小孔成像的材料。(14)交流:阅读这那么材料后,你学到了什么?2.制作小孔成像盒(1)实验步骤:教师边讲解,边制作。找一个带盖小纸盒。在纸盒盖的中心开一个直径约1毫米的圆孔。将纸盒的底去掉,蒙上一张半透明纸作屏幕。如图(课件展示教材P33的过程图)将纸盒盖与纸盒
28、套装好。将小孔对准 外面的景物,然后调节屏与小孔的距离,在屏上能看到景物的缩小、倒立的像。(2)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成果:将自制的小孔成像盒在班上展示,解释看到的现象,画出 光的传播路线。(4)小结: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的例证。蜡烛火焰发出的光,向四面 八方沿直线传播,光通过小孔到达屏上,在屏上出现一个光点。火焰发出的光线 对应于屏上很多光点,就这样组成了蜡烛火焰的像。(三)整理,下课。第三单元光第三课光的反射一、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知道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作光 的反射。知道光返回空气中后,依然沿直线传播。知道光的反射现象及应用极为广
29、泛。2 .科学探究能想方法完成“在光源不直接照射的情况下,怎样照亮词典另一侧的笔”的 游戏任务,从中获得有关光反射的科学知识。能解释、列举光反射的事例,能应用光反射制作潜望镜。3 .科学态度、STSE乐于参加反光游戏及制作潜望镜等科学活动,主动合作,积极交流,能完成 预定任务。了解随着科技进步反光产品应用也得到了开展。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词典、笔、手电筒;两面镜子、牙膏盒等潜望镜制作材料;教学 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4 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玩游戏:一个同学站在讲台的左侧,桌面上放一支笔,用手电筒直接 照射笔。在笔和手电筒之间放一本词典,再用手电筒照射。
30、(2)提问:这两次实验,你发现了什么?(3)学生汇报:第一次笔可以被照亮,第二次笔不能被照亮,因为被词典 挡住了。(4)思考: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5)小结:这个实验说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6)思考:在光源不直接照射的情况下,怎样照亮词典另一侧的笔?想一想,如果有镜子的话,当光遇到镜子会怎么样?(二)新课学习1 .反光游戏(1)明确任务:在光源不直接照射的情况下,照亮词典另一侧的笔。(2)实验器材:两面镜子、手电筒、词典、笔。(3)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4)动手实验:根据实验方案,开始实验,将实验现象(光的行进路线) 记录在活动手册上。(5)实验结果汇报。(6)课件展示教材P34下方两
31、幅图。(7)交流:根据图片说一说反射光的路线。(8)小结: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 叫作光的反射。(9)讲述:光的反射现象非常多,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10)交流:课件展示教材P35的六幅图,说一说,这些图中是如何表达光 的反射的?(11)小结:汽车反光镜运用光的反射原理,当光照到汽车反光镜上时,司机可以看到后 面的车况。医生头上戴的额镜,可以把对面的灯光反射到病人的耳内,提高耳内的亮度, 医生通过额镜中心的小孔进行观察。(额镜实际上是一个凹面镜,可以把反射光 会聚在一起,使被照射的部位更亮。)高速公路有完善的反光标志系统,包括热熔反光标线、贴膜式反光轮
32、廓标、 发光地钉等,在车灯照耀下,能够反射行车道指示标线、路边轮廓、车道分割线和 中央分隔带轮廓。湖面相当于一个平面镜,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现象,其原理是光的反射。同理,照哈哈镜,也是光照在凸面镜或凹面镜上的反射现象。自行车反光尾灯是被动式发光,后面来车的灯光照到自行车尾灯上,利用光 的反射原理,被反射回去让后面来车看到,提醒注意。(12)提问:你还能举一些光的反射的例子吗?2.自制潜望镜(1)讲述:潜望镜是指从海中伸出海面或从低洼坑道伸出地面,用以窥探 海面或地面上活动的装置。(2)观察并交流:观察潜望镜的构造,说一说它是怎样从低处看到高处物 体的。(3)小结:潜望镜中的两面镜子,镜面相对、平
33、行摆放、同水平方向都成 45度角。物体反射的光先照射到潜望镜中的第一块平面镜上,经过反射后,光 到达第二块平面镜,再经过反射,最后到达人眼。因此,潜望镜也是利用了光的 反射。(4)动手制作:我们也来做一个潜望镜。(5)课件展示教材P36下方的制作方法图,教师巡视指导。(6)成果展示:用自制的潜望镜观察高处物体,并向他人解释其中的科学 道理。(7)自主阅读教材P36指南针信箱资料。(8)交流:读完之后,说一说你的感受。(三)整理,下课。第三单元光第四课光的色散与混合一、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知道太阳光是白光,它穿过三棱镜后能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形成彩色光带。 知道红绿蓝是三原色光,三原色光相加可
34、以得到白光。2 .科学探究针对“太阳光怎么会变成各种颜色的光”这一问题,通过阅读牛顿的研究笔 记摘录得到启示,并能仿照完成光的色散实验和混合实验。3 .科学态度、STSE根据科技史,具有基于阅读所获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也乐意倾 听不同意见。懂得人类对未知的好奇和求真是科学不断进步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推动力。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三棱镜、自制“暗室”、水盆、水、镜子、喷雾器;三支分别发 射三原色光(红、绿、蓝)的手电筒;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简介:在四年级的时候,我们知道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还知道 力的单位(牛顿)就是
35、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牛顿真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他还对 光进行了研究,解决了很多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2)引入:太阳光有时候会变成各种颜色的光。这是怎么回事?这节课, 让我们学习光的色散与混合,跟随牛顿一起研究光的相关内容。(二)新课学习1. 了解光的色散现象(1)讲述: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用三棱镜深入研究了这个问题。(2)自主阅读P37牛顿的实验。(3)思考:想一想,牛顿使用的实验方法和看到的现象是什么?请记录在 活动手册上。(4)学生讨论汇报。(5)交流: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彩色光带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牛顿 的实验结论是什么?(6)小结:a.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彩色光带这一现象说明:
36、太阳光穿过三棱镜被分 解成了不同颜色的光。b.牛顿进一步研究,反复实验,终于得出结论:太阳光是白光,白光能分解 成不同颜色的光,分解后的这些光是单色光,三棱镜不能再分解它们。这一著名 的实验和研究,就是光的色散实验。(7)讲述:我们也像牛顿一样来做光的色散实验。(8)明确任务:验证光的色散现象。(9)设计实验:可以用哪些方法做光的色散实验?如果没有棱镜,该怎么 做这个实验?根据讨论结果,设计实验方案,记录在活动手册上。(10)例如讲解:提供三种实验方案,供参考。方法一:模仿牛顿的实验方法,将太阳光照射到三棱镜上。方法二:如果没有棱镜,可以用镜子和水制作一个水三棱镜来观察光的色散 现象。方法三:
37、彩虹也是太阳光色散的结果。我们也可以通过制造人造彩虹来观察 光的色散现象。制造人造彩虹时,我们背对着太阳用喷雾器向空中喷水雾。(11)学生完善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将实验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上。(12)交流:通过牛顿和自己的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13)小结:太阳光是白光,白光能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说明光能发生色 散。(14)过渡提问:被分解的单色光如果混合在一起会怎样?2. 了解光的混合现象(1)讲述:为了反证光的色散实验,牛顿曾设计实验把几种不同的单色光 合在一起形成白光。(2)自主阅读P39牛顿的实验。(3)思考: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想一想,牛顿使用的实验方法和看到的 现象是什么?请记录在活
38、动手册上。(4)学生讨论汇报。(5)交流:牛顿的实验结论是什么?(6)小结:牛顿及其学生还发现:红、绿、蓝三种色光无法被分解,称为 三原色光。其他四种色光均可由这三种色光以不同比例相合而成。用三原色光相 加可以得到白光。(7)讲述: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合成白光或其他色光。(8)明确任务:应用光的混合现象,合成白光或其他色光。(9)设计实验:应该怎样设计实验?实验材料是什么?根据讨论结果,设 计实验方案,记录在活动手册上。(10)学生汇报,完善实验方案。(11)动手实验,将实验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上。(12)交流:通过牛顿和自己的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13)小结:红、绿、蓝三种色光以不同的比
39、例可以合成不同色光,说明色 光可以混合。(14)布置任务:课后查阅资料,了解电视机、计算机屏幕色彩的显示原理。(三)整理,下课。第三单元光第五课光线与视觉一、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知道视觉的形成与光有关,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 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知道视觉的清晰度、舒适度等与光的强弱有关。知道我们看到非光源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的。2 .科学探究围绕“光线与视觉”这一主题,能分别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并探究视觉与光 线强弱的关系、物体颜色与反射光的关系。3 .科学态度、STSE积极参加光线与视觉的相关探究活动,注意强光的防护,保护眼睛。主动合作,接受分工,开动脑
40、筋,多角度观察与分析,尊重证据,乐于提供。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自制暗盒的材料(纸盒、螺丝刀、纸板)、胶带、书写纸、笔; 分别能发出白光、红光、绿光、蓝光的4支手电筒,白纸、红纸、绿纸、蓝纸、 黑纸;防护目镜、防护眼罩等;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提问:我们的视觉是怎样形成的?(2)简介眼睛的构造,学生交流。(3)小结并引出新的问题: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通过晶状体后形成了物体 的影像,经过大脑加工后产生了视觉。想一想,视觉与光线的强弱有什么关系?(二)新课学习1 .暗盒辨字(1)明确任务:用自制的暗盒研究光线强弱与视觉的关系。(2)制
41、作暗盒:课件展示教材P40上方的自制暗盒(暗盒里面有文字或者 图画),学生参考制作,教师提醒制作时注意安全。教师巡视并指导。(3)合作实验并记录:组内分工合作,一人左手拿着手电筒照暗盒的通光 孔,右手用遮光板控制进入暗盒中光的强弱。另一人通过观察孔看里面的字。将 实验情况记录在活动手册上。(4)交流:通过实验,你有什么发现?说一说,这个暗盒实验说明了什么?(5)小结:光线过强时,我们看不清里面的文字,感觉刺眼;光线充足且 适量时,我们能看清里面的文字,眼睛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光线很弱时,我们看 不清里面的文字,眼睛有不舒服的感觉;完全没有光时,我们完全看不见里面的 文字。这个实验说明:来自光源的
42、光或者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能使我们 看到光源或该物体。人的视觉与光的强弱有关系。(6)过渡提问:我们看到非光源物体的颜色与它反射的光线有什么关系?2 .暗盒辨色(1)明确任务:用自制的暗盒研究反射光与物体颜色的关系。(2)分组制订实验计划。(3)例如讲解第3小组 关于颜色与反射光线的研究计划a.我们的问题:物体的颜色与它反射的光线有什么关系?b.我们的猜测:物体只反射和它颜色一样的光,其他的光都被物体吸收了。C.实验需要的材料:分别能发出白光、红光、绿光、蓝光的4支手电筒, 暗盒,白纸、红纸、绿纸、蓝纸、黑纸。d.我们的实验方案:1 .暗盒中放入白纸,分别用不同色光的手电筒照射,观察实验
43、现象。2 .暗盒中放入黑纸,再用不同色光的手电筒试3 .暗盒中放入红纸,用红光手电筒照射,再改用其他色光的手电筒 试4 .分别换绿纸、蓝纸放入暗盒,用不同色光的手电筒照射,观察实验现 象。(4)完善实验方案。(5)动手实验并记录:按照各组的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将实验现象(进入 暗盒的光、纸张本来的颜色、所看到纸片的颜色、进入眼里的反射光)记录在学 生活动手册中。(6)交流:分析实验结果,你发现了什么?(7)小结:我们看到非光源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的。黑色 的物体会吸收所有色光,几乎没有反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所以它看上去呈黑色; 白色物体会反射所有色光,所以它看上去呈白色;其他颜色的物
44、体只反射与其颜 色相同的光,所以我们看到了绿色的树叶、五颜六色的花。(8)试一试,用红光照射蓝纸,我们看到的纸张是什么颜色?(9)小结:如果用红光照蓝色物体,蓝色物体只能反射蓝光,红光被吸收, 没有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所以我们感觉它呈黑色。3 .激光与气球(1)提出新的问题并作出猜测:用不同颜色的激光笔照射不同颜色的气球, 气球会爆吗?(2)教师演示实验:实验过程中,激光不能照射眼睛,戴好护目镜。(3)试着解释看到的现象。(4)小结:激光具有较强且集中的能量。用激光笔照射与其同色的气球时, 激光被反射,不容易爆炸,反之容易爆炸。白色几乎全被反射,不容易爆炸;黑 色几乎全被吸收,容易爆炸。肉眼无法
45、看到的事物。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显微镜的主要构造。(2)教师逐一介绍显微镜的各个部位及名称。重点介绍:显微镜主要由两 组透镜组成,其中装在镜筒上端,接近眼睛的透镜组叫目镜;装在镜筒下端,接 近被观察物体的透镜组叫物镜。(3)学生介绍:扮演小老师,介绍显微镜的各个局部名称及作用。评选出 最优的小老师。(4)练习:活动手册P2,在图中标注显微镜各局部的名称。(三)整理,下课。第一单元探秘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第二课 洋葱表皮的秘密一、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知道常见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方法。知道洋葱表皮是由一个一个紧密挨着的“小格子”组成的。初步了解洋葱表皮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步骤。2 .科学探究在教师指导下,能
46、正确操作显微镜,并在观察洋葱表皮永久玻片标本的活动 中练习操作技能,同时观察到洋葱表皮的细胞结构。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洋葱表皮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能自制洋葱表皮临 时玻片标本并用显微镜观察。3 ,科学态度、STSE积极参与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的探究活动,规范操作,严谨认真。懂得正确使用显微镜和正确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对于科学观察都很重 要。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显微镜、洋葱表皮永久玻片标本;洋葱、镶子、载玻片、盖玻片、 清水、刀片、碘酒、吸水纸;教学课件。学生准备:洋葱、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整理,下课。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昼夜的交替一、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知道科学史中以托勒密、哥白尼为代表的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主要解释。 知道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知道地球自转轴(地轴)及自转的周期、方向等。2 .科学探究针对科学史中昼夜交替现象的两种解释,能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能用实 验进行模拟。能用模型解释昼夜是怎样交替的。3 .科学态度、STSE对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运动之间的相互联系有探究兴趣,积极实验,尊重证 据。了解人类对地球运动不断探索的历程,心怀敬意。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地球仪、手电筒、橡皮泥、牙签、教学课件。学生准备